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 一 概论
- 格式:ppt
- 大小:13.79 MB
- 文档页数:127
总论1、现代中药学的相关名词(1)中药是指依据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用于医疗保健的药物,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
(2)生药的确切含义是指生药材,是在与炮制品相对比的情况下使用的,实际上就是指药材。
2、中药学的起源(1)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专著为《神农本草经》,分为上、中、下三品,上、中品各有120种,下品有125种。
(2)南北朝刘宋时期雷敩编著《雷公炮炙论》;梁代,陶弘景编著《本草经集注》。
(3)唐朝,苏敬等编著的《新修本草》,被称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典;《海药本草》是以收载海外药物为主的药学专著。
3、中药分类法(问答)药用部位分类法;化学成分分类法;自然系统分类法;药理作用或中医功效分类法;其他分类法:按药物毒性和用药目的分类,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
4、现代中药的记载形式(问答)名称;来源;植(动)物形态;药用植(动)物的培育;采制;产地;性状;显微特征;化学成分;理化鉴定;药理作用;功效;附注5、植物分类学的简史(问答)(1)人为分类系统时期古代分类时期;本草学家时期;早期分类学家时期;林奈及其信徒时期(2)自然分类系统时期(林奈后进化论发表前时期)(3)系统发育系统时期6、种下单位的学名(1)亚种:与明确的种具有地理分布上和生态上的不同(2)变种:在形态上与明确的种有区别(3)变型:分类等级中最小的单位,主要是个体群或个体上出现的一些细小的差异7、中药主要化学成分类型(1)按照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分为一次代谢产物和二次代谢产物。
一次代谢产物是每种植物中普遍存在的维持有机体正常生存的必需物质;二次代谢产物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下,以一些重要的一次代谢产物作为前体或原料,经历不同的代谢途径过程生产的物质。
(2)自养植物:能直接利用无机化合物来合成有机物的植物。
异养植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经代谢转化为自身所需的物质的植物。
8、中药化学成分的主要生物合成途径乙酸-丙二酸(AA-MA)途径;甲戊二羟酸(MV A)途径;莽草酸途经;氨基酸途径;复合途径9、糖的鉴别反应:Fehling试验;Molish试验(α-萘酚试剂,浓硫酸);成铩试验10、常见的苷类成分苦杏仁中所含的苦杏仁苷是最常见的氰苷。
中药学教材
第一章:中药学概论
1.1 中药学的定义及发展历程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组成、性质、功效、用法、用量等方面的学科,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1.2 中药学的分类
中药学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来源、性味归经等。
第二章:中药的分类与性味归经
2.1 中药的来源分类
•植物药
•动物药
•矿物药
2.2 中药的性味归经
•四气:寒、凉、温、热
•五味:辛、甘、苦、酸、咸
•归经:归肝经、归心经、归脾经、归肺经、归肾经
第三章:中药学基础理论
3.1 中药药性
中药药性是指中药的性质和作用特点,通常包括归经、五味、四气等。
3.2 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关系
中药的药效主要与中药中的化学成分有关,不同成分对人体有不同的影响。
第四章:中药的制备和贮藏
4.1 中药的制备方法
中药的制备方法包括煎煮、蒸发、浸泡等,不同的药材需要不同的处理方法。
4.2 中药的贮藏方式
为了保持中药的药效,中药的贮藏是非常重要的,应避免阳光直射、湿气侵入等情况。
第五章:中药的药理作用
5.1 中药的药理作用机制
中药的药理作用是通过作用于人体的各个系统,产生治疗作用。
5.2 中药的不良反应与毒性
虽然中药具有治疗作用,但也有可能产生不良反应和毒性,使用时应当慎重。
第六章:中药的临床应用
6.1 中药的临床常用药物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有一些中药常用药物,如人参、黄芪、枸杞等。
6.2 中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中药的使用有适应症和禁忌症,使用中应当注意遵医嘱。
以上是关于中药学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医药概论大一上册知识点中医药概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入门课程,为学习中医药理论奠定了基础。
下面将介绍中医药概论大一上册的主要知识点。
一、中医药学的起源和历史发展中医药学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医学实践,并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
其理论基础包括阴阳、五行、气血等概念,以及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医学理论。
二、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1. 中医药学的整体观念:中医药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强调阴阳平衡和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2. 中医药学的病因病机观:中医认为疾病的产生是由于人体内外的各种因素引起的,包括感邪、情志、饮食、生活习惯等。
3. 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药学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来辨识疾病,包括观察病人的外貌、听取病人的叙述、询问病史以及进行脉诊等。
4. 中药的药性和应用:中药按照其性味划分,有寒热温凉之分,用于调理人体阴阳平衡和治疗疾病。
三、中医药治疗常见疾病的方法与原则1. 中医药治疗感冒和咳嗽:中医认为感冒和咳嗽多由外邪入侵所致,可采用解表散寒和化痰止咳的方法治疗。
2. 中医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药可调理脾胃功能,用于治疗胃炎、消化不良等疾病。
3. 中医药治疗妇科疾病:中医药学在妇科疾病治疗中有独到的方法,如调经、活血、补血等。
4. 中医药治疗皮肤病:中医讲究“内治外用”,可通过内服中药和外用药物相结合治疗皮肤病。
四、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中医药学在现代医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例如,中药的提取物已经成为许多药物的原料,中药的治疗方法也在许多疾病中得到应用。
五、中医药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中医药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医药学需要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更好地发扬自身的优势。
以上就是中医药概论大一上册的主要知识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初步了解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和应用。
中医药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将继续在医学领域发光发热,并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临床中药学概论第一部分中药的性能一、药性理论中医学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是致病因素(邪气)作用于人体,引起机体正邪斗争,从而导致阴阳气血偏盛偏衰或脏腑经络机能活动失常的结果。
因此,药物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扶正祛邪,消除病因,恢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纠正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使之最大程度上恢复到正常状态,达到治愈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
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上述基本作用,是由于各种药物本身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前人将之称为药物的偏性,意思是说以药物的偏性来纠正疾病所表现出来的阴阳偏盛偏衰。
把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统称为药性,它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
它是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
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称为药性理论,其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
药性理论是我国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以阴阳、脏腑、经络学说为依据,根据药物的各种性质及所表现出来的治疗作用总结出来的用药规律。
它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研究、运用中药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
(一)、四气《神农本草经》序例云:“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这是有关药性基本理论之一的四气五味的最早概括。
每味药物都有四气五味的不同,因而也就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历代本草在论述药物的功用时,首先标明其“气”和“味”,可见气与味是药物性能的重要标志之一,这对于认识各种药物的共性和个性以及临床用药都有实际意义。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为药性理论重要组成部分,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四气之中寓有阴阳含义,寒凉属阴,温热属阳,寒凉与温热是相对立的两种药性,而寒与凉、温与热之间则仅是程度上的不同,即“凉次于寒”、“温次于热”。
有些本草文献对药物的四性还用“大热”、“大寒”、“微温”、“微凉”加以描述,这是对中药四气程度不同的进一步区分,示以斟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