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底地形及其成因(1).

海底地形及其成因(1).

海底地形及其成因(1).
海底地形及其成因(1).

海底地形及其成因

复习目标:1、海底主要地貌类型;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2、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复习重点:海底地貌类型特点;海底地形分布。

复习难点:海底地形的形成与板块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

复习过程

自主学习扫描考点:

1、海底主要地貌类型

从大陆岸边到大洋中部,海底地形一般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大洋盆地、海沟、大洋中脊。用简图说明海底地形分布

2、海底地形的形成原因

(1)20世纪初,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对全球海陆分布及其成因作了全新的解释,但在大陆漂移方式和_________等关键问题上缺乏证据。

(2)海底扩张说的证据:

洋底岩石的年龄一般不超过2亿年,其中年龄最轻的在_________处,最老的在________处,并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

(3)海底扩张过程:

炽热熔岩不断地从大洋中脊轴部的________带涌升,当熔岩冷却后,便形成新洋底,新洋底把先期形成的较老的洋底逐渐向两侧推挤,导致洋底不断_________。(4)海底扩张说认为,海底扩张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对流:中央裂谷带对应于地幔对流的________区,大洋盆地对应于对流的_______区,海沟则对应于对流的________区。

(5)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全球岩石圈可分为六个规模巨大的运动板块。在板块内部地壳_______;而板块边界地壳________。

板块的边界分为两类:大洋中脊属于________边界,是海洋板块不断增生扩张的地方;海沟属于_______边界,它是板块相互碰撞、俯冲、消亡的地方。

在板块边界附近,由于______,因此多火山、地震。

典型例题剖析:

读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海 面 ① ② ③ ④ ⑤ (1) 图中海底地形A 处________,P 处________,B_______物质上升处。

________处是海洋最深的地方,一般是_______与_______的分界线。

(2) M 、N 板块的地壳部分,厚度较薄的是________,(填字母)

(3) 据勘探CDE 三处岩层自老到新的顺序是_______,这个发现为_______学

说的建立提供了事实依据。

(4) P 和A 处,生长边界为________,消亡边界为________。两处多________

活动。

(5) 海底扩张说认为,海底扩张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对流:图中P 处对应

于地幔对流的________区,A 处则对应于地幔对流的________区。

考点检测:

一.选择题

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太平洋西部边缘深海沟的形成是由于 ( )

A .两个大洋板块碰撞而成

B .两个大陆板块碰撞而成

C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而成

D .两个板块张裂而成

2

A .①~②为大陆架,③为海沟

B .①~③海水温度垂直变化不大

C .⑤ 处往往成为板块的生长边界

D .③处是板块张裂形成的

如图是反映岩石圈板块分布情况的地球剖面示

意。读图回答。

3.六大板块中,图中反映出的有( )

A .3个

B .4个

C .5个

D .6个

4.比较K 、L 、M 、N 洋底地壳的地质年龄 (

A.L>N B.LK D.M>N

5.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洋海啸,使沿岸若

干国家遭受巨大灾害。这次海啸产生的原因是 ( )

A.特大风暴潮引起的 B.印度洋洋底大地震造成的

C.海平面上升造成的 D.板块移动岩层破裂引发的

☆☆6. 读海底地形示意图,关于图中所示的海底地

形特征及其成因正确的是()

A.①为深海沟,这是板块张裂处

B.②为大陆坡,其深一般不超过200米

C.③为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延伸处

D.④为海盆,其上的岛屿是大陆断裂而形成的

7.由于板块张裂形成的是:()

A .东非大裂谷B.地中海C .深海沟D .喜马拉雅山

8.按照板块构造学说,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相撞形成的地形是()A.海沟、岛弧 B.海岭、海岸山脉 C.裂谷、海洋 D.海岭、岛弧9.台湾多地震是因为台湾位于 ( )

A.岛屿上 B.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C.大陆的边缘 D.太平洋板块上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的分界与海岸线吻合

B.若板块消亡边界的两侧分别为大陆与海洋板块,则海洋板块会隆起形成新的岛屿C.生长边界一般位于大洋中脊,是大洋地壳的生成地和海底扩张的出发处。

D.地壳分为许多块,叫板块

11.关于海沟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位于板块消亡边界处B.老海洋地壳隐没处

C.地幔物质对流下降处D.不会形成地震

12.下列最能代表海洋地壳从大洋中脊到海沟的年龄分布状况的图()

二.综合题:

13.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图中序号代表的板块名称:

①板块,②板块⑤板块,⑥板块

(2)几乎全部位于海洋上的是板块,印度半岛位于板块上。

(3)下列岛屿位于板块张裂处的是

A.新西兰北岛B.冰岛C.新几内亚岛D.爪哇岛(4)在板块②和⑤之间形成的海底地形是,在板块③和⑥之间形成的地形是和。

(5)现在大西洋仍在不断扩展的原因是。亚洲东侧岛弧链的成因是。

14.读下图“世界某海域等深线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写出图中甲、乙两地的海底地形名称:甲,乙。

(2)简要分析甲乙两类地形的成因有何不同。

15.2004年12月26日在印度洋洋底发生地震,

诱发了巨大的海啸,沿岸多个国家受到袭击,造

成十多万人员的死亡。请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

列问题。

(l)结合图中的地震信息,在图上用实线绘出

印度洋地区的板块边界,并注上板块名称。

(2)为什么破坏性地震主要集中在印度洋地区

北部?

学习小结: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地理教案)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地理教案)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五种基本地形素描图以及高原、丘陵的等高线图,使学生了解五种基本地形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形态特征并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它们。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了解全球海底地形图。 通过学习制作地形模型,使学生初步了解七大洲主要地形的分布,初步学会概括各大洲的地形特征。 通过读图和制作地形模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索的精神,增强学习兴趣,进一步锻炼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建议 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材分析 关于海底地形的知识,课文主要讲了两点: (1)海底与陆地一样是高低起伏的; (2)主要的海底地形及其分布特点。对于海底地

形,重点让学生了解与人类活动有直接关系的大陆架的有关知识。 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法建议 关于“海底地形”可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认识海底地形也是高低起伏,复杂多样的。在“海底地形示意图”上明确大陆架的含义,了解海底地形组成。 读图巩固:看“海底地形示意图”,说出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的分布。 (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关于“陆地地形”的教材分析 课文在讲述五种地形的形态时,没有对每种地形的形态作具体描述,更没有采用定量描述的方法,只是结合地形景观图,从海拢高低和地面起伏状况两方面作了简单的比较。这样编写的意图是:(1)考虑到初一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适当降低了难度;(2)加强教学内容和直观性,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地形的定义,而是侧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这一部分内容出现的地理概念,除“山系”外,都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知识;出现的地名,今后分区地理中还会再现,这里不必要求学生都记住。 关于“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的总体教材分析

新教材 【人教版】地理选修二:2.3《海底地形的形成》导学案(含答案)

地理精品教学资料(新教材) 2019.4 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 学习目标 1.运用海底扩张学说的观点,解释洋中脊和洋盆的形成与分布。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一、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 1.20世纪60年代以后,①____________说和②____________学说的提出,标志着对海底地形成因有了较为科学的解释。 2.海底扩张说 (1)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扩张——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③____________的结果。 (2)洋中脊是洋壳在④____________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是洋壳的⑤______处。 (3)洋盆是随着新洋壳不断生长,地幔物质的⑥______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而形成。 二、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 板块构造学说:地球岩石圈是由⑦______构成。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在交接处碰撞,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较低,向大陆板块俯冲至⑧______,洋壳在高温作用下融为 ⑨______。 板块的俯冲带形成⑩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一、板块运动与海底地形的形成 生长边界一般位于大洋中脊,是大洋地壳的诞生地;消亡边界一般位于大洋地壳与大陆 材料一新华社2005年11月4日电:“大洋一号”科考队员利用仪器勘测数据绘制出北大西洋一段洋中脊的海底地形图。这是中国科学家第一次为大西洋海底地形“画像”。 这幅地图覆盖了北纬14.85度、西经44.9度一带2 700多平方千米的区域。地图涵盖的区域还包括著名的罗卡切夫海底热液场区。这片海底由地热驱动形成的海水喷涌,不仅在深海形成了烟囱状的奇特景观,而且在“烟囱”附近沉积了大量热液硫化物,其中富含的金属物质具有可观的开发价值。

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地理选修2课时作业:2.2 海底地形的分布

课时作业(四) [学业水平层次(A)] 人们把海洋誉为“蓝色国土”。读“海底地形示意图”,完成1~3题。 1.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b~d为大陆架 B.b~d海水温度垂直变化不大 C.f处是大洋中脊 D.d处是板块张裂形成的 2.岛弧是指大陆和洋盆之间呈弧形分布的群岛,图中岛弧主要分布在() A.b~c处B.d处 C.e处D.f处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d处是世界渔场主要分布区 B.b处有利于发展海水养殖业 C.e处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 D.c~d处是目前海洋污染最严重的地区 1.C 2.A 3.B本组题考查海底地形的有关知识。图中a~b处为潮间带,b处是大陆架,c处是大陆坡,d处是海沟,e处是洋盆,f处是大洋中脊;岛弧的外缘常常伴生着海沟,是由板块碰撞形成的,应位于图中b~c处;洋盆有丰富的锰结核矿,大陆架上埋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同时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读“大陆边缘向洋盆过渡示意图”,回答4~5题。

4.图①所示是海底地形() A.太平洋B.印度洋 C.大西洋D.北冰洋 5.三幅海底地形所示的大洋中,洋中脊呈“S”形的是() A.①B.②C.③D.①② 4.C 5.A该题组主要考查海底地形的分布及特点。根据海底地形的分布特点,可知图①所示为欧洲西部大西洋海底地形,图②为南美洲西部太平洋海底地形,图③为亚洲东部太平洋海底地形。大西洋中脊的走向大致呈“S”形。 6.冰岛所处的海底地形是() A.岛弧B.大陆架 C.洋盆D.洋中脊 D冰岛位于板块张裂处,海底地形是洋中脊。 读“我国南海海底地形示意图”,完成7~8题。 7.海洋生物繁盛的海域是() A.甲、乙两地B.甲地 C.乙地D.丙地 8.图中大陆沿海地区,为减轻台风、海浪对海岸带的破坏,正在努力扩大恢复的生态工程为() A.基塘农业生态工程 B.以海堤为主的防护工程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探索海洋奥秘第一节海底地形及其成因成长训练鲁教版选修2(含参考答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 第一节海底地形及其成因 主动成长 夯基达标 1.关于海与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海是海洋的主体 B.洋远离大陆,深度大 C.海的水温和盐度相对稳定 D.海有独立的海流系统 解析:洋是海洋的主体,远离大陆,深度大,面积大,有独立的海流系统,水温和盐度相对稳定。 答案:B 2.轮廓略呈“S”形的大洋是(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解析:大西洋的轮廓略呈“S”形。印度洋的轮廓其北部为陆地封闭,南部向南极洲敞开。答案:B 3.平均水温最高的洋是(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解析:太平洋平均水温19.1℃,大西洋16.9℃,印度洋17.0℃。 答案:A 4.红海属于( ) A.陆间海 B.内陆海 C.边缘海 D.海湾 解析:红海位于两大陆之间,属于陆间海。 答案:A 5.渤海和黄海分别属于( ) A.陆间海、边缘海 B.边缘海、内陆海 C.内陆海、边缘海 D.陆间海、内陆海 解析:渤海属于内陆海,黄海属于边缘海。 答案:C 6.世界上最深的地震可能发生在( ) A.洋中脊 B.海沟 C.大陆内部 D.断层上 解析:本题考查板块构造与海底地形的有关知识。 答案:B 7.若下图为“西太平洋海底地形示意图”,则( ) A.b处为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张裂形成的裂谷 B.a、e两处中,e处海底石油资源较丰富 C.c是由板块挤压而形成的海底山脉 D.d处地形与我国台湾岛东海岸海底地形类型一致 解析:本题考查板块构造和海底地形的有关知识。 答案:D

人们把海洋誉为“蓝色国土”。读图,回答8~9题。 8.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b~c为大陆架,d为海沟 B.b~d海水温度垂直变化不大 C.f处往往成为板块的生长边界 D.d处是板块张裂形成的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d处是世界渔场主要分布区 B.a处有利于发展海水养殖业 C.e处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 D.c~d处是目前海洋污染最严重的地区 8~9.解析:本组题考查板块构造和海底地形的有关知识。同时必须知道:海盆有丰富的锰结核矿,大陆架上埋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同时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答案:8.C 9.B 10.我国的海洋有哪些?分别属于什么类型的海? 解析:我国是一个濒海大国,拥有37万平方千米的领海。海岸线总长达 32 000千米。我国共有6 500多个海岛,总面积达8万多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0.8%。根据《联合国海洋公约》的规定,我国拥有对近300万平方千米的海域的管辖权。 (1)渤海:三面环陆,东面是渤海海峡,以辽东半岛的老铁山角至山东半岛北岸蓬莱角的连线与黄海分界,是我国的内海,面积约9.7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18米。 (2)黄海:东依朝鲜半岛,北靠辽东半岛,西连渤海和山东、苏北海岸,南以长江口、北角至朝鲜济州岛西南端的连线与东海为界,面积为41.7万平方米,平均深度44米。(3)东海:北与黄海相连,西靠江沪浙闽海岸,东为日本及我国台湾省所环抱,南以广东南澳岛至台湾岛南端连线为界,海域面积达75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370米。我国最大的河流长江注入东海。 (4)南海:北临广东、广西及东海,东临菲律宾,南接印尼及马来西亚,西邻越南和马来半岛。我国的“宝岛”南沙和西沙群岛位于南海。 答案:内陆海:渤海;边缘海:黄海、东海、南海。 读图,回答11~12题。 11.蕴藏着石油、天然气资源的海域是( ) A.甲、丁两地 B.乙、丙两地 C.乙、丁两地 D.甲、丙两地 12.下列有关海洋资源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低纬度地区气温高,有利于晒盐

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

海底地形的形成 导入: 我今天授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选修二第二章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屏幕给大家展示的是平静的海平面,而这平静的海面下的海底地形,比我们熟悉的陆地地形的起伏还要大。 讲授新课: 师:(PPT)我们前面讲了海底地形的分布,来回顾一下这些字母所表示的海底地形的部位。这些海底地形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就带着这样的问题一起学习一下第二章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板书) 生:分别为大陆架、大陆坡、岛弧、海沟、洋盆、洋中脊、洋盆。 师:先来看一下这节课的课标要求,谁来读一下。 生:观察海底地形图,运动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重点、难点解读。 师:对于海底地形人类的认识比较粗浅,对于成因依然处于假说阶段,海底扩张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对于成因有了更科学的认识。 生: 知识点一、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 师:对于海底扩张学说其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强,我提前做了个实验,方便大家理解。请大家观看实验视频,观察海绵如何运动?(边看边点击停止)思考这种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生:观看实验。海绵向两侧运动。烛火加热处,水流上升的托顶作用。师:烛火推动海绵的运动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是地幔对流推动大洋底部地壳的运动。 谁能描述一下海底扩张学说的内容。这里我们常听到一个词洋壳,和大家说一下,它是相对于陆壳而言,大洋底部的地壳就组成了洋壳。 生:地幔对流推动大洋底部地壳生成,扩张,最后再消亡。 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长—扩张—消亡的过程,是地幔物质对流的结果。 师:洋壳的形成、发展诞生了洋中脊和洋盆两种基本的地形,海底扩张学说有力地解释了它们的成因。谁来解释一下洋中脊、新洋壳、洋盆的形成原因? 洋中脊是地壳诞生处,一般形成什么地形?洋盆一般形成什么地形?海底也和陆地一样高低起伏,有山有谷。 生: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托顶作用下形成的。(地壳诞生处) 地幔物质从洋中脊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洋壳。 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 山岭,也叫海岭。洋盆形成盆地或低地。 师:洋中脊是洋壳诞生处,它一般比较新,随着它不断扩张,越往两侧越老。接下来我们看学案,①②③④岩石年龄是如何排列的?解释其原因。 生:由新变老。洋中脊为洋壳诞生处,新洋壳随地幔物质对流向两侧推开,洋中脊岩石年龄最新,离洋中脊越远越老,以其为中心对称分布。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教案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五种基本地形素描图以及高原、丘陵的等高 线图,使学生了解五种基本地形山脉、高原、平原、盆 地和丘陵的形态特征并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它们。 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了解全球海底地形图。 通过学习制作地形模型,使学生初步了解七大洲主 要地形的分布,初步学会概括各大洲的地形特征。 通过读图和制作地形模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索的 精神,增强学习兴趣,进一步锻炼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 能力。 教学建议 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材分析 关于海底地形的知识,课文主要讲了两点: (1)海底与陆地一样是高低起伏的; (2)主要的海底地形及其分布特点。对于海底地形,重点让学生了解与人类活动有直接关系的大陆架的有关 知识。 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法建议

关于“海底地形”可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认识海底地形也是高低起伏,复杂多样的。在“海底地 形示意图”上明确大陆架的含义,了解海底地形组成。 读图巩固:看“海底地形示意图”,说出大陆架、大 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的分布。 (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大陆坡分布在 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关于“陆地地形”的教材分析 课文在讲述五种地形的形态时,没有对每种地形的 形态作具体描述,更没有采用定量描述的方法,只是结 合地形景观图,从海拢高低和地面起伏状况两方面作了 简单的比较。这样编写的意图是:(1)考虑到初一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适当降低了难度;(2)加强教学内容和直观性,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地形的定义,而 是侧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这一部分内容出现的地理 概念,除“山系”外,都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知识;出现的地名,今后分区地理中还会再现,这里不必要求 学生都记住。 关于“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的总体教材分析 前一节概述了地球的海陆面貌,本节则对地球的面 貌作具体的描述。地形是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形态,它 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它是影响自然环境及人们

精校版【人教版】地理选修二:2.3《海底地形的形成》导学案(含答案)

精品地理资料·精校版 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 学习目标 1.运用海底扩张学说的观点,解释洋中脊和洋盆的形成与分布。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一、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 1.20世纪60年代以后,①____________说和②____________学说的提出,标志着对海底地形成因有了较为科学的解释。 2.海底扩张说 (1)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扩张——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③____________的结果。 (2)洋中脊是洋壳在④____________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是洋壳的⑤______处。 (3)洋盆是随着新洋壳不断生长,地幔物质的⑥______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而形成。 二、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 板块构造学说:地球岩石圈是由⑦______构成。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在交接处碰撞,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较低,向大陆板块俯冲至⑧______,洋壳在高温作用下融为 ⑨______。 板块的俯冲带形成⑩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一、板块运动与海底地形的形成 生长边界一般位于大洋中脊,是大洋地壳的诞生地;消亡边界一般位于大洋地壳与大陆 材料一新华社2005年11月4日电:“大洋一号”科考队员利用仪器勘测数据绘制出北大西洋一段洋中脊的海底地形图。这是中国科学家第一次为大西洋海底地形“画像”。 这幅地图覆盖了北纬14.85度、西经44.9度一带2 700多平方千米的区域。地图涵盖的区域还包括著名的罗卡切夫海底热液场区。这片海底由地热驱动形成的海水喷涌,不仅在深海形成了烟囱状的奇特景观,而且在“烟囱”附近沉积了大量热液硫化物,其中富含的金属物质具有可观的开发价值。 材料二大西洋轮廓图

中图版地理选修2《海底地形的分布》教案

中图版地理选修2《海底地形的分布》教案 2.2 海底地形的分布 相关素材 水覆盖之下的固体地球表面形态。由于海水的掩盖,海底地形起伏难以直接观察。早期的铅锤测深法,费时多,精度低。20世纪20年代以来,船舰在航行途中运用了回声测深仪,能够快速地测出海底深度,结合精确定位,得以揭示海底地形真相。1925~1927年期间,德国“流星”号船考察南大西洋,首次揭示了洋底地形的起伏不亚于陆地。1953年以来,使用精密的回声测深仪获得越来越多的洋底地形剖面。至1967~1969年期间,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立体地貌图相继问世。(见彩图)洋底有高耸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绵长的海岭,深邃的海沟,也有坦荡的深海平原。纵贯大洋中部的大洋中脊,绵延8万公里,宽数百至数千公里,总面积堪与全球陆地相比,其长度和广度为陆上任何山系所不及。大洋最深点深11034米,位于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这一深度超过了陆上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8844.43米)。太平洋中部夏威夷岛上的冒纳罗亚火山海拔4170米,而岛屿附近洋底深五、六千米,冒纳罗亚火山实际上是一座拔起洋底高约万米的山体。基本单元在地球表面上大陆和洋底呈现为两个不同的台阶面,陆地大部分地区海拔高度在0~1公里,洋底大部分地区深度在4~6公里。整个海底可分为三大基本地形单元: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大洋盆地一语有两种含义:广义的泛指大陆架和大陆坡以外的整个大洋;狭义的指大洋中脊和大陆边缘之间的深洋底。这里所用为后一种含义。三大地形单元又可进一步划出一些次一级的海底地形单元(图1)。大陆边缘为大陆与洋底两大台阶面之间广阔的过渡地带。约占海洋总面积的22%,通常将大陆边缘划分为大西洋型大陆边缘(也称被动大陆边缘)和太平洋型大陆边缘(也称活动大陆边缘)。前者由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三单元构成,地

高中地理 2.3海底地形的形成 精品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2

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 学习目标 1.运用海底扩张学说的观点,解释洋中脊和洋盆的形成与分布。 2.运用板 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一、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 1.20世纪60年代以后,①____________说和②____________学说的提出,标志着对海底地形成因有了较为科学的解释。 2.海底扩张说 (1)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扩张——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③____________的结果。 (2)洋中脊是洋壳在④____________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是洋壳的⑤______处。 (3)洋盆是随着新洋壳不断生长,地幔物质的⑥______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而形成。 二、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 板块构造学说:地球岩石圈是由⑦______构成。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在交接处碰撞,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较低,向大陆板块俯冲至⑧______,洋壳在高温作用下融为 ⑨______。 板块的俯冲带形成⑩______、?______ 或?____________。 一、板块运动与海底地形的形成 生长边界一般位于大洋中脊,是大洋地壳的诞生地;消亡边界一般位于大洋地壳与大陆板块相对移动方向对地球面貌的影响举例形成边界的类型 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 洋等 生长边界 板块相撞(相向移动) 大陆板块与 大陆板块相 撞 形成巨大的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 斯山脉 消亡边界大陆板块与 大洋板块相 撞 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 位置较低,便俯冲到大 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 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 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弧 或海岸山脉 太平洋西部岛弧、安第 斯山脉、台湾山脉等 材料一新华社2005年11月4日电:“大洋一号”科考队员利用仪器勘测数据绘制出北大西洋一段洋中脊的海底地形图。这是中国科学家第一次为大西洋海底地形“画像”。 这幅地图覆盖了北纬14.85度、西经44.9度一带2 700多平方千米的区域。地图涵盖的区域还包括著名的罗卡切夫海底热液场区。这片海底由地热驱动形成的海水喷涌,不仅在深海形成了烟囱状的奇特景观,而且在“烟囱”附近沉积了大量热液硫化物,其中富含的金属物质具有可观的开发价值。 材料二大西洋轮廓图

(七年级地理教案)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初中一年级教案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初中一年级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五种基本地形素描图以及高原、丘陵的等高线图,使学生了解五种基本地形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形态特征并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它们。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了解全球海底地形图。 通过学习制作地形模型,使学生初步了解七大洲主要地形的分布,初步学会概括各大洲的地形特征。 通过读图和制作地形模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索的精神,增强学习兴趣,进一步锻炼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建议 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材分析 关于海底地形的知识,课文主要讲了两点: (1)海底与陆地一样是高低起伏的; (2)主要的海底地形及其分布特点。对于海底地形,重点让学生了解与人类活动有直接关系的大陆架的有关知识。 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法建议 关于“海底地形”可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认识海底地形也是高低起伏,复杂多样的。在“海底地形示意图”上明确大陆架的含义,了解海底地形组成。 读图巩固:看“海底地形示意图”,说出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的分布。 (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关于“陆地地形”的教材分析 课文在讲述五种地形的形态时,没有对每种地形的形态作具体描述,更没有采用定量描述的方法,只是结合地形景观图,从海拢高低和地面起伏状况两方面作了简单的比较。这样编写的意图是:(1)考虑到初一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适当降低了难度;(2)加强教学内容和直观性,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地形的定义,而是侧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这一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第二节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教学目的 l.掌握五种地形类型的基本特征和世界主要山脉、平原的分布;了解七大洲主要地形特点和主要海底地形。 2.在学习地形的类型及分布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使学生能在景观图。分层设色地形图、等高线图上识别出主要地形类型。 3.通过丰富多样、雄伟壮丽的各种地形形态的介绍,激发学生认识自然奥秘,培养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课型讲授新课。 教学方法讲述与问答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五种地形类型及世界主要地形区的分布,难点是五种地形类型的区别。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世界地形图》,景观图:五种地形类型,自制投影片:海底地形示意图,海底地形剖面图。 教学提纲 第二节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一、地形及地形类型 1.地形 2.地形类型及分布 二、世界各大洲地形的特点 三、海底地形 教学过程 提问引入:以你自己的经历或见闻来说明,地表是如何起伏不平地变化的?(学生可根据旅游的经历,电影、电视片中的情景说出地表的起伏变化。)过渡:正像刚才同学所举的诸多例子一样,地球表面是起伏不平的,出

现了壮丽多样的自然景象。那么,形态各异的地表形态可以划分为几种地形类型呢?它们是怎样分布的呢?这节课就来讲述这个问题。 第二节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板书) 一、地形及地形类型(板书) 1.地形 [教师讲述] 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总称地形。 2.地形类型及分布 [教师讲述] 人们根据地形的特点不同,通常把地形划分为山地、平原、高原、盆地和丘陵五种地形类型。 [展示景观图] 五种地形类型。 [练习] 仔细观察五种地形类型,看一看各自叫什么类型,之后填写下表。 [练习] 翻开教材第33页,完成“想一想”中的练习。 [教师总结] 五种地形类型的海拔与相对高度的特点,可以用上页表来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学案新人教版选修

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 [学习目标定位] 1.运用海底扩张说,理解洋中脊和洋盆的形成。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的形成。 一、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 1.海底扩张说 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扩张—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①对流的结果。 2.海底扩张与海底地形 (1)洋壳的形成: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②涌出,③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 (2)洋中脊的形成:是洋壳在④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⑤托顶作用下形成的。 (3)洋盆的形成: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⑥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 二、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 1.板块构造学说 (1)地球岩石圈由⑦板块构成。 (2)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在交接处碰撞,大洋板块因⑧密度较大,位置较低,向大陆板块下俯冲至地幔,并在高温作用下融为⑨岩浆。 2.案例分析 思维活动 1.哪些海底地形与洋壳的形成有关? 答案洋中脊与洋盆是洋壳形成与海底扩张的产物。 2.洋底岩石的年龄是如何排序的? 答案海底扩张说认为,熔岩不断地从大洋中脊轴部的中央裂谷带涌升,冷却后形成洋底,新洋底把先前形成的较老的洋底逐渐向两侧推挤,导致洋底不断扩张。因此,洋底岩石的年龄以大洋中脊最新,离它越远年龄越老,并在它的两侧呈对称分布。

探究点一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 探究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最先进的海洋科考船“科学号”2014年4月8日从青岛码头出发,执行中科院“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任务。据日媒报道,日方海上保安厅巡逻船连续两天发现“科学号”在冲绳县久米岛附近所谓的日本专属经济区内,要求中方停止科考。 材料二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收集的世界海底地形图 (1)①处海底地形是______________,③处海底地形是如何形成的? (2)②处海域能发育为新的大洋吗?说明理由。 (3)①、③、④三处中,岩石年龄最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洋壳①~④中,比较稳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海域①~④中,与岛弧相伴出现的是____________,该处岛弧是如何形成的? 答案(1)洋中脊此处为洋盆,它是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的新的洋壳,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的。 (2)能。这里是位于东非裂谷带上的红海,按照海底扩张学说理论,目前的红海是随着裂谷扩张,海水涌入,形成初期海洋。此后,随着洋壳不断生长,海底扩张形成宽广的洋盆,大陆不断向两侧分离,新的大洋就形成了。 (3)①③ (4)④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置较低,向大陆板块下俯冲至地幔,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弧。 反思归纳海底扩张与海底地形

高中地理 第单元 探索海洋的奥秘 海底地形及其成因学业分层测评 鲁教版选修

第1节海底地形及其成因学业分层测评 [学业达标]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太平洋东部海岸曲折,西部海岸平直陡峭 B.印度洋南部因被较多半岛和岛屿穿插分隔,海岸线曲折 C.北大西洋海岸线曲折,南大西洋海岸线平直 D.北冰洋在四大洋中面积最小,但深度不是最浅的 【解析】从四大洋的海岸线特点来看,太平洋东部平直陡峭,西部较曲折;从大西洋来看,北大西洋曲折,南大西洋平直;印度洋北部曲折,南部平直。 【答案】 C 2.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分界线是( ) A.马六甲海峡与澳大利亚东北角的连线 B.塔斯马尼亚岛所在的经线 C.北段大致从马六甲海峡北端向南向东,南段大致从塔斯马尼亚岛南角向南,以147°E 经线为界 D.无明确界线 【解析】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分界线分两段,北段大致从马六甲海峡北端向南向东,南段大致从塔斯马尼亚岛南角向南,以147°E经线为界。 【答案】 C 下图为“世界四大洋主体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连接②、③两大洋之间最短的海上通道是( ) A.巴拿马运河B.白令海峡 C.马六甲海峡D.直布罗陀海峡 【解析】根据经纬度可判断:①区域为大西洋,②区域为太平洋,③区域南部为印度洋,④区域为北冰洋。巴拿马运河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白令海峡连接北冰洋和太平洋;马六甲海峡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直布罗陀海峡连接大西洋和地中海。 【答案】 C 4.海运最为繁忙和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大洋分别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D.③、④ 【解析】北大西洋两侧是世界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海运最为繁忙;西北太平洋是全

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区。 【答案】 A 读下列四幅图,回答5~6题。 5.图①中的水域是( ) A.北海B.南海 C.阿拉伯海D.墨西哥湾 6.四幅图中不属于“海”的是( ) A.① B.② C.③D.④ 【解析】由海陆轮廓可判断出①是墨西哥湾;②是南海;③是里海,其虽名叫“海”,其实是位于亚欧大陆内部的一个内陆湖;④是北海。 【答案】 5.D 6.C 7.下列有关洋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洋盆又称“深海平原”,构成了大洋底的主体 B.洋盆地壳活动相对活跃 C.地形较为陡峭 D.洋盆内部是一系列广阔平坦的平原 【解析】洋盆又称“深海平原”,是大洋底的主体。洋盆地壳活动相对稳定,地形较为平坦,但其内部还分布着一些海底火山、海底丘陵及海底山脉。 【答案】 A 读图,回答8~9题。 8.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的海底地形分别是( ) A.大陆架、大陆坡、深海沟、洋盆 B.洋盆、大陆架、大陆坡、深海沟 C.深海沟、大陆坡、大陆架、洋盆 D.大陆坡、深海沟、大陆架、洋盆 9.关于海底地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海底地形及其成因

明德实验学校教学案 年级高二主备人刘怀印审核人陈琛第 11 周 2014年 4月 30 日课题 《海底地形及其成因》 教学目标1.了解海洋分布的概况,区分海和洋的区别;2.了解各种海底地貌类型及其形态特征; 3.学会运用有关学说解释海底地形及其分布规律。 教学重难点重点:各种海底地貌类型及其形态特征 难点:运用有关学说解释海底地形及其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世界大洋 1.海与洋对比 对比项目洋海 占海洋面 积比重 89%11% 水深一般在 3000米 以上 平均深度从几米 到二三千米 受陆地影响程度影响较 小 受大陆、河流、气 候和季节影响大 水温和盐 度变化 不大比较大 海流系统有独立 的系统 无独立的系统 2.四大洋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3.海 (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自主学习】 1.阅读课本第一部分内容,说出海和洋的区别与练习 2.了解世界四大洋及其特点

(2)海的分类:按所在位置划分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内海,或称地中海,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等。 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 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 举例:陆间海—地中海内海—渤海 边缘海—东海、南海最大海—珊瑚海4.海峡和海湾 (1)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A.分类:海峡有天然海峡和人工海峡两种。B.天然海峡的成因有多种,如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层陷落、冰川重压等。 C.世界主要海峡 海峡连通海域 曼德海峡红海--印度洋 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太平洋 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印度洋 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大西洋 巽他海峡印度洋--太平洋 英吉利海峡大西洋—北海 土耳其海峡黑海---地中海(2)海湾 A.海湾多由沿海陆地沉降、海面上升淹没沿海洼地、河谷等形成。 B.有一些海湾名为湾,实为海,如墨西哥湾、比斯开湾、孟加拉湾等。 C.有一些海湾名为海,实为湾,如马尔马拉海、亚速海等。 (二)海底地形的分布【读图】 读课本图:1-1-5世界大洋,找出世界重要的海峡和海湾所处位置以及联通的海域

地理教案-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地理教案-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地理教案-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五种基本地形素描图以及高原、丘陵的等高线图,使学生了解五种基本地形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形态特征并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它们。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了解全球海底地形图。 通过学习制作地形模型,使学生初步了解七大洲主要地形的分布,初步学会概括各大洲的地形特征。 通过读图和制作地形模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索的精神,增强学习兴趣,进一步锻炼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建议 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材分析 关于海底地形的知识,课文主要讲了两点:(1)海底与陆地一样是高低起伏的;(2)主要的海底地形及其分布特点。对于海底地形,重点让学生了解与人类活动有直接关系的大陆架的有关知识。 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法建议 关于“海底地形”可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认识海底地形也是高低起伏,复杂多样的。在“海底地形示意图”上明确大陆架的含义,了解海底地形组

成。读图巩固:看“海底地形示意图”,说出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的分布。(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关于“陆地地形”的教材分析 课文在讲述五种地形的形态时,没有对每种地形的形态作具体描述,更没有采用定量描述的方法,只是结合地形景观图,从海拢高低和地面起伏状况两方面作了简单的比较。这样编写的意图是:(1)考虑到初一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适当降低了难度;(2)加强教学内容和直观性,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地形的定义,而是侧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这一部分内容出现的地理概念,除“山系”外,都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知识;出现的地名,今后分区地理中还会再现,这里不必要求学生都记住。 关于“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的总体教材分析 前一节概述了地球的海陆面貌,本节则对地球的面貌作具体的描述。地形是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形态,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它是影响自然环境及人们生活、生产活动的重要因素。因此,地形这一节内容是重要的基础知识。 本节有“多种多样的陆地地形”、“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海底地形”三个标题,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第一,陆地和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及其形态特点;第二,在世界地形图上了解主要地形的分布。其中,“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 关于“陆地地形”的教法建议

高二地理《11海洋概述、海底地形及成因》学案

高二地理《11海洋概述、海底地形及成因》学 案 一、地球上的海与洋 1、海与洋的区分海洋与海洋的关系性质 2、四大洋的界线:北冰洋与大西洋北冰洋与太平洋太平洋与大西洋大西洋与印度洋印度洋与太平洋 3、海、海峡和海湾区分概念:边缘海、内海、陆间海、海湾和海峡训练:请将下列各海域代表的序号填入正确的位置。 A、渤海 B、黄海 C、东海 D、南海 E、红海 F、黑海 G、地中海 H、比斯开湾 I、北海 J、波罗的海 K、波斯湾 L、曼德海峡边缘海内海陆间海海湾海峡 二、海岸 1、海岸线和海岸带海岸线: 海岸带: 思考:我国杭州湾以北与以南的海岸线形态有何不同?与地形有何关系?

2、不同类型的海岸及海岸带的开发利用类型组成物质地形特点形成原因利用方式基岩海岸类型组成物质地形特点形成原因利用方式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生物海岸红树林海岸珊瑚礁海岸归纳海岸带的开发利用方式: 3、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的影响(1)海岸的发育过程受等自然因素的影响。(2)全球海平面变化总趋势,原因是(3)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的影响: (4)对策: 训练:读图 2、2“1986-2000年黄河三角洲河口海岸线的变迁图”,回答问题。(1)影响黄河入海口处的海岸线变迁的主要因素是和。请叙述黄河入海口处海岸的形成过程。(2)黄河入海口处海岸的类型是,其物质来源是。(3)结合黄河三角洲的变化,简述海岸演变过程。 三、海底地形的分布及形成 1、海底地形分布规律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分为 2、海底地形的特点深度地形特征举例大陆架大陆坡岛弧海沟洋盆洋中脊活动:读图 2、16,判断 A、 B、C图分别代表的地区,并说出三地大陆架向洋盆的过渡有什么不同特点?

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学案新人教版选修2

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学案新人 教版选修 2 情景导入目标定位 海底黑烟囱 1979年,美国的阿尔文(Alvin)号载人潜艇在 东太平洋中脊的轴部2 610~2 650米的海底 熔岩上,发现了数十个冒着黑色和白色烟雾 的烟囱,约350 ℃的含矿热液从直径约15厘 米的烟囱中喷出,与周围海水混合后,很快 产生沉淀变为“黑烟”,沉淀物主要由磁黄 铁矿、黄铁矿、闪锌矿和铜—铁硫化物组成。 这些海底硫化物堆积形成直立的柱状圆丘, 称为“黑烟囱”。这些奇异的自然景观是怎 么形成的呢?太平洋海下板块碰撞,造成海 底地层出现张裂和扩张,地球内部源源不断 喷涌而出的熔岩冷凝成新的海底地壳,并将 古老的海床置于其下取而代之。海水在地心 引力作用下倾泻深入地裂中,同时形成海底 环流将熔岩中大量的热能和矿物质携带和释 放出来。当炽热的海水再度喷射到裂缝上冰 冷的海水中,其中的矿物质被溶解并形成一 缕缕漆黑的烟雾。矿物质遇冷收缩最终沉积 成烟囱状堆积物,地裂中的热液顺烟道喷涌 而出形成景致奇异、妙趣横生的海底热泉。 运用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 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 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观点,洋盆的形成,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岛弧或海岸山脉、 海沟的形成。

【思考】海底黑烟囱是怎样形成的? 一、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 1.洋壳的形成: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扩张—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 1.什么是大陆漂移学说? 提示:1912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他根据大西洋两岸的大陆形状、地质构造、古生物等的相似性,认为二三亿年以前,地球上只有一整块联合古陆,它的周围是一片广阔的海洋。后来,在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的作用下,这一块联合古陆开始分离,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海陆分布(如下图)。 2.海底地形 (1)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洋中脊是洋壳的诞生处。 (2)洋盆: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 二、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 1.洋壳的消亡: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构成。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在交接处碰撞,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置较低,向大陆板块下俯冲至地幔,洋壳在高温作用下熔为岩浆。 2.海底地形 (1)海沟:板块的俯冲带动洋底下倾、陷落,形成了地球表面最低洼的地方——海沟。 (2)岛弧、海岸山脉: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

2020年【人教版】地理选修二:2.2《海底地形的分布》导学案(含答案)

2020年精编地理学习资料 第二节 海底地形的分布 学习目标 1.能够指图说出海底地形的类型名称。2.能够说出海底地形分布的规律。 海底地形分布规律 1.分布规律: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分成①__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和④________等主要类型。 2.大陆架和大陆坡 (1)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的⑤____________,一般坡度⑥______,水深在⑦______米以内。 (2)大陆坡:由大陆架向外伸展,海底坡度突然⑧______,形成一个相对陡峭的斜坡,叫做大陆坡。大陆坡水深一般为⑨____________米。 3.岛弧和海沟 (1)岛弧:是指大陆和洋盆之间呈⑩______分布的群岛,也称“岛链”或“弧形列岛”。 (2)海沟:是海洋中最?____的地方,一般是大陆坡与?________的分界线。 (3)特点:是地球上?____________活跃的地带,多火山、地震。 4.洋盆和洋中脊 (1)洋盆:又称“?____________”,构成了大洋底的?__________,水深在4 000~6 000米。地壳活动相对?______,地形较为?______,内部分布着一些?____________、海底丘陵及?____________。 (2)洋中脊:是地球上最长的海底山系,常分布在大洋?____部位。洋中脊中轴为 ○ 21______,裂谷两侧群峰对峙、内壁○22______。 一、岛弧和海沟往往相伴而生 岛弧与海沟 岛弧是指大陆和海洋盆地之间呈弧形分布的群岛,亦称“岛链”、“弧形列岛”。 海沟是沿着岛弧和大陆海岸山脉外侧延伸的浅水狭长的深海洼地,比周围的洋底要深 2 000m 以上。 岛弧的分布以太平洋西部海域为多,如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台湾岛及附近岛屿、菲律宾群岛等。有意思的是,在这些岛弧靠近大洋的一侧,往往还伴生有一系列与岛弧呈相互平行状态的深邃而狭长的海沟。而且岛弧上的山峰越高,邻近的海沟也就越深。这些海底最深的地方并不是在大洋的中央,全球20多条水深在7 000米以上的海沟,大都坐落在大洋的边缘,而且,绝大多数环绕在太平洋周围地带。海沟与大洋边缘的岛弧常常相互配对,形影相随,如在太平洋西部岛弧的东侧,就与岛弧平行排列着阿留申海沟、千岛海沟、日本海沟、琉球海沟、马里亚纳海沟、菲律宾海沟等。 科学家们经过大量的研究认为,岛弧和海沟的平行并存,是大洋地壳和大陆地壳相互碰撞时,大洋地壳俯冲于大陆地壳之下的结果。如太平洋地壳,厚度小而密度大,所处的位置又相对较低,在海底扩张的作用下,与东亚大陆地壳相碰撞时,太平洋地壳便俯冲入东亚大陆地壳之下,从而使大洋一侧出现深度巨大的海沟;同时,大陆地壳的继续运动使它的前缘的表层沉积物质相互叠合到一起,形成了岛弧。由于这两种地壳的相对运动速度较大,所以碰撞后形成的海沟深度较大,而岛弧上峰岭的高度也较大。因此,可以说岛弧和海沟是在同一种地壳运动中形成的,它们有着共同的成因。 典例1 读图,完成(1)~(2)题。

2.3海底地形的形成 学案(含答案)

2.3海底地形的形成学案(含答案) 第三节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海底地形的形成学习目标定位 1.运用海底扩张说,理解洋中脊和洋盆的形成。 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的形成。 一.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1海底扩张说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扩张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______的结果。 2海底扩张与海底地形1洋壳的形成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新的洋壳。 2洋中脊的形成是洋壳在____________对流上升的______作用下形成的。 3洋盆的形成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 __________,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 二.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1板块构造学说1地球岩石圈由 ______构成。 2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在交接处碰撞,大洋板块因____较大,位置较低,向大陆板块下俯冲至地幔,并在高温作用下融为 ______。 2案例分析思考1哪些海底地形与洋壳的形成有关2洋底岩石的年龄是如何排序的探究点一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探究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最先进的海洋科考船“科学号”xx年4月8日从青岛码头出发,执行中科院“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任务。 据日媒报道,日方海上保安厅巡逻船连续两天发现“科学号”在冲绳县久米岛附近所谓的日本专属经济区内,要求中方停止科考。 材料二 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收集的世界海底地形图。 1处海底地形是__________,处海底地形是如何形成的2处海域能发育为新的大洋吗说明理由。 3三处中,岩石年龄最新的是______________。洋壳中,比较稳定的是______________。 4海域中,与岛弧相伴出现的是____________,该处岛弧是如何形成的反思归纳海底扩张与海底地形规律方法通过绘制海底扩张的过程理解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的形成迁移应用1读“大西洋轮廓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岛屿A的形成原因。 2字母B处的海岸线特征是__________,最有可能是 __________海岸填海岸类型。 3图示海域处于海洋发育的__________期,其面积将 __________,请用海底扩张说解释其原因。 探究点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