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关系简析

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关系简析

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关系简析
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关系简析

全国教师考试交流群:296261858

欢迎来到中国教师资格网(https://www.doczj.com/doc/cc15318573.html,),中公教师资格网是中国教师资格考试第一门户网站,提供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信息、考试培训、面试辅导、最新教师考试讲座等全方位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信息,预祝广大考生顺利通过特岗教师招聘考试。

推荐信息:教师资格证报名入口教师资格证成绩查询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公益讲座

中公教师招聘考试全国巡讲在线预约

一、素质教育的含义和特征

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充分开发受教育者潜能的教育,是以社会文化塑造社会合格成员的教育,是促进受教育者个性化的教育。其特征有以下三个。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依法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发展的基本权利,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在素质教育中,“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每个学生都是可以培养造就的。我们的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应该强化普及意识,淡化选拔意识。政府和教育部门应该依法为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条件和受教育机会。学校和教师,则要努力使每个班和每个学生都得到平等健康的发展。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要求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并重,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等。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3.素质教育是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民族创新精神的复兴,关键在于教育。素质教育要完成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特殊使命。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每个人的创造性。每个教师,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

二、全面发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全面发展教育,就是指促进人们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获得一定水平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教育内涵与要求包括德才兼备、手脑结合、身心和谐。注重发展能力,个体发展与集体发展统一等。全面发展教育是对含有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功能的整体教育的一种

概括,是对为使受教育者多方面得到发展而实施的多种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的总称,是由多种相互联系而又各具特点的教育所组成。

1.全面发展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依据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依据。搞好全面发展教育,才能提高人的素质。贯彻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学生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就必须实施素质教育。也只有搞好全面发展教育,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民族素质。

2.全面发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途径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长时期为德育、智育与体育三项内容,后来逐步加进了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形成为“五育”并举的局面。很明显,这“五育”与素质教育的内容是基本相应的。通过全面发展“五育”就基本上可以促成素质教育的实施。同时,更为重要的是,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人的素质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这样,作为促进实施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也会随之而变化、充实。

3.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

全面发展教育,就是要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主要是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但这样分而列举之,不利于教育实际工作者去整体把握。素质教育提出之后,这个问题便得到了解决。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体现了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统一:全面发展教育有了“素质”的补充,就使其目标趋于具体,素质教育有了“全面”的规范,就使其要求更加明确。“全面”与素质的彼此补充,反映出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是相辅相成的。

更多教师招聘信息欢迎访问北京人事考试网

2014年教师招聘考试网络辅导课程

欢迎加入教师招聘交流群: 244272962

北京事业单位交流群:251862940

更多2015年北京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欢迎访问北京公务员考试网

课前免费专业测评

【免费课堂】【题库解析】

文章来源:中公教育北京分校

以新课改理念为引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以新课改理念为引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莒县第五中学 以新课改理念为引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莒县第五中学 几年来,莒县第五中学坚持以新课改理念为引领,以“教育思想现代化,办学条件标准化,学校管理规范化,师生素质优良化”为目标,通过提升教师素质、深化课堂教案、建设校园先进文化、夯实素质教育基础、实施依法育才项目、构建平安和谐校园等一系列活动,探索出一条符合学校实际地推进素质教育地新路子,形成了学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相互促进,教育教案质量稳步提高,校园和谐发展地良好局面. 一、主要经验和做法 < 一)提升教师素质, 深化课堂教案, 发挥素质教育主阵地作用. 推进素质教育地关键是教师,首先我们倡导教师实现观念地六个转变:教育目标观由只重视双基转变为注重学生地全面发展;教师角色观由原来地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地合作者、引导者、课程建构者、促进者、研究者、终身学习者;课程观逐步由国家课程地执行者转变为学校课程地研制者和开发者;教案观由重传授到重发展、重教师教到重学生学、重结果到重过程、统一规格式教案到差异性教案;教材观由原来地条条框框地知识堆积转变为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地指导、发展能力地工具、开拓视野地窗口、联系生活和经验地桥梁;是教师教案和学生学 习地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地资源,教材不应是束缚老师地枷锁、而是师生发展地基石;评价观由重视分数、升学率转变为

评价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把结果评价与过 程评价、多样化评价相结合,以实现从量到质,从知识、技能到习惯、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地全方位地评价.观念地转变必然促进行动上地进步.为此我们提出了塑造“三品”形象教师地要求,即塑造品格,提高品位,打造品牌.在塑造品格方面,通过理论学习、典型引路、制度规范,引导教师确立先进地教育观,教师用“四面镜子”观照自己,即学生发展地镜子家长内心地镜子,社会认可地镜子,自己反思地镜子,从而铸师魂、修师德、树师表.在提高品位方面,我们强化了对教师文化专业知识、课堂教案能力、教育理论素养、教研与科研能力等方面地培养.坚持“科研先行”、“课题带动”地工作思想,通过课题研究、集体备课、外出培训、名师指导、课堂点评等形式,实现了“学——研——训”立体教案.在打造品牌方面,我们把深化课堂教案结合起来,要求教师不断提升理性思维品质,善于总结实践经验,揭示教案活动规律,积极探索新课程课堂教案地新要求、新特点和新模式;切实把握各个学科在课程理念、课程标准、课程功能、课程内容和教案方式等方面地重大变化,用全新地理念走进课改新天地.要求全体教师做到:“一读” < 坚持每天上网或从刊物上阅读有关教育信息、经验文章、名师教育专著),“二写”< 写教案随笔或教案札记),“三上” <上汇报课、研讨课和观摩课),“四会” < 教案理念会应用、教案经验会总结、教案观摩会评价、教案风格会创新),每学期做到“五 个一” 研读一本教育名著,承担或参与一个课题研究,上一堂体现新课改思想趋向地研讨课,撰写一篇教育教案反思类文章<

大力发展素质教育

新城区南湖幼儿园“大力发展 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活动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陕西省教育厅义务教育立德 树人“四新四大”工作要求,进一步提高我园的办学水平,落实素质教育的各项目标,我园以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形成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良好趋势,加快本园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为韩城教育贡献应有的一份力量。 二、总体目标 紧紧围绕“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条主线,认真分析我园保教现状,研究教学策略,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向园长要质量,向教师要质量,向管理要质量,向教研要质量,向课堂要质量,下大力气全面抓好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工作。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队伍建设,促进教师整体素质提高 1、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深入开展学习、宣传“师德标兵”活动,倡导“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高尚精神,积极践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尤其是要切实加强教师敬业精神、

奉献精神的培养;要多一份爱心、耐心、恒心,深入洞悉幼儿心理,根据不同幼儿的心理、性格特点和学习水平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要把规范师德行为作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方面认真抓好;要将师德水平作为教师职务评聘和学校评优树模的重要条件。今后,还要更高要求、更严标准地开展“师德标兵”和“优秀班主任”评选活动,并予以重奖。 2、强化培训实效。结合实际,制定科学的、操作性强的教师培训和校本培训方案,按步骤、有目的地组织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师资建设要做到决策要科学,规划要具体,措施要得力,成果要显著。二是加强主体培训。教师作为培训的主体,学校要引导教师以自学为主要形式,以教育、教学实践为基本途径,积极、主动、自觉地投入到继续教育中来,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今后,对教师每年一次的素质测试要作为一项制度坚持实施。三是加强育人实效。通过育人能力培训,教师要进一步明确德育工作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提高育人能力,将德育工作渗透到学校的一切工作之中,力求见实效。四是加强教学能力培训。以提高处理教材的能力为基本要求,以教学方法的研究、改革为突破口,以提高教学效率为目标,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在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 (二)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任务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任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改革原有课程体系中的“繁、难、偏、旧”的局面和过于重视书本知识的现状,“确立符合时代精神的新课程,建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基础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走进新课程 ﹙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实施依赖于教师,教师是教改中的中坚力量,“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的问题”①,只有广大的教师转变了观念,从思想最高处认识到课改的意义,才能有效地进行课改,教师需要从以下几方面革新教学观念。 1﹑教学要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但他们有主观能动性,能否学习好,与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得怎样有直接关系。在教学中,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我们要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即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教师由主演者转为学生的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支持者,让学生自己去掌握知识。②2﹑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在以往“大统一”的教育体制下,统一的目标,统一的大纲,统一的知识点,统一的评价,无疑扼杀了不少学生的创造激情,使学生变成千人一面的形象。现代教育要求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各种技能,如质疑的能力,搜集整理和使用证据的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能力,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创造的能力等,使当今的教育不再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生。 3﹑教学要面向所有的学 生

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鲜明的个体,有着各自不同的长处与缺点,而以往我们评判学生的某一尺码就是考试的成绩,成绩好的学生就是好孩子,成绩差的就是坏孩子。其实每个学生的潜力都是比较大的,能否发掘其潜力,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持有“每个学生都是能够教育好的”③信念,是否采用了恰当的教学方法,是否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进行教育。如今年所教的班级中有一位男生特别调皮,上课故意高声喧哗,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老师批评后不以为然,老师越生气,他越高兴,课后不做作业,常常与社会不良青年有密切来往。老师们不喜欢他,同学们怕他,面对此种情况,我抛弃老观点,常找别的同学了解他的情况,并在生活中关心他,,最重要的是发掘他的闪光点,坚持不懈地表扬他,让他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感受到正面价值被肯定的喜悦。如他在作文中有奇文妙句,我就不遗余力地极力赞扬;课后,看见他画的漫画形象逼真,就和他探讨一番,肯定他的优势;在他故意哗众取宠后,再做细致深入的说服教育工作。自此和他制定循序渐进的约法三章(第一至四周可以犯三次错误,做到就表扬;第五六周,每周可以犯两次错误;第七八周每周可以犯一次错误……)这样他逐渐改掉一些不良习惯,并且在半期考试中作文勇摘班上桂冠。 4﹑教学中要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师生关系时认为:“师生应该是共同探求真理的志同道合者。”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必须进行平等的交流,摒弃“师道尊严”的观念,摒弃师生之间从属关系的传统观念,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十一世纪呼唤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造能力,已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教育的重要阵地——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措施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措 施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措施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促进我校素质教育全面推进,为培养适应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四有”人才,特制定本方案。 二、成立素质教育领导小组,负责管理、协调、促进我校素质教育全面实施。 组长:康友广 副组长:辛忠灵 成员:李世宏杨金海汪跃华孙天洲吴玲玲 三、主要目标和任务: 1、把我校办成“精神文明的校园,培养人才的乐园,激发兴趣、发展个性的乐园,优美整洁的花园”。使我校成为“质量全面,师生热爱,社会满意,家长放心,市区知名”的乡镇级中心小学。 2、坚决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确保入学率、巩固率达100%。 3、全面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共产主义理想和高尚道德情操,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创德育先进学校。 4、教学质量达全镇第一和全学区同类学校先进水平,坚决取消留级制,确保学生及格率100%,直升率100%,优秀率80%以上。

5、继续加大减负力度,开辟和扩大学生课外活动空间,培养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开展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6、千方百计多渠道多形式提高教师政治业务文化素质。 7、狠抓教学研究工作,推动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轨,全面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向四十分钟要质量。 8、抓好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建设,下大力气办好家长学校,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高度一致相结合,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后备人才。 9、巩固体育争创工作成果,确保体育达标率80%以上,优秀率稳中有升,进一步完善体育活动设施。 10、师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榜上有名,推出一批师生知名名牌,外塑形象,内强素质。 四、主要措施: 1、狠抓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要有新理念以确保新课标的顺利实施,学校要不断更新观念,确保培养目标不偏离正确方向和素质轨道,营造素质教育氛围,确保实施素质教育有一个良好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 2、坚持五育并举,德育领先,对师生进行全方位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教育,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强化新的小学生日常行规养成教育,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德育工作管理全员化、层次化、德育内容系列化、德育途径多样化、德育方法形象化的工作格局。

中国素质教育的发展

中国素质教育的未来的发展 过去的应试教育,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中小学教育以“应试”为主,更多的强调统一的课程,统一的评价标准,像工厂生产标准件一样,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按一个规格,一个标准生产出来。但世界是多彩的,社会是多元的,对人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所以每个孩子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位置。较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是更科学的合理的先进的教育。素质教育就是要促进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的、主动的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的各方面才能和兴趣、特长的和谐统一的发展,同时包括人的道德水平、审美情操的发展。随着素质教育在中国的推广,在以后对诸多方面都有更加深刻的影响。 一、国家管理 政府资金:加大资金支持,提供一些设施,使进行素质教育成为可能。对农村地区加以扶持。 机构管理: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将素质教育摆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素质教育的发展将会促使考试制度的改革与评分标准的改变。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开发优秀的教育教学软件;有条件的省级人民政府进行多种形式的高考制度改革试验,扩大学校的招生自主权和考生的选择机会 完善教育经费拨款办法,充分发挥教育拨款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不断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二,学校管理 教育观念:不再把分数和升学率作为“紧箍咒”来念,把教职工福利待遇与学生分数挂钩。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 课程的设置:这方面主要是高等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结合,各个学校将从自己所肩负的培养人才的层次、规格等实际情况出发,各有特点的向综合化方向发展,以实现理工结合、文理交叉,使学科间的整体联系以及科学和社会系统的联系得到了加强,拓宽了专业口径,开阔了科学视野,当然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增加学科课程。 校本课程的进一步开发:校本课程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最新资料推荐------------------------------------------------------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指导思想: 坚持为每位教师和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幸福奠基的教育理念,坚持依法治校,质量立校的工作思路,坚持育人为本,坚持德育为首,坚持注重实效,切实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要点: 1 、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提高管理水平; 2、各班级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新的中学生《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 3、以稳定为主旋律,落实全方位、社会化育人工作,创设和谐的德育教育环境; 4、进一步理解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5、重视树立学生诚信人格教育,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和诚实意识,提高守法、守规的自觉性,牢固树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从小立志做讲信用、讲道德的人,让学生具备健康的人格; 6、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同时根据学生实际开展青春期心理和生理健康教育; 7、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生活,能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因此,我们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人文氛围,使校园处处见德育; 8、认真落实安全目标责任制,健全完善学校安全工作制度,加强平安校园建设,强化学生的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9、贯彻落实《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 1 / 8

素质教育观

素质教育观:(1)素质教育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2)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3)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4)素质教育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2.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1.德育为先,五育并举。2.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3. 学校管理、课外、校外活动、班主任工作。 1.发挥教师的作用 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4.运用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发展 3.素质教育要求:1.面向全体,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以全面发展为本: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应当把学生视为独立的完整个体、把学生看做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尊重学生、必须意识到学生的发展潜力,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1.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1以学生的个性为本。 2.要在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上 2.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1.一视同仁,正视差异。2.体谅和宽容. 3.因材施教 学习主体。独立完整个人。潜力。尊敬 教师构建师生关系的途径 1.热爱学生 2.尊重学生 3.了解学生 4.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 5.严格要求学生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正规的专业教育2.非正规的专业教育3.校本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1.专业知识学习2.教育反思3.教育研究 ○1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1、教师必须学会学习,加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2、成为反思型教师3、强化创新精神4、重视交往与合作能力的培养5、教师要成为课程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2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1、树立终身性学习。2、注重实效性学习。3、强调研究性学习。4、提高专业化学习。5、坚持工作中学习。 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也是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每个社会成员知法守法,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做法律禁止的事情。 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没有感情就做不好教育工作。教师应始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志存高远,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履行自己的光荣职责。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必须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4.“教书育人”——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教师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为人师表是区别于其它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教师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影响学生。要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即培养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想改变过去那种死板、僵化、模式化的教学方式,必须变单一的应试教育为全面的素质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是主力军。因为他们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接触机会最多,是空间和时间的拥有者。所以教师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的素质,那么如何提高教师素质、使教学与时俱进呢?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转变观念,全面培养学生。 陈旧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适应未来社会,更难满足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死板的书本知识,僵化的思维方式,在未来社会无法立足。多年来,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抓中上等生甚至尖子生,放弃中下等生及差生,造成两极分化,使一部分学生只好辍学而过早地走向社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压力;其他学生一心只为了高考,三更灯火五更鸡,结果搞得生活没有任何规律,身体素质明显下降,过度疲劳,常常出现课堂“休克”现象。另外只注重成绩的提高,忽视品德教育,结果青少年的犯罪率大幅度上升;更有甚者因成绩不断滑坡,受不了老师的逆耳“忠言”,自寻短见。事实充分地说明,在抓应试教育的同时,必须注重素质教育,没有一个好的身体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想考出好的成绩是绝对不可能的。只有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产生良好的效应。同时切忌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转变观念,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加强全面的素质教育。 二、充分发挥教育的示范作用。 常言道:艺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举止言行无时不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低素质的教师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就道德素质而言,教师应做到

从素质教育到核心素养

从“素质”到“核心素养” ——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 2014年10月21日14:50 来源:《教育科学研究》2014年3期作者:柳夕浪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作者简介:柳夕浪,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教育局(江苏南通226600)。 内容提要:借鉴国际社会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对素质的结构及其形成过程进行分析,厘清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体系的关系,一方面可以在素质层次结构中对素养的可教、可学、可测的特点进行科学的说明;另一方面可以丰富和完善素质教育理论,理清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思路。 关键词:核心素养素质层次结构素质教育 一 素质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的中国式回答。 它是针对“中国问题”提出来的。20世纪,从1957年“反右”开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各方面的发展被耽误了,①学校教育成为重灾区。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敏锐地看到了人口素质是事业成败的决定因素。他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②人们很自然地把人的素质同教育联系起来,开始了关于端正办学思想的大讨论。1994年8月,中共中央发布《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第一次正式在中央文件中使用“素质教育”的概念。 什么是素质教育呢?二十多年来,人们不断赋予素质教育以新的内涵: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有一段时间还有学者提出“心育”③),到“两全、一主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到“一个灵魂、两个重点”(以德育为灵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④),后来又有“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以及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⑤等。素质教育内涵发展的逻辑轨迹是:教育实践中存在什么问题,时代发展提出了什么新要求,它就被增加相应的新质,即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现实中不断出现的问题的对立面,其内涵是随着人们对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而逐步被充实完善的。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各地进行了素质教育区域性试验与探索,以及学校层面的改革实践,涌现出湖南汨罗、山东烟台、辽宁大连、上海闵行、江苏南通等一批实施素质教育的先进典型⑥,创造出愉快教育、成功教育、情境教育、尝试教学等等实施素质教育的鲜活经验。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指出: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建构面向21世纪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1年开始,在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带动人才培养环节的一系列变革。 然而,素质教育发展到今天,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方面看,都存在着一些困惑或问题。仅就理论层面看,主要是:百科全书、心理学辞典中将素质(predisposition)界定为人生来具有的某些生理解剖特点,特别是神经系统、脑、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如此定义的“素质”是不可教的,只能成为教育的必要基础,不能构成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而在对经典概念进行教育学的改造和加工时,更多的人将其泛化为人的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的发展,于是有了“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等。既然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发展的教育,那么“素质教育就成为同义反复、没有内容、空泛、抽象、不确定的概念”,“道理说不清”⑦。于是,有学者指出,“素质教育”并非是教育术语,而只是一种“教育口号”,它是“主情”的,所唤起的是人们的

从“素质”到“核心素养” ——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

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 2014年10月21日14:50 来源:《教育科学研究》2014年3期作者:柳夕浪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119 内容摘要:借鉴国际社会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对素质的结构及其形成过程进行分析,厘清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体系的关系,一方面可以在素质层次结构中对素养的可教、可学、可测的特点进行科学的说明;另一方面可以丰富和完善素质教育理论,理清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思路。 关键词:核心素养;素质层次结构;素质教育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柳夕浪,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教育局(江苏南通226600)。 内容提要:借鉴国际社会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对素质的结构及其形成过程进行分析,厘清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体系的关系,一方面可以在素质层次结构中对素养的可教、可学、可测的特点进行科学的说明;另一方面可以丰富和完善素质教育理论,理清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思路。 关键词:核心素养素质层次结构素质教育 一 素质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的中国式回答。 它是针对“中国问题”提出来的。20世纪,从1957年“反右”开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各方面的发展被耽误了,①学校教育成为重灾区。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敏锐地看到了人口素质是事业成败的决定因素。他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②人们很自然地把人的素质同教育联系起来,开始了关于端正办学思想的大讨论。1994年8月,中共中央发布《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第一次正式在中央文件中使用“素质教育”的概念。 什么是素质教育呢?二十多年来,人们不断赋予素质教育以新的内涵: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有一段时间还有学者提出“心育”③),到“两全、一主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到“一个灵魂、两个重点”(以德育为灵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④),后来又有“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以及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⑤等。素质教育内涵发展的逻辑轨迹是:教育实践中存在什么问题,时代发展提出了什么新要求,它就被增加相应的新质,即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现实中不断出现的问题的对立面,其内涵是随着人们对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而逐步被充实完善的。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各地进行了素质教育区域性试验与探索,以及学校层面的改革实践,涌现出湖南汨罗、山东烟台、辽宁大连、上海闵行、江苏南通等一批实施素质教育的先进典型⑥,创造出愉快教育、成功教育、情境教育、尝试教学等等实施素质教育的鲜活经验。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指出: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建构面向21世纪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1年开始,在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带动人才培养环节的一系列变革。 然而,素质教育发展到今天,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方面看,都存在着一些困惑或问题。仅就理论层面看,主要是:百科全书、心理学辞典中将素质(predisposition)界定为人生来具有的某些生理解剖特点,特别是神经系统、脑、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如此定义的“素质”是不可教的,只能成为教育的必要基础,不能构成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而在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措施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措施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促进我校素质教育全面推进,为培养适应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四有”人才,特制定本方案。 二、成立素质教育领导小组,负责管理、协调、促进我校素质教育全面实施。 组长:康友广 副组长:辛忠灵 成员:李世宏杨金海汪跃华孙天洲吴玲玲 三、主要目标和任务: 1、把我校办成“精神文明的校园,培养人才的乐园,激发兴趣、发展个性的乐园,优美整洁的花园”。使我校成为“质量全面,师生热爱,社会满意,家长放心,市区知名”的乡镇级中心小学。 2、坚决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确保入学率、巩固率达100%。 3、全面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共产主义理想和高尚道德情操,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创德育先进学校。 4、教学质量达全镇第一和全学区同类学校先进水平,坚决取消留级制,确保学生及格率100%,直升率100%,优秀率80%以上。

5、继续加大减负力度,开辟和扩大学生课外活动空间,培养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开展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6、千方百计多渠道多形式提高教师政治业务文化素质。 7、狠抓教学研究工作,推动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轨,全面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向四十分钟要质量。 8、抓好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建设,下大力气办好家长学校,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高度一致相结合,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后备人才。 9、巩固体育争创工作成果,确保体育达标率80%以上,优秀率稳中有升,进一步完善体育活动设施。 10、师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榜上有名,推出一批师生知名名牌,外塑形象,内强素质。 四、主要措施: 1、狠抓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要有新理念以确保新课标的顺利实施,学校要不断更新观念,确保培养目标不偏离正确方向和素质轨道,营造素质教育氛围,确保实施素质教育有一个良好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 2、坚持五育并举,德育领先,对师生进行全方位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教育,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强化新的小学生日常行规养成教育,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德育工作管理全员化、层次化、德育内容系列化、德育途径多样化、德育方法形象化的工作格局。

素质教育计划 2篇

XXXX素质教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指导,着眼时代要求,着眼未来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二、主要任务及措施 (一)端正教育思想,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教育观念。 1、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全国各地教育经验,学习国务院,国家教委有关领导关于素质教育的重要指文。充分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到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应试教育以升学考试为目的,面向少数学生,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视智育,忽视德、体、美、劳和学生的实践初步能力,把分数作为译价教师和学生的标准,严重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阻碍学生个性特长发展,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而素质教育是为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创造充分条件,打下坚实的基础。 2、更新教育观念,是素质教育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学校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明确少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和任务,组织教师(1)更新“人才观”,使学生们的个性和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全面

成才。(2)转变“教学观”,要求全体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彻底改变“注入式”这一单向的信息传递方式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地发展”。 (二)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认真落实《管理规程》和《课程方案》,使学生全面发展。 《管理规程》和《课程方案》是国家管理教育的重要法规,是中小学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在这一方面,我们准备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凡《管理规程》中明确规定的学校要严格执行,禁止的要坚决杜绝,在《规程》规定的范围内,积极有效地开展教育和教学活动。 2、严格执行国家教委频布的《课程方案》和《教学大纲》,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严格执行区制订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管理和奖惩制度,建立教学责任事故制度。 3、根据《课程方案》规定的活动类课程,发展学生的特长,学校建立3个校级兴趣小组(音乐、体育、美术兴趣小组)做到时间、内容、辅导、人员、四落实,由教务处和少先队协同落实,根据效果,增加奖励程度。 (三)落实素质教育,强化常规管理,实行“四个控制”,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素质教育定义为

素质教育定义为: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本质在于它的思想性和时代性。 素质教育的内涵: 1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决定》中指出我国教育的目的: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课改的教学观 教学观:(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创设智力操作活动 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知道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 知道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结论和过程的关系:教学相长 提倡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的意义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理念的局限: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 关注人的教学理念的表现: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 (1)学生是发展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作。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以人为本”,也是以所有学生的发展为本,或者说以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坚持“教育公正”原则,处理好学生发展的共同性和发展性的问题。 教育公正,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就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获得同样的教育机会,或者说教育机会对所有的学生来说是均等的。所谓教育机会均等,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入学机会均等,一个是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 教师观: 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新课改下教师的教学行为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新课改的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十条基本要求实施细则

***中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十条基本要求实施细则 一、实行免试就近入学。 严格执行***教育局下发的招生文件。 二、义务教育阶段不分重点班、快慢班。 三、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全课程,上足课时,毕业班与非毕业班一 个样,考试与平常一个样。 1、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注意加强体育与健康、艺术、社会与历 史和劳技(劳动)教育。 2、严格执行教学六认真。 3、进一步加强学校教科研活动。 4、进一步加强对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和班主任的培训工作。 四、严格控制学生的在校时间,星期六、星期天、节假日不集体补课。 五、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向四十分钟要 质量、高效益,认真磨好课,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六、尊重、爱护和信任学生,严禁侮辱、歧视、体罚学生,不得罚做、 罚抄作业,也不得要家长批改或签字。 1、广泛开展爱生教育活动。 2、严禁侮辱、歧视、体罚学生,不罚做、罚抄作业。 3、教师作业布置要适量,布置的作业应当自已批改,并要求学 生认真订正。 4、定期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听取意见,改进工作。 5、加强督促检查,发现违反师德,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视 情节轻重作出相应处理。 七、严格控制考试次数,每学期期中、期末质量分析,不张贴公布排 名。

1、严格考试纪律,端正考风。 2、认真进行期中、期末考试质量分析,及时反馈,查漏补缺。 八、加强学籍管理,做好转学工作,取消留级制度,严格控制、杜绝 流生。 九、严格按国家和省教委规定,除统一订购教材以外,根据自愿原则 订购教辅用书、用具等,杜绝乱编、乱印、乱订。 1、严禁教师擅自为学生集体订购资料及报刊。 2、每学期向家长、学生公布代办费使用清单,接受监督。 十、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素质教育的理论,提高认识,认真实施素质教育,初中实行等级计分制。 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通知十项具体规定

坚持育人为本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坚持育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陕县教育体育局水清波 素质教育,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教育思想的转轨,认识上要先解决这个问题。从实际情况看,我们在指导思想上始终坚持四点: 1、注重全面性、全体性和基础性。 素质教育,实际上是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为目的,以提高全体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提高学生潜能为目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适应社会要求奠定基础的。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注重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 2.立足实践,追求发展。 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一个动态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统一的标准。素质教育要从低层次向更高层次发展,无疑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因此,不能停留在理论上的探讨,必需从学校实际出发,立足实践,追求发展,本着缺什么,就补什么,寻求怎样做会更好,才能不断开拓学校素质教育的新局面。培养成具备全面素质的人才。 3、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教育的支柱。 教师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因此,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途径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永恒的主题。 4、绐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一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身教重于言教,有效开展德育工作,二是德育工作从小事做起,开展多种形式的行为养成实践活动和心理疏导。三是拓宽德育渠道,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四是不断在形式和方法创新上下功夫。

依照上述指导思想,坚持“三个面向”,全面贯彻方针,落实重点中学任务,经过近年努力,当前,我校素质教育的实践和现状基本上是好的。体现在: 一.在工作中坚持一个思想,做到四个重视。 一个思想是坚持知识、能力、精神三者和谐发展。四个重视是:(1)不仅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2)不仅重视学持智能力因素的发展,也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3)不仅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4)不仅重视课堂教学,也重视课外活动。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落实素质教育。 对课堂教学要求更高,做到:(1)首先提高了课堂教学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中所处的重要位置的意识;(2)课堂教学如何适应素质教育要求不断进行改革的探索。(从教法、学法、课堂效益的提高、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否则素质教育难以落实)(3)教师使用各种现代教学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包括电脑、各种电、声、光电教设备)使课堂教学容量扩大、教学节奏加快、教学效果增强,课堂充满活力生机。现在,基本做到比较多的教师对电教媒体的选择、教学内容、程序、教学软件(课件)都基本上由教师自已编制,教学过程由教师调控,教学语言越来越精确简明,更富有启发性,教学直观效果好。但这个问题我们也没有用固定的模式,而用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办法去发展、完善。 三.在改革目标上,明确了着眼未来、着力于素质、培养志向高远、素质全面、基础扎实、特长明显、具有持续发展条件的合格人才的标准。在实践中: (一)确立“三个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全校教职工的“教育铭”。

素质教育政策的历史与发展

素质教育政策的历史与发展 江苏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张扬生 素质教育在我国已实行多年,特别是从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表以来,素质教育已经提升为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2006年6月29日,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公布,首次将素质教育写进法律,成为教育部门乃至全社会必须遵守的法律准则。素质教育在全面推进过程中,各地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成绩巨大。但是正如教育部领导所指出的:素质教育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从区域来看,既有一些地区。例如南通、深圳、潍坊、铜陵、大连等地,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也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课业和心理负担沉重;重视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的倾向明显,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即使智育也不是全面科学的智育,往往以扼杀学生兴趣和创造精神以及实践能力为代价。这些问题愈演愈烈,已经到了必须下大决心解决的时候了。1 素质教育在实践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解决这些难题,也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的工作过程。其中如何充分发挥素质教育政策的作用,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也可以说,政策和策略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可见素质教育政策的极端重要性。 素质教育政策既包括党和国家制定的总政策、总法规,也包括各级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相应的区域性政策和法规,甚至包括一些有关的行政决定。素质教育政策也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发展过程。为了更好地运用素质教育政策解决实践中的难题,应该对素质教育及其政策的历史与现状有所了解,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予以研究,以便制定出更加科学和有效的素质教育政策,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深入地发展。 一、素质教育及其政策的历史与现状 1.素质教育思想的历史回顾 素质教育是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场教育改革运动。但素质教育思想的产生却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基础和深刻的现实背景。素质教育的定义或概念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说法,仍在争议中。其实,素质教育是一个发展着的、实践着的过程,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过程。因此,素质教育的概念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狭义的素质概念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精神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其中脑的特性尤为重要。它们通过遗传获得,故又称遗传素质,亦称禀赋。”而广义的素质概念则是:“公民或者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如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干部素质、教师素质、作家素质等。都是个体在后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