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底地形及其成因

海底地形及其成因

海底地形及其成因
海底地形及其成因

石榴高级中学高二地理学科学案

设计者:李芹审核者张兆颜班级姓名

【课题】:海底地形及其成因

【学习目标】:学会运用地图。掌握水陆半球,大洲大洋界线,海、海峡、运河

【重点】:海底的主要地貌类型及其形态特征

【自学】:

1. 世界海洋陆地面积各占多少?

(自画扇形图表示)

2. 读图分析,海底的主要地貌类

型及其形态特征?

3. 海底地形的成因?

【交流展示】:

4. 读图1—1—5及相关世界地图,找出下列地理事物并填写空白图:

(1)七大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按面积从大到小)

四大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按面积从大到小) (2)洲界线:亚欧分界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亚非分界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欧非分界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亚洲、北美分界线是________________南、北美分界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美、南极洲分界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洋界线(先找后用彩色笔加粗)

5. 读图1—1—5及图1—1—6,识别下列地理事物:

半岛: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岛屿:格陵兰岛、加里曼丹岛、新几内亚岛、马达加斯加岛群岛:马来群岛

西太平洋第一岛弧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太平洋第二岛弧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难点拨】:

6.海底扩张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

7.掌握全球板块的划分示意图。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关于图中代号abcd说法

正确的是( )

A.a所在大洋跨越经度最多 B. b大洋面积越来越大

C.c所在大洋是地球上面积最大,深度最浅的大洋

D.d所在大洋跨南北半球,且北半球有季风环流出现

(2)图中b所在大洋洋底分属几大板块 ( )

A.两大板块 B.三大板块 C.四大板块

D.五大板块

(3) 在图中c大洋的西岸形成一系列岛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这些岛弧总是和海沟相伴生,且海沟均位于岛弧的西侧

B.这里有世界上最深的海沟

C.这里是板块交界地带,属于生长边界

D.这里是板块俯冲地界,对应于地幔物质下降区

(4)图中c处洋底年龄比e处,因为

(5)图中①②③④四海域中属于内海的有,属于边缘海的是

(6)图中①②③④四海域中,由于地壳运动,在不断扩展的是,不断扩展的原因是

(7)图中①②③④四海域中,在未来可能会消失的是,原因是课堂巩固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各名词中解释正确的是()

A. 大洲是指地球上面积较大的大陆

B. 以半岛或岛屿与大洋分开的海叫内海

C. 以大陆所围的咸水称为海或地中海

D. 海峡是指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

2. 下列有关大洲大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北冰洋被两个大洲所包围

B. 赤道穿过的大洲仅有非洲和南美洲

C. 南极洲被两个大洋所包围

D. 世界上的海洋被大陆分割成彼此相通的四个大洋

3. 完全没有跨入热带地区的大洲,正确的组合是()

A. 亚洲和南极洲

B. 北美洲和南美洲

C. 非洲和大洋州

D. 欧洲和南极洲

4. 世界最大的岛屿位于()

A. 亚洲

B. 欧洲

C. 北美洲

D. 大洋州

5. 全球陆地分为七大洲,其中()

A. 跨纬度最广的是大洋州

B. 跨经度最广的是南极州

C. 跨南、北半球的是北美洲

D. 跨东、西半球的是南美州

6. 联系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峡是()

A. 麦哲伦海峡

B. 德雷克海峡

C. 白令海峡

D. 马六甲海峡

7. 被日本称为“海上生命线”的海峡是()

A. 台湾海峡

B. 直布罗陀海峡

C. 马六甲海峡

D. 霍尔木兹海峡

8. 近年来我国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将石油从波斯湾运至上海港,循最近的航线要

依次经过()

A. 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

B. 曼德海峡、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

C. 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琼州海峡

D. 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马六甲海峡

9. 下列选项中,全部是环绕非洲大陆的地理事物是()

A. 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苏伊士运河—波斯湾—好望角

B. 土耳其海峡—地中海—红海—亚丁湾—好望角

C. 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苏伊士运河—红海—亚丁湾—好望角

D. 几内亚湾—地中海—红海—霍尔木兹海峡—好望角

10. 位于两大洲之间的海峡是()

A. 马六甲海峡

B. 麦哲伦海峡

C.土耳其海峡

D. 英吉利海峡

11.右图,甲、乙、丙、丁四处海底地形分别是:()

A.大陆坡、大洋中脊、大陆架、大洋盆地

B.大洋盆地、大陆架、大陆坡、大洋中脊

C.大陆架、大陆坡、大洋中脊、大洋盆地

D.大陆架、大陆坡、大洋盆地、大洋中脊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地理教案)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地理教案)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五种基本地形素描图以及高原、丘陵的等高线图,使学生了解五种基本地形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形态特征并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它们。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了解全球海底地形图。 通过学习制作地形模型,使学生初步了解七大洲主要地形的分布,初步学会概括各大洲的地形特征。 通过读图和制作地形模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索的精神,增强学习兴趣,进一步锻炼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建议 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材分析 关于海底地形的知识,课文主要讲了两点: (1)海底与陆地一样是高低起伏的; (2)主要的海底地形及其分布特点。对于海底地

形,重点让学生了解与人类活动有直接关系的大陆架的有关知识。 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法建议 关于“海底地形”可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认识海底地形也是高低起伏,复杂多样的。在“海底地形示意图”上明确大陆架的含义,了解海底地形组成。 读图巩固:看“海底地形示意图”,说出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的分布。 (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关于“陆地地形”的教材分析 课文在讲述五种地形的形态时,没有对每种地形的形态作具体描述,更没有采用定量描述的方法,只是结合地形景观图,从海拢高低和地面起伏状况两方面作了简单的比较。这样编写的意图是:(1)考虑到初一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适当降低了难度;(2)加强教学内容和直观性,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地形的定义,而是侧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这一部分内容出现的地理概念,除“山系”外,都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知识;出现的地名,今后分区地理中还会再现,这里不必要求学生都记住。 关于“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的总体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 2.3海底地形的形成 精品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2

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 学习目标 1.运用海底扩张学说的观点,解释洋中脊和洋盆的形成与分布。 2.运用板 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一、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 1.20世纪60年代以后,①____________说和②____________学说的提出,标志着对海底地形成因有了较为科学的解释。 2.海底扩张说 (1)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扩张——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③____________的结果。 (2)洋中脊是洋壳在④____________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是洋壳的⑤______处。 (3)洋盆是随着新洋壳不断生长,地幔物质的⑥______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而形成。 二、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 板块构造学说:地球岩石圈是由⑦______构成。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在交接处碰撞,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较低,向大陆板块俯冲至⑧______,洋壳在高温作用下融为 ⑨______。 板块的俯冲带形成⑩______、?______ 或?____________。 一、板块运动与海底地形的形成 生长边界一般位于大洋中脊,是大洋地壳的诞生地;消亡边界一般位于大洋地壳与大陆板块相对移动方向对地球面貌的影响举例形成边界的类型 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 洋等 生长边界 板块相撞(相向移动) 大陆板块与 大陆板块相 撞 形成巨大的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 斯山脉 消亡边界大陆板块与 大洋板块相 撞 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 位置较低,便俯冲到大 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 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 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弧 或海岸山脉 太平洋西部岛弧、安第 斯山脉、台湾山脉等 材料一新华社2005年11月4日电:“大洋一号”科考队员利用仪器勘测数据绘制出北大西洋一段洋中脊的海底地形图。这是中国科学家第一次为大西洋海底地形“画像”。 这幅地图覆盖了北纬14.85度、西经44.9度一带2 700多平方千米的区域。地图涵盖的区域还包括著名的罗卡切夫海底热液场区。这片海底由地热驱动形成的海水喷涌,不仅在深海形成了烟囱状的奇特景观,而且在“烟囱”附近沉积了大量热液硫化物,其中富含的金属物质具有可观的开发价值。 材料二大西洋轮廓图

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地理选修2课时作业:2.2 海底地形的分布

课时作业(四) [学业水平层次(A)] 人们把海洋誉为“蓝色国土”。读“海底地形示意图”,完成1~3题。 1.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b~d为大陆架 B.b~d海水温度垂直变化不大 C.f处是大洋中脊 D.d处是板块张裂形成的 2.岛弧是指大陆和洋盆之间呈弧形分布的群岛,图中岛弧主要分布在() A.b~c处B.d处 C.e处D.f处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d处是世界渔场主要分布区 B.b处有利于发展海水养殖业 C.e处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 D.c~d处是目前海洋污染最严重的地区 1.C 2.A 3.B本组题考查海底地形的有关知识。图中a~b处为潮间带,b处是大陆架,c处是大陆坡,d处是海沟,e处是洋盆,f处是大洋中脊;岛弧的外缘常常伴生着海沟,是由板块碰撞形成的,应位于图中b~c处;洋盆有丰富的锰结核矿,大陆架上埋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同时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读“大陆边缘向洋盆过渡示意图”,回答4~5题。

4.图①所示是海底地形() A.太平洋B.印度洋 C.大西洋D.北冰洋 5.三幅海底地形所示的大洋中,洋中脊呈“S”形的是() A.①B.②C.③D.①② 4.C 5.A该题组主要考查海底地形的分布及特点。根据海底地形的分布特点,可知图①所示为欧洲西部大西洋海底地形,图②为南美洲西部太平洋海底地形,图③为亚洲东部太平洋海底地形。大西洋中脊的走向大致呈“S”形。 6.冰岛所处的海底地形是() A.岛弧B.大陆架 C.洋盆D.洋中脊 D冰岛位于板块张裂处,海底地形是洋中脊。 读“我国南海海底地形示意图”,完成7~8题。 7.海洋生物繁盛的海域是() A.甲、乙两地B.甲地 C.乙地D.丙地 8.图中大陆沿海地区,为减轻台风、海浪对海岸带的破坏,正在努力扩大恢复的生态工程为() A.基塘农业生态工程 B.以海堤为主的防护工程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探索海洋奥秘第一节海底地形及其成因成长训练鲁教版选修2(含参考答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 第一节海底地形及其成因 主动成长 夯基达标 1.关于海与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海是海洋的主体 B.洋远离大陆,深度大 C.海的水温和盐度相对稳定 D.海有独立的海流系统 解析:洋是海洋的主体,远离大陆,深度大,面积大,有独立的海流系统,水温和盐度相对稳定。 答案:B 2.轮廓略呈“S”形的大洋是(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解析:大西洋的轮廓略呈“S”形。印度洋的轮廓其北部为陆地封闭,南部向南极洲敞开。答案:B 3.平均水温最高的洋是(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解析:太平洋平均水温19.1℃,大西洋16.9℃,印度洋17.0℃。 答案:A 4.红海属于( ) A.陆间海 B.内陆海 C.边缘海 D.海湾 解析:红海位于两大陆之间,属于陆间海。 答案:A 5.渤海和黄海分别属于( ) A.陆间海、边缘海 B.边缘海、内陆海 C.内陆海、边缘海 D.陆间海、内陆海 解析:渤海属于内陆海,黄海属于边缘海。 答案:C 6.世界上最深的地震可能发生在( ) A.洋中脊 B.海沟 C.大陆内部 D.断层上 解析:本题考查板块构造与海底地形的有关知识。 答案:B 7.若下图为“西太平洋海底地形示意图”,则( ) A.b处为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张裂形成的裂谷 B.a、e两处中,e处海底石油资源较丰富 C.c是由板块挤压而形成的海底山脉 D.d处地形与我国台湾岛东海岸海底地形类型一致 解析:本题考查板块构造和海底地形的有关知识。 答案:D

人们把海洋誉为“蓝色国土”。读图,回答8~9题。 8.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b~c为大陆架,d为海沟 B.b~d海水温度垂直变化不大 C.f处往往成为板块的生长边界 D.d处是板块张裂形成的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d处是世界渔场主要分布区 B.a处有利于发展海水养殖业 C.e处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 D.c~d处是目前海洋污染最严重的地区 8~9.解析:本组题考查板块构造和海底地形的有关知识。同时必须知道:海盆有丰富的锰结核矿,大陆架上埋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同时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答案:8.C 9.B 10.我国的海洋有哪些?分别属于什么类型的海? 解析:我国是一个濒海大国,拥有37万平方千米的领海。海岸线总长达 32 000千米。我国共有6 500多个海岛,总面积达8万多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0.8%。根据《联合国海洋公约》的规定,我国拥有对近300万平方千米的海域的管辖权。 (1)渤海:三面环陆,东面是渤海海峡,以辽东半岛的老铁山角至山东半岛北岸蓬莱角的连线与黄海分界,是我国的内海,面积约9.7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18米。 (2)黄海:东依朝鲜半岛,北靠辽东半岛,西连渤海和山东、苏北海岸,南以长江口、北角至朝鲜济州岛西南端的连线与东海为界,面积为41.7万平方米,平均深度44米。(3)东海:北与黄海相连,西靠江沪浙闽海岸,东为日本及我国台湾省所环抱,南以广东南澳岛至台湾岛南端连线为界,海域面积达75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370米。我国最大的河流长江注入东海。 (4)南海:北临广东、广西及东海,东临菲律宾,南接印尼及马来西亚,西邻越南和马来半岛。我国的“宝岛”南沙和西沙群岛位于南海。 答案:内陆海:渤海;边缘海:黄海、东海、南海。 读图,回答11~12题。 11.蕴藏着石油、天然气资源的海域是( ) A.甲、丁两地 B.乙、丙两地 C.乙、丁两地 D.甲、丙两地 12.下列有关海洋资源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低纬度地区气温高,有利于晒盐

海洋地理考纲知识点整理

海洋地理 专题一海洋和海岸带一、海底地形

1.海底主要地貌类型。(p16-17) 海底地形: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分成大陆架、大陆坡、洋盆和洋中脊等主要类型。 大陆架:①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水深200米以内。②宽度从低潮线向海洋延伸至坡度显著增大地方为止,平均75千米。③油气资源、渔业资源丰富。 大陆坡:①大陆架向外延伸形成的陡坡。②水深:200—4000米、宽度十几---几百千米。③最绵长最壮观的斜坡。 岛弧:大陆和洋盆之间呈弧形分布的岛屿,太平洋西部海域最为典型。 海沟:岛弧的外围伴生的狭长而深凹的海沟,海洋中最深的地方。 洋盆:大洋底的主体,占海底一半;地形平坦;地壳活动稳定;水深:4000---6000米 洋中脊:最长的海底山系;海洋地壳的诞生地—板块的生长边界;分布:太平洋—大洋东部、大西洋---大洋中部、印度洋----人字型分布大洋中部 2.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1)海底扩张学说 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洋中脊也是洋壳的诞生处。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即洋中脊和洋盆是洋壳形成与扩张的产物。(2)板块构造学说 全球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板。其中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此外,在板块中还可以分出若干次一级的小板块。一般说来,在板块内部,地壳相对比较稳定,而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则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这里火山、地震活动以及断裂、挤压褶皱、岩浆上升、地壳俯冲等频繁发生。 3.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1)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 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洋中脊也是洋壳的诞生处。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即洋中脊和洋盆是洋壳形成与扩张的产物。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关于海底地形的知识,课文主要讲了两点:(1)海底与陆地一样是高低起伏的;(2)主要的海底地形及其分布特点。对于海底地形,重点让学生了解与人类活动有直接关系的大陆架的有关知识。 关于“海底地形”可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认识海底地形也是高低起伏,复杂多样的。在“海底地形示意图”上明确大陆架的含义,了解海底地形组成。读图巩固:看“海底地形示意图”,说出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的分布。(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课文在讲述五种地形的形态时,没有对每种地形的形态作具体描述,更没有采用定量描述的方法,只是结合地形景观图,从海拢高低和地面起伏状况两方面作了简单的比较。这样编写的意图是:(1)考虑到初一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适当降低了难度;(2)加强教学内容和直观性,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地形的定义,而是侧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这一部分内容出现的地理概念,除“山系”外,都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知识;出现的地名,今后分区地理中还会再现,这里不必要求学生都记住。 前一节概述了地球的海陆面貌,本节则对地球的面貌作具体的描述。地形是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形态,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它是影响自然环境及人们生活、生产活动的重要因素。因此,地形这一节内容是重要的基础知识。 本节有“多种多样的陆地地形”、“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海底地形”三个标题,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第一,陆地和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及其形态特点;第二,在世界地形图上了解主要地形的分布。其中,“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 充分利用地理景观图,以景观图上的五种基本地形:山脉、高原、平原、盆地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教案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五种基本地形素描图以及高原、丘陵的等高 线图,使学生了解五种基本地形山脉、高原、平原、盆 地和丘陵的形态特征并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它们。 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了解全球海底地形图。 通过学习制作地形模型,使学生初步了解七大洲主 要地形的分布,初步学会概括各大洲的地形特征。 通过读图和制作地形模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索的 精神,增强学习兴趣,进一步锻炼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 能力。 教学建议 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材分析 关于海底地形的知识,课文主要讲了两点: (1)海底与陆地一样是高低起伏的; (2)主要的海底地形及其分布特点。对于海底地形,重点让学生了解与人类活动有直接关系的大陆架的有关 知识。 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法建议

关于“海底地形”可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认识海底地形也是高低起伏,复杂多样的。在“海底地 形示意图”上明确大陆架的含义,了解海底地形组成。 读图巩固:看“海底地形示意图”,说出大陆架、大 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的分布。 (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大陆坡分布在 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关于“陆地地形”的教材分析 课文在讲述五种地形的形态时,没有对每种地形的 形态作具体描述,更没有采用定量描述的方法,只是结 合地形景观图,从海拢高低和地面起伏状况两方面作了 简单的比较。这样编写的意图是:(1)考虑到初一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适当降低了难度;(2)加强教学内容和直观性,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地形的定义,而 是侧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这一部分内容出现的地理 概念,除“山系”外,都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知识;出现的地名,今后分区地理中还会再现,这里不必要求 学生都记住。 关于“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的总体教材分析 前一节概述了地球的海陆面貌,本节则对地球的面 貌作具体的描述。地形是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形态,它 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它是影响自然环境及人们

海底地貌

海底地貌 如同陆地上一样,海底世界有高山,有平原,还有深沟峡谷。这个世界并不像人们所想像的或是像表面看起来那样平和宁静,相反却是地球上最活跃最动荡不安的地带。地震火山活动频繁,形成高山峻岭。 世界各大洋的洋底形态虽然各不相同,但基本上都是由大陆架,大陆坡,岛弧海沟,大洋盆地,洋中脊(海底山脉)几个部分组成。 我们平时所看到的海岸线并不是大陆与海洋的分界线,实际上,在海面以下,大陆仍以极为缓和的坡度延伸至大约200米深的海底。这一部分就是大陆架——被海水淹没的滨海平原,这里成为海洋生物的乐园,可以发现许许多多的海洋动植物在此处安居乐业,繁衍生息。 大陆架以下,是大陆架向大洋底过渡的斜坡,坡度陡然增大,一般为3—4度,有的甚至超过10度,水深急剧增加,一般为200—2500米。这就是比较狭窄的大陆坡,它的底部才是大陆与海洋的真正的分界线。 超过大陆坡,就是深邃的海沟或岛弧——海沟系。在此处,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以下,交错地带形成了“V”形的海沟,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与相邻的岛弧构成了地球上最大的高度差。例如秘鲁——智利海沟深8000米,其背靠的安底斯山海拔6500米以上,它们之间的交差为14500米,若不是被海水覆盖,这将是最雄伟壮观的景象! 这一带由于地处两个板块的边缘,故地震、火山活动频繁发生,跨过海沟再向海洋深处,就到了广阔无垠的大洋盆地。其深度在2500—6000米之间,大部分是深海平原,面积占海底总面积的77%,辽阔平坦,但景色无奇。在平原的周围,分布着绵亘千里的海岭,陡峭的海山峰和光滑如刀削的平顶山,其中还有深海谷,断裂带和海槽等,海岭和海山皆因火山组成,海山甚至可以露出海面成为岛屿,如太平洋的夏威夷群岛。 再深入洋底,就来到了洋中脊,与一般海岭不同,他们是海底扩张的中心。而且洋中脊是一个世界性体系,横贯各大洋,从北冰洋开始,穿过大西洋,经印度洋,进入太平洋,逶迤连绵约七万余公里,就好像是大洋的脊梁,任何一条陆地山脉都不能与之相媲美。 各大洋洋中脊的位置均不相同,大西洋中脊贯穿大洋中部,与两岸大致平行(中脊名称由来),中轴为中央裂谷分开,两侧内壁陡峻,两峰嶙峋,蔚为奇观;印度洋中脊犹如“入”字分布在大洋中部;太平洋中脊位于偏东的位置上。三大洋中脊在南部相互连接,而北端却分别伸进大陆。 这就是海底世界的地貌的一般特征,但各大洋又有各自的特点。像世界大洋海沟共有25条之多,主要分

中图版地理选修2《海底地形的分布》教案

中图版地理选修2《海底地形的分布》教案 2.2 海底地形的分布 相关素材 水覆盖之下的固体地球表面形态。由于海水的掩盖,海底地形起伏难以直接观察。早期的铅锤测深法,费时多,精度低。20世纪20年代以来,船舰在航行途中运用了回声测深仪,能够快速地测出海底深度,结合精确定位,得以揭示海底地形真相。1925~1927年期间,德国“流星”号船考察南大西洋,首次揭示了洋底地形的起伏不亚于陆地。1953年以来,使用精密的回声测深仪获得越来越多的洋底地形剖面。至1967~1969年期间,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立体地貌图相继问世。(见彩图)洋底有高耸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绵长的海岭,深邃的海沟,也有坦荡的深海平原。纵贯大洋中部的大洋中脊,绵延8万公里,宽数百至数千公里,总面积堪与全球陆地相比,其长度和广度为陆上任何山系所不及。大洋最深点深11034米,位于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这一深度超过了陆上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8844.43米)。太平洋中部夏威夷岛上的冒纳罗亚火山海拔4170米,而岛屿附近洋底深五、六千米,冒纳罗亚火山实际上是一座拔起洋底高约万米的山体。基本单元在地球表面上大陆和洋底呈现为两个不同的台阶面,陆地大部分地区海拔高度在0~1公里,洋底大部分地区深度在4~6公里。整个海底可分为三大基本地形单元: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大洋盆地一语有两种含义:广义的泛指大陆架和大陆坡以外的整个大洋;狭义的指大洋中脊和大陆边缘之间的深洋底。这里所用为后一种含义。三大地形单元又可进一步划出一些次一级的海底地形单元(图1)。大陆边缘为大陆与洋底两大台阶面之间广阔的过渡地带。约占海洋总面积的22%,通常将大陆边缘划分为大西洋型大陆边缘(也称被动大陆边缘)和太平洋型大陆边缘(也称活动大陆边缘)。前者由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三单元构成,地

(七年级地理教案)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初中一年级教案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初中一年级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五种基本地形素描图以及高原、丘陵的等高线图,使学生了解五种基本地形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形态特征并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它们。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了解全球海底地形图。 通过学习制作地形模型,使学生初步了解七大洲主要地形的分布,初步学会概括各大洲的地形特征。 通过读图和制作地形模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索的精神,增强学习兴趣,进一步锻炼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建议 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材分析 关于海底地形的知识,课文主要讲了两点: (1)海底与陆地一样是高低起伏的; (2)主要的海底地形及其分布特点。对于海底地形,重点让学生了解与人类活动有直接关系的大陆架的有关知识。 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法建议 关于“海底地形”可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认识海底地形也是高低起伏,复杂多样的。在“海底地形示意图”上明确大陆架的含义,了解海底地形组成。 读图巩固:看“海底地形示意图”,说出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的分布。 (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关于“陆地地形”的教材分析 课文在讲述五种地形的形态时,没有对每种地形的形态作具体描述,更没有采用定量描述的方法,只是结合地形景观图,从海拢高低和地面起伏状况两方面作了简单的比较。这样编写的意图是:(1)考虑到初一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适当降低了难度;(2)加强教学内容和直观性,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地形的定义,而是侧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这一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第二节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教学目的 l.掌握五种地形类型的基本特征和世界主要山脉、平原的分布;了解七大洲主要地形特点和主要海底地形。 2.在学习地形的类型及分布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使学生能在景观图。分层设色地形图、等高线图上识别出主要地形类型。 3.通过丰富多样、雄伟壮丽的各种地形形态的介绍,激发学生认识自然奥秘,培养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课型讲授新课。 教学方法讲述与问答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五种地形类型及世界主要地形区的分布,难点是五种地形类型的区别。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世界地形图》,景观图:五种地形类型,自制投影片:海底地形示意图,海底地形剖面图。 教学提纲 第二节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一、地形及地形类型 1.地形 2.地形类型及分布 二、世界各大洲地形的特点 三、海底地形 教学过程 提问引入:以你自己的经历或见闻来说明,地表是如何起伏不平地变化的?(学生可根据旅游的经历,电影、电视片中的情景说出地表的起伏变化。)过渡:正像刚才同学所举的诸多例子一样,地球表面是起伏不平的,出

现了壮丽多样的自然景象。那么,形态各异的地表形态可以划分为几种地形类型呢?它们是怎样分布的呢?这节课就来讲述这个问题。 第二节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板书) 一、地形及地形类型(板书) 1.地形 [教师讲述] 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总称地形。 2.地形类型及分布 [教师讲述] 人们根据地形的特点不同,通常把地形划分为山地、平原、高原、盆地和丘陵五种地形类型。 [展示景观图] 五种地形类型。 [练习] 仔细观察五种地形类型,看一看各自叫什么类型,之后填写下表。 [练习] 翻开教材第33页,完成“想一想”中的练习。 [教师总结] 五种地形类型的海拔与相对高度的特点,可以用上页表来

高中地理 第单元 探索海洋的奥秘 海底地形及其成因学业分层测评 鲁教版选修

第1节海底地形及其成因学业分层测评 [学业达标]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太平洋东部海岸曲折,西部海岸平直陡峭 B.印度洋南部因被较多半岛和岛屿穿插分隔,海岸线曲折 C.北大西洋海岸线曲折,南大西洋海岸线平直 D.北冰洋在四大洋中面积最小,但深度不是最浅的 【解析】从四大洋的海岸线特点来看,太平洋东部平直陡峭,西部较曲折;从大西洋来看,北大西洋曲折,南大西洋平直;印度洋北部曲折,南部平直。 【答案】 C 2.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分界线是( ) A.马六甲海峡与澳大利亚东北角的连线 B.塔斯马尼亚岛所在的经线 C.北段大致从马六甲海峡北端向南向东,南段大致从塔斯马尼亚岛南角向南,以147°E 经线为界 D.无明确界线 【解析】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分界线分两段,北段大致从马六甲海峡北端向南向东,南段大致从塔斯马尼亚岛南角向南,以147°E经线为界。 【答案】 C 下图为“世界四大洋主体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连接②、③两大洋之间最短的海上通道是( ) A.巴拿马运河B.白令海峡 C.马六甲海峡D.直布罗陀海峡 【解析】根据经纬度可判断:①区域为大西洋,②区域为太平洋,③区域南部为印度洋,④区域为北冰洋。巴拿马运河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白令海峡连接北冰洋和太平洋;马六甲海峡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直布罗陀海峡连接大西洋和地中海。 【答案】 C 4.海运最为繁忙和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大洋分别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D.③、④ 【解析】北大西洋两侧是世界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海运最为繁忙;西北太平洋是全

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区。 【答案】 A 读下列四幅图,回答5~6题。 5.图①中的水域是( ) A.北海B.南海 C.阿拉伯海D.墨西哥湾 6.四幅图中不属于“海”的是( ) A.① B.② C.③D.④ 【解析】由海陆轮廓可判断出①是墨西哥湾;②是南海;③是里海,其虽名叫“海”,其实是位于亚欧大陆内部的一个内陆湖;④是北海。 【答案】 5.D 6.C 7.下列有关洋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洋盆又称“深海平原”,构成了大洋底的主体 B.洋盆地壳活动相对活跃 C.地形较为陡峭 D.洋盆内部是一系列广阔平坦的平原 【解析】洋盆又称“深海平原”,是大洋底的主体。洋盆地壳活动相对稳定,地形较为平坦,但其内部还分布着一些海底火山、海底丘陵及海底山脉。 【答案】 A 读图,回答8~9题。 8.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的海底地形分别是( ) A.大陆架、大陆坡、深海沟、洋盆 B.洋盆、大陆架、大陆坡、深海沟 C.深海沟、大陆坡、大陆架、洋盆 D.大陆坡、深海沟、大陆架、洋盆 9.关于海底地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海底地貌类型

4、海底地貌submarine landform

海水覆盖下的固体地球表面形态的总称。海底有高耸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绵延的海岭,深邃的海沟,也有坦荡的深海平原。纵贯大洋中部的大洋中脊,绵延8 万千米,宽数百至数千千米,总面积堪与全球陆地相比。大洋最深点11034 米,位于太平洋

马里亚纳海沟,超过了陆上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8846.27米)。深海平原坡度小于千分之一,其平坦程度超过大陆平原。整个海底可分为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三大基本地貌单元,及若干次一级的海底地貌单元。①大陆边缘。为大陆与洋底两大台阶面之间的过渡地带,约占海洋总面积的22%。通常分为大西洋型大陆边缘(又称被动大陆边缘)和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又称活动大陆边缘)。前者由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 3 个单元构成,地形宽缓,见于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大洋周缘地带。后者陆架狭窄,陆坡陡峭,大陆隆不发育,而被海沟取代,可分为两类:海沟-岛弧-边缘盆地系列和海沟直逼陆缘的安第斯型大陆边缘,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周缘地带,也见于印度洋东北缘等地。②大洋盆地。位于大洋中脊与大陆边缘之间,一侧与中脊平缓的坡麓相接,另一侧与大陆隆或海沟相邻,占海洋总面积的45%。大洋盆地被海岭等正向地形分割,构成若干外形略呈等轴状,水深约在4000~5000米左右的海底洼地,称海盆。宽度较大、两坡较缓的长条状海底洼地,叫海槽。海盆底部发育深海平原、深海丘陵等地形。长条状的海底高地称海岭或海脊,宽缓的海底高地称海隆,顶图面平坦、四周边坡较陡的海底高地称海台。③大洋中脊。地球上最长最宽的环球性洋中的山系,占海洋总面积的33%。大洋中脊分脊顶区和脊翼区。脊顶区由多列近于平行的岭脊和谷地相间组成。脊顶为新生洋壳,上覆沉积物极薄或缺失,地形十分崎岖。脊翼区随洋壳年龄

海底地形及其成因

明德实验学校教学案 年级高二主备人刘怀印审核人陈琛第 11 周 2014年 4月 30 日课题 《海底地形及其成因》 教学目标1.了解海洋分布的概况,区分海和洋的区别;2.了解各种海底地貌类型及其形态特征; 3.学会运用有关学说解释海底地形及其分布规律。 教学重难点重点:各种海底地貌类型及其形态特征 难点:运用有关学说解释海底地形及其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世界大洋 1.海与洋对比 对比项目洋海 占海洋面 积比重 89%11% 水深一般在 3000米 以上 平均深度从几米 到二三千米 受陆地影响程度影响较 小 受大陆、河流、气 候和季节影响大 水温和盐 度变化 不大比较大 海流系统有独立 的系统 无独立的系统 2.四大洋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3.海 (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自主学习】 1.阅读课本第一部分内容,说出海和洋的区别与练习 2.了解世界四大洋及其特点

(2)海的分类:按所在位置划分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内海,或称地中海,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等。 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 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 举例:陆间海—地中海内海—渤海 边缘海—东海、南海最大海—珊瑚海4.海峡和海湾 (1)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A.分类:海峡有天然海峡和人工海峡两种。B.天然海峡的成因有多种,如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层陷落、冰川重压等。 C.世界主要海峡 海峡连通海域 曼德海峡红海--印度洋 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太平洋 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印度洋 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大西洋 巽他海峡印度洋--太平洋 英吉利海峡大西洋—北海 土耳其海峡黑海---地中海(2)海湾 A.海湾多由沿海陆地沉降、海面上升淹没沿海洼地、河谷等形成。 B.有一些海湾名为湾,实为海,如墨西哥湾、比斯开湾、孟加拉湾等。 C.有一些海湾名为海,实为湾,如马尔马拉海、亚速海等。 (二)海底地形的分布【读图】 读课本图:1-1-5世界大洋,找出世界重要的海峡和海湾所处位置以及联通的海域

地理教案-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地理教案-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地理教案-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五种基本地形素描图以及高原、丘陵的等高线图,使学生了解五种基本地形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形态特征并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它们。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了解全球海底地形图。 通过学习制作地形模型,使学生初步了解七大洲主要地形的分布,初步学会概括各大洲的地形特征。 通过读图和制作地形模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索的精神,增强学习兴趣,进一步锻炼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建议 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材分析 关于海底地形的知识,课文主要讲了两点:(1)海底与陆地一样是高低起伏的;(2)主要的海底地形及其分布特点。对于海底地形,重点让学生了解与人类活动有直接关系的大陆架的有关知识。 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法建议 关于“海底地形”可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认识海底地形也是高低起伏,复杂多样的。在“海底地形示意图”上明确大陆架的含义,了解海底地形组

成。读图巩固:看“海底地形示意图”,说出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的分布。(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关于“陆地地形”的教材分析 课文在讲述五种地形的形态时,没有对每种地形的形态作具体描述,更没有采用定量描述的方法,只是结合地形景观图,从海拢高低和地面起伏状况两方面作了简单的比较。这样编写的意图是:(1)考虑到初一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适当降低了难度;(2)加强教学内容和直观性,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地形的定义,而是侧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这一部分内容出现的地理概念,除“山系”外,都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知识;出现的地名,今后分区地理中还会再现,这里不必要求学生都记住。 关于“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的总体教材分析 前一节概述了地球的海陆面貌,本节则对地球的面貌作具体的描述。地形是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形态,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它是影响自然环境及人们生活、生产活动的重要因素。因此,地形这一节内容是重要的基础知识。 本节有“多种多样的陆地地形”、“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海底地形”三个标题,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第一,陆地和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及其形态特点;第二,在世界地形图上了解主要地形的分布。其中,“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 关于“陆地地形”的教法建议

高二地理《11海洋概述、海底地形及成因》学案

高二地理《11海洋概述、海底地形及成因》学 案 一、地球上的海与洋 1、海与洋的区分海洋与海洋的关系性质 2、四大洋的界线:北冰洋与大西洋北冰洋与太平洋太平洋与大西洋大西洋与印度洋印度洋与太平洋 3、海、海峡和海湾区分概念:边缘海、内海、陆间海、海湾和海峡训练:请将下列各海域代表的序号填入正确的位置。 A、渤海 B、黄海 C、东海 D、南海 E、红海 F、黑海 G、地中海 H、比斯开湾 I、北海 J、波罗的海 K、波斯湾 L、曼德海峡边缘海内海陆间海海湾海峡 二、海岸 1、海岸线和海岸带海岸线: 海岸带: 思考:我国杭州湾以北与以南的海岸线形态有何不同?与地形有何关系?

2、不同类型的海岸及海岸带的开发利用类型组成物质地形特点形成原因利用方式基岩海岸类型组成物质地形特点形成原因利用方式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生物海岸红树林海岸珊瑚礁海岸归纳海岸带的开发利用方式: 3、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的影响(1)海岸的发育过程受等自然因素的影响。(2)全球海平面变化总趋势,原因是(3)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的影响: (4)对策: 训练:读图 2、2“1986-2000年黄河三角洲河口海岸线的变迁图”,回答问题。(1)影响黄河入海口处的海岸线变迁的主要因素是和。请叙述黄河入海口处海岸的形成过程。(2)黄河入海口处海岸的类型是,其物质来源是。(3)结合黄河三角洲的变化,简述海岸演变过程。 三、海底地形的分布及形成 1、海底地形分布规律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分为 2、海底地形的特点深度地形特征举例大陆架大陆坡岛弧海沟洋盆洋中脊活动:读图 2、16,判断 A、 B、C图分别代表的地区,并说出三地大陆架向洋盆的过渡有什么不同特点?

海洋地理 知识点详解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选修2海洋地理》教材简介 袁孝亭 海洋地理作为选修课程在普通高中开设,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重要意义。深刻认识海洋地理开设的必要性和海洋地理的学习对于学生发展的价值,是海洋地理课程价值实现的重要保障。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气候的“调节器”、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关系十分密切,在人类生存环境持续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向学生呈现有关海洋的基础知识、提高他们认识海洋的基本技能、增强他们的海洋意识,为将来科学利用海洋和保护海洋奠定必要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我国海域辽阔,海岸线漫长,岛屿众多,海洋资源丰富,开发海洋对于缓解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中地理课程开设《海洋地理》选修课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 《海洋地理》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而特殊的价值:它能够使学生了解海洋环境、感悟人海关系;它能够增强学生的海洋观念、认识海洋国情;海洋地理有很高的综合分析价值、推理价值,因此它对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具有特殊价值;海洋地理是地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价值。 一、《海洋地理》的特色 (一)注重海洋意识的渗透,赋予学生现代海洋观念 专家指出,海洋世纪,具有什么样的海洋观念和海洋意识,是关乎我们国家兴盛的大问题,理应得到每个炎黄子孙的密切关注。而现实状况是,我国国民的海洋意识相对淡薄,对海洋作用和价值的认识不深。海洋地理教材必须以向学生渗透海洋意识为己任,将现代海洋观作为选择和编制教学内容的一条主线。人教版海洋地理教材在选择和组织材料时,将下述现代海洋观贯穿其中。 海洋价值观。海洋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既是世界交通和货物运输的重要通道,人类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未来人类活动的重要空间,还是国际政治、经济和军事斗争的重要舞台。 海洋资源观。海洋是资源宝库,人类未来的资源寄希望于海洋。海洋资源是人类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的空间、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域、一定的周期内,海洋资源也几乎都是有限的;应当注意节约和开展综合利用,加强海洋资源抚育与保护,这是当代公民对后代幸福应当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人类对海洋资源的无节制的开发利用甚至挥霍浪费,必然导致自然对人类的反抗,并威胁人类的持续生存,每个公民都负有阻止滥采滥用海洋资源错误行为的道德责任。

2020年【人教版】地理选修二:2.2《海底地形的分布》导学案(含答案)

2020年精编地理学习资料 第二节 海底地形的分布 学习目标 1.能够指图说出海底地形的类型名称。2.能够说出海底地形分布的规律。 海底地形分布规律 1.分布规律: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分成①__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和④________等主要类型。 2.大陆架和大陆坡 (1)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的⑤____________,一般坡度⑥______,水深在⑦______米以内。 (2)大陆坡:由大陆架向外伸展,海底坡度突然⑧______,形成一个相对陡峭的斜坡,叫做大陆坡。大陆坡水深一般为⑨____________米。 3.岛弧和海沟 (1)岛弧:是指大陆和洋盆之间呈⑩______分布的群岛,也称“岛链”或“弧形列岛”。 (2)海沟:是海洋中最?____的地方,一般是大陆坡与?________的分界线。 (3)特点:是地球上?____________活跃的地带,多火山、地震。 4.洋盆和洋中脊 (1)洋盆:又称“?____________”,构成了大洋底的?__________,水深在4 000~6 000米。地壳活动相对?______,地形较为?______,内部分布着一些?____________、海底丘陵及?____________。 (2)洋中脊:是地球上最长的海底山系,常分布在大洋?____部位。洋中脊中轴为 ○ 21______,裂谷两侧群峰对峙、内壁○22______。 一、岛弧和海沟往往相伴而生 岛弧与海沟 岛弧是指大陆和海洋盆地之间呈弧形分布的群岛,亦称“岛链”、“弧形列岛”。 海沟是沿着岛弧和大陆海岸山脉外侧延伸的浅水狭长的深海洼地,比周围的洋底要深 2 000m 以上。 岛弧的分布以太平洋西部海域为多,如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台湾岛及附近岛屿、菲律宾群岛等。有意思的是,在这些岛弧靠近大洋的一侧,往往还伴生有一系列与岛弧呈相互平行状态的深邃而狭长的海沟。而且岛弧上的山峰越高,邻近的海沟也就越深。这些海底最深的地方并不是在大洋的中央,全球20多条水深在7 000米以上的海沟,大都坐落在大洋的边缘,而且,绝大多数环绕在太平洋周围地带。海沟与大洋边缘的岛弧常常相互配对,形影相随,如在太平洋西部岛弧的东侧,就与岛弧平行排列着阿留申海沟、千岛海沟、日本海沟、琉球海沟、马里亚纳海沟、菲律宾海沟等。 科学家们经过大量的研究认为,岛弧和海沟的平行并存,是大洋地壳和大陆地壳相互碰撞时,大洋地壳俯冲于大陆地壳之下的结果。如太平洋地壳,厚度小而密度大,所处的位置又相对较低,在海底扩张的作用下,与东亚大陆地壳相碰撞时,太平洋地壳便俯冲入东亚大陆地壳之下,从而使大洋一侧出现深度巨大的海沟;同时,大陆地壳的继续运动使它的前缘的表层沉积物质相互叠合到一起,形成了岛弧。由于这两种地壳的相对运动速度较大,所以碰撞后形成的海沟深度较大,而岛弧上峰岭的高度也较大。因此,可以说岛弧和海沟是在同一种地壳运动中形成的,它们有着共同的成因。 典例1 读图,完成(1)~(2)题。

海底地形分析

海底地形探秘 【教材分析】 当学生在海边的沙滩上嬉戏、游玩,在礁石滩寻访奇异有趣的动物和植物时。面对广袤无限的大海,看着波浪起伏的海面,在学生的脑海中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不是大海的底部像海面一样平坦呢?陆地上有连绵不断的高山,大海中也有吗?人类又是怎样了解海底世界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引导学生对海底地形进行探索,揭开海底地形面纱。 【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海底基本地形; 2.通过地形图感知海底地形; 3.通过各种现象感受各种海洋奇观; 能力目标 通过地形图的颜色深浅辨别海底地貌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2.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活动重难点】 通过观察图例、分析等方式研究海底地形的特点。 【教法、学法】 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法、图示法、课件展示法

自主探究法、合作法、动手实践法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地图。 学生准备:海底地形的相关资料。泡沫 【教学过程】 本节课共安排五个环节,分别是:情境导入、出示海底地形、从地形图中感知海底地形、海底地形奇观和活动总结。 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 教师谈话引入:“我们都爱大海,坐船驰骋在平坦的海面上,觉得心情那么辽阔。那么,你有没有想过,海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学生谈自己想象中海底的样子。 播放“海底探索”视频,使学生在进入课题前获得感知体验。看后,让学生谈收获。(教师及时评价)引出本课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图片资料,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本课情境中。)

第二个环节是初识海底地形 教师展示海底地形图,进而利用视频“海底地形”立体展现海底地形基本构造。大陆架——大陆坡——洋盆——海沟——海岭 根据搜集的资料,让学生观察讨论大陆架、大陆坡等海底地形,进行比较分析,教师随机补充相关的资料。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纵切图,请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认图记忆,对海地的地形地貌有所了解认识。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有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