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设计】19.2 广播电视与通信

【教学设计】19.2 广播电视与通信

【教学设计】19.2 广播电视与通信
【教学设计】19.2 广播电视与通信

精品“正版”资料系列,由本公司独创。旨在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

大版“、”华师大版“等涵盖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教案、课件、导学案及同步练习和

检测题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本资源创作于2020年8月,是当前最新版本的教材资源。包含本课对应

内容,是您备课、上课、课后练习以及寒暑假预习的最佳选择。

19.2 广播电视与通信

一、课标要求:

了解电磁波传递声音和图像的一般过程,了解卫星通信、光纤通信和通信网络的构成,知道电磁波是传递声音信号和图像信号的载体。

二、教学设计思想:

(1)提出问题:“飞鸽传书”的过程是怎么样?让学生说出“飞鸽传书”的过程。引导学生由信鸽送信的问题联系到用电磁波到进行广播电视与通信,从中找出它们的共同点。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本节“无线电广播和电视”有关内容,让学生通过比较说出“飞鸽传书”与“无线电广播和电视”的共同点,由学生最熟悉“飞鸽传书”的例子而顺理成章的引入用电磁波来传递声音和图像。结合多媒体演示,就能既生动又具体的把本比较抽象难懂的事物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学中教师应介绍什么是音频信号,视频信号和调制信号等。

(2)引导学生阅读“卫星通信”有关内容,结合多媒体演示利用同步卫星通信时的信号覆盖情况,引导学生思考若想让通信能覆盖全球要在地球周围均匀放置三颗同步卫星。让学生初步了解通信网络是怎样构成的,信息互联网是如何实现。

(3)提出问题:用电磁波进行广播电视与通信是否存在缺点?答:容易受干扰。从而引入“光纤通信”。说明光纤是一种非常细的玻璃丝,直径只有十分之几毫米,比人的头发还要细。结合多媒体演示激光在光纤中的传播过程,提出问题:光纤通信有何优点?引导学生想出激光信号在线芯中传播,不断被包层反射,从而不受外界干扰,使通信质量大为提高。教师归纳总结且指出光纤通信的另一优点是容量大。联系实际介绍我国发展光纤通信的成就和前景。

三、教学目标:

了解广播电视通信过程,让学生感受到电磁波在这过程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和电磁波在广播电视通信的优点。让学生认识到从发现电磁波到应用电磁波的过程中包含许多技术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复习提问:

①电磁波是如何产生的?你如何通过实验来间接观察它的存在?(电磁波是由迅速变化的电流产生的;当打开日光灯时,会从附近的收音机中听到杂音,这杂音就是电路通断时,发出的电磁波被收音机接收而产生的。)

②什么是电磁波的频率与波长?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波速、频率、波长间有什么关系?(电磁波的频率等于振荡电流的频率;电流每振荡一次电磁波向前传播的距离表示电磁波的波长;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米/秒;波速=波长×频率。)

复习提问后简要小结并告诉学生:由于电磁波的频率和波长可以各不同,所以用途也不同。电磁波可以用来进行无线电通信,其中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就是无线电广播和电视。有了无线电广播和电视,就把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千里眼”、“顺风耳”的神话变成了现实。那么,怎样利用电磁波来传递声音和图像信号呢?

2.进行新课

问:“飞鸽传书”的过程是怎么样?让学生回答。然后教师浅显通俗地讲解利用鸽子传递信件的事例,说明人们利用鸽子传递信件(信息),鸽子是信息的“载体”。电磁波传得又快又远,无线电通信就是利用它做为“载体”来传递信息。进行无线电通信,首先应解决发射电磁波的问题。

学生分析对比飞鸽传书与电磁波传递声音信号的相同点。然后用分层次“类比”的办法进行讲述:

①通过话筒把声音信号转变成电信号(类似于用笔写信);

②将音频信号加载到高频电流上,形成调制信号(类似于把信件绑在信鸽的身上);

③通过天线向空间发射载有音频信号的电磁波(类似于信鸽的放飞);

④收音机把加载的音频信号取出并放大,还原成声音(类似读出收到信的内容)。

展示课本上的图18—8用电磁波传递声音信号的大致过程,结合发射过程具体讲解话筒、调制器、天线的作用。

展示课本上的图18—9用电磁波传递电视信号的大致过程及课件演示。

教师讲解如果想让通信能够覆盖全球,那么就必须靠人造卫星,从而引入卫星通信。

我们知道卫星是绕地球转动,而地球本身也在转动。如果卫星转动的同期与地球自转的同期一样时,这种卫星就是同步卫星。

问:想让通信能够覆盖全球要多少颗同步卫星,要如何放置?引导学生思考,猜测出要三颗同步卫星均匀的放置。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55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到卫星在船舶、飞机导航,城市交通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问:用电磁波进行广播电视与通信是否存在缺点?答:容易受干扰。从而引入“光纤通信”。

展示光纤的挂图,讲解光纤的构造,结合多媒体演示光纤传输的原理。强调光束只能在封闭的线芯中传播。引导学生让识到光纤通信的优点,然后教师再归纳总结得出光纤通信的优点。

3、小结、反馈

4、布置作业:

后附:板书设计

19.2 广播电视与通信

一、无线电广播和电视

1、电磁波传递声音信号的大致过程:

声音信号→音频信号→调制信号→发射电磁波→解调还原成声音

2、电磁波传递电视信号的大致过程:

图像和声音信号→视频和音频信号→制作电视节目→发射电磁波→接收还原成图像和声音

二、卫星通信

同步卫星:卫星绕地球转动的同期与地球自转的同期相同

三、光纤通信

光纤通信的优点:1、抗干扰能力强。2、信号损失少。3、容量大

教学反思

1 、要主动学习、虚心请教,不得偷懒。老老实实做“徒弟”,认认真真学经验,扎扎实实搞教研。

2 、要勤于记录,善于总结、扬长避短。记录的过程是个学习积累的过程,总结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通过总结,要经常反思自己的优点与缺点,从而取长补短,不断进步、不断完善。

3 、要突破创新、富有个性,倾心投入。要多听课、多思考、多改进,要正确处理好模仿与发展的关系,对指导教师的工作不能照搬照抄,要学会扬弃,在原有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条件创造性实施教育教学,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弘扬工匠精神,努力追求自身教学的高品位。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参考教案

第三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郏县第一实验中学王晓峰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无线电广播的大致工作过程。 2.大概了解电视的工作过程。 3.了解移动电话是怎样工作的。 二、能力目标 通过了解无线电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工作过程,提高学生应用科学文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概括总结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了解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工作过程,初步认识科技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了解无线电广播、电视和电话是怎样工作的。 了解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工作过程。 ●教学方法 讲解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微机、投影仪、手机、无绳电话、VCD、电视机。 ●课时安排 1.5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致新 1.电磁波是如何产生的? (当导体中有迅速变化的电流时,会向周围空间发射电磁波) 2.电磁波的波速怎么计算? (波速=波长×频率。c=λf) 3.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我们知道c=λf,由于电磁波的频率和波长可以各不相同,所以用途也不同。电磁波可以用来进行无线电通信,其中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就是无线

电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有了无线电广播和电视,就把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千里眼”“顺风耳”的神话变成了现实。有了移动电话使通讯更加方便。那么怎样利用电磁波来传递声音和图像信号呢?我们先想想人们原来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生甲]烽火,人们在烽火台点燃火,用烟来传递战争(信息)。 [生乙]人们用鸽子传递信件(信息)。 [生丙]人们通过用马、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邮寄信件的方式来传递信息。 [师]从回答中我们看出什么? [生甲]传递信息要有像烟、鸽子、马、火车、飞机等这些工具。 [生乙]传递信息要有载体。 [师]对,那么无线电通信的载体是什么? [生]是电磁波。 [师]电磁波传递信息又快又远,无线电通信就是利用它作为“载体”来传递信息,进行无线电通信。它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呢?看屏幕(微机课件演示无线电广播的工作过程)。 二、分组自学 1、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和接收 2、电视的发射和接收 3、移动电话 三、重点突破 1、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和接收[板书] [生甲](通过看和讨论回答出)无线电广播信号是由广播电台发射的。 [生乙]话筒把声音的信号变成音频信号(就相当于写信的人把信写好),但音频电信号不能用来直接发射电磁波。 [生丙]载波发生器产生高频振荡电流(相当于能够运载信件的信鸽、马、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然后用调制器把音频电信号加载到高频电磁波(载波)上(类似于把信件装在了信鸽、马、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上)。 [生丁]由发射天线发射电磁波(类似于装载着信件的信鸽、马、火车、飞机出发)。[生戊]信号的接收由收音机完成,并且要使用天线(相当于各站点)。 [生己]天线能接收传播过来的所有电磁波,而没有选择。如把天线接收的电磁波全部变成声音,那只是一片嘈杂声,什么也听不清。 [生庚]为了从众多的电磁波中选取我们所需要的某一频率的电磁波,必须使用“调谐装置”来完成。 [生辛]选出的特定频率的信号,通过收音机内的电子电路再把音频信号检出来,进行放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公开课教案】

第3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新课引入 我们知道c=λf,由于电磁波的频率和波长可以各不相同,所以用途也不同。电磁波可以用来进行无线电通信,其中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就是无线电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有了无线电广播和电视,就把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千里眼”“顺风耳”的神话变成了现实。有了移动电话使通讯更加方便。那么怎样利用电磁波来传递声音和图像信号呢?我们先想想人们原来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学生回答:(1)烽火,人们在烽火台点燃火,用烟来传递战争(信息)。(2)人们用鸽子传递信件(信息)。(3)人们通过用马、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邮寄信件的方式来传递信息。(多媒体播放图片) 教师:从回答中我们看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传递信息要有像烟、鸽子、马、火车、飞机等这些工具。传递信息要有载体。 教师:对,那么无线电通信的载体是什么? 学生回答:电磁波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有关的知识。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和接收 活动1:电磁波传递信息又快又远,无线电通信就是利用它作为“载体”来传递信息,

进行无线电通信。它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呢?看屏幕(微机课件演示无线电广播的工作过程)。同学们通过看和讨论回答出:无线电广播信号是由广播电台发射的。话筒把声音的信号变成音频信号(就相当于写信的人把信写好),但音频电信号不能用来直接发射电磁波。载波发生器产生高频振荡电流(相当于能够运载信件的信鸽、马、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然后用调制器把音频电信号加载到高频电磁波(载波)上(类似于把信件装在了信鸽、马、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上)。由发射天线发射电磁波(类似于装载着信件的信鸽、马、火车、飞机出发)。信号的接收由收音机完成,并且要使用天线(相当于各站点)。天线能接收传播过来的所有电磁波,而没有选择。如把天线接收的电磁波全部变成声音,那只是一片嘈杂声,什么也听不清。为了从众多的电磁波中选取我们所需要的某一频率的电磁波,必须使用“调谐装置”来完成。选出的特定频率的信号,通过收音机内的电子电路再把音频信号检出来,进行放大,送到扬声器。扬声器把音频电信号换成声音,我们就听到广播电台的节目。 探究点二电视的发射和接收。 活动1: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们知道了无线电广播的工作过程。那么电视是如何工作的呢?看屏幕(微机课件演示电视工作过程)。 学生看完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电视用电磁波传递图像信号和声音信号。声音信号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跟无线电广播的工作过程相似。图像信号的工作过程是:摄像机把图像变成电信号,发射机把电信号加载到频率很高的电磁波上,通过天线发射出去。电视机的接收天线把这样的高频信号接收下来,通过电视机把图像信号取出来并放大,由显像管把它还原成图像,所以从电视上就能看到图像。 探究点三移动电话 活动:1:我们知道怎么能看到电视的画面和听到它的声音,它们都要发射和接收不同的电

广播电视有线网络试题三篇

广播电视有线网络试题三篇 篇一:广播电视有线网络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20分) 1、广播电视安全播出责任事故主要是因为人为过失、处理不当、维护责任造成。 2、广播电视电视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在广播电视设施周围设立保护标志,标明保护要求。 3.衡量系统线性失真的主要指标有幅频特性和色/亮度时延差,如果系统回波指标不合格,在图像上表现出的主观效果是重影。4.完整的CATV网络由前端、光纤干线、电缆支干线和分配网组成,根据国标GB6510-96的要求,其主要指标是:C/N>43dB,CSO >55dB,CTB>55dB。 5.国标GY/T106-1999规定,有线电视系统上行频带范围是5-65MH、下行87-1000MHz; 6.我国国家标准GB7041对图像质量评价的采用五级损伤制标准;7.我国CATV光纤同轴混合网HFC根据光纤延伸的位置可以分为如下三种结构:FTTC、FTTB和FTTH。 8.HFC光网络设计时,光链路总损耗主要包括光连接器损耗、光纤损耗、光纤熔接损耗、分光器分支损耗、分光器附加损耗和系统设计余量。 9.我国有线数字电视标准GB/T17975.1-2000规定,PSI节目特定信息能使机顶盒进行自动配置,PSI信息由四类信息表组成,具体

有:PAT、PMT、CAT和NIT。 10.我国有线数字电视音视频编码格式采用MPEG2格式,有线数字前端信号基本流程为:编码、复用、加扰、调制。 11.数字电视信道编解码及调制解调的目的是通过纠错编码、网格编码、均衡等技术提高信号的抗干扰能力,通过调制把传输信号放在载波或脉冲串上,为发射做好准备,我国有线数字电视调制方式是64QAM,一个PAL-D制通道传输数据的速率为38Mb/s。 12.数字电视节目传输流即TS流,传输流分组长度分为2种,分别是188字节和204字节。 13.光网络设计中,1310nm传输损耗为0.4dB/km;1550nm传输损耗为0.25dB/km;14.在CATV网中进行电视信号远距离传送和多节点分配的网络设计时,目前广泛应用1550nm波段的光放大器是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 15.EDFA在CATV系统中根据所处位置和作用常有三种工作模式,一是前置放大,二是中继放大,三是末级功率放大。 16.有线电视数字化后,通过SDH数字同步序列技术实现远距离传输。SDH中最基本的模块为STM-1,传输速率是155Mbps或155.520Mbps。两个答案填任何一个都正确 17.ITU规定的OSI七层模型,从下往上依次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18.数据网根据覆盖距离分,可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三种。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练习题及答案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练 习题及答案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广播、电视和移动 一、填空题 1.无线电广播的发射过程是:在广播电台话筒把播音员的________转换成________,然后用调制器把音频电信号加载到________(载波)上,再通过天线发射出去;无线电广播的接收过程是:收音机的天线接收到各种各样的________.转动收音机调谐器的旋钮,可以从中选出________的信号.收音机内的电子电路再把________从中取出来,放大后送到扬声器里转换成________,我们就听到广播了. 2.电视中图像信号的工作过程是:摄像机把图像变成________,发射机把________加载到________电磁波上,通过发射天线发射到空中.电视机的接收天线把这样的________信号接收下来,通过电视机内的电路把________信号取出来并放大,由显像管把它还原成________. 3.移动电话靠空间的________来传递声音信息.当你讲话的时候,它用 ________把信息发射到空中;同时它又能在空中捕获________,得到对方讲话的信息. 4.音频信号是由________变成的电信号,它的频率跟________的频率相同,在________Hz到________Hz之间;视频信号是由________变成的电信号,它的频率在________Hz到________Hz之间;射频电流的频率________,发射能力 ________. 5.我国电视频道6频道的频率范围是167 MHz到175 MHz,这个频道的波长范围是_____m到________m. 二、选择题 6.(多选)课外活动时,几位同学在一起谈论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他们有以下几种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A.话筒把声音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向外发射电磁波 B.载波发生器可以产生高频电磁波 C.调制器把音频电信号加载到高频电磁波上 D.电磁波的发射要通过天线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教案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教材分析 我们的生活中已经离不开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它们是现代无线电通信技术应用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生活中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前面电磁波知识的扩展。基于此,本节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具有如下特点: 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对本节知识的学习,应尽量安排为探究性的学习,主要安排了以下的探究活动:布置学生课前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本节的内容:(1)无线电信号是如何发射的?又是如何接收的?(2)电视的工作过程是什么?(3)移动电话是怎样工作的?由于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目标要求很低,适宜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进行探究。 ②不必过分要求学生深入地掌握某些知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只要求学生了解无线电广播的大致工作过程;大致了解电视的工作过程;了解移动电话是怎样工作的。而并不要求学生知道具体的技术细节,如器件的结构等。 ③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 知识同社会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是这一节的另一个特点.我们的生活中已经离不开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它们是如何工作的?这个问题对学生充满了诱惑。“理解社会生活中的科学技术,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新课程理念在本节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无线电广播的大致工作过程。 ②大致了解电视的工作过程。 ③了解移动电话是怎样工作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工作过程,初步认识科技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重点与难点 ①无线电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过程; ②初步培养学生的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③初步认识科技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整理的资料,实物投影仪,收音机、电视机和移动电话各一台,教师用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多媒体投影) 第三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一、电磁波是传递信号的载体 二、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过程 三、电视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过程

广播电视传输与覆盖的主要技术手段

广播电视传输与覆盖的主要技术手段介绍 无智不明 一、广播传输及覆盖技术 目前,实现广播覆盖的技术手段主要三种:中波广播、短波广播和调频广播。 1、中波广播技术: 中波广播于1920年正式开始播出,这是较早开发出来供声音广播专用的频段,频段范围是526.5-1606.5千赫,频道间隔为9千赫,共划分为120个频道,最低的频道是531千赫,最高的频道是1602千赫;发射带宽为9-20千赫的范围。中波广播主要有两个服务区一是地波服务区,围绕地球表面传播,形成较为稳定的覆盖区,约几十公里至百余公里,二是天波服务区,电波在夜间被电离层反射回地面在较远的地方(约300公里以外)形成的服务区,这个服务区只有在晚上才出现。实际的广播覆盖主要依靠地波服务区来完成。目前为至,中波广播仍然是我国广播覆盖的最重要的手段。中波广播技术的主要缺点是,一是声音质量较差,不如调频广播好。二是频谱拥挤,只有120个频道,节目套数受到限制,为了解决频率分配的问题,主要使用同步广播来解决覆盖问题,同步广播有相位同步(精确同步)和频率同步(准同步)两种方式。目前,我省的31个中波台分别承担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省电台和当地广播电台节目的转播任务。 2、短波广播技术: 短波广播使用的频段介于中波和调频频段之间,分布在5.95-26.1兆赫。主要依靠电离层的反射传播声音信号,传播距离最远,非常适合对远距离广播(几百至几千公里),主要用于节目传送、大面积覆盖和对国际广播,短波广播是国际上公认的用于对国外广播的一个频段。由于短波广播频谱非常拥挤,传播很不稳定且世界上短波发射台太多,使用短波广播,一般需要大功率发射机且用不同频率发射才能达到实际的覆盖效果。根据国家无线电管理规划,全国有9个省可以使用短波广播来实现本省节目的覆盖(西藏、新疆、甘肃、青海、内蒙、广东、云南、黑龙江、和四川),而我省不能使用短波广播频率来实现本省广播节目的覆盖。 3、调频广播技术: 调频广播是在五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较新的声音传播方式。使用频段是87-108兆赫,频道间隔100千赫,能容纳210个频道。调频广播有效的传播为直线、视距传播,因为它的波长短,地波衰减很快,而天波穿透电离层不能返回地面。调频广播的优点有:一是音质优美,可以做高保真度广播,二是抗干扰能力强,系统信噪比高,收听悦耳。三是频段宽、频道数较多,且调频广播没有反射天波,干扰距离短,频率复用率高。四是在调频广播中易于实现立体声广播。五是同等功率情况下,调频广播比中波广播覆盖范围要大,接收场强要求要低,投资和运行费用比中波要低。因此,调频广播在我国发展很快。1992年,原广电部发布了全国调频广播覆盖网规划,我省的调频广播按照全国调频广播覆盖网的规划,发展十分迅速。目前,省电台的4套节目、信息电台节目、各省辖市的广播节目以及部分县(市)的广播节目都实现了调频覆盖。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调频频段较多,但由于调频广播发展很快,原规划的调频频率资源远不够用,一些省市使用调频同步广播技术来提高频率的利用率,调频同步广播在我省的开展也在积极的酝酿之中。 4、广播的数字化技术 (1)模拟调幅广播的数字化(数字AM) 传统的调幅广播在传输过程中有易受到干扰,音质差、业务单纯等固有的缺点,这些一直都在困扰着调幅广播的发展。调幅广播的数字化(数字AM)目前已取得了可喜的进展:(1)、窄带的数字AM方式,可使广播质量明显改善,在原中短波的带宽内为听众提供无干扰的接近调频立体声质量的广播;

教案及教学分析第3节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第3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知识要点课标要求 1.广播了解无线电广播的大致工作过程 2.电视了解声音,图像信号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3.移动电话理解移动电话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新课引入 我们知道c=λf,由于电磁波的频率和波长可以各不相同,所以用途也不同。电磁波可以用来进行无线电通信,其中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就是无线电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有了无线电广播和电视,就把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千里眼”“顺风耳”的神话变成了现实。有了移动电话使通讯更加方便。那么怎样利用电磁波来传递声音和图像信号呢?我们先想想人们原来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学生回答:(1)烽火,人们在烽火台点燃火,用烟来传递战争(信息)。(2)人们用鸽子传递信件(信息)。(3)人们通过用马、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邮寄信件的方式来传递信息。(多媒体播放图片) 教师:从回答中我们看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传递信息要有像烟、鸽子、马、火车、飞机等这些工具。传递信息要有载体。 教师:对,那么无线电通信的载体是什么? 学生回答:电磁波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有关的知识。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和接收 活动1:电磁波传递信息又快又远,无线电通信就是利用它作为“载体”来传递信息,

进行无线电通信。它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呢?看屏幕(微机课件演示无线电广播的工作过程)。同学们通过看和讨论回答出:无线电广播信号是由广播电台发射的。话筒把声音的信号变成音频信号(就相当于写信的人把信写好),但音频电信号不能用来直接发射电磁波。载波发生器产生高频振荡电流(相当于能够运载信件的信鸽、马、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然后用调制器把音频电信号加载到高频电磁波(载波)上(类似于把信件装在了信鸽、马、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上)。由发射天线发射电磁波(类似于装载着信件的信鸽、马、火车、飞机出发)。信号的接收由收音机完成,并且要使用天线(相当于各站点)。天线能接收传播过来的所有电磁波,而没有选择。如把天线接收的电磁波全部变成声音,那只是一片嘈杂声,什么也听不清。为了从众多的电磁波中选取我们所需要的某一频率的电磁波,必须使用“调谐装置”来完成。选出的特定频率的信号,通过收音机内的电子电路再把音频信号检出来,进行放大,送到扬声器。扬声器把音频电信号换成声音,我们就听到广播电台的节目。 探究点二电视的发射和接收。 活动1: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们知道了无线电广播的工作过程。那么电视是如何工作的呢?看屏幕(微机课件演示电视工作过程)。 学生看完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电视用电磁波传递图像信号和声音信号。声音信号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跟无线电广播的工作过程相似。图像信号的工作过程是:摄像机把图像变成电信号,发射机把电信号加载到频率很高的电磁波上,通过天线发射出去。电视机的接收天线把这样的高频信号接收下来,通过电视机把图像信号取出来并放大,由显像管把它还原成图像,所以从电视上就能看到图像。 探究点三移动电话 活动:1:我们知道怎么能看到电视的画面和听到它的声音,它们都要发射和接收不同的电

通信与广电历年真题及答案

2004年度一级建造师通信与广电实务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电信网从概念上可以分为基础网、业务网和( )。 A.电话网B.数据网C.支撑网D.同步网 2.电信网中终端设备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收发信息与信道上传送的信号之间的( )。 A.传输B.相互交换C.相互转换D.相互转接 3.在一个混响空间中,在距声源某一特定距离处直达声能与混响声能相等,该距离称为临界距离,用Dc表示。在声学设计中,应该( )。 A.保持一个不变的Dc值B.设法加大Dc值 c.设法减小Dc值D.忽略Dc值的影响 4.太阳能电池交流供电系统由太阳能电池阵列、储能装置、配电盘、( )和负载组成。A.变压器B.逆变器C.光/电变换器D.整流器 5.下列通信技术中不采用分组交换原理的是( )。 A.帧中继B.A TM C.电路交换D.I P交换 6.关于微波信号衰落变化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波长越短,站距越长,衰落越严重B.夜间比白天严重,夏季比冬季严重 c.阴天、风雨天比晴天、宁静天严重D.水上电路比陆地电路严重 7.在厅堂馆场扩声工程中,要比较全面地描述扩声系统特性,需要测量的声学指标有( )。A.非线性失真、传输频率特性、噪声电平、最大声压级 B.传声增益、传输频率特性、噪声电平、最大声压级 c.声场不均匀度、传输频率特性、噪声电平、最大声压级 D.声场不均匀度、传输频率特性、传声增益、最大声压级 8.在SDH链状传输网络中,所谓再生段不是指( )。 A.TM与REG之间的段落B.REG与REG之间的段落 C.REG与ADM之间的段落D.ADM与TM之间的段落 9.敷设硅芯管、双壁波纹管、栅格管、梅花管和钢管时,曲率半径应符合设计要求,一般不得小于( )m。 A.20 B.30 C.36 D.40 10.广播电视中心10KV用电与220/380V广播电视工艺用电的电压偏差允许值分别为( )。A.±10%,±5%B.±7%,±5%C.±7%,±4%D.±5%,±3%11.对于新建光传输网来说,基于2.5Gbit/s及其以下速率的WDM系统,( )光纤是一种最佳选择。 A.G.652 B.G.653 C.G.654 D.G.655 12.按航空部门要求,地面高耸的中波广播拉线式桅杆天线杆身应着( )颜色。 A.红白或黄黑相间B.红黄或黄黑相间C.红黑或黄黑相间D.黑白或红黄相间 13.光缆线路路由复测绘图时,路由变动部分应按施工图的比例绘出路由位置及路由两侧各( )m以内的地形和主要建筑物。 A.20 B.30 C.40 D.50 14.光纤测试中,背向散射法是一种( )测试方法。 A.破坏性B.非破坏性C.局部注人式D.远端注入式 15.波分复用(WDM)传输工程中,光监测信道(OSC)的测试项目包括( )和工作波长。 A.输出光功率B.输入抖动容限C.输出抖动D.抖动传递函数 16.在电视演播室照明中,( )。 A.应使用可靠性高的电子镇流器B.应使用环保型的电子镇流器 C.应使用指定品牌的电子镇流器D.不宜使用电子镇流器 17.通信工程概预算编制办法及费用定额所规定的收费标准为( )值。 A.上限B.参考c.标准D.下限 18.地下、水底等隐蔽电信设施,因无标志或未备案而发生的电信设施损坏造成的损失,( )。 A.由侵权人承担B.由产权人承担 c.侵权人和产权人各承担50%D.根据责任人过失情节确定承担比例

广播电视与通信教案

19.2广播电视与通信 情景引入 自从人们发现电磁波之后,它的应用便在广播、电视和现代通信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们还要知道,在广播、电视和现代通信这些工程的建设中,若没有相关的理论和技术的支持是不可能实现的,如声音、图像信号是怎样通过电磁波传到收音机、电视机和手机中的呢?它们传递信号的大致过程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有关这方面的内容。 教材研究 问题1---在人口集中的城市,现在发展了有线电视,从最初有线(如电话)发展到无线(如移动电话)是一大进步,为什么又回到了有线? 城市居民装了有线电视,可以收看几十套电视节目,而使用室外天线(即无线)接收,只能收看到有限的几套电视节目,且图像不如有线节目清晰稳定。 问题2---光纤通信与微波通信在原理上有何不同? 光纤通信使用的载体是,属于有线通信;微波通信是以做载体传递信号的,属于无线通信。 典例分析 把正在收看的电视机放在真空空玻璃罩内,我们会发现()A.图像和声音一样正常B.图像和声音同时消失 C.可以听到声音,但看不到图像D.可以看到图像,但听不到声音

解析电视机是依靠接收电磁波来工作的,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图像和声音都会产生,但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因而我们听不到声音。 答案 D 达标训练 1.中央电视台直播的北京奥运圣火采集仪式是通过_________传递到世界各地的。电视屏幕上丰富的色彩是由____、绿、蓝三种色光合成的。 2.电视信号的发射与接收包括________信号和________信号. 3.实现覆盖全球的卫星通信,至少要在地球队周围均匀放置________颗同步卫星. 4.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由________完成.话筒把播音员的声音信号转换成________,然后用________把音频电信号加载到高频电磁波上,再通过天线________到空中. 5.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光纤网将覆盖所有的奥运场馆。光纤的主要用途是() A.通信 B.输电 C.导热 D.照明 6.在光纤通信中,用来传递信息的光应该是( ) A.普通光源发出的光 B. 激光 C.太阳光 D.以上三种都可以 7.移动电话是人们常用的通讯工具,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移动电话靠电磁波传递信息

九年级下册物理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第3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备课笔记

类比:①音频信号就相当于写信的人把信写好; ②高频振荡电流就相当于能够运载信件的信鸽、马、 ③调制器的调制过程就相当于把信件装在了信鸽、马、火车、飞机等交通工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文件“无线电广播的原理和类比” 无线电广播的原理和类比(多媒体文件) 无线电广播信号是通过收音机接收的.天线把电磁波接收下来后, 把我们需要的电磁波挑选出来,这就是检波,即调谐选台,然后把这个电磁波所转变成的高频振荡电流再转回成低频的音频电流,即解调,再通过扬声器将电流 备课笔记 易错提示: 调制器应用在电磁波发射过程中,作用是把带有信号的电流加载到高频电磁波上;而调谐器应用在电磁波的接收过程中,作用是从各种电磁波中把需要的某一频率的电磁波选出来,并把它变成电流. 小组问题探讨: 1.无线广播、电视的工作过程是怎样的? 2.移动电话是怎样工作的?

(2)电视节目的接收:电视机的接收天线把声音和图像信号同时接收到后,属于声音的高频电流信号再通过解调、放大等环节,通过扬声器变成声音;属于图像信号的高频电流信号通过解调后,通过显示器将电流信号还原成图像三移动电话 备课笔记 规律总结: ①手机要求既要发射电磁波又要能接收电磁波. ②话筒、听筒、调制、解调都要有. ③不应有很大的天线,体积尽量的小. 科学链接: 移动电话的原理 移动电话既是无线电发射台,又是无线电接收台;对手机讲话时,它将电磁波发射到空中;同时它又能从空中捕获电磁波,得到对方讲话的信息.为了方便,手机的体积还应比较小,为了安全,其发射功率也不大,它的天线也应很简单(有内置天线和外置天线). 由于其功率不大,就需要有一个基地台进行帮助,靠基地台把它微弱的信号放大,再与外界进行联系. 固定电话也能做小型基地台,与其所配的手机相连通,这样的电话称为无绳电话.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说课稿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三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讯》的内容。 一、说理念 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二、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电磁波的海洋等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的一节原理课课,本节内容同时又是学生学习后续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章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工作过程的知识,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类比的方法,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的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无线电广播的大致工作过程;

2.大概了解电视的工作过程; 3.了解移动电话是怎样工作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了解无线电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工作过程,初步认识科技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工作过程,初步认识科技对现代生活的影响。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节教材实际,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工作过程,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工作过程;限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所以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工作过程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三、说教法 教法选择:讲述法、讨论法。 讲述法:这节课主要是介绍性的,为的是增加学生的知识见解,所以应用讲述法。 在课程中主要是老师应用生动的语言及课件的使用让学生对无线电、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工作过程有个大致的了解。讨论法: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会思考,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及合作能力。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广播和电视异同、手机设计、) 四、说学法 由于无线电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传播过程的抽象性,学生可能不太清楚具体信号的转换过程是怎样的,故学生可通过观看老师课件中的生动形象的图片、动画,从而增加对此过程加深了解。此外,学生也可上网查阅资料,进行预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19.2 广播电视与通信》

19.2广播电视与通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电磁波中的无线电波的一些用途。 (2)了解广播、电视和现代通信的大致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广播、电视和现代通信大致过程的了解,感悟理论和技术的意义。 (2)学习应用比较的方法区分言广播、电视和现代通信在利用电磁波方面的异同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步认识电磁波的价值,感悟理论与技术的价值,能把了解广播、电视和现代通信的大致过程作为一种享受和乐趣。 教学重点 (1)常识性了解广播和电视的发射与接收。 (2)了解卫星通信、光纤通信和通信网络的构成。 (3)知道电磁波是传递声音信号和图像信号的载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电磁波对我们来说越来越重要,广播、电视要利用电磁波,无线电通信要利用电磁波,航空、航天中的自动控制盒通信联系都要利用电磁波··那么,现实中的电视和广播是如何利用电磁波传播的呢? 二、探究新知 (1)让同学们自主看图,分组讨论分析对比飞鸽传书与电磁波传递声音信号的相同点。然后用分层次“类比”的办法进行讲述: ①通过话筒把声音信号转变成电信号(类似于用笔写信); ②将音频信号加载到高频电流上,形成调制信号(类似于把信件绑在信鸽的身上); ③通过天线向空间发射载有音频信号的电磁波(类似于信鸽的放飞); ④收音机把加载的音频信号取出并放大,还原成声音(类似读出收到信的内容)。 (2)展示课本上的图19—8用电磁波传递电视信号的大致过程及课件演示。教师讲解如果想让通信能够覆盖全球,那么就必须靠人造卫星,从而引入卫星通信。

(3)向同学们讲解收音机和电视的工作原理。 (4)引入光纤通信,介绍光纤的工作原理,让同学们对比讨论分析光纤通信与卫星通信各自的优缺点。 三、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作业自我评价与作业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练习题及答案

广播、电视和移动 一、填空题 1.无线电广播的发射过程是:在广播电台话筒把播音员的________转换成________,然后用调制器把音频电信号加载到________(载波)上,再通过天线发射出去;无线电广播的接收过程是:收音机的天线接收到各种各样的________.转动收音机调谐器的旋钮,可以从中选出________的信号.收音机内的电子电路再把________从中取出来,放大后送到扬声器里转换成________,我们就听到广播了. 2.电视中图像信号的工作过程是:摄像机把图像变成________,发射机把 ________加载到________电磁波上,通过发射天线发射到空中.电视机的接收天线把这样的________信号接收下来,通过电视机内的电路把________信号取出来并放大,由显像管把它还原成________. 3.移动电话靠空间的________来传递声音信息.当你讲话的时候,它用 ________把信息发射到空中;同时它又能在空中捕获________,得到对方讲话的信息. 4.音频信号是由________变成的电信号,它的频率跟________的频率相同,在________Hz到________Hz之间;视频信号是由________变成的电信号,它的频率在________Hz到________Hz之间;射频电流的频率________,发射能力 ________. 5.我国电视频道6频道的频率范围是167 MHz到175 MHz,这个频道的波长范围是_____m到________m. 二、选择题 6.(多选)课外活动时,几位同学在一起谈论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他们有以下几种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A.话筒把声音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向外发射电磁波 B.载波发生器可以产生高频电磁波 C.调制器把音频电信号加载到高频电磁波上 D.电磁波的发射要通过天线 7.“六一”期间,小寒同学在家中看电视节目,他的父母问他电视信号是如何接收的,他说经过了以下几个主要步骤,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九年级物理下册19.2广播电视与通信教案2(新版)粤教沪版

九年级物理下册: 19.2广播电视与通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电磁波中的无线电波的一些用途。 2.了解广播、电视和现代通信的大致过程。 过程与方法 3.通过广播、电视和通信大致过程的了解,感悟理论和技术的意义。 4.学习应用比较的方法区分广播、电视和通信在利用电磁波方面的异同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进一步认识电磁波的价值,感悟理论与技术的价值,能把了解广播、电视、通信的大致过程作为一种享受和乐趣。 2、教材说明 教材简介电磁波发现之后广播、电视和通信在诸多方面的技术突破才有今天广播、电视和通信事业的繁荣。接着分别介绍无线电广播与电视和现代通信中的卫星通信、光纤通信和网络通信,并在介绍中渗透技术的价值,体现STS理念。 3、教学建议 本节设了三个段标,即“无线电广播和电视”、“卫星通信”和“光纤通信”。本节课建议用“引言说明”、“介绍广播、电视和现代通信的大致过程”两个活动来完成。其中介绍广播、电视和现代通信的大致过程是课的中心内容。 建议引言说明要突出三点: 1)电磁波应用广泛,其中无线电波在广播、电视与通信工程中应用,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而且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2)电磁波的广泛应用,得益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3)告诉学生广播、电视与现代通信的大致过程是大同小异的,初中生了解这些过程,应当是一种乐趣和享受。 教材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示无线电广播和电视的大致过程的。由于无线电广播和电

视,它们都是利用电磁波来传递信息,且过程大同小异。因此,建议教师可以先总体概述,然后再引导学生看图,并阅读图下的文字。教师概述,最好配以板书提纲。板书的提纲建议如下: (1)声音和图像信号(2)转变成电信号(音频或视频信号) (在相关的理论和技术的支持下) (3)转变成调制信号加载到高频振荡电流上 (在相关的理论和技术的支持下)(在相关的理论和技术的支持下)(4)通过天线发射载有调制信号的电磁波(5)将载有调制信号 (在相关的理论和技术的支持下) 的电磁波接收下来并取出调制信号,加以放大和还原。 上述板书中多处出现“相关的理论和技术的支持下”,并非要说出具体的理论和技术,只要让学生了解,在上述的5个环节之间,均涉及到许许多多的理论和技术问题就可以了,目的使学生感悟理论和技术的重要性。 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将教材中“卫星通信”和“光纤通信”两个段标下的内容综合起来讲解。因为卫星通信和光纤通信,包括网络通信,概括起来可称作现代通信。告诉学生,它们的通信过程也是大致相同的,只不过分别利用的途径不同,一个利用天上的卫星,一个利用在地下的光览,还有一个是利用天地结合的网络。 天上要重点介绍同步卫星,地下要重点介绍光纤。说明它们在技术应用上的差别很大。例如,卫星通信,其关键是同步卫星的发射和地面中继站,以及控制中心的组建,在卫星发射和中继站、控制中心组建工程中,均包含了大量的理论和技术问题。 然后,再说明同步卫星将地面中继站发送来的信号,经加工处理转送到其它中继站再传送到控制中心,由控制中心将信号输送到终端用户,从而实现全球信息互联。 指出光纤通信的核心是激光技术和光纤技术,它的通信过程跟广播、电视过程也大同小异,见图19-13。最后说明网络通信则是卫星通信和光纤通信技术的综合,也可以说是天地结合的庞大网络。 总之,本节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 1)无论是无线电广播和电视,还是现代通信中的卫星通信、光纤通信和网络通信,它们的大致过程大同小异,都必须经历“将光和声的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教案

21.3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无线电广播的大致过程。 (2)、大致了解电视的工作过程。 (3)、了解移动电话是怎样工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工作过程,初步认识科技结现代生活的影响。 多谋体教学: 教学过程: 1、引入:我们日常中所要听的广播、看电视,那些图象和声音是如何传来? [需要素材:一些收音机、电视机、电脑等电器的图片] 2、新课教学: 一、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和接收 1、信号的接收: (1)、话筒的作用是把声音信号转换成音频电信号,但音频电信号不能用来直接发射电磁波。 (2)、载波发生器可以产生高频电磁波,通过调制器把音频电信号加载到高频电磁波上。 (3)、通过天线把载有音频电信号的电磁波发射出去。 [需要素材:上述音频发射过程的动画效果图] 2、信号的接收: (1)、利用放在电磁波里传播空间中的天线,可接收电磁波。 (2)、由于天线可接收很多频率的电磁波,如果把它们都转变成声音,那只是一片杂声,什么也听不清楚。利用收音机调谐器可以选出我们所需要的某一频率的电磁波。 (3)、如果把调谐器选出来的频率很高的电信号直接送到耳机,不能使耳机发出声音。需要从高频电信号中取出音频信号,放大后,送到扬声器里。 (4)、扬声器把音频电信号转换成声音。 [需要素材:上述接收信号的过程的动画效果图] 二、电视的发射与接收 1、电视信号的发射 电视用电磁波传递图像和声音信号,声音信号的产生、传播和接收与无线电广播工作过程相似。图象信号的工作过程是:摄像机把图象变成电信号,发射机把电信号加载到频率很

高的电磁波上,通过天线发射到空中。 [需要素材:图象的动画效果传播过程] 2、电视信号的接收 电视机的接收天线把这样的高频信号接收下来,通过电视机把图象信号取出并放大。由显象管把它还原成图象。 [需要素材:电视机接收图象信号的动画效果过程] 三、移动电话 1、打电话: 移劝电话在打电话时相当一个无线电发射台,它通过电话把人的声音转换成高频电信号(电磁波)发射到空中,但由于它发射功率不大,灵敏度不高,因此要通过固定无线电台(基地台)转接,跟电话交换机相连。再转接到用户去。 [需要素材:上述移动电话发送信息的过程的动画效果] 2、移动电话的接收 同时移动电话又是一个无线接收台,能在空中获电磁波/使用户接收到通话对方送来的信息。 四、STS教学 1、学生阅读了解电视的发展。 [需要素材:音频、视频、射频的波形比较图;音频输出、音频输出、视频输出、视频输入的各个端口的图象;各阶段电视机的图片] 五、小结 1、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和接收 2、电视的发射与接收 3、移动电话 六、布置作业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第三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无线电广播的大致工作过程。 2.大概了解电视的工作过程。 3.了解移动电话是怎样工作的。 二、能力目标 通过了解无线电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工作过程,提高学生应用科学文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概括总结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了解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工作过程,初步认识科技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了解无线电广播、电视和电话是怎样工作的。 了解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工作过程。 ●教学方法 讲解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微机、投影仪、手机、无绳电话、VCD、电视机。 ●课时安排 1.5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电磁波是如何产生的? (当导体中有迅速变化的电流时,会向周围空间发射电磁波) 2.电磁波的波速怎么计算? (波速=波长×频率。c=λf) 3.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我们知道c=λf,由于电磁波的频率和波长可以各不相同,所以用途也不同。电磁波可以用来进行无线电通信,其中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就是无线电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有了无线电广播和电视,就把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千里眼”“顺风耳”的神话变成了现实。有了移动电话使通讯更加方便。那么怎样利用电磁波来传递声音和图像信号呢?我们先想想人们原来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生甲]烽火,人们在烽火台点燃火,用烟来传递战争(信息)。 [生乙]人们用鸽子传递信件(信息)。 [生丙]人们通过用马、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邮寄信件的方式来传递信息。[师]从回答中我们看出什么? [生甲]传递信息要有像烟、鸽子、马、火车、飞机等这些工具。 [生乙]传递信息要有载体。 [师]对,那么无线电通信的载体是什么? [生]是电磁波。 [师]电磁波传递信息又快又远,无线电通信就是利用它作为“载体”来传递信息,进行无线电通信。它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呢?看屏幕(微机课件演示无线电广播的工作过程)。 二、进行新课 (一)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和接收[板书] [生甲](通过看和讨论回答出)无线电广播信号是由广播电台发射的。[生乙]话筒把声音的信号变成音频信号(就相当于写信的人把信写好),但音频电信号不能用来直接发射电磁波。 [生丙]载波发生器产生高频振荡电流(相当于能够运载信件的信鸽、马、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然后用调制器把音频电信号加载到高频电磁波(载波)上(类似于把信件装在了信鸽、马、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上)。 [生丁]由发射天线发射电磁波(类似于装载着信件的信鸽、马、火车、飞机出发)。 [生戊]信号的接收由收音机完成,并且要使用天线(相当于各站点)。[生己]天线能接收传播过来的所有电磁波,而没有选择。如把天线接收的电磁波全部变成声音,那只是一片嘈杂声,什么也听不清。

广播电视与通信同步试题粤沪版

广播电视与通信同步试题 粤沪版 Updated by Jack on December 25,2020 at 10:00 am

沪粤版《广播电视与通信》课时训练卷及答案 巩固练习 一、填空题 1. 小宇在看电视新闻,电视中的信息源于从电视台发出的信号,该信号被电视机的接收下来,然后通过将电信号变成图像;通过将电信号变成声音,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图像,听到声音。 2.通信卫星也叫同步卫星,它与地球保持 .因此该卫星绕地球转动的周期是 h. 3.激光可以用来通信,但一般需要在特殊的管道——里传播。当光从该管道的一端进入后,再线芯与包层的交界面上反复发生,于是光束便在被封闭的线芯中几乎毫无损失地向前传播。 4.人们把那些能够传播光信号的极其纤细的物质称为,利用激光在其内部的,将信息迅速传输出去,这种通信方式叫。 二、选择题 5.比较常见光、无线电波以及激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的大小关系,其中下面四个选项中正确的是() A.常见光的最大 B.无线电波最大 C.激光最大 D.三者相同 6.为保证安全,乘坐下列交通工具时,途中不准旅客使用手机的是() A.汽车 B.轮船 C.火车 D.飞机 7.为实现全球同步传送相关电磁波,至少需同步卫星() 个个个个

8.光线的主要用途是( ) A.照明 B.输电 C.导热 D.通讯 9.卫星通信方式可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无线通信,通信卫星的作用是( ) A.只负责接收地面发出的相关的电磁波 B.只负责发送有信号的电磁波 C.先接收有信号的电磁波,再返回发出有信号的 电磁波 D.先发出有信号的电磁波,在接收地面返回的电 磁波 10.关于通信卫星的说法中,下列正确的是 ( ) A.通信卫星必须在赤道的正上方 B.通信卫星绕地球转动的方向是任意的 C.有1~2个通信卫星就可实现全球同步传播 D.通信卫星绕地球转动的周期是12h. 拓展练习 一、填空题 1. “小灵通”是一种移动通讯工具,它环保、经济。如图1所示.是随处可见的安装于某楼顶的“小灵通”发射接收信号的装置,其中AB 、CD 为绝缘支架.AE 、BG 、CF 、DM 为四根等长的银白色的金属杆.ON 为普通金属杆且比AE 长许多,并由较粗的金属线RP 直接连接到楼顶边缘的钢筋上,则0N 所起的是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是接收、发射电磁波的天线。 二、选择题 钢筋 至电信网 楼顶 图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