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12.00 KB
- 文档页数:9
小儿肌性斜颈诊的推拿治疗
一、概述
小儿肌性斜颈,又称小儿先天性胸锁乳突肌挛缩性斜颈,中医病名“筋结”,以头向患侧倾斜、前倾,颜面旋向健侧为特点。
临床上除极少数患儿为脊柱畸型引起的骨性斜颈、视力障碍的代偿性姿势性斜颈、颈部肌麻痹导致的神经性斜颈和习惯性斜颈外,一般系指一侧胸锁乳突肌痉挛造成的肌性斜颈。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本病病因尚未完全明了。
目前有三种学说:产伤学说、宫内发育障碍学说、缺血性肌挛缩。
但这三方面也不能完全解释本病,常见的病因如下:
1、产伤出血,分娩时胎儿一侧胸锁乳突肌受产道或产钳挤压至出血、机化形成挛缩。
2、胎位不正,影响了一侧胸锁乳突肌的血液供应,引起缺血性改变所致。
3、胎儿在子宫内,头偏向一侧,与产程无关。
4、感染性肌炎所致。
5、遗传性疾病。
三、临床表现
1、颈部歪斜。
颈部歪向患侧,而颜面旋向健侧,逐渐出现脸部不
对称,严重者甚至出现颈侧弯,椎体契形变及斜视等表现。
2、颈部包块。
婴儿出生时并无异常,一般于生后2周左右颈部出现肿块就诊,多见于右侧。
于受累侧胸锁乳突肌中、下1/3可触及圆形或椭圆形包块,质硬,可移动,按压时婴儿哭闹。
但肿块无红肿热痛的感觉。
3、颈部B超。
患侧可见肌性包块。
小儿斜颈按摩方法
小儿斜颈俗称“歪脖子”, 多由于先天发育异常和生产过程中损失, 以及出生后姿势不正确、习惯不好和护理不当等多种原因所致。
临床分为肌性、骨性、神经性和习惯性4 型。
表现为头颈部向患侧、颜面向健侧歪斜为表现。
严重者可出现颜面部肌肉萎缩,斜视等。
1. 方法与步骤见图。
小儿斜颈推拿按摩
(1)患儿取仰卧位,术者位于患儿头顶部, 以右手拇指指腹为着力点,在患儿患侧颈部, 以肿块为重点, 轻轻按揉5~ 10分钟,见本图(1) 。
(2)患儿取坐位,术者左手稍稍固定住患儿头部,用右手拇指和余四指指腹轻轻拿揉患儿颈部3~5分钟,见本图(2) 。
(3)术者接上法, 用左手扶住患儿颈背部, 固定患儿身体,用右手五指稍分开, 固定住患儿头部, 向患侧方向轻轻旋转患儿头颈部 1 分钟,见本图(3) 。
(4)术者双手抱住患儿头部, 左右轻柔的活动患儿头颈部 1 分钟,见本图(4) 。
2. 注意事项
(1)孕妇怀孕中后期做好定期产检, 特别是胎位不正的
准妈妈要适当适量加强运动。
(2)宝宝出生后,注意观察宝宝头颈部的姿势、姿态和形态,如有偏歪应及时到医院请医生面诊。
(3)如为斜颈患儿, 在治疗同时还应加强配合患儿头颈部的功能锻炼和康复。
如每周给宝宝头脚部方向调换; 宝宝床头及卧室顶部不宜悬挂物品以免使宝宝长时间盯视。
(4)患儿应保持颈部清洁、干燥, 以免造成局部皮肤破损而导致感染。
1.治疗原则舒筋活血,软坚散结。
2.常用穴位及部位阿是穴、患侧胸锁乳突肌及颈侧部。
3.常用手法推揉法、拿法、弹拨法,及颈部被动运动法。
4.操作方法患儿取仰卧位,医生面对患侧,在胸锁乳突肌上施以指揉法,上下往返操作,约2分钟,此时手法宜轻,使患儿先能适应治疗。
继而在胸锁乳突肌上施以拿法。
同样上下往返,约1~2分钟,并以肿块处为重点,拿得要柔和,以柔含刚,比指揉法再深一层。
随后再对胸锁乳突肌作上下往返的弹拨法,同样以肿块为重点,此法刺激力度较大,在弹拨的同时可辅以指揉法以缓解其疼痛反应。
然后医生用一手扶住患儿患侧的肩部,另一手扶持患侧头部颞侧,肩部一手作向下压,头部一手缓缓地将患儿头部推向健侧,使患儿头部做侧向运动(即胸锁乳突肌被动牵拉伸展)约3~5次或更多些。
然后再放松胸锁乳突肌,约1分钟左右即可。
5. 注意推拿治疗时,患侧胸锁乳突肌处要洒些滑石粉,以免损伤娇嫩的皮肤。
有汗者,应将汗液抹干再洒滑石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