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异化理论比较
- 格式:docx
- 大小:16.42 KB
- 文档页数:6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1932年,马克思的遗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首次公开发表。
手稿中,马克思赋于异化范畴以崭新的社会意义,劳动产品与劳动相对立,“劳动所产生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异己的东西,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是同劳动对立的。
”1私有财产是劳动异化的表现,“私人财产是外化了的劳动。
”2社会从私有财产的解放表现为劳动者的解放,也即是全人类的解放,“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也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3“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代表人物,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为基础,把异化作为哲学的核心范畴来建构自己的异化理论,其中以卢卡奇、列菲弗尔、马尔库塞、弗洛姆最为著名,本文仅对这几种异化理论作一扼要的介绍。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乔治·卢卡奇(1883—1971)是匈牙利哲学家、美学家和文学批评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卢卡奇是20世纪最早、最系统地提出异化理论的人,早在1923年,他就发表了后来被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
在该书的“物化与阶级意识”一章中,他从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论述中推断出“物化”理论,“物化”实际上是“异化”的同义词。
1932年,马克思的《手稿》公布于世,人们惊奇地发现,卢卡奇在10年前就得出了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相似的结论,真是名下无虚。
卢卡奇认为,物化——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是普遍存在的。
“物化的结构逐步地、越来越深入地、更加致命地、更加明确地沉浸到人的意识当中”4,“物化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每个人所面临的必然的、直接的现实性”5。
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活动、劳动物化为某种东西或商品,人的活动与人相疏远,人变成了物。
“人自身的活动,使自己的劳动变成客观的、不以自己的意志转移的某种东西,变成了依靠背离人的自律力而控制了人的某种东西。
浅论人的合理异化及作用摘要何谓异化,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私有制是异化的主要根源,社会分工固定化是它的最终根源。
异化概念所反映的,是人们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品反对人们自己的特殊性质和特殊关系。
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
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异化的观点过于片面与消极,只看到了物质对人的消极影响, ,现代人是经过无数次的异化从原始人类发展而来,如果否认异化的积极作用,那么就等于否认了社会前进的动力,否认了社会的发展,否定了人类的历史,.当然,这里所说的异化是普遍的异化,而不是少数人的过度异化,此文主要讨论的也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类异化的合理性与影响,以及如何防止人类的过度异化. 关键词:异化物化一、人的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人的异化理论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来的。
他主要从两方面论述这个问题:一是人的本质异化,即人类的异化。
劳动者被剥夺他的生活,即人的生活,失掉了自己的本质,人就不再是人了。
二是人同人相异化。
也就是任何人的关系已经被物和物的关系所取代,人已经被异化,失去了作为人而存在的意义。
马克思认为,人的异化现象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提出的关于人的异化的理论,其本质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批判,狭隘的把异化理论当作阶级斗争的工具,没有全面的客观的评价人的异化。
人的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体现了人的趋利避害的本性。
1.人生来就被异化人类所存在的社会是一个物质世界,如果脱离了各种物质,人就失去了其社会属性与动物没有什么区别。
人类对工具的改造与利用成就了智慧人类,人类想要更好的生活就必须不断的改造世界,利用各种物质,而后来的人们是生活在前人改造过世界之上,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了人类文明的延续。
浅析马尔库塞的技术理性批判马尔库塞认为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通过对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结构的把握,逐渐成为一种统治社会的力量。
马尔库塞的技术理性批判具有革命性划时代的意义,但是马尔库塞把技术和人性对立起来,并对技术采取片面的否定的态度,我们应该对他的理性、感性采取批判的态度进行思考和理解,从而寻找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思路。
标签:马尔库塞;技术理性;异化一、马尔库塞异化理论的思想渊源经过我们深入的研究我们发现马尔库塞是在前人的异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异化的理解,形成了自己思维的独特性。
首先,马尔库塞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黑格尔认为人类的理性是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能动力的,这种能动性最后会异化自然界异化社会,进而社会及自然界又反过来异化我们人类自身,这种循环往复的异化过程其实都是精神异化的结果,马尔库塞在黑格尔的思想基础之上又形成了自己的异化思想;其次马尔库塞又继承了海德格尔的思想,海德格尔认为现代社会的人之所以感到不安、恐惧,归根结底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是人性的泯灭,所以人们才会感到空虚、不安。
所以海德格尔最后主张还原人内心本真追求,揭示了人最终存在的内在意义。
马尔库塞深受影响,在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上形成了他的异化学说。
第三个影响的马尔库塞的人物,就是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由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构成。
其中,承认无意识的存在在人类内心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意味着把人当成了一种非理性的存在物。
弗洛伊德还单纯把人的本能归为生与死的本能。
马尔库塞继承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形成了他的社会批判理论,最后不得不说的就是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在马克思的《1844年的经济学哲学手稿》里,它他指出劳动异化其实是人与劳动之间的异化,人的劳动成果出自人自身,人类自己却不能控制自己的劳动产品。
马克思继而又提出了人与人的异化,人与人类本质相异化。
马尔库塞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异化理论,尤其是他的科学技术批判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1932年,马克思的遗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首次公开发表;手稿中,马克思赋于异化范畴以崭新的社会意义,劳动产品与劳动相对立,“劳动所产生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异己的东西,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是同劳动对立的;”1私有财产是劳动异化的表现,“私人财产是外化了的劳动;”2社会从私有财产的解放表现为劳动者的解放,也即是全人类的解放,“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也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3“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代表人物,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为基础,把异化作为哲学的核心范畴来建构自己的异化理论,其中以卢卡奇、列菲弗尔、马尔库塞、弗洛姆最为着名,本文仅对这几种异化理论作一扼要的介绍;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乔治·卢卡奇1883—1971是匈牙利哲学家、美学家和文学批评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卢卡奇是20世纪最早、最系统地提出异化理论的人,早在1923年,他就发表了后来被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在该书的“物化与阶级意识”一章中,他从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论述中推断出“物化”理论,“物化”实际上是“异化”的同义词;1932年,马克思的手稿公布于世,人们惊奇地发现,卢卡奇在10年前就得出了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相似的结论,真是名下无虚;卢卡奇认为,物化——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是普遍存在的;“物化的结构逐步地、越来越深入地、更加致命地、更加明确地沉浸到人的意识当中”4,“物化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每个人所面临的必然的、直接的现实性”5;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活动、劳动物化为某种东西或商品,人的活动与人相疏远,人变成了物;“人自身的活动,使自己的劳动变成客观的、不以自己的意志转移的某种东西,变成了依靠背离人的自律力而控制了人的某种东西;……人个人的活动成了与他自己相疏远的东西,一个人的活动变成了附属于社会自然规律的人类以外的客观商品,人的活动肯定是按消费品那样独立于人的方式;”6“工人的劳动力和他的人格的分裂,他由人变成为‘物’,变成在市场上被反复出售的物体;……一种才能或者说总的能力从他整个的人格中分离了出去,并被置于与他的人格相对立的位置,使其变成一个物、一个商品;”7“人成为如同外部新世界的各种物体那样的可以‘占有’也可‘抛弃’的东西”8卢卡奇视异化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特征,进一步把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本体化,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形成发展中,有着承先启后的作用;列菲弗尔的“全面”异化理论列菲弗尔1901—是法国哲学家和社会政治理论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列菲弗尔是法国最早知道手稿并把它译成法文的人,他写于1934—1935年的第一部着作辩证唯物主义就是依据手稿对整个马克思主义作出的重新“解释”,提出要以手稿精神对马克思主义“加以重建”;他认为异化问题是“马克思思想中的‘酵素’”,提出要以“异化理论”和“国家理论”来“恢复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性”;异化理论是列菲弗尔一切理论的出发点,早在辩证唯物主义一书中,他就认为异化贯穿于人的一生;人在他的一切表现中,在他对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中,都是拜物教的牺牲品;关于“政治异化”,列菲弗尔说:“国家拥有非人性的势力而支配着全部社会生活并把这种势力巩固和确定下来;政治上的异化连同政治迷信,正是这种迷信把凌驾于社会生活之上的一种生活归之于国家在某种意义上是最严重的异化;”9 关于“人的异化”,列菲弗尔认为,科技的发展、生产的社会化,使得人们完全听命于技术和工具的奴役;这一种统治比阶级统治更厉害,它使人失却了自由和主动性,使生产、生活和业余生活都单一化、标准化、规范化,这就使人失去了个性和创造性;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虽然满足了人的物质需要,但却压抑了人的本能;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与阶级统治并存的有一个心理上和精神上对人压抑的体系;这种心理和精神上的压抑表现在家庭、婚姻、民族关系和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异化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意识形态方面,而且充斥日常生活之中;在劳动、娱乐、家庭、邻里关系、两性关系这些日常生活中,都存在着种种异化现象;总之,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异化的社会,而人的异化现象比马克思当时所处的时代更为严重;因为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日常生活,都包含着异化之网,使人在精神上感到更加痛苦;马尔库塞的“人的本质异化”理论马尔库塞1898—1979是美籍德裔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和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马克思的手稿发表之后,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中,首先撰文加以阐释的是马尔库塞;他迅速发表论证历史唯物主义的新源泉一文来阐释手稿,并把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解释为人的本质异化,认为异化的根源就在人的本质之中;在爱欲与文明1955一书中,马尔库塞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补充马克思的思想;他认为爱欲是人的生命本能,因而是人的本质;在现代资本主义文明中,人的本能——爱欲受到文明的压抑;“人的本能需要的自由满足与文明社会是相抵触的,因为进步的先决条件是克制和延迟这种满足”,”进步的加速似乎与不自由的加剧联系在一起;在整个工业文明世界,人对人的统治,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效率上,都日益加强;……况且,人对人的最有效的征服和摧残恰恰发生在文明之巅,恰恰发生在人类的物质和精神成就仿佛可以使人建立一个真正自由的世界时刻”10;在单向度的人1964一书中,马尔库塞认为,在发达的工业社会里,批判惹识已消失殆尽,统治成了全面的,个人已丧失了合理性批判社会现实的能力,人在物和科学技术的压制下已变成了只求物质,不求精神,只按照技术合理性行动,而没有否定性和批判性的单向度的人”,社会变成了“单向度的社会”,思想变成了“单向度的思想”;“异化的主体被它的异化了的存在所吞没;只存在一个向度,它以各种形式无所不在;”11人成了商品的奴隶,把追求外在的物质欲的满足作为生活的全部内容,把商品作为自己生活的灵魂;“人们在他们的商品中识别自身;他们在他们的汽车、高保真音响设备、错层式房屋、厨房设备中找到自己的灵魂”12;这样,商品不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被人生产出来,而是人为了使商品得到消费而存在,人拜倒在物面前,把物作为自己的灵魂;人不仅异化为物,而且进一步异化为物的奴隶;人过的不是真正的人的生活,而是失去灵魂的、没有目的的动物般的生活;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人过的是一种“痛苦中的幸福生活”,得到的是一种“虚假的满足”;马尔库塞还进一步认为,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成了一种新型的统治力量;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随着劳动的机械化和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人在劳动中越来越丧失了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人只是作为机器的零件、一种工具在起作用;人们的劳动是一种痛苦的异化劳动,人成了劳动的工具;人们不仅在劳动时间,而且就是在休息时间也不得不把心挂在劳动上,不得不为掌握某种技术而冥思苦想,人已不再有足够的时间来发展自身;由于劳动的异化所带来的精神痛苦不仅仅充斥于人们的劳动时间,而且占据着人的全部生命活动;弗洛姆的“人性异化”理论埃里希·弗洛姆1900—1980是美籍德裔哲学家、心理学家,法兰克福学派和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弗洛姆对以手稿为代表的马克思早期思想、异化理论进行过认真研究,并试图将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学说加以“综合”;逃避自由1941是弗洛姆将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综合”的奠基之作;弗洛姆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对人的心理产生了双重影响,自由又意味着不自由;“自由给人类带来了独立和理性,但同时又使人陷于孤独、充满忧虑、软弱无力;”13 在健全的社会1955一书中,弗洛姆写道:“所谓异化,是指这样的一种经验方式,人在其中把他自己当作一个陌生的人;他变得……同他自己相对化,他并不觉得他本人是世界的中心,是他自己的行为的创造者——而倒是他的行为和这些行为的后果成了他所服从或他甚至可以加以崇拜的主义;”14由于主体和客体分离使主体体验不到自己是自我世界的中心,自己变得与自己疏远了,这就是人性的异化;在1961年出版的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一书中,弗洛姆认为,马克思的哲学“代表了一种对人的异化、对人的失去自身、对人变成物的抗议,”“而人之所以沦为奴隶,不是被资本家奴役,而是人包括工人和资本家被他们自己刨造的物和环境所奴役;”在今天,“异化已经变成为大多数人的命运,特别是那部分人数愈来愈多的居民的命运;这部分人主要不是与机器打交道,而是与符号和人打交道,说起来,职员、商人和行政官吏在今天的异化程度,甚至超过了熟练的手工劳动者的异化程度;”所以,“马克思的目的不是仅仅限于工人阶级的解放,而是通过恢复一切人的未异化的、从而是自由的能动性,使人获得解放”15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我同马克思、弗洛伊德的遭遇1962一书中,弗洛姆认为精神性疾病也是自我异化的一种结果,“甚至在那些和精神性错乱相比较不极端的形式中,也可以把作为自我的一种疾病的异化,看作是现代人精神病理学的核心;”16弗洛姆认为人性异化是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存在的现象,而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里变得更加突出和严重;人性的异化和丧失“渗透到了人和他的工作,所消费的物品、国家、同胞以及和他自己等这些关系中”17;在高度机械化和自动化的生产过程中,人的创造性与主体作用丧失了;在消费过程中,人们受物和商品的支配;在人与人关系方面,表现了一种疏远和利己主义的关系;在人与自己的关系中,表现出那种完全受“市场倾向”的调节和人格的商品化;综上所述,卢卡奇、列菲弗尔、马尔库塞、弗洛姆这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揭露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触目惊心的政治异化、经济异化、日常生活的异化,特别是人的异化现象,从而得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不合理的社会,必须用更合理的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的结论;然而,他们的分析和批判是站在人本主义的立场上、站在马克思早期着作中所运用的人道主义与异化理论的立场上,而不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站在阶级分析的立场上,即不是站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这就使他们的理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注: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4页.2 同上书,第54页;3 同上书,第73页;4 乔治·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张西平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104页;5 同上书,第224页;6 同上书.第96-97页;7 同上书,第110页;8 同上书.第111页;9 转引自李青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资本主义理论,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62页.10 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8页;11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张峰、吕世平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11页;12 同上书,第9页;13 弗洛姆:逃避自由,陈学明译,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第195页;14 转引自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论丛,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167页;15 同上书,第165页;16 同上书,第167页;17 转引自李青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资本主义理论,第75页;。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劳动异化理论探析□鲁毅郑雯摘要: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核心内容之一。
对它的把握,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的整个思想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对劳动异化理论的历史源流做出一番梳理,再讲述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劳动异化理论,并指出它是对传统的异化理论的超越,并做出评价,最后指出马克思提出的劳动异化理论的当代意义。
关键词:劳动异化理论历史源流异化劳动当代意义(武汉大学哲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段的后果。
二、对异化的进一步论述那么,既然异化是一个历史现象,也可以通过历史过程而消除,通过对资本家的的消灭而实现对异化的克服。
理论上这是完全可行的。
正如马克思提出的对资本主义的消灭而创建社会主义社会一样。
然而,历史现象一旦深入人的内心就会形成一种难以消除的后果。
资本社会或者大工业社会对人类的影响比它在经济过程中即人的劳动过程中使人丧失其对象、丧失自我的影响大得多。
这一影响反映在人的思维、行动、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
我们可以正当地认为,这是一种对人的类本质的影响,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深刻改变。
这一点也是马克思提及过的。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懂得按照任何尺度进行生产",③人是一个类存在物,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在整个社会的角度,人能够超越个体把握到整个人类的普遍性,马尔库塞进一步指出了这一人类的普遍本性,即人的多向度的存在本性。
多向度性正是人的二重化本性的体现。
双重性,如同前面说过的那样,并非严格地指出人的双面性,而是人的超越性,人总是超越于其当下的存在而用另一种视角来对待自我。
人的双重化存在体现为人的多向度性。
然而,无论这种多向度在数量上如何繁多,它始终是一种双重性。
失去这种多向度性就沦为单一性,即人的异化存在,马尔库塞称之为单向度的人。
单向度的人具有一种机械的认同感,人云亦云,于己无超越,于社会无批判,整个社会成为一个单向度的社会,社会对人是一种吞噬,一种淹没,人在社会中就像零件在机器中的一样,整个社会不需要有例外和意外,任何人都只被要求严格地遵从社会的规范行事,对社会保持一种认同即可,创造也是有限制和被压抑的。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总7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意义摘要: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整个思想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异化问题的关注贯穿于马克思一生的理论思考之中。
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中心,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日益贫困的生活状况,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异化形式,提出了人的本质异化思想。
异化劳动理论中折射出的人本思想为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
重温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于在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异化劳动;思想渊源;表现形式;当代意义一、异化劳动理论的思想渊源异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出现,但直到近代以来,异化问题才开始引起学者的关注。
其中,成就比较大的、对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的当属卢梭、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
(一)卢梭的异化理论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先于马克思使用了“异化”,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指出,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处在枷锁中。
他认为私有制是社会产生各种不平等和苦难的真正现实基础,而异化就是人的不自由的状态,即依附。
依附的根源在于一个人的欲望、精神与物质上的需求。
进一步说,人的需求与欲望在某种程度上使异化逐渐变成一种社会现象,也使私有制的存在变得合理合法。
在《爱弥儿》中,他曾提到,文明使人腐败,背离自然使人堕落,人变成了自己制造物的奴隶。
此外,卢梭还从经济、教育、艺术和伦理道德等方面使用了“异化”一词,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人类解放思想提供了丰富材料。
(二)黑格尔的精神异化说在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中,异化成为一种哲学范畴,被用来分析主客体关系,即主体创造的东西与主体本身相对立。
黑格尔是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异化概念的人,他的异化思想可以说是一种“精神异化说”,这种异化主要表达的是自然实现的自在对象化与人类主体观念本质的物化,但实质上都是精神异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马尔库塞的人性问题研究 作者:任梦 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05期
马尔库塞认真思考人的生存方式,关注于人的问题,并努力为生活在发达工业社会的人寻求答案,于1929年撰写了《论具体的哲学》,探究人的自由发展的道路。由于受到马克思、黑格尔、费洛伊德、卢卡奇、霍克海默等人的影响,他用一生的时间去研究批判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是在工业社会中最具主导地位的理论家。晚年,他毅然决然地投身于艺术和审美,再一次以他的另一种审视社会和解释世界的观念去分析和证实人的本质、生存方式及异化,并对人的自由和解放做了全新的思想理念的解构。
一、马尔库塞关于人本主义思想内容 (一)人的本性(人的本质) 马尔库塞认为在人的自我意识当中,人是与关系世界的把握者,介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对于人的本质这一问题的诠释,即“爱欲”。苏格拉底说过爱欲本来就是具有人格化特征的至善目标,人性的真善美,而爱欲又在人“本我”中的感官流露,但随着人的“自我”的逐渐增强,人性中的善和美再一次从压抑的本能中释放出来去寻求更高信念。柏拉图认为精神恋爱才能更好更高地表现出爱欲的纯洁与高尚,就像是从未受过人间杂念洗礼的天使,高居于理念世界中,灵魂是永恒的,肉体只是暂时的。
几千年来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受到了先哲们的影响,认为爱欲是牢牢地被理性控制的非理性因素。但到非理性主义哲学那里,爱欲的独立性不再屈于理性之下,早在叔本华、尼采学说中就有了这种分析,他们认为只有真实的才是最美的,而人类便是性欲的化身,人的内心世界是由本性支配的,在一个人的性行为中所消耗的力等同于在艺术中所消耗的力。理性却处处与本能为敌,人的爱欲得不到释放。弗洛伊德认为爱欲就是人的性本能,也是自古以来人创造了人而存在的理由,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马尔库塞不满于马克思主义倾情于社会而忽视个体的哲学倾向,接过弗洛伊德的理论火炬来改造马克思主义理论,以不为常人的角度去看问题,分析爱欲理论,找到属于自己的哲学体系。倾向于弗洛伊德的哲学价值揭开了人的心理结构的神秘面纱,对于人的本质这一问题得出了新的概念并提出受压抑的性本能创造出文明。
论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的思想、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思想的理论来源任何一种思想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偶然或孤立的现象,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博采众长而逐步形成的,因此,对“单向度的人”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进行考证和剖析对于深入研究它是很必要的。
一)马克思的“需求异化”观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发表,震惊了整个思想界,马尔库塞认为该书的发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根据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以及《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早期著作提出了自己的批判理论。
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你自己的本质即是你的需求”,也即人的需求是人的内在本质,事一切生产活它是人从动的原始动力,也是人的内在本质动力。
也就是说,需求观念是生存观念的逻辑外延。
马克思指出,人的需求既不能仅仅归因于人的一种生物的本能,也不能简单理解为纯精神性欲求,应该站在人的普遍性存在的立场上来理解需求的意义。
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马克思把人性放在社会关系中进行剖析,但是他的这种剖析仅仅停留在对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批判,他的理论缺乏对人的心理结构和人的个性结构的剖析,也即存在人学研究的空场。
因此,想要彻底的批判资本主义的存在,就要把人作为研究的中心。
在这个基础上,马尔库塞借鉴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中思辨的思想和猜想的合理成分,并把它进行了哲学改造,开始探究人的社会心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也开始从物质领域扩展到了精神领域。
弗洛伊德指出,研究精神过程的一种方法是精神分析法, 种方法最早是在医学上得以应用的,弗洛伊德把研究对象从精神病患者扩大到了整个人类,他把心理学中的基本原理推广开来, 涉及很多领域,一些政治、经济、文化、个人生活等问题,都被纳入到这一研究范围中。
精神分析学说不仅揭示了人的心理结构的秘密,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分析方式,提示后人以一种新的视角去建构理论,这也是马尔库塞被称为“弗洛伊德式的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的原因所在。
人的异化与自由——席勒与马克思异化思想的比较邵永选【期刊名称】《江西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33)004【摘要】克服人的异化,返回自由的人的本质,是席勒《美育书简》和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同关注的问题。
但对于同样的问题他们进行论述的方式以及最终得出的结论却不同。
席勒认为只有在审美游戏中,人才是真正自由的,因此走出异化就意味着建立一个审美王国。
而马克思则认为,只有废除私有制,实现私有财产积极的扬弃,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最终实现人的解放。
%To overcome the alienation of men and return to the freedom of human nature, is the main concern both of Marx' s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 1844 and Schiller' s Aesthetic Letters. However, they discussed the same issue in different ways and come to different conclusions. For Schiller, only in the aesthetic game, men are truly free, and therefore out of the alienation means to establish an aesthetic Kingdom. But in Marx' s thought, only through the abolition of private ownership and private property, can we establish the communist society ,in which human liberation will really come true.【总页数】5页(P45-49)【作者】邵永选【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00【相关文献】1.从批判人的异化到寻求人的自由与解放--论马克思的人文关怀思想 [J], 伏涤修2.人的异化和自由——席勒和青年马克思美学思想的比较 [J], 汪树东3.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下人的异化问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单向度的人》相关思想比较 [J], 谢俊4.劳动异化与消费异化——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关于人的异化理论比较 [J], 魏红娟5.劳动异化与技术异化——马克思与海德格尔关于人的异化理论比较 [J], 伍永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异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用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重要工具。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异化的产生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沿着这条线索,对异化理论或提出综述,或提出阐释,或提出新的见解,极大地丰富了异化理论,也给异化理论带来了新的思考点。
我们要通过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来正确认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实质,并正确认识中国在改革开放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问题。
标签: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异化理论;资本主义一、异化的概念分析及异化理论的发展1.异化的概念分析“异化”作为一个成熟的概念最终定型,脱离不了其发展过程的贡献。
在“异化”概念的前期经历了“对象化”和“物化”的阶段。
因此,提到“异化”,不得不提的当然是与之相近的且易相混淆的两个概念——“对象化”和“物化”。
从词源上看,异化的英文单词是:alienation,它来自于拉丁文:alienatio,在神学和经院哲学中包含着两方面的内涵,其一是指人的精神与肉体的分离,精神上升到上帝的层面;其二是指圣灵在肉体化时,神性与人性的分离。
由此可见,异化从来源来说就包含着分离、对立的涵义。
这种对立与分离必然派生出主体的概念。
因为只有先设定了主体,才有相对主体而言的客体与之对立。
这个主体就是通常意义上的“人”,即指人自身。
因此,考察异化,还必须从人的角度来展开。
我们知道,异化概念的雏形实际上就是“对象化”,这种对象化是浅层次的、中性的,不包含任何感情色彩和哲学色彩,是简单物质层面或精神层面的物理学上的客观实在。
对象化的直接含义就是,本质在自我发展过程中成为异于自身的对象的过程。
随着人们对这种异于自身的对象的认识加深,以及这种对象化的自在之物对人的影响和制约的加深,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对象对于自身的奴役。
尤其是进入到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时期,简单机械的劳动过程使人丧失了自身的意识。
人成了非人,人变成了一种物品,一种商品。
主体原来所具有的创造力、情趣、知识都被机械化所泯灭了。
论人的全面异化与人的全面发展作者:张剑屏都匀来源:《文化研究》2014年第06期摘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能动地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同时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研究加以借鉴。
关键词:人的全面异化;人的全面发展;马尔库塞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目标。
本文拟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研究方面主要代表人物的观点及主张作些扼要评介。
人的异化思想的由来1932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公开发表,为探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提供了新材料及新视角。
从此相关研究在西方不断掀起高潮,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们充当了推波助澜的主角。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个大概念,主要包括欧洲共产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和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三大流派,其中法兰克福学派在相关研究上建树最多,也是迄今影响最大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
法兰克福学派致力于将唯物辩证法改造成关心人的方法,从而创立了独树一帜的以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为中心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
它代表人物众多,最重要者为马尔库塞。
马尔库塞关于人的全面异化与全面发展的主要思想与主张赫伯特·马尔库塞(1898─1979),当代世界著名哲学家与政治活动家,被誉为威震资本主义世界的“3M”(马克思、毛泽东、马尔库塞)之一。
(一)马尔库塞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马尔库塞通过解读,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性质和方法提出了新见解。
1.认为劳动概念的发展才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马克思正是从劳动的异化来批判资本主义的荒谬性和揭示社会主义的必然性的。
2.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就是人的原始自然性发展为具有社会历史性质的人的自然性的哲学人本主义问题,核心是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
他因此主张通过“总体革命”来彻底解决私有制下人的存在与本质相分离的矛盾。
3.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根本上是一种辩证法,马克思正是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存在与本质的对立及扬弃,来批判和阐述资本主义人的异化与人的解放的。
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异化理论比较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是自己历史观的探索,是用正在形成中的唯物史观对处于上升时期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的解剖。马尔库塞于1964年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提出的异化理论是对晚期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的描述。这两种异化理论的提出相隔了一百多年,所以其内容也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一差距在本文的比较中可以看出。 一、关于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马尔库塞在新的条件下提出的异化理论,也阐发了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强迫工人去消费劳动产品,工人成了消费产品的奴隶。在马尔库塞看来,生产的发展“超出生物学水平的人类需求的强度、满足乃至特性,总是被预先决定的。获得或放弃、享受或破坏、拥有或拒绝某种东西的能力,是否能当做一种需求,取决于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制度”。“最流行的需求包括,按照广告来放松、娱乐、行动和消费,爱或恨别人所爱所恨的东西,这些都是虚假的需求。”(注:《单向度的人》,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6页。)马尔库塞这一番叙述表明了工人和产品的关系是一种强制性的消费的关系,工人受消费品的压抑没有任何自己选择的自由,在强迫性的消费过程中完全处于一种被奴役的地位,完全受到自己创造出的产品的支配,是自己创造出的产品的奴隶。 由此看出,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论述了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中阐明的工人与产品的关系是,由于生产力不够发展,劳动产品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资本家利用占有的生产资料去剥削工人,获得利润,工人由于失去了劳动产品而处于奴隶地位,马克思强调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关系。而马尔库塞讲的工人与产品的异化关系是在新的条件下形成的,是资本家利用他占有的产品强迫工人去消费,推销他的产品获得最大的利润,使劳动者成了产品的奴隶,他强调的是强迫工人消费的关系,这的确是马克思那时没有的新现象,马尔库塞指出来是有意义的。但是他忽视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的关系,这相对于马克思是一个倒退。 二、工人与统治阶级的关系 在工人与统治阶级的关系上,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和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也是根本不同的。马克思认为在异化劳动的条件下工人与统治阶级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因为异化劳动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异化劳动造成了一个异化的世界,主要表现在价值形态的剥削、货币统治和人类的两极化的发展上。 1.关于价值形态的剥削 社会的剥削关系并不是从异化劳动的形成开始的,而是自阶级产生以来就存在的。它指的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剩余劳动的无偿占有。但是在异化劳动的关系下,剥削出现了特殊形态即价值形态的剥削。马克思认为,这种利益的物质表现就是金钱,它代表一切事物,人们和社会关系的价值。(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1页。)这种剥削体现为人对人的剥削,意味着把人当成一种商品,人遭到了无限的盘剥和残害,这种剥削不仅限于阶级之间,而且还延伸到阶级之内。如劳动力的买卖扩展到人类的一切能力的买卖,大资本家吞并小资本家等。 2.关于货币统治 在异化劳动的条件下,货币成了市民社会的万能之神,货币把人类的本质化约成抽象的数量,把人的个性和价值变成了一切可交换的价值。货币实现了物性对人的个性的绝对统治,货币具有使物与人的本质倒转的力量,它既是连结人们的扭带,也是离间人们的手段。“货币就已经是个性的普遍颠倒:它把个性变成它们的对立物,赋予个性以与它们的特性相矛盾的特性。”(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1页。) 3.关于人类向两极化发展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导致了人类向两极化发展。首先,财富和贫穷的两极化,资本家成了财富的集中者,而工人成了贫穷的集中者,工人为资本家生产了财富而为自己生产贫穷。生活资料出现了两极化,资本家需要的生活资料精细化和多样化,而工人的生活资料粗陋和简单化;智慧上也出现了两极化,工人创造了智慧,却被统治阶级占有,而工人成了“愚钝”的人。 由以上分析可看出,在异化劳动条件下,工人与统治阶级形成了尖锐的对立。工人被排挤在人类正常生活以外,不成其为人,这种状况工人是无法忍受的,他们在实际斗争中认识到劳动者和资产阶级是势不两立的两个阶级,他们之间的矛盾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是不能调和的,只有工人阶级团结起来推翻资产阶级才是出路。 马尔库塞认为,在生产和科学技术大发展的今天,财富增多了,产品多种多样,任人消费,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讲的,工人与统治阶级矛盾已不存在了。不仅如此,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出现了同化的趋势,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融合为一体,没有任何反抗力了,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一种肯定的力量,而不是否定的因素,原因如下: 1.科学技术发展改变了劳动者的地位。马尔库塞认为,科学的高度发展使体力劳动者从被奴役被剥削的地位中解放出来,这种解放改变了工人的概念,因为在马克思看来,所谓工人主要是指出卖体力劳动的人,而资本家就是靠买到这种劳动力而起家的,是靠无偿的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而发财的,工人也因此落到了商品的地位。工人不满意这种地位而起来反抗。但现在不同了,原来的这种状况不存在了。“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虽然仍维持着剥削,但日臻完善的劳动机械化改变了被剥削者的态度和境况。”(注:《单向度的人》,第23页。)但这不意味着从要本上改变了工人阶级受奴役的地位,而只是改变了奴役的形式。可以说,过去对工人的肉体的奴役,现在是心灵和灵魂的奴役,这种奴役形式的改变对工人是一个很大的麻醉,使他们感觉不到受奴役之苦,因而他们的反抗情绪也很少了。 2.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职业分层显示出了同化的趋势。马尔库塞认为,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本身变成了机械工具和关系的体系,并因此而远远超出了个别劳动过程”。(注:《单向度的人》,第25页。)这种变化使工人参与并指挥这个技术组合的各种职业融合为一体。马尔库塞认为,今天的自动化改变了各行业的差别,也就改变了工人和资本家的这种不平等的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在马尔库塞看来,今天决定生产力的不是别的产品,而是机器,今天的这种关系不是工人同其他阶级关系的问题,而是技术进步同发展工业的根本制度相适应的问题。在这个适应中,个人的作用就微不足道了,人同机器浑为一体,被机器同化了。 3.科学的发展改变了劳动者的意识。马尔库塞认为,由于科学的发展,自动化的实现,不仅过去又脏又累的体力劳动减少了,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消费品,使人们各种需要得到了满足,使他们越来越感到舒适、幸福,因而工人失去了他不幸的意识,而产生了一种虚假的快感,工人不仅生活上感到满足,而且意识上也感到愉快。这样,工人从生活到政治意识方面都同资本主义社会融合为一体,对资本主义社会没有否定方面,只有肯定的方面。 在工人与统治阶级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对当时的真实关系的揭示,而马尔库塞却是对今天的真实关系的曲解。 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主体问题 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在社会主义革命的主体问题上也有明确的分歧。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主体是工人阶级,而马尔库塞却认为在今天革命的主体不是工人阶级而是工人阶级以外的一些阶层。 马克思分析了异化劳动造成的严重后果,形成了异化世界,把工人阶级降到非人的地位,消除这种异化只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进行这场革命的主体就是工人阶级。马克思说:“从异化劳动同私有财产的关系可以进一步得出这样的结论: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的解放、从奴役制的解放,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表现出来的,而且这里不仅涉及工人的解放,因为工人的解放包含了全人类的解放;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整个人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同生产的关系中,而一切奴役关系只不过是这种关系的变形和后果罢了。”(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8页。)从马克思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工人受的奴役是最重的、最典型的,它是人类奴役形式最集中的体现。所以,它也是反抗旧制度的最强大的力量。工人阶级同社会化的大生产相联系,他们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工人阶级的奋斗方向也是人类的奋斗方向,所以,工人阶级是消灭异化的社会主义革命的主体。 马尔库塞则认为,由于今天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人阶级已失去了它过去作为革命主体的作用。今天作为革命主体的是工人阶级以外的亚阶层,因为工人阶级已同资产阶级融合了,工人阶级在物质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得到满足,他们不再反抗现行的制度和资产阶级了,所以他们成了资本主义制度肯定的因素。白领工人增加,蓝领工人减少,蓝领工人已失去了马克思当年描述的工人阶级的那种革命性,工人阶级已变质。所以工人阶级不能成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主体。从马克思与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比较中可以看出,尽管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在唯物史观形成过程中提出的,有不成熟的方面,但从总体上看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的深刻揭露,这种异化现象至今在资本主义社会还明显存在。而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尽管晚于马克思一百多年,他也看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些新现象,他对这些现象的分析如资本主义新的奴役形成是对工人心理和灵魂的奴役等是有道理的。但是从总体上看,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中不成熟的因素更多。2.先进科学技术在生产中被利用,缩短了必要的劳动时间,实际上对劳动者的剥削加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强了对工人生理和心理的控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机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生产自动化使劳动者的体力劳动有所减轻,但紧张程度增加,从而对劳动者的生理和心理的控制更加严格。由此看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不像马尔库塞说的那样工人被融合到资本家那里去了,而从实际上看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加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