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欣赏评述

欣赏评述

欣赏评述
欣赏评述

美术“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课堂教学策略

《美术课程标准》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了四个学习领域,“欣赏·评述”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它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较其他美术学习领域更加注重通过学生的自主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结构。

本着以上教学思想和市教研室课堂改革的基本精神,我们对美术“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拟订了其学习领域的课堂教学策略。以期通过该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评述能力,让学生在自主感受、认识和理解的学习交流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成为“欣赏·评述”学习活动中真正的主人。

此课堂教学策略共分六个教学环节,适合小学、初中各学段的美术“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

但不是固定的教学顺序和流程,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需要灵活转化运用。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课堂教学策略解读

一、预见教学,明确目标

教师的预见表现为教师在备课中对整个教学活动的种种预测。教师备课在吃透教材,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前提下,在筛选材料、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过程中,把预见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备学生、备自己,教学设计中很多棘手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可以说教师准确的预见是成功教学设计的重要前提,决定了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具体预见内容包括:

1、学生方面:学生的身心特点如何?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的程度如何?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感到疲惫、厌倦或快乐、兴奋、有满足感?学生可能会在什么地方出错?什么地方产生疑问、产生什么疑问?他们还想知道些什么?等等。

2、教师方面:教学环节设计、教学手段运用会导致什么结果?是否适合学生?对学生有哪些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收集的教学资料

哪些在教学中能起到积极作用和主要作用?怎样运用才能达到理想

中的效果?等等。

但我们同时也应注意,教师为了达到预期的目标,想方设法地使教学过程按自己心目中的方向运行,造成学生围着教师团团转的现象。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们认为,他有权利也有必要对自己学习活动的方向、标准有全面、清楚的了解,因此教学目标必须透明化。学生明确了目标,学习、欣赏、评述时才有方向,“自主学习”才有了可能。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出示目标,可以口头宣布,可以课件形式出示,抑或在教学活动中说明。

二、搜索资料,感知欣赏

布鲁纳指出:“多数场景中的学习是一种共同活动,一种对文化的共享……”

在欣赏教学课中,要课前要腾出时间,改变欣赏中教师与学生的“个体户”式交往方式,转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学生与欣赏文本,教师、学生与提供学习的媒体等多元互动的一种共同活动,一种对文化的共享,这是“社会化”的学习。让学生在收集、准备的过程中,初步感知欣赏文本,享受学习的快乐,体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每一点成功与满足,在合作与交流的“社会化”学习中激活欣赏。

1、查询资料中建构知识

通过图书馆、班级图书角、个人家庭的藏书、互联网等渠道进行审美主题的进一步研究准备。资料收集的过程就是学生解读、理解作品,提高审美素养的过程。通过查询资料,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会很自然地增强学生对这一主题的关注。

2、小组合作中建构知识

在美术的合作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学习方式是研究小组,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依据欣赏的主题设立不同的研究小组,让学生自主负责自己的探讨活动,在小组竞争与探讨中增进知识的理解和情感的交流。

三、创设氛围,激活课堂

现代教学推崇开放式教学,这种教学日渐把学习过程变为学生的主动探索过程,而如果学生没有探究欲就不会有自主的探索活动。在美术“欣赏·评述”课中为了避免学生消极、被动的接受,教师就必须在调动学生的内心需要和学习动机上下功夫。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课件展示、音乐渲染、语言导入等环节来进行情境的设置,学生虽然也能进行一些积极的思考,但还是略显被动,难以形成强烈的探究欲。如果在以上环节基础上设置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发产生疑问,那么学生渴望解决问题的欲望就会更加强烈。这就要求教师要敢于打破常规,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除了教师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带着疑问有目的的进行学习。教师还可

以在分析材料的过程中预测到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并依此设置“引错”环节来激发学生的内心需要。

例如七年级“欣赏·评述”课:《格尔尼卡》西班牙毕加索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作品成人理解起来都是颇费功夫的,要想让学生对此感兴趣则更不容易。在收集毕加索相关作品时,我发现了他十五岁时的成名作《科学与真理》,这幅作品和立体主义风格的《格尔尼卡》形成了有趣的对比,后者更象是儿童的涂鸦,这正是毕加索画风不断演变的结果。我的“引错”是这样设计的。我在导入新课时出示这两幅画并问:“哪一幅是毕加索少儿时代的作品?”学生指着《格尔尼卡》(预料之中)。又问:“为什么?”学生笑答:“只有小孩才象这样画画”。当我宣布正确答案时,学生脸上出现惊异的神情:他为什么要这样画?判断失误使他们更渴望解决心中的疑问,学生的注意力也因此变得高度集中。这个疑问正是本课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也就是理解立体主义作品,了解艺术作品的创新。

由于“引错”环节的设计产生于教师深挖教材、处理材料的过程中,是自然产生的。运用时教师应有明确的目标,与教学目标相结合,用得适时、得当,解决实际问题,采用何种形式、用在什么地方则根据教学需要而定。

四、对话交流,质疑解疑

在美术作品欣赏时,“看不懂意思”,“看不出好来”,这都是常见的现象。因此教师除了“告诉”学生一些基本的美术常识及术语,如“明暗”、“肌理”、“艺术风格”“表现形式”等知识外,还应强调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生活环境的对话交流,允许、鼓励学生对欣赏作品产生质疑,并根据“互助互补”的原则,在教学的关键之处、重点之处设计同桌交流、小组讨论、伙伴学习的环节,,让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同伴间观点碰撞、对话的交流中多角度欣赏认识美术作品。以《格尔尼卡》为例,在“质疑”环节中,学生提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毕加索在《格尔尼卡》中为什么不画一千多人被炸死的场面?这是学生直接对艺术创作本身提出了质疑,问题涉及到艺术创作的典型性。我先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再让学生间运用联系、比较的方法相互交流对话,让每个学生看问题角度的相异点互相启发,活跃思维。在此过程中教师也与学生进行了探讨:“哪种画法更能引起人们对战争残酷性的想象呢?”学生答:“毕加索的这种画法。”通过师生、生生对话交流,学生了解了《格尔尼卡》正是以取材的典型性、强烈的视觉震撼力和独特的画风而成为世界名作的,让学生对艺术创作有了更深的认识。

五、展示收获,评价整合

(一)展示收获形式

在欣赏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练写、练画的机会,既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

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以及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如学生对欣赏的艺术品进行再创造(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念、经验,对原来的形象进行补充、加工、深化、改造,创造出各具特点的艺术形象);撰写美术评论短文;结合音乐、舞蹈、戏剧表演等方式进行作品的演绎。

(二)评价整合方式

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应主动开展学习活动,还应拥有对学习成果的自我评价的权利。传统的欣赏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化身”,学生的错误通常是教师发现和指出,学生的优点也需以得到教师首肯为前提。其实学生积极参与到对自己的学习成果的评价中去,既能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同时还能用评价的手段发现知识、技能及学习态度上的不足,并通过自己的行为去调整和矫正,这比“勒令改正”要有效的多。因此我们认为,“欣赏·评述”课堂中还应将自主评价、他人评和教师评价有效结合,让学生更好地领略成功与不足,并最终达成对欣赏内容的整合,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

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教师可以让生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在互相交流中升华情感。还可以开展多学科综合教学活动,运用文学、音乐、戏剧表演等手段拓展延伸知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艺术与社会、历史、文化的密切联系,并逐步形成崇尚文明、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升华情感涵养人文精神。

阅读能力评估(示例)

現代會考中國語文 單元十一 試卷二 說話能力評估 甲部 朗讀 準備時間:3分鐘 朗讀時間:1分鐘 考生須知: (一)本部分考試總分20,佔公開考試總分百分之三。 (二)考生請用3分鐘時間準備。準備時,可在試題右方 空白處摘記要點。 (三)考生只可朗讀材料一次。 (四)朗讀時間約為1分鐘。考試開始後1分15秒,其後 的朗讀內容或不予評核,考官並有權要求考生終止朗讀。 中國語文 卷四 甲部

試朗讀以下一段文字。考生可運用右方空白處摘錄重點。(說話:掌握說話的基本技巧──(1)發音正確、吐字清晰;(2) 適當地運用語氣;(3)正確運用聲調變化表達意思;(4) 掌握語調快慢、停頓,長短適當,有節奏感;(5) 按需要調節音量) 在互聯網及寬頻剛普及時,網絡文化在經常以電郵通訊中的人士當中,已經有了雛形。時至今天,在即時對話程式的催化下,更蔚然成風。 網絡文化其實包括很多方面,在溝通方面,最明顯的現象便是符號文字的形成。符號穿插於文字之中,令大家更快更易明白對方的意思。不過,符號文化的流行,令好些語言學家感到不是味兒,因為對於語言學而言,那是一種倒退,且難登大雅之堂。 今天,符號文字的應用,雖然仍以網絡為主,但毫無疑問,這將會是文化演變的一部分。我們應該做的,是如何去蕪存菁。 ──《網絡文化》難讀字: 雛(chú),粵音初。蔚(wèi),粵音慰。 蕪(wú),粵音無。菁(lù),粵音精。 -試卷完-

現代會考中國語文 單元十一 試卷二 說話能力評估 乙部 口語溝通 準備時間:10分鐘 討論時間:24分鐘 考生須知: (一)本部分考試總分80,佔公開考試總分百分之十五。 (二)本部分考試以6位考生為一組,討論時間為24分鐘 (倘考生人數不足,討論時間按比例調整,但全組不得少於4人)。 (三)在討論開始前,考生有10分鐘時間閱讀試題所附的 材料。 (四)閱讀材料見第2-4頁,共有閱讀材料兩篇。 (五)錄音只播放一次。考生聆聽時,可隨時在第2頁的 「筆記欄」摘記要點。 中國語文 卷四 乙部

知识与能力的区分

外语教学研究中的知识、能力与运用能力 罗少茜[1],龚亚夫[2] 1.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北京100875 2.课程教材研究所北京100009 【摘要】清晰具体的语言能力目标是语言教学和评价的基础,而界定语言知识、语言能力及其相关概念则是制定能力目标的前提。通过对Chomsky,Hymes,Canale和Swain,Widdowson,E11is,Bachman以及Skehan等数位西方语言学者关于知识、能力、运用能力和能力表现的论述,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理解这些概念的主要涵义及其演变,并从语言教学的角度认识它们之间的异同。作者综合各家对于知识、能力、运用能力以及行为表现的相关看法,提出了一个外语语言运用能力形成过程的模式,旨在帮助设计教学活动、确定教学评价的内容和选择恰当的评价学生语言能力的方式。 【关键词】外语教学;知识一能力;运用能力;能力表现 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究竟何为语言运用能力,它与语言能力、交际语言能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国外外语教学界对此论述颇多。但是,因为英语中knowledge,competence,ability,performance等四个词都有“能力”的意思,在阅读文献时容易将这些概念混淆。究竟这些词语的确切概念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阐释?为了更明确地理解这些概念,以便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笔者提出以下两个需要研究的问题。I.国外语言教学界如何界定这些概念并论述它们之间的关 系?2.如何理解知识、能力到运用能力形成的过程? 一、国外语言教学界的讨论 从词典的定义来看,美国《韦伯斯特词典》(2003),对于competence有如下解释:competence【is】the knowledge that enables a person to speak and understand a language.《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Richards等,1998,中译本)关于competence的解释是:语言能力,(转换生成语法中)指一个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和审美评价

浅谈高中美术欣赏教学 一、美术欣赏教学的特征 许多教师有这样的体会,欣赏教学难于艺术实践教学,而现代作品欣赏则更难。这也许因为在欣赏传统的再现性作品时,有关史料和作品内容丰富了教学内容, 符合了学生追求现实意识和经验的需求,故而造成一种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良好的假象。而现代表现性作品欣赏的着眼点不能直接为日常意识所接受,学生一时无法超出现实经验和欣赏习惯的阈限,因而使教学发生了困难。对“有意味的形式”的感知和体验并不是日常意识和习惯所能企及的,审美意识的形成需要有个学习的过程。这并不是说对再现性作品的欣赏不是一种审美意识的活动,但一个不具有较强审美意识的人,往往能欣赏前者而不能欣赏后者。曾在上海举办“法国250年绘画作品展”会上,从男女老少、各界人士的交流中我发现,人们似乎都能顺利地欣赏这类写实作品。然而,另一个事实却让我吃惊,在“毕加索”、“米罗”的画展上,许多学美术专业的学生都向我提出这样疑问:“这些画好在哪里?”而不是提出“我感觉到了什么”等评价性的意见。他们大有乘兴而来、败兴而去的情绪。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观者的评价标准尚未建立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当面对着新的审美现象时,其评价标准就失去了有效性。 以上列举的事实可以说明,从审美意识出发去评价和把握作品形式的情感意味,或剖析作品所激发审美体验的形式因素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一旦我们认识到,教学必须要达到这一目的时,那么再现性作品欣赏和表现性作品欣赏教学所 碰到的困难是相同的。 我们已经知道,欣赏教学具有三个主要功能——认识、教育、审美。然而,这个属于审美范畴的教学离开了审美功能,专注于认识和教育功能是否符合欣赏教学

第五单元知识与能力评价试卷

第五单元知识与能力评价试卷 1. 单项选择题 ( )1.Pandas are ______ favorite animals. A. me B. my C. I D. mine ( )2._____do you want to see them? _____ they’re interesting. A. Why , so B. Why, Because C. Because, So D. So, Why ( )3.She sleeps _______. A. all the day B. all day C. all the days D. a day ( )4.That’s a good name _____ her. A. to B. in C. for D. at ( )5.I like pandas _______. A. a B. a lot C. also D. either ( )6.People also kill elephants _____ their ivory. A.for B.to C. in D. at ( )7.This is a symbol _____ good luck. A.for B. in C. of D. at ( )8.They can also remember places ____ food and water. A. in B. for C. at D. with ( )9.Today there _____ only about 3,000 elephants. A. is B. has C. are D. have ( )10.Walking after dinner can help us _____ heathy A. keep B. keeps C. to keep D.keeping ( )11.What __________ subjects does Tom like? A.other B.others C.the other D.the others ( )12.__________ these tigers __________ from? A.Where,are B.What,are C.Where,come D.Where are,/ ( )13.I like koalas because they are __________ friendly. A.a kind of B.kind of C.kinds of D.a kind ( )14.Why do you want to __________ the dolphins first? A.look B.have a look C.see D.look at

教育知识与能力章节题:教学评价

教育知识与能力章节题:教学评价 一、单项选择题 1.新课程评价主要倡导的评价方式是()。 A.发展性评价 B.综合性评价 C.多元性评价 D.过程性评价 2.《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小学成绩评定应实行()。 A.合格制 B.综合制 C.等级制 D.学分制 3.以被评价对象自身某一时期的发展水平为标准,判断其发展状况的评价方法叫作()。 A.绝对评价法 B.个体内差异评价法 C.相对评价法 D.平均评价法 4.教学前阶段实施的评价是()。 A.准备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标准参照评价 5.教学反思的重中之重是反思()。 A.教学态度 B.教学理念 C.教学行为 D.教学规则 6.以下关于纸笔测验中主观式题目的描述不恰当的是()。 A.允许学生自由作答、自由做出反应 B.命题比较简便、比较省时 C.能够较好地用来检测学生高水平的认识能力,能较为清晰地反映被试的思维过程或解题过程 D.给被试提供了猜测答案的机会 7.教学评价的依据是()。 A.量化指标 B.常模参照 C.学业测验 D.教学目标 8.为了便于因材施教,学校对报名参加英语课外小组的学生进行水平测试,并据此成绩进行编班。这种评价属于()。 A.诊断性评价 B.安置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9.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教学评价可分为()。

A.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C.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 D.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 10.下面属于形成性评价的是()。 A.新生入学时的摸底测验 B.随堂小测验 C.高考 D.期末考试 11.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把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最后把两个具体的认识对象进行整合思考。这种反思属于()。 A.自我反思 B.集体反思 C.纵向反思 D.横向反思 12.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反省法和小组“头脑风暴”法,收集各种教学“病例”,然后归类分析,找出典型“病例”,并对其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这种反思方法属于()。 A.行动研究法 B.自我提问法 C.教学诊断法 D.比较法 13.在低年级中,可以在新授知识后让学生回家数一数、背一背,也可以让学生讲一讲数学家的故事,在激励学生的同时感悟数学的魅力,也可以让学生在数学课后说一说学习的方法,探究的策略,发展学习能力,为独立学习奠定基础。这种作业类型属于()。 A.阅读作业 B.书面作业 C.口头作业 D.实践作业 14.如果需要拓展知识面,那就要布置一定量的阅读作业;如果是巩固练习,可以选择书面作业;如果比较简单,知识比较生活化,就可以设计口头作业。这体现了教师布置作业的()。 A.多样性 B.适量性 C.明确性 D.渐进性 15.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 A.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B.关注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 C.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D.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16.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 A.学科学习目标 B.一般性发展目标

阅读的四种能力及培养

阅读的四种能力及培养 阅读能力主要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评价欣赏能力、迁移应用能力,它们呈现一种递进的阶段性,前后关联,互为补充,形成一个完整的阅读能力纵向系列。认识和筛选信息;对抽象的道理加以具体说明,或对具体的材料加以抽象和概括;把阅读所获信息加以组合、调整,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系统;作出扩展,对作品是非得失、优劣加以判断。因此,中学生要想达到这样的阅读目标,应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阅读能力。 1.认读能力是对书面语言的感知能力 具体说,是指认知字形、认读字音、了解字义,初步获得课文表层意义的能力。这是阅读过程中最基本的能力,又是整个阅读过程的基础。顺利进行认读的心理特征,主要有两项,一是视读的广度,这指视知觉范围的大小,初中学生视视读广度是以词和短语为单位,高中学生则能以句子为单位。准确认读表现在对一些音形义混淆、容易读错、容易写错的字以及对同义词、反义词的辨析。准确认读还表现在,认读时不错字,不减字、不增字、不重字、不倒字。读得正确,不仅能锻炼语言的感知能力,而且能促进对语言的理解和记忆。它以敏锐的语感能力为核心,要求认读速度快、广度大,感知选择性强、准确性高。 一般地讲,不发声的默读由于省掉了发声器官的发音过程、听觉分析器的分析过程,直接经过视觉分析器将文字信息传给大脑,所以较之诵读速度快。更重要的是读者的知识水平越高,就越能快速有效的辨识字词篇章所表达的概念、意旨,认读速度也就越快。汉语表达的特征具有很强的“板块”性状,在中心意义——“神”的统摄下,流水一样发展,这就要求在快速阅读过程中加大视觉范围和认读广度,尽可能多地抓住词句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准确把握板块单元的意旨。 2.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结构中最核心的因素。 阅读中的理解是对课文中词句、段落、篇章、写作方法以及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的理解。整个理解过程是按照对语言形式到对内容的理解,对部分到对整体的理解;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加深对语言形式和部分内容的理解这样的规律来完成的,在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从写词句入手,经过判断和推理,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的思维活动,达到对课文中心思想的理解,这才算读懂了一篇课文。这是在认读感知基础上对词句所作的解释和对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所作的分解和剖析。要能够理解词句的含义,尤其要善于抓住关键词句,前后关照,统摄整体,注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分散而关联的思考途经;要分析作者的思路层次,分析材料和中心、材料和材料的关系,分析材料使用的详略、先后,分析表达方式和表现方法,从整体感知入手到局部咀嚼体会,进而归纳整合,形成新的整体感知,实现螺旋式上升的理解分析效果。但初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不同,他们理解的心理特征也就不同。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其中具体的形象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这一特点使他们对课文的深层意义和隐含内容常常理解肤浅;对内容复杂的课文,往往以偏概全;对没有中心句的段或不是判断句的论点、缺乏概括能力。在归纳中心思想或段落大意时,有时夹杂次要因素,有时又遗漏某些重要成分,或不大善于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往往会生搬硬套原文中的某些句子,作机械拼凑。高中学生的思维具有抽象概括的特点,由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因此,他们的理解能力较之初中学生有所提高。在阅读中,能基本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抽象出最基本的观点;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但他们在阅读中往往忽略某些深层意义或潜在内容。在揭示寓意较深的内涵或提炼某些复杂的议论文的主要观点时,仍然把握不准。另外,初中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不如高中学生,尤其在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方面。因此阅读时,初中学生只能就一个方面、一个层次或一般问题质疑,而高中学生则可能在更多的方面和更深的层次上进行质疑;初中学生主要在内容方面提出问题,高中学生则能在内容和形式,乃至语言风格方面提出问题。 3.评价欣赏能力 是指对课文的美的感知、体验和评价能力,包括从课文的思想内容到表现形式、语言文字,乃至风格特点和评价和欣赏。高中学生在生理、心理上都接近成熟,开始初步形成某些人生价值观念,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特别明显的是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增强,阅读中选择性和稳定性有了明显发展。这些特点使他们已经具有相当的评价欣赏能力,有对阅读材料从思想内容到表现形式,乃至语言风格进行判断辨析和鉴赏。由于他们在知识和生活上的不足,致使他们在思维和理解上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这样在评价欣赏作品时也往往会反映出来。例如,当他们读到某些反映社会阴暗面的作品时,就以为整个社会是漆黑一团;当他们看到揭露某些干部腐化堕落的文章后,就认为“天下乌鸦一般黑”。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在培养学生评价欣赏能力方面采取多种方式加以指导。这是建立在对文本从形式到内容的全面、准确、深入理解分析基础之上的,它要求读者对作品所表达的知、情、义的丰富或单薄、正确或谬误、健康或消极,表达方式、方法的恰当或不足、高明或笨拙、有益或有害等方面作出判断,从而真正认

优秀教学设计-欣赏与评价作品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欣赏与评价作品 学科信息技术小学初中高中 学段: 年级四年级 相关领域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社会品德信息音乐体育劳技综合其他 教材书名: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信息技术第2册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北京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年6月第3版 实施已实施未实施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主的主体性评价。 作品评价法以学生为评价中心和主体,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其学习和发展为评价目的,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要求。提高学生欣赏与评价作品的能力,以此提升制作作品的水平。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本课教学内容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2册,第三单元—制作演示文稿中根据学生需要添加的内容。根据本校教学实际本单元教学Powerpoint2003。本课是在学习了演示文稿中设置背景、插入图片、设置换页方式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这节课学生要对同学上交的演示文稿作品进行评价,提出修改建议,总结作品的修改内容。 本学期学生运用moodle网络学习平台进行学习, 在平台上,教师很方便地实现师生互动等教学环节,例如:留言板、讨论区、在线作业、上交作业、投票系统、问卷调查、资源共享等. 学生情况: 四年级学生本学期开始学习制作演示文稿,掌握了在演示文稿中设置背景,插入图片,使用文本框对文字进行编辑,但是对于如何使作品更加美观,布局较为合理,这方面的意识欠缺。对于评价自己和他人作品的能力有待提高。 学生初步掌握了运用moodle平台浏览资源进行自学、上交作业的功能.汉字录入的速度不是很快,需要加强练习。 教学方式: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 教学手段:讲练结合、对比分析 技术准备: moddle教学平台学生上交的演示文稿作品 教学设计思路: 这是一节欣赏与评价课,在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后,组织学生通过对比研究得出评价标准,

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评价

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评价 如何客观、有效地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评价,如何编制能够区分出各年段不同难度的阅读试题,一直是语文评价的难题之一。国内外语文教育工作者以及教育学、心理学专家或者基于经验分析,或者基于实证调查,对学生阅读能力评价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尽管专家们对阅读能力的考查至今尚未形成较为统一的认识,但他们提出的分类编制阅读能力检测题的思路,对提高阅读试题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很有借鉴价值。 20年前,我国教育界学习并运用布卢姆1956年公布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将认知目标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级水平,然而这一认知目标分类只有知识类型与它们的掌握水平,带有明显缺点。2001年,布卢姆理论的继承者们公布了修订后的认知目标分类学,名称改为《学习、教学与评估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其认知目标是由四类知识(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和每一类知识掌握的六级水平(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构成的有能力概念。可见修订后的认知教学目标分类学不仅能指导教学的测量,而且能够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在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上有了重大改进。当下国际上影响很大并国内比较流行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国际阅读能力进展研究PIRLS”“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价NAEP”三种学生学业能力评价体系,在评价框架设计时都很明显地受到布鲁姆及其继承者制定的认知目标分类学理论影响。这些评价体系对学生阅读能力评价都有非常系统和具体的操作规划,对于我们编制学生阅读能力评价试题有很多可资借鉴之处。这三种学业能力评价测试中的阅读试题大致分为“获取信息,整体感知,形成解释,反思与评价”四类。 “获取信息”是依据文本信息进行逻辑上的理解,包括字面信息的理解和隐含信息的理解。例如阅读题1“‘我’发现扣花掉了,为什么会对那位聋哑人发火?(见本文第二部分短文,下同)文本中有现成的答案,答题时可以提取这些信息回答。 “整体感知”要求学生把文章看成一个整体来全盘考虑。例如:要求学生给文章加个题目,明确文章的写作目的,思考文章的主题,以及解释地图或表

旅游景观欣赏与评价

旅游景观欣赏与评价

旅游景观欣赏与评价 第一单元旅游活动基础知识 第一节旅游活动概况 旅游、旅行、游览 旅游的定义是历史发展的 产物。在中国,第二次世界大 战以前还鲜见“旅游”二字, 更多的是沿用“旅行”一词。 在国外,旅游一词被广泛使用 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在中国古代,“旅”和“游” 是两个各自独立的概念。“旅”, 即旅行。“失其本居而寄他方, 谓之为旅”,这是中国最早关于 “旅行”的定义,它指人们在 空间上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移动过程。“游”即游览,古人把“游”解释为“谓闲暇无事之为游”,这表明中国古人对于外出游览活动必须是在业余时间进行的观念是很强的。 所以,“旅游”就是旅行游览,是“旅行”和“游览”二种活动的统一。在现代汉语中,“旅行”和“旅游”二词可以大体相通,这是我国对“旅游”这个概念最通俗的表述。但严格地说,旅行和旅游是有区别的。旅游是有动机内涵的,是旅行和游览的统一体;旅行仅是一个为完成某个动机的一般空间流动过程。因此,有旅游必定有旅行,有旅行不一定有旅游;旅游者同时是旅行者,旅行者不一定是旅游者。 旅游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一种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表现为人们以娱乐、享受为主要目的,离开常住地的一种综合性的物质文化生活。 旅游活动的三要素 任何关系活动都是由不同的要素所构成。构成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旅游的主体旅游者;旅游的客体旅游资源;旅游的媒体旅游业。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紧密结合,构成旅游活动的整体人类活动的高级消费形式,并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要成为旅游者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自 由支配的收入水平,即除了支付衣、食、住、行等日常的必需品外,还有余额可供其它项目选择;二是有一定的余暇时间,即扣除了正常工作时间、家务休息时间以外的时间,且余暇时间应有连续性;三是具有旅游动机,即人们对旅游活动有兴趣,这与人们的受教育程度和素养水平相关。 ●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客体。它是客观存在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中,能

保教知识与能力

《保教知识与能力》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标 1.学前儿童发展知识和了解幼儿的能力。熟悉婴幼儿生理与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年龄阶段特征、个体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知识和了解幼儿的基本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了解幼儿。 2.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掌握教育基本理论和学前教育基本原理,理解幼儿园教育的特性,了解幼儿教育历史和幼儿园教育改革动态,并能结合幼儿教育实践问题进行分析。 3. 幼儿生活指导的基础知识与能力。掌握幼儿园一日生活和幼儿卫生、保健、营养、安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并能在实践中应用。 4.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知识与能力。了解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意义、功能和创设原则,并能结合幼儿园教育实际加以运用。 5.游戏指导与组织实施教育活动的知识和能力。理解幼儿园游戏的意义、作用与指导方法,能根据幼儿园教育目标和幼儿实际组织和实施教育活动。 6.幼儿园教育评价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了解教育评价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评价知识对教育活动进行反思,改进保育教育工作。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考试内容主要涵盖学前儿童发展、学前教育原理、生活指导、环境创设、游戏活动的指导、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教育评价等七个模块。能力要求分为了解、理解、熟悉、掌握、运用五个层次。 具体考试内容与要求如下: (一)学前儿童发展 1. 理解婴幼儿发展的涵义、过程及影响因素等。 2. 了解儿童发展理论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及其代表人物,并能运用有关知识分析论述儿童发展的实际问题。 3.了解婴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发展趋势,能运用相关知识分析教育的适宜性。 4.掌握幼儿身体发育、动作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并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应用。 5.掌握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并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应用。 6.掌握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并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应用。 7.掌握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并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应用。 8.理解幼儿发展中存在个体差异,了解个体差异形成的原因,并能运用相关知识分析教育中的有关问题。 9.掌握观察、谈话、作品分析、实验等基本研究方法,能运用这些方法初 步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和教育需求。 10.了解幼儿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或障碍,如发育迟缓、肥胖、自闭倾向

如何评价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何评价学生的阅读能力 宝鸡高新区天王镇八庙小学关建勤 长期以来阅读都被认为只是接收信息的单向活动。评价单一,缺少互动,学生对阅读缺乏兴趣,产生厌倦的情绪,从而影响阅读能力的发展,导致阅读能力低下。究其原因之一,是以往的评价偏重于学生的终结性考试成绩,而忽视对学生阅读学习过程的评价激励。不当的评价导致学生失去了阅读的热情和兴趣,也失去了阅读的动力,可见评价影响着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有效的评价应该是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而不是让学生感到评价是索然无味的学习压力。我们应把评价发展的意识贯穿于阅读教与学的过程,以发展眼光看待学生的阅读学习,不但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阅读学习的动机,还要发展学生阅读能力,从而真正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跃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以评价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是《课标》中评价的基本理念。发展性评价基于一定的培养目标,学生阅读能力发展性评价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使学生获得成功感。”适当的评价则可帮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促进学生对阅读的喜爱。评价有效,还能加深学生对阅读的理解,达到预期的

发展效果。学生体验到成功,在各自不同层次上感受到肯定和鼓励,有了学习兴趣就会渴望下一次的阅读实践。 发展性评价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和谐发展,突出学生个性的健康持续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从而让评价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有效地提高阅读能力和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首先要先了解阅读的心理过程。心理语言学家认为:“有效的阅读并不信赖于对所有语言成份的精确辨认,而在于能否用输入信息中尽可能少的线索作出准确判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学会多种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评价应建立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新课程评价改革的基本理念。发展性评价要求使用多种指标,从多种渠道,如学生本人的自我评价、学生相互之间评价或组际间的评价、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教师的评价具有权威性,教师应是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点拨者。教师的作用重在激励。评价在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思维创新的同时,还应涉及并启发学生的学习方式,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帮助学生运用各种途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提高阅读能力。

教育知识与能力选择题库

1.我国最早主张“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家是(A )。 A蔡元培B黄炎培C陶行知D老子 2.在科学分类中,首次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的学 者是(C )。 A斯宾塞B洛克C培根D卢梭 3.(B )是我国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 A《论语》B《学记》C《大学》D《孟子》 4.决定着教育领导权和受教育权的主要因素是(A)。 A社会政治经济制度B生产力C生产关系D教育制度 5.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 相结合)。 6.教育可以“简化”文化,吸取其基本内容,教育可以净化文化,消除 其不良因素,这体现了教育对文化具有(选择功能)。 7.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A体育课)。 A体育课B体育兴趣组C社会实践D运动会 8.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学问题的著作是(C )。 A《论演说家的教育》B《论语》C《学记》D《普通教育学》 9.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我国从清末开始试图建立 现代学制,在颁布的诸多学制中,第一次正式实施的是(癸卯学制)。 10.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于1762年发表了小说体的教育名著,系统地 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这部教育名著是(A《爱弥儿》)。

A《爱弥儿》B《大教学论》C《论演说家的教育》D《理想国》11.在教育理论著作中,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要与儿童的认知结构相 适应,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主张发现学习的著作是(《教育过程》)。 12.科学形态的教育学形成的标志是(A )。 A《普通教育学》B《大教学论》C《论演说家的教育》D《学记》 13.(《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论的初步形成。 14.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中国古代教育家是(孔 子)。 15.科学技术知识的再生产有多种途径,其中最重要的途径是(学校 教育)。 16.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力)。 17.学校教育制度最早产生于(D欧洲)。 A美洲B日本C美国D欧洲 18.1992年由当时留美派主持的教育联合会参照美国的“六六三制”制 定颁布了(壬戌学制)。 19.(《大教学论》夸美纽斯)被人们看作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 始。 20.我国2006年修订后颁布的《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实施国 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21.我国学制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是重建和完善(分支学制)。 22.教育可以“简化”文化,教育可以“净化文化”,体现了教育对文

阅读能力测评

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测评 第一章对阅读与阅读教学的认识 我们讨论学生阅读能力的测试先要从什么是阅读和阅读行为谈起。因为阅读测试要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有利于学生终生阅读。下边先看有关阅什么是读和阅读行为的几个材料: 什么是阅读 吸收论:“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叶圣陶) 筛选与思考论:“阅读,就是通过视线的扫描,筛选关键性语言信息,结合头脑中储存的思想材料,引起连锁性思考的过程。”(章熊) 领会—获取—认识论:“阅读文章是透过书面语言,领会其意义,从中获取思想和学习语言的活动程序,是人们学习和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手段。”(朱绍禹) 构建意义论:“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构建意义的实质是读者激活原有的知识,运用阅读策略适应阅读条件的能力。”(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阅读能力评估咨询委员会) 上述不同的说法反映了对阅读的不同认识。显然按现代解读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的解释,在读者、文本、作者,三者的关系中读者应该处在中心位置。我们认为就语文教学而言,阅读的任务是:积累言语知识,理解、鉴赏评价文本;构建对生活和社会的认知,构建对学 习活动的认知。通过阅读行为的描述可以帮助大家对阅读有进一步的认识。 阅读行为的描述 阅读是能动和复杂的过程,包括多种不同的行为。读者通常在开始时对文本形成初步的看法,然后搜索自己关注的信息。按照这种最初看法,读者与文本发生逐级递增的互动,包括理解、解释和评价他们所读的文本。他们借助以前的阅读体验和以前的知识,对文本将要表达的内容形成假设,随着阅读的继续,他们修正最初的看法和修正和补充自己的知识基础。读者不断取得新的理解并把它们融入到正在进行的理解建构过程当中。好的读者会注意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规程,认识到文本中不合理的东西,利用一系列策略增进理解。好的读者还能对文本的优劣做出评价,这种评价能够影响自己对文本各层面内容的“吸收”,决定自己的态度或行为是否受到影响。根据阅读的目的(兴趣性阅读、理解性阅读、应用性阅读)和情境(阅读的环境、时间、阅读者的状态等),好的读者能够利用从文本中学到的思想和信息,扩展他们对主旨的思考,从事特殊的任务,或者从读过的内容得出某种结论或进行总结。 小学生的阅读教学目标

教育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题重要考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题重要考点 中学阶段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整张卷面中,共有两道材料分析题,每题18分,共36分。教育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题重要考点如下: 一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二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①学四大基本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②教学八大原则: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因材施教、量力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启发性教学原则。 三新课程背景下的评价理念: ·在评价功能上,由侧重甄别和选拔转向侧重发展; ·评价对象上,从过分关注结果评价转向关注过程; ·评价主体上,要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信息多元化; ·评价结果上,不仅要关注结果的准确公正,更要强调评价结果的反馈以及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的认同和对原有状态的改进; ·评价内容上,全方面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考察; ·评价方法上,评价方式多样化 ·评价者与评价对象关系上,要强调平等、理解、互动,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评价的价值取向。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问题的特征、迁移、思维定势、功能固着、原型启发、动机强度。 五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六成败归因理论: 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制的因素(即能力)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所以正确的归因应该是归因到内部的、不稳地和可控制(即努力程度),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引导学生把失败或者成功归因到努力程度而不是能力。 七学习迁移理论 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能力评价

低年级阅读教学《寄给青蛙的信》 第一部分:说课 《寄给青蛙的信》是吉林省编教材第五册第七单元<寓言童话>中的一篇童话故事。构建这一版块,是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和积累童话与寓言这两种文体,感知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优秀作品。在了解内容,体会寓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并从中受到感染与熏陶,使儿童实现综合性的语文学习。 《寄给青蛙的信》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以拟人化的手法,从儿童的视角,描写了青蛙等信,小松鼠写信和蜗牛送信的情节,充满了童趣。文章的语言生动,内容浅显易懂,生活化的对话较多,适合儿童阅读,学生通过阅读,可以从中体会:被别人帮助是幸福的,去帮助别人是快乐的。 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精要所在,就是读。”要一遍又一遍的读——从读通读顺,到读出感情,到读出文章语言结构的精妙,到读出共鸣……读的要求不断提高,甚至到熟读成诵。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力求尊重学生的学习愿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强调学生的朗读练习,通过多种形式和不同层次要求的诵读,使学生有所体会、感悟、获得情感熏陶,引发思考启迪,丰富生活经验。 第三部分:点评 合理统筹三维目标,有效完成阅读教学任务 新课程关注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堂语文课如何能适时、恰当地体现出教学目标的落实是新课程中评价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语文知识的广博、语文技能训练方法的多样,对文字中蕴含的情感与风骨的挖掘又决定着语文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结合张艳瀛老师执教的长春版语

文教材《写给青蛙的信》的阅读课教学,谈一谈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给学生留下什么?留下语文知识:借助文本这一载体,本课呈现出语文知识有如下几点 1、借助句子要素,理清课文脉落。 ____在等信 _____给____写信 ____送信 2、运用不同的词汇表达不同的人物心情。抓住“一脸不高兴高兴极了”等词汇体会小动物的心情。 3、礼仪知识。请求别人去做一件事时,运用亲切地,恳求的语气,要用礼貌的称呼。留下语文能力:在感知课文的过程中在以下几点体现了语文能力的培养。 1、抓重点词体会文章内容及人物内心情感的能力。指导读好“伤心、难过、一定、谢谢你”等词语,体会人物在特定的条件下的心理状态。 2、表达能力。读好小松鼠的话:蜗牛大叔,请您帮我把这封信送到青蛙家,好吗?句子的训练,达成了表达能力的提升。能够运用亲切、恳请、有礼貌的语气去表达自己的意思。 3、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课文结构,有导学,有自学。教给学生学习自然段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学6—8自然段。从师生对话中提出段落的重点,指导读好人物对话。 留下语文情感:语文课堂是水草肥美的牧场,好的语文老师应该是最好的牧羊人。德育教育不是把水中的盐提炼出来。对小动物之间发生的事用心体会,对文章用心的诵读,角色扮演的倾心投入,就完整而生动地体会了“关心帮助别人是一种快乐,被人关心帮助是一种幸福”提炼出来的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种指导,尤其是作为邻居时主动关心和帮助别人。 有效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无非是准确地把握课标要求,深入研读教材,把握文本结构,准确清晰地理清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落脚点,合理统筹三维目标,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才能有效地完成阅读课的教学任务。

《保教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幼师资格统考

1、简述研究幼儿心理时应坚持的原则。 答:(1)客观性原则。所谓客观性原则,首先是指必须考虑到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客观基础,包括儿童周围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也包括儿童大脑发育的特点和状况。 (2)发展性原则。幼儿心理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在研究幼儿心理过程中必须坚持发展观点。一方面要注意那些已经形成的心理特点和品质,注意这些特点和品质的发展过程;不免对被研究的幼儿发生一定影响。研究过程 (3)教育性原则。研究工作不免对被研究的幼儿发生一定影响。研究过程的影响必须是有利于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从设计研究方案、时间安排,到研究者和幼儿接触时的语言、态度,都必须符合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要求。 2、简述幼儿园常识教学的任务有哪些。 答:(1)丰富幼儿关于自然和社会方面粗浅的知识,扩大幼儿的眼界。 (2)培养幼儿对认识自然、社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3)发展幼儿的智力。 (4)形成对待人们和周围事物的正确态度。 3、简述《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中对幼儿健康教育的要求。 答:(1)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以幼儿园生活的愉快,形成安全感依赖感; (2)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个人生活卫生习惯和爱护公共卫生的习惯; (3)指导幼儿学习自我服务技能,培养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4)开展多种有趣的体育活动,特别是户外的大自然的活动,培养幼儿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并提高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5)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和活动进行安全、保健等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6)在走、跑、跳、钻、爬、攀等各种体育活动中,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 4、简述幼儿中暑时应如何处理。 答:夏季天气过于炎热,或曝光长时间照射幼儿头部,可致幼儿中暑,出现头晕、耳鸣、眼花、口渴,甚至昏迷等症状。处理办法如下: 第一,将幼儿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其衣扣,让其躺下休息。 第二,用凉毛巾冷敷头部,用电扇或扇子扇风,助其散热。 第三,给病儿人丹、十滴水。 第四,给病儿喝一些清凉解暑的饮料。 5、幼儿教师应如何这前儿童2眼的保健? 答:(1)教育学前儿童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2)为学前儿童创设良好的采光条件、适宜的读物和教具。(3)定期给学前儿童测查视力。(4)教育学前儿童注意眼的安全和卫生。(5)照顾视力差的学前儿童。(6)培养和发展学前獐的辨色力。 6、简述影响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后天因素。 答:(1)营养。合理而充足的营养是保证儿童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2)疾病。疾病对生长发育有直接影响。疾病可以干扰正常的新陈代谢,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3)体育锻炼和劳动。体育锻炼是促进儿童身体发育和增强体质的有效手段。(4)生活制度。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可以保证儿童进行足够的户外活动;适当的学习和劳动,定时进餐和充足的睡眠,有利于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5)药物。如果用药不当或过量,对生长发育有不良的影响,因此,对儿童用药应小心谨慎。(6)季节和气候。一般来说,儿童在春季身高增长最快,在秋季体重增长最快。(7)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是综合性的,如贫困、食物缺乏、文化落后、疾病流行、居住拥挤、缺乏必要的卫生设施等都严重影响着儿

浅谈高中生阅读能力评价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浅谈高中生阅读能力评价 走近新课标 ——浅谈高中生阅读能力评价 湖北省武穴市育才高中江干东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如何从新课标入手,科学地进行阅读评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笔者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依学定教、尊重个性——抓“体验” 新课标强调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要求。因此教学中我们教师不应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独自唱主角戏。而应顺应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思路,根据学情,灵活有效地调控教学步骤和方法。教师要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照顾每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最大努力满足不同类型学生对阅读学习的不同要求,从而促进不同程度学生的充分发展。 请看《失街亭》一课的教学片断: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 师:这篇小说中,最让你动心是哪一小节? 生1:最让我动心的是第3小节,马谡生搬硬套兵书,不听王平劝告,才招致丢失街亭。我想先学习这一小节。 生2:我跟他的想法一样,我也想先学习这一小节。 ……

根据学生的选择,学习他们动心的部分,学生们个个主动起来,兴趣盎然,感情真挚。阅读不光是了解作品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它还能唤起读者独特的联想、体验、认知。当读到:谡曰:“汝莫乱道!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兵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以一可当百也。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邪?”学生争着要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比着赛读,还抢着给老师示范,向老师挑战。(正如一位学生读后) 师: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生:读着读着,我想到了,也有那么一回我照花卉书籍介绍的方法种了一盆花,妈妈劝告我这种花水土不服,我不听,结果花都枯死了。 体验,多么重要,阅读就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但也有学生的感受与作品主旨、教参的分析、教师的备课结论不一致时,这时该咋办呢?如教学《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小说结局杜十娘被逼跳入滚滚长江,从中可以看出李甲是一个怎样的人?很明显,杜十娘对李甲一片痴情,李甲却将她卖给商人孙富,李甲是一个庸儒自私、背信弃义的纨绔子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