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杜甫诗三首》
- 格式:ppt
- 大小:979.50 KB
- 文档页数:1
高中杜甫诗三首原文及翻译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诗三首为秋兴八首其一、登高、咏怀古迹其一。
1杜甫诗三首原文1、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2、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杜甫诗三首对照译文秋兴八首(其一)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登高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咏怀古迹(其三)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珮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少年志壮难酬伤国忧家哀黎民——读杜甫的三首诗有感简介:将杜甫青年、中年、老年的三首代表诗歌《望岳》、《春望》、《石壕吏》,与杜甫的一生重要经历紧密联系起来,作综合赏析,更清晰地感受一带诗圣的忧国忧民情怀。
正文:现在也许很少人读诗、读史了吧,记不清是从几年前的什么时候开始,我的阅读兴趣渐渐倾注到诗、史方面,尤爱读古诗,研古史。
古诗中,对唐代的“双子星座〞李白和杜甫尤为关注。
《望岳》、《春望》、《石壕吏》,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名篇。
它们涵概了杜甫一生的三个片断:少年登泰山,志宏高远;战乱奔主被俘,忧国思家;归家途中巧遇“石壕村里夫妻别〞,哀痛民苦。
无论是哪一种经历,诗中全都饱含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悲壮情怀。
青年的杜甫生活在激情昂扬的盛唐时代,那是个造就了潇洒飘逸的李白,豪迈旷达的高适,孤傲洒脱的王之涣,慷慨悲歌的岑参的时代,杜甫也必然会沾染上那个时代的气息。
杜氏家族向来有“奉儒守官〞的传统,而杜甫从小就怀着极大的抱负,要“置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公元731年,20岁的杜甫在“读书破万卷〞后,开始了游历。
泰山是封建时代的圣地,杜甫对它十分向往,从长安东游到山东,他的目标之一就是泰山。
一望无际青翠高大的泰山,仿佛大自然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一句“阴阳割昏晓〞,突显泰山的高耸,给参天矗立的山姿赋予了生命力。
站在山腰睁大眼睛望着一只只飞回山林的小鸟,似是用翅膀将层层缭绕的云雾撩起,让心胸涤荡,腾云而起,不禁吟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名句,既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又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慨和高远志向。
然而杜甫宏大的志愿却被残酷的现实击得粉碎,长安十年,他敏感地发现了盛大的唐王朝衰败的迹象,随着安史之乱的暴发,已是壮年的杜甫诗歌早已没有了早年的意气风发,但他也并没有沉沦下去,有的是在与劳动人民广泛接触中对现实的客观认识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沉郁顿挫〞的诗风,在这个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
杜甫诗三首内容感知本课所选的三首诗,是杜甫晚年滞留夔州的作品。
诗人一生潦倒,晚年更是穷愁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寂寞。
《秋兴八首(其一)》是组诗的第一首,写巫山巫峡的阴沉萧森,烘托动荡不安的环境,抒发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全诗境界壮阔,感情强烈。
《咏怀古迹(其三)》着重表现了昭君的千古之怨,而昭君之怨一方面是“恨帝始不见遇”,另一方面也包含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的怨恨忧思,后者也正是千百年中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
因而,诗人在咏叹昭君之怨的同时,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
《登高》为重阳节登高咏怀之作,前四句写秋景,烘托其独自登高的孤独悲凉心境;后四句咏怀,慨叹其飘零异乡、衰老多病的悲苦境遇。
整首诗语言凝练,对仗工整,风格沉郁悲壮,被古人推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二、例题解析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指点迷津:此诗作于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流寓西南,北归无望,生计日蹙。
诗以首句“江汉”为题,正是漂泊转徙的标志。
分析时要抓住“片云”“孤月”“落日”“秋风”等意象的特征,“片云”多有随浮无定之感,“孤月”“落日”“秋风”则多有黯然冷落之意。
参考答案: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
“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之“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
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或孤清)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咏怀古迹五首》全文及注释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福移汉祚难恢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注释】:五溪:指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在今湘、黔、川边境。
庾信:梁朝诗人。
云雨:宋玉在《高唐赋》中述楚襄王游高唐,梦一妇人,自称巫山之女,临别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阳台,山名,在今四川省巫山县。
明妃:即王昭君。
据《西京杂记》:“元帝后宫既多,使画工图形,按图召幸之。
诸宫人皆赂画工,昭君自恃其貌,独不肯与,工人乃丑图之,遂不得见。
”后画工毛延寿被杀。
永安宫:在今四川省奉节县。
伊吕:指商朝伊尹,周朝吕尚,皆开国名相。
萧曹:指萧何、曹参,均系辅佐刘邦建汉的名臣。
【简析】:这五首诗是诗人游江陵、归州一带,访庾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蜀先主庙、武侯祠,因古迹怀古人并自我伤感而作,一气贯成,为一组诗,亦可分首独咏。
第一首写庾信。
诗人一直是赞美庾信的,诗中由庾的遭遇联系起自己的境况。
“且未还”既指自己不能从西南回长安,也指庾信不能从北朝回江陵。
第二首写屈原弟子宋玉,既表明诗人崇拜他的词章,又深感同样的悲凉寂寞,感慨中对国运的兴衰怀有讽喻。
第三首写王昭君,全诗从“怨”字落墨,并使发出无穷怨恨之声的琵琶作为昭君的化身,别具一格。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使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5杜甫诗三首》同步练习及答案第5课杜甫诗三首在大唐落日的斜晖里,守着秋风破败的草堂,独对黄昏中的青冢,你是否还在回味壮年时的游历?在巫山巫峡边,在萧萧落木下,在清渚白沙间,曾把满腹的感慨忧伤,都化作了“凋伤枫树”的诗句,都化作了“艰难苦恨”的诗行。
在颠沛流离时,你却用对黎民的同情,创造了记载唐王朝兴衰的格律。
感时忧民,情系社稷,穷困潦倒的酸楚,痛失幼子的悲泣,你把所有的感伤,所有的喜悦,所有的恨,所有的爱,都用你精湛的诗艺,融入你的大唐诗史中!歌吟总带忧民泪,颠沛仍怀爱国心。
美字体赏美文悲情的沙鸥——杜甫漂泊在烽火之中,如一只在风中飘摇的纸鸢,冥冥之中不知是谁牵动着命运的丝线;又如广阔的天地间飘忽盘旋的一只孤独的沙鸥,不知哪儿是自己栖息的故乡。
半个世纪的沧桑,造就了怎样一个博大的胸怀啊!你流离转徙的一生以及你笔端饱含着忧国忧民的深重情感的诗句,就是一部真实的历史。
你用血和泪涂画的一幅幅形象而生动的图卷,已不用别人再去诉说什么。
少年时的裘马轻狂,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使你更热爱脚下这片神圣的大唐的繁荣土地,你由此而生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和气概。
既然自己已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那么就已有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能力。
可惜你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流落到长安天子脚下,却只落得“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可怜境况。
小人的奸佞,时事的黑暗,使你进一步认识到“朱门酒肉臭”的统治阶级所造成的“路有冻死骨”的深重罪恶。
现实中的碰壁,精神上的打击,并没有击碎你的雄心壮志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你没有像你崇拜的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样的决绝。
你坚守自身如一块璞玉,执着地等待要绽放自己的异彩。
然而现实中有哪个国君不像不识和氏璧的楚厉王那样平庸呢?你应该懂得历史上的明君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啊!贫穷寄食的生活使你看尽了世态的炎凉,善良敏感使你流尽了同情的热泪,孤苦病痛使你尝尽了人世的沧桑,忧国忧民使你耗尽了毕生的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