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与补偿_论汉诗英译中意象的隐喻重构
- 格式:pdf
- 大小:168.98 KB
- 文档页数:4
收稿日期:2009-02-27
作者简介:宋卫阳(1973-),女,湖南桃源人,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第24卷第2期2009年6月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 OURNAL OF C HANGS HA UN I VERSI TY OF SCIE NCE &TEC HNOLOGY (S OCI AL SCI ENCE)
V o l .24N o .2Jun.2009
失落与补偿
论汉诗英译中意象的隐喻重构
宋卫阳,潘卫民
(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 410076)
[摘要]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换言之,诗歌必须通过隐喻性的意象才能证明自身的存在,而由于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语际转换时意象隐喻意义的失落有时是不可避免的,译者在对其进行隐喻重构时可以而且必须发挥创造性,采用补偿法以期将意象隐喻意义的亏损减至最小。[关键词]意象;隐喻意义;隐喻重构;失落;补偿
[中图分类号]H 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34X (2009)02-0115-04
Loss and Co m pensation
On M e taphor ica l R econstructi on of I m ages i n T ranslati ng Anc i ent Ch i nese P oetry i nto Eng lish
SON G W ei yang,PAN W ei m in
(School of Forei gn Languag es ,Chang sha Uni versity of Science&T ec hnology,Chang sha,H unan,410076,Ch i na)Abstrac t :I m age is one of t he m ost i m portan t characteri sti cs ofCh i nese an ci en t poetry ,that i s t o say ,poetry shou l d be represented by t he m et
aphorical i m ages .Becau s e of the great differences existed i n d ifferent cu lt u res ,t h e m etaphori calm ean i ng of i m ages w ill b e i nev i tab l y l ost i n trans l ati ng .Theref ore ,w hen reconstru cti ng t he m et aph orical i m ages ,tran sl ators shou l d adopt t he co m pensati ng m et hod creativel y i n order t o m i n i m ize the l oss of t h em etaphori calm ean i ng of i m ages .
K ey word s :i m agery ;m etaphor i calm ean i ng ;m etaphori cal recon struction ;los s ;co m pen s ati on
汉语尚象,中国古典诗词尤为如此,对诗的解读往往从意象开始。纵观中国古典诗词, 诗经!三百首多以物象起兴,汉唐诗赋,宋词明曲无不通过∀意象#来∀缘物寄情#或∀借物抒怀#。在诗人的笔下,愁绪∀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而解忧消愁的灵丹妙药是酒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松柏是傲霜斗雪的典范,喻指高洁的品质,∀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明月则可以千里寄相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由此可见,诗歌必须通过隐喻性的意象才能证明自身的存在。
[1](P113)
英国评论家休尔姆
(H u l m e)认为诗歌追求的是∀精当的意象#,是∀意象#而非∀格律#构成了诗与散文的区别。
[2](P151)
加
拿大学者弗莱也曾指出:所有诗歌意象都来自隐喻,
而抒情诗更是依赖∀新鲜或令人惊奇的意象#或曰∀混杂隐喻#。
[3](P125)
不言而喻,翻译时如何避免意
象隐喻意义的缺失对于诗词韵味的转存与整体效果的传达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巨大差异,两种语言的表达很难达到铢两悉称,完全吻合,尤其是各民族所特有的文学意象,在语际转换时难免会受到一定程度的走样与失真,甚至成为不可译因素而不可避免地失落。因此对其进行隐喻重构时须通过翻译补偿法予以补足,以期达到译文与原文意象隐喻意义的等值或基本等值。 一、意象隐喻意义的失落现象
文化现象的同一性与普遍性的确是存在的,但
115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之间一直并将继续存在巨大差异。正如春秋时期齐国人晏婴所说:∀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果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地异也。#尤其是凝聚了民族丰富文化内涵与语言精粹的诗歌,则更是如此,它们往往含有大量特定、独有的意象,具有鲜明的文化身份,为其特定的文化所特有,∀常常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智慧,构成其语言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传承的过程中,这些文化意象逐渐形成一种文化符号,具有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内涵。#[4](P41)这类意象在另一种文化中往往很少有对应物,容易造成文化上的空缺现象。例如汉语中的∀牛郎织女#、∀青梅竹马#、∀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等等,在西方读者的认知模式中就没有这样的图式原型,而英文中的诸多典故像∀T r o jan H orse#,∀A chilles∃heel#,∀Gor d ian Knot#,∀a Pandora∃s box#等等,中国的读者也难于理解。在进行互译时译者遭遇到这种∀暗礁#与∀陷阱#,难免浮光掠影,只求获得近似的概念,从而导致其隐喻意义的失落。笔者认为译者可以跳出词语对应的窠臼,以创造性的补偿将文化的亏损减至最小。
二、隐喻意义失落的翻译补偿
宋代僧人法云曾说过:∀译之言易也,谓以所有译其所无%%#著名学者斯坦纳也曾提出:∀T rans lation fa ilsw here it does not co m pensate%#原苏联学者巴尔胡达罗夫也指出:∀当译语中因某种原因没有原语中某些成分的等值成分,也无适当的表达手段时,常用补偿法。#[5](P11)由此可见,补偿法是再现原文的一种有效方法之一。
补偿的前提,是要对原文作充分的理解,并结合其语境对原文中的意象可能载有的隐喻意义加以分析研究,然后将原语中因某些文化空缺现象等造成隐喻意义失落的部分在译语中采用有效手段予以补足,从而达成意象隐喻意义的总量等值或基本等值。当然,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形,补偿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本文试图通过一些翻译实例,运用翻译补偿法对意象进行完全或部分地隐喻重构,从而有效地防止或弥补其语际转换时所造成的失落。
(一)完全重构法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它更是一种文化之间的交流,这已成为译界的共识。不同的民族拥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尤其是诗歌中的文化意象往往烙上了深深的民族特征,正是由于这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原作者与原读者之间的默契不可能天然地存在于原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翻译此类意象时,译者往往无法在目的语中找到一个与源语认知结构特征相吻合的已有的认知经验来阐释源语中的意象,此时如将源语中的意象隐喻逐字转化成目的语,只会令目的语读者无所适从,难以理解和接受,给译文读者留下莫名其妙的意义真空,从而导致其意象隐喻意义的∀失落#。此时,译者可从目的语中选择一个类似源语隐喻概念的意象进行替换,也即完全重构法,以期译入语读者达到与源语读者相似的认知体验,从而对源语意象隐喻意义的∀失落#予以创造性的补偿。在实践中这类翻译比比皆是。如:中国人常常讲∀挥金如土#,译成英文却是∀spend m on ey li k e w ater#;我们常说∀猫哭耗子假慈悲#,而西方人却讲∀to shed cr ocodile∃s tears#;而我们所说的∀粗茶淡饭#在西方人的笔下却是∀bread and w a ter#。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长干行!中的名句∀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抱柱信#和∀望夫台#这两个文化意象都象征着海誓山盟的爱情,二者均出自典故。∀抱柱信#出自庄子!:∀尾生与女子期于梁(桥)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后人即用∀抱柱信#表示坚守信约。∀望夫台#相传是五百年前明英宗长女隆庆公主为遥祭已故的驸马游泰所建。因此∀抱柱信#和∀望夫台#这两个富有丰富文化意蕴的意象的隐喻意义对西方读者而言几乎是空缺,译者翻译的难度很大,如照直译出,原句的隐喻意义会完全∀失落#。深爱中国诗的Pound也放弃了对∀抱柱信#的翻译,仅译出了∀望夫台#,将其译为∀look out#,用了译入语读者所熟悉的意象进行了隐喻重构。看到这种译文,译语读者几乎可以不付出多少认知努力,但经过替换的意象∀look out#容易让人联想到海上的瞭望塔,这种认知原型在西方读者心中与源语意象在源语读者心中的原型相去甚远。这样源语中的意象之美大打折扣,但其隐喻意义还是能基本保留,语用目的也可基本实现。同样,在王维诗相思!中,诗人用红豆这个出自典故的意象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传说古代有个女子,丈夫死在外地,她也在树下痛哭而死,死后化为红豆,于是人们又称红豆为∀相思子#。英国学者
116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4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