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屋制度发展的一些启示(精)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9
香港公屋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启示
伍帅;魏春雨
【期刊名称】《建筑与环境》
【年(卷),期】2012(006)003
【摘要】通过分析香港公屋重建计划的一个具体案例牛头角上邨,带来一些启示:通过设计前期的社会参与,设计过程的新技术介入,运行中的社会资源利用,来实现保障性住区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页数】3页(P145-147)
【作者】伍帅;魏春雨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湖南大学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浅谈香港公屋对我国内地保障性住房的启示 [J], 石克辉;温雯
2.香港公屋准入管理模式及其对内地的启示 [J], 毛小平
3.香港公屋政策的反思和启示 [J], 吴开泽;谭建辉;邹伟良
4.香港高密度公屋公共空间规划对内地公共租赁社区的启示 [J], 王艺;虞刚;徐小东
5.香港公屋制度对国内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启示 [J], 黄学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低收入者的住房之道——浅谈香港公屋制度对内地廉租住房的启示发表时间:2018-05-25T14:16:34.65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8期作者:胡诗文[导读] 摘要:本文从公屋计划的产生背景以及其做法的分析角度出发,认为香港所实行的公屋制度对于内地有可比性与可行性,以及内地政府具有可借鉴性,因此展开资料收集与分析论证,形成此篇文章。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510000摘要:本文从公屋计划的产生背景以及其做法的分析角度出发,认为香港所实行的公屋制度对于内地有可比性与可行性,以及内地政府具有可借鉴性,因此展开资料收集与分析论证,形成此篇文章。
关键词:低收入者;住房;制度;政策一、引言住房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城市住房的数量和水平反映了这个城市经济文化水平,也体现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人们以衣食住行为生活基础,住房的供应量与价格,深深影响着广大人民的生活,是仅由市场来自身调控,还是加入政府的“戏份”,加入多少戏份,也是整个国民经济需要关注的问题。
中国内地虽然土地广大,但人口也众多,因为人口众多等原因,住房有着庞大的需求市场,房价在一路不断飙升,因此住房的购买对于大多数居民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经济负担。
在我国南部的特别行政区——香港,自二十世纪中期以来,开始实行“公屋计划”,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及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巨大变迁,香港在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完善的公屋制度,持续大规模地提供着公屋,为没有能力负担在市场上租住适当居所的人士和真正有住屋需要的家庭提供协助,并且致力于为公屋居民提供满意的居住质素和管理服务,这是公共财政政策与社会保障政策在住房方面的成功典范。
本文从公屋计划的产生背景以及其做法的分析角度出发,认为香港所实行的公屋制度对于内地有可比性与可行性,对于内地政府具有可借鉴性,因此展开资料收集与分析论证,形成此篇论文。
二、公屋计划产生背景1953年的一场大火,将九龙石硖尾邻近三个村落化为废墟,导致53000人无家可归,在灾民的强烈要求与社会舆论的压力下,香港当局的“迁办事务处”开始兴建“迁置屋”,尽管当时条件不好,但还是受到了贫困居民的欢迎。
香港的公屋周昀皓发表于2013-04-16 08:57一般人想到香港可能会联想到大厦林立的商业区,或者亮丽的购物中心,但其实对很多香港当地人来讲,公共屋村(简称公屋)才象征了香港普罗大众的生活。
从香港的统计来看,香港人口约有710万人以上,而且这数字年年有上升的趋势,香港土地面积是1104平方公里,大约是上海的1/6,人口密度自然非常高,在世界上也是头三位高密度地区之一,而且香港的地形是山地较多,平地较少。
所以,一般住宅的购入金额非常高,只有非常少的一部分富裕阶层才有能力拥有。
一般市区高层住房(私家楼)的价格,大约需要一个普通香港人11年的薪资,比起在日本东京首都圈买房需要的5-7倍年薪,在香港买房更为困难。
居者有其屋为了解决香港地少人多、楼价高带来的中低收入人士住房问题,香港政府通过公屋政策及政府资助,给大部分香港人提供了一个安身之所。
目前,香港700多万人口中约半数都住在这类政府资助的公营房屋里,其中租住公屋的人数为三成。
以公屋为例,每月租金只为一般低收入家庭收入的一成左右。
每个屋村都有配套的文娱康乐设施,球场、公园、诊所、商场和商店街等。
以一般一家四口为例,居住面积大约只有50平方米,生活空间较为狭窄。
但香港的公屋制度不但保障了每个香港人都能获得城市生活的基本居住需求,更让每个人都有一个安定的起点。
很多香港人都在公屋长大,毕业后或许先帮父母搬去环境更好的公营房屋(例如居屋),然后自己再存钱搬去私家楼。
或结婚后,夫妇继续住在旧的公屋单位里,买复数的住宅单位作出租或炒卖的投资目的,最终达到更好的生活水平。
在街头访问一般的香港单身人士,人生最大的目标是什么? 听到最多的回答是“买屋”。
比起结婚优先考虑买屋,这可能是像香港这类环境才有的现象。
狭窄的居住环境或许正是鼓励香港人一步一步往上获得更舒适的生活环境的动力,也是很多人的共同原点,或许正因为如此,很多香港人都对公屋带有很特别的感情。
50年前开始起步的香港公屋制度目前,香港的公屋制度是世界公认仅次于新加坡的最健全的居民房屋政策,负责管理及执行的香港房屋委员会也是世界最大的公营房屋团体之一。
Design Analysis and Inspiration of Hong Kong Public Housing to Economically Affordable Housing in China香港公屋单体设计的分析及对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启发文/杨靖 杨磊 Yang Jing Yang LeiABSTRACT本文介绍了香港公屋原形设计的四个阶段,并着重从运用模块进行扩展、 “居者自行设计房屋布局”模式等方面分析了香港公屋单体设计的灵活性以及总结了香港公屋通用设计的经验。
This article describes four stages of the prototype design of Hong Kong public housing,and focusing onanalysis of the design flexibility and universal design of Hong Kong public housing.作者简介杨靖 东南大学杨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香港公屋,单体设计Hong Kong Public Housing,Architectural DesignKEY WORDS阶段原型时间建设标准特点典型平面第一工字型系列50年代—60年代使用面积2.2m2/成人、1.1 m2/儿童以工字型为基础,左右两翼是背靠背的房间,每个房间大约12 m2,各房间面向敞开式长走廊。
共用厨房、卫生间、洗衣间、公共浴室。
后期,引入电梯(每隔三层停靠)、中央内走廊,每间添设了设有厕所及自来水的阳台。
建筑高达16层。
第二长型、塔型、H-Block70年代—80年代初使用面积3.25m2/人通过内廊或外廊式组织,套型面积稍有增大并且套型的通风状况得到改善。
卫生间与厨房与工字型系列后期的设置相似。
建筑高度大约20-24层。
第三三叉型、相连长型80年代使用面积5.5 m2/人空间标准有重要的提高。
Public housing in Hong Kong– a successful experience?香港公营房屋 - 一个成功的经验?Rebecca L.H. Chiu 赵丽霞香港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本研究首先介绍了香港公营房屋政策实施的背景,然后从可获性(Availability)、可及性(Accessibility)、可负担性(Affordability)和质素(Quality)等四方面来评价该政策的成功与失败。
最后,研究从政策实施的环境、直接资助模式固有的长处与短处两个角度,探讨香港的公营房屋政策是否可以移植、复制到其它国家,特别是中国。
香港政府从1954年开始为居民提供公房。
目前, 香港人口的29.4%,2,052,590人现居住在698,500个公屋单位内。
自2003年起,轮候编配租住房屋单位的时间为1.8 - 2.1年,年度供应量为17,000 个新建出租单位和18,000 个翻新单位,接近新增公房的需求量。
在香港,申请入住公屋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是家庭收入不足以应付家庭开支,第二要求是香港永久居民或居住满七年。
也就是说,所有低收入家庭,除了一半以下家庭成员为香港永久居民的新移民家庭,都可以申请入住公屋。
除租住新屋邨单位的大家庭外,总体上公营房屋的租金是可承受的。
因为香港采取家庭开支剩余法,租金收入比例中位数为15% - 18%。
此外,还有租金援助计划,确保极低收入家庭可以承受公屋的租金。
30%的香港公屋位于主城区,70%在新市镇,其中43.3%在内围新市镇。
公屋有一定的面积标准,且不断的增加。
50年代的标准为人均2.2m2,其后逐渐增加为7.7 m2,现在的标准为12.4 m2。
香港的公共房屋政策采用基于可持续发展概念的、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方针,配套设施按照城市总体规划标准与指引要求,覆盖零售设施、休闲空间、社区设施等,对舒适度和无障碍设施都很注重。
最近的几年开始重视休闲空间的提供,以促进社会交往。
香港公共房屋物业管理启示
郭立;Heron Chan;李文超
【期刊名称】《城市开发(物业管理)》
【年(卷),期】2013(000)001
【摘要】从1954年的徙置大厦至今,香港的公共房屋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建成环境舒适、配套齐全的公共房屋和居屋公屋体系,为超过一半的香港市民提供了理想的安居乐业居所。
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物业管理的发展经验,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香港公共房屋发展解决和保障低收入人群居住问题,香港从木屋开始发展到现在的公共房屋经历了近70年。
【总页数】3页(P69-71)
【作者】郭立;Heron Chan;李文超
【作者单位】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香港建筑工业化进程回顾——以香港公共房屋建设为主线 [J], 郝桐平;刘少瑜;张智栋;冯宜萱;沈埃迪
2.香港公共房屋二级市场及启示 [J], 曾赛星;王锋
3.香港的公共房屋政策对我国安居工程的启示 [J], 陈玉芳
4.香港物业管理业执业制度的启示--以粤港两地物业管理业职业标准及资历互认为背景 [J], 吴剑平;陈德豪;练均华;姚剑雄
5.香港物业管理之专业房屋经理制度 [J], 周富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香港公屋政策的反思和启示
吴开泽;谭建辉;邹伟良
【期刊名称】《科技和产业》
【年(卷),期】2013(13)11
【摘要】香港早期公屋建设为社会发展提供安全网,支持香港经济转型并促进经济发展.1987年开始实施的长远房屋策略促进了房地产业发展,使房地产成为影响公屋政策重要因素.此后房委会改组为财政自主机构、停建居屋和及消减公屋建设量等改革措施对公屋政策发展的产生影响.保障居民的居住权是住房政策的核心,住房保障政策应该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而非经济政策的补充.内地应该借鉴香港等地的实践经验,在经济上避免对房地产业的过分依赖,并由政府主导建立住房保障制度保障居民的居住权利,同时通过政府的主导和扶持保证住房保障政策的公平性.【总页数】6页(P19-24)
【作者】吴开泽;谭建辉;邹伟良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广州510275;广州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州510006;广州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州51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3.3
【相关文献】
1.香港公屋发展历史与建设管理——香港公屋建设的调查与思考之一 [J], 薛磊;靳坤;刘志伟
2.香港可持续性公屋建设与工业化——香港公屋建设的调查与思考之二 [J], 于磊;俞羿;王惠
3.香港公屋政策的历史沿革及其对内地的启示 [J], 刘祖云;孙秀兰
4.香港公屋政策及启示 [J], 蔡利标
5.土地批租制度和公屋政策——香港市政建设的启示之三 [J], 许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香港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的特点及其启示*刘 云 宁奇峰 陈 伟(同济大学 200092) 内容摘要:香港政府通过双轨制住房供应体系成功解决了广大市民的住房问题。
香港的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在解决中低收入市民的居住问题及实现政府对住房市场的宏观调控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分析香港的经验可更深入地了解我国现阶段住房供应体系建设中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供应 住房供应体系 中低收入阶层中图分类号:F29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309(2002)04-0061-05 香港房地产市场高度发达,与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有人形象地称其为香港经济的晴雨表。
香港经济的持续繁荣带来了香港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快速的发展。
房地产开发需要的大量土地都必须通过批租获得,香港政府靠土地批租政策获取了巨大财政收益。
但是,高度繁荣的房地产市场同时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严重的市场投机行为;高昂的房价与普通市民收入的巨大差距等等。
香港政府于是在住房政策中采取明确的双轨制:对于私营房屋市场政府虽不予干涉但行使调控职能;在香港的住房政策中最有特点之处,也是最成功之处在于公营房屋政策(简称为公屋政策)的运用。
通过公屋政策,香港政府成功解决了占全港人口一半的中低收入市民的居住问题。
由于公屋政策是政府福利性政策,有明确的实施范围和标准,并带有社会普遍意义,故从另一方面看公屋制度属住房保障制度,公屋供应属于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
上海的住房制度改革与经济体制的改革同步进行,自1991年上海正式启动住房制度改革以来,在土地政策、公房政策等方面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改革的总目标是调整住房消费结构、合理调配土地资源、建立市场与社会保障相结合的住房供应体系。
旧的住房制度已经改变,新的住房制度正在建立和完善过程中,特别是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的建设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上海与香港的住房政策和住房供应体系相比有很多相似之处,通过两方面的比较研究可以更深入地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可借鉴香港的经验解决上海在住房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难题。
香港保障性住房制度经验借鉴作者:王一菲来源:《财讯》2018年第12期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既是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保民生手段,也是推动房地产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措施。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向社会化、商品化迈进,住房市场发生了 E大交化,许多地区的房价不断攀升,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矛盾越来越突出,亟需政府提供基本住房保障。
香港的住房保障制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尤其是在建设与管理机构设置、法律保障体系、准入与退出机制等方面,为内地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提供7可借鉴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学习。
保障性住房中低收入家庭香港经验借鉴保障性住房概念保障性住房是指根据国家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的规定,由政府統一规划、统筹,提供给特定的人群使用,并且对该类住房的建造标准和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给予限定,起社会保障作用的住房。
保障性住房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在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缓解城市房价压力等方面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香港保障性住房制度概况中国香港政府在住房政策中采取明确的双轨制,即对于私营房屋市场政府不予干涉但行使调控职能,同时通过保障性公营房屋政策(公屋政策),成功地解决了社会不同收入阶层特别是占全港人口一半的中低收入市民的居住问题。
香港的社会公共住房被称为公营房屋,主要分为公屋和居屋两类:公屋是出租型公共住房,居屋是出售型公共住房。
(1)专门的政府管理机构香港公共住房制度的一大特点是设置专门机构负责公共住房体系的整体运行。
香港设立了房屋委员会和房屋协会两大机构负责协调公共住房发展规划、开发建设、社会分配和运营管理等诸多环节,参与公屋制度的建设和管理。
香港房屋委员会成立于1973年,主要负责推行香港公共租屋和居屋计划,策划和兴建公屋,把公屋出租或出售给低收人家庭。
香港房屋协会成立于1948年,是一个独立的非营利性机构,主要负责策划和兴建一些特定类别的公屋,特别是介于政府和私人住房市场之间的公屋,以住户可以负担的租金或价格,把房屋出租或出售给特定类别的家庭。
阅读以下案例,根据第9章关于城市房地产管理的知识,讨论:1、香港的住房保障模式有哪些值得内地借鉴的经验?2、这一模式有何缺点?香港“公屋”住着谁?成功的秘诀何在?2011-10-24 新京报●香港公屋相当于内地的廉租房,目前香港约有260万套公屋,供700万人居住●除了租金便宜,公屋住户还享受超值的公共设施,公屋周围就有公共娱乐设施和孩童游玩设施●在香港,如果有申请人伪造资料申请公屋,一旦被发现,将避免不了牢狱之灾1谁是香港最幸福的人如果一个公屋家庭月入一万元,缴纳租金水电后大约还有八千余元。
这几年,政府每年都给公屋住户免除数月租金,子女还有可能获得各种就学补贴。
香港人私下聊天时,经常会说,有两类人是最“幸福”的。
一类是占人口不足一成的富人阶层。
这些人的年收入基本上在50万港元以上,有些年薪甚至超过千万元。
这些富人住着宽敞的房子,不为油盐柴米发愁。
另一类人就是占人口大约三成左右的公屋人群。
这批人的住宿条件与富人相差较远,人均居住面积也才十余平方米。
不过,他们却是香港茶楼的主要消费者。
如果一个公屋家庭月入一万元,缴纳租金水电后大约还有八千余元,因此可以将五千余元放在茶楼解决就餐问题。
这几年,政府每年都给公屋住户免除数月租金,子女还有可能获得各种就学补贴。
因此,公屋用户的实际福利相当高。
曾有人估算,公屋住户月入一万元左右的家庭的生活质量,大约相当于私人楼宇月入三万元的家庭生活水准。
而生活处境比较艰难的是“夹心”阶层。
这类人大多住私人楼宇,一个月租金少则六七千,多则过万元,而家庭月收入两万元左右,所剩就是一万余元。
但这些人很难从政府获得直接的各种财政补贴,又需要存款购房,因此生活的拮据程度常不亚于公屋住户。
这就是香港的现实。
如果你是收入较高的群体,就可以在私人市场中活得“如鱼得水”;如果收入很低,你就可以在公共服务范围内获得保护;而在私人市场边缘游走的人群则比较艰难。
当然,这些人前进一步可以进入生活最好的阶层,退后一步有可能搬入公屋。
上海廉租房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基于香港“公屋”政策的经验摘要:廉租房作为构建保障房体系中的一部分,是保证社会上最低收入群体“居者有其屋”的有效手段。
而房价问题较为突出的上海在很早就开始实施廉租房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同时还存在着保障资金不足、覆盖面过窄、监管不力等问题。
本文将就上海廉租房制度实施过程中的现状及问题进行论述,通过比较分析结合香港“公屋”制度的成功经验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上海廉租房香港“公屋” 比较问题对策一、上海廉租房制度发展现状廉租房是指政府以租金补贴或实物配租的方式,向符合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住房困难的家庭提供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
针对中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的问题,上海很早就开始实施廉租房制度。
2000年9月上海颁布了最早有关廉租房的政策——《上海市城镇租住房试行办法》并于同年10月在闸北、长宁先行进行了试点工作;2001年6月,将廉租房试点工作逐步扩大到徐汇、卢湾、杨浦、宝山、闵行等中心城区和近郊;至2001年12月,廉租房工作覆盖到上海市19个区县,使得上海成为全国第一个初步建立廉租房住房供给体系的城市。
在初步建立后,上海市廉租房政策逐步取得了完善。
主要表现在:首先,廉租房保障范围扩大。
申请享受廉租住房的家庭最初标准为家庭人均收入低于上海市民政部门规定的城镇家庭最低生活保障线280元、连续6个月拿“低保”的“双困”家庭,且人均居住面积要低于5平方米。
之后标准逐步放宽,根据2010年最新的政策,人均居住面积7平方米,同时连续6各月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1100元(含1100元)且符合最低生活保障400元/人的家庭也纳入了保障范围之内。
其次,廉租房补贴方式灵活。
上海市廉租房补贴方式已经实现以租金补贴方式为主、实物配租为辅。
通过补贴租金,让廉租对象直接到市场上去租房,增加了困难居民自主选择性。
政府提供的实物配租主要针对孤老、残疾等特殊家庭。
而针对大部分保障家庭,则实行更为灵活的租金配租。
香港公屋发展历史与建设管理——香港公屋建设的调查与思考之一摘要我国保障性住房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加速的必然产物,全面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促进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
但是,由于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大规模供应起步晚、起点低,所以还存在诸多现实问题。
然而在香港,作为保障民生的主要住房供应形势——公屋,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独立专业的公共住房机构的建设,清晰惠民的的土地划拔政策,统筹有序的的住房供应模式,持续多元的专项资金来源。
文章希望通过对香港公屋的发展历史与建设管理体制进行实地考察和初步研究,吸收经验,为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与供应提供有益的借鉴。
香港公屋建设发展告诉我们,公屋建设需要建立长远目标与合理规划,并在不同的阶段确定不同建设计划;建立完善的福利住房职能部门及其科学的组织管理模式是香港公屋发展成功的宝贵财富;效仿香港公屋建设运营模式,保障性住房建设需要政府在土地和财政上的长期资助;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采用标准化、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对于提升住宅产品质量、实现“住有所居”的住房保障总体目标,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同时可以提高建造效率,提升性能,减少资源浪费,从而实现“住有所居”的住房保障总体目标。
关键词:香港公屋建设建设管理调查思考一、香港公屋历史与阶段性发展香港集合住宅的发展及政府的介入要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其住房的演变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1)消除房荒阶段;2)条件改善阶段;3)长远战略阶段;4)持续稳定阶段。
1.第一阶段:消除房荒阶段香港公屋发展的起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大批难民涌入,使得香港人口激增。
另外,1953年12月,发生在九龙半岛石硖尾木屋区的一场大火使5.3万人无家可归,“房荒”成为当时香港社会的首要问题,这迫使香港政府开始介入保障性住房市场。
1953年,香港政府推出了旨在救助和安置木屋区遭受火灾的灾民和最贫困阶层住房问题的公共房屋计划,设立“徙置事务处” ,负责“ 徙置屋”的建设,为其提供临时性房屋或公共屋村(即廉租屋)。
香港公屋制度发展的一些启示
香港是世界上公认的住房问题解决的比较好的地区之一,尤其是在中低收入阶层居民的居住需求满足方面。考察香港公屋制度的发展,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1 香港保障性住房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概述 (1)香港公营房屋概述 香港土地资源稀缺,战后人口不断增长,产生对住房的巨大需求。香港政府通过建立双轨制的住房供应体系成功解决了社会不同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家庭经济收入富裕的阶层可以依靠市场购买或租住私人开发的楼宇,家庭经济收入属于中下阶层的市民则依靠政府的公共房屋政策,以非常低廉的价格租住或购买政府开发的公屋。
香港的公营房屋(简称公屋)制度是世界公共房屋计划的成功典范。为满足低收入人群居住需要,香港政府于1954年开始实施公共房屋计划。该计划“采取了私人发展商和政府部门共同发展的双轨制,由香港政府宏观控制,发展商自己管理,公屋分为廉租屋(高补贴、低租金)、公共租屋(按工程成本定租金)和居者有其屋(免低价、利息和利润,按成本价出售)。”
居屋是香港特区政府的资助房屋,旨在协助香港居民置业“居者有其屋”居屋单位在建筑完成并初次出售时,由于得到香港特区政府的资助,故其价值较房地产市场上的私人楼宇单位商品房便宜。然而,亦由于是政府资助房屋的关系,特区政府规定,购买人在向“香港房屋委员会”偿付地价差额(亦即所谓地价)之前,是不可以在公开市场把居屋单位出售、出租或以其他方式转让。
历经五十多年,香港在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完善的公共房屋制度,不断为居民提供持续有效的公共住房服务。截至2005年9月底,50%的香港居民居住在香港房屋委员会提供的公屋,租住公屋单位的数目为71.7万个,占全港房屋单位总数29.1%。香港公共房屋计划的巨大成功,与香港政府的长期积极投入、公屋管理部门高效务实的专业运营和管理、有效的财政资金安排密不可分,这些成功的经验为中国内地处于起步阶段的廉租住房保障体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香港公屋制度的历史变迁 在香港的住房发展中,1954年之前,政府一直奉行“积极不干预”的政策,香港住房基本由私人建造和拥有。由于1953年底的九龙石硖尾寮屋区大火,促使政府介入对市民住房问题的处理,为此先后推出了一系列公共房屋政策,使香港的住房建设和管理逐步形成公营和私营机构两分天下的局面。香港用公屋制度解决了约50%人口的居住问题,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其住房政策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①消除“房荒”阶段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大批难民的涌入使得香港人口在短短几年内从50万剧增至200万,“房荒”可以说是困扰香港当时社会经济的首要问题,这迫使香港政府开始介入住房市场。1953年,政府推出的公共房屋计划主要是为救助和安置木屋区遭受火灾的灾民和最贫困阶层的住房问题,为他们提供一些临时性房屋或公共屋村(即廉租屋)。政府迅速兴建了大量的标准、低成本、低租金的徙置大厦应急,满足了众多灾民对居所的需求。在1973年前的近20年间,徙置房屋占据了香港公营房屋的中心位置,直到1972年新总督宣布其十年建屋计划,徙置房屋才完成历史任务,寿终正寝。
②住房条件改善阶段 在1973年前,香港拥有一个活力十足,目标清晰的公营房屋计划,但并没有一个房屋政策。直到时间上被视为第二阶段,横跨1973-1982年的十年建屋计划的出现,才正式为香港长远而全面的房屋发展计划奠定基础。
1972年,港府推出了“十年建屋计划”,这是政府积极从供给方面入手,全面改善港人住房品质的重大举措。计划的设计初衷是将住在贫民窟和木屋的居民迁移出来,让他们搬进永久性独立单元的公屋,为该计划的实施,港府于1973年成立“房屋委员会”,经过10年的努力,该计划兴建了22万多套公共住宅,以较低的价格出售或出租,致使约有100多万人从中受益。
十年建屋计划的其中一项显著成就,是将市区人口迁移至新界,以及利用公营房屋推动新界快速发展。虽然社会大众当初并不愿意从市区迁入新市镇居住,但较佳的居住条件和相对较短的公屋轮候时间(三至四年对比当时在市区所需的八至九年)的吸引,迅速化解了有关的犹豫,导致了市区人口向新界的加速扩散。当然,尽管十年建屋计划期间兴建了逾22套住房,但就改善香港整体房屋状况的目标而言,有关计划只取得了局部的成功(Fong and Yeh,1984)。
③推进“居者有其屋”阶段 1976年,港府推出了“居者有其屋计划”。香港房屋委员会负责“居屋计划”的选址、设计、开发和出售,居屋通常以成本价(低于市价的1/3或1/2)出售给中等偏下收入者。为此政府设立了“居者有其屋计划”专项基金,同时,鼓励私营开发商积极参与政府的“居屋计划”。
1988年,政府推出了“长远房屋战略”和自置居所贷款计划,被视为是总体解决香港艰巨的房屋问题的蓝图,目的是为所有港人提供一套设备齐全的住房。政府除继续修建公屋和居屋外,将政策扶持方式从供给方面转向需求方面,即通过提供优惠贷款帮助居民购买私人兴建的住房,逐步减轻政府提供公共住房的负担。此外,对房屋委员会进行了改组,主席由政府委任的非官方人士担任,从而有利于吸引更多私人资本进入普通住宅市场。
经过政府多年的努力,香港已告别了昔日的房荒,在房屋供应和市民生活素质的改善上均取得了长足进展。到2006年3月底,私人永久房屋达76%,所有永久房屋达58%,公营永久房屋达36%。
(3)香港公营房屋兴建的目的与意义 香港政府干预房市,兴建公营房屋,最初是为了应对突如其来的危机,安抚灾民。随着数十年大型公营房屋计划的开展,香港政府通过兴建公营房屋,为广大市民提供安居之所,致力于克服庞大的房屋短缺问题,为一切有居住需求的人士提供合宜的居所。
租住公营房屋的兴建,通过收取低廉租金,安置了大量低收入者,并使租户的迁出率低于0.2%,有助于社会稳定和建立牢固的工业关系制度,使香港制造业在世界市场上成为灵活可靠的供应商。
而“居者有其屋”计划开始于1976年,是香港政府为回应市民日益殷切的置业渴求而提出的。最初旨在达到两个目的: ①鼓励经济条件较佳的公屋租住户职业,以便把正由他们占用的、补贴较多的公屋单位腾空,重新编配予其他更加需要的家庭。
②为不符合资格人住公屋但又没有能力购置私人楼宇的中低收入家庭,提供自置居所的机会。
居屋计划的提出,是香港公营房屋计划的一大重要特色,为民众提供了置业机会,切合了市民的期望,弥补了租住房屋的不足。居屋及其相关计划推出以来,不少公屋单位的租户通过这些计划成为业主,令房委会得以成功收回许多公屋单位。居屋计划又让房委会从销售计划中赚取可观盈利,为需要庞大补贴的公屋单位的兴建提供必须的财政支持,而无需公众注资。此外,居屋计划亦有助于减低物业市场的泡沫化,为市场稳定作出贡献。
总体而言,经过50余年大规模的公营房屋发展,香港政府不仅成功地为整体人口解决了住房问题,而且亦消除了寮屋问题,同时为其他地区和城市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可借鉴经验。
2 一些启示 香港公共房屋制度的巨大成功,与香港政府的长期积极投入、公屋管理部门高效务实的专业运营和管理、有效的财政资金安排密不可分,这些成功的经验为中国内地处于起步阶段的住房保障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1)运营与管理的专业化是香港公屋计划成功的基本前提 香港公屋制度得以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是自开始兴建公屋以来,就有相应机构专门负责公屋事宜。1973年被普遍地视为香港公营房屋发展的分水岭,而随着政府干预的深化和转型,香港房委会根据房屋条例成立,负责统筹所有政府公屋供应、编配和管理事务,通过其执行部门房屋署规划及兴建公屋。
房委会注重成员在社会和专业背景方面的多元化。房委会辖下不同的常务小组委员会,分别负责处理策划、建筑、投标、商业楼宇、财务及资助房屋等事务。小组成员除包括房委会委员外,还邀请各界人土担任,广泛代表不同的专业领域和社会层面,以确保房屋政策的研究和制订,能反映社会不同阶层的意见。同时,对于房屋事务,房委会聘用专业房屋事务经理管理辖下房屋。
有效的公共房屋政策必须与整体的城市规划和地政政策相配合,为公屋租户提供方便的交通网络、商业设施及其他配套设施,才能保障租户的生活质量。在公屋的发展中,香港房委会不仅在城市规划中扮演积极的角色,着力建设有效率的公屋社区和发达的交通网络,还尽量争取各项配套设施的同步完成,并通过对公屋进行持续的维修、改善和重建计划,提升公屋的居住条件。可以说,香港房委会的存在,鲜活地阐释了运营与管理专业化的重要性。在我们当前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中,职责不明,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凸显,是应该努力改进的一个重大方面。
(2)政府政策支持是公屋制度成功的重要保证 香港公屋制度的成功离不开政府土地政策的支持。公共房屋的供应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土地政策,公屋作为政府具有福利性的供房类型,土地价格优惠是公屋与市场房竞争的根本保证。香港政府对公屋建设最大的资助是免费拨地给房委会。政府定期及准确评估房屋需求,供应足够建屋土地并提供配套的基础设施。 为达到土地供应平稳,政府尽量灵活和弹性地处理土地供应,并订立了一套拨地准则,决定对私营和公共房屋用地的供应,为不同密度的私营和公共房屋订立适当的比例,集中用面积较大和发展密度较高的土地来发展公共房屋。房屋用地督导委员会审批土地发展用途,预测房屋发展所需的土地供应量,以及公共房屋的供求。
通过细致的规划,房委会尽量避开在城市贵重地皮上兴建公屋,以善用资源,让政府将贵重地皮出售作私人物业发展或其他盈利性项目,避免公共房屋用地和其他土地用途之间的冲突并使政府能够获得最大化的卖地收入。
香港政府提供给房委会兴建公屋的土地包括已平整和未平整土地。房委会并不负责土地的平整工程,政府承担公屋新地盘平整工程所需的款项。这就使得房委会避免了平整土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诸如汇集土地和收地过程中当地居民的强烈抵抗,各有关政府部门冗长的磋商、评估,重新分区的冲突等种种困难,并大大降低房委会提供公屋的成本。
我们知道,完全以市场调节的方式,是不可能解决人民的住房问题的——尤其是低收入者群体,是不可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同时,离开了政府的支持,住房保障制度建设将如离开水的鱼。因而,住房保障方式必须由政府来提供。政府在解决住房问题时,关键在于能否提供一个制度保证。政府应从立法的角度,确保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得到法律保障。
(3)充足稳定的资金安排是公共房屋发展的必要条件 充足稳定的资金是公共房屋成功发展的必要条件。香港公屋建设的资金来源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政府通过免费拨地、拨出资本和贷款提供资助;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