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治疗小儿斜颈的中医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07.70 KB
- 文档页数:2
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临床经验总结
赵锦涛;赵霞;王亚军;王文超
【期刊名称】《实用中医药杂志》
【年(卷),期】2022(38)11
【摘要】小儿肌性斜颈(congenital muscular torticollis,CMT)是指因一侧胸锁乳突肌纤维化挛缩,导致颜面旋向健侧,头颈部持续性向患侧倾斜的病证[1]。
本病发病率约为0.3%~2.0%[2],近年有上升趋势。
一般根据肿块的存在与否,临床分为“肿
块型”、“非肿块型”两种[3],肿块型患儿一般有产伤史,一侧颈部有卵圆形肿块或条索状硬块,肿块较大,质稍硬、边界清,其走向与胸锁乳突肌一致,颈部旋转受限明显。
【总页数】2页(P2011-2012)
【作者】赵锦涛;赵霞;王亚军;王文超
【作者单位】甘肃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甘肃省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27
【相关文献】
1.刃针配合小儿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30例临床观察
2.推拿联合家庭康复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应用效果
3.以伸筋液为介质推拿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临床
观察4.中药熏蒸联合蜡疗及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临床观察5.推拿配合纠形颈托
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观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层园地】小儿斜颈推拿治疗及体会王 智,高梯辉,路 标,姜艳清,王文智■(河北省中医院,河北石家庄 050011) 关键词:伸筋液;推拿;小儿肌性斜颈 中图分类号:R2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3250(2009)05-0393-01 小儿斜颈又称先天性斜颈,民间俗称“歪脖”、“斜头”,其临床表现是以患儿头向患侧倾斜,前倾,颜面旋向健侧为特征,为临床少见病。
有报道其发病率在婴幼儿中约占1%,常因发现不及时或误诊失治,出现面颈胸部畸形,给患儿造成不良后果。
1 一般资料病历来源:本文200例皆为门诊积累,其中男114人占57%,女86人占43%,最小的3d,最大的2岁;分娩产势:顺产101人占51%,剖腹产96人占48%,产钳13人占1%;发病部位:左侧105例,右侧95例。
2 诊断标准患者头位前倾,面部转向患侧,面下颌偏向健侧,在患肌处触及一卵圆或条索状肿块,质地坚硬。
3 治疗方法(1)递质的配制:自拟伸筋液:西红花5g,冰片10g,伸筋草15g,溶于75%乙醇250ml内,密闭摇匀, 3d后即可使用;(2)按摩手法:医者对患侧胸锁乳突肌推拿按摩数遍后,继用拇指蘸取适量伸筋液反复揉肿块及周围并弹拨,然后用拇指、食指、中指相对按摩肿块反复数遍。
在此过程中,拇指、食指、中指及患处保持湿润状态,然后医者两手分别固定患侧肩部及患者头部,使头部向患侧肩部,然后一手扶住患儿下颌部,另一手拖住脑后左右转动。
同时以颈椎为纵轴向上拔伸旋转,颜面肌肉萎缩或偏小的可采用太阳、睛明、下关、颊车、地仓、迎香、风池等穴位进行点揉。
4 疗效标准与结果痊愈:颈部肿块消失,胸锁乳突肌活动范围正常,有111人占55.5%;显效:肿块明显缩小变软,颈项活动轻度受限,有84人占42.0%;无效:经治疗症状与体征无明显改善,有5人占2.5%,总有效率97.5%。
5 典型病例郭某,男,6个月,其父母发现其颈部向左侧歪斜随来我院就诊。
小儿斜颈的推拿治疗临床体会发表时间:2009-06-09T09:57:44.0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1月第3期供稿作者:张伟光赵宏伟杨广义[导读] 小儿肌性斜颈,系指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造成的肌性斜颈俗称歪脖。
小儿肌性斜颈,系指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造成的肌性斜颈俗称歪脖。
我科自2003年至2007年四年间,共诊治了520例小儿肌性斜颈患者。
临床用推拿手法治疗,效果显著。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中,女患儿256例,男患儿264例,头向右歪者341例,头向左歪者179例,20天至2个月者125例, 2至6个月者145例,6个月以上者250例。
患儿应在生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其效果是最为理想的。
但大多因生后对新生儿检查不够全面,或者对此病缺乏足够的认识,待到二、三个月或更长时间,在穿衣或洗澡时才发现患儿颈部不正常,多数先发现颈部有包块,继而发现头向患侧歪斜。
还有的误认为是颈部的淋巴结或颈部长了肿瘤等。
即使去几家医院,诊断为此病也需在三四岁后手术治疗,这一方面给患儿家属带来了焦虑和不安,另一方面拖延了早期治疗的有利时机。
1.2病型分析胸锁乳突肌位于颈部两侧,体表显见,活动力很强,弹力较大。
它起于胸骨柄及锁骨两端(锁骨内缘),止于颞骨乳突,一侧收缩,可使头项转向同侧,面部转向对侧。
而斜角肌位于颈深部的两侧,有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后斜角肌之分。
但其肌体不显,隐于锁骨之下,斜角肌有提肋或使颈部侧屈的作用。
通过我们治疗的情况来看,本病的病因还不十分清楚,但与其关系最密切的,第一与胎位不正,子宫狭小有关,致胸锁乳突肌及斜角肌伸展受限,可造成胸锁突肌和斜角肌挛缩结节。
第二与其母亲工作性质,久坐或不经常活动等因素有关。
可能还有其它原因,有待同道者进一步加以探讨。
2 临床分型与手法治疗2.1临床分型根据临床检查所得,患儿有颈项长短之分,颈项长短对取效快慢有一定影响。
施用同样手法治疗,颈项长者取效快,而且颈项长的包块消失亦快。
1.治疗原则舒筋活血,软坚散结。
2.常用穴位及部位阿是穴、患侧胸锁乳突肌及颈侧部。
3.常用手法推揉法、拿法、弹拨法,及颈部被动运动法。
4.操作方法患儿取仰卧位,医生面对患侧,在胸锁乳突肌上施以指揉法,上下往返操作,约2分钟,此时手法宜轻,使患儿先能适应治疗。
继而在胸锁乳突肌上施以拿法。
同样上下往返,约1~2分钟,并以肿块处为重点,拿得要柔和,以柔含刚,比指揉法再深一层。
随后再对胸锁乳突肌作上下往返的弹拨法,同样以肿块为重点,此法刺激力度较大,在弹拨的同时可辅以指揉法以缓解其疼痛反应。
然后医生用一手扶住患儿患侧的肩部,另一手扶持患侧头部颞侧,肩部一手作向下压,头部一手缓缓地将患儿头部推向健侧,使患儿头部做侧向运动(即胸锁乳突肌被动牵拉伸展)约3~5次或更多些。
然后再放松胸锁乳突肌,约1分钟左右即可。
5. 注意推拿治疗时,患侧胸锁乳突肌处要洒些滑石粉,以免损伤娇嫩的皮肤。
有汗者,应将汗液抹干再洒滑石粉。
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以犯年1月第4卷第4期hCinJNtaM己N
voe浏比
rZ〕犯Vol鸿oN
4
【综述】推拿治疗小儿斜颈的中医研究
孙安达王莉莉余润明小儿肌性斜颈以头向患侧斜、前倾,颜面旋向健侧为特点。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头部倾斜,活动受限,面部畸形,晚期有代偿性的胸椎侧凸,从而影响学习和生活,推拿治疗本病,具有疗效显著、无副作用、避免手术、患儿易接受等特点〔’〕。现将国内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
1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肯定,戴俭国川认为多数与分娩时受产钳或产道挤压,受伤出血,血肿机化所致;或分娩时胎位不正,血供障碍,肌缺血性改变所致。王道全阁认为肌性斜颈的病理主要是患侧胸
锁乳突肌发生纤维化挛缩,初步可见纤维细胞增生或肌纤维变性,最终全部为结缔组织所代替,其病因有以下几方面:(l)产伤;(2)胎位不正;(3)宫内异
常压力。乔建君等闭认为小儿肌性斜颈的发展原因有
两个方面:先天因素主要指患儿母体孕育过程中与羊水少、胎位不正、脐带绕颈有关,亦有人认为在母亲
妊娠3个月内感染病毒所致。2临
床分
型
李业甫s[]认为分型可为肿块型:肿块位于患侧胸锁乳突肌的中下段,且肿块大小不一,大的约6cm
xsem,小的约15Cmxlcm
,质地坚硬,形状不
一,有卵圆形,也有条索状,患侧颜面小于正常颜
面,头部畸形,下领斜向健侧;非肿块型:患侧胸锁
乳突肌轻度痉挛,无肿块,头部畸形,下领斜向健侧,患侧颜面小于正常颜面,头部活动受限。金
义
成闹认为患儿在出生后,颈部一侧可发现有梭形肿
块,少数患儿经半年后,肿块可自行消退,以后患侧胸锁乳突肌逐渐挛缩紧张,突出如条索状,患儿头部向患侧倾斜,颜面部旋向健侧,少数患儿仅见患侧胸
锁乳突肌在锁骨的附着点周围有骨疵样改变的块状物,颈部活动障碍,向患侧旋转及向健侧侧弯有困难。裴建中川认为实证大多与损伤有关,因分娩时一
侧胸锁乳突肌经产道或产钳挤压受伤出血,血肿肌化
形成挛缩,或胎儿在宫内活动不便(胎位不正,胎儿过
大,羊水过少等)。分娩时胎儿头位不正,阻碍一侧胸锁乳突肌,造成颈部经脉受损,经脉不畅,筋肉挛
作者单位:23X()31合肥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缩,并有肿块,头颈歪斜,活动不便。虚证因先天察赋不足,或后天失养致小儿气血不足,脾胃虚弱则气不充肌,血不养筋导致患侧胸锁乳突肌萎软,无肿块
。
3手法治疗
该症采用推拿治疗,诸医家的治疗各具有特色,但
疗效均在80%以上,卫其华sj[采用:(劝轻柔的按、摩、
揉法和拿法作用于疼痛部位及周围;(2)端提牵引
下做
小幅度颈项旋转;(3)颈椎侧屈按压;(4)再重复(l)手
法后结束;可隔日推拿1次〔8〕。唐宝云回采用:(1)捻揉法:医者用三指(拇、中、食指)指腹揉患侧风池穴
,
然后沿胸锁乳突肌从上而下反复揉捻按数遍,重点揉糊中块局部;(2)弹拨提拿法:医者用三指(拇、中、
食指)指腹在肿块及周围反复弹、拨,以拇指为主
,
然后再用拇指与食、中指相对提拿肿块数次,最后上下来回捻转数遍;(3)侧扳与斜扳法:侧扳为医者一手固定患侧肩部,斜扳为医者一手扶住患儿下领部
,
另一手扶住后头部左右旋转,每次扳3一4遍;(4)
拔伸旋转法:医者用双手分别托起下领和后头部,以
颈椎为纵轴向上拔伸,并向健侧旋转;(5)用拇指按揉患侧面部数遍,按揉颈肩部肌肉数遍,最后按压风
池、缺盆、肩井穴结束。何文损〔l0]采用:(l)患儿仰卧,家长扶住其双肩,以作固定,医者一手托住患
jL头颈后部,使头后伸,并慢慢地向健侧侧移,侧
屈
20“一30,置于矫正体位,另一手用拇食中三指,蘸介质
在病侧胸锁乳突肌,自乳突至胸锁关节施行轻拿揉法
3遍,以疏通其经脉;(2)在肿块处轻重交替地施行推
揉捏法5而n,以散其肿块;(3)使用错位扭揉法
,即拇
指和食、中两指不在同一位上,而是上下交错位进行扭揉,并与肌纤维呈垂直方向交错捏拿肌肉扭转2
一3
次,此法可有效牵拉纤维和剥离粘连;(4)斜扳拔伸,医
者两手捧住患儿头的两侧,两拇指托住下领,两手的
其
余四指置于枕骨下缘和枕骨后部,并将患儿面部转
向
患侧约45“,头向健侧倾斜30,用15一25kg的力量
拔伸05而n至1min;(5)由家长将患儿抱起,医者在患侧颈肩部施行推揉法3而n,以改善或预防一侧组织的发育不良。朱桂祯〔“〕等采用:(l)准备手法:患儿取
仰卧位,医者先在患侧的胸锁乳突肌上涂少量白凡士林油,以免推拿时擦破皮肤,然后轻揉胸锁乳突肌、斜中国自然医学杂志以姐年1月第4卷第4期伽nJNa司,Nvoe耐对2X(投,似ANo.4方肌3一5min,使肌肉松弛,为关键手法做准备;(2)关键手法:患者仰卧位,头后仰,使患侧胸锁乳突肌充分暴露医者立于患侧,施用推揉法3一5而n,以疏经活血;(3)拿捏患侧胸锁乳突肌10一巧n山1,以消散结块;(4)医者一手扶住患儿肩部,另一手扶住患儿患侧胸锁乳突肌,反复进行斜扳2一3次,但禁止后伸位斜扳,以免损伤颈髓;(5)在患侧胸锁乳突肌上缓缓施用推揉法5而n,进一步舒通气血,消除牵拉后的不适感。庞建荣〔`2〕采用:(l)患儿仰卧,术者坐于患儿头部一侧,面对患儿,用拇指来回按揉患侧胸锁乳突肌3一5遍,重点为胸锁乳突肌的起止点,以解除胸锁乳突肌的痉挛;(2)用拇指指腹及食指指腹拿捏弹拨血肿或挛缩部位5一8min,以松弛胸锁乳突肌,促进血肿吸收;(3)固定患儿肩部,术者用双手捧住患儿头,先轻轻用力将患儿头推向健侧,感到有阻力后即可放松,重复做3一5次,接着捧住患儿头,将患儿颜面转向患侧,直到有阻力出现,重复操作3一5次。以上侧扳、侧旋手法均须轻柔、缓和,用力应循序渐进,逐渐加大颈部活动度,切忌使用暴力,造成新损伤;在操作时,颈部纵轴上不可有牵引力,以防止颈椎关节脱位;以上操作完毕后,应采用放松手法:在患侧胸锁乳突肌轻轻按揉3一5遍,然后按揉健侧斜方肌,因为患儿头偏向一侧时,对侧斜方肌受牵拉,常处于痉挛状态,按揉可放松斜方肌,有助于患儿恢复;对胸锁乳突肌未们及肿块及挛缩的患者,以按揉两侧斜方肌为主,辅以侧扳、侧旋手法。4手法机制相鲁闽等〔`3〕认为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多由胎儿胎位不正,或受到不正常的子宫壁压力,使胎儿头颈部姿态异常,支配颈部转侧的胸锁乳突肌的血液循环受到阻碍,导致该侧肌肉发生缺血,萎缩,发育不良,血肿机化挛缩。运用指腹运摩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即使用轻手法对特定部位进行按摩,可使胸锁乳突肌肌肉组织拉长,并以被动活动来松弛该肌,从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使患侧肿块消散,僵硬挛缩缓解而达到目的。张辉梅等〔’4〕认为按摩使血肿受到适度的挤压和牵拉,引起轻度充血,术后又很快复原,此过程反复拉长,随着患儿适应力增强,主动运动的幅度逐渐加大,促使肌肉发育加快和拉长肌肉。程爱军〔`5〕认为按揉拿捏弹拨的作用是舒筋活血,改善局部血运供给,缓解肌肉痉挛,促使肿物消散,拔伸扳转法能改善和恢复颈部活动功能,按揉颈部夹脊、风门、肺俞,分推颈肩背部可防止代偿性胸椎侧弯和双侧肩部发育不良等。5护理徐枫〔`6〕认为在小儿先天性斜颈的治疗过程中,家长的护理也是相当关键,医者应教会患儿的家长如何正确地进行家庭护理,以有利于患儿的康复,如对
于月龄较小、病程较短而斜颈明显者,应嘱其家长在
患儿睡卧时,于其头部两侧各放置一个大小合适的砂袋,强制其头部保持于中立位,从而减少畸形的发
生防止其患侧胸锁乳突肌更加挛缩,也可嘱其家长,经常利用玩具引导患儿的注意力,使头部向歪斜
的反方向旋转〔`3〕。
6展
望
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目前国外主要采取手术治疗,手术时机以2一12岁为宜,国内中医方面采用推拿手法治疗,痊愈率均达到80%以上,推拿治疗本病不需手术,无创伤,并可以早期阻止病情的进展,
防止代偿性胸椎侧凸,颜面部萎缩等畸形。针对辨证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尚未规范化,我们将进行相关
规范化研究,从而将小儿肌性斜颈的推拿治疗推向全
国,走向世界,使我们的中医更加辉煌
。
参考文献
〔1〕俞大方推拿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1:2225
〔2〕戴俭国实用推拿治病法精华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35:183〔3〕王道全小儿推拿图解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卯8
7:141
〔4〕乔建君毕鸿雁姚笑推拿及足底按摩治疗小儿肌性斜颈
82例山东中医杂志l卯l5(18):217临〕李业甫实用推拿与牵引疗法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望珍10:412〔6
〕
金义
成小儿推拿学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8:5226
〔7〕裴建中辨证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36例临床观察按摩与
导引2以X)17(2):58
〔8〕卫其华推拿合抗炎药物治疗小儿炎症性斜颈按摩与导
引
1卯7(5
):
解
〔9〕唐宝云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13例临床体会按摩与导引
2X(X)16(4)
:
54
〔10〕何文损用介质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按摩与导引
2X(从〕
16(4)
:55
〔1约朱桂祯张伟
军李桂兰等推拿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
5例吉林中医药1卯7(5):27〔12〕庞建荣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按摩与导引2。叹〕16(4):
51
〔13〕相鲁闽
陈建胜指腹运摩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中
国民
间疗法2以刃8(4):47〔14〕张辉梅
顾正芳按摩加激光照射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
巧例、按摩与导引2以X)
16(5):印
〔巧〕程爱军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
颈32例四川中
医2〕〕
l
19
(3):7
〔16〕徐枫推拿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52例按摩与导引
2(X幻18(2):48(收稿日期;2印2-07
一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