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我国农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 格式:pdf
- 大小:738.75 KB
- 文档页数:9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经验总结——“十个结合”以1978年10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开端,中国的改革开放到2008年已是30年的时间了。
30年的历史“弹指一挥间”,但不容置疑的是,30年过去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深入而全面地总结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宝贵经验,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进一步改革开放,这是我们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的一个重要使命。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党的十七大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
随后,胡锦涛同志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开班讲话时再次强调,这“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是我们党和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艰辛探索得来的,是我们党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一个结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强调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在于我们既没丢老祖宗、又发展老祖宗,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更好发挥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作用,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
之所以把这个结合放到第一,是因为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最根本的经验。
“老祖宗不能丢”,这是邓小平1992年南方视察时留给我们的谆谆教导。
因为丢了就丢掉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和方法论与世界观,就丢掉了共产党人建立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就丢掉了中国共产党人执政并长期执政的法理依据。
所以,中国共产党人今天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我们过去是、现在是、将来还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指导思想。
但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
30年改革中,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这是我们的宝贵经验。
第二个结合: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强调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在于我们既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教育和引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辩证关系和重大意义,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的深刻变动和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中牢牢站住了、站稳了,并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
10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①1978年~1984年。
该阶段的城镇化以农村改革产生的“推力”为主要动力;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代表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有力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乡镇企业成为推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到1984年,全国乡镇企业实现产值1 245.4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6.3%,吸收非农产业的就业人数达5 208万人,占全国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30.1%;在城乡二元分割体制下,农民自发建设小城镇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诞生了一大批以浙江龙港镇等为代表的明星小城镇。
②1984年~1992年。
该时期的城镇化以城市改革产生的“拉力”为主要动力;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国家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转向了城市;对国有企业全面推行“拨改贷”,深化企业“承包制”,实施“利改税”,推动了以轻工业为代表的城市工业的全面发展;城市工业的恢复性增长,推动诞生了以福建晋江、湖北沙市、广东顺德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明星城市,有力地带动了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带动了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
1985年~1992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由24.5%提高到了34.3%,第三产业实现就业人数由8 359万人增加至1.3亿人,所占就业比重由16.8%上升到19.8%;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和深入。
继1980年首批4个经济特区后,1984年开放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将长三角、珠三角、厦漳泉划为经济开放区,1988年将海南全省批准为经济特区,1990年又开发了浦东新区。
沿海开发开放区域的不断扩大,在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同时,还推动了资本密集型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各种层次的就业岗位;在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同时,还推动了大批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
③1992年~2003年。
这一时期的城镇化以市场化改革和体制转轨为主要动力;房地产与土地制度的有机结合,成为这一时期城市建设的主要动力;全国普遍设立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城市发展的历史回顾和展望□ 陈 锋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书记)居环境质量得到提高。
国有企业改⾰三⼗年回顾与发展趋势展望国有企业改⾰三⼗年回顾与发展趋势展望1978年12⽉召开的党的⼗⼀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经济体制改⾰的号⾓,也拉开了国有企业改⾰的序幕。
众所周知,中国经济体制改⾰初期存在着两种改⾰思路的争论:⼀种是从宏观体制改⾰⼊⼿,即所谓先按照⼀定的⽬标建⽴和完善宏观经济体制,然后再“开闸放⽔”;另⼀种则是从改⾰微观机制的企业改⾰⼊⼿,即“企业本位论”的思想。
1984年10⽉,党的⼗⼆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的决定》指出,增强企业的活⼒,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中型企业的活⼒,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的中⼼环节。
《决定》肯定了国有企业改⾰的重⼤现实意义,开启了以国有企业改⾰为中⼼环节的中国经济体制改⾰新航程。
毫⽆疑问,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的中⼼环节的国有企业改⾰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度重视,这都清晰地体现在党的⽅针、政策和历次党中央的决议,以及⼀系列法律法规中。
国有企业改⾰也因此⽽取得了举世瞩⽬的成就。
30年的国有企业改⾰不仅使国有⼩企业转换机制,焕发了勃勃⽣机与活⼒,也使国有⼤中型企业实现了脱困⽬标,初步建⽴了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客观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特别是使⼀些⼤型⾻⼲企业真正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柱,开始担负起增强我国综合国⼒和国家竞争⼒的重任,并逐步在国际竞争中崭露头⾓。
国有企业改⾰成效的取得与最初的改⾰思路设计密不可分。
因此,在国有企业改⾰30周年之际,抚今追昔,回顾我国国有企业改⾰之路,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展望未来,具有⾮常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国有企业改⾰历程回顾(⼀)扩权让利改⾰开放以前,我国⼀直采取的是⾼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企业成为⾏政机构的附属物,没有任何经营⾃主权;⽽统收统⽀的分配关系⼜限制了对企业和职⼯的激励,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最终导致整个国家经济活⼒不⾜、甚⾄停滞不前。
1978年12⽉,党的⼗⼀届三中全会提出让地⽅和⼯农业企业在国家统⼀计划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主权,最初的改⾰思路是要通过“放权让利”调动企业和职⼯的积极性。
改革开放前后我家乡的巨大变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当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定,它就像是春天的微风吹遍了大江南北,压抑了近三十年农民的积极性得到了空前的激发。
榆林也在改革春风的吹拂下,生产力得到解放,农村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全面的发展,农民的收入稳步增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党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推动下,榆林农村各个方面得到了深远的发展,现在的农村面貌已然焕然一新。
一、榆林农村改革开放历程三十年的改革的成就向世人显示着卓越的成就,从农村来看改革开放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农村改革的突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在会议上党中央做出了改革的决定,改革在农村是从农民的基础经营制度入手,在推行“包产到户”等责任制形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到1983年底,全国农民基本上实行了一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
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到1984年,中央提出土地承包期一般在15年以上。
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普遍推行,动摇和瓦解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基础,实行了政社分开,撤社建乡的工作,标致着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基础从此发生了本质的改变。
农户作为从事商品性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主体,强化了农村基本生产单位的预算约束和激励机制,使得农业生产的内在动力大大加强。
同时,提高农产品价格也极大地调动了农产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1979年以来,政府对农产品价格大幅度提升,农产品的价格平均上调25%。
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这一时期的农业和种植业获得了超常规的高速增长,并为其后的农村改革和全棉发展创造了条件。
农业生产由单一的粮食生产向多种经营发展,恢复了农村的集市贸易,初步搞活了农产品的贸易流通,调动了农民多种经营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数据显示,1978-1985年七年间,农村社会总产值从40276万元增长到71339万元,净增77%,其中农业总产值从34015万元增加到了55713万元,增加63.8%,农村非农产值从6261万元增加到15626万元,增加150%,非农行业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有15.5%增加到21.9%。
改革开放30年重要成就成就一:中国社会和谐稳定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启动,象征着国家试图寻求更有活力的社会发展理念;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社会逐步走向注重效率的活力发展的社会形态,通过经济发展和繁荣带动社会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和发展;2006年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以人本民生为主导,使各阶层各群体的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中国社会进入和谐稳定的新时期。
成就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经过努力,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逐步完善,资源配置由原来的行政分配逐步过渡到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取得突破,所有制结构不断调整,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日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健全,市场价格机制开始发挥基础性作用。
成就三:综合国力跃居世界前列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为3645.2亿元,2007年上升到246619亿元,连续5年增速达到或超过10%。
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经济已经完成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重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前列,航天事业不断创新,体育事业蒸蒸日上。
成就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提高到2007年的13786元,增长了40.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5.8元提高到2007年的4140元,增长了30.5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由1978年末的210亿元增加到2007年末的172534亿元。
1978年全国的绝对贫困人口约有2.5亿,2006年农村贫困人口降低到2148万人。
联合国和国际有关组织认为,在消灭贫困方面,中国政府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是发展中国家的典范。
成就五:交通发展日新月异1980年以后,我国交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0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00多公里。
我国30年对外开放的历程、成就和经验30年的对外开放是一次新的长征,我国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0年的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
一、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历程我国的对外开放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78至1991年以沿海地区开放为重点的探索开放阶段。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路线,并明确提出:“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
1979年,广东、福建两省率先开放,对外经济活动实施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1980年5月,中央决定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先导示范基地。
接着,我国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步展开,到80年代末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沿海开放地带。
这一时期,我国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
第二阶段:1992至2000年对外开放加速向纵深推进和全方位开放格局基本形成阶段。
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提出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等一系列新的改革开放思想。
1994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部署,提出“发展开放型经济,与国际互接互补”的新要求。
中央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我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对外开放,实行沿江和沿边开放,推动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向内地纵深推进,进一步形成了全方位的区域开放格局。
这一时期,我国实施一系列鼓励扩大开放的举措,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在国际分工序列中的地位上升。
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对外开放步入历史新阶段。
2001年12月11日,经过长达15年艰难而曲折的谈判历程,我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从此,我国的对外开放转变为在法律框架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双向开放,并主动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
第 1 页 共 2 页 又是一年立秋时漆艳林报刊文 【最新版】 目录 1.引言:又是一年立秋时,漆艳林报刊发表文章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2.我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与成就。 3.当前农业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4.对未来农业发展的展望与建议。 5.结语:漆艳林报刊文的启示。 正文 【提纲】 1.引言:又是一年立秋时,漆艳林报刊发表文章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又是一年立秋时节,漆艳林报刊发表了一篇题为《又是一年立秋时》的文章,以立秋这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时节为背景,回顾了我国农业发展的历程,并对未来农业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这篇文章中,漆艳林报刊以丰富的数据和事实,为我们展示了我国农业的辉煌成就,同时也指出了当前农业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2.我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与成就。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漆艳林报刊在文章中指出,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增长,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这一切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以及广大农民的辛勤付出。
3.当前农业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然而,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我国农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漆艳林报刊指出,当前农业生产方式相对落后,农业科技水平有待提 第 2 页 共 2 页
高,农业产业链条不完善,农民收入增长放缓等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对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村振兴构成了严重的制约和挑战。
4.对未来农业发展的展望与建议。 面对当前农业发展的挑战和问题,漆艳林报刊对未来农业发展提出了以下建议:一是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二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和绿色农业;三是完善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四是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5.结语:漆艳林报刊文的启示。 漆艳林报刊在文章中,以立秋这一传统时节为引子,回顾了我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与成就,并指出了当前农业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在此基础上,漆艳林报刊对未来农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建设性的建议。
第9卷 2009芷 第9期 9月 Vo1.9.NO.9
Sep., 2009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农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黄国勤 (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南昌330045;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江西井冈山 343600) 摘要:对改革开放3O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成功经验进行了简要回顾,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农业发 展的新形势以及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十大趋势,对推进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农业的又 好又快发展具有积极参考价值。 关键词:改革开放3O年;农业发展;成就;经验;问题;发展趋势;中国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807(2009)09—0019—08
从1978年至2008年,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 已经进行了整整3O周年!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性 产业,在这3O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成功经验是举世瞩目的,为世人 所关注、为世界所称道。本文拟在回顾、总结我国改 革开放30年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 展望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以期为实现我国农业 的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1 巨大的成就 改革开放3O年来,我国农业发展至少取得了以 下10个方面的巨大成就。 1.1产量增加 3o年来,我国粮食产量先后跨越3.5亿t、4.0亿 t、4.5亿t、5亿t共4个台阶,创造了用不到世界9 的耕地和全球6.5 的淡水资源养活了占世界21 的人口,这是了不起的成就,是世界“奇迹”。从 1978—2O07年,我国粮食产量增长6成多 (64.55 ),棉花增长2.5倍,油料增长3.9倍,糖料 增长3.8倍,水果增长26倍,肉类增长7倍,水产品 增长9倍。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等产 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农产品供应日益丰富、市场 琳琅满目,结束了主要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历史。根据 农业部预测l】],今年全国粮食总产为5.15~5.20亿 t,超过1998年5.123亿t的历史最高水平;粮食亩 产首次突破320 kg,达到324.6 kg。 1.2质量提高 在产量增长的同时,我国农产品质量也稳步提 高。一是优质品种覆盖率提高。据有关部门统计,在 我国现有主要农作物的种植品种中,优质品种覆盖率 已达到95 ,比改革开放前提高了至少4O~5O个百 分点,特别是超级稻、杂交水稻、矮败小麦、转基因抗 虫棉等的广泛推广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作物产量、改 善了产品品质。二是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 品生产量日益扩大。如江西省2007年绿色食品总数 达916个,居全国前列;有机食品总数达到415个,位 居全国第一。三是农产品安全性提高。根据农业部 最新资料,2007年蔬菜中农药残留监测平均合格率 为93.9 ,畜产品中“瘦肉精”污染监测平均合格率 为98.4 ,分别比2001年提高30个百分点以上,农 产品质量总体是安全、放心的。 1.3农民增收 1978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34元,2007 年已达4 140元,扣除物价因素,农民人均收入实际 年平均增长7.1 。2008年前三季度,农民人均现金 收入3 971元,同比实际增长11.0 ,农民出售农产 品收入、工资性收人、转移性收入呈明显增长态势, 2008年农民收入有望实现连续5年增幅超过6 。 1.4模式增多 近3O年来,我国农业飞速发展,呈现出多种农业 发展模式,对指导和促进各地的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 的推动作用和“导向”作用。如先后在我国具有较大 影响的农业发展模式有:“生态农业”、“精久农业”、 “立体农业”、“两高一优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或称“三高”农业)、“创汇农业”、“外向型农业”、“可持 续农业”、“集约持续农业”、“有机农业”、“无公害农 业”、“蓝色农业”、“白色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
收稿日期:2009—07—30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7BAD89B18) 作者简介:黄国勤(1962一),男,江西余江人,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副主任、教授,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 中心教授、博导,农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农业发展与区域农业、生态学理论与实践等。 19
业_蚕 d 产 y 和 ∞ 技 T 科一 e 科技和产业 第9卷第9期 业”、“旅游农业”、“休闲农业”、“保护性农业”、“循环 农业”、“能源农业”、“现代农业”,等等。据作者粗略 估算,从1978年至今,在我国出现的农业发展模式的 “新名词”、“新概念”至少有数十个至上百个,从对促 进农业发展角度考虑,每一农业发展“模式”都有其积 极意义。 1.5 结构优化 30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不断壮大,乡 镇企业异军突起,全国乡镇企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 209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6.96万亿元,增长332.1 倍。 1.6功能拓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 技术的日新月异,农业的功能不断拓展、内涵不断丰 富。在农业的食物保障、原料供给和就业增收功能不 断强化的同时,农业的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 功能等日益彰显。 1.7 劳力转移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城乡之间生产 要素的流动明显增强,农村劳动力在农村经济分工分 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向二、三产业和城镇大规模流 动。到2007年,离开乡镇到外地就业的农村劳动力 数量超过1.3亿人,加上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村 劳动力,全国农村从自家承包地上转移出来的劳动力 总量已达2.26亿人。2008年上半年,农村进城务工 劳动力1.35亿人,比上年同期增加743万人。 1.8消除贫困 1978年,我国有未解决温饱问题的绝对贫困人 口2.5亿人,至2007年已减少到1 479万人。我国 为世界反贫困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1.9 科技进步 农业的发展,最终要靠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近 30年来,我国农业迅速发展,从根本上来说离不开科 技进步。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 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对农业的推动作用是不言 而喻的和十分显著的。如依据现代生物技术育成的 超级稻品种的推广应用,对大幅增加粮食产量、维护 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据测算,目前 科技进步对我国农业发展的贡献率已达49 左右。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对我国农业发展的贡献 率还将进一步提高。 1.10体制完善 3O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上述巨大成就的根 n 本原因是得益于农村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得益于 初步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 农村经济体制。废除人民公社,推行以家庭承包经营 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经营自 主权,确立了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i全面取消农 产品统购派购制度,放开粮食等农产品流通,建立了 农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体系;实行“多予、少取、放活” 的方针,取消沿袭数千年的农业税,对农业实行直接 补贴,初步形成了新时期强农惠农的政策体系;逐步 改革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 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手构建统筹城乡发 展的制度框架,等等。 2成功的经验 改革开放3O年来,我国农业发展至少有以下10 条成功经验值得认真回顾和总结。 2.1 经验之一:充分认识农业的重要性 充分认识农业的重要性,始终坚持农业的基础地 位和战略地位,这是我国改革开放3O年农业发展的 重要经验。纵观世界各国,尽管发展背景不同,发展 特色各异,但仍有许多共同点可循,即,只要人还吃 饭,就要重视农业,何况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 农业大国,吃饭问题任何时候都是头等大事。农业的 重要性,农业的基础地位、战略地位,在中国任何时候 都不会改变。2O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进入启动阶 段,中央连续发出5个“中央1号文件”,指导农业和 农村改革发展;进入21世纪,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性的 战略机遇期,中央又陆续出台5个“中央1号文件”。 这充分表明党中央对我国农业问题的高度重视,从中 也不难看出我国农业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 的重要原因和成功经验。 2.2经验之二:正视农业的脆弱性 30年来,我国农业能一直平稳、较快地发展,除 了深刻认识农业的重要性之外,还有一点特别重要, 那就是始终正确地认识到中国农业的脆弱性,增强发 展中国农业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增强发展中国农业的 忧患意识。具体来说,中国农业的脆弱性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方面:一是产品数量相对不足;二是农业比较 效益偏低;三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四是农业自然灾 害频繁i五是资源、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等等。“正 视”我国农业面临的这些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 的对策和办法,实际上就是在以实际行动推进中国农 业向前发展。 2.3经验之三:尊重农民的创造性 改革开放3O年来,中国农民的两大创造发 改革开放3O年我国农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明——乡镇企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国农业 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邓小平同志说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明权 属于农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伟大 创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党的十一届三中 全会以后,在党中央的积极支持和大力倡导下,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初,全国 农村已有93 的生产队实行了这种责任制。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取消了人民公社,又没有走土地 私有化的道路,而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 合,双层经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 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是适应我国农业特点和当前农 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管理水平的一种较好的经济 形式。今后,中国农业要发展,要发展得好,要发展得 快,“又好又快”,还必须更进一步尊重农民的创造性、 发挥农民的创造性。 2.4经验之四: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农民是农业生产主体。再好的政策、再好的生产 条件,只有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结合起来,才能真正 产生效益、实现发展。否则,只能是一句空话。 30年来,我国农业发展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 成就,关健是调动了全国成千上万农民生产的积极 性。1978年全国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 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热情,农业生产进入了 个“黄金时期”。加上1979年至1984年问几次调 高粮食收购价格的政策,党的生产经营政策和收购价 格政策调整后的“双重”效应,使农业经济产生了一 次飞跃。在连续几年风调雨顺的助力下,长期困扰我 国经济发展的粮食问题,第一次得到基本解决。之后 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农业政策,由于适合中国农业与农 村的具体实际,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因而在促 进全国各地农业与农村发展中均落到了实处,起到了 应有的作用。 2.5经验之五:增强农业基础的稳固性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既是保障农业发展的重 要条件,更是我国3O年来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 经验之一。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 设得到不断改善,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1978 年国家对农业基本建设的投资达53亿元,1979年上 升为58亿元,这在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百业待兴 时期,是相当大的投资了。之后的若干年,国家也都 不断增加了农业基本建设的投入,对增强农业基础的 “稳固性”功不可没。但随着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 各项生产条件的相应改善,与要求形成新的农业综合 生产能力相配套的农业基础设施则显“薄弱”,亟待加 强。当前,加快以改善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 施建设步伐,已成为增强我国农业基础“稳固性”的重 要内容,这也是促进当前我国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 续增收、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的必要条件和 重要保证。 2008年1月31日,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2008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 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 干意见》口 (《人民日报))2008年1月31日第1版), 表明中央对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的极端重视,这为我国 农业的长远发展、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当前及今后一段时 间,我国各地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基础 的“稳固性”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狠抓小型农田 水利建设;二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三是抓紧实施病 险水库除险加固;四是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五 是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六是继续加强生态建设。 2.6经验之六:协调农业的多功能性 传统农业的主要功能就是为人民提供食物资源, 保障农产品的社会供给。现代农业已具有集生产功 能(生产农产品)、经济功能(增收、创汇)、生态功能 (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保健功能、文化功能、能源功 能(提供生物燃料)、休闲功能(旅游农业、观光农业)、 就业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性”。充分发挥现代农业 的多功能性,并运用和协调好不同功能问的关系,对 于促进农业平衡、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方面,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农业的生产功 能,多生产粮、棉、油、蔬菜、瓜果,以及肉、蛋、奶等生 活必需品,以满足人民日常生活之需要;另一方面,又 要根据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产水平、生活质 量提高之要求,充分开发出农业的“新功能”。例如, 为了缓解能源紧张的局面,国际上大力发展“能源农 业”,利用粮食(主要是玉米)、油料(主要是油菜)等农 产品生产生物燃料,对增加能源供应、缓解能源紧张 具有积极意义,但若“过度”发展能源农业,势必造成 农产品供应不足,影响人类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事实上,近一、二年由于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将大量 农产品(玉米、大豆等)用于生产生物燃料,已造成国 际市场上粮食不足、粮价上涨,影响世界经济的正常 发展。 2.7经验之七:强化科学技术的支撑性 近二、三十年来,以工程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 术新突破为标志的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起点之高、进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