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单元: 第7课时 练习九_教案教学设计

第十单元: 第7课时 练习九_教案教学设计

第十单元: 第7课时 练习九_教案教学设计
第十单元: 第7课时 练习九_教案教学设计

第十单元:第7课时练习九

教学目标:1、通过本单元知识点的输理,进一步认识数位顺序表,大数目的读、写,改写等知识。

2、在练习中,发展学生的数感,了解更多的用大数目表达的信息,产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按书上的顺序,依次找出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1、p.86上的数位顺序表:提醒学生,我国的计数习惯是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一级;所以自己看见一个大数目数的时候,要先分好级,这样就方便读写了。

2、p.88: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举例:用3、5、7、9和5个0组成一个数:

(1)最小和最大分别是多少?(容易错的是“最小”。)

(2)分别写出只读一个“零”、两个“零”、三个“零”的数做这题,首先要求学生审题,明确一共提供的是9个数,所以组成的数是个九位数,最高位在亿位。

学生在交流具体的数的时候,不要贪多求全,只要挑最典型的方法。如读一个“零”:只要把5个0放在中间,如300000579;读两个“零”:把5个0分别写在万级和个级的前面,如:300570009;读三个“零”:只考虑前面不够,还要考虑中间,如:305070009。

每写出一个数都要多请几个学生读一读。

3、p.90第6题,有部分学生不能很好的直接从倍数关系来考虑,老师可引导他们用类似列表的形式去一一推理,如:

100张1厘米

1000张1分米

10000张1米

100000张10米

1000000张100米

10000000张1000米

…………

4、p.91数位顺序表,可让学生和前面的数位顺序做一对比,进一步巩固。

“十进制计数法”的具体含义。5、p.92的改写与p.96的改写,两者的不同之处在哪里?为什么?

二、完成书上练习:

1、13054896是()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位,3在()位上,十万位上是()

6个千万、2个万和7个十组成的数是()

53040000000里有()个亿和()个千万。

以上各题可由学生独立完成再校对。

2、最小的六位数是……最大的六位数是……

比一亿多一千万是……比一亿少一千万是……

你能照样子说一说吗?

可以让学生先写一写,再读。

3、写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2004年我国生产大中型拖拉机九万八千台。

2004年我国生产原油一亿八千万吨

2004年我国生产轿车二百三十一万辆

2004年全年国内旅游达十一亿人次。

学生写一写,再校对检查。

4、下面是2003我国一些水果的产量(单位:吨)。先读一读,再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

苹果柑橘梨葡萄香蕉

211000001345000098000005180000.5900000

学生读一读,再写一写,体会两者之间的联系。

5、近50年,全球人口情况如下图,先读一读下面各数,再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图略)

看了上图,你有什么想法。

6、读出下面横线上的数,并说出哪些是近似数。(题略)

在说哪是近似数的时候,要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7、用“万”作单位写出各数的近似数

34630020109999578010064902

8、用“亿”作单位写出各数的近似数

5400000007900000001050000000以上两题可分别请平时作业不

太好的同学来回答,若有困难,再加强指导。

互相检查同桌的书上有没有认真解答。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范文整理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难忘的一课》4 课型 略读课文参入集体备 课人员 代尊玲朱晓洁 教材简析 《难忘的一课》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里,见到的师生共同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以及在学校礼堂里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的深切感受。表达了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线,联系时代背景,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过程与方法: 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线,联系时代背景,用心感受字里行间包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在朗读中加深感悟,把理解出的意思和体会出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在感情朗读中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陶冶与感染。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浓 厚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 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线,联系时代背景,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在朗读中加深感悟,把理解出的意思和体会出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在感情朗读中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陶冶与感染。 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台湾的资料。 2、把相关的语句制作成。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个性备 一 预

第7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第一课时四边形》教学设计

第7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1课时四边形 【教学内容】 教材第79~80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2.通过找一找、说一说、画一画、剪一剪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难点:能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1.课件播放美丽的校园录像,学生欣赏。 教师:这是哪儿?在这幅图中你能发现哪些图形?(课件出示定格的校园图片) 学生从中找一找图形,一边看一边汇报。 (学生很容易说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至于平行四边形、菱形、梯形、半圆形等,虽然教材中还没有正式出现,但学生并不一定就一无所知,如果学生能说出,教师要适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如果学生没说出,教师可以补充)

学生回答时,教师可以演示课件:把学生发现的图形用不同的颜色涂出,当学生全部回答完后,课件只留下图形,其他内容全部隐去。2.教师:大家真能干!在我们的校园中,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图形。看来啊,图形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其中的一个图形——四边形,你们愿意和它成为好朋友吗?(板书课题:四边形) 二、初步感知,发现特征 1.想一想。 教师:同学们,我们来到了数学王国!在这里我们就要和新朋友四边形认识了。 你想象中的四边形应该是什么样的? 指名回答,让学生能够充分发表意见。 2.找一找。 教师:四边形到底是什么样的图形呢?看,数学王国里有这么多的图形,请你挑出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并涂上颜色。 (出示例1图,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 (有的学生可能会把长方体也涂色,可能有两种情形:一是把长方体的三个面涂上颜色,因为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二是涂的就是整个长方体,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混淆。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说一说想法,如果是第一种,不盲目否定,要指出这个图形虽然每个面都是四边形,但整个图形不是四边形。如果是第二种,教师要给予指正,让学生认识到四边形是平面图形,长方体是立体图形。) 3.讨论四边形的特征。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反思

7 认识时间 本单元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面和整时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与几时半,同时学会合理地推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时间。它可以为学生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 本单元的具体内容分为3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主要是认识时间单位“分”,学会从钟面上读出“多少分”,并认识时和分的关系;第二个层次是认识几时几分与几时半,重在掌握读、写几时几分与几时半的方法;第三个层次是让学生借助推理解决关于时间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借助钟面认识时间单位“分”,知道“分针走1小格是1分”,1时=60分,能准确数分(5分5分地数),会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难点是会用时间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钟面,能认读整时,对时间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另外学生在生活中也常常用到时间,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本单元新知识中认识的“分”,涉及数格子,对于“大格、小格”,学生都未接触过,容易混淆。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用钟表模型等教具学具,让学生在实际观察、操作中体验时间的长短,使抽象的概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感受到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的,在教学中注意将时间的学习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注意利用钟表模型等学具、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等,让学生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掌握概念和知识。 2.在认、读时间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鼓励学生通过同桌互助、小组合作,以及动手操作等方式,在交流中学习,掌握知识,同时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3.组织一些操作性强的数学活动,如采用对话、合作、游戏的方式进行,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如教科书P94“练习二十三”中第4~6题的素材,要求学生对不同事件进行时间判断,利用已有的经验基础,展开分析,推理结论,形成解决问题中一般方法的思考过程。通过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实例,使学生对时间的认识更具体、直观,促进学生对时间的理解,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4.采取有效的设计突破教学难点。如教科书P91例2中4:45是“几时差几分”的认识,在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操作,通过操作发现这时时针非常接近5时,但没到5时,是4时45分,关键是要通过直观拨动表针,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分针的运动方向,明确时针在转动时是先经过几,再到几,确定是“几时多”,再“5分5分”地数出分针所指的是多少分。也可以借助“几时半”为分界线,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分针在钟面左右两个半侧时时针位置的不同,对教科书P91“做一做”中7:40、10:45尤其是9:55的认识要启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思维的冲突,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人教版】(新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教案

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近代科学、文学、音乐、美术等方面的主要作品及其代表人物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贝多芬和梵高等人在科学和文化上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和关注国家前途命运的基本素养和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学生勤于探索、谦虚谨慎、敢于捍卫真理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贝多芬等人在科学和文化上的主要成就 教学难点: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梵高艺术画派特点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据传说,有一天傍晚,牛顿坐在苹果树下乘凉,忽然一个苹果从树上掉落在他身边。牛顿看见后,反复思考苹果掉落的原因。在“苹果落地”的启发下,经过专心研究,他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观察“苹果落地”受到了怎样的启发?万有引力定律是怎样的一个定律?这与牛顿观察“苹果落地”有怎样的关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近代科学家及其主要成就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史料,了解牛顿在天文学、数学、力学等领域的杰出成就,认识万有引力定律在物理学上的重要贡献。 材料展示:1687年,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了完整的经典力学体系,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总结了运动三大定律,高度概括了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大飞跃。英国天文学家哈雷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计算并成功预言了彗星的回归时间,这颗彗星被命名为“哈雷彗星”。 设问:牛顿出版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哪些科学理论?对“哈雷彗星”的预言说明了什么? 提示: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总结了运动三大定律。“哈雷彗星”预言是证明牛顿力学和万有引力定

新人教版部编本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新人教版部编本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备课 本单元围绕“儿童生活”这个主题编排了《明天要远足》、《大还是小》、《项链》3 篇课文,题材丰富,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有远足郊游,有成长点滴,有海边玩耍,不仅展现了多彩的儿童生活场景,也展现了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不同情感体验。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课文展示了儿童真实的内心世界,能唤起学生的共鸣。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的经验世界入手,调动他们的情感,结合生活实例,加深体验和感受。 本单元的另一个教学重点是“的”字词语的合理搭配。在第四单元初次学习“的”字词语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习词语的搭配,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合理的搭配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加具体、生动。 教学内容解读及教学建议 9 明天要远足 【教材解析】 《明天要远足》的作者方素珍,是台湾著名儿童文学家、两岸阅读推广人、一个用精美绘本为少儿开启心灵之窗的“花婆婆” 。这首诗饱含童真,凝练、传神,短短3 节诗,把儿童独有的内心世界和情绪活动生动地传达出来,情趣盎然。3 节诗中都有了感叹词“唉”,3 次重复,一次次加重了情感的力度,所有的兴奋、激动、期待、盼望,, 尽在“唉”声中。作品没有正面写远足,却让人实实在在感受到一个孩子对远足的向往和期盼。 本课主人公“明天”要去秋游而掩饰不住的激动无比、无限期待的心情。教学设计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人手,从学生的经验世界导入,激发学生们的无限想象,重视他们个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感受生活,走进课文与课文对话,在读中有所感悟。 【教学目标】 1.认识“睡、那”等11个生字和目字旁1个偏旁;会写“才、明”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句子语气的变化。 3.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插图,感受即将远足的快乐、期盼之情。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全一册第九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反思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本课题包含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通过学生的探究,使学生在客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粒子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体系,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进而认识溶质、溶剂及其关系。 第二部分介绍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通过学生思考,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第三部分通过实验简单介绍了乳化现象,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课题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有一定的难度,理解乳化现象也有一定难度,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探究实验,并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对乳化现象有较直观的了解。 第1课时溶液的概念、特征和组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教具准备】 NaCl溶液、CnS0 4溶液、CuC1 2 溶液、KMnO 4 溶液、FeCl 3 溶液、NaCl固体、糖、 CuS0 4 晶体、水、玻璃棒、100mL烧杯(若干)、药匙、碘、汽油、高锰酸钾固体、酒精、试管(若干)等。 【导入新课】 展示已配制好的五种溶液:NaC1、CuS0 4、CnCl 2 、KMn0 4 、FeCl 3 。让学生观察,并 设疑:这些漂亮的液体让你们想到了什么? 【学生活动】 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 【分析小结】 其实,我们看到的液体都是溶液。我们今天就要来学习第一课题──溶液的形成,学了本课题后同学们的猜想与假设自然有了答案。 【活动与探究1】 几种固体物质溶于水(请同学依据实验填写下表)。 药品:NaCl、糖、CuS0 4 晶体、水 仪器:玻璃棒、100mL烧杯三个、药匙 【交流现象】 请一组同学解释实验过程及现象:食盐、糖、硫酸铜晶体都溶于水中且硫酸铜晶体溶解后的液体是蓝色的。 【得出结论】 三种物质都溶于水,得到混合物颜色有差异。 【提出问题】 为什么物质会消失在水中?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有何猜想?小组讨论一下看是否能形成共识。 【分析小结】 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水中,形成一种混合物,这种混合物就是溶液。 【引导观察】 溶液的颜色是否均一?溶液中是否有固体析出?

集体备课教案模板

库尔勒市第五中学集体备课(初备)教案 学科数学年级三年级初备时 间 2016年6月1日 单元第七单元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复 习课主备人曾玉琳 备课意图(分析本课在单元中的地位,设计备课的主要目的) 小数的初步认识在本单元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将抽象的小数有一定的熟悉了解之后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升入的学习和计算。 教学目标(确立合适的教学目标,要求明确、具体、细致)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准确地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渗透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重点:回顾落实有关小数的含义,读写方法,大小比较,及加减法的计算等基 教学难点 难点:培养学生利用小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初备教学设计 《小数的初步认识》复习课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 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准确地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渗透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回顾落实有关小数的含义,读写方法,大小比较,及加减法的计算等基础 知识。 难点:培养学生利用小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直接说得数 23+77= += += += 42+24= 12×4= 2000+400= 11×50= 15×2= 78-69=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一)自主整理,实施创建 师:请同学们借助课本自己梳理一下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了什么知识,在小组内 交流一下。 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展示汇报整理成果,教师随机引导,板书: ↗小数的含义和读写 小数的初步认识→小数的意义和大小比较 ↘小数的加减计算

人教部编版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22《我们奇妙的世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22课《我们奇妙的世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课件出示) chéng huàn làzhúyòu rùn chéng 呈幻蜡烛诱润乘 máng jiàn pǔ tōng mó xíng 芒剑普通模型 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 课件出示生字组词。 (2)开展读字游戏。 开火车读,再读。 小老师领读,齐读。 (3)古文识字 呈,甲骨文(口,诉说,陈述)(王,首领),表示向首领或上级禀报。造字本义:动词,向首领或上级禀报。 乘,甲骨文(大,人)(木,树杈),像一个人爬上大树,站在树杈上远眺侦察。造字本义:动词,爬上大树、车辆或其他高处。 通,甲骨文(辵,行进)(用,借代物用),表示物用来往,交流有无。造字本义:动词,彼此来往,交换物用。 (4)出示认读生字(课件出示) chéng diāo huàn là zhú huī máng xíng 呈雕幻蜡烛辉芒型 (5)多音字 乘chéng乘凉模mó模型指名读要求 指名认读 开火车读 齐读 生了解古文 认读生字 学生记忆多音 字解词方法,结 合古文识字加深 学生对于生字的 记忆;第二个环 节初读课文、整 体感知,通过对 课文主要内容的 整体把握,体会 作者的思想感 情,借助填空的 形式便于学生理 解课文的主要内 容;第三个环节 生字书写,通过 找一找、换一换 等多种形式了解 字的结构,借助 动画感受字的行 笔顺序;第四个 环节课堂练习, 主要对本课的生 字词的掌握情况 进行考察。

部编版统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 本单元围绕“儿童生活”这个主题编排了《明天要远足》《大还是小》《项链》3篇课文,题材丰富,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有远足郊游,有成长点滴,有海边玩耍。通过巧妙构思,把从生活中捕捉到的美好画面加以诗意的表现,让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课文展示了儿童真实的内心世界,能唤起学生的共鸣。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的内心世界入手,调动他们的情感,结合生活实例,加深体验和感受。 本单元的另一个教学重点是“的”字词语的合理搭配。在第四单元初次学习“的”字词语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习词语的搭配,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合理的搭配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加具体、生动。 内容课 时 内容简说教学要点 明天要远足 2 本文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表达了小孩 子远足前的期盼心情,绵远悠长。短短 3节诗,把儿童的内心世界和情绪活动 生动地传达出来,情趣盎然。 1.认识33个生字和5个偏旁;会写 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尝 试找出课文中一些明显的信息。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儿童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4.学习“的”字词语的合理搭配。 大还是小 2 本文讲述了一个孩子对自己是“大”还是“小”的认识,表达了孩子希望自己快快长大的愿望。课文配有一幅插图,“大”和“小”的行为都在图上,可以借助课文插图来展开教学。 项链 2 本篇课文犹如一部优美的风光片:大海蔚蓝,宽阔无边;沙滩金黄,绵软细长;浪花雪白,哗哗而来。几个小娃娃

赤着脚,拾海螺,捡贝壳。他们脸上写 满快活,嬉笑着,奔跑着,享受着美好 的生活。 语文园地七 3 识字加油站、我的发现、字词句运用、 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 1.认识5个生字,学习表示亲属称 谓的词语。 2.明白日字旁和女字旁所代表的意 思,了解汉字偏旁表义的构字规 律。 3.能区分形状相近的笔画,并正确 书写。 4.看图写词语,能根据图意说一两 句话。 5.朗读、背诵成语,了解成语蕴含 的道理。 6.和大人一起分角色读读《猴子捞 月亮》,感受故事的趣味。 9 明天要远足 1.正确识记本课11个生字,学写“才、明、同、学”4个生字,认识“目”字旁和京字头“亠”。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句子语气的变化。 3.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插图,感受作者即将远足的快乐、期盼之情。 4.通过仿说练习,积累运用所学句式。 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图文阅读,体会儿童远足前夜的心情。 难点

人教版英语七下第七单元第一课时教案

An Open Class for Grade 7 Go for it (The 1st period of Unit 7, Book 1B) By Place: Class 1, Grade 7 School:Central School Date: April 17, 2012

Unit 7 What does he look like? The First Period Ⅰ. 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1. Knowledge Objects 1).Main Words: hair, height,build,short, tall, medium, thin, heavy, curly, straight 2).Main Phrases : straight hair, of medium height, of medium build, look like 3).Main Sentence Structures: -What do you look like? - I’m short.I’m thin. - What do they look like? - They’re of medium height. - What does he look like? - He is of medium build. - What does she look like? - She is tall. She has curly hair. 2. Ability Objects 1).Students can use English to describe people well, and can draw the person they say. 2).Students can guess the person according to others’ description. 3).They can master the main words and phrases in this class and use them to write their own passages. 3. Moral Object 1).While discussing with others, students should know how to describe others and learn to respect others. 2).Teach students to learn to praise others in a good way and try to find the advantages of others.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第八九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我换牙了》教学设计淄川经济开发区西山联校许丽萍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信息窗 教学目标: 1.经历并初步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会用分类数数的 方法将数据整理成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统计表; 2.初步感受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感受统计和生活的联系,从而体会 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统计整理的方法,能够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分 析,并能对调查的事件作出合理的推断。 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学生课间活动录像片段,课件,统计图、统计表、课本 第一课时新授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在家里和妈妈或者爸爸一起数一数自己换过几颗牙 (一)、导入: 观看游戏录相,调查换牙情况。 师生观看录相。

录相:学生在操场上做各种游戏,笑得开心,画面最后定在一个缺 牙孩子的笑脸上。(配音:下课了,孩子们都高兴来到了操场上,有的在跳绳,有的在转呼啦圈,还有的在……真有意思!) 师:他们玩得真高兴!刚才看录相时,我发现有几个小朋友在笑, 你在笑什么 生:他的牙掉了,留下了一个空空的洞。 师:其实,这没什么好笑的,因为每个小朋友都要掉牙,小朋友 们,你们知道吗小朋友的牙齿叫做乳牙,一共有20颗,小朋友到6岁的时候,乳牙就要开始掉落,然后又会重新长出新的牙齿,这个 阶段叫做换牙。小朋友们,你们换牙了吗开始换牙的孩子举起手 来! 生纷纷举手示意自己换过牙。 师:我知道我们的小朋友很多都已经开始换牙了,课前我也让同学 们和家长一起数了自己换牙的数目,那么,你换了几颗牙 生:3颗、2颗、4颗…… 师:同学们有的换2颗牙,有的换3颗牙,还有的换的更多,如果我想了解咱们全班同学换2颗牙的有多少人,换3颗4颗的分别有多少人,有什么好的办法吗先动脑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生:“可以举手”、“让所有掉两颗牙的站在一起”、“把自己换 了几颗牙写在纸上”……

人教版英语(新目标)七年级(上)第七单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方案

构建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任务型课堂创新五步教学的整合模式 教学设计方案 --------江西省新余市第四中学余美夫一、教材 新课标人教版英语(新目标)七年级上册 二、课题 Unit 5 I’m watching TV 三、教学课型 综合技能课 四、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祥见教材《英语》新目标) ?教学内容分析: Analysis of Unit 5 (第五单元要点分析) 主要围绕“What are you doing?”这一主题展开各种教学活动,并以这一主题引出现在进行时的一般疑问句,否定句以及特殊疑问句等语言功能。本单元旨在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交流环境,通过听、说、读、写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并让学生能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通过有限的课堂实践活动,注意观察别人的行动,能准确地用英语来表达。 1.重点 词汇、词组搭配和现在进行时的用法。 2.难点

现在进行时中现在分词的结构及读音,能在交际中准确地运用现在进行时来描述或表达正在进行的动作。 3.教学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我要求学生能通过上下文内在的逻辑联系,或在观察别人的行为和活动时能用现在进行时来准确地表达所发生 或进行的动作。 4.能力目标 听:能听懂描述一个场景的语言材料 说:能够就自己或别人在做的事情进行描述 读:能读懂含有进行时的短文 写:能写出section A和section B 中的重点单词和重点句型,并能对周围的的人物环境进行描述 5.情感目标 通过对本单元的任务性活动,我的目的是能培养同学间的友好相处,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能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激发他们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在接近生活常态的交际中能乐于模仿,敢于开口,积极参与,主动请教。 6.语言目标 1) 语言知识: 本单元要求学生掌握以下词汇(phone, mall, movies, sound, show, boring, library, soccer. watch TV, do homework, eating dinner, talking on the phone)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第七单元 认识钟表 认识整时 总第46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看钟表上的整时。 2、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学习习惯。 教具准备:有条件的学校准备一个录音机,教师准备实物表、学具钟表,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学具钟表。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说出并会表示几时,并会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录音机放闹钟的声音。 2.教师:这是什么声音? 3.出示教科书第84页上的学生起床图,提问:这位同学在做什么呢?(在起床)你们早晨都在什么时间起床?(同学们会说出不同的时间)我们要向这位同学学习,听到闹钟响了就要马上起床,不要睡懒觉。那么你们自己会看钟表吗? 二、教学新课 1.初步认识钟面。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学具钟表,仔细观察钟面上都有什么?

教师:这两根针有什么特点?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认真,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个钟面。 教师拿着实物钟表,边演示边说:这根又细又长的针叫分针,又 短又粗的针叫时针;钟面上有1到12这12个数,还有12个格。 2.认识整时。 现在请同学们观察教科书第91页最上面的钟表,所指示的时刻是多少?请大家每4人一组讨论,你是怎样认识整时的,7时的时针和分针分别指向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之后,让大家说一说怎样认识整时,整时的时候钟面的时针和分针分别指向什么。 教师小结: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请同学们用自己手中的钟表模型,拨出7时。让大家每4人一组相互检查一下拨的对不对。让拨得不对的同学说一说,自己错在什么地方。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拨出8时,然后和教科书第91页下面的钟表图对照一下,看拨得对不对。 订正后让大家看显示8时的数字表示法,讨论:这是什么?这钟表示法有什么特点? 学生说完后教师略做小结:用数字表示整时,冒号右边是2个“0”,冒号左边是几就是几时。然后放手让学生独自练习拨3时和6时,并认读下面数字表示的整时。最后订正,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能正确认识整时。 三、巩固练习 1.让学生独立做第85页的练习题。 2.做练习十九的第1~3题。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15 文具的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10个生字,认真学会6个生字,并端正、整洁地书写,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逐步培养孩子养成爱护学习用具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学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语感。 2.指导学生把对课文的感悟转化为自己日常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1.识字、词语卡片 2.学生学习习惯调查。 3.课文插图。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学生生活,激发阅读愿望。 1.展示学生丢弃的文具,引发思考:这么好的文具,怎么被我们丢掉了?文具们可伤心了!它们都要离开你们找贝贝去了。你们想不想留下它们哪? 2.快去找小贝贝商量商量吧。 二、板书课题,随文认读生字:文具。 你有什么办法记住“具”?提示: 1.“具”里面是三横。 2.八笔写成。 三、给足朗读时间,读准生字字音。 1.借助拼音读课文,画下生字新词反复朗读。要把字音读正确。 2.同桌互读,互相帮助对方读准字音。 3.反馈指导: (1)文具、丢、时候、仔细、平时、已经。 (2)学生评读,鼓励与纠正并用。 四、反复阅读实践,读通课文内容。 1.自由读文,边标自然段序号边把遇到困难的语句画下来。 2.同桌互助,帮助对方把课文读通顺。如果两人都读不好,示意老师指导。 3.读文,师生评议:能否做到了正确、流利。 4.师范读课文,学生并听边认读生字。

五、整体阅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2.你有什么想和大家谈的问题吗? 六、联系实际质疑,引发深层探究。 1.铅笔,只用了一次,橡皮,只擦了一回,就找不着了。你有过这样的问题吗?你想过为什么吗? 2.读文,从哪些词语中你能体会到贝贝像妈妈爱她一样,爱着她的小伙伴们? 3.再次探究读文:怎样才能做到不丢文具呢?(小组讨论) 4.鼓励学生互动,结合课文或实际谈自己的想法。 七、选择性阅读、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1.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背积累。 2.赛读、赛背。 八、总结学习收获,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看图画,训练想象,培养习惯。 1.出示课文的插图,假如你就是其中一个文具,你会想什么?说什么? 2.先自己想、练,再作交流,鼓励学生与众不同的想法,引发学生自主表达。 学生在以文具的身份,向主人诉说自己的遭遇时,受到自我教育。在学生交流中,渗透爱护文具的习惯培养。 二、联系自己,学习表达,学语育人。 1.看看自己的小书包说说,你有哪些小伙伴? 2.试着用书上的语言说说,你是怎样爱它们的? 3.再用自己的语言练一练。 4.在小组里人人发言,推选说的最好的同学作总结。 三、学习生字,辨析字形,正确书写。 1.复习“文具”,并用“文具”说一句话。 2.自己拿出识字卡片,独立分析:你能用什么办法记住它们? 3.同桌检查,汇报,再说说觉得哪个字有困难。 4.针对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指导。 5.生字找朋友——组词练习,巩固记忆。 6.描红、抄写字头。(写字好的同学可以为有困难的同学抄写字头。) 7.教师巡视,随时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 四、巩固识记,积累词语,学以致用。 1.读读“我的词语库”,比比谁先记住它们。 2.用上几个词语,说说自己是怎样爱护文具的。 按照“自己先练→小组练习→推荐全班交流”的流程进行。 16 一分钟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 集体备课教案

◎教学笔记 9总复习 总复习内容主要涉及本册教科书中四个主要内容,分别是大数的认识、乘法和除法的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数学广角。通过总复习,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巩固数的概念,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统计观念,获得自身数学能力提高的成功体验,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正因为总复习的目的就是对本学期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所以教学中要把握两个关键点:一是查漏补缺,进一步巩固深化数学知识和技能;二是沟通联系,构建知识体系,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册教科书四大版块的内容学生基本已经掌握,欠缺的是厘清知识脉络、查漏补缺的能力以及科学有效的复习方法。所以复习的重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复习巩固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形成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和数据分析观念,提高运算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步掌握复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抓住重难点知识,查漏补缺是复习课的一项主要内容,辨析含糊不清的认知,巩固强化薄弱环节则是复习课的重要任务。例如,复习“大数的认识”的一项重点内容就是大数的读写法,一方面抓住其重点内容“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进行复习,另一方面还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易受知识负迁移的影响而产生思维障碍点。 2.复习课要加强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完善知识结构,建构知识网络。例如,复习“图形与几何”时,结合本册教科书知识较为零散、概念多的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系统整理,在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中,使学生更加直观、清晰地了解图形间的联系和区别,明确概念,内化理解。 3.复习时,既要加强知识间的横向联系,更要加强知识间的纵向联系。例如,复习“乘法和除法的运算”时,可以把因数和积的关系、商变化的规律与乘、除法口算结合起来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口算算理,并能灵活运用这些规律进行口算,使口算更准确、迅速。如学生前面学习60÷20时,对于为什么可以利用6÷2进行口算的原理不是很清楚,学习商不变性质之后,就可以说清其中的道理了。复习笔算乘、除法时还可进一步阐述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知道何时用乘法,何时用除法等。

部编版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 本单元以“艺术之旅”为主题,包含《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三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聊聊书法”“习作:我的拿手好戏”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本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都与艺术有关,教学本单元课文要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文本内容,了解京剧的特色,学习表达的条理性,借助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口语交际要有条理地表达对书法的了解,对感兴趣的话题可以深入交流。本单元的习作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提纲,通过列提纲明确自己的写作思路,并紧扣单元目标:写出自己的拿手好戏,把感受、看法写出来。将句子写通顺,把重点部分写清楚。“语文园地”可以通过朗读、想象、抄写、背诵等多种形式交流,掌握多种做课堂笔记的方法,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学会修改“说明书”;积累与戏曲有关的词语和不同类型的成语。

21 文言文二则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学生能凭借注释、资料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会艺术之美。 重点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难点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1.字词教学 本课中“弦”“若”“哉”“汤”“嵩”“轴”“曝”“谬”等字易混难读,可通过词语教 学进行正音。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有些字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大不相同,可以 指导学生结合课后注释,或者查阅古汉语词典理解单音节词的意思。老师也可以把字义通

俗化。如“方”是“刚刚”的意思,“志”表示心志,通俗地说,就是想到。 2.阅读理解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因为篇幅短小精悍,所以往往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本课可以抓住文本的空白之处,支持学生展开想象,如《伯牙鼓琴》一课引导学生猜想,除了巍巍太山和汤汤流水之外,伯牙的琴声还可能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通过补充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学习《书戴嵩画牛》这篇文章,通过抓住关键词,理解人物的情感态度。抓住描写人物的细节,了解人物形象,从而明白文章蕴含的道理。 3.表达运用 用“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进行表达训练。《伯牙鼓琴》一课突出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和伯牙痛失知音的痛苦;《书戴嵩画牛》一课则要求学生变换角色,讲出故事的趣味性。 1.预习提纲 (1)通过查字典、结合注释等方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搜集伯牙和锺子期之间的故事。 (3)查阅苏轼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初步了解文言文特点,理解背诵《伯牙鼓琴》。 2.通过诵读了解伯牙、锺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3.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一、音乐导入巧激趣 1.谈话导入: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

第7单元教学设计(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大自然的美好”为思想主题组织教学。选编了课文《我们奇妙的世界》《海底世界》和《火烧云》,以及《口语交际:劝说》《习作:国宝大熊猫》和《语文园地》。 《我们奇妙的世界》分别从天空和大地奇妙的颜色和形状等来描写世界的奇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告诉我们要发现世界的奇妙,就一定要仔细寻找的道理。 《海底世界》用生动、准确、具体的语言介绍了海底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抒发了作者对海底世界的赞美之情。 《火烧云》描写了火烧云上来和下去的过程中,红霞飞舞、瞬息万变,让人目不暇接的奇妙景观,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与赞美。 “口语交际”围绕“劝说”这个话题分享说话技巧,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习作”要求围绕教材中提示的大熊猫的相关资料和自己查找的相关资料,介绍大熊猫。习作内容可以包括介绍大熊猫的外形特点、习性、被称为国宝的原因等等。 “语文园地”由“交流平台”“语句段运用”“书写提示”和“日积月累”四个部分组成。这部分的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在习作中有意识地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学习写作“寻物启事”;试着仿写句子,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进行八字成语学习、积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26个生字,会写34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文章的主旨。 3.学习按一定顺序描写事物的写作方法。 4.理解文章“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5.通过“口语交际”和“习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做好课前准备,预习字词,疏通文意。 2.综合运用各种手段,阅读书本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小组交流分享等,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3.通过讨论和想象,提高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世界的奇妙、美好,懂得留心观察,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 1.学习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 2.理解文章“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教学措施: 1.重视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通过读、悟理解课文。 2.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课件,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3.加强学科整合意识,有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关注自然,了解自然,热爱自然。 4.在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为学生创设宽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受到熏陶。 课时安排: 《我们奇妙的世界》2课时 《海底世界》2课时 《火烧云》2课时 口语交际:劝说1课时 习作:国宝大熊猫1课时 语文园地1课时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认识小数 课题认识小数课型新课 教学目标1、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会写小数。 教学重 点 知道小数的实际含义并会读、会写小数。 教学难 点 知道小数的实际含义并会读、会写小数。 教具准 备 米尺,收集的超市收款凭证小票。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个性化设计及反思一、学前准备 让学生说一说学过的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 邻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二、探究新知 1、引入小数。 同学们经常和爸爸妈妈去超市购物,爸爸妈妈到 收银台付完钱以后,售货员就会给他们什么呢? 哪些同学把这些收款凭证小票带来了?你能向 大家展示一下吗? 老师这也有一张小票,是小华的妈妈给小华买文 具的收款凭证,现在老师把它做成了标价牌。(展 示)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不能把这些标价牌中的 数分一分类呢?怎么分? 左边这组数是45、3、18,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整 数。谁还能举出其他证书的例子?右边这组数有 什么特点呢?(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小圆点 叫做小数点)像这样的数叫做小数。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知识。 (板书题目:认识小数) 2、认识小数。

同学们,你们会读小数吗?(让学生读文具标价牌上的三个小数和学生拿的凭证小票) 引导学生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让学生看圆珠笔、铅笔、橡皮的标价牌,说一说,它们分别表示多少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元 角 分 3 5 0 3元5 角 0 5 0 5角 0 1 5 1角5 分 3、学习教材第92页例1. 出示例1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图意和图中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出示米尺,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教师提问: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 教师总结: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1分米也就是10份中的1份,所以1分米也可以表示为 10 1 米,还可以写成0.1米。 教师提问:3分米是几分之几米,还可以写成零点几米?(3分米是 10 3 米,还可以写成0.3米) 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以米为单位鹅两位小数。教师指着米尺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厘米?(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厘米)那么用分数表示就是 100 1 米,也就是0.01米。3厘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18厘米呢?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王东身高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1.30米或1.3米。因为30厘米就是3分米) 4、完成“做一做”。 请同学们看教材第92页的“做一做”,请同学

七年级上英语第七单元第一课时Section A(1a~1c)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七年级上英语第七单元第一课时Section A(1a~1c)教案 彭路 城南中学一.新课标教学三维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帮助学生掌握8个衣物名词及其单复数。 ★掌握How much引导的询问价格的特殊疑问句单复数形式,及对价格的正确表述。 ★听:能捕捉特定信息,抓住关键词,获得理解、识别和处理与购物相关信息的能力。 ★说:熟练运用英语来询问服装价格。 ②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主动探究能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自主学习、有效交际的英语思维。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设置学生回答问题或实践教学活动便能赚美元,然后为家人买衣物的情景,培养学生爱父母的情感,体会家人工作的辛苦。 ★小组活动竞赛的开展,引导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积极实践,从而体会到学英语的喜悦,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共享的学习态度。 ★引导学生合理消费,不乱花钱。提高学生的审美,争取做成功人士。 ★文化意识:了解美元和人民币的不同表达法以及英语国家中购物的一些常用表达法。通过告诉学生们美元与人民币的汇率,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掌握衣物的单词:T-shirt,sweater,shirt,socks,shorts,trousers,shoes,jacket,skirt及其单复数形式,并掌握How much引导的询问价格的特殊疑问句,及对价格的正确表述。 难点:How much 引导的问句以及回答,以及句中主谓数的一致。 三.教学用具: 对象,多媒体,假钱,衣服卡片,人手一份听力题目和任务表格。 四.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将学生分成四组,教师:In this class, if you hand up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