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同国际惯例 提供有用信息——解读中国会计准则体系(一)
- 格式:docx
- 大小:14.48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架构、趋同与等效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已成为各国会计领域的共同目标。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完善以及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架构、趋同与等效问题,分析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挑战,以期为我国会计准则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提供参考。
文章首先对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架构进行概述,包括其基本框架、主要内容和特点。
然后,分析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程度,探讨趋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等效问题,评估其等效程度和影响。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推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不断完善,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也期望通过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深入比较和分析,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提供有力支持。
二、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架构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架构是在中国特定的经济、法律和文化背景下,为规范企业财务报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而建立起来的。
该体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为基础,结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以及中国自身的经济发展需求,逐步形成了既符合国际惯例又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准则体系。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架构主要包括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三个层次。
基本准则是整个准则体系的基础,它规定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一般原则、会计要素和会计报告的基本要求等内容,为具体准则的制定提供了指导。
具体准则是根据基本准则制定的,对各类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进行了详细规定,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方面的会计处理。
应用指南则是对具体准则的具体应用提供指导,包括会计科目和报表格式的设置、会计政策的选择等。
近年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也在不断完善。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分析【摘要】上市公司执行新准则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是否存在着差异及差异存在原因是什么, 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并结合我国会计环境对差异存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同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会计准则;趋同;比较;会计环境【Abstract】Listed companies implement new standard marks the international convergence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in our country. China's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if there is a difference and difference existence the reason, this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And analyses the reasons of the existence of differences between accounting environment, 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Key words】Accounting standards; Convergence; Compare; Accounting Environment一、绪论由于所处的经济环境不同,世界各国制定的会计准则存在很大差异。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融资活动日益频繁,地区性经济集团以及跨国经营的会计师事务所逐渐增多,各国之间会计准则的巨大差异已成为国际资本流动和资源有效配置的障碍。
加快会计标准的国际化进程成为会计领域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
论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国际化的迅速发展,国际社会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世界各国正在加快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步伐,我国也在积极地朝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方向努力。
我国在会计准则趋同中面临诸多问题,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从而全面贯彻、实施继会计准则,稳步推进我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完善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应国际会计发展的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体系。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一直以来,会计政策界和理论界就已达成共识:会计标准的国际化是大势所趋,是未来财务会计发展的方向,也是世界各国都面临的共同课题。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背景下,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已是大势所趋。
这不仅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繁荣与稳定,也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同时,由于世界各国存在诸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差异并面临不同的会计环境问题,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不会是简单地一蹴而就、一举而成,而将是个艰巨而复杂的过程。
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涵义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涵义:第,在世界各国经济交往日益频繁的发展趋势下,趋同是世界各国在协调基础上的进步,是世界各国达到的一个共同目标,而不是国向另一国靠拢;第二,趋同是一个动态过程、渐进的过程,是永无止境没有终点的;第三,趋同不等于完全等同,应该允许世界各国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阶段等现实情况,在会计准则的制订和完善过程中保持自己的独特之处。
二、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必然性(一)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全球发展的趋势2003E2月14日,当时的全球几大会计师事务所联合发表了一份国际会计调查报告《公认会计原则趋同――2002年全球调查》(《GAAP Convergence 2002》)。
其中显示,在59个被调查的国家和地区中。
超过90%表示有意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接轨。
而世界几乎所有大规模的证券交易所都承诺接受外国公司按国际会计准则编制的报表。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分析[提要]会计准则的全球趋同是指受经济全球的推动,各国会计准则在不断的国际比较和协调中,在国际强势集团的推动下,向建立全球通用的会计准则目标发展的一种动态过程。
会计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指各国会计审计准则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从不同逐步走向相同的收敛过程。
而且,从会计层面上看,趋同与标准化也有同样的含义:是向单一的全球性会计准则的目标方向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标准化;审计准则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必然性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明显加快,国际贸易、国际投融资以及跨国公司均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资本市场日益壮大,跨国兼并活动日益频繁并愈演愈烈,资本流动也日渐迅速,各国经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此背景下,国与国之间会计准则的差异已明显成为国际资源有效配置的障碍。
为适应经济的发展,各国必须减少会计准则的差异,充分发挥会计“国际商业通用语言”的功能。
对我国来说,也是如此。
我国会计的国际化是随着经济的国际化在不断发展。
(一)资本跨国流动的推动。
随着经济全球化,资本跨国流动的趋势增强,这促使区域或全球资本市场的加速形成。
由于各资本市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投资者和公司都在不断寻找跨越国界的机会,因此对世界通用商业语言的要求也就更为迫切。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和国际资本市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投资者和公司都在不断寻找跨越国界的机会,因此对减少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和IFRS差异的愿望更为迫切。
资本的国际流动不仅解决了我国的资金需求,而且优化了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对壮大这些企业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其中,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的财务报告在沟通境外投资者方面起到了十分积极的纽带作用。
但我们也必须看到,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融资时就要对我国会计准则进行比较,这大大提高了信息披露的成本,妨碍了国际投资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国际化。
因此,资本全球化内在地决定了会计准则必须予以全球化,这对降低全球投融资的成本,提高决策的有效性,促进资本市场的整合是至关重要的。
东方企业文化·商业文化 2011年9月56浅析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问题郑 焓(大连新型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大连,116000)摘 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往来日益频繁,各国经济发展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会计准则作为全球通用的商业语言,也需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其国际趋同已是大势所趋、潮流所向,成为世界各国不可回避的现实话题。
本文分析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会计准则 国际会计准则 国际趋同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1)09—0056—01 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问题简述长期以来,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一直是国内外会计理论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20世纪60年代才出现的一个新概念,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主要是在协调基础上的趋同,指不同国家的会计准则,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和贸易的国际化日益发达的基础上,逐渐相互吸收、相互渗透,从而趋于接近,甚至趋于一致的现象。
会计准则趋同的目的就在于规范企业会计信息,通过财务报告充分披露并提供更透明、真实、可比的信息,使其成为委托人和代理人所共知的,进而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所以,我国必须建立一套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协调并且与我国经济相适应的、合理高效的会计准则。
二、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我国会计准则。
国际趋同既有其必要性,又有其可行性。
从必要性方面来看,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推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交易双方需要通过查看对方的财务报表来了解其经营情况、财务状况、经济实力、资信水平等诸多信息,以便能正确地做出经济决策。
会计信息作为贸易双方达成贸易协定的重要媒介,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报表使用者的经济决策和贸易活动的正常开展。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将有利于贸易各方加快信息交流,为世界各国贸易往来提供良好的信息保证和支持。
国际会计准则趋同解析知识点总结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下,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趋势。
这一趋势对于企业的财务报告、国际投资和经济合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让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相关知识点。
一、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背景随着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的日益频繁,跨国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企业的财务信息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可比性和透明度。
不同国家和地区使用不同的会计准则,导致财务报告的差异,增加了信息使用者的成本和风险,也阻碍了国际经济的有效运行。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二、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含义与目标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并非要求各国完全采用相同的会计准则,而是在重要的原则和方法上实现一致,减少差异,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和可比性。
其主要目标是促进全球资本市场的发展,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可靠性,为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更有用的信息。
三、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主要进展目前,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采用或部分采用了 IFRS,或者正在积极推进与 IFRS 的趋同进程。
例如,欧盟要求其成员国上市公司自 2005 年起全面采用 IFRS 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中国也在不断推进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新修订的会计准则在很多方面与 IFRS 实现了趋同。
四、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影响(一)对企业的影响1、降低融资成本:采用国际趋同的会计准则可以提高企业财务报告的可比性和透明度,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从而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2、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通常更为严格和复杂,促使企业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
3、增加合规成本:企业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来理解和应用新的会计准则,可能会增加合规成本。
(二)对投资者的影响1、更准确的投资决策:趋同的会计准则提供了更可比和可靠的财务信息,有助于投资者做出更准确的投资决策。
趋同国际惯例提供有用信息——解读中国会计准则体系(一)
中国会计准则体系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该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和相关应用指南构成,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施行。
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范围涵盖中国大中型企业(小型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至此,中国新会计标准体系确立,构建起投资者、经营者和监管者都能理解、交流、判断、评价的商业语言体系。
一、新会计准则体系的特点及发布实施的意义
新会计准则体系根据“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际惯例、有取有舍、为我所用”的基本原则,在制定程序上公开民主透明、在体例上实现科学规范、在形式上体现法律特征、在语言上注重通俗易懂,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国际性、理论性、实践性、先进性等特点。
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布实施,对进一步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扩大我国在世界范围内会计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的国际会计地位,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和会计秩序,有力地维护公众利益等方面均具有重大意义。
二、新会计准则体系与现行会计标准的差异
新会计准则体系对现行国家统一会计核算制度体系作出重大调整,采用与国际会计惯例通行的语言表达方式,体现与国际通行会计概念与原则的充分协调,体现与国际会计惯例的趋同,除了资产减值不允许转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账面价值计量模式、国企之间的关联方关系认定等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差异外,不管在准则制定理念、具体准则规定、具体业务的计量模式等方面都与国际会计惯例趋同,但同时又兼顾我国不成熟的市场经济状况,保留中国的特色。
新会计准则体系与中国现行的会计标准存在相当大的差异,除了新发布的22项具体会计准则外,原已发布的16项具体准则及1项基本准则也进行了重大修改,在会计理念、会计规定、财务报告体系的规范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会计理念的变化
1、从损益观向资产负债观转变
资产负债观基于资产和负债的变动来计量收益,当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时会产生收益;而损益观(收入费用观)通过收入与费用的直接配比来计量企业收益,在产生收益后再计量资产的增加或是负债的减少。
新准则以资产负债观的理念来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先定义该类交易或事项产生的相关资产和负债或其对相关资产或负债造成的影响的确认和计量,然后再根据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
因此,新准则改变以前重利润表轻资产负债表的理念,向重视资产负债表理念转变。
在新准则中重视资产负债观的体现:
(1)基本准则的改变
基本准则规定了整个准则体系的目的、假设和前提条件、基本原则、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会计报表的总体要求等内容。
与原企业会计准则相比,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不再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权责发生制并入会计分期基本假设,历史成本体现在会计要素的计量中,引入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强调信息披露的明晰性和重要性原则,从强调谨慎性原则转变为强调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2)所得税的核算方式改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新准则第18号所得税准则,摒弃过去的应付税款法、递延法及损益表债务法,采用国际通行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要求企业在取得资产、负债时,应当确定其计税基础,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存在差异的,按照准则规定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
(3)引入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
资产负债观注重资产的真正价值,认为企业收益是当期净资产的净增长额(不包括业主投资
或派给业主款造成的净资产变动),因此,新准则引入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因公允价值计量引起未实现的损益(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差)确认为当期损益。
新准则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经济事项主要有: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生物资产、政府补助等。
(4)政府补助采用全面收益法,全部计入企业收益
按照资产负债观,政府补助会引起当期净资产的净增长额,但又不是直接来自股东的资源(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符合收益的确认原则。
第16号政府补助准则将政府补助分为与资产相关和与收益相关两类,确认为递延收益或当期损益。
2、合并报表基本理论从侧重母公司理论转为侧重实体理论新准则从侧重母公司理论转为侧重实体理论。
主要体现在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对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以控制的存在为基础,更关注实质性控制,母公司对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均需纳入合并范围,而不一定考虑股权比例;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只要是持续经营的,也应纳入合并范围;新准则排除了比例合并法,但要求业务与母公司差异较大的子公司也应纳入合并范围。
相应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把“少数股东权益”项目作为所有者权益的组成部分(原规定列在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间);在合并利润表中将“少数股东损益”作为净利润项目的组成部分,在净利润项目下列示(原规定利润总额扣减少数股东损益后列示净利润)。
(二)保留中国特色
新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但在以下方面保留了中国特色:
1、不允许减值准备转回
考虑到目前我国部分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借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操纵利润的现象,第8号资产减值准则,明确所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得转回,这是新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差异之一。
2、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分别采用不同的计量基础
因我国企业合并中大多数为合并双方处于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如中央、地方国资委所控制的企业之间的合并,或者同一企业集团内两个或多个子公司的合并,合并方和被合并方双方不一定是自愿的交易行为,合并对价也不是双方讨价还价的结果,不代表公允价值,如果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容易利润操纵。
因此,第20号企业合并准则,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账面价值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包括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基础,并可确认购买商誉。
3、国企关联方关系确定
我国的国有经济规模大,国有企业性质不同于西方,国企之间不一定有实质性的控制关系,国际会计准则中取消了“同受国家控制的企业不能仅仅因为同受国家控制而成为关联方”这一豁免规定,对我国不适用。
因此,第36号关联方披露准则规定“仅仅同受国家控制而不存在其他关联方关系的企业,不构成关联方”,即国有企业之间只有当存在投资纽带或者其他实质性控制关系时才认定为存在关联方关系。
4、谨慎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国际会计准则规定资产交换必须以公允价值计量,除非企业能证明该项交易不能以公允价值计量;我国新准则强调,如果要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必须证明该项交易能以公允价值计量,即要求只有在证据充分的条件下才可以使用公允价值计量。
体现我国会计准则在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过程中,充分考虑我国市场不够成熟的具体情况,对公允价值的使用较为谨慎。
(三)主要会计规定的变化
新准则对一些会计处理规定也作了重大变化:
1、投资分类产生重大变化
原投资业务全部由投资准则规范,现将投资进行重新分类,只有权益性投资由第2号长期股
权投资准则规范,其他均由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规范。
新准则将投资分类为4类:(1)交易性证券投资,类似于原先的短期证券投资。
期末按公允价值计价,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而不再采用现行的单边调整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
(2)持有至到期投资,相当于原先的长期债券投资,期限、面值、利率均固定,且企业意图持有至到期的投资,此类投资以摊余成本计量,如发生减值,需计提减值准备。
(3)持有待售投资,即持有期限、意图不确定的投资,期末按公允价值计价,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4)权益性投资,即长期股权投资,由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规范。
2、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权益法核算规定变化
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规定,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即合营企业及联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其他情况均采用成本法核算。
即控股母公司账务核算也采用成本法,不采用权益法,但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要先按照权益法编制母公司个别报表后再合并。
而原规定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均采用权益法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