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宋诗

宋诗

宋诗
宋诗

高考宋诗鉴赏指导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注释】

①漏,古代计时器。②未央,未尽。③明灭,或明或暗。④归梦,梦中回乡。⑤坐,因为。⑥岁时,秋日。⑦疏,叶子稀疏。

【简析】

这首诗写的是夜宿驿站之索寞凄凉况味,寄寓诗人忧时忧国的情怀。

首联写的是秋夜孤寂之景,残月幽辉此时正“低倚户,照无眠”,加上“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的漏壶烦人的滴水声和“残灯无焰影幢幢”,“暗风吹雨入寒窗”,谁又能睡得着呢?从构思上看,对句极富杜甫《宿府》中“独宿江城蜡炬残”的意境。

颔联抒写羁旅行役的困顿和思乡的愁苦,写得很细腻。只有细心人,才能感到“天街夜色凉如水”,倾泻在孤衾冷叠,卧病在床人的身上,确实是来得早。对句暗用岑参“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尽管梦境虽嫌迷离,却有片时亲人相聚的欢乐,最难堪是梦醒之后,“从今又添一段新愁”。羁旅逢秋,途中得病,早觉风露,岂无“断肠人在天涯”之痛乎?

颈联抒写忧时忧国的情怀。出句虽无杜甫“感时花溅泪”那种深沉的感慨,却也令人击节悲歌,扼腕长叹;对句虽无杜甫“关塞萧条行路难”那种难堪的局面,但夜色凄凉的天地不也教人“慨当以慷,忧思难忘”吗?从羁旅之愁过渡到忧国之痛,使这首诗的思想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尾联以景结情。那使人心烦意乱的蝉鸣更增添无穷的感慨与辛酸,那稀疏而又半黄的梧桐(古有梧桐乃凤凰和蝉之所栖的说法)更令人情何以堪。

这首诗受杜诗的影响颇深,但缺乏杜诗腾挪跌荡,抑扬顿挫的灵气。

金陵怀古

王安石

忆昨天兵下蜀江,将军谈笑士争降。

黄旗已尽年三百,紫气空收剑一双。

破堞自生新草木,废宫谁识旧轩窗。

不须搔首寻遗事,且倒花前白玉缸。

【注释】

①王安石的《金陵怀古》共四首,这里选的是第四首。②堞,也叫女墙,城上如齿状的矮墙。

【简析】

这首怀古诗基本上是模仿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我们不妨来个比较鉴赏。

刘诗前半追叙史实,洗炼紧凑,表现出王浚摧枯拉朽之势,气势何等豪迈,笔墨何等淋漓酣畅。而王诗叙事欠洗炼紧凑,“忆昨”两字纯属多余,下句繁杂,缺乏一气流转的顺畅感。颔联无论在气势上,还是在深沉感上都明显弱于刘诗。

刘诗后半抒情,犀利的笔锋直指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向他们发出严正的警告,义正辞严,力透纸背,极富现实意义。王诗则发古之幽思,虽然也有感慨和惆怅,但还是以开怀畅饮收场,其意义有限。且“破堞自生新草木”完全是效颦“故垒萧萧芦荻秋”,而原作的灵气则被扫荡无余了。

倒是他的《桂枝香》词填得妙: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这首词不但立意高远,体气刚健浑厚,化用前人诗句不着痕迹,且笔力遒劲,而神采飞扬,足与刘诗匹敌,堪称金陵怀古之杰作。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释】

①长安君,王安石大妹文淑,工部侍郎张奎之

妻,被封为长安县君。②尘沙,沙漠。王安石曾奉命出使辽国。③期,约定。

【简析】

诗文中抒写兄妹情深这一主题并不多见,最有名的是清朝袁枚的《祭妹文》,可谓情真意切,催人泪下。王安石的这首七律言浅而情深,使人体味到亲人间的纯朴而真挚的感情。首联娓娓道来,却饱含深情,少年时已经伤离别,人到中年,这种离情别绪,教人更加难堪,何况在刚相逢的时候,真是“相见时难别亦难”呵!

颔联似有司空曙“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那种意境。兄妹相聚,还管它什么“盘飧市远无兼味”,只要有谈笑风生就可以了;哪怕它“幽光耿耿草堂空”,只要能畅叙亲情就行了。诗虽朴素无华,情却真挚深沉,在细腻的描写中充满温馨的气氛,当时情景如今还历历在目。

颈联感叹长年与亲人相阻隔,更为即将远赴异国与亲人相别而伤情。过去是三年湖海久隔,而今是万里尘沙远离,诗人以时空交叉的方法极言兄妹相见之难,分离之苦。

尾联的出句融合“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和卢纶《送李端》中“风尘何所期”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重逢的渴望;对句以鸿雁传书以慰思念之情作结,李清照《一剪梅》中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所表达的意思,和这差不多。

读完这首诗,不禁想起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不难看出,此诗在结构和取材上受李益的影响颇深。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注释】

①百战,项羽和刘邦争夺天下,“身经七十余战”。②中原一败,指项羽败于垓下。③肯,岂肯,④君王,指项羽。

【简析】

这首诗是一篇翻案文章,杜牧早有一篇同题的名诗:“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要做翻案文章,首先在立意上要有创新,能独辟蹊径。杜牧以诗人的眼光,从败不馁的角度立意,说明大丈夫男子汉要经得起失败、挫折的考验,要有包羞忍耻的顽强毅力。王安石以政治家的眼光,从当时形势的角度立意,指出项羽已失去人心,不会再有成功的希望。在史识上,王安石见高一筹。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批评杜牧“好异而畔(叛)于理”,说的是外行话,咏史诗的写法完全不同于历史的写法,亏他还会写“诗话”。

其次,要从艺术的精度看,也就是说要从作者艺术造诣高低上加以评析。杜牧的诗先提出对问题的正确看法,再概述史实,最后急转直下,一气呵成,全诗气势宏伟。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点命道理──如何对待失败和挫折。王安石以三句概述史实,最后一句点题,提出与杜牧相反的看法。因为缺少杜牧那种简练的叙事和顿措的笔法,以及曲折回环的咏叹,所以显得平铺直议。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诗何尝不是如此?

杜牧是咏史绝句的高手,其手法多为后代文人所仿效。王安石想在艺术上超过他,那是很难的,何况这一体裁并非其所长。

总而言之,从这两首同题诗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他们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写到这里,突然想到钱钟书先生的一句名言:“选了宋诗并不等于有义务或者权利来把它说成顶好、顶顶好、无双第一”,“害得文学批评里数得清的几个赞美字眼加班兼职、力竭声嘶的赶任务。”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椽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释】

①湖阴,王安石邻居、朋友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是个居士。②静,即“净”。③茅椽,借代庭院。④排闼,推开门。

【简析】

这首绝句是王安石退居金陵时所作,是首新颖别致,妥贴自然的小诗。

头两句写院内清幽之境。清,因主人“长扫”,而“无苔”,幽,除了“花木成畦”之外,别无其他,这就给人一种“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意境。而主人“手自栽”则有“小园吾所好,栽植忘劳形”的意味,表现出主人是个清静超脱,朴实勤劳的高

士。刘禹锡的《陋室铭》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的也是这种境界,但别有一番风味。

后两句是名句,历来很受赞赏。赞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用事(典故)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这一说法本身是正确的,但并不适用于写景诗,因为写景最忌用典。虽然诗中的“护田”和“排闼”出自《汉书》,但王安石是用词而不是用典,二者风马牛不相及,以用典解此诗未免牵强附会。宋人写诗讲究“字字有来历”,形成一种很坏的风气,钱钟书先生曾批评之:“好好一首诗变成‘垛叠死人’或‘牵绊死尸’。”当代某些对创作一窍不通的诗评家对此也津津乐道,实在可怜、可悲,亏他们不怕因这样找典故解诗而累死!

钱钟书先生称这两句“是王安石修辞技巧的名例子”,评说时并不从用典出发。所以在鉴赏这首诗时,倒是不懂得什么劳什子典故更好,你看,一条小溪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多像母亲护呵着孩子;两座青翠欲滴的山峰仿佛争先恐后,要推开窗户,冲进庭院中来。写得多好啊!诗人在描写景物中运用了拟人加比喻的修辞手法,十分注意锤炼字句,把山水都写活了,富有灵性,富有意趣,富有诗情,富有画意,这才是精华之所在,这才最需要挖掘。

夜直

王安石

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注释】

①夜直,晚上值班。②漏声残,天快亮。③翦翦,形容风轻且带有点寒意。④恼,撩。

【简析】

这首绝句和杜甫的五律《春宿左省》属于同一题材:“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这首诗的前两句相当于杜诗的前两联,都是写景。王安石写的春天拂晓时的景象,春风荡荡,晓寒微微,铜壶嘀嘀,也许诗人想到白居易的“亦道春风为我来”,一夜想到天亮。古代诗人们常把春风比作皇恩,“春风不度玉门关”便是明证,当时宋神宗已决定采纳王安石的意见,实行变法,可见这春风的真正含义了。杜诗中的“月傍九霄多”的描写,也有和这相似的用意。而杜甫则因仿佛听到有人开宫门的钥匙声,和百官上朝的马铃声而睡不着,其意义相对要小些,当然,这是因为两人的地位悬殊太大而造成的。

第三句是点化罗隐《春日叶秀才曲江》中的“春色恼人遮不得”,诗人只是将其中一个“遮”字改为“眠”,可谓点铁成金,将自己激动的心情准确地表现了出来。诗人所追求的杜甫所想要的“君臣已与时际会”,这激动人心的时候就要到来,岂只是像杜甫“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那样睡不着呢?

最后一句以景结情。沈义父《乐府指迷》说“以景结情最好”,是因为这种结尾“含有余不尽之意”。那么,这首绝句的有余不尽之意在哪里呢?诗人所描写的皇宫春晓的迷人景色,和杜甫“九重春色醉仙桃”,贾至“禁城春色晓苍苍”,岑参“莺啭皇州春色阑”的用意是一样的,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大好的景色象征大好的形势。如果没有“月傍九霄多”,又哪来的“花影上栏干”呢?,看来,王安石是参透了杜甫《春宿左省》后才动笔的。

春风

王安石

一马春风北首燕,却疑身得旧山川。

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头野火烟。

日借嫩黄初着柳,雨催新绿稍归田。

回头不见辛夷树,始觉看花是去年。

【注释】

①北首,向北。②燕,今北京市,时为辽国都城。③原,原野。④辛夷,木笔花,又叫迎春花。

【简析】

这首诗写于出使辽国途中,诗人用非常含蓄的语言,表达了对原属祖国的山川之深厚感情,蕴藏着诗人收复国土的理想。

首联破题,一○六○年春天,诗人踏上原属于祖国领土的辽国土地,却似乎感到是来到了“旧山河”,没有一丝脚踏异国的感觉。李壁在《王荆文公诗笺注》中说“经理(收复)燕山之意,已见此句。”这究竟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呢?从“得”和“旧”两个字看出,“得”是得到,“旧”是“旧有”的省略,即原有。“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此时已经在诗人思想上形成。“且复穹庐(辽国)拜,会向藁街逢(敌国终将被灭)”,“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诗人一边纵马前行,一边这样想。

颔、颈两联写景,刻画细腻精致。颔联写远景:

透过一片树林,只见阳光洒在江面上,“浮光跃金”(范仲淹《岳阳楼记》),田野上烧荒冒起的烟尘正冉冉升起,在天空中蔓延开来。从句式上来看,这一联和“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多情应笑我”一样是倒装。正常的句式应是“树外阳浮沧江水,原头野火烟尘涨”,这是为了对仗而倒装。颈联写近景:在春风的吹拂下,柳树绽出了新芽,“漠漠轻黄惹嫩条”,“一枝还引万枝生”;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的滋润下,田野也披上了新装,更显得“碧芜平野旷”。

在对“旧山川”一番描绘后,诗人以不见迎春花作结,颇有回味。他似乎在提醒自己,现在脚踏的还是异国的土地,尽管看似家乡,但毕竟不是家乡呵!

晚泊长台驿

张咏

驿亭斜掩楚城东,满引浓醪劝谏慵。

自恋明时休未得,好山非是不相容。

【注释】

①醪,醇酒。②慵,懒惰。③明时,也叫清时,太平时代。

【简析】

据《宋史》记载,张咏是一个清官,而且敢犯颜直谏,由京官而放外任,这首诗是他在旅途中写的。

“移舟泊烟渚”,在“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中,虽然没有“近酒家”,诗人却想举杯痛饮一番,简直有“会须一饮三百杯”的意愿。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自己已经懒得再来个“一封朝奏九重天”了,该学一学南朝的谢弘微,听他哥哥的劝──这嘴巴只能用来喝酒呵!看来,诗人好象已经看破官场的红尘,诗人好象已经从苦恼中解脱了出来,其实不然,这是诗人无可奈何的悲叹,这是诗人的愤极之语,诗人心中的苦酒正随着满腔热血在奔腾。虽然没有“夕贬潮阳路八千”,但是自己“本为圣明除旧弊”,而今却“处江湖之远”,怎能不“忧其君”呢?这样喝酒,岂不是“举杯销愁愁更愁”吗?

后两句可以用他自己的另一首诗来解说:“前年失脚下渔矶,苦恋明时不忍归。为报巢由莫相笑,此心非是爱轻肥。”诗人并非贪恋富贵,迷恋权势,而是满怀拳拳报国之心,想“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史书上说他为官“所至以政绩闻”,私生活上“居无媵妾,不事服玩”,这样的清廉好官真是打着灯笼也难找,诗中所咏,当为心声无疑。最后以“好山非是不相留”作结,表达了自己尽管遭受打击,依然不想隐居,还要多少为人民做一点事的意愿,表现出他坚贞不屈的倔强性格。

“我辈本无流俗态”,诗人《与进士宋严话别》中的这句诗正是这首绝句的绝妙写照。古人云:“诗如其人”,信乎!

塞上

柳开

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

【注释】

①鸣骹,一种响箭。②勒,有嚼口的马络头。

【简析】

这是一首边塞诗,而这类诗在宋诗中并不多见。诗人为读者呈上一段有声有色的电影脚本,而不仅仅是一幅画。

银幕上首先出现的是“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随着镜头的推移,一个战士的特写镜头展现在观众的面前,只见他“挽弓当挽强”,“嗖”的一声,一支离弦的金箭直冲云空,整个宇宙万籁俱寂,只听见金箭发出的呼呼的响声。这开头两句和王维的“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有异曲同工之妙。“风”在两诗中都是用来衬托箭射出时发出的声响,有风是正衬,无风是反衬。

接下去,镜头切换到“胡儿”们“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他们一会儿“仰手接飞猱”,一会儿“俯身散马蹄”,当他们一听到响箭的声音时,就都赶紧勒住了缰绳。不管战马怎样嘶鸣,怎样刨蹄,他们只顾循声翘首仰望云天,去紧紧追踪那直冲千尺云空的离弦响箭。镜头慢慢拉开,出现了草原、飞箭和骑马的胡儿的全镜头,到此才定格。电影演完了,可观众的热血却还在沸腾,多么惊心动魄的画面,多么激动人心的军旅生活啊!观众们仿佛也置身其中,正在感受这种生活。

这首诗是模仿李益《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吹遍《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尤其是从后两句的句式上看,模仿的痕迹更为明显。这种模仿他人的句式,在诗词创作中叫“偷式”,是允许的。比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偷”李白《望庐

山瀑布二首》中的“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而白居易的两句写得更好,也更有名。

柳枝词

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注释】

①画舸,彩绘油饰的船,也叫画船。

【简析】

这是首诗味隽永,意境优美,情致深婉的佳作。送别诗的风流早已被唐人占尽,但这一首确实是可以和唐人比美。《蔡宽夫诗话》说郑文宝的诗“须在王摩诘伯仲之间,刘禹锡、杜牧之不足多也。”尽管这一评价有夸大其词之嫌,但还是有些道理。

首句很有诗情画意,“亭亭”多用来形容姑娘之苗条、靓丽,作者却用来描写船,可见构思不同一般;“系”的后面省略了宾语,让人联想起刘禹锡的“只有垂杨绾别离”,且暗切题意,手法不同凡响;“春潭”自然使人想起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春潭的美丽景象一下子就浮上了读者的脑海,确实是用笔老到,布局精巧。这样一幅春潭送别图就非常完美地展现了出来。第二句写送别时的情景,自然使人想到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而不是白居易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因为主、客都只有“半酣”,且临别时“帐饮无绪”,怕“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第三句一下子就让人想起柳永的“念去去千里,暮霭沉沉楚天阔”和崔颢的“烟波江上使人愁”,以及王维的“西出阳关无故人”,别情充溢宇宙。

最值得赞赏的是末句。恨也好,愁也好,怨也好,都是无形的,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没有点创造性思维,是难以形容的。前人曾把愁、怨、恨“物化”,说它可以量──“谁知一寸心,乃有万斛愁”,可以抛──“故已抛愁与后人”,可以剪──“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可以割──“美酒如刀割断愁”…郑文宝用“载”是一个创新,他把愁恨搬上了船,后来李清照反过来说,这船“载不动许多愁”,王实甫又把它搬上了车,“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笔者也曾把它搬上飞机,“波音纵愿驮奴怨,载向云霄当坠”。这一个看似简单的“载”字,不知为后人的创作提供了多少空间!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简析】

通俗、清新、自然,却又趣味无穷,含义隽永,是这首律诗的主要风格。读起来毫不费力,而写起来却是经过千锤百炼,正如王安石诗所说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为容易最艰辛”。可以说这首诗有俗的神韵,而这种俗,正是雅的极致。

首联是倒装,诗人“纵步不知湖岭深”,“行径忽然忘远近”,玩兴正浓着呢。他让马儿慢悠悠地在“篱东菊径深”中信步前行,那“野菊生秋涧”的奇异景色使他留连忘返。此时诗人也许想起了爱菊的陶渊明,想起了菊花“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高尚品格。

中间两联的对仗非常工整,特别是颔联,更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趣味盎然。上句动中有静,下句静中有动,精巧工致,尤其是“数峰无语”,最有讲究。诗人仿佛是说山峰原先是会讲话的,强烈暗示山峰也有生命或心灵,这并不是简单地运用拟人修辞格。这样写看似无理,却有妙理奇趣,须用心体会。这种手法在中华诗词中被广泛应用,如李商隐的“暮雨自归山悄悄”,秦观的“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凭栏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等。若用“数峰毕静”,则味同嚼蜡矣。颈联自然而绮丽,用鲜明的色彩的对比,写出“夕阳无限好”中的山村迷人景色。

“日斜归路晚霞明”,诗快写完了,天也快黑了,该打道回府了。这时,诗人心中突然荡起了“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那种惆怅,虽说他乡景色也和故乡差不多,可是杜子美不是说过,“月是故乡明”吗,连月亮都是故乡更“明”,更何况村中的风物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的《黄鹤楼》这两句诗又闯上了心头……

官舍竹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妖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释】

①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是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僻的地方。

【简析】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读了这首咏竹诗后,不禁联想起郑板桥的《竹石》。岁寒四友之一的竹,“依依似君子”,“志在干青云”,诗人看似在咏竹,实际上是在自咏。诗人首先提出衙中的竹子究竟是谁种的问题,却没有作正面的回答,其实也不用回答,不是和自己一样喜欢竹子的人,不是和自己有相同命运的人,谁又会在这里种它呢?商州团练副使这个闲官,面对“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而且“峻节可临戎”的数百竿竹子,怎不诗兴顿发呢?怎不抒发一下“老夫欲寄精诚去,凭仗高风达紫宸”那样感慨呢?

两联对杖和前一首一样工整。颔联写竹子的品格,颈联写竹子和自己一起弹琴、下棋。你看,它“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你看,“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你听,“竹林高宇霜露清,朱丝玉徽多故情”,你听,“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你听,我正在和竹子说:“诗书弹琴聊自娱,古来哲士能贫贱”。特别是颈联写得有声有色,饶有雅趣,多有风韵,是这首诗最精彩的的一联,堪称名句。

尾联以想象作结。诗人有《雪夜看竹》诗云:“梦断闲窗酒半醺,月华薄薄雪纷纷。莫言官散无拘束,一夜披衣见此君。”是对这一境界的最好注释。同时,尾联还表现出诗人和杜甫的“志士仁人莫嗟怨,古来材大难为用”一样的愤慨。

作者曾自称“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从他的作品看,并非虚言。

寒食

王禹偁

今年寒食在商山,山里风光亦可怜。

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

郊原晓绿初经雨,巷陌春阴乍禁烟?

副使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

【注释】

①寒食,清明节前两天为寒食节。介子推追随晋文公流亡十九年,不得封赏,负母逃进绵山,晋文公放火烧山逼他出来,竟被烧死。为纪念他,就规定这一天不得升火煮饭,只能吃冷的食物,故称之为寒食节。②撰碑钱,为别人写碑文、墓志铭的稿费。

【简析】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这是唐朝诗人韩 写的京城寒食节的美好景象的名句。唐宋两朝,清明、寒食期间是游玩、宴会的好日子,故有“人间佳节唯寒食”这样的诗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也是汴京清明、寒食期间的盛况,这便是明证。

首联写自己被贬官的心情,“忆昔西都看牡丹,稍无颜色便心阑。而今寂寞山城里,鼓子花开亦喜欢。”作者这几句诗就是最妙的解说词。今昔的强烈对比,怎不惹起诗人无限的惆怅呢?

颔联的句法是套用杜甫《江村》中的“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句式;颈联写的是“草树沐新雨”和“依依墟里烟”两种境界。中间两联对仗是山里寒食风光的具体描绘,写得很有特色,笔法也很老到。尤其是颈联,比起“草树沐新雨”和“依依墟里烟”这两句更有韵味,更富诗家语。诗人偏偏不说“草树”,而说“绿”;不说“墟里烟”,而说“乍禁烟”,既含蓄,又使形象显得更为突出。用这样的语言去写才叫做写诗,懂得这样去鉴赏才算是会读诗。

尾联是反语,是牢骚语,虽然嘴里说“莫惆怅”,心里早已是“因思世事悲心事,更听风声杂雨声”。靠替人写碑文,写墓志铭得来的钱买酒喝,要不然“酒债寻常行处有”,这过的是什么日子!“犹有”,看似旷达,实为愤激,里面藏有多少潜台词呵。

访杨云卿淮上别墅

惠崇

地近得频到,相携向野亭。

河分冈势断,春入烧痕青。

望久人收钓,吟余鹤振翎。

不愁归路晚,明月上前汀。

【注释】

①烧痕,曾被野火烧过而留下的痕迹。②野,郊外。③汀,水边平地,小洲。

【简析】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东坡《惠崇〈春江晚景〉》这两句题画诗每个中学生都背得出来。可见惠崇的画是“画中有诗”,而惠崇的诗是“诗中有画”。虽然他无论是在诗上,还

是在画上的名气和成就都不如王维,但造诣还是很深的。所以,用苏东坡评论王维诗、画的那两句话来评论惠崇,也还是适合的。

首联破题,可以看出作者与别墅的主人关系十分密切。

后三联全是写景。颔联写的是背景,出句写淮河冲过山脊奔腾而来,似乎要将山头一分为二,有点“天门中断楚江开”的气势;对句写原野上“尽放青青没烧痕”,颇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意境。这一联诗很有境界,“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尽管有人以“河分冈势司空曙,春入烧痕刘长卿”来讥讽,还是不能否认这一联是好诗。这里涉及到诗词创作中点化手法的运用问题,“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从李杜到苏辛,再到现代的毛泽东和当代许多诗人,不知有多少人都在使用,笔者在创作时亦常运用此法,多有佳句妙语出现。颈联出句写人,有了人,画才有灵性;对句写“晴空一鹤排云上”之远景。尾联再添上“圆满光华不磨莹”的一轮明月,给郊野春晚图加上了一些亮色,整幅画到此创作成功。你看这幅画多么清新,多么淡雅,而我们的诗人和他的朋友的心情是多么闲适,多么悠然。

这首五律几乎没有抒情的字眼,用的都是写景的词语,在景物的描写中蕴藏作者的情,他是多么热爱大自然啊!

莎衣

杨朴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

【注释】

①莎衣,即蓑衣。②蒹葭,芦苇。③饶,任凭。

④紫绶金章,紫色绶带,黄金印章,指高级官员的服饰。⑤博换,交换。

【简析】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为读者奉献出一幅江南春江垂钓图,叫人“能不忆江南”,杨朴为读者奉献出一幅北国荷湖吟钓图,令人“心向白云闲”;孟浩然酸溜溜地在唐玄宗面前吟出“不才明主弃”,求官反丢官,杨朴遗世独立在宋太宗御前高歌此诗,授官却辞官。细细品味段中的一半题外话,对理解此诗不无好处。

咏物诗的首联往往是用来破题,诗人说蓑衣绿蓝相间,柔软胜过锦衣,穿着它靠在船边吟诗、钓鱼是最合适的。笔者曾着蓑衣以躬耕过,那东西可硬得很,如今已没什么人愿穿。诗人难道仅仅只是因为喜爱才这样说的吗?

颔联写在烟雨朦胧,“花雾阴时迷远浦”时候,“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穿过芦苇荡,看莲叶滴翠,闻菡萏飘香,想躺就躺,想坐就坐,有“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感觉。颈联写醉后和晴时脱蓑衣,我们仿佛看到“浩歌惊世俗,狂语任天真”楚狂接舆就站在面前,无拘无束,超然尘外。中间两联一“披”一“脱”,显得多么自由自在又多么潇洒超脱。

尾联画龙点睛,揭示主旨。任凭那紫授金印多么珍贵,多少人梦寐以求而不可得,可是休想用这些俗物来换取我的蓑衣!“莎衣”也就有了象征意义。“富贵非吾愿”,衣锦而招摇过市岂不是沐猴而冠乎?穿上莎衣“遁世以保真”,“渔歌入浦深”;“白云依静渚”,“万事不关心”。

春尽

郑獬

春尽行人未到家,春风应怪在天涯。

夜来过岭忽逢雨,今日满溪俱是花。

前树未回疑路断,后山才转便云遮。

野间绝少尘埃污,唯有清泉漾白沙。

【简析】

这是一首旅人春行思家之作,语言清新明快,平淡自然,虽不着一字于议论、抒情,而情纯意真。

首联用的是典型的诗家语,和岑参《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中的“遥传杜陵叟,怪我还山迟”的风味一样。岑参不说自己想回家,却说杜陵叟怪他迟迟不回家;郑獬不说自己想回家,却说春风怪我春尽之时还浪迹天涯。这样写才显得含蓄,有诗味和诗趣。倘若改成“依然浪迹在天涯”,虽平仄一样,意思一样,而味同嚼蜡矣!

颔联是流水对,出句写行路难,诗人从三个方面入手写,一是夜行,二是过岭,三是闻雨,在“夜来风雨声”中跋涉于崇山峻岭中,怎不令人有“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慨呢?怎不令人发出“问君西游何时还”的长叹呢?对句给人以王维“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那种境界,在“试看春残花渐落”之时,诗人是否也会发出“红消香断有谁怜”和“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何况落红无数”的感慨呢?春天都

已经匆匆归去,自己怎不风雨兼程,不分昼夜往家赶呢?

颈联很有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和柳宗元“岭树重遮千里目”那种意境。山峦总是重重叠叠,连绵起伏,乍看无路,而实际上它向着远方逶迤延伸;岭树总是密密麻麻,云遮雾绕,乍看路断,而实际上路还在脚下。而其间正蕴含着“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光明前景,这在哲学上就叫做“否定之否定”规律。

尾联的重点在“清”、“白”二字,“清泉漾白沙”,自然没有“车马喧”时“尘埃不见咸阳桥”之乌烟瘴气。屡遭贬谪的诗人,不免要从心里发出“穷则独善其身”的呐喊。

蠡口

郑獬

千重越甲夜城围,战罢君王醉不知。

若论破吴功第一,黄金只合铸西施。

【注释】

①蠡口,在江苏吴县,传说范蠡在灭吴后从这里乘船隐于太湖一带。②越甲,越国的军队。③夜城围,夜里把城包围了。④君王,吴王夫差。⑤合,应该。⑥西施,越国美女,勾践听从范蠡的计策,把她送给夫差。

【简析】

这是一首观点新颖独特的咏史绝句,有点杜牧咏史绝句的味道。

前两句叙事,简要回顾越国破吴的历史:范蠡率领越国大军,连夜将姑苏城团团包围了起来,一场战斗刚一结束,吴王夫差又沉湎于酒色之中。这样写虽然并不完全符合史实,但却抓住了夫差的致命弱点。这叫以点代面,或者说是攻其一点,不管其余。陆龟蒙《西施》中的“夜半娃宫作战场,血腥犹杂宴时香”和这两句颇为相似。诗和传写法之不同,由此可见一斑。

后两句议论,诗人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报仇”,文种、范蠡的文韬武略,统统一笔抹倒,一反传统女人祸国论,归功于西施,没有独到的眼光,是不可能这样写的。《东周列国志》上就写了勾践夫人恶狠狠地说:“此亡国之物,留之何为?”“负以大石,沉于江中”。郑獬的见解远远高出冯梦龙,而且比罗隐《西施》“家国兴亡自有时,时人何苦咎西施!西施若解亡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更进了一步,认为西施不但无过,反而有功,而且是首功。

杜牧《赤壁》中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社锁二乔”也是以美女写国家兴亡,但写法与意思都不同于此诗。

笔者亦有《西施》诗曰:“不干文种术多奇,尝胆卧薪君莫吹。兴越灭吴功孰著?色情间谍一西施。”则是对时下不顾基本史实而胡编乱造的影、视历史剧之辛辣嘲讽。

可见,咏史诗当以独到、警策为第一。

暑旱苦热

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注释】

①屠,清除。

【简析】

这首古风想象非常奇特,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而且气度非凡,胸襟开阔,颇具李贺诗风。

头两句着力写暑热之难耐,以反衬望凉心切。“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水浒》中的白胜是这样唱,歌词虽很不错,但这是民谣,不是文人诗。诗人以虽有清风却无法清除暑气极写热之烈,一个“屠”字用得怪,而有异趣。“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的歌词人们也很熟悉,而诗人偏要说它又飞上了山,依然“炎炎火镜正烧空”,这太阳老是不肯下山,“骄阳连毒暑”,自然教人“身热汗如雨”,凉之难望可想而知矣。

三、四句写旱以衬热。谁不怕江海枯竭?谁不忧“野田禾稻半枯焦”?难道老天爷就不怕连银河也干枯了吗?倘若真是这样,岂只是“农夫心内如汤煮”?这看似“杞国无事忧天倾”的荒唐之忧,虽反常而合道,在意念上奇妙生趣,这种写法符合诗词创作的艺术经验,就是苏东坡所说的“诗贵有奇趣”。

五、六句展开丰富的联想,颇有李贺《梦天》的浪漫风味,诗人“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李白《江上吟》),当“万国如在烘炉中”,“不堪逢苦热”时,要上昆仑仙山,下蓬莱仙岛,去躲避炎热酷暑,去寻找清凉世界。

最后两句想象奇特,气势宏伟,“手提天下”这极度的艺术夸张,大胆而新颖,使人耳目一新,而且对诗的思想性有着强烈的影响,读者不难看

到,诗人忧民之心正蕴藏其中。但是,诗人最终还是回到现实中来,因为他毕竟不能使“环球同此凉热”。

咏草

俞紫芝

满目芊芊野渡头,不知若个解忘忧?

细随绿水侵离馆,远带斜阳过别洲。

金谷园中荒映月,石头城下碧连秋。

行人怅望王孙去,买断金钗十二愁。

【注释】

①芊芊,草茂盛的样子。②若个,哪个。③离馆,别墅。④金谷园,晋代富豪石崇的别墅。赵王伦派孙秀抄其家而杀之,夺其爱妾绿珠,绿珠不从,坠楼身亡。⑤王孙,古代贵族的别称。⑥金钗十二,指美女。

【简析】

这首诗名为咏草,而实非咏草,只是借草抒情,构思奇特,别有风味。

古代诗人多以草写别情,诉离忧,白居易的“萋萋满别情”,就是一个典型。首联出句似乎是韦应物《滁州西涧》头尾两句的合成:“独怜幽草涧边生”,“野渡无人舟自横”。面对这一境界,诗人提出不知谁懂得忘忧这个奇怪的问题,但似乎没回答,其实不用回答,不就是“草”吗?

颔联和“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意思相似,但比白居易这两句写得好,“绿水”和“斜阳”,不但更具体,而且更富鲜明的形象;“随”和“带”这两个动词也比“侵”和“接”好,更富拟人的韵味,更富动感。

颈联逆转,赋予“草”以异样的情味:你看,金谷园中“流水无情草自春”,是否也在“可怜金谷坠楼人”?你看,石头城下“但寒烟衰草凝绿”,是否也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里,“草”则有“国破家亡欲何之”的无穷惆怅。草,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它“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而逝去的人,破亡的国,还能重生再造吗?

尾联结情。诗人怅望“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遥想富甲一代的石崇早已“灰飞烟灭”,绝代佳人绿珠早已“花落人亡两不知”,“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无穷感慨不由涌上心头。可再往深处想,人还不如草啊,什么功名利禄,什么荣华富贵,不是统统都可以抛弃吗?想到这,诗人的心渐渐平静了。

水村闲望

俞紫芝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

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释】

①桡,船桨,指代船。②烟芜,笼罩着烟气的野草。③赊,语助词。④翡翠,翡翠鸟。⑤别业,原意为别墅,此指白鹭栖息的地方。⑥旆,旗。⑦绷,布幅。⑧水墨,水墨画。

【简析】

这首诗描写隐士生活,抒发闲情逸致,有些王维、孟浩然田园诗的意味。

首联抓住水村的特点,先写停泊在沙洲上的船,用“枕”字以写“闲”,以“两两”写“闲”中不乏和谐美好;再写隔岸烟雾迷朦中的野草,远景和近景明暗配搭和谐,颇有朦胧感,也能紧扣题意,破题功夫相当老到。其实这一联写的还是孟浩然“移舟泊烟渚”那种意境,只是添上“画”,使色彩浓丽得多。

颔联以翡翠鸟和鹭鸶的“闲”居来衬托自己的“闲”望,写的是静景。这一联很注意炼句,对仗工整,平淡质朴中含有工丽,因而显得自然生动。更重要的是,诗人描绘出一幅幽静的境界,以传达出悠闲的心情。所用的手法和“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相近,但王维用的是反衬,俞紫芝用的是正衬,自然是俞不及王。

颈联又由近及远,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来写景,出句和第二句一样,富有朦胧感;对句则有杜牧“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意境。

这首诗的前三联写景,由沙滩到隔岸,然后转到河内,再移到岸边,最后延伸到河外,虽然跳跃变化很大,却给人以目不暇接的异样感受。

最后,“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的诗人,不禁想劝一劝那些可怜的身处“朱门务倾夺”中的人们,切莫“就中奔走费光阴”,自己多想画一幅《水村闲望》写意画,再题上这首诗送给他们。

新晴

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惟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简析】

第一句正好和王安石“茅檐长扫静无苔”相反,

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青苔满地”,比起刘禹锡“苔痕上阶绿”来,这“苔”要多得多。同样描写幽静的境界,无苔,有苔,多苔之差是巨大的,王安石用无苔以表现“净”,刘禹锡用上阶绿之苔写独处陋室之“静”,这首诗满地之苔则因久雨初晴,其中差异不能不辨,这是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方法。

第二句写午梦醒来之后,虽然只见到“一树碧无情”,但宁静恬适的心境却是非常好。经过长时间雨洗之后,树更是绿油油的,多么令人惬意!诸葛亮高卧隆中,一觉醒来,不是还高吟:“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吗?想到这,诗人会心地笑了。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后两句。诗人把南风写成是一个十分诙谐而又善于戏谑的老朋友,他偷偷地推开了门,闯了进来,还装作爱读书的样子,正不停地翻着书。诗人为读者种了一株诗苑“惹笑树”,令人读后忍俊不禁,发出爽朗的笑声。其实,这样写并非诗人首创,发明权当属唐人,薛能的《老圃堂》有“昨日春风欺不在,就床吹落读残书”,李白的《春思》有“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诗人融薛、李诗句于一炉,经过锤炼锻造,又添上绝妙的“偷”字,表达效果远远超过了原作。这绝不是“偷”,而是创新。

而诗人在《致斋太常寺以杖画地成》中又用这一意境,写了:“杖藤为笔沙为纸,闲理庭前试草书。无奈春风犹制肘,等闲撩乱入衣裾。”可见,诗人对这一意境和这一手法是情有独钟。但相比较而言,还是“偷开门户又翻书”来得更自然亲切,也更有趣些。

清风翻书固然有趣,但也曾翻出莫大的悲剧来,金圣叹的“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就翻出个文字狱来,丢了脑袋。悲乎,秦始皇首创的中国文字狱!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柳,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释】

①明镜,喻平静的水面。②檐楹,屋檐,房柱。

③万点声,指雨后树上的水点给风吹落在池里荷叶上。

【简析】

首句点明题意,虽平平而起,但写出“雨后”的特点──池塘水满而平,关键在“平”字,后面诗句的意境即由此而出。

朱熹《观书有感》中“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恐怕多少也受到第二句的影响,或者说是在这一句的基础上锤炼而成。虽然第二句不及朱熹空灵活脱,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尤其是“淡磨”二字,要比朱熹用“开”来得好些,它写出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魔力,不然,哪来这如明镜般的池塘水面呢?还有那“照檐楹”,不但衬托出“镜”之明,更为画面增添了生机,诗人不是正在檐楹下观赏着这幅《雨后池塘图》吗?茅盾先生曾针对画面上增添了人的活动的作用说过一句很有见地的话:“静穆的自然和弥满着生命力的人,就织成了美妙的图画。”可见,画面上有人的活动是多么重要,因为只有将自己融入画中,才能更生动地绘出美好的景色来。

三、四两句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先写“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杨柳,在春风的吹拂下“枝袅轻风似舞腰”,令人觉得“杨柳微风百媚生”,你看“杨柳风前别有情”,“扫尽繁花独占春”,是否有点“恰值(逢上)小娥初学舞”的风味?再写“荷心万点声”,它点点成韵,犹如天籁,仿佛是一首悠扬的小提琴独奏曲,旋律是那么和谐,这雨后池塘显得幽静多了。这一句颇有韩愈《盆池》中“从今有雨君须记,来听萧萧打叶声”的意境。但是,难道就仅有这些吗?除了“荷心万点声”外,难道你就没有看到那“盘心碎点真珠露”?难道你就没有看到那“碧玉盘中弄水晶”?这是多么令人惬意的呵!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

①望湖楼,在杭州西湖昭庆寺。苏轼一共写了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②翻墨,像倒出来的墨汁。③跳珠,雨滴像跳动的珠子。

【简析】

这首绝句写了夏日暴雨来临前后西湖上变幻的景色。

首句一下就让人想起李贺的“黑云压城城欲摧”,但李贺并非纯粹写景,而是写临战前紧张的战斗气氛;而苏轼则绘出一幅泼墨写意画:乌云几乎将山头全给遮住了,“滔滔滚滚浩浩然,浑沌(天

地形成以前的迷蒙状态)何处分乾坤”,查慎行的这两句诗差不多可以做为首句所描写境界的补充。

第二句写暴雨景象。诗人用跳珠加以形容是非常生动的,可以说是形、声兼备。“白雨如博棋”,陆游在《暴雨》中用白色的围棋子落盘来做比喻,也很生动,但写不出苏轼这般气势来,也没有苏轼如此活脱,形象,因为苏轼多用了“入船”这一拟人化的描写。至于许多诗人用“如泻”,“如注”,“倾盆”等来形容,无一不显得苍白,俗气。而“凭空雨点天飞瀑”,虽有点声势,却气势不足,而且不很恰切。倒是杜牧《题池州弄水亭》中的“万丸跳猛雨”很是相象,略嫌不足的是,照样少了“入船”这一特有的生动形象。

第三句写天气瞬息巨变,忽晴忽雨,抓住了江南夏日“骤雨”来时的特点,写得非常准确,恰切。“山色空蒙雨亦奇”,就用苏轼自己写的诗来做这一句的小结,是再准确也不过的了。

最后用“水如天”来结束一场骤雨。看,雨过天晴,明净的西湖碧波如镜,水天相连,依然像查初白所梦想的“琉璃万顷冰一片,倒写天容落澄碧。”此时此刻,要是你“驾一叶之扁舟”,“凌万顷之茫然”,一定会有“直疑天上去”的美好享受。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注释】

①雪,梨花。②据洪迈《容斋随笔》载,张耒“好诵东坡《梨花》绝句……每吟一过,必击节叹赏不能已。”

【简析】

这首绝句的主题究竟是什么?有人认为是抒发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如寄”的悲观情绪。窃以为错矣,因为这和苏轼的性格特点不吻合,和这首诗的内容不吻合。

先从诗的内容说起,首句破题,诗人以柳青衬梨白,可谓是一青二白,这就抓住了梨花的特点,它不妖艳,也不轻狂。钱起《梨花》诗曰:“艳静如笼月,香寒未逐风。桃花徒照地,终被笑妖红。”以苏轼的才学,在写这首诗时,不会不想起钱起的《梨花》诗。

第二句写“似花还是非花”的柳絮,杜甫有“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刘禹锡有“散逐香风远”,“撩乱舞晴空”,吴融有“唯有杨花独爱风”……从这些唐人的诗句中,不难想象苏轼写了梨花后再写柳絮的用心,这难道是为了使“伤春之情更浓”吗?

岑参《送杨子》诗有“梨花千树雪”,可苏轼为什么只写“一株雪”呢?豪放派领袖竟然不知“千”比“一”要豪放得多?其实,这“一株雪”不正是诗人自己的化身吗?因为苏轼一生正道直行,清廉洁白,坦荡如砥。

最后以议论收结,关键在于对“清明”一词的理解,有人认为这“清明”就是清明节,并为之旁征博引,这未免傻得可笑。如果综合杜牧“清时有味是无能”,于谦“清风两袖朝天去”,岑参“明时未得用”,卢照邻“明者不违道以干非”,就不难得出“清明”二字有寄托的结论。苏轼以情附物,不即不离,言在此而意在彼,不然,张耒怎么会“必击节叹赏不能已”?陆游怎么会说“岂别有所谓乎?”不辩明寄托就胡乱解诗,无异于南辕北辙啊!王充曰:“清受尘,白取垢”。这首诗写完两年后,苏轼就蒙冤入狱,他又能向谁去讨回自己的清白呢?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①刘景文,时为两浙兵马都监,与苏轼同驻杭州,有诗唱和。②擎雨盖,打开的雨伞。

【简析】

诗人曾在《荷花媚》中称赞“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有着“别是风流标格”,但它却经不起风霜雨雪的考验,“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美好景象在猛烈的西风中消逝了。诗人也曾在《次韵子由所居六咏》中盛赞“我花开后百花杀”的菊花“粲粲秋菊花,卓为霜中英”,你看它,花即使凋谢了,却依然枝干挺立,风骨长存,气节未消,品格永在,岂不比荷花更加令人敬重?其实,诗人并不厌弃荷花,也不想和李商隐一样“留得枯荷听雨声”,他写荷花花尽叶枯时的丑态只是为了衬托残菊之傲霜,并和菊花一起为下文蓄势,为后面的“橙黄橘绿”做铺垫。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当苏轼写好前两句诗之

后,便想起恩师欧阳修“残雪压枝犹有橘”这句诗来,这才是人们要记取的“一年好景”呵!又情不自禁吟起屈原的《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青黄杂糅,文章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接着又吟起张九龄《感遇》:“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吟罢,诗人挥毫泼墨,一气呵成,写下“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你看,在严寒的冬天,万花纷谢,荷枯菊残,只有这累累的橙黄橘子依然挂满碧绿的枝头,显示出一片盎然的生机,绰约的风姿,岂不“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诗人以此诗赠人,心中敬佩之情溢于言表,受之者若无一颗“岁寒心”,岂不羞死?

王文濡《历代诗评注》说这首诗“通首写景不写情,而深情自见”,可谓切中肯綮。同时,诗人旷达开朗的情怀,异乎寻常的胸襟,也洋溢于篇中,这就不用多说了。

有美堂暴雨

苏轼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尊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注释】

①顽云,指云层很厚,云头汹涌而上的云块。

②潋滟,形容水波闪动。③尊,盛酒的器具。④羯鼓,一种乐器。⑤鲛室,《述异记》曰:“南海中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机织,其眼能泣则出珠。”

⑥琼珠,美玉。

【简析】

这首律诗以夸张的色彩,浪漫的语言,奇特的想象,描绘出暴雨来临时的雄奇刚健。

首联出句写出暴雨即将来临时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震撼人心的声响;对句用陆龟蒙《苦雨诗》中“顽云猛雨更相催”,写出暴雨来前天昏地暗。真是有声有色,惊心动魄。

颔联写风雨由远而近。杜甫有“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皆立”。但苏轼写得更生动,连风都被顽云染黑了,排空而来的黑云,仿佛要把大海当做一个硕大无比的盘子扯上青天,呼啸着跨过钱塘江,直扑杭州城,然后再将海水统统倾泻下来。其倾天泼海之势,直可令大厦坍塌,山岳崩摧。

颈联则从近处观赏暴雨。杜牧有“酒凸觥心潋滟光”,诗人的西湖诗有“水光潋滟晴方好”,李贺也曾写过“一泓海水杯中泻”,暴雨中的西湖,不也像一只装得过满的酒杯吗?宋 曾向唐明皇传述击打羯鼓的经验说:“头如青山峰,手如白雨点;山峰取不动,雨点取碎急。”这暴雨砸地,铿然作响,不正像羯鼓被拼命击打时发出的声响吗?

尾联的想象更为奇特,这暴雨迸溅到有美堂里,打在与宴人的脸上,犹如唐明皇叫人把水洒在喝得烂醉的“谪仙人”李白的脸上,酒醒后写出像李白《清平调》那样的好诗来。

诗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不然的话,哪有如此妙想奇思呢?

新城道中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注释】

①钲,锣,比喻太阳。②西崦,西山。③葵,冬葵,可食。④饷,送给……吃。

【简析】

这是一首清新自然的田园山水诗,但和王维、孟浩然等唐朝田园诗派的作品比,无论是主题、内容,还是风格,都大不相同。

首联和郑獬《春尽》的开头相似,用的都是典型的“诗家语”,所以分外有趣。你看,春风有情,积雨有意,它们都那么可人,为我“欲山行”而扫清一切障碍,教我怎能不感激它们呢?

中间两联写景,是一幅绝妙的山水丹青。苏轼是“诗中有画”论的创始人,他的田园山水诗岂能无画?颔联画的是远景,你看,白云笼罩山顶,仿佛山峰也像人一样,戴上了一顶白色的帽子,王维的“白云回望合”与之相比肯定没有这么形象生动;冉冉升起的朝阳,正挂在树头顶上,多像一个金黄色的铜锣,常建的“初日照高林”与之相比当然要逊色多了。白云红日,相互映衬,形象鲜明,色彩工丽,令人清心悦目。颈联画的是近景,在那矮矮的竹篱旁,“桃花依旧笑春风”,“杨柳风前别有情”,还有春江中“清泉石上流”,岂只是“鸭先知”,这一切都尽收诗人眼底,绘入画中,教人看后如痴如醉。

尾联写农家生活,从“煮葵烧笋”中我们仿佛看到了陶渊明笔下“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更看到孟浩然笔下“田家春事起”。这一切用诗人自己的诗句“村居自潇洒”来概括就足够了,因为诗中流露出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向往,对“案牍之劳形”的厌烦。

但是,苏轼没有王维、孟浩然“南山归敝庐”,“还掩故园扉”那种退隐山林思想。所以说,苏轼的这首诗要比唐朝田园诗派的作品更有积极意义,而艺术性也不亚于王、孟。

龟山

苏轼

我生飘荡去何求?再过龟山岁五周。

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

地隔中原劳北望,潮连沧海欲东游。

元嘉旧事无人记,故垒摧颓今在不?

【注释】

①龟山,在今江苏盱眙县北。②中原,借代汴京。③元嘉旧事,公元450年,北魏拓拔焘兵临盱眙,南宋文帝刘义隆部将宋璞、臧质在此坚守。

④不,否。

【简析】

这首诗写于“乌台诗案”发生的前半年,政治上的失意,朝中奸佞正罗织罪名,必置他于死地而后快,使诗人陷于极端苦闷之中,便产生了“此生忽忽忧患里”(《舟中夜起》)那种感慨。

“身世飘零雨打萍”,这是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名句,用它来归纳这首诗的首联,倒很恰切。虽然苏轼并不处在“山河破碎风抛絮”那样国家危难的关头,但十五年后路过惶恐滩时的“惶恐滩头说惶恐”的悲剧,已经拉开了序幕。

奔放而自然是颔联的特色,在旷达中含有深沉的感慨,这是苏轼特有的风度。一生飘泊万里,足迹遍布半个天下,虽然有风尘碌碌,无所作为,徒劳无益的感慨,但诗中还是表现出诗人潇洒的风度。杜甫、白居易,哪怕是李白,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写不出“身行万里半天下”这样豪迈的诗句。至于那庙中刚白头的和尚,诗人在羡慕之余,剩下就是感叹了。

诗人的矛盾心情是从颈联中表露出来,前辈范仲淹“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思想苏轼早就牢记在心,但此时想得再多也是徒劳;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话却不由浮上了脑海。这种矛盾就像一个死结,就像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刘禹锡的诗正浮在诗人的眉宇间。这位宋仁宗为后代挑选好的宰相,有才无命,除了感慨外还能有什么呢?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释】

①冰容,冰雪般的容貌。②寒心,岁寒之心。

③无端,没来由。

【简析】

咏梅诗词在中国诗坛上直可车载斗量,而这首律诗却别具一格,在刻画红梅时,不但赋予它以性格化,还展示出它的精神世界,同时又寄寓自己的情怀。

“只恐夜深花睡去”,苏轼在《海棠》中以美人喻花的手法又在这里重现。红梅之所以迟开,一怕“更著风和雨”所带来的愁,二怕“玉雪为骨冰为魂”而造成的过分孤芳皎洁难与俗世相处,不合时宜。但它超尘而不矫揉,绝俗而不造作,这就是它独有的风格和襟怀。颔联是对首联的解说。为避免孤芳自赏,它故意装扮得像桃花,真是“俏也不争春”;但瘦劲的枝干依然显示出笑傲霜雪的风姿,你看,“她在丛中笑”,多么爽朗开心,多么潇洒风流。但它毕竟不是桃花,没有媚态,更不会轻薄,绝不会逐水流。杜甫“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谁能忘得了呢?

颔联是以姿写心,颈联则直接深入红梅的内心世界。她“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她“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她“不同桃李混芳尘”,“散作乾坤万里春”(王冕《白梅》)。她原本是白色,而今象微醉的少女,虽然酒晕泛上了面容,冰清玉洁的品性依然永存心中。

最后揭示主旨──梅格,也就是红梅的灵魂。石曼卿有咏红梅诗曰:“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描貌而不写格。许多咏梅诗不也都是这样的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虽为名句,却未免欠“精神”矣!袁宏道有《梅花》诗曰:“国艳名葩世岂少,只缘无此秀丰神。”这用来评论苏轼和他的这首诗倒是非常恰当的。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苏轼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注释】

①酽,酒味浓厚。②招魂,即《楚辞·招魂》,宋玉希望楚怀王招回被流放的屈原。

【简析】

这首诗潇洒清新,涉笔成趣,教人很难想象是诗人蒙冤被贬两年后写的。

虽然“春风不度玉门关”,或者说“春风疑不到天涯”,但是,诗人还不死心,要跑到郊外去寻找春天的足迹,君不见“诗家清景在新春”,诗人多想“偶听黄鹂第一声”(《寿阳岸下》),尽管如今还是“残雪压枝”时。纪晓岚认为颔联“深警”,深者,诗情深也;警者,诗意警策也。人像侯鸟鸿雁来去有信,而世间的事却像一场梦醒来之后,什么痕迹也没留下。所以还得想开些,看破些,超脱些,旷达些。还是用他同时期写的《赤壁赋》来解说更好,赋中诗人提出了齐生死,等荣辱的人生态度,这是他在逆境中保持旷达乐观而顽强活下来的精神支柱,这里是用诗的语言来表达同一态度。在不堪回首的无穷感慨中,诗人将蒙在心灵上一层厚厚的灰尘弹掉,以达观的态度去“直面惨淡的人生”,就象鲁迅先生所说的:“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啊!“盘飧市远无兼味,尊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杜甫所描绘的这种纯朴友情在颈联中又得以重见,这种纯朴之情足以荡涤宦途失意的愁苦,三十年的劫难才刚刚开始,不然,今后将怎么过呢?

“野老”的笑声给了诗人无限的温馨,所以,他最后嘱咐朋友们不必学宋玉,必为他重返京师操心,“用舍由时,行藏在我”(《沁园春》),何况正直忠厚的心肠,开阔旷达的襟怀足可支撑自己,绝不会轻易倒下!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

苏轼

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

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

【注释】

①二毛人,老人。②喜欢,苏轼自注:蜀道中有错喜欢铺。惶恐滩,在江西万安县。③孤臣,失势无援之臣。④石鳞,像鱼鳞一样的石头。⑤知津,原意为讥讽孔子四处奔波。

【简析】

年近花甲的正直诗人,再次受到朝中昏君和奸佞更疯狂的打击和迫害,“夕贬潮阳路八千”,被“安置”到了荒远的岭南。路经惶恐滩时,写下这首对奸佞们表示蔑视的诗。

首联写出了当时极其艰难危险的处境,在远离京都七千里外,水流湍急的险恶的惶恐滩上,诗人仿佛像一叶小舟,随时都有沉没的危险。巧妙的数字,强烈的对比,给人以惊心动魄的感觉。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文天祥这一名对大概是受苏轼这联诗的启发才写出来的,而两人的心情确有不少相似之处。但苏轼绝没有柳宗元“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那么凄惨,毕竟还有家乡的“远梦”,这喜欢虽是淡淡的,却可抵销一些孤臣的惶恐。谐音双关修辞手法的运用,增添了许多机趣,一语双意,并蒂同枝,妙合无垠,令读者产生无穷的兴味。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的诗句浮上诗人的脑海,虽然此时他没有李白那么充满信心,却也不乏坦然自适,不乏达观豪放。

所以,诗人没有愁眉苦脸,却有诙谐和幽默,说自己可以为官家当“水手”,这官船要走的路早以娴熟在心,还要向谁去问津?蔑视与嘲笑到此融为一炉,真是嬉怒笑骂皆成诗。倘若苏轼能过象宋仁宗所希望的那样,早早就成为水手长──宰相,恐怕宋徽宗、宋钦宗也不至“坐井观天”于异域他乡。嗟乎,此书生之空议论也!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释】

①参、斗,星宿名,此指喻时局变化。②鲁叟,孔子。③轩辕,黄帝,《庄子·天运》上说,他曾“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④兹游,指被流放到海南岛。

【简析】

这首诗写于遇大赦北归途中。结束四年流放生涯,六十五岁高龄的诗人心情是复杂的,欣喜之余,不无愤慨,只是旷达的情怀把它掩盖住,不容易被人看出来。

前两联即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正如纪晓岚所说:“纯是比体”。“北斗阑干南斗斜”,唐人早有用斗转星移写时间的变化的习俗,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形势的变化。诗人长期受到王安石所提拨的李定、章淳、蔡京等人的残酷迫害,无情打击,他们所呼唤出的“苦雨终风”,遮天蔽日,而今随着“参横斗转”,老天终于放“晴”了,教人怎不惊喜?颔联不仅两句相对,而且还有本句自对,非常工整。“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年月过去了,你看“月傍九霄多”,你看,“绿烟灭尽清辉发”,诗人所盼望的“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的美好景象或许就要来临。但他万万没有想到,蔡京后来会成为首辅,王安石种下的祸根将危及大宋的根基。

颈联用孔子和黄帝两个典故,抒发自己流放海南的感受。当年“董道而不豫”,“乘桴浮于海”,自己改革弊政的方略难以实施,而今渡海北归,才能粗略领悟中原音乐(喻政治形势),其间沧桑巨变,令人感慨万端。

尾联用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作结。把流放说是“游”,而且还是一生中最奇绝的,诙谐幽默中饱含无尽的辛酸痛楚,其中对李、章、蔡之流的调侃,乃至嘲讽,正潜藏于言辞中。诗人超脱的风度,旷达的襟怀,豪放的性格,不但令奸佞之徒咬牙,更教他们发抖!

陪润州裴如晦学士游金山回作

杨蟠

试上蓬莱第几洲,长云漠漠鸟飞愁。

海山乱点当轩出,江水中分绕槛流。

天远楼台横北固,夜深灯火见扬州。

回船却望金陵月,独倚牙旗坐浪头。

【注释】

①牙旗,旗杆上饰以象牙的旌旗,这里指代裴如晦的官船。

【简析】

首联总写金山胜景。诗人用“烟波微茫信难求”的海上仙山蓬莱岛为喻写金山夜景,十分恰切,夜色朦胧,长云漠漠,连飞鸟也为难以前往而发愁。可是“蓬莱有路教人到”,诗人的激动的心情可想而知。

颔联让人想起李白“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句式上虽有点模仿的痕迹,但不乏创新。李白以气势胜,杨蟠以炼句胜,各有千秋。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出句中的动词用得很妙,尤其是“乱点”和“出”,把山给写活了,不但有生气,而且有灵气。比王安石《桂枝香》中“翠峰如簇”要生动得多,就连李白的“半落”,也怕是“稍逊风骚”。

颔联写的是白天,颈联写的是晚上。这一联要比王安石的“天末海门横北固”和“远有楼台只见灯”那几句“尤胜”(方回《瀛奎律髓》),你看,苍茫的天宇下,多景楼、北固山“横空出世”,屹立天际,千百年来“阅尽人间春色”与沧桑;灯火辉煌的“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城依然是那么繁华,“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景象是多么令人神往啊!这一切,在朦胧的夜幕轻纱的笼罩下,和蓬莱仙山又有什么两样呢?

尾联若理解为取李商隐《重有感》中“玉帐牙旗得上游,安危须共主君忧”的诗意,似乎是吹捧裴如晦也能“安危须共主君忧”。若以纯写景解,却别有一番风味。你看,金陵上空的一轮明月,正挂在牙旗上,船在江中破浪前行,那月亮似乎像是坐在浪头上。这样写江中明月确实非常别致,非常独特,非常新颖,比张若虚“滟滟随波千万里”有趣得多。

寄黄几复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释】

①北海,语出《左传》:“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②蕲,求,希望。③三折肱,语出《左传》:“三折肱,知为良医。”喻治世才能。④瘴溪,有瘴气的溪流。

【简析】

这首诗抒发了对久别远离朋友的深切思念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作者“无一字无来处”的为诗之道,但“语言不够透明”(钱钟书),令人读起来十分吃力,犹如“隔帘听琵琶”。当时,诗人在山东,黄介在广东,所以就用屈完对齐桓公说的那句话,以表“海内存知己”之意。“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所以大雁会说它没办法替诗人送信。用的

确实是“诗家语”,但和前面讲的郑獬、苏轼用的却大有差别,黄庭坚还用了典,终觉“隔”了一层“帘”,不够通俗。

颔联追叙年轻时京城欢聚之乐,诉说分别十年来思念之深。白居易“春风桃李花开日”加上杜甫“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便是上句。杜甫“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加上李商隐“却话巴山夜雨时”,就是下句。再添上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句式后,就造就了这一联诗,确实是“无一字无来处”,但不熟悉唐诗的人想得出来吗?

颈联想象黄几复现在的生活状况。上句用《史记·司马相如传》:“家徒四壁立”,以示家境贫寒。下句用《左传》“三折肱”(通俗地说,就是“久病成良医”),以赞黄介是栋梁之材,并为之不受重用而痛惜。

最后用李贺《南园》中的“文章何处哭秋风”和杜甫《九日》中的“殊方落日玄猿哭”作结,以抒发诗人对朋友的关切和同情。

有人说黄庭坚这首诗“耐人思索”,但钱钟书先生说:“这种‘耐人思索’是费解,不是含蓄。”究竟孰是孰非?请读者先想一想,然后再做结论。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我与白鸥盟。

【注释】

①痴儿,语出《晋书》:“生子痴,了官事”。

②木,树叶。③佳人,知己朋友。④鸥盟,语出《列子》:“海上之人有好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

【简析】

黄庭坚喜用古语,“以文为诗”,以此造“诗家语”,“仿佛冬天的玻璃窗蒙上一层水汽,冻成一片冰花。”“弄得咫尺千里,闻声不见面”(钱钟书)。这一开头就是典型。首联取意于杜甫“注目寒江倚山阁”,是说:痴呆的我下班后登上快阁,观赏黄昏景象。“了却”含有厌倦的情绪,有味。

写得最好的是颔联,诗人描绘出一幅境界辽阔,气势宏伟,意态闲远的水彩画,其间流荡着豪情快意。上句取意于《楚辞·九辨》中的“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王勃《山中》“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和杜甫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下句取意于和白居易“唯见江心秋月白”。

颈联用较为常见钟子期和阮籍两个典故,写“登临送目”,面对“画图难足”,却不见知音者,只好举杯浇愁。“横”这个动词用得好:既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自己目光扫动的姿态,又表达出诗人傲岸不羁的性格,非常富有情趣。加上“已为”,“聊因”这两个关联词后,流荡之气,感慨之情,表现得更为活脱。在注目晚晴倚快阁中,诗人忽然想起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一结高绝”的最后两句诗:“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便写下尾联。杜甫的这两句“词气磊落,傲睨宇宙”,具有“英风俊彩”(浦起龙《读杜心解》),显示出碧海展翅的冲击力,从而使诗的思想性升华到一个崭新的高度。相对而言,黄庭坚这一结尾只是窑湾学步,杜门弄诗,因为这一结尾并不能使思想性得到升华。

徐孺子祠堂

黄庭坚

乔木幽人三亩宅,生刍一束向谁论?

藤萝得意干云日,箫鼓何心进酒尊。

白屋可能无孺子,黄堂不是欠陈蕃。

古人冷淡今人笑,湖水年年到旧痕。

【注释】

①徐孺子,东汉徐稚,字孺子。陈蕃为豫章太守,专门做了一张榻给他坐。②生刍,徐稚吊唁郭林宗之母,只放一束生刍(青草)。语出《诗经》:“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简析】

凡读过王勃《滕王阁序》的人,都会懂得“徐稚下陈蕃之榻”的典故。祠堂是曾巩修建的,黄庭坚通过凭吊徐稚,抒发高士不得重用的寂寞情怀。这首诗受杜甫《蜀相》的影响颇深,但缺乏杜诗的灵气。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这首诗的首联即取其意境,只是上下句顺序颠倒,增添一个“生刍”的典故。有人称赞黄庭坚这样学杜诗是“变其面貌”,恐怕这样一变就成了东施效颦,而杜诗读起来要顺畅得多。倒是颔联满有趣味,不用考证典故就能理解。藤萝攀树,自鸣得意,居然天也可遮,日也能蔽。不知当年蔡京之流读后,可“怒发冲冠”否?而苏轼诵之,定拍案惊奇也。下句中“何心”问得好,冷落的祠堂,超凡脱俗的高士,谁还有心来祭奠他?确实耐人寻味。

用韩愈《马说》中“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来解说颈联,什么问题都迎刃而解。屈原的“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杜甫的“志士仁人莫嗟怨,古来材大难为用”,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唱不完的中国人才悲歌,黄山谷能不唱吗?但愿从今以后再也没有人写这样的诗句!

尾联上句议论,其意甚明。值得回味的是下句:潮涨潮落,这是自然规律;兴亡盛衰,这是社会规律。“才如(韩)信(彭)越尤菹醢,安用思他猛士为?”这一“旧痕”哪个朝代会见不到?委婉曲折的语言中,蕴含着诗人深刻的讽刺意味,而以景结之,妙矣!

新喻道中寄元明

黄庭坚

中年畏病不举酒,孤负东来数百觞?

唤客煎茶山店远,看人获稻午风凉。

但知家里俱无恙,不用书来细作行。

一百八盘携手上,至今犹梦绕羊肠。

【注释】

①新喻,今江西新余。②元明,黄庭坚之兄黄大临的字。③一百八盘,黄庭坚被贬到黔州时,其兄一直送到地头,途经一百八盘和四十八渡等险境。

【简析】

钱钟书先生曾指出:“这首是黄庭坚的比较朴质轻快的诗”,可谓一矢中的。笔者解说起来轻松得多,根本不用去管他“无一字无来处”,读者读起来也轻松得多。遗憾的是,这样的诗在黄山谷集中并不多见。

首联破题,平平叙来,情真意切。自己因病戒酒,辜负兄长款待的一片深情。有人不厌其烦考证出《文选》“孤负陵心区区之意”,欧阳修“一嚼宜百觞”等来处,真是吃饱了撑着,无聊透顶!这样学诗,怕一万年也成不了正果。试问,哪一位真正的诗人写诗用的词语不能考出“来处”来?只要你肯翻破古今中外的所有书籍。

中间两联尤为“朴质轻快”,且诗味淳厚之至。“山店远”,似有“白云深处有人家”的清新意境;“午风凉”,绝无“关塞萧条行路难”的重重心事。而颈联则是家常话,只要家中的人身体都健康,也就用不着“来书细作行”(杜甫)了。侃侃道来,充满亲情;不须雕琢,自见意切。

尾联回忆当年兄长相送的深情厚谊,一路上携手前行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至今依然“梦寻来路绕羊肠”。

许多古今诗家和诗评家,混淆了用典和用词的界线,包括黄庭坚在内。他们不知语言的继承性和发展性,把使用古人用过的词语说成是“灵丹一粒,点铁成金”(黄庭坚《答洪驹父书》),追求字字有来历,使诗词创作和鉴赏变得玄虚神秘,甚至莫名其妙,写出来的东西必然生硬晦涩。对此,我们必须给予批判。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黄庭坚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预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注释】

①湘娥,湘夫人。《楚辞》里说湘夫人的神灵住在君山,山的形状像十二个发髻。

【简析】

黄庭坚被远贬四川六年后才遇赦,在回江西故里途中路过岳阳,登上岳阳楼,百感交集而写下这两首绝句。

第一首写抒发经历劫难,遇赦回乡欣喜之情。起句用柳宗元《别舍弟宗一》中“万死投荒十二年”,十分恰切,诗人有着有柳宗元同样的经历,同样的感受,同样的心情。被贬到荒远的四川,历尽千辛万苦,而今两鬓斑白,怎不令触目惊心?能活着回乡,“即从巴峡穿巫峡”,虽没有李白“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豪爽情怀,却也是值得庆幸,所以,未到家就先会心一笑。登上岳阳楼,谁不会感慨万端,浮想连翩?可诗人只远望湖中的君山,什么也不说,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我们不难想象,诗人一定想起了杜甫的“凭轩涕泗流”,想起孟浩然的“欲渡无舟楫”,想起范仲淹的“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第二首写观感,兼有怀古。起句承杜甫的“凭轩涕泗流”而来,不然,在“独凭栏”时何来这“满川风雨”?第二句用的是陶雍《望君山》中的“一螺青黛镜中心”诗意,把君山比作湘夫人的发髻。写到湘夫人,就不会不想起屈原和他的《九歌·湘夫人》。当年屈原被流放到这一带,而自己却被贬逐到更为偏远的四川。今日九死一生,面对雨中的洞庭湖,自然是“欲渡无舟楫”,在“白浪滔天”

中观赏君山,怎不教人“目眇眇兮愁予(极目远望,使我忧愁)”(《湘夫人》)?怎不令人“心潮逐浪高”?到此嘎然而止,留下无穷韵味。

病起荆江亭即事

黄庭坚

翰墨场中老伏波,菩提坊里病维摩。

近人积水无鸥鹭,时有归牛浮鼻过。

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

正字不知温饱未?西风吹泪古藤州。

【注释】

①伏波,汉朝伏波将军马援。②菩提,和尚。

③陈无己,陈师道,时为秘书省正字。秦少游,秦观,时已病死于广东藤州。

【简析】

第一首前半用典,说自己是个文坛老将,也像个庙里的病和尚。马援的“常恐不得死国事”,很合作者心事。后半首即景抒情。鸥鹭之典前面已经见过,诗人无法归隐之心明矣。第四句化用陈咏“隔岸水牛浮鼻渡”,诗人改“渡”为“过”,变得更准确、生动些。

第二首一、三句写陈师道,二、四句写秦观。诗人抓住两位朋友创作时的不同表现的细节,描写出他们不同的风度,一个闭门觅句,其艰辛可知;一个对客挥毫,其潇洒可见。一静一动,一隐一豪,各有特色,而其才干超群自是想象中事。但可悲的是他们有才却不受器重,一个沉沦下僚,一个客死荒远。

春日

秦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注释】

①丝,喻雨。②浮瓦,晴光照在瓦上。③芍药,牡丹。④春泪,雨点。

【简析】

“好雨知时节”,在一夕隐隐春雷的召唤下,它“随风潜入夜”,它“润物细无声”。雷是“轻”的,雨如“丝”般,春雨的特色诗人只用两个字就揭示出来了。

那碧绿的琉璃瓦,被一夜春雨洗得干干净净,晶莹剔透,犹如翡翠,瓦上还沾有水珠,在晨曦的辉映下,浮光闪闪,鲜艳夺目,令人心旷神怡──这是第二句所写的美景。

最妙的是后两句,诗人采用以美人喻花的手法,又加上对仗,确实是美不胜收。

李白笔下“一枝红艳露凝香”,白居易笔下刚出浴的“侍儿扶起娇无力”的杨妃,和第三句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雨后的牡丹,犹如多情的少女,泪光闪闪,含情脉脉。

最后一句令人想起《红楼梦·史湘云醉眠芍药铟》那段描写:湘云“业经香梦沈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这醉卧中浑身洒满落花的史湘云,情思绵绵,百媚千娇,多像“无力蔷薇卧晓枝”。

望海楼

米芾

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从红日,无事沧州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释】

①望海楼,旧址在镇江城内。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③沧州,滨水之地。

【简析】

首联是主画面──望海楼。为了衬托望海楼之高,先写镇江城,“云间”和“近青天”极写其高峻,这就为百尺望海危楼打下坚实的基础。楼而能飞,是因为屋檐翘起,如五色雉飞翔,“缥缈”则有仙境的意味。

颔联写近景──长江,是这首诗中最精彩的一联。诗人好象是一边喝酒,一边画画,一边吟诗,长江夹着三峡的涛声从笔底流过,杯中六朝的帆影连同酒一起喝下,不禁诗画之兴大作,一边画出片片白帆,一边吟出这句诗。颈联写远景──红日、白烟。夕阳在呜呜的画角的催促下渐渐下沉,远处幽静的江边弥漫着白烟。这里不乏有“长河落日圆”和“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意境。

“古今多少兴亡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此时的诗人,只好“欲说还休”,让读者自己去想象。

病后登快哉亭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释】

①快哉亭,苏轼知徐州时题名“快哉”。②刹,寺庙。③黄华,菊花。

【简析】

首联以鸣蝉起兴,点明乡愁的主旨。李商隐有闻蝉而发“薄宦梗(木偶)犹泛,故园芜已平”之感慨,贺铸与之发生了共鸣,同时还以蝉之“得意”反衬自己的失意。

颔联写诗人梦后倚楼,“望故乡邈邈,归思难收”,不禁吟起柳永《八声甘州》:“争(怎)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颈联是这首诗的精华,富有情韵。上句综合了陶渊明“飞鸟相与还”,温庭筠“向陵乱鸦?

晚泊长台驿

张咏

驿亭斜掩楚城东,满引浓醪劝谏慵。

自恋明时休未得,好山非是不相容。

【注释】

①醪,醇酒。②慵,懒惰。③明时,也叫清时,太平时代。

【简析】

据《宋史》记载,张咏是一个清官,而且敢犯颜直谏,由京官而放外任,这首诗是他在旅途中写的。

“移舟泊烟渚”,在“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中,虽然没有“近酒家”,诗人却想举杯痛饮一番,简直有“会须一饮三百杯”的意愿。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自己已经懒得再来个“一封朝奏九重天”了,该学一学南朝的谢弘微,听他哥哥的劝──这嘴巴只能用来喝酒呵!看来,诗人好象已经看破官场的红尘,诗人好象已经从苦恼中解脱了出来,其实不然,这是诗人无可奈何的悲叹,这是诗人的愤极之语,诗人心中的苦酒正随着满腔热血在奔腾。虽然没有“夕贬潮阳路八千”,但是自己“本为圣明除旧弊”,而今却“处江湖之远”,怎能不“忧其君”呢?这样喝酒,岂不是“举杯销愁愁更愁”吗?

后两句可以用他自己的另一首诗来解说:“前年失脚下渔矶,苦恋明时不忍归。为报巢由莫相笑,此心非是爱轻肥。”诗人并非贪恋富贵,迷恋权势,而是满怀拳拳报国之心,想“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史书上说他为官“所至以政绩闻”,私生活上“居无媵妾,不事服玩”,这样的清廉好官真是打着灯笼也难找,诗中所咏,当为心声无疑。最后以“好山非是不相留”作结,表达了自己尽管遭受打击,依然不想隐居,还要多少为人民做一点事的意愿,表现出他坚贞不屈的倔强性格。

“我辈本无流俗态”,诗人《与进士宋严话别》中的这句诗正是这首绝句的绝妙写照。古人云:“诗如其人”,信乎!

塞上

柳开

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

【注释】

①鸣骹,一种响箭。②勒,有嚼口的马络头。

【简析】

这是一首边塞诗,而这类诗在宋诗中并不多见。诗人为读者呈上一段有声有色的电影脚本,而不仅仅是一幅画。

银幕上首先出现的是“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随着镜头的推移,一个战士的特写镜头展现在观众的面前,只见他“挽弓当挽强”,“嗖”的一声,一支离弦的金箭直冲云空,整个宇宙万籁俱寂,只听见金箭发出的呼呼的响声。这开头两句和王维的“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有异曲同工之妙。“风”在两诗中都是用来衬托箭射出时发出的声响,有风是正衬,无风是反衬。

接下去,镜头切换到“胡儿”们“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他们一会儿“仰手接飞猱”,一会儿“俯身散马蹄”,当他们一听到响箭的声音时,就都赶紧勒住了缰绳。不管战马怎样嘶鸣,怎样刨蹄,他们只顾循声翘首仰望云天,去紧紧追踪那直冲千尺云空的离弦响箭。镜头慢慢拉开,出现了草原、飞箭和骑马的胡儿的全镜头,到此才定格。电影演完了,可观众的热血却还在沸腾,多么惊心动魄的画面,多么激动人心的军旅生活啊!观众们仿佛也置身其中,正在感受这种生活。

这首诗是模仿李益《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吹遍《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尤其是从后两句的句式上看,模仿的痕迹更为明显。这种模仿他人的句式,在诗词创作中叫“偷式”,是允许的。比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偷”李白《望庐山瀑布二首》中的“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而白居易的两句写得更好,也更有名。

柳枝词

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注释】

①画舸,彩绘油饰的船,也叫画船。

【简析】

这是首诗味隽永,意境优美,情致深婉的佳作。送别诗的风流早已被唐人占尽,但这一首确实是可以和唐人比美。《蔡宽夫诗话》说郑文宝的诗“须在王摩诘伯仲之间,刘禹锡、杜牧之不足多也。”尽管这一评价有夸大其词之嫌,但还是有些道理。

首句很有诗情画意,“亭亭”多用来形容姑娘之苗条、靓丽,作者却用来描写船,可见构思不同一般;“系”的后面省略了宾语,让人联想起刘禹锡的“只有垂杨绾别离”,且暗切题意,手法不同凡响;“春潭”自然使人想起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春潭的美丽景象一下子就浮上了读者的脑海,确实是用笔老到,布局精巧。这样一幅春潭送别图就非常完美地展现了出来。第二句写送别时的情景,自然使人想到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而不是白居易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因为主、客都只有“半酣”,且临别时“帐饮无绪”,怕“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第三句一下子就让人想起柳永的“念去去千里,暮霭沉沉楚天阔”和崔颢的“烟波江上使人愁”,以及王维的“西出阳关无故人”,别情充溢宇宙。

最值得赞赏的是末句。恨也好,愁也好,怨也好,都是无形的,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没有点创造性思维,是难以形容的。前人曾把愁、怨、恨“物化”,说它可以量──“谁知一寸心,乃有万斛愁”,可以抛──“故已抛愁与后人”,可以剪──“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可以割──“美酒如刀割断愁”…郑文宝用“载”是一个创新,他把愁恨搬上了船,后来李清照反过来说,这船“载不动许多愁”,王实甫又把它搬上了车,“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笔者也曾把它搬上飞机,“波音纵愿驮奴怨,载向云霄当坠”。这一个看似简单的“载”字,不知为后人的创作提供了多少空间!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注释】

①原州,在今甘肃镇原及宁夏固原一带,宋时属边疆地区。

【简析】

首联采用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式的开头,作者稍作了些变换,出、对句位置颠倒,并用了设问修辞格,既为下面抒写展开了宏伟的画卷,又设定了“愁”这一主旋律。

中间两联是这首诗的精华部分,写的是塞外风光。在“日暮乡关何处是”时,眼前看到的只有“惊风吹起塞鸿群”,“横阳雁去无留意”,渐渐地“几行归雁云边断”,心中不由涌起“何处行人不断肠”的愁怨。西北边陲,天寒地冻,极目望去,“瀚海阑干百丈冰”,“平沙万里绝人烟”,“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哪有什么“大漠孤烟直”?哪有什么“千树万树梨花开”?君不见“黄沙碛里本无春”,“纵有春来何处知”!接下去是“四面边声连角起”,和着“北风卷地折白草”,呜呜咽咽的,直可“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塞水不成河”,泾河水早已被冻住了,更使人觉得“塞上风云接地阴”,教人怎不顿起“愁云惨淡万里凝”哀思呢?面对穷荒绝漠,万碛千山,耳闻声声笳角,呼呼北风,一介书生无路请缨,还有什么“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雄心壮志呢?剩下的只有“可怜无定河边骨”的惨不忍睹的景象和“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无穷无尽的感慨了!尾联以贫官、异客之离恨作结,照应了开头的“牵愁”,点明了主旨。

这首边塞羁旅行役律诗景象萧瑟,感情悲怆,和盛唐的边塞诗有霄壤之别。时代之不同是造成差异的一个原因,身份之不同则是更主要的原因,作者是个消极遁世的隐士,而高适和岑参他们则是积极进取的用世之士。

书河上亭壁

寇准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栏思何长。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注释】

①这是四首(春、夏、秋、冬)组诗中的第三首。诗前有序,说明此诗是作者被贬谪时写的。②河,黄河。③凭,靠。危,高。④萧萧,风声。

【简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绝句,题写在黄河边一座亭

宋诗的特点(1)

宋诗的理趣意味 摘要:宋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高峰,宋代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也有着辉煌的成就。宋代文人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形成独立的、崇尚哲理而超脱的文化精神,寻求了一条与唐诗不同的发展道路:变描写为议论,变诗法为文法,在诗中显示才学和智慧之美的艺术创新之路,从下丽造成宋代哲理诗独特的农达方式:通过象征意象呈现智慧之美,用玄境的暗示传达悠远的理趣,以诗性化的议论宣扬精警的哲理, 关键词:宋诗理趣艺术表现 宋代诗人据不完全统计共有9000多人,诗的数量也极为惊人。北京大学出版的《全宋诗》,精装共72卷,平均每卷50万字的话,总计3600多万字。而中华书局出版的《全}(F诗》,共收人2200多人的诗,精装12卷,平均每卷60徐万字,总计750多万字。宋代诗人人数和存诗的数量,都是唐代的四倍多。面对这么一笔巨大的文学遗产.究章如何深人研究和正确评价‘是值得我们认真考虑的。 “理趣”这个说法是宋人首先提出来的。“理趣”,顾名思义,是要说理而有趣。“理趣”一词早多见于佛教典籍,它原义是指佛法修证过程中所体悟到的义理旨趣,后来它又被移用到诗学批评领域,其内在蕴含也因此相应地发生了变化,“用来指涉作品中呈现出的一种融审美本体情感与宇宙人生哲理为一体的审美性意趣。” 宋诗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重视理趣。诗的理趣,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有机结合的产物,是用形象思维的方式来阐释抽象的自然与人之间的哲理。诗的理趣,是诗的哲理和诗的感情二者之间的有机统一体。是诗人通过敏锐的观察、深切的审美经验的体会,从自然界的物理现象中,从人类社会所包容的生活内容中去提炼和概括,并通过形象表达出来的一种真理性的认识。宋代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哲理,有别于一般的抽象、空乏的理,它是一种理趣。它是通过理的表现过程,让人产生一种艺术的审美感受。 苏轼的《饮湖上初晴雨后》便是通过观察事物悟出事物妙理的一首诗。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雨蒙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写初晴及雨后两种状态下的西湖:初晴之下,水光潋滟;细雨之中,山色空蒙。不论哪种情况下,西湖都是美的,为表现这个事理,诗人顿生妙想,把美女西施作为喻象,得出“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哲理诗句。这既是对西湖的看法和评价,更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哲理。 在诗歌创作中结合日常生活中随时接触到的富于情趣的自然小景、生活片段和具体事物的叙写,在诗歌中融入哲思理趣,做到情景与义理的浑然一体,言在此而意在彼,表达出作者对事物的新颖见解,但又不失诗的特色和情味。 理,阐明道理,是逻辑思维的产物。诗,歌咏性情,是形象思维的产物。 有理趣的诗在艺术表现上通常采用两种手法: 一、在景物描写中含有理趣。 在宋诗中,有一些完全是写景诗或抒情诗,但其中往往也有说理的成分,并且由于其寓理深刻,又富有理趣,所以成为全诗的警策之句。比如陆游《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从全诗来说,这是一首游记般的描写农村风光的诗歌。可是其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既是实景描绘,却又包含着很深刻的道理,由于这两句诗的深刻的哲理内容,使这首诗也被传诵千古了。 又比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写道: 竹外桃花三两枝, 篓篙满地芦芽短, 春江水暖鸭先知。 正是河豚欲上时。 从描写春景来说,此诗亦无特别出色之处。然而‘“春江水暖鸭先知”句,则生动地写出了一个很普通的客观真理:由于鸭子喜欢游水觅食,故而能最先体会到春天的来临,水温的上升。它告诉我们:只有经常和某种事物相接触,也最熟悉它的人,才能最敏锐地发现它的任何细微的变化。 二、通首的形象描写都是比喻,用来阐明一种抽象的道理。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运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前两句是对庐山风景的描写,似乎是纯粹的写景,但通过后两句的议论,却阐述了一个抽象的道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表面上看,作者仿佛在告诉我们一个登山的常识,但稍加联想就发现原来作者巧妙地将一个人生哲理蕴藏其中,那就是:不跳出事物的圈子,就很难看清

宋词的发展历程

宋词的发展历程 宋词的发展从开始到顶峰阶段,大致分为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非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就其发展演变的实际情况看,继承与创新也不是相互脱节的。 唐代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 词有词牌,即曲调。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体”。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国画:着名女词人李清照别。“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捣练子令》等。“引”和“近”一般比较长,如《江梅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情近》。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词”的说法。词牌如《木兰花慢》、《雨霖铃慢》等。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据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之说,58字以内为小令, 59—90字为中调,90字以外为长调。最长的词调《莺啼序》,240字。一定的词牌反映着一定的声情。词牌名称的由来,多数已不可考。只有《菩萨蛮》、《忆秦娥》等少数有本事词。词的韵脚,是音乐上停顿的地方。一般不换韵。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还有的几句押。象五、七言诗一样,词讲究平仄。而仄声又要分上、去、入。可以叠字。 由于词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娱宾遣兴之作,故有“词为小道、艳科”、“诗庄词媚”之说。随着词的发展,经柳永、苏轼,逐渐扩大了词的题材,至辛弃疾达到高峰,成为和诗歌同等地位的文学体裁。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词所配合的音乐是所谓燕乐,又叫宴乐,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来由西域胡乐与民间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於娱乐和宴会的演奏,隋代已开始流行。而配合燕乐的词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宋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词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间,《敦煌曲子词集》收录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从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间歌曲。 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

浅谈宋词中的爱情

浅谈宋词中的爱情 摘要:宋词中所抒之情以男女恋情为主,从中可以看出宋词中的爱情意识空前活跃。宋代出现了大量的爱情词。从这些词 中可以看出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婚姻恋爱情况。 关键词:宋词爱情词宋代女性思念地位 一、前言 在人们的意识当中,宋代女子的社会地位是很卑下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从宋代著作中及诗歌里可以看出宋代妇女是相当有地位的。“胭脂虎”、“河东吼”等怕老婆的故事都出自宋代。 当然厉害的女子毕竟是极少数。本文尝试从宋词中的爱情词来探讨宋代女子的爱情状况。 二、宋词中的爱情词 词作为一种新兴的诗体,以抒情为其“当行本色”,而其中所抒之情又以男女恋情为主。从中可以看出宋词中的爱情意识空前活跃。造成词长于言情的原因很多。一方面,产生词的社会土壤是歌舞享乐,填词的具体场合是宫廷深院、青楼教坊,写词的目的是娱宾遣心,唱词者的身份是歌舞女子。男女交往的频繁,使得情词便在歌宴酒席中感发出来;另一个方面,宋代城

市经济繁荣昌盛,与此相适应的是都市里的酒楼瓦舍大量增加,市民生活的提高,男女观、爱情观也发生了转变,所以人们都渴望大胆而真挚的爱情。与之相适应的是,“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所以,宋代出现了大量的爱情词。归纳起来,宋词中的爱情词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才子佳人间的爱情词、情人间的爱情词、夫妻间的爱情词。 a)才子佳人间的爱情词 自古才子爱佳人。很多恃才傲物的才子在政治上往往郁郁不得志,于是他们便放浪形骸,浪迹于歌楼妓馆之间,出入于花街柳巷之地,以填词作曲为能事。爱情词中以此类为最多其中杰出代表就是柳永,因其词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而惹恼了仁宗皇帝,所以仁宗皇帝罢黜了他:“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于是中国词史上就有了一个“奉旨填词的柳三变”。柳永《凤栖梧》写道: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把思念恋人的感情推向了高潮,情侣间不能见面,思念成疾,形销骨立。那对爱情始终不渝,锲而不舍的精神,千百年来震撼人心。

唐诗与宋诗的区别

1,年代不同,一个是唐,一个是宋;2,体制不同,一个是诗,一个是词,诗分为律诗和绝句;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通常区分唐、宋诗,除了时代概念以外,则还指风格。风格当然与时代有关,不能几械的用时间段来划开;唐诗从韩孟诗派起下启宋调,而宋朝也有传承唐音者,比如宋初的白体和西昆体。就总体而言,唐宋诗风颇有不同,自宋以后直到近代,我国古典诗歌的风格,一般都没有超出过唐、宋诗这两大类的范围。 《诗词散论·宋诗》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这番话说的便是唐、宋诗各自的特色。 举一个例子说明,比如李白的《洞庭湖》(之一):“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天南不见云。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此诗只是写洞庭西望之所见,信手拈来,毫不着力,读来的确是蕴藉空灵,情在景中,这是以韵胜。 再看黄庭坚的《题郑防画夹》(之一):“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这首诗前三句写的是湖中景致及景色之动人,待到诗人欲买舟一游时,方明白并非真景,原来乃是画。前三句的烘托作势,目的全为闪出最后一句,足见颇费匠心,深折透辟,即以意胜。 唐诗重韵致,所以大都情景交融,或情寓景中。又如像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四句均写景,并无特别深意,然其中洒脱高远,读者自能体会;其美全在情辞。这便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讲的“不涉理路,不落言诠”。 而同是写庐山,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便不尽相同,前两句还是写景,但后两句却是议论,不过正因有此议论,更能让人充分领略到庐山的峰回路转。清人赵翼评论道:“庐山名作如林,若再实做,断难出色。坡公想落天外,巧于以偏师取胜。” 的确,本诗与李白诗相比,意思较为深刻,以气骨见长;但情辞之丰腴则有所不如了。苏轼此诗的意义还不仅于此,读者还可从中领悟到深刻的哲理;而这也是宋诗的特色之一,即富于理趣。 至于富理趣,唐诗中本有,像王维的《酬张少府》“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诗人只是叙事写景,松风山月、解带弹琴,均可资以悟道。最后以不答作答,耐人寻味。理寓于景,意在言外,这是唐诗说理的特色。 而宋诗说理的特色,则可以照看黄庭坚的《次韵答斌老病起独游乐园二首》(之一):“万事同一机,多虑即禅病。排闷有新诗,忘蹄出兔径。莲花出淤泥,可见嗔喜性。小立近幽香,心与晚色静。”相对上一首而言,二诗其实含义相同,但黄诗在写法上较为曲折,说理更加透辟;只不过言尽句中,论到含蓄则有所不如了。

课外古诗赏析

七下语文“课外古诗词”赏析 一、《山中杂诗》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1、“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云出”,你认为诗人他倾向于一种怎样的生存境界(心情)? 环境清幽,闲适恬淡的心情。 2、“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展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鸟飞檐上,云出窗里,在动和静的变化中写出了轻快飘逸的生活情趣。 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 答: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4、请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说说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写了四处场景: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向檐、云出窗里,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5、“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 答:不能。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所以不能改。 6、诗中说明怎样一个道理? 答:拥有独到的观察角度,就会欣赏到与众不同的景物。 二、《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月夜竹林的幽静,以弹琴长啸反衬。 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能体现使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独坐、弹琴、长啸 3、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月夜,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三、《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本诗作者是被称为“诗仙”的李白,字太白。 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犹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3、“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4、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连用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对故乡(朋友)的思念之情。 5、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答: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6、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答:“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7、三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三、四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四、《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清照宋词赏析

李清照宋词赏析 (一)《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 【作品介绍】也题作《浣溪沙·闺情》,被选入《全宋词》。此词以清丽的风格,寓伤春之情于景物描写之中,格高韵胜,富有诗的意境。可以“唐风”、“庚调”论之。 【原文】浣溪沙·闺情作者:宋·李清照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注释】1、绣面:唐宋以前妇女面额及颊上均贴纹饰花样。2、芙蓉:荷花,此处指很好看。3、飞:《历代诗余》作“偎”4、宝鸭:指两颊所贴鸦形图案,可参敦煌壁画供养人之妇女绘画,或以为指钗头形状为鸭形的宝钗,钗,古代妇女头上的饰物。5、香腮:美丽芳香的面颊。6、一面:整个脸上。7、风情:男女爱慕之情。8、韵:标致。9、笺:纸,指信笺、诗笺。 【简析】此词当是易安早期作品。写一位风韵秀的女子与心上人幽会,又写信相约其再会的情景。人物的肖像描写采用比拟、衬托、侧面描写的方法。语言活泼自然,格调欢快俊朗。

这首言情小调通过对一个女子的情态的几个侧面摹写,不仅生动地勾勒出她美丽动人的外貌,而且也展现出人物大胆天真的性格,以及蕴藏在心底的细腻幽深的感情。 上片三句中前两句“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是一副似对非对的偶句。“绣面芙蓉”形容这个女子姣美的面庞宛如出水荷花,光艳明丽;“斜飞宝鸭”是说她把用宝石镶嵌的飞鸭状头饰斜插鬓边,对自己作了精心地修饰妆点;正如古人所说的“粉黛所以饰容,而顾盼生于淑质”,这两句表示词中女主角天生俏丽,再加以入时的华饰,就必然产生不同一般的效果。句中的“一笑开”三字之妙,妙在它以动态描写打破了静物写生,起到了能将词中的女子从字面上呼出的奇效;而其中“开”字在这里用得尤为精巧。诗词之妙,在于炼字炼句,使一词一句的含义达到极大的丰富;即如这个“开”字,无疑是指芙蓉花开,但其深层意思未尝不可以表示词中女主人公心底被禁锢的爱之苞蕾正在展放。接下来的“眼波才动被人猜”这句神来之笔,便为此提出了很好的印证。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个女子美目流盼,宛如一弯流动明澈的秋水,其中映照着她内心的喜悦与怕人发现自己秘密的悸栗。越怕人猜,偏会被猜,这便是生活的真实;作者捕捉到这一真实,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恰当地表现出来,更添了几分韵味。 下片进一步刻划人物的内心世界,前两句“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是一副较为工巧的对偶句,摹写出这样的情景:幽居深闺的怀春女子,完全被“爱而不见”的愁苦与期盼的喜悦所左右,这混杂的感情化为风情万点,都从她一颦一笑的的面部流露无遗;终于她大胆地展开半张素笺,舞动一只彤管,把满怀思念、娇嗔与幽怨倾泻给自己深深系恋着的人。

《宋诗的发展脉络》 Microsoft Word 文档 (2)

二、宋诗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作家 (一)北宋诗歌1、北宋初年诗坛,“卑弱”是其根本毛病,主要有三大派别。 北宋初年出现的“白乐天体”,代表为李昉、徐铉,这一派后起之秀王禹偁学习杜甫和白居易,实为北宋诗文革新之滥觞。 北宋初年诗坛出现的晚唐体,主要学习姚合、贾岛,此派代表除宰相寇准,还有魏野、林逋等。 北宋初年诗坛出现的西昆体,主要学习李商隐诗风,以王若钦、杨亿为代表。杨亿将此派诗歌编为《西昆酬唱集》,西昆诗派由此得名。 2、北宋诗坛的全盛时期是神宗、哲宗两朝,主要代表人物是王安石、苏轼和黄庭坚。 王安石的诗称为“王荆公体”、“半山体”;苏轼是登上北宋诗坛顶峰的人物,其诗最突出特点是“以文为诗”。 3、北宋诗坛后期,影响最大的是江西诗派,代表人物是黄庭坚。 他反对以诗干政的风气,强调诗歌抒发个人的情性;他提出“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等诗法,有意追求语言和声韵的奇险拗峭,大大发展了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和以文字为诗的风气。黄庭坚去世后,诗人吕本中编列了《江西诗社宗派图》,列黄庭坚为“宗派之祖”,因黄庭坚是江西人,此诗派由此得名。 (二)南宋诗歌1、南宋中期,出现了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尤袤这“中兴四大诗人”。 杨万里的诗歌形成独特的“诚斋体”;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代表了其田园诗的最高成就,他不愧为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陆游诗歌最主要的内容都是爱国诗,陆游是南宋最有成就的爱国诗人。 2、南宋后期诗坛较有影响的有两个诗派。 一是以徐玑、徐照、翁卷和赵师秀为代表的永嘉派,也称“四灵派”,二是以戴复古、刘克庄为代表的江湖派,这一派因书商陈起刊刻《江湖集》而得名。南宋王朝覆灭前后,又涌现以文天祥为代表的一批爱国诗人,如郑思肖、汪元量等,写下“宋亡之诗史”。 3、南宋末文天祥的集杜诗谢翱和汪元量等诗人 各派特点:“白体”诗的特征是“顺熟”、“容易”、“浅切”。晚唐体:华艳纤巧。西昆体:辞藻华美、对仗工整。革新派诗歌:注重诗歌的思想内容,长于议论,语言特色是散文化、议论化、哲理性,体裁上多用古体。风格或自然流畅、或清新放逸、或古硬奇峭。。江西诗派,黄庭坚的诗以生新瘦硬见长,陈师道的诗比较朴拙,吕本中的诗比较明畅,曾纮的诗趋向活泼,陈与义的诗又趋向雄浑。中兴四大诗人:尤袤诗歌平易自然,晓畅清新,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生辞的典故之句。杨万里诗歌风格纯朴,语言口语化,构思新巧,幽默诙谐、以俚语入诗,但又不乏生活理趣的诗体,号为“诚斋体”。范成大诗风格轻巧,但好用僻典、佛典。四灵派:注重炼字琢句,精雕细琢,玲珑雅洁。诗歌的基调转向淡泊和伤感,重感情轻理趣的倾向出现。江湖派:字句精丽,长于白描。文天祥的集杜诗:沉郁悲壮。谢翱和汪元量沉痛悲凉,意旨深密。 各派影响:白体和晚唐体主要体现的是唐诗的风韵,只有西昆体表现出更多的“宋调”色彩,从而对“宋诗”产生了非常深入的影响。革新派诗歌:为宋诗自己风格开先声,基本确定了宋诗的风格。江西诗派:江西诗风占据了北宋后期以至南宋诗歌的主流地位。中兴四大诗人:尤袤一生的主要成就在于他的诗歌创作和收藏了大量图书,并编写了中国最早的一部版本目录《遂初堂书目》。杨万里对当时诗坛风气的转变,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范成大的作品在当时即有显著影响,到清初则影响尤大,有”家剑南而户石湖“(”剑南“指陆游《剑南诗稿》)之说。四灵派:在主观上也想打破江西派的藩篱,他们选择被黄、陈悬为厉禁的晚唐诗人贾岛、姚合为典范,并在写作中尽量少用典故成语,都含有与江西派背道而驰的意图。叶适认为“四灵”诗风是对唐诗的复归,其实“四灵”与宋初的“九僧”在诗学宗尚、诗体选择乃至艺术风格上都是遥相呼应的。江湖派:江湖诗人生活在社会下层,接触的生活面很广,诗歌的题材来源比较丰富。农民以及城市贫民的悲惨处境不时出现在江湖诗人笔下。文天祥的集杜诗:说明杜甫的传统对宋末诗坛的深刻影响,也说明集句诗这种形式也可能改变其游戏文字的性质而成为严肃的创作,虽说这也许是文学史上仅

古代诗词鉴赏

专题十二、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讲析]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中学语文教学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张伟明语)自1994年起,考查诗歌鉴赏。起初只考一首古代诗歌鉴赏,3分,后来又增加现代诗歌鉴赏,题量也从一题增至三题,9分。2002年,2003年,只考古诗鉴赏,题型也由选择题改为简答题,6分。主观性命题是“考虑到鉴赏问题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是同一首作品,由于阅历不同、感受能力差异等因素,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完全一致的理解”(张伟明语)。命题形式不断变化,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要求逐步提高,试题难度逐步加大。 古代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依据试题鉴赏作品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其思想内容,从近两年来看,重点考查了作品的语言,尤其是作者炼字炼句的着力点。要读懂并且会鉴赏古代诗歌,首先要抓标题,了解写作重点,“春夜洛城闻笛”交代了时间、地点、事情;其次要抓形象,以理解作品的内容自然形象还是人物形象,自然形象常常是为了表现人物形象,谁在吹笛,谁在闻笛,“何人”看似设问,其实是融入了诗人自己;再次,还要寻求中心词句,以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闻玉笛之声,闻折柳之音,起故园之情。另外,还要积累一

些古代诗歌的知识,适当注意答题的方法。 关于古代诗歌方面的知识 1、1、思想内容 诗歌中的形象和意象,是作者精选出来的素材,具有典型性和暗示性,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它们是诗人情意的载体,是其情感的物化。 意境是沟通作者思想情感与鉴赏者思想情感的桥梁,作品形象鲜明,情景交融,就易使鉴赏者如身临其境,产生共鸣。领会诗歌的意境,要以语言为媒介,发挥想象和联想,进入作者创设的境界中去。把握意象,深入意境,有助于深刻体会诗歌的主旨。 对诗歌主旨把握的正误浅深,不仅在于是否读懂,还在于能否在广义语境中充分挖掘。应充分利用诗题中的关键字眼或小序的提示,联系诗人的际遇、补充的注释及有关的时代背景等等,综合驾驭,忌讳割裂时代,架空分析,人为拔高。 2、艺术风格 古代诗歌风格纷呈:雄浑、细腻、淡雅、宁静、朴素、平实、华妙、庄严等。李白诗清新飘逸,杜甫诗沉郁顿挫,元轻白俗,郊寒岛瘦,苏辛豪放,柳李婉约,诗作个性鲜明。鉴赏时要反复诵读,仔细玩味。 3、3、创作手法 情景交融是古人写景咏物诗的最大特点,或寓情于景,或寓

辛弃疾宋词赏析精选

辛弃疾宋词赏析精选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赏析: 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速,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赏析:

此词通过对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 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赏析: 全词通过写景和联想抒写了作者恢复中原国土,统一祖国的抱负 和愿望无法实现的失意的感慨,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难酬、报国 无门、抑郁悲愤的苦闷心情,极大地表现了词人诚挚无私的爱国情怀。 《摸鱼儿》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许多。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歪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赏析: 此词是一首忧时感世之作。词中表层写的是美女伤春、蛾眉遭妒,实际上是作者借此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全词托物起兴,借古伤今,融身世之悲和家国之痛于一炉,沉郁顿挫,寄托遥深。 《鹧鸪天·代人赋》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歪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歪,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赏析: 这是一首歌咏江南农村美好景色的词,作者为人们描绘出一幅清新、漂亮的山乡风景画,反映了他陶醉于农村优美景色的心情,画面 优美,情致盎然,意蕴深厚。 《生查子·游雨岩》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 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宋诗对唐诗的继承与发展

宋诗对唐诗的继承与发展 继承: 宋诗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宋诗是在唐诗之后的另一个高峰,确立了一套异于唐诗的审美规范,但同时又学习唐代,表现出宋朝的时代特色。宋人继承发展了唐人的精神,而最终与唐诗“双峰并峙,分水而流”。对后世的影响都很巨大。 发展(不同): 宋初以来,宋诗仍受残唐诗风的影响,尚未出现具体新创的系统。真正的宋诗,是由宋真宗、仁宗时代的欧阳脩及其好友梅尧臣开其端。欧、梅之后,出现了两个宋诗大宗——王安石与苏轼。苏轼的门生黄庭坚后来的影响超过苏轼,形成“江西诗派”。江西诗派除了黄庭坚之外,还有陈师道、陈与义两大诗人。南、北宋之交,江西诗派的影响笼罩大半诗坛,流弊也因之而生。南宋三大诗人——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刚好出现在这一阶段。他们都受江西诗派影响,也都想在江西诗派之外另谋出路。在他们之后,宋诗走向没落。以上所提诸人,苏、黄、陆三人尤其重要,是可以跟唐代的李、杜、韩(愈)、白(居易)并称的大诗人。 鲁迅先生说过:“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以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而宋诗的代表作家如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正是“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在极高的起点之上,苦心孤诣终与唐诗双峰并峙,各领风骚,亦不能不为后人称道。 唐诗与宋诗本是一脉相承,从整个诗史来看,宋诗正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又存在很大差异,宋诗对唐诗是在其基础上变革、创新发展起来的。 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方面,宋诗都有新的开拓和创造。宋诗比之唐诗,在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会黑暗和表现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等方面都有所扩展。 在诗歌基调方面,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剧烈的历史背景下,宋诗中所抒发的爱国主义精神比唐诗更炽热和深沉,成为宋代诗歌的基调。 在写作手法方面,唐诗主言情,寄情于景,即使说理,也多以抒情方式出之;而宋诗喜说理,寄情于理,崇尚议论。宋诗同唐诗相同,优秀之作也来自生活,但往往先从理性上把握,然后再选择恰当的形式。所以宋诗即令句句生动具体,总是有某种逻辑思维的潜流贯穿其中,不像唐诗的意境大都以直观形式表现出来。总之,唐诗总用感性形象来把握现实,宋诗则多借助理性思维来解剖现实;唐诗诗味较浓,宋诗诗味较淡,但却以思想的细致深刻、技巧语言的精益求精弥补之。宋人在学习先辈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发唐人之所未尽,就内容论,宋诗较唐诗更为广阔。凡唐人以为不能入诗或不宜入诗的,宋人皆写入诗中,如苏轼、黄庭坚就写下了许多咏墨、咏纸、咏砚、咏茶、咏画扇、咏饮食的诗。 而在写景上,像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北风卷地百草折),虽然极尽描摹之能事,但款款道来,数换韵脚以作停顿,步骤合拍。宋诗中例苏轼的《百步洪》(长洪斗落生跳波),效仿韩愈《送石处士序》中的比喻手法,一气呵成,使人应接不暇;且中间不换韵脚,大有直下之势。诗的优美与文的流畅兼有,写作技巧可说比岑诗有进步,但不免失之急迫,没有唐诗的雍容之态。 在数量方面,基本上宋诗、唐诗虽是各富风采,但因为宋人以词为先,诗反而成为配角了,因此唐诗不仅数量上胜过宋诗,在素材上也多于宋诗。 通常区分唐、宋诗,除了上述几个方面外,还指风格。《诗词散论·宋诗》中:“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

宋诗的发展教学提纲

宋诗 诗分唐宋,唐诗与宋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典范。 钱钟书说:“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宋严羽概括宋诗的特点:“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宋诗能在唐诗高峰另辟新境,树立诗歌的另一种风格情韵,在于宋诗人“穷则变”、“变则通”的生新求变的精神,正如缪钺所言:“宋人欲求树立,不得不自出机杼,变唐人之所已能,而发唐人之所未尽。”这一精神推动着宋诗的发展流变。 宋诗的发展大致分为七个时期:宋初三体;诗文革新运动;元祐时期;南渡时期;中兴时期;江湖时期;宋末爱国诗人。 一、宋初三体 宋初三体沿袭晚唐五代诗风。 1、白体 宋初五十年左右流行白体诗,它是宋初宫廷唱和之风的产物。文人士大夫效仿白居易的闲适诗,多写流连光景、安享尊荣、乐天知命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流畅。 宋初白体诗成就最高是王禹偁,“宋初沿袭五代之余,士大夫皆宗白乐天诗,故王黄州主盟一时。”其诗风格简练朴素,不尚华靡,开宋诗平淡诗风。 2、晚唐体 晚唐体不满足于白体的浅易平素,遂以古典的山林雅趣矫正白体之俗,以贾岛、姚合的苦吟工夫矫正白体诗的浅易。内容大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风格清新工巧,但有境界内容狭窄之弊。 九僧诗人与隐逸之士。林逋以咏梅著称。 3、西昆体 北宋初,杨亿、刘筠、钱惟演等诸人以所作唱和之诗,编为一集,为《西昆酬唱集》。其诗大抵宗奉李商隐,追求辞藻,好用典故,文字绮丽,一时慕之,号西昆体,亦称昆体。 欧阳修曾说:“先朝杨、刘风采,耸动天下,至今使人倾想。”有感于白体流于浅俗,晚唐体也有狭窄的缺点,所以西昆体通过学李商隐对仗工稳、用事深密、文字华美的艺术特征,来改革宋初的文坛风气。但是由于专门模仿李商隐的艺术外貌而缺乏内在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感慨,所以往往徒有华丽的外表,而缺乏内在的气韵,这样给文坛带来了一股柔弱浮艳的风气。 就诗史地位而言,宋初的三大流派都是唐诗的余绪,分别承继白的浅易真率,贾的艰涩深掘与李的华赡绵密;但也体现了宋初诗人在内容与形式的探索与反省。正是这种摸索过程,事实上为后来的是文革新运动提供了经验教训,所以宋初诗歌仍是宋诗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二、诗文革新运动 欧阳修倡导的诗文革新,一方面纠正了西昆体的浮华诗风,另一方面确立了宋代诗歌的发展道路。这一转变首先要归功于梅尧臣。 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当推欧阳修。诗歌创作方面首开宋诗风气离不开梅尧臣、苏舜钦两位诗人的参与;散文方面,在欧阳修影响之下,产生了王安石﹑曾巩﹑三苏等作家,共同扫清了绮靡晦涩的文风,使散文走向了平易畅达﹑反映现实的道路。 1、梅尧臣 内容上:(1)主张写实;(2)从日常生活琐事中取材,为宋诗开辟了更加贴近日常生活的题材走向。开了宋诗好新奇,力避陈熟的风气,为宋诗逃脱出唐诗的笼罩找到一条道路。(题材的世俗化,即以俗为雅)见p55 艺术上:提倡一种与西昆体的浮艳晦涩相反的平淡诗风,“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2)意新语工。

古诗《游园不值》赏析

古诗赏析《游园不值》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光辉灿烂。我们开展经典诵读,传承中华文化,我们营造书香校园,诵读千古美文。我们亲近蒙学经典,其乐融融,我们诵读诗词经典,书声琅琅。 春天带着崭新的气息一路走来,盛开了万紫千红。春天随着阳光的节拍一路走来,催绿了山山岭岭。春暖花开,我们讲述一个春天的故事,春暖花开,我们寄托一个崭新的希望。我是景洁,下面让我们一起赏析宋代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南宋著名诗人,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人氏。他尤擅七言绝句,属于江湖派诗人,他的诗意境高远,用语新颖,非一般江湖派诗人之作。其《游园不值》一诗,脍灸人口,成千古绝唱。 《游园不值》这首七言绝句,描写了作者游园不成,红杏出墙的动人情景。这首诗从冷寂中写出繁华,从访友不遇感悟到意

外机缘,以小见大,耐人寻味,是一首充满禅意的今古名作。 诗的前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色。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因游赏受阻而扫兴又得兴,这应该看作是一种精神奇遇。这首诗就是记录这种精神奇遇的,它是一首无法成游、却胜于成游的别具一格的记游诗。无缘进得园门,游赏的愿望受阻,未免有点扫兴。但扫兴之余惊喜地发现奇遇、奇兴,由一枝红杏出墙,想象着墙内满园春色灿烂夺目。这时,诗人仿佛看到了满树的花朵被多情的蜜蜂亲的躲躲闪闪,花枝乱颤。池边的垂柳竖起细细的眉毛,悠闲的荡着绿色的秋千。水中的小鱼频繁的变换着游泳的姿势,不时地向水草打探雨水的消息。一条铺满青苔的小径在园中蜿蜒穿梭。薄薄的绿意哪里抵挡得住美丽的诱惑,最后被拥

经典唯美的宋词赏析

经典唯美的宋词赏析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 人在武陵微醉。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 志饥餐 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 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 当如孙仲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 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宋诗的发展

宋诗的发展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宋诗 诗分唐宋,唐诗与宋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典范。 钱钟书说:“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宋严羽概括宋诗的特点:“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宋诗能在唐诗高峰另辟新境,树立诗歌的另一种风格情韵,在于宋诗人“穷则变”、“变则通”的生新求变的精神,正如缪钺所言:“宋人欲求树立,不得不自出机杼,变唐人之所已能,而发唐人之所未尽。”这一精神推动着宋诗的发展流变。 宋诗的发展大致分为七个时期:宋初三体;诗文革新运动;元佑时期;南渡时期;中兴时期;江湖时期;宋末爱国诗人。 一、宋初三体 宋初三体沿袭晚唐五代诗风。 1、白体 宋初五十年左右流行白体诗,它是宋初宫廷唱和之风的产物。文人士大夫效仿白居易的闲适诗,多写流连光景、安享尊荣、乐天知命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流畅。 宋初白体诗成就最高是王禹偁,“宋初沿袭五代之余,士大夫皆宗白乐天诗,故王黄州主盟一时。”其诗风格简练朴素,不尚华靡,开宋诗平淡诗风。 2、晚唐体 晚唐体不满足于白体的浅易平素,遂以古典的山林雅趣矫正白体之俗,以贾岛、姚合的苦吟工夫矫正白体诗的浅易。内容大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风格清新工巧,但有境界内容狭窄之弊。 九僧诗人与隐逸之士。林逋以咏梅着称。 3、西昆体 北宋初,杨亿、刘筠、钱惟演等诸人以所作唱和之诗,编为一集,为《西昆酬唱集》。其诗大抵宗奉李商隐,追求辞藻,好用典故,文字绮丽,一时慕之,号西昆体,亦称昆体。 欧阳修曾说:“先朝杨、刘风采,耸动天下,至今使人倾想。”有感于白体流于浅俗,晚唐体也有狭窄的缺点,所以西昆体通过学李商隐对仗工稳、用事深密、文字华美的艺术特征,来改革宋初的文坛风气。但是由于专门模仿李商隐的艺术外貌而缺乏内在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感慨,所以往往徒有华丽的外表,而缺乏内在的气韵,这样给文坛带来了一股柔弱浮艳的风气。 就诗史地位而言,宋初的三大流派都是唐诗的余绪,分别承继白的浅易真率,贾的艰涩深掘与李的华赡绵密;但也体现了宋初诗人在内容与形式的探索与反省。正是这种摸索过程,事实上为后来的是文革新运动提供了经验教训,所以宋初诗歌仍是宋诗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二、诗文革新运动 欧阳修倡导的诗文革新,一方面纠正了西昆体的浮华诗风,另一方面确立了宋代诗歌的发展道路。这一转变首先要归功于梅尧臣。 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当推欧阳修。诗歌创作方面首开宋诗风气离不开梅尧臣、苏舜钦两位诗人的参与;散文方面,在欧阳修影响之下,产生了王安石﹑曾巩﹑三苏等作家,共同扫清了绮靡晦涩的文风,使散文走向了平易畅达﹑反映现实的道路。 1、梅尧臣 内容上:(1)主张写实;(2)从日常生活琐事中取材,为宋诗开辟了更加贴近日常生活的题材走向。开了宋诗好新奇,力避陈熟的风气,为宋诗逃脱出唐诗的笼罩找到一条道路。(题材的世俗化,即以俗为雅)见p55 艺术上:提倡一种与西昆体的浮艳晦涩相反的平淡诗风,“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2)意新语工。 经过雕琢而复归于自然的老成境界。 梅诗的题材取向和风格倾向都具有得宋诗之先的意义。 2、欧阳修

诗歌鉴赏考点整理

【目录】 ●考点 ●题材内容鉴赏 ●语言风格鉴赏 ●表现手法鉴赏 ●诗歌意象鉴赏 ●诗歌意境鉴赏 ●诗歌发展简史 ●考场答题技巧 许多同学把古诗鉴赏看作高考的一个难点,这有一定的道理。 因为古诗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高度浓缩,现代人因离古典文化较远,自然难免对古诗产生隔离感。然而,高考对古诗的要求是最基础的,所谓的“鉴赏”也只是要求同学们对一些已有的“定论”有所感知,并在考试中基本能用笔“复述”出来,真正要靠个人独特理解得分的几乎没有。所以,同学们只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古诗鉴赏”很快就能攻克。 如果能十分清晰地了解考点,掌握常用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规范地组织鉴赏语言,攻克这个难点就更容易了。 参考书目 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词典》、《宋诗鉴赏词典》、《唐宋词鉴赏词典》(上册唐五代北宋、下册南宋辽金) 考点 ●诗歌分类 体裁――――古体诗、近体诗(绝句、律诗) 题材内容――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咏史诗、咏怀诗

表达方式――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 每句字数――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 写作风格――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婉约派(李清照、柳永) ●常用鉴赏术语 表达方式――抒情、描写(人、物、景)、叙述、议论 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借代、对比、对偶、拟人、用典、化用、铺陈 表现手法――比喻、起兴、对比、讽刺、正衬、反衬、象征、想象、联想、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古今对比、以动衬静、动静相衬、以乐写哀、由远及近、 远近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相生、主客转换、重章叠句、名词叠用、先景后情、先情后景、移步换 景、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绘景角度――天地、远近、声色、动静、冷暖、景人、仰俯、里外 ●常考意境(主旨) 秋思、思乡、征人思归、思家人、思友人、思情人、离别、生命逝去 不得重用、报国无门、仕途失意、不遇之感、知音难觅、幽思之情 历史兴亡、国运衰亡、借古讽今、讽喻朝政、揭露官治、人民疾苦 向往高洁、脱离尘世、厌恶官场、隐逸之志、田园生活、闲情逸趣 追慕古贤、渴望建功、立志报国、人生得意、深厚友情、甜蜜爱情 感悟生命、人生哲理、自然美景、赞叹盛世、点评历史、充满禅意 壮美(豪放雄浑阔大、高山大河大战场、激人向上)、优美(小桥流水春花秋月、一人一景一时、玲珑婉约凄恻)意境之大小――国家大于个人;悲壮大于悲惨 ●常考意象 ●综合评价鉴赏(60-80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