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6课 告别“雅尔塔”导学案

第16课 告别“雅尔塔”导学案

第16课 告别“雅尔塔”导学案
第16课 告别“雅尔塔”导学案

第16课告别“雅尔塔”导学案

课型:新课执笔:审核:历史组时间:2013、3、6

【学习目标】:

1、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的基本史实,分析和探索苏联解体的原因,

2、通过比较雅尔塔体系下的世界格局的不同,引起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的思考。

重点:苏联解体

【学习流程】:

一、自学与交流

(一)戈尔巴乔夫改革

1、1985年,()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面对长期积聚的矛盾,进行全面改革,提出了

社会经济()。

2、政治上提出了()思想,导致思想界极端混乱。主张由“一党政

治”向()过渡。

(二)苏东剧变

3、()年12月,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等11个原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签署了《阿拉

木图宣言》,正式宣告结成独立国家联合体。

4、“独联体”只是独立国家间的协调联合组织,不具有联盟国家的性质。苏联解体了。以美

苏两极对峙为主要支撑的()体系宣告结束。

二、展示与质疑:

三、点拨与归纳:

经济

政治

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

教学反思

四、巩固与检测:

1.下列有关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发生的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苏联进行政治改革②苏联进行经济改革③八一九事件④苏联完全解体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①③④②D.②①③④

2、.1991 年12 月25 日,红蓝白三色旗代替了镰刀锤子的红旗,以此为标志而结束的苏联

在历史上存在了()

A.67 年B.69 年 C.73 年D.74 年

3.有学者评论某次改革时说:“天冷,本想弄点木材烤烤手,想不到竟将整个房子烧了。”

他评说的是()

A.列宁新经济政策B.罗斯福新政C.邓小平改革D.戈尔巴乔夫改革

4、“横空出世一战中,社会制度初显优;反法西斯建大功,一朝解体两极终”。它描述的是下

列哪个国家?()

A.英国B.苏联C.美国D.中国

5、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初期主要集中在( )

A.政治领域B.军事领域C.经济领域D.文化领域

6、“八一九事件”之后,苏联的国家大权转移到了谁及其支持者的手中( )

A.戈尔巴乔夫B.亚纳耶夫C.叶利钦D.普京

7、苏联的政权性质发生变化是在什么事件之后( )

A.戈尔巴乔夫在经济领域开始改革B.戈尔巴乔夫在政治领域开始改革

C.“八一九事件”D.《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

8、苏联解体的标志性事件是( )

A.立陶宛宣布独立B.《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公布

C.“八一九事件”D.《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

9、苏联诞生和解体的时间?

10、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对我们的启示:

下节课堂展示任务:

学习后记:

第16课告别“雅尔塔”导学案答案

自学与交流

(一)戈尔巴乔夫改革

1、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面对长期积聚的矛盾,进行全面改

革,提出了社会经济(加速发展战略)。

2、政治上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导致思想界极

端混乱。主张由“一党政治”向(多党政治)过渡。

(二)苏东剧变

3、(1991 )年12月,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等11个原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签署了《阿

拉木图宣言》,正式宣告结成独立国家联合体。

4、“独联体”只是独立国家间的协调联合组织,不具有联盟国家的性质。苏联解体了。以美

苏两极对峙为主要支撑的(雅尔塔)体系宣告结束。

巩固与检测:

1.下列有关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发生的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D )

①苏联进行政治改革②苏联进行经济改革③八一九事件④苏联完全解体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①③④②D.②①③④

2、.1991 年12 月25 日,红蓝白三色旗代替了镰刀锤子的红旗,以此为标志而结束的苏联

在历史上存在了(B )

A.67 年B.69 年C.73 年D.74 年

3.有学者评论某次改革时说:“天冷,本想弄点木材烤烤手,想不到竟将整个房子烧了。”

他评说的是(D )

A.列宁新经济政策B.罗斯福新政C.邓小平改革D.戈尔巴乔夫改革

4、“横空出世一战中,社会制度初显优;反法西斯建大功,一朝解体两极终”。它描述的是下

列哪个国家?(B )A.英国B.苏联C.美国D.中国

5、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初期主要集中在(C )

A.政治领域B.军事领域C.经济领域D.文化领域

6、“八一九事件”之后,苏联的国家大权转移到了谁及其支持者的手中( C )

A.戈尔巴乔夫B.亚纳耶夫C.叶利钦D.普京

7、苏联的政权性质发生变化是在什么事件之后(C )

A.戈尔巴乔夫在经济领域开始改革B.戈尔巴乔夫在政治领域开始改革

C.“八一九事件”D.《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

8、苏联解体的标志性事件是(D )

A.立陶宛宣布独立B.《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公布

C.“八一九事件”D.《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

9、苏联诞生和解体的时间?

1922年1991年

10、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对我们的启示:

①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②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③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以法治国;④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

导地位等等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和平与发展 第16课 告别“雅尔塔”教案 北师大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和平与发展第16课告别“雅尔 塔”教案北师大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的基本史实。通过分析和探索苏联解体的原因,培养分析与思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苏联解体过程的分析,学会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比较雅尔塔体系下的世界格局的不同,引起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的思考,学会运用比较和综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政治学科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 教学重点: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解体的过程。 教学难点:苏联解体的原因。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自主讨论法 个性化设计 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教师提问:世界格局的变化过程 二、新课探究 (一)戈尔巴乔夫改革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时,苏联在经济、政治领域问题成堆,可以说他是在不改革就没有出路的时刻上台执政的,他是如何解决这些难题的呢?学生回答,然后教师总结。 提问:1.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给苏联人民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2.戈尔巴乔夫改革与中国改革有什么不同? 3.戈尔巴乔夫改革有哪些经验教训? 教师总结: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的确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沉思、去探讨的地方。由于改革的失败,使得苏共的威信和影响力急剧下降,一些高级领导人宣布退党,反对党派纷纷成立。潜伏已久的民族矛盾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1991年,强大的苏联解体。 (二)苏联解体在指导学生列出解体进程的基础上分析“八一九事件”的实质。《阿拉木图宣言》的

第16课 三国鼎立导学案 有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三国鼎立导学案

A.周瑜的水军B.孙刘的联盟C.诸葛亮的计策D.长江的天险5.小明今年暑假去湖北旅游,他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往日的张天烈火虽已熄灭,但周瑜当时挥剑所书的‘赤壁’仍旧记录着历史的足迹。”他记载的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 A.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关键一战 B.使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C.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D.导致北方重新陷入割据状态6.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正确的是( ) ①都是以曹操的胜利告终②都是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③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7.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 A.战火频繁,破坏社会经济 B.三国鼎立,加剧国家分裂C.破坏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条件 8.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下列关于三国史实叙述正确的是()①魏国—220年—曹操—洛阳②魏国—220年—曹丕—洛阳 ③蜀宋国—221年—刘备—成都④蜀国—221年—诸葛亮—成都⑤吴国—222年—孙策—南京⑥吴国—222年—孙权—建业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9.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右图《三国政权形势图》中a区所 示政权的都城在() A.成都B.长安C.洛阳D.建业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两次战役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1.200 曹操袁绍官渡曹操统一北方 2.208 孙权刘备赤壁黄盖火攻三国鼎立 3.(1)220 曹丕洛阳 221 刘备 222 孙权(2)兴修水利卫温夷洲台湾诸葛亮西南 【合作探究】 1.(1)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取胜: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增强了号召力;重视人才;经济上: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士兵耕田,发展生产,粮食储备丰富;军事上,有一支战斗力较强的军事力量,作战过程中采取正确的战术。 (2)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原因: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曹操的骄傲自满;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统一的条件尚未成熟。 2.不同意。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他生活在东汉末年。因为220年曹丕建立魏国,标志着东汉的结束,而在这之前曹操已经去世了。我认为他不是奸臣。因为从历史事实来看,曹操能谋善断,唯才是举,志向远大。他以统一大业为己任,统一了北方,结束了黄河流域长期的战乱。他重视农耕,大兴屯田,发展的北方经济。他的所作所为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曹操可以称得上是东汉末年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3.从政治上看,东汉末年,由于中央政权衰败,各地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结束了割据局面,形成相对稳定的三个政权。相对而言,这是一种进步。从经济上看,由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三个相对稳定的政权可以集中时间和精力发展经济,促进生产和社会的进步。因此,三国时期的历史是进步而不是倒退。 4.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同点。两次战役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胜方取胜的原因都有指挥得当、运用巧妙的策略和军队战斗力强等因素,而败方失败的原因都有指挥者轻敌自傲、指挥失误的因素。都是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统治权的战争。 【当堂达标】 1.C 2.C 3.C 4.B 5.C 6.C 7.D 8.C 9.A 10.(1)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次战役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2)表现了曹操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精神,抒发了他统一国家的豪情壮志。 (3)官渡之战胜因:“奉天子以令不臣”,收纳流民,开展屯田,发展生产,扩编军队,战术得当,笼络人才。赤壁之战败因:曹操骄傲,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孙、刘联军战术正确。 (4)示例一:喜欢诸葛亮。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示例二:喜欢曹操,因为他有远大的志向,善于谋略。

2021-2022年福州市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六单元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一模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的表述,正确的是 A.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普及使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信息时代” B.全世界国家和地区的妇女都有了选举权 C.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实现妇女和男性的完全平等D.环境危机是现代社会面临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 2.“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极具讽刺意味: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他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材料主要表明 A.美国在不断调整自己的外交政策B.世界格局多极化不断加强 C.俄国成为美国称霸过程中最大的障碍D.世界一体化减缓了美国称霸步伐 3.下列是当今世界一些国际组织的徽标图案,以“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促进世界贸易发展”为宗旨的国际组织的徽标图案是() A.B. C.D. 4.一部苹果手机的生产流程是:美国公司提供创意,德、日、韩企业提供核心零件,中国富士康把它组装起来。这种理象说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是: A.政治民主化B.经济全球化C.文化多元化D.世界多极化5.《生活在后美国时代》一书写到:苏联解体了,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材料中的“灾难”具体是指 A.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B.美国从此走向了衰落 C.经济全球化中美国的不利地位D.世界各国都反对美国 6.近期,美国挑起中美贸易战,势必冲击世界经济和全球贸易的正常发展。美国的所作所为与下列哪一世界性组织的宗旨相违背 A.国际联盟 B.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C.欧盟 D.世界贸易组织 7.近年来,美国先后抛出“重返亚太”、“转向亚太”、“亚太再平衡”等各种名目的新

【语文9年级下】导学案:13-16课+答案

《威尼斯商人》参考答案 一、预学导学 1、深入了解作者 1、《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2、知识准备备 (1)台词舞台说明台词对话独白旁白 (2)、舞台提示 二、自主探究 (1)juédǎo hán dǐtǎn yòu huòlín (2)解释词语 ①对受苦难的人表示同情;不忍。 ②恐惧、畏惧 ③罪恶多端,不能被赦免。形容极端恶毒。 ④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 ⑤免除(捐税、劳役等) (3 )按课文内容填空 ①《莎士比亚全集》英《哈姆雷特》《奥赛罗》喜 ②也或是要是或是即使或者就 三、合作探究

1.安东尼奥、鲍西娅和夏洛克。 2.在法庭上,矛盾主要在夏洛克和鲍西娅之间展开。 3.矛盾的发展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公爵、安东尼奥等与夏洛克的直接交锋;第二阶段是的西娅与夏洛克之间的直接交锋。高潮是第二阶段鲍西娅与夏洛克之间的交锋。 4.鲍西娅的话赢得了夏洛克的夸赞, 却是在把自己引到死胡同。主动权完全交给了鲍西娅。情节发展到高潮, 陡然一转, 夏洛克走进了他自己建造的坟墓。主动权彻底把握在鲍西娅的手里。 5.夏洛克是一个惟利是图、贪婪残忍、老于世故、能言善辩、复仇心重的邪恶商人。①能言善辩:“除非你能够把我这一张契约上的印章骂掉,否则像你这样拉开了喉咙直嚷,不过白白伤了你的肺,何苦来呢?好兄弟,我劝你还是让你的脑子休息一下吧,免得它损坏了,将来无法收拾。”②老于世故:“您要是问我为什么不愿接受三千块钱,宁肯拿一块腐烂的臭肉,那我可没有什么理由可以回答您,我只能说我欢喜这样,这是不是一个回答?要是我的屋子里有了耗子,我高兴出一万块钱叫人把它们赶掉,谁管得了我?这不是回答您了吗?……所以我不能举什么理由,也不愿举什么理由……”③惟利是图:“单单拿回我的本钱都不成吗?”“不,把我的生命连着财产一起拿了去吧,我不要你们的宽恕。你们拿掉了支撑房子的柱子,就是拆了我的房子;你们夺去了我的养家活命的根本,就是活活要了我的命。” ④冷酷狡诈:“从那破产的家伙身上割下那磅肉来。”“无论你说得多么婉转动听,都没有用。”“要是殿下不准许我的请求,那就是蔑视宪章,我要到京城里去上告,要求撤消贵邦的特权。”6略。7.先是劝夏洛克,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敏锐地抓住契约中的漏洞,即“这约上并没有允许你取他的一滴血,只是写明着‘一磅肉”’,惩罚了夏洛克。聪明、机智而又行事果断,善良仁慈,充满着人性的光辉。8.夏洛克在前半场舌战中,有时用反诘方法进行反驳,有时冷嘲热讽,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语言却很鄙俗,充满商人口语,如“耗子”、“张开嘴的猪”、“忍不住要小便”等,而判决后,处处不离一个“钱”字,表现了他拜金主义的本性。鲍西娅的语言是诗与哲理的结合,语言明快简明,既表现了人文主义者的思想,又符合其律师的身份,果断干练,聪明博学。9.法国戏剧家莫里哀笔下的阻巴贡,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俄国作家果戈理笔下的泼留希金,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 四、拓展迁移 1、学生写作文与老师批作文;举行大桥奠基仪式。主人公是老师

第16课 闭关锁国导学案

第16课闭关锁国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识记 (1)简述“闭关锁国”政策的历史影响 (2)知道明、清“海禁”、闭关政策、清王朝自大封闭心理的基本概况。(3)了解清乾隆后期出现由盛转衰,面临内乱外患深重危机的原因所在。 2、能力培养 对比汉、唐的对外开放,简述“闭关锁国”政策的历史影响。 3、情感教育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使学生认识正是因为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统治阶级更加愚昧无知,中国社会日益落后,中国才失去了一次了解世界,与时俱进,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机会。 【知识梳理】 限制通商:明朝“海禁”的情况 清朝从“海禁”到“闭关” 闭防范自卫的产物 关“闭关锁国”的原因:自然经济的根源 锁自大心理的反映 国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止西方殖民者“闭关锁国”的影响入侵的作用。 更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国落后挨打的结果【预习检测】 限制通商 1.明朝:年间实行“”洪武以后,海禁松弛。 时,厉行禁海;平息倭患后,允许。 2.清朝:清初实施。台湾统一后,设四个通商贸易。1775年清廷传谕外商,以为唯一的海上通商口岸,而且加以种种限制。 闭关锁国 1.清统治者对外部世界懵然无知。对西方殖民者深怀 和。但又地视之为“夷”或“蕃臣”。他们 ,确实是自卫的需要,但不加分辨地关闭国门,却导致了中国和世界的。 【共同探究】 1.清王朝“闭关锁国”的原因有哪些?

2.清王朝“闭关锁国”造成的影响怎样? 3. 对清王朝“闭关锁国”的评价: 4.感悟历史 ▲对比郑和下西洋与闭关政策的不同后果。谈谈自己的想法。 (1 吸取“闭关锁国”政策的教训,应广泛交往; 2 交往过程中应积极学习别国的长处,发展自己;3今天的改革开放政策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拓展练习】 1..“海禁”开始于 A.洪武年间 B.嘉靖年间 C. 康熙年间 D.乾隆年间 2.清朝初年从开放四港口进行对外贸易,后关闭其他港口,仅留一处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此港是 A.上海 B.宁波 C.青岛 D.广州 3.小明对.清前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不理解,请帮他选择()A.封闭关口,固守疆域 B.不许外国人来华贸易 C.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D.增设关税,加强管理 4.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工商业发达B.天朝物产丰富 C.外国人滋扰生事D.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 5.清代前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是指 A.严格限制对外交易B.封闭关口,严守疆域 C.不许外国人来华D.禁止中国对外交往 6.清朝统治者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实行 A、闭关锁国 B、扩大对外贸易 C、限制农业生产D鼓励对内贸易7.清朝前期,英国商船曾几次到中国贸易,企图建立长期商业据点的地方是 A、泉州 B、上海 C、宁波 D、广州 8.清朝政府规定:“外国船只只准在广州一口同上贸易,对中国出海的限制返回,如逾期不归则不准回国。”该规定说明清朝 A 禁止对外贸易 B 实行闭关锁国 C 加强思想控制 D 鼓励商业发展

雅尔塔体系讲义(内容补充)

雅尔塔体系-简介 yalta System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英国、苏联三国(主要是美、苏两国)建立的国际关系体系。1943年,美、英、苏三国先后举行了三次首脑会议: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28日~12月1日)、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4~11日)、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18日~8月2日)。会议达成有关对德、日作战,处置德国,波兰和远东问题,建立联合国等一系列协议。三次首脑会议形成了以雅尔塔协定为主体的国际关系体系,即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以美、苏两国为中心,在欧洲和亚洲建立各自的势力范围,形成了两极对立的战后国际政治格局。体系的中心支柱在欧洲。美、苏冷战,东西方的分裂和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是战后欧洲的主要政治特征。两大集团对立的基础是欧洲两大同盟体系,即以苏联为盟主的苏联与东欧同盟体系,以美国为盟主的美国与西欧同盟体系。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战后初期国际力量对比基础之上的,由于各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和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不断地改变着战后世界各种基本力量的对比,使雅尔塔体系受到冲击。两极格局的基础不断动摇,世界多极化趋势迅速发展。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东欧局势剧变,德国统一,华沙条约组织解体,东西方正式宣告冷战结束,特别是苏联解体,标志以两大军事集团对峙为基本特征的国际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雅尔塔体系完全瓦解。 形成条件 1.欧洲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削弱,德国沦为战败国;法国元气大伤;英国实力消耗极大。 2.美国的军事经济实力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3.苏联壮大了自己的政治军事力量,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 4.二战后初期,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形成抗衡苏美的力量。 体系的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英国、苏联三国先后举行了一系列首脑会议,其中主要有:开罗会议(1943年11月22~11月26日)、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28日~12月1日)、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4~11日)和波茨坦会议(1945

第16课 两种命运的决战 导学案

大流乡中学八年级历史导学案 学案编号:21 授课人:罗爱英授课时间:班级:学生:小组: 课题:两种命运的决战课型:新授课课时:教师复备栏学生笔记栏 【学习目标】 掌握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重点),掌握国民党发动内战的标志,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情况,掌握刘邓大军 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军战争开始转入战略反攻。(重难点) 【知识链接】 一、中国军民的英勇奋战,1945年日本投降,抗日战争胜利。 A.世界形势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束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帝国主义力量遭到削弱, 而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力量有了新的发展,这为中国革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积极对外扩张,妄图统治整个世界。控制中国, 是美国在战后推行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它采取了扶蒋反共的政策。 B.国内形势 (1)国民党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其根本目标就是使战后的中国重新恢复到 战前状态,即坚持蒋介石的独裁统治,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老路,而中共及其领 导下的人民革命力量的存在和发展,成为其主要障碍。 (2)全国人民,包括民主党派要求和平民主的呼声十分强烈,这样,国内阶级矛盾迅 速上升,中国的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及其力量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中日民族矛盾不 再是支配中国局势的主要矛盾,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中 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个矛盾如何发展、如何解决,将决定着整个中国的命运。 【学习过程】 一、重庆谈判 1、背景: 【自学】认真阅读课本,105 --106页, 【合作】结合材料,总结出:抗战胜利后,各方的态度 材料一:中国的老百姓,足足有三十多年没有享受过和平的日子,一面受敌人的侵略,一面不断内战,……我们对于战后和平的期望,就象饥饿的人等饭吃那样的急迫……我们 反对内战,不管用什么法律来解释,我们还是要反对,如果内战,全中国人民都要遭受无 穷的损害……——1945年8月,《新华日报》上发表了一封读者来信材料二:美国在中国所追求的长远目标是推动建立一个稳定、统一的亲美政府,而短 期目标首先是“阻止共产党完全控制中国”。———《美国外交文集》材料三:目前与奸党谈判,乃系窥测其要求与目的,以拖延时间……如彼不能……屈服,即以土匪清剿之。——1945年9 月20日,蒋介石给各战区司令长官密电材料四:战后,(中国)需要在广泛民主的基础上……成立……联合政府……领导解放 后的全国人民,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统一、民主的新中国。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4 答案: A、全国人民: B:美国: C:国民党: D:中共: 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谈判的电报: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导学案(含答案)

《三国鼎立》导学案 班级:姓名:组名: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官渡之战的史实,分析曹操能统一北方的原因 2、知道赤壁之战的史实,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及进步性 3、掌握魏蜀吴三国建立的相关过程 二、【重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三、【自学指导】(带着问题认真阅读P74-77,用笔划出关键词) 1、请找出官渡之战的时间、地点、人物、结果、影响?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2、请找出赤壁之战的时间、地点、人物、结果、影响?曹操失败的原因? 3、找出三国分别建立的时间、建国者、都城,巩固措施? 四、【合作探究】(对学、群学,解决以下问题) 从东汉的统一到三国鼎立的分裂,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为什么? 五、【当堂训练】 1.东汉末年,黄河中下游一带实力最强的封建军阀是() A.袁绍和曹操 B.曹操和孙权 C.曹操和刘备 D.刘备和孙权2.曹军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3.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重要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4.官渡之战中,曹操取胜的主要原因是() A.兵精粮足 B.战术得当 C.政治优势 D.取得民心 5.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A.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 B.三国鼎立,加剧了国家的分裂 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6.下列事件不是发生在三国鼎立时期的有() ①官渡之战②卫温到达夷洲③赤壁之战④孙权称王 A.②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 7.刘邦之所以打败项羽,曹操之所以能够战胜强敌统一北方,其共同原因是:()A.据有关中 B.废除苛法 C.重视人才 D.释放奴婢 8.下列各项与曹操无关的是:() A.挟持汉献帝 B.在官渡大败袁绍 C.在赤壁被打败 D.废汉献帝,自称皇帝。 9.赤壁之战曹操主要败在:() A.远道而来 B.战争的非正义性 C.指挥不当 D.不习水性10.蜀国丞相诸葛亮说:“今民困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这表明:()A.蜀锦已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B.蜀锦是打败魏.吴的主要武器。 C.蜀锦制造业耗费国家资财,使国库空虚。 D.蜀锦生产技术落后,难与敌人生产相配。 六、【归纳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

《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

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概况;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 2.通过对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原因的分析,明白骄兵必败的道理,懂得正确估量自己的实力。 3.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学习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学习难点】两次战争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 【自主学习】

(1)魏:修建许多____________,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2)蜀: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_______地区的开发。(3)吴:造船业发达,船队曾到达___________,加强了大陆和___________地区的联系。【合作探究】 1、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的原因? 2、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 3、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在描写赤壁之战时有“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但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却不见于史书记载,你如何看待这种不同?说说你的想法。 【课堂小结】 200年曹袁战官渡,统一北方奠基础。208年赤壁起战火,孙刘抗曹少胜多。 三国鼎立魏蜀吴,洛阳成都建业都。三国经济有发展, 230年卫温到台湾。 【达标测试】 1.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关键一战() 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C.巨鹿之战 D.涿鹿之战 2.下列事件发生在三国时期的是()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卫温到达夷洲 3、材料一: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 材料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材料一中的“老臣”指谁? (2)材料二中融入了哪一典故? (3)材料二的诗歌是谁所著?他的“志”是什么? (4)有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人物同时有的战役是那场? 4、如何评价曹操? 【课后思考】 你认为与东汉末年社会混乱的状况相比,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第16课_两种命运的决战_导学案

小江初中中学八年级历史导学案 学案编号:21 授课人:张红卫授课时间:班级:学生:小组: 课题:两种命运的决战课型:新授课课时:教师复备栏学生笔记栏 【学习目标】 掌握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重点),掌握国民党发动内战的标志,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情况,掌握刘邓大军 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军战争开始转入战略反攻。(重难点) 【知识链接】 一、中国军民的英勇奋战,1945年日本投降,抗日战争胜利。 A.世界形势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束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帝国主义力量遭到削弱, 而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力量有了新的发展,这为中国革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积极对外扩张,妄图统治整个世界。控制中国, 是美国在战后推行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它采取了扶蒋反共的政策。 B.国内形势 (1)国民党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其根本目标就是使战后的中国重新恢复到 战前状态,即坚持蒋介石的独裁统治,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老路,而中共及其领 导下的人民革命力量的存在和发展,成为其主要障碍。 (2)全国人民,包括民主党派要求和平民主的呼声十分强烈,这样,国内阶级矛盾迅 速上升,中国的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及其力量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中日民族矛盾不 再是支配中国局势的主要矛盾,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中 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个矛盾如何发展、如何解决,将决定着整个中国的命运。 【学习过程】 一、重庆谈判 1、背景: 【自学】认真阅读课本,105 --106页, 【合作】结合材料,总结出:抗战胜利后,各方的态度 材料一:中国的老百姓,足足有三十多年没有享受过和平的日子,一面受敌人的侵略,一面不断内战,……我们对于战后和平的期望,就象饥饿的人等饭吃那样的急迫……我们 反对内战,不管用什么法律来解释,我们还是要反对,如果内战,全中国人民都要遭受无 穷的损害……——1945年8月,《新华日报》上发表了一封读者来信材料二:美国在中国所追求的长远目标是推动建立一个稳定、统一的亲美政府,而短 期目标首先是“阻止共产党完全控制中国”。———《美国外交文集》材料三:目前与奸党谈判,乃系窥测其要求与目的,以拖延时间……如彼不能……屈服,即以土匪清剿之。——1945年9 月20日,蒋介石给各战区司令长官密电材料四:战后,(中国)需要在广泛民主的基础上……成立……联合政府……领导解放 后的全国人民,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统一、民主的新中国。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4 答案: A、全国人民: B:美国: C:国民党: D:中共: 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谈判的电报:

第16课 三国鼎立原稿

第16课三国鼎立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15题,共30分) 1. 三国时代,波澜壮阔、英雄辈出。下列史实不是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是 A. 曹操率军南下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大战 B. 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 C. 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D. 孙权称王,国号吴 2. 三国之一的吴国,是三国之中历时最久的国家,它的都城建业在今江苏南京。该政权的建立者是 A. 孙权 B. 刘备 C. 曹操 D. 曹丕 3. 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222年三国鼎立的形势? A. B. C. D. 4. 第一手史料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用于研究三国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A. 历史剧《三国》 B. 罗贯中《三国演义》 C. 司马光《资治通鉴》 D. 诸葛亮《出师表》 5. 下图是《三国鼎立形势图》,根据三国地理位置,判断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

政权分别是 A.蜀、吴、魏 B. 魏、吴、蜀 C. 魏、蜀、吴 D. 吴、魏、蜀 6. “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这次战争是 A. 长平之战 B. 巨鹿之战 C. 官渡之战 D. 赤壁之战 7. 三顾茅庐的典故出自东汉末年的襄阳,这位曾在茅庐中居住的历史人物,其突出贡献是 A. 建立西汉 B. 巩固蜀汉政权 C. 建立西晋 D. 建立东汉 8. 东汉末年,控制了汉献帝,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利地位的人物是 A. 刘备 B. 诸葛亮 C. 曹操 D. 孙权 9. 三国时期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联系的国家是 A. 吴国 B. 蜀国 C. 秦国 D. 魏国 10. 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 A. 统一天下 B. 消灭袁绍 C. 废汉称帝 D. 建立魏国 11. 有人为曹操翻案时说:“如果说曹操篡汉是为汉贼,岂不是儿子产生老 子?”这里“儿子产生老子”的含义是 A. 曹丕废汉自立使曹操背受骂名 B. 曹丕废汉自立是从曹操开始的 C. 曹操废汉自立是从曹丕开始的 D. 曹操废汉自立使曹丕背受骂名 12. 历史地图直观地再现历史。下图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16课 建筑奇观 导学案

16课建筑奇观导学案 1、记住赵州桥的设计者和修建时代;隋朝大运河的中心、起止点、四段;元朝开通的两段 运河、明长城的起止点 2、讲述赵州桥的结构特点 1、读一读,《印刷术、指南针与火药》知识建构; 2、问一问: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及影响。 七年级上册我们学习了《卓越的工程》有?今天我们学习《建筑奇观》本课学习的建筑奇观有? 、通读全文,勾划重点,圈点关键,批注疑惑 2、完成指导丛书P55知识建构,同桌互相订正 3、师生交流知识建构完成情况 阅读教材,完成: 1、填空:赵州桥修建于,位于,设计并主持建造者是。 3、议议:赵州桥有何历史价值? 二、大运河的开凿 1、看图找一找,比一比,填一填。 (1)隋朝大运河北达,是今天的,东南起,是今天的 ;以为中心。 (2)隋朝大运河由北向南分为、、、四段(3)根据书上两幅运河图比较,元朝在隋朝运河的基础上重新开凿了两段新的河流分别是:(临清—东平),(通州—大都),沟通了、、、和五大流域。缩短了杭州到大都的航程。 2、评一评:有人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罪在当代(时),功在千秋”。你认为这样评价正确 吗??为什么?

(三)、明长城 1、根据P99图填一填:我国最早修建长城是在,明朝重修长城的目的 ,明长城西起,东到。 2、找一找明长城的地位? 3、比一比:秦明长城的不同起止点。 4、说一说:你如何看待长城的修建? (四)、故宫 1、看一看:依据地图册上明北京城的布局结构图,说说故宫的主要布局和建筑特色? 2、讲一讲:故宫的历史地位? 【课堂小结】 1、朗读知识建构 你还知道哪些现存的建筑艺术珍品? 1、“尽道隋亡为此河”中的“此河”是指( ) A.黄河B.淮河C.大运河D.海河 2、从余杭(今杭州)出发,沿运河乘船直达洛阳,这件事最早可能发生在( ) A.隋朝B.唐朝C.宋朝D.元朝 3、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 ) A.洛阳B.苏州C.徐州D.杭州 4、“百尺高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说的是( ) A.长城B.故宫C.赵州桥D.卢沟桥 5、明长城与秦长城相比,相同之处有( ) ①起止地点相同②都修建于中国封建社会统一时期 ③都为了抵御外国侵略势力④都是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④ 6、明朝建立后,重修长城主要防御的对象是( ) A.蒙古族和契丹族B.契丹族和党项族C.女真族和契丹族D.蒙古族和女真族 7、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是( ) A.故宫B.白宫C.白金汉宫D.凡尔赛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到了

四川省宜宾市六中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生本课堂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宜宾市六中2012~2013学年度八年级上册 语文生本课堂导学案16、《大自然的语言》 学习目标: 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快速阅读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 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揣摩说明语言。 4、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声,不回视,用笔画出主要词语,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快速筛选主要信息。争取4分钟内读完。 2、自学检测: (1)字词个性积累: (2)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3)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4)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5)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课堂探究 1、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取文中的某个段落或者某个角度提出2-3个问题,考考其他小组; 指导说明:请各小组快速讨论提出问题,然后小组互换问题,快速讨论找到最佳答案!然后各小组选取1-2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展示,后者不要重复问题,但可以补充或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 重点积累: 2、在生活中,你知道还有哪些独特的大自然语言吗?为人类敲响了哪些警钟?我们应该怎么去做? 3、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

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当堂检测 (-)填空。 1、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_ _、__ _、___ 、____ 。 2、物候学就是利用__ ___来研究___ ____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大自然的 语言”为__ __、__ ___。 3、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根据__ __、_ ___、__ __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来安排农事。 4、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___ __,选择__ ____。 (二)阅读,然后回答问题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1)(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2)(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3)(A纷纷;B刷刷;C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 (1)()(2)()(3)() ○2.解释下列词语。 销声匿迹: 翩然: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A.物候现象 B.气候变化 C.物候规律 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6.作者为什么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第16课 三国鼎立 导学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三国鼎立 01思维导图 02知识梳理 一、官渡之战 1.背景:___________末期,占据河南一带的____________势力逐渐壮大起来。当时占据黄河以北的 袁绍,兵多粮足,实力强大。曹操和袁绍都想并对手,称雄北方。 2.时间和地点:200年,双方在____________进行决战。 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迅速歼灭袁军主力,为以后____________打下基础。 二、赤壁之战 4.背景:曹操想要统一全国。 5.时间:____________年。 6.交战双方:曹操的军队和孙刘联军。 7.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战胜曹军。 8.影响:为____________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三国鼎立 9.背景: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完成了____________的统一。刘备占领了湖北、湖南的大部 分以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__________、________地区。孙权一边把他的统治范围延伸到________、________一边又抢夺了刘备在________的势力范围。 10.形成:220年,曹操的儿子________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221年,刘备在________称帝, 国号,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________。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11.三国经济的发展: (1)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________

(2)孙吴开发江东,________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将军________率领万人船队到 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________的联系。 (3)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________的开发。 易错易混 1.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发生在东汉末年。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 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曹操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军阀,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在他死后,他的儿子曹丕于220年建立魏国, 东汉结束。此后历史进入三国时期。 拓展延伸 1.三国鼎立局面的积极作用 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统一的过渡阶段,是天下大乱后的局部统一。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在推动三个相对独立地区内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这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2.《三国演义》与真实历史的联系 《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小说,由于创作需要、作者喜好以及人物性格需要等原因,小说内容多少会改变历史的真实性。但这部小说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对这段历史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某些史实。但是小说不等于真实历史。 3.《三国演义》中的山西名人 王允(今山西祁县),成功策划了对董卓的刺杀;关羽(今山西运城市),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 张辽(今山西朔州市),曹魏“五子良将”之一;徐晃(今山西洪洞县东南),曹魏“五子良将”之一。 03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1.东汉末年,曹操在封建军事集团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

九年级历史下册《告别雅尔塔》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历史下册《告别雅尔塔》知识点总结 一、戈尔巴乔夫改革 改革的背景 戈尔巴乔夫改革 提问:简述二战以后,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学生回顾知识,说出战后赫鲁晓夫为了克服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开始对苏联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标志着战后苏联改革的开始。 教师:赫鲁晓夫的改革改变了苏联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的状态,但农业落后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担任苏共中央书记,继续进行改革。 学生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97页小字部分,归纳总结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内容。 学生:在政治方面,他采取“稳定政局”的方针,并趋于基本恢复赫鲁晓夫改组以前那种高度集中的党政领导体制,并部分恢复了斯大林的名誉,外交上奉行霸权主义,推行一系列侵略扩张活动如侵犯我国珍宝岛等。 在经济上,新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效果,特别是在初期,农业发展很快。但是,农业落后问题没能根本解决。苏联的农业底子薄,自然条件较差;改革步子不大,国家统得仍然过多,吃“吃大锅饭”的现象仍然存在。

在军事上,他主张以核武器为基本力量,各军种联合发展,一方面常规力量再次受到重视,另一方面,他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消除苏联在核力量方面所处的劣势。这就促使重工业片面发展,压抑了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新兴工业的崛起,经济结构进一步畸形,经济基础日趋衰弱,难以支撑沉重的军事负担,使得综合国力逐渐衰退,社会矛盾不断积聚。 教师总结:勃列日涅夫的改革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结构进一步畸形,综合国力逐渐衰退,亟待进行再次改革。 改革的内容 教师: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时,苏联在经济、政治领域问题成堆,可以说他是在不改革就没有出路的时刻上台执政的,他是如何解决这些难题的呢? 学生:经济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新一代的党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指出苏共当前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有计划地和全面地完善社会主义”,并要求在15年使国民收入和工业总产值翻一番。在政治上也提出了“进一步民主化”并“扩大公开性”。在对外政策方面,提出要广泛进行国际合作,“来建立一个无所不包的国际安全体系”,并“解决全人类和全球的问题”。由于“加速战略”仓促上马,对长期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对农业体制的深入改革未予重视,对企业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以致各项改革效果不佳。1986—1988年,

学科导学案第16课

定边六中七年级历史学科导学案 上课时间:201 年--月--日星期--- 编号:备课组教研组长签字:

能 力提升请同学说说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课堂巩固 1、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是 A、西汉麻纸 B、埃及草纸 C、欧洲羊皮纸 D、蔡侯纸 2、下列人物中被后人称为“医圣”的是 A、华佗 B、张仲景 C、张衡 D、扁鹊 3、华佗的弟子照着老师传给他的方法去做,活到九十多岁,耳不聋, 眼不花,牙齿完好。你知道这种方法是 A、经常饮酒 B、常服“麻醉散” C、常练“五禽戏” D、常吃中药 4、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一部数学著作是 A、《离骚》 B、《诗经》 C、《九章算术》 D、《缀术》 5、下列医学成就中,能全面阐述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的是 A、四诊法 B、《伤寒杂病论》 C、五禽戏 D、《黄帝内经》 6、在我国的四大发明中,最早出现的是 A、火药 B、印刷术 C、指南针 D、造纸术 7、请完成下面我国书写工具的演变过程。把相应的字母填入到方框中即可。 A龟甲、兽骨B竹木简C青铜器D纸E陶器 (4)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提倡用“再生纸”,这有何重要意义? 8、识图题 看下面的两幅画像回答问题。 (1)这两个人都是在什么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 的人物。 (2)请说出他们的名字,并说出他们各自的成就。 (3)你能从他们身上学习到哪些优秀品质? 总结升华 板书设计 一、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1.从竹木简到纸的发明2.蔡伦改进造纸术(东汉)3.造纸的外传及其伟大意义 二、《九章算术》 1.《九章算术》东汉2.地动仪的发明张衡 三、华佗和张仲景 1.华佗创制“麻沸散”和“五禽戏” 2.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 教学反思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导学案新人教版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说出其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以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指出三国的地理位置,提高识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历史教学插图、视频,直观形象地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学习从各种途径收集史料的方法,收集讲述有关三国历史的小故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重点、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自学指导】: 1、课前预习:认真熟读教材,独立完成导学案中的问题,勾画在教材的相应位置。 2、小组要求:学习组长、历史学习组长认真负责,做好督促检查,确保共同提高。 【自主导学】: 一、官渡之战 1.背景:(1)政治 (2)经济 2.交战双方:时间: 3.孙刘联军战术: 5.结果影响:

二、赤壁之战 1.背景:(1)曹操 (2)刘备 2.交战双方:时间: 3.典故: 4.结果: 5.影响: 三、三国鼎立 1.背景:(1)曹操 (2)刘备 (3)孙权 2.过程:(1)曹丕 (2)刘备 (3)孙权 2.发展:(1)曹魏 (2)孙吴 (3)蜀汉 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结果上的共同点: 【合作探究】

1.三顾茅庐的典故出自东汉末年的襄阳,这位曾在茅庐中居住的历史人物,突出贡献是()A.建立西汉 B.巩固蜀汉政权 C.建立西晋 D.建立东汉 2.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下列关于三国史实叙述正确的是() ①魏国—220年—曹操—洛阳②魏国—220年—曹丕—洛阳 ③蜀国—221年—刘备—成都④蜀国—221年—诸葛亮—成都 ⑤吴国—222年—孙策—南京⑥吴国—222年—孙权—建业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3.“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这次战争()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 4.《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是()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5.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 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6.说曹操是三国鼎立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是不确切的,其理由是() A.曹操在赤壁之战中遭到失败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时,曹操已经去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