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骨伤科 踝关节扭伤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骨伤科 踝关节扭伤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骨伤科 踝关节扭伤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骨伤科 踝关节扭伤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踝关节扭伤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骨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 001.9-94)和《临床骨伤科学》(孙树椿、孙之镐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所述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1.有明显的踝关节扭伤史;

2.伤后踝部疼痛、肿胀、活动障碍;

3.可有明显的皮下瘀斑或皮肤青紫;

4.患者呈跛行步态;

5.内翻损伤者外踝前下方压痛明显,内翻应力实验阳性;

6.外翻损伤者内踝前下方压痛明显,外翻应力实验阳性;

7.X线片:踝关节无骨折及明显脱位;内、外踝处可有小骨片撕脱。必要时须加照应力位X片,观察踝穴的对称性或行踝关节造影(可在血肿麻醉下进行);

8.若经临床检查和X线片检查高度怀疑踝关节韧带损伤,为了解损伤的程度,患者经济允许可行踝关节MRI检查。

(二)疾病分类:

结合中医骨伤理论、外伤机制和临床四诊表现,可分为:

1.内翻损伤:此型临床最多见,这是与踝关节的解剖特点有关。维持踝关节内侧稳定的三角韧带远比维持踝关节外侧稳定的跟腓韧带、距腓前韧带、距腓后韧带结实的多,而且外踝要比内踝长1~2cm。受伤时踝关节极度内翻,踝关节外侧疼痛、肿胀、皮下青紫,外踝前缘、下缘压痛明显,踝关节活动受限,X线片有时可见到外踝尖处有小骨片撕脱。

2.外翻损伤:踝关节极度外翻位损伤,踝关节内侧处疼痛、肿胀、皮下青紫,内踝周围压痛明显,踝关节活动受限,X线片踝关节多无异常,有时需要加照外翻应力位片。

(三)证候诊断

1.血瘀气滞证:损伤早期,踝关节疼痛,活动时加剧,局部明显肿胀及皮下瘀斑,关节活动受限。舌红边瘀点,脉弦。

2.筋脉失养证:损伤后期,关节持续隐痛,轻度肿胀,或可触及硬结,步行欠力。舌淡,苔白,脉弦细。

二、治疗方案

(一)外治法

1.手法治疗

采用踝关节筋伤手法,以“轻、巧、柔、和”为原则,以外踝扭伤为例,患者侧位或侧卧位,伤肢在上,助手握住伤肢小腿下端。医者双手握住踝部下方,双手拇指按在伤处。医者与助手在相对拨伸下摇晃踝部数次,同时拇指在伤处揉捻,在拨伸下内翻踝部后再外翻,同时拇指在伤处戳按。

恢复期或陈旧性踝关节扭伤者,手法宜重,特别是血肿机化,产生粘连,踝关节功能受损的患者,则可施以牵引摇摆,摇晃屈伸等法,以解除粘连,恢复其功能。

2.固定治疗

损伤早期或理筋手法之后,可将踝关节固定于损伤韧带的松弛位置。若为韧带断裂者,可用石膏管型固定,内侧断裂固定于内翻位,外侧断裂固定于外翻位,6周后解除固定下地活动。并坚持腓骨肌锻炼,垫高鞋底的外侧缘。

若为韧带的撕裂伤者可局部外敷七厘散药膏或金黄膏,外用自粘性绷带或特殊塑料夹板固定。外翻损伤固定于内翻位,内翻损伤固定于外翻位,一般可固定2~4周。

3.练功治疗

外固定之后,应尽早练习跖趾关节屈伸活动,进而可做踝关节背屈、跖屈活动。肿胀消退后,可指导做踝关节的内翻、外翻的功能活动,以防止韧带粘连,增强韧带的力量。

4.中药外用

损伤早、中期外固定后踝关节仍有肿胀、疼痛为主者,治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可用下列中药熥洗患处。

推荐方药及参考剂量:桃仁、红花、生地、木通、五加皮、路路通、大黄、蒲黄(包)、当归、羌活、独活等加减。

损伤后期踝关节持续隐痛,轻度肿胀为主,治以活血壮筋、止痛消肿。可用下列中药熥洗患处。

推荐方药及参考剂量:苏木、大黄、红花、自然铜、黄柏、苍术、伸筋草、透骨草、制乳没、川乌、草乌等药物加减应用。

5.其他外治法

(1)局部红外线、激光、中药湿包裹等物理治疗

(2)踝部损伤的中后期,关节仍疼痛,压痛较局限者,可选用倍他米松片(得宝松)或醋酸强的松龙12.5mg加1%普鲁卡因2ml作痛点局部封闭,可每周注射1~2次。

(3)小针刀治疗

小针刀疗法是以中医针刺疗法和医学理论为基础,与现代外科有限手术和软组织松解理论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治疗踝关节扭伤后期粘连有较好的疗效。选择痛点或软组织条索处,1%盐酸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用针刀局部进行粘连带的松解,刀法有:切、割、推、拨、针刺等。

(4)手术治疗:陈旧性或反复损伤致踝关节外侧不稳或继发半脱位,功能明显障碍者,可行外侧韧带再造术,多选用腓骨短肌腱代替断裂的外侧韧带。陈旧性损伤内侧三角韧带韧带断裂者,可切开进行韧带修补术,术后均采用石膏外固定6周。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血瘀气滞证

治法: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推荐方药:七厘散或桃红四物汤加味。桃仁、红花、当归、生地、白芍、川芎等。

中成药:跌打丸、接骨七厘片等。

2.筋脉失养证

治法:滋补肝肾,养血壮筋。

推荐方药:补肾壮筋汤或壮筋养血汤加减。熟地黄、当归、牛膝、山茱萸、茯苓、续断、杜仲、白药、青皮、五加皮等。

中成药:左归丸、右归丸等。

(三)护理

1.注意观察固定后的足趾端血运。

2.即是调整石膏或自粘性绷带的松紧度。

3.指导患者进行足踝部肌肉训练。

4.根据病情需要采用足底应力分布测试技术协助治疗和护理。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中的踝关节扭伤疗效标准分为治愈、好转、未愈。

治愈:踝关节肿痛消失,关节稳定,踝关节活动功能正常。

好转:踝关节疼痛减轻,轻度肿胀或皮下瘀斑,关节欠稳,步行欠力,酸痛。

未愈:踝关节疼痛无改善,关节不稳定,活动受限。

(二)评价方法

根据患者主诉、临床体征及X线表现进行综合判定。患者疼痛主诉判定采用

疼痛标尺法。临床症状、体征采用分级量化标准法(见下)进行判定。X线踝穴宽度测量采用与健侧对比测量法进行。

常用针灸穴位治疗歌诀

常用针灸穴位治疗歌诀 1、外感头痛北风太烈。(百会,风池,太阳,列缺) 内伤头痛【实证】北风微。(百会,风池,头维) 【虚证】北风足。(百会,风池,足三里) 2、漏肩风阵前聊语。(肩贞,肩前,肩髎,肩髃) 3、腰痛阿是大肠畏重。(阿是穴,大肠俞,委中) 4、痹证:(阿是穴、局部经) (1)行痹:割血。膈血。(膈俞,血海) (2)痛痹:肾元。(肾俞,关元) (3)着痹:足印。足阴。(足三里,阴陵泉) (4)热痹:大曲。(大椎,曲池) 5、中风【中经络】三阴天,水沟内唯剩几尺泽水。(三阴交,水沟,内关,委中,极泉,尺泽) 【中脏腑闭证】何故十二水沟内臭气太冲。(合谷,十二井,水沟,内关,太冲) 【中脏腑脱证】人中内元,气,神脱了。(水沟,内关,关元,气海,神阙) 6、眩晕【实证】北风太猛冲内关。(百会,风池,太冲,内关) 【虚证】山里北风伤肝肾。(足三里,百会,风池,肝俞,肾俞) 7、不寐神僧照印堂,四神安眠。(神门,申脉,照海,印堂,四神聪,安眠) 8、感冒何故有太阳,缺大风。(合谷,太阳,列缺,大椎,风池) 9、胃痛内关走三里,中脘痛。(内关,足三里,中脘) 10、便秘天水丰隆,支沟归来。(天枢,水道,丰隆,支沟,归来) 11、痛经【实证】三次交战,中计痴了。(三阴交,中极,次髎) 【虚证】山里三叫,气海痛。(足三里,三阴交,气海) 12、遗尿大观园三次交战,中计光输。(关元,三阴交,中极,膀胱俞) 13、蛇串疮阿是挟击蛇。(阿是穴,夹脊) 14、扭伤(下各症都要加阿是穴) 【腰部】腰痛是肾亏阳萎。(腰痛穴,肾俞,委中) 【踝部】参解秋虚。(申脉,解溪,丘虚) 【膝部】夕阳照亮细眼。(膝阳关,梁丘,膝眼) 【肩部】同漏肩风。【肘部】天京小曲。(天井,小海,曲池) 【腕部】羊吃细骨。(阳池,阳溪,阳谷) 【髋部】边环跳,边撑扶。(秩边,环跳,承扶) 15、耳聋,耳鸣【实证】侠医在中渚听开会。(侠溪,翳风,中渚,听会) 【虚证】照海宫,光太稀。(照海,听宫,太溪) 16、牙痛何故下车。(合谷,下关,颊车) 17、咽喉肿痛【实热】何故内庭斥责关绍商。(合谷,内庭,尺泽,关冲,少商) 【虚热】光照海,鱼太稀。(照海,鱼际,太溪) 十二经脉流注次序顺口溜 肺经食指连大肠,与胃相交鼻翼旁。 下接脾经大趾端,再行心中在心上。 小指小肠内眦胱,小趾肾经胸包鑲。

骨伤科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 (1)年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多见于老年人,女性稍多。 (2)病史:多有外伤史。 (3)症状:髋部疼痛,肿胀明显,大粗隆处压痛,典型外旋、短缩畸形,可触及骨擦音,功能障碍。 (4)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及类型。 2.西医诊断:参照《实用骨科学》第三版(徐银坎、葛宝丰、胥少汀编着,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年)。 (1)多见于老年患者。患髋直接或间接暴力外伤史。 (2)外伤后引起髋部剧烈疼痛,不能站立或行走。 (3)患髋肿胀,局部皮下淤血,下肢外旋短缩畸形明显,大粗隆部压痛明显。 (4)拍摄x光片可明确骨折及分型。 (二)骨折分型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骨科分会制定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症候分类标准。 1.顺粗隆间型:伤肢有短缩,内收,外旋畸形,骨折线自大粗隆顶点开始,斜向内下方行走,达小粗隆部。 2.反粗隆间型:伤肢有短缩,外展,外旋略形,骨折线自大粗隆下方斜向内上方,达小粗隆的上方。 3.粗隆下型:骨折线经过大小粗隆的下方。 此外,尚有Evans分型,参照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实用骨科学》第三版中介绍的Evans分型系统进行分型。 I型:顺粗隆间骨折,无骨折移位,为稳定型骨折。 II型:骨折线至小粗隆上缘,该处骨皮质可压陷或否,骨折移位呈内翻畸形。 IIIA型:粗隆间骨折+小粗隆骨折,内翻畸形。 IIIB型:粗隆间骨折+大粗隆骨折,成为单独骨折块。 IV型:粗隆间骨折+大小粗隆骨折,亦可粉碎骨折。 V型:反粗隆骨折,即骨折线自小粗隆至大粗隆下。 二、治疗方案 (一)整复和固定

急诊科急乳蛾(急性扁桃体炎)中医护理方案

急乳蛾病(急性扁桃体炎)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热外犯证:咽痛逐渐加剧,灼热,吞咽时疼痛加剧;发热,微恶风,头痛,扁桃体红肿。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二)热毒炽盛证: 咽痛较甚,吞咽困难。身壮热,口渴,大便秘结。咽部及扁桃体充血红肿,或已成脓。舌红,苔黄,脉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咽部疼痛 1.观察咽痛的性质、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咽部肿胀情况及伴随症状。 2.遵医嘱耳穴压豆,取穴神门、咽喉、扁桃体、肺、气管、肾上腺、轮1—轮4等穴。 3.遵医嘱拔火罐治疗,取穴大椎、肺俞、风门、膈俞、大肠俞等穴。 (二)刺激性咳嗽 1.观察咳嗽的性质、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伴随症状。 2.遵医嘱含服润喉丸、青果丸等以清咽润燥。 3.遵医嘱耳穴压豆,取穴肺、气管、神门、肾上腺、咽喉、扁桃体等穴。 4.遵医嘱拔火罐,取穴大椎、风门、肺俞、膈腧、大肠俞等穴。 5.遵医嘱给予穴位贴敷,取穴天突、大椎、风门、肺俞、膈俞、肾俞穴等。 (三)发热 1.严密观察病情,监测体温的变化,汗出较多时及时擦洗更换衣被。 2.高热时,多饮水,以增加尿量,加速细菌毒素的排出并防止脱水。 3.遵医嘱温水擦浴帮助患者降温。 4.遵医嘱拔火罐治疗,取穴大椎、风门、肺俞、膈腧、大肠俞等。 5.遵医嘱耳穴压豆,取穴耳尖、神门、肺、肾上腺、扁桃体、咽喉、屏尖、轮1—轮4等。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 (1)中药汤剂宜温凉服。 (2)含服清热解毒利咽中药含片或丸剂。 (3)风热外犯者中药不宜久煎,饭后服药。 2.注射给药 (1)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与西药合用时,前后需要有间隔液,注意配伍禁忌。 (2)急性期予以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静脉给药后严密观察患者体温及有无过敏反应。 (二)特色技术 1. 耳穴压豆(详见附录1) 2. 拔火罐(详见附录1) 3.穴位贴敷(详见附录1)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病室环境整洁凉爽,通风良好,温湿度适宜,光线柔和。 2.慎起居,避风寒,适寒暑,作息规律,避免熬夜,不要高声说话。 3.注意口腔卫生,及时治疗邻近组织疾病。 4.劳逸结合,适当休息,避免过劳。 5.平素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二)饮食调理 1.饮食有节,以清淡、易消化富营养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饮食为宜,保证身体需要,勿食粗糙、辛辣刺激炙热之物及烟酒、肥甘厚味之品。忌食大热大补的食物,如羊肉,狗肉,以免助热生火,加重病情。 2.多饮水及清凉饮料,如绿豆汤,西瓜汁等。 3.风热外犯,当清热利咽,宜食冬瓜、萝卜、梨等食物。 4.热毒炽盛,当清热解毒,宜食绿豆、苦瓜、菠菜等食物。 (三)情志调理

温针灸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分析

温针灸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8-03-30T14:24:06.413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4月第10期作者:岑曦 [导读] 探讨温针灸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应用价值并进行分析。 (武警消防部队高等专科学校云南昆明 650208) 【摘要】目的:探讨温针灸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应用价值并进行分析。方法:将100例急性踝关节扭伤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灸治疗研究组和按揉治疗对照组,每组50例。连续治疗10日后比较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无效率明显低于研究组,χ2=6.3529,P=0.0117。结论:急性踝关节扭伤患者应用温针灸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关键词】温针灸;急性踝关节扭伤;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0-0326-01 急性踝关节扭伤属于运动性软组织损伤,是关节韧带损伤中发生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好发于各类军事训练及体育运动。急性踝关节扭伤患者由于踝关节韧带损伤,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踝关节肿胀以及疼痛,影响正常活动[1]。因此,确诊为急性踝关节扭伤应尽快给予对症治疗,以免受伤韧带发生慢性病变,导致踝关节稳定性降低[2]。本次研究为进一步探讨温针灸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应用价值并进行分析,现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踝关节扭伤患者中,选取100例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工作的患者,纳入研究,并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例数:50例;性别: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34岁至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30±8.18)岁;患侧:左侧踝关节扭伤26例,右侧踝关节扭伤24例。对照组:例数:50例;性别: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33岁至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22±8.35)岁;患侧:左侧踝关节扭伤25例,右侧踝关节扭伤25例。两组急性踝关节扭伤患者的一般资料均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一般治疗两组患者收治入院后,立即给予受伤部位制动并抬高患肢;受伤24小时内给予局部冷水浸泡或者冷敷,以减少渗出,同时也达到镇痛止血目的;受伤24小时后,患者出血停止。给予研究组温针灸治疗,给予对照组常规按揉治疗。 1.2.2温针灸治疗(研究组)选取商丘穴、然谷穴、丘墟穴、阳陵泉穴、足临泣穴、申脉穴、照海穴等穴及阿是穴。具体操作:患者取坐位,并将患肢放在凳子上,使足尖保持向上;针刺穴位周围皮肤酒精消毒,使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刺上述诸穴,得气后选择长为1.5cm 的艾条挂在针炳,开始点燃直至燃尽,重复1次。每日1次,每次治疗时间为30分钟,持续治疗10日[3]。 1.2.3按揉治疗(对照组)选取穴位与研究组相同。具体操作:患者选取适合体位,包括俯卧位、仰卧位、侧卧位;操作者使用拇指按揉上述诸穴,若患者为内翻型则着重选择小腿后外侧按揉,若患者为外翻型则着重选择小腿内侧按揉。按揉过程中需嘱咐患者进行患侧踝关节活动,活动幅度从小到大,力量从弱到强,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每日1次,每次治疗时间为30分钟,持续治疗10日[4]。 1.3 观察指标 仔细观察两组急性踝关节扭伤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分析两组治疗效果。 1.4 统计学处理 将收集整理的数据录入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处理,通过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 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有37例治愈,有10例好转,有3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4.00%,无效率为6.00%;对照组有25例治愈,有13例好转,有12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76.00%,无效率为24.00%;两组比较,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而无效率低于对照组,χ2=6.3529,P=0.0117。见表。 3.讨论 踝关节扭伤属于临床较常见的骨科疾病。急性踝关节扭伤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包括患侧踝关节肿胀、异常疼痛以及活动受限等。踝关节扭伤属于中医学“伤筋”范畴。针灸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历史悠久,治则为通经活络、消肿止痛。 急性踝关节扭伤属于运动损伤类型之一,且发生率较高。临床结合踝关节扭伤的特点,常采取针灸、推拿、温针灸等治疗方法。相关临床研究指出,针对急性踝关节扭伤患者的临床症状,针灸治疗有助于加速内源性物质阿片肽释放,提高患者全身痛阀,进而有效缓解疼痛。温针灸具体活血化瘀散结的作用。从本次研究结果可知,应用温针灸治疗的研究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应用按揉治疗的对照组。在踝关节局部选穴实施温针灸治疗,集中热力,使热力直接到达筋伤中心,有助于缩短瘀斑消退时间,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能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5]。但需注意,在踝关节扭伤的急性期实施温针灸治疗有可能会增加局部渗出,在此期间应视病情采取制动、冰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等方法以减少渗出,急性期过后再进行温针灸治疗。 综上所述,临床结合急性踝关节扭伤患者的疾病特点,应用温针灸治疗可以明显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加强推广应用。

中医诊疗方案急诊科

急诊科 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目录 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 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轻症阶段中医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 泄泻(急性肠炎)中医诊疗方案 高热(脓毒症高热)中医诊疗方案 血脱(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急乳蛾病(急性扁桃体炎)中医诊疗方案

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有明确的感冒或有呼吸道感染或慢性支气管炎病史。 (2)咳嗽为主,或伴有咳痰,或咽干、咽痒。 (3)肺部可无阳性体征或可闻及干性或湿性啰音。 (4)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肺纹理增加。 2.西医诊断: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属于急性咳嗽(病程<3周)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及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者。 (1)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鼻部相关症状,如流涕、打喷嚏、鼻塞和鼻后滴流感,咽喉刺激感或不适,伴或不伴发热。 (2)急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呈自限性,全身症状可在数天内消失,但咳嗽、咳痰一般持续2~3周。查体双肺呼吸音粗,有时可闻及湿性或干性啰音。血常规检查:一般正常,病毒感染者,血中淋巴细胞可增加。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肺纹理增加。 (3)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诊断标准:咳嗽、咳痰连续2

年以上,每年累积或持续至少3个月,并排除其他引起慢性咳嗽的病因(如肺结核、尘肺、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癌、心脏病、心力衰竭等)时,可作出诊断。如每年发病持续不足3个月,但有明确的客观检查依据(如胸部X线片、呼吸功能等),亦可作出诊断。急性发作期:指在一周内出现脓性或黏液脓性痰,痰量明显增加或伴有发热等炎症表现,或“咳”、“痰”、“喘”等症状任何一项明显加剧。 (二)证候诊断 1.风寒袭肺证: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2.风热犯肺证: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粘稠或黄,咳时汗出,常伴流黄涕,口渴,头痛,身楚,或见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3.风燥伤肺证: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 4.痰热郁肺证:咳嗽、气粗息促,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挟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口干而黏,欲饮水,鼻塞流浊涕,咽痛声哑,舌质红,苔薄黄或腻,脉滑数。

股骨粗隆间骨折诊疗方案

股骨粗隆间骨折诊疗方案 一、概述:股骨粗隆间骨折,又称股骨转子间骨折,系指由股骨颈基底至小粗隆水平以上部位的骨折,是中老年人常见骨折之一,股骨粗隆部是老年骨质疏松的主要部位,骨折强度降低,很容易发生骨折。 二、诊断 (一)诊断依据 1、病史:有明显外伤史。 2、临床表现: (1)、伤后患部疼痛、活动时加重,疼痛可放射至大腿内侧或膝部,髋关节功能障碍,患者不能站立或坐起。 (2)、患髋疼痛及轻度肿胀,患肢呈内收、外旋和短缩畸形,大粗隆向上移位,股骨大转子处压痛,纵轴冲击痛(+)。 3、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入院后常规检查血、尿、大便检查、生化全套、心电图及胸片,需手术病人查丙肝、乙肝表面抗原、凝血系统、梅毒血清、爱滋病抗体等。 (2)、患肢X线片及CT三维重建检查,了解骨折类型及损伤程度。 (3)、高龄患者,需增加检查双下肢动、静脉彩超、心脏彩超。 (二)证候分类 1、Evans根据骨折线方向分为2种主要类型。其中I型又进一步分4个亚型。I型:骨折线从小粗隆向外、向上延伸。la型:骨折无移位,小粗隆无骨折,骨折稳定;Ib型:骨折有移位,小粗隆有骨折,复位后内存皮质能附着,骨折稳定;Ic型:骨折有移位,小粗隆有骨折,复位后内存骨皮质不能附着,骨折不稳定;Id型:粉碎骨折,至少包括大小粗隆4部分骨折块,骨折不稳定。Ⅱ型:骨折线自小粗隆斜向外下方,骨折不稳定。 2、按骨折线部位分类: (1)、顺粗隆间骨折:骨折线从大粗隆上方斜向小粗隆。 (2)、逆粗隆间骨折:骨折线从大粗隆下方斜向小粗隆。 (3)、粗隆下骨折:骨折线经过大小粗隆的下方,成横形,斜形骨折。 3、中医辨证分型: (1)早期:气血瘀阻型 临床证候:伤后1~2周内,患髋疼痛明显,局部肿胀,瘀血斑,不能站立,患侧髋关节功能丧失,患肢外旋及短缩畸形,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中医院二甲评审中医诊疗方案急诊科眩晕

眩晕诊疗方案 一、中西医病名 中医病名:眩晕 西医病名:眩晕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诊断要点: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MRI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 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Ⅰ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Ⅱ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Ⅲ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Ⅳ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Ⅴ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Ⅰ级;中度:Ⅱ、Ⅲ级;重度:Ⅳ、Ⅴ级。

骨伤科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骨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1)明显外伤史。 (2)膝关节肿胀疼痛,功能受限,或皮下瘀斑。 (3)膝关节内侧压痛,侧副韧带分离试验阳性。完全断裂时膝关节不稳定。 (4)X线片示:外翻应力下摄片,内侧关节间隙增宽或轻度错位,或伸撕脱性骨折。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骨科学》第四版(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年)。 (1)膝部有明显的外翻位受伤史; (2)伤后膝内侧疼痛、肿胀、膝关节活动障碍; (3)膝内侧可有皮下瘀斑或皮肤青紫; (4)患者呈跛行步态; (5)韧带完全断裂者,膝外翻畸形,关节内缘可触及凹陷; (6)内侧副韧带分离试验阳性; (7)如合并半月板或交叉韧带损伤者,可出现关节内积血,麦氏征阳性;抽屉试验阳性等; (8)X片检查:在膝外翻应力下拍摄正位片,内侧关节间隙增宽或轻度错位,或撕脱性骨折。必要时行膝关节MRI检查。 (二)疾病分度 Ⅰ度损伤:膝内侧副韧带轻度损伤,膝关节无不稳定。 Ⅱ度损伤:膝内侧副韧带不完全损伤,膝关节伸直位时无不稳定,屈膝位时出现轻度不稳定。 Ⅲ度损伤:膝内侧副韧带完全损伤,分为ⅢA型和ⅢB型损伤; ⅢA型:膝内侧副韧带完全断裂但后内侧关节囊未损伤。伸直位稳定,屈膝位不稳定,slocum试验阴性;

ⅢB型:膝内侧副韧带完全断裂合并后内侧关节囊损伤,伸直位屈膝位均不稳定,slocum试验阳性。 (三)证候诊断 1.血瘀气滞证:伤后膝部疼痛,肿胀,皮下瘀斑,膝关节松弛,屈伸障碍。舌暗瘀斑,脉弦或涩。 2.筋脉失养证:伤后迁延,膝部肿胀未消,钝痛酸痛,喜揉喜按,肌肉萎缩,膝软无力,上下台阶有错落感。舌淡无苔,脉细。 二、治疗方法 (一)外治法 1.手法治疗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早期可用轻手法在膝关节内侧沿韧带走行方向理顺损伤的肌纤维,用捋顺法促进消肿。中后期,可在膝关节压痛点部位及其上下施以指揉法、摩法、擦法。再沿侧副韧带走行方向施以理筋手法,最后扶膝握踝伸屈膝关节,以解除粘连,帮助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2.外固定 韧带损伤较重者,将患膝置于15°~20°屈曲位,用长腿石膏或膝关节支具固定,固定时将小腿下段外侧垫一厚棉垫,使膝关节保持内翻位。4~6周后解除固定,练习膝关节屈伸活动,注意锻炼股四头肌。 3.外用膏药治疗 内侧韧带轻度损伤者可局部外敷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作用的膏药,外用膝关节支具或自粘性绷带稍内翻应力固定。一般可固定2~4周。 4.外用中药熏洗 损伤中后期膝关节持续隐痛,轻度肿胀为主,治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可用海桐皮汤加减熏洗患处。 推荐方药:海桐皮、透骨草、乳香、没药、当归、川椒、川芎、红花、威灵仙、防风、甘草、白芷等药物。 5.其他治法 (1)局部红外线、激光等物理治疗 (2)手术治疗:膝内侧副韧带完全断裂或伴有交叉韧带、半月板损伤,或伴有骨折者应早期手术治疗。修补韧带或摘除半月板,有骨折者一并固定。陈旧性内侧副韧带断裂影响功能者,可手术重建内侧副韧带,术后均采用石膏外固定6周。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血瘀气滞证

(完整word版)骨伤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沛县中医院骨伤科2016年 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骨伤科 二〇一六年一月修订

目录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1) 一、病名 (1) 二、诊断 (1) (一)疾病诊断 (1) (二)疾病分期 (2) (三)证候诊断 (2) 三、治疗方案 (2) (一)手法治疗 (2) (二)辩证使用中药和中成药 (3) (三)牵引疗法 (4) (四)针灸疗法 (4) (五)手术治疗 (4) (六)护理 (4) 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5) 五、疗效评价 (5) (一)评价标准 (5) (二)评价方法 (5) 桡骨下段骨折(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7) 一、病名 (7) 二、诊断 (7) (一)疾病诊断 (7) (二)证候诊断 (7) (三)骨折分期与分型 (8) 三、治疗方案 (8) (一)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 (8) (二)手术治疗 (10) (三)药物治疗 (10) (四)康复治疗 (11) (五)护理 (11) 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11) 五、疗效评价 (12) (一)评价标准 (12) (二)评价方法 (12)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腰痹病 TCD编码:BMY091 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 ICD-10编码:M51.202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4)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5)腰部活动受限,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踇背伸或趾屈肌力可减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腰痛合并“坐骨神经痛”,放射至小腿或足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2)在L4、L5或L5、S1棘间韧带侧方有明显的压痛点,同时有至小腿或足部的放射性痛。 (3)小腿前外或后外侧皮肤感觉减退,趾肌力减退,患侧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4)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中医医院急诊科建设及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征求意见稿) 一、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急诊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发挥中医优势,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急诊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急诊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急诊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急诊科是中医院急症诊疗的首诊场所,是开展急诊急救、危重病临床研究的重要场所,也是社会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急诊科是独立于内科之外的1级科室,实行24小时开放。注重突出中医特色,充分发挥中医优势,继承和创新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中医医院急诊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当加强对急诊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特色优势的保持和发展,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硬件设施和基本技术建设按照卫生部颁布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急诊科要具备与中医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急诊急救、危重病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七条急诊科应当24小时开设相关专业的急诊,二级医院应当设置急诊门诊、抢救室、留观室,有条件可开设重症监护室;三级医院应当设置急诊门诊、抢救室、急诊留观室、重症监护室,有条件的可以开设急诊病房。 第八条急诊科应当按照卫生部颁布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相关要求进行布局设置。二级医院及三级医院均应当设置中医综合处置室,并保证24小时中药饮片剂的服务,有条件的可以设置急诊煎药室。 第九条急诊科应当在卫生部颁布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基础上,根据当地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急诊科设备设施配置,应当应当在卫生部颁布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基础上,达到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中医医院医疗设备配置标(见附件1)准要求。 设置急诊煎药室、中医综合处置室的,应当配备煎药设备、拔罐、刮痧板、针灸等。另外,急诊药房应当储备足够数量用于急救治疗的中药针剂。 第十一条急诊科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

急性踝关节扭伤怎么治

急性踝关节扭伤怎么治 发表时间:2019-09-17T11:39:51.35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第7期作者:向云川[导读] 急性踝关节扭伤一旦发生,患者是非常痛苦的,但同时踝关节扭伤对于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来说,是所有疾病当中最为担心,且最容易发生的一种常见性伤病,因为在生活中可能在不经意间就会发生。向云川 四川省射洪县人民医院 629200 急性踝关节扭伤一旦发生,患者是非常痛苦的,但同时踝关节扭伤对于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来说,是所有疾病当中最为担心,且最容易发生的一种常见性伤病,因为在生活中可能在不经意间就会发生。当我们运动幅度过大或者速率过快,急启急停的过程中,就很容易因为过度拉伤而导致人体的韧带受损,这也就导致了踝关节扭伤的发生。同时踝关节扭伤通常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急性期,二是恢复期。在这两个不同时期的治疗方法也是不相同的,下面我给大家简要的说一下处于不同时期的踝关节扭伤,病人到底该如何对病情进行有效治疗,以免加重病情,增加不必要的痛苦。 我们都知道,踝关节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我们自身的骨骼结构与骨骼之间连接的韧带,当我们在运动过程中,我们体内的骨与骨之间是通过不停的相对移动来完成一个完整的运动循环,而在这当中韧带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保证我们的踝关节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带大家了解一下急性踝关节扭伤在不同时期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一、踝关节扭伤急性期的有效治疗 通常踝关节扭伤会引起病人的疼痛感,疼痛的位置常见于腓骨下方的踝关节外侧,伴随疼痛感随之而来的便是大面积的肿胀,在尝试运动的过程走会发现疼痛感加重。 首先,所谓的踝关节扭伤急性期,往往是指在受伤开始后的四十八小时以内,在这个时期通常疼痛感会比较严重,病人不宜再做运动,应当找就近位置去休息,移动过程中,应由人搀扶或者架拐杖缓慢行走,避免受伤的部位着地受力,减少对其造成二次伤害,导致病情加重。 其次,由于受伤部位的内部发生排异反应,往往会在受伤位置产生局部的组织水肿,严重的会造成大面积肿胀,疼痛感加强,此时应当用毛巾包裹冰块进行冰敷消肿,找不到冰块的时候也可以将毛巾浸湿在冷水当中,然后敷在受伤的部位,也能起到缓解肿胀的作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自制冰袋,内部装有适量的冷水以及少量的冰块,制成冰水混合物敷在受伤处,不仅可以缓解疼痛,还可以快速拟制水肿情况的发生,同时将受伤的部位抬到略高于心脏的位置,加快静脉血回流,也可以减轻肿胀速度,促进身体恢复。 最后,在急性期也可以运用中医的手段,用针灸的方式舒筋活血,减轻病情,具体需要针刺受伤部位远端的交经刺即同名手足经左右交叉选穴,边针刺相关穴位,刺络放血,边轻微活动,有利于尽早恢复正常。 二、踝关节扭伤恢复期的有效治疗 关节扭伤恢复期则是指受伤四十八小时之后至伤势完全好转之前这段时间,在此时期的病人通常疼痛感会逐渐减轻,但是一旦受到外界因素刺激,或者运动过程中让受伤部位再次吃力之后会有疼痛感加重的感觉。 在这个时期的病人不宜做过多的运动,适宜静养,在3周左右的时间开始逐步恢复,先从身体的其他部位运动开始,不需要扭转关节,只需要做一些轻微的活动即可。在期间可以口服一些舒筋活血,治疗跌打扭伤的口服药,外部受伤部位喷一些治疗关节扭伤的喷雾剂。 同时,在此期间也可以运用一些中医的方法,比如说,可以选择针灸、艾灸或者拔火罐的相关治疗方法,这些都有助于病情的好转。如果遇到病情严重的踝关节扭伤病人,且此人对于运动要求有很高的需求,需要到正规的医院去检查。可以进行磁共振成像仪器专业检查,确定伤势的程度,决定是否有必要进行相关专业手术治疗。 最后,有一些注意事项大家要了解一下,平时在出门前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双脚的鞋子,绑好鞋带,以免意外的发生,同时在饮食上,要注意尽量以清淡为主,因为在恢复期间,受伤部位仍然是处于经络不通,气血运行不通畅的阶段,所以不要进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因为这有可能导致受伤位置局部淤血,而且很难散去,可能会造成肿痛情况加重。如果遇到疼痛剧烈时,可以适当冰敷,同时要保持心情愉悦,不要过于焦躁

骨伤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沛县中医院骨伤科2016年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骨伤科 二〇一六年一月修订

目录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1) 一、病名 (1) 二、诊断 (1) (一)疾病诊断 (1) (二)疾病分期 (2) (三)证候诊断 (2) 三、治疗方案 (2) (一)手法治疗 (2) (二)辩证使用中药和中成药 (3) (三)牵引疗法 (4) (四)针灸疗法 (4) (五)手术治疗 (4) (六)护理 (4) 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5) 五、疗效评价 (5) (一)评价标准 (5) (二)评价方法 (5) 桡骨下段骨折(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8) 一、病名 (8) 二、诊断 (8) (一)疾病诊断 (8) (二)证候诊断 (8) (三)骨折分期与分型 (9) 三、治疗方案 (9) (一)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 (9) (二)手术治疗 (11) (三)药物治疗 (11) (四)康复治疗 (12) (五)护理 (12) 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12) 五、疗效评价 (13) (一)评价标准 (13) (二)评价方法 (13)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腰痹病TCD编码:BMY091 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ICD-10编码:M51.202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4)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5)腰部活动受限,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踇背伸或趾屈肌力可减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腰痛合并“坐骨神经痛”,放射至小腿或足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2)在L4、L5或L5、S1棘间韧带侧方有明显的压痛点,同时有至小腿或足部的放射性痛。 (3)小腿前外或后外侧皮肤感觉减退,趾肌力减退,患侧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4)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急诊科 高热(脓毒症高热)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高热(脓毒症高热)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脓毒症高热的住院患者。 一、高热(脓毒症高热)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高热(TCD编码:BNW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脓毒症(ICD-10编码:R50.902-A41.9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第13版)(陈灏珠、林果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及《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治疗国际指南》(2008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高热(脓毒症高热)协作组制定的“高热(脓毒症高热)中医诊疗方案”。 高热(脓毒症高热)临床常见证候: 卫气同病证 气分实热证 气分湿热证 气营两燔证 气虚发热证 (三)诊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高热(脓毒症高热)协作组制定的“高热(脓毒症高热)中医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高热(脓毒症高热)。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高热(脓毒症高热)的患者。 2.体温>39℃。

3.血液病、免疫性疾病、肿瘤等非感染性疾病引起的高热,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和隐血; (2)CRP、PCT、痰培养、血培养、尿培养、分泌物培养、咽拭子培养; (3)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凝血功能; (4)心电图; (5)动脉血气分析; (6)胸部X线片或CT。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D-二聚体、血清病毒抗体、心肌酶谱、传染病相关检查。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卫气同病证:清气透表。 (2)气分实热证:清气泻热。 (3)气分湿热证:清热化湿。 (4)气营两燔证:清气凉营。 (5)气虚发热证:甘温除热。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灌肠或结肠滴注 4.针刺疗法 5.内科基础治疗 6.护理调摄 (九)出院标准 1.发热消失。 2.体温恢复正常超过48小时以上。 3.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相关异常理化指标恢复正常。 4.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骨二)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年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多见于老年人,女性稍多。 (2)病史:多有外伤史。 (3)症状:髋部疼痛,肿胀明显,大粗隆处压痛,典型外旋、短缩畸形,可触及骨擦音,功能障碍。 (4)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及类型。 2.西医诊断:参照《实用骨科学》第三版(徐银坎、葛宝丰、胥少汀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年)。 (1)多见于老年患者。患髋直接或间接暴力外伤史。 (2)外伤后引起髋部剧烈疼痛,不能站立或行走。 (3)患髋肿胀,局部皮下淤血,下肢外旋短缩畸形明显,大粗隆部压痛明显。 (4)拍摄x光片可明确骨折及分型。 (二)骨折分型 【证候诊断】 1.血瘀气滞证:伤后2周以内。外伤后经络受损,血溢脉外,瘀于皮下筋膜,阻塞气血、气滞血瘀。局部压痛,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2.瘀血凝滞证:伤后2-4周。仍有瘀凝气滞,肿痛尚未尽除,断骨已正,骨折未愈,伤处疼痛拒按则加剧,功能活动障碍。舌红或有瘀点,苔白,脉弦。 3.肝肾不足证:骨折4周以上。断骨未坚,筋脉疲软,可出现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两目干涩,视物模糊,五心烦热,遗精盗汗,舌红苔薄,脉细数。 【分期】 一、骨折类型 (一) 顺粗隆间骨折:骨折线的走行方向大致与粗隆间线平行。按照EVAN 标准分为4型。 Ⅰ型:顺粗隆间骨折,无骨折移位,为稳定性骨折。 Ⅱ型:骨折线至小粗隆上缘,该处骨皮质可压缩否,骨折移位呈内翻变位。 ⅢA型:小粗隆骨折变为游离骨片,粗隆间骨折移位,内翻畸形。

ⅢB型:粗隆间骨折如大粗隆骨折,成为单独骨折块。 Ⅳ型:粗隆间骨折外,大小粗隆各成为单独骨折块,亦可为粉碎性骨折。 (二)骨折线与粗隆间线方向相反,小粗隆也可形成为游离骨片。 此外,骨折线经过大小粗隆下方成为横型,斜形、锯齿形,骨折也可能轻度粉碎为粗隆下骨折。 二、治疗方案 (一)整复和固定 1.整复 1.1 对于无移位的骨折无须整复。 1.2 对于有移位骨折可先行牵引,待3~4天肿胀消减、缩短畸形矫正后,再运用手法进行整复。 1.2.1 牵引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皮肤牵引、踝套牵引、股骨髁上或胫骨结节骨牵引;一般高龄患者皮肤条件较差,应以骨牵引为主。骨折近端受髂腰肌牵引而出现近端向前,远端向后移位者,应在维持屈髋、屈膝的体位下给予足够大的牵引重量。对于髋内翻同时合并有明显向前成角,股骨颈前倾角消失或变为负角者,可将患肢置于布朗氏架上行骨牵引予以纠正。 2.固定 2.1 无移位的稳定型骨折或不能耐受手法整复、手术的高龄体弱患者,嘱患者卧床,患肢丁字鞋或牵引固定8~12周。伤后一周可逐步开展功能锻炼。 2.2手法、牵引整复后的骨折,可采用单边外固定支架等方式固定 2.2.1单边外固定支架固定 2.3.内固定 (标准化)动力加压钢板(DHS)改良微创手术、微创经皮植入加压钢板内固定术(MIS-PC.C.P)等,GAMMA钉、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等进行固定。 (二)药物治疗 1.外治 可以外敷膏剂、散剂、巴布剂、水剂等,也可采用熏、洗等方法。2.内服按骨折三期辨证施治进行分期治疗。 (1)骨折初期: 治法: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推荐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红花、牛膝、灵脂、归尾、丹参、独活、木香、赤芍等。 中成药:跌打七厘片等。

医院急诊科缺血中风急性期诊疗方案(2012)

缺血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诊疗方案(2013) 中医诊断 :中风 西医诊断:脑梗死急性期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 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 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 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 或MRI 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5)脑CT 或MRI 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 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 1、中脏腑 (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塞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 元气败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 (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中成药 缺血中风(脑梗死)急性期治疗重在祛邪,佐以扶正,以醒神开窍、化痰通腑、平肝熄风、化痰通络为主要治法。 1、中脏腑 (1)痰热内闭证 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

骨伤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沛县中医院骨伤科 2016 年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骨伤科 二〇一六年一月修订

目录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1) 一、病名 (1) 二、诊断 (1) (一)疾病诊断 (1) (二)疾病分期 (2) (三)证候诊断 (2) 三、治疗方案 (2) (一)手法治疗 (2) (二)辩证使用中药和中成药 (3) (三)牵引疗法 (4) (四)针灸疗法 (4) (五)手术治疗 (4) (六)护理 (4) 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5) 五、疗效评价 (5) (一)评价标准 (5) (二)评价方法 (5) 桡骨下段骨折(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7) 一、病名 (7) 二、诊断 (7) (一)疾病诊断 (7) (二)证候诊断 (7) (三)骨折分期与分型 (8) 三、治疗方案 (8) (一)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 (8) (二)手术治疗 (10) (三)药物治疗 (10) (四)康复治疗 (11) (五)护理 (11) 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11) 五、疗效评价 (12) (一)评价标准 (12) (二)评价方法 (12)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腰痹病TCD 编码:BMY091 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ICD-10 编码:M51.202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 1994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4)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5)腰部活动受限,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踇背伸或趾屈肌力可减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 (1)腰痛合并“坐骨神经痛”,放射至小腿或足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2)在 L4、L5 或L5、S1 棘间韧带侧方有明显的压痛点,同时有至小腿或足部的放射性痛。 (3)小腿前外或后外侧皮肤感觉减退,趾肌力减退,患侧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4)X 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CT 或 MRI 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