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3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人教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秋兴、登高(其一、二)教学目的:1、通过诵读把握诗歌参差错落的语言特点,领会诗歌奔放磅礴的气势和宏伟豪迈的情感基调。
2、通过涵咏诗文,加深对李白诗歌特点的理解。
3、引进比较阅读篇目,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从诗歌的语言、结构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是本课教学的重点;2、学习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是本课教学难点;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结合学生的自主讨论。
一、解读诗歌。
如果大家不了解什么叫做“困顿”,就一起来读读杜甫的这两首诗。
这两首诗分别写于公元766和767年。
765年的5月,颠沛流离的杜甫一家人又出发了。
他打算坐船先到夔州(奉节附近),再向荆州。
船过眉州(今眉山市)、嘉州(今乐山市)、渝州(今重庆),孤舟千里,顺江而下,走了四个月。
眉山乐山风光好,他多半滞留过,却没有留下一首诗,可见心情郁闷。
他瞄准郁闷写诗,留给我们的是千古名篇《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首诗是杜甫的自画像。
叹息的声音是巨大的,如明月掷入大江。
古人针对这类大情绪发明了一个词,叫浩叹。
杜甫在夔州待了两年,没钱,走不动。
他种地卖药糊口,全家总动员,能填饱肚子,只是不停地换地方,两年搬了五次家。
大儿子宗文非常能干,养了六十多只乌鸡。
杨氏种莴苣,却长出一地野苋菜。
杜甫醉后骑马逞能,从白帝城驰下三峡之一的瞿塘峡,坠下马来。
杜甫缓得一口气,投入生活的热情立见高涨。
他在夔州写了四百多首诗,各种体裁都有。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写作背景]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杜甫出生在一个时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收的教育与熏陶,是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非常关注。
他曾多次在诗中表示过“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之类的心迹。
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它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早日平息,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
可是,事与愿违,“安史之乱”虽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
国运威迫,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
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
“不被多年冷似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过懒从衣结,频游任屐穿”(《春日江游》)、“牙齿半落左耳聋”(《复阴》)、“缓步仍须竹杖扶”(《寒雨朝行视园树》)、“穷愁但有骨”(《王阆州筵酬十一舅》)等诗句,即是他在此期间处境穷困和心境凄惨的真实写照。
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
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
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
[层次结构]这是一首七律,两句一联,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
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和文学成就;2.掌握杜甫诗歌的基本知识和技巧;3.分析杜甫诗歌的文艺特点和意义;4.体会《登高》所包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情感表现。
二、教学重点1.杜甫诗歌的文艺特点;2.分析《登高》的诗歌艺术和人生哲理。
三、教学难点1.掌握杜甫诗歌的韵律和语言技巧;2.分析《登高》中诗意和景象的律动变化。
四、教学方法1.组织师生阅读《登高》三首诗歌,讨论诗歌的诗意和艺术价值;2.利用多媒体手段介绍杜甫的生平和文学成就;3.通过课题式探究学习,激发学生思考和想象能力;4.通过课堂演讲和作业写作,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创作能力。
五、教学内容(一)诗歌欣赏1.《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登高壮志词》塞上风云接地气,万里画图看不足。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怀君属秋夜,又称秋。
唯我思君,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我心不逐飞鸿兮,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道傍散发轻狂者。
3.《登高壮观词》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以我經營為君創,君看江東 50 年,不見貢金千兩,無可奈何龍去鄉。
(二)课堂讲解1.杜甫的生平和文学成就;2.杜甫诗歌的文艺特点,如音律、意象、语言等;3.杜甫诗歌的人生哲理和情感表现,如爱国思想、人民立场、家国情感等;4.《登高》三首诗歌的诗歌艺术和文学价值。
(三)问题探究1.为什么认为杜甫是“诗圣”?2.《登高》诗歌有哪些文学特点?3.《登高》三首诗歌表达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和情感?(四)课堂演讲和作业写作1.学生就《登高》中的诗意和景象的律动变化进行演讲;2.要求学生就杜甫诗歌的韵律和语言技巧进行写作。
25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杜甫的这三首诗,使学生了解杜甫其人及写作背景,把握作者的思想特点和写作风格;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关键字词,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杜甫的诗作,如《春夜喜雨》、《登高》等,让学生谈谈对杜甫诗歌的了解和感受。
2.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为深入学习本节课的诗歌做铺垫。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学生自主阅读《望岳》、《春望》、《石壕吏》三首诗歌,注意生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诗中的难点,如字词释义、诗句翻译等。
三、合作探究(20分钟)1.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首诗,从字词、句式、意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诗歌的表达特色和艺术魅力。
2.分享成果:各组向全班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其他组的学生和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讲解(20分钟)1.教师针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诗歌的逐句讲解,重点解析关键字词、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
2.分析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世界,感受诗歌的魅力。
五、课堂练习(10分钟)1.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完成练习题,检测自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及时纠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堂小结(5分钟)课后作业1.背诵本节课学习的三首诗歌;2.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杜甫的其他诗作;3.写一篇关于杜甫诗歌的作文,可以是读后感、诗歌鉴赏或创作体会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登高》创新教案(四篇)《登高》教案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课下注释:渚:水中小洲。
回:回旋。
落木:落叶。
萧萧:风吹落叶声。
万里:指诗人离家万里。
百年:这里指到了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繁霜鬓:两鬓白发不断增多。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全句是说,穷困潦倒本可借浊酒以浇愁怀,偏偏最近又因病戒酒停杯。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生平及写作背景。
技能与方法: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把握诗人丰富的感情。
教学重点: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杜甫字子美,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反映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背景和人民生活疾苦。
背景: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居夔州时写的。
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泊,写这首诗时作者已经55岁了,漂泊了第八个年头,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
国运的艰难,身世的悲苦,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这些都压在他的心头,他是为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三、朗读诗歌1. 同学个别朗读2. 教师范读3. 集体朗读4. 听朗读录音四、把握诗人丰富的情感1.听过录音,初步感知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诗中流露出杜甫怎样的感情?可以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悲2.同学融入感情朗读3.仔细品味感情:人们称杜甫这首诗歌是“古今七律第一”。
律诗书写规律先写景后抒情,品味颈联所蕴含的感情。
序号:C3-25《杜甫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熟读并背诵《春望》、《月夜忆舍弟》、《登高》三首诗。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体会杜甫的诗歌风格。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学会运用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2)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三首诗。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体会杜甫的诗歌风格。
2.教学难点:(1)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诗歌的鉴赏方法。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春望》1.导入新课(1)介绍杜甫的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
(2)板书课题《春望》,学生齐读。
2.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表达了什么情感?4.课堂小结(2)体会杜甫的诗歌风格。
第二课时:《月夜忆舍弟》1.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板书课题《月夜忆舍弟》,学生齐读。
2.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表达了什么情感?4.课堂小结(2)体会杜甫的诗歌风格。
第三课时:《登高》1.导入新课(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板书课题《登高》,学生齐读。
2.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表达了什么情感?4.课堂小结(2)体会杜甫的诗歌风格。
四、作业布置1.背诵三首诗歌。
2.写一篇关于杜甫诗歌的鉴赏文章。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2.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环节的参与度如何?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4.今后教学中如何改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重难点补充:第一课时:《春望》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
初步了解诗歌格律常识。
2.指导学生掌握诗歌朗读基本方法。
3.引导学生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并体悟诗歌情韵,初步了解诗作者的创作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1.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诗歌鉴赏基本方法和步骤,训练诵读诗歌四步法:解题、释句、入境、会意。
三、德育目标1.欣赏大自然的美。
2.体味诗人的人生际遇。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4、树立对高尚人格孜孜以求的信念。
重点、难点和解决办法教学重点是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由于作者生活年代与我们今天相距甚远,教学难点当定位在对作者隐晦情感的把握上。
本单元教学在感受、品味诗歌意境时,应引导学生明确意境的准确定义,可回顾“意象”的知识,明确意境与意象的关系,逐步引导学生“投入”诗的境界。
解决办法如下:1.指导朗读,强化背诵。
建议学生课前完成3首诗的背诵任务,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诗意,以便较快进人对诗作的理解,将教学重点放到把握、分析意境方面。
2.提出问题,重视体悟。
精读课要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
联想和想象是填补艺术空白、品赏意境的好办法,就这一点,教师在精读课上要做出示范,自读课可把填补的任务交给学生。
3.补充史料,做好总结。
论世知人,有利于理解诗歌。
教师可提供适当的背景资料。
读诗要总结方法:解题、释句、入境、会意。
学生活动设计1.课前预习(1)熟读背诵3首诗。
(2)标出诗中不理解的句子,初步鉴赏。
2.课内(1)精读课教师讲析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2)自读课揭示出诗中最能体现意境的诗句或诗歌的特点,学生思考发言。
课时安排 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本课是近体诗,首先要了解两种诗体的区别。
学习品赏意境,要注重抓关键词语进行联想与感悟。
二、整体感知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乎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
近体诗是与之相对的概念,也叫今体诗,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
《杜甫诗三首》教案(含教学反思)
【学习目标】
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
鉴赏《秋兴八首》情景交融的写法,并体味诗人的情感。
【学习重点难点】
通过分析意象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走进诗人的情感。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
1、文学常识:关于古体诗与近体诗(幻灯片)
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形式较自由。
___是与之相对的概念,也叫今体诗,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
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___、___、___、___;每联两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
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2、作者简介:(幻灯片)
杜甫,字___,世称杜工部,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__”之称。
杜甫的诗现存一千四百多首,收集在《____》里。
其中著名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三吏”“三别”等。
3、字词积累(幻灯片)
渚()萧萧( ) 潦()倒繁霜鬓()浊()酒杯壑()朔漠()青冢()省()载()
萧()森孤舟一系()砧()
玉露:萧森:丛菊:繁:
寒衣:急暮砧:潦倒:万里:
回:落木:
二、研读诗歌第一首
1、吟诵诗歌,感受音韵和节奏,如: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2、结合背景,明确感情基调:___、___。
3、串讲每联的大体意思,概括主要内容。
4、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试以“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这两句为例,分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6、赏析“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说一说作者如何在写景中表现“故园心”的。
7、思考: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并说说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
怨恨。
三、研读诗歌第二首
1、开篇两句不写昭君,却描绘了一幅雄伟图画,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这幅画面。
2、品鉴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
请同学们分析讨论: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那实质上在写什么?目的何在?试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加以分析。
3、赏析:“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说一说句中“空”字如何理解。
四、当堂背诵这两首诗
五、课后作业
默写这两首诗歌
第二课时
一、小组检查默写情况
二、研读诗歌《登高》
1、前两联描述了哪些的自然景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3、名句赏析。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提示:可以从画面美和情感美两方面赏析)
点拨此联从大处着笔,境界壮阔,融视觉、听觉于一个画面。
写秋天肃穆肃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
“落木萧萧”引起诗人“悲秋”之感,“长江滚滚”引起诗人对身世的感慨。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
5、著名评论家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句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来几层意思?
6、重点分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讨论: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集中了风、天、猿、渚、沙、鸟这六种意象。
特点: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写,却生动形象,精炼传神。
作用:通过对六种景物形、声、色、态的描写,生动地将诗人心中忧
国伤民、老病孤愁的苍凉,表现得沉郁而悲壮。
三、课外拓展
阅读杜甫的《江汉》(幻灯片)
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亦可另抒己见。
四、课堂小结,背诵三首诗。
五、课后作业
默写《登高》
教学反思
在组内课中我上了《杜甫诗三首》一文,课后觉得自己在很多方面都值得进行总结。
总体来说,那节课的效果较好,自己比较满意。
首先,自己准备的比较充分,认真揣摩教材,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想好设计的每一个问题,甚至是要说的每一句话。
有了这样的准备,在教学中发挥的就十分自如,得心应手。
其次,令自己较为满意的地方就是读,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多种读,如教师范读,让学生受到感染。
学生自渎体会感悟,指名朗读寻找差距,通过各种读,让学生认识到如何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读出来。
第三,诗句的理解分析,诗是高度精练的语言,是作者情感的体现。
析字析词中表达出作者语言的精练,如《登高》一诗中“急、高、哀、清、白、回,准确无误的表达出了作者的情感。
在分析过程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特点。
第四,本节课对学生积极性调动的较好。
教学中注意了激励语言的使用,课堂气氛较为轻松,为学生的表现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