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起案例引发的几点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133.33 KB
- 文档页数:1
第1篇一、案例背景张伟,一个普通的上班族,在2018年看中了某房地产公司开发的住宅小区。
该小区地处市中心,交通便利,配套设施齐全,是张伟梦寐以求的家园。
经过深思熟虑,张伟决定购买一套100平方米的住宅。
在与房地产公司签订购房合同后,张伟支付了首付款,并按照合同约定分期支付了剩余房款。
然而,在2020年,张伟却发现房地产公司未能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交房。
原来,该小区由于开发商资金链断裂,导致工程进度严重滞后。
张伟多次与房地产公司沟通,要求其履行合同,但均遭到拒绝。
无奈之下,张伟决定依法维权。
二、案件经过1. 张伟收集证据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张伟开始收集证据。
他收集了购房合同、付款凭证、与房地产公司的沟通记录、新闻报道等相关证据。
2. 张伟提起诉讼在收集完证据后,张伟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房地产公司继续履行合同,支付违约金,并赔偿因其违约造成的损失。
3. 法院审理在审理过程中,法院认为,张伟与房地产公司签订的购房合同合法有效,房地产公司未能按照合同约定交房,已构成违约。
法院判决房地产公司继续履行合同,支付违约金,并赔偿张伟因违约造成的损失。
4. 执行判决判决生效后,张伟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在法院的监督下,房地产公司履行了判决,支付了违约金和赔偿金。
三、案例看法1. 法律的力量这个案例充分体现了法律的力量。
在张伟与房地产公司的纠纷中,张伟依法维权,最终获得了法院的支持。
这充分说明,在法治社会中,法律是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
2. 合同的重要性购房合同是买卖双方在购房过程中达成的协议,对双方都具有约束力。
在这个案例中,张伟与房地产公司签订了合法有效的购房合同,为张伟维权提供了法律依据。
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重视合同的签订,确保自身权益不受侵害。
3. 维权意识张伟在遭受违约后,没有选择忍气吞声,而是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这体现了他的维权意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树立维权意识,遇到侵权行为时要敢于依法维权。
Beneficial的I W J错率引发的几点思考一听到beneficial,我们大部分同学爱恨交加,爱他,因为意义很好,“有益的,有利的”;恨他,因为不小心“摔”在拼写上。
就像这次返校检测,beneficial 一词,出现惊人的高错率,一个班对了10位同学,另一个班更“酸爽",只对了5位同学。
记得,在返校前的网课上,我在预设考试范围的重点词汇时不止一次地仔细讲解beneficial这个词的拼写细节,鉴于以前学生的案例,我总结两处细节,以期引起重视:1、n后面是字母e发音成i。
2、最后一个音节是一个组合cial发音成,而不是cal发音成kl。
跟学生们一起拿到试卷,一起答题时,真有beneficial的考查,我心里美滋滋地预设,这下,凭我们学生的学习能力,多次强调的beneficial,这词准确率该不下90%吧!然而,现实很残酷。
这不禁引起我的思考,是上课没听?听了没思考没复习?还是写时手滑脑抽?与学生的调查、交流中发现,这些原因真的都有。
原因大概知晓了,那么,接下来,得思考解决办法了。
美国脑科学教授John Medina写的一书Brain Rules, 中国翻译家把书名译成《让大脑自由》。
看来,让大脑自由就是尊重brain rules 以发挥大脑的最佳功能。
那么,与我们的词汇学习能力相关的brain rules,我提取了三点:1、短期记忆取决于最初几秒钟。
精细和具体的例子就像门把手,帮助大脑打开通往信息的记忆之门。
联系词汇beneficial的教学,仔细讲解拼写细节,帮助大脑形成短期记忆。
2、每个人脑都不同。
每个人大脑的神经网络可能有同样的国道,省道,但那些小巷子和土路绝对不同。
这让我想到现班级里一位快速进步的女孩子的学习词汇经验谈,“老师你永远不会知道在词汇记忆时我的脑瓜里在脑补什么东东!比如,beneficial,我脑补:笨鸟先飞有利于,至于那个e笨的是鸟不是你i。
” 3、长期记忆取决于有规律的重复。
党校开展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本文在阐述党校开展案例教学重要性基础上,探讨了党校案例教学的实施步骤和应注意的问题,以期推进党校教学方法的创新。
标签:党校;干部培训;案例教学;重要性;实施步骤《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明确指出:“党校要努力创新教学方式,大力推行研究式教学,综合运用讲授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教员和学员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做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
”一、党校开展案例教学的重要性1、案例教学有利于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党校培训除了要夯实学员的理论基础外,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讲授方法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获取,而案例教学侧重于学员能力的培养,它是一种互动性、开放性的新型教学方法,它要求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员把自己纳入案例现场,通过讨论或研讨来进行学习,设身处地的寻求解决方案。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员主动性,开拓学员视野,启迪学员思维,从而提高学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促进学员更好地适应工作情景的挑战。
2、案例教学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傳统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侧重于教学过程中学员的“学”,而传统教学更多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
案例教学以互动的方式让学员参加课堂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学员不断开拓自己的思维。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员必须要学会收集相关资料和信息,学会分析已有的资料,而且大部分案例教学的答案都是开放性的,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激发学员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因此,案例教学的开展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3、案例教学有利于学员经验的共享学员来自不同的区域,涉及各行各业,教育背景、年龄结构、工作经历等都不同,彼此之间的相互交流可以更好地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在案例课上,学员们可以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来分析案例中的事件和过程,并就案例存在的问题发表自己的想法,以期达到互相启发的效果。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案例教学与其它教学方法不同的是,案例教学更加侧重于结论的思考分析过程,而并非强调能否得出正确答案。
一例助学贷款违约还款案例引发的思考摘要: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违约问题,是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中的一大难题。
笔者就助学贷款存在问题成因进行了探讨,旨在找到改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途径。
关键词:助学贷款;违约;诚信;信用体系中图分类号:f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1-0258-1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促进教育公平、保证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资助措施[1]。
然而,助学贷款的还款情况不容乐观。
近期,笔者所在学院一名06年毕业生,在还款截止期限内没有按时还款,资助中心和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始终无法联系到本人,且其父亲拒绝透露相关信息,更不履行还款承诺,引人深思。
由各大银行向社会公布的违约情况和高校网站公布的拖欠名单来看,助学贷款的后期还款和贷后管理问题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1 国家助学贷款存在的问题1.1 学生对助学贷款政策不重视目前看,贷款学生及家长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不甚了解,国家助学贷款是中央和省级政府共同推动的一种没有担保的信用助学贷款。
目前政策是大学生在学校就读期间贷款的利息全部由国家财政补贴,大学毕业后第2年开始需要支付利息,第3年后偿还本金和利息,必须在毕业后6年全部还清[2]。
另外,毕业生要每个月按时还款、还息,累计3个月不还,将进入不良记录。
虽个各大高校在办理助学贷款手续和毕业时不断宣传该政策,但是学生没有到还款的时间并不重视,正是由于许多贷款学生对此政策不能准确把握,不能按时还款。
1.2 部分学生偿还能力欠缺学生违约还款的主要原因还是学生毕业后偿还能力欠缺。
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式严峻,原本读书已经债台高筑,又没有稳定的收入,毕业后三年内又买房、结婚、孝敬父母,又还款、还息,实在有些力不从心,如期还款确实困难。
最终不得已会导致助学贷款还款率下降,不良还款率增加。
1.3 毕业生贷后管理困难当前各地资助中心没有对毕业生贷后管理制定统一有效的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也没有行之有效的监督和考核机构。
“以案为鉴,以案促改”专题教育心得体会三篇精选范文以案为鉴,以案促改——专题教育心得体会一、案例引入案例一:2015年,中国一家大型餐饮集团因食品安全问题导致多名顾客中毒,媒体曝光后引发公众广泛关注。
该企业在此次事件中受到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受到了舆论的强烈抨击。
为了深入反思产生此次事件的原因,并加强企业的食品安全管理,该企业决定对所有员工进行专题教育,借鉴此次事件的教训,促进企业的改进。
案例二:2018年,某高校发生一起学生转专业考试舞弊事件,涉及人员达几十人之多,舆论哗然。
此案的导火索是该校在考试中使用的一套题目存在泄题风险,学生们借此机会进行舞弊。
为了严肃查处此事件,并引以为戒,该高校决定对全校师生开展专题教育,通过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提升全校师生的诚信意识和法律意识。
案例三:2019年,某企业的一名员工因工作失误而导致重大事故的发生,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事后调查发现,企业对员工的培训与管理存在严重缺陷,这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
为了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该企业决定以此次事故为借鉴,对全体员工进行教育,加强安全意识和管理能力。
二、“以案为鉴,以案促改”专题教育的必要性案例教育是一种利用真实的案件或事例进行教育的方法,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与讨论,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以此来指导个体和集体的行为。
以案为鉴,以案促改的专题教育因其具有以下几点必要性:1. 引起重视:真实案例的生动形象、可触及的后果和深远影响,会使人们产生强烈的共鸣和警觉,引起对问题的重视。
2. 激发思考: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可以激发个体和集体对问题的思考,帮助人们深入理解问题的本质,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
3. 警示作用:通过案例教育,可以提醒人们遵守法律法规,增强安全意识,注意规避风险,避免再次犯错。
4. 促进改进:通过深入分析案例的原因和后果,可以找出产生问题的根源,帮助个体和集体改进现有的管理体制、工作流程和行为方式,提升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162案例简介:我所带的班级为刚入学新生,入学后经历了半个月军训,继而转入正常校园学习、生活。
进入11月,虽然新生对专业课及基础课程学习仅1月余,由于课程安排,接踵而至的是两周紧张、有序半期考试。
今年11月上旬班干部王某向我反映近期班级部分同学出现思想波动,入学后由于环境、学习、生活改变,出现自我迷茫、困惑、苦闷、烦躁及轻度厌学情绪。
这些学生对所学专业课也由原来的期待、渴望陷入厌倦、焦虑及紧张不良情绪,更对接下来的半期考试产生消极情绪,不能集中注意力去复习所学知识,甚至对新学期课程设置表示不满。
听取了王某工作汇报后,当天就及时组织了班委会,全面了解班级同学思想动态;逐一与情绪波动较大的学生沟通、交流,明确他们真实内心想法,发现不少同学出现了新生入学后“适应不良”问题。
针对学生管理工作中碰到的这个案例,引发了我对新生入学管理与教育的几点思考。
1 高校“90后“新生的性格、特点我所带的新生多为1993年-1994年出生青少年,“90后”大学生出生于市场经济体制社会时期,具有明显时代特点,主要表现为优越感强及自身素质不足的两面性。
金丽华等[1]认为90后大学生普遍存在自信、张扬、个性解放,以自我为中心性格特点,逆反心理突出,独立性差,心理抗挫折能力弱,理想信仰缺失,功利思想突出。
另有《“90后”大学新生的特点及其教育引导对策研究》相关调查分析,认为“90后”学生具备以下特点:(1)思想活跃,表现自我,但协作意识较差;(2)适应能力弱,依赖性强,但表现乐观;(3)现实目标缺失,认知能力不足,但自信心较足;(4)理想信念薄弱,政治观不稳定,但不乏理性爱国;(5)求知欲强,敢于尝试,但抗挫能力弱。
新生军训期间,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喜欢在军用水壶上贴上自己喜欢的用来辨认的小贴纸或缠上钟情的装饰物,体现了他们较强个性化表现及自我表现欲望。
对大学生“掏鸟窝事件”的几点思考(总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对大学生“掏鸟窝事件”的几点思考法学理论00 付淑锦回顾2015年热点新闻事件,一个现象颇为引人关注:“舆情反转”频频出现。
一些原本无辜的新闻当事人由于媒体不负责任的报道而饱受责难,也有一些罪刑相当的判决结果因为媒体报道的片面性而在群众中爆发舆情危机。
不少网民在目睹了一场场新闻闹剧之后也大呼“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太快!在2015年各大舆情反转事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大学生“掏鸟窝”事件,这起舆论反转事件,不仅暴露了媒体报道的弊端;还揭露了猛禽盗猎利益链和灰色市场,反映我国动物保护的软肋;揭示了公众法律意识的淡薄,为公众敲响知法懂法守法的警钟。
事件的起因是这样的:河南郑州一在校大学生闫某,放暑假和朋友王某掏鸟窝抓了16只鸟出售,因涉嫌犯非法收购、猎捕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二人分别被判刑十年半和十年有期徒刑,并处罚款。
一件本来是比较普通的非法捕猎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刑事案件,经舆论的渲染和演绎,竟然演化成为一件全社会所关注的司法公共事件,这可能是许多人都想不到的。
起因是郑州晚报的一篇报道:《大学生在家没事,掏鸟16只获刑10年半》。
此文一出,舆论大哗。
一些法律界人士也坐不住了,纷纷出来谴责;大学生的家乡人也联名上书,向政府求情。
然而,随着案情真相的不断披露,又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从司法机关公布的案情证据来看,判决似乎没有问题,大学生不仅是明知故犯,而且是多次猎捕;从专家的分析来看,判决也是于法有据的……一起普通的刑事案件,为何再经媒体披露后,会引起如此强烈的社会反响面对不断发生的司法公共事件,我们应当如何理性地去应对应该避免哪些误区,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一是媒体报道不要追求“片面化”甚至“娱乐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新媒体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