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养殖全过程技术细节介绍
- 格式:doc
- 大小:79.50 KB
- 文档页数:21
蚯蚓养殖技术蚯蚓,中药称为地龙,属于环节动物门、寡毛纲的陆栖穴居动物,种类很多,我国分布有160多种。
蚯蚓营养丰富,鲜体粗蛋白质含量达12%~20%,干体粗蛋白质含量达60%~65%,粗脂肪含量8%,碳水化合物14%,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是塘虱鱼的优质活饵。
一、蚯蚓的形态特征蚯蚓身体为长圆柱形,两端稍尖,头部及感觉器官退化。
整个身体由环状体节相连而成,体节数因种而异。
身体前端具环状生殖带,雌雄同体,异体授精。
具刚毛,并以其作为运动器官。
蚯蚓的种类不同,体色也不同,通常背部、侧面呈棕红、紫、褐、绿等颜色,腹部颜色较浅。
二、蚯蚓的生活习性蚯蚓具有喜温、喜湿、喜暗、喜安静、怕光、怕盐、怕辣及植食性、穴居性等特性。
1、喜温:15℃-25℃为最佳温度,为了创造最佳温度,冬季扣塑料大棚或盖塑料布,夏季盖稻草,多洒水降温,0℃-5℃冬眠,0℃以下冻死,40℃以上死亡,32℃以上停止生长。
南宁地区10月25日扣棚,盖塑料布,第二年4月10日揭掉,这样蚯蚓生长到12月20日,以后至第二年2月10日,基本上处于休眠,从2月气,防止因温度过高,蚯蚓逃亡,注意及时揭开10日以后,逐渐转入最佳温度,这时要特别注意高温天塑料布。
这时最辛苦,白天把塑料布四周揭开,早晚及时盖好,并要及时浇水保湿,这样从3月到6月10日是蚯蚓生长的春季产卵高峰期,高温期,要防暑降温,最好每天浇一次水,8月10日至8月20日是夏季日以后至逐渐进入休眠。
9月末,是蚯蚓第二次产卵高峰期。
2、喜湿、怕干:蚯蚓体内含水量80%左右,要求饵料含水量60%-80%(以用手握料,指缝滴水为准),所以要求养殖床含水量在60%以上,这样每天或隔1-2天,必须浇一次水,水不要太大,但要浇透和下层料接上,浇水时间为冬季中午浇,夏季晚上浇,春秋季节可白天浇。
3、喜暗、怕光:蚯蚓昼伏夜出,在月光下可见活动觅食,养殖床要盖稻草,保持湿润、遮光。
4、喜空气、喜静,疏松饵料有利蚯蚓生长,我们多年经验是投料前将床翻支一遍(大约20公分厚)增加透气。
养殖蚯蚓的方法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三种,即简易养殖法、田间养殖法和工厂化养殖法。
1、简易养殖法。
这种方法包括箱养、坑养、池养、棚养、温床养殖等,其具体做法就是在容器、坑或池中分层加入饲料和肥土,料土相同,然后投放种蚯蚓,在养殖过程中,加强饲养管理。
这种方法适用于农民和城镇居民,利用房前、屋后、庭院空地以及旧容器、砖池、育苗温床等,来生产动物性蛋白质废饲料,加工有机肥料,处理生活垃圾。
其优点是就地取材、投资少、设备简单、管理方法简便,并可利用业余或辅助劳力,充分利用有机废物。
2、田间养殖法。
选用地势比较平坦,能灌能排的桑园、菜园、果园或饲料田,沿植物行间开沟槽,施入腐熟的有机肥料,上面用土覆盖10厘米左右,放入蚯蚓进行养殖,经常注意灌溉或排水,保持土壤含水量在30%左右。
冬天可在地面覆盖塑料薄膜保温,以便促进蚯蚓活动和繁殖能力。
由于蚯蚓的大量活动,土壤疏松多孔,通透性能好,可以实行免耕。
所以这是一种适于农村多种用途,简单易行的养殖方法。
3、工厂化养殖法。
这种方法要求有一定的专门场地和设施,适用于大规模生产蚯蚓。
蚯蚓养殖技术使用教程蚯蚓养殖是一种有益环境并可获利的农业项目。
蚯蚓是一种非常有用的生物,通过分解有机废弃物帮助改善土壤质量,同时产生的蚯蚓粪便也是一种优质的有机肥料。
在本文中,将探讨蚯蚓养殖的技术和使用教程。
一、蚯蚓养殖的技术选址蚯蚓含有较高的湿度需求,因此选择场地时需要注意保持足够的湿度。
为了方便管理,最好选择一个平坦的地方,可以在地面上设置养殖箱或建造温室。
此外,也可以选择室内的地下室或储藏室进行养殖。
重要的是避免阳光直射和过度的湿度。
二、蚯蚓养殖的容器和材料选择蚯蚓养殖需要用到透气性好、保湿性强的容器。
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大型塑料箱或专门设计的蚯蚓养殖箱。
另外,可以选择使用木质箱子,但需要特别注意防水处理,以防止水分流失和木材腐烂。
同时,需要准备一些土壤、腐熟堆肥和其他有机废弃物作为蚯蚓的生活环境。
三、蚯蚓的选择与投放蚯蚓的选择是成功养殖的关键之一。
最常用的蚯蚓品种有红蚯蚓和牛蚯蚓。
红蚯蚓适应性强,繁殖快速,适合初次养殖者;而牛蚯蚓较大,肉质丰满,适合销售。
在投放蚯蚓之前,首先要准备好蚯蚓的空间和食物。
将土壤、腐熟堆肥和其他有机废弃物混合均匀,然后将蚯蚓均匀撒在养殖箱中。
四、蚯蚓养殖的管理与日常喂养养殖箱内的温度和湿度是蚯蚓生存和繁殖的关键因素。
保持适宜的温湿度对蚯蚓的健康和繁殖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蚯蚓的适宜温度范围在15℃至25℃之间,湿度保持在70%至80%。
为了保持适宜的温湿度,可以在养殖箱上覆盖一层湿布或草席,并经常喷洒水分保持湿润。
此外,还要定期清理蚯蚓的粪便,以保持环境的清洁。
蚯蚓的日常喂养相对简单,主要以有机废弃物为主。
蚯蚓可以食用的有机废弃物包括果皮、蔬菜残渣、咖啡渣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投放有毒或不能被蚯蚓消化的废物,如辣椒、糖果、肉类等。
喂食时需要将废弃物切碎并均匀撒在养殖箱表面,然后用土壤等覆盖,以保持适宜的温湿度。
五、蚯蚓粪便的收集和使用蚯蚓粪便是一种优质的有机肥料,可以用于农田、花卉盆栽、果树等的施肥。
黑蚯蚓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摘要:黑蚯蚓(Lumbricus terrestris)作为重要的蚯蚓品种,其养殖方法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黑蚯蚓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包括养殖环境、饲料选择、繁殖技术以及常见的问题解决方法等,以帮助读者顺利进行黑蚯蚓养殖并取得丰收。
正文:一、养殖环境1.黑蚯蚓的养殖环境应保持适当的湿度和温度。
湿度控制在60%-80%之间,温度适宜范围为15℃-25℃。
2.选择适宜的养殖容器。
养殖容器可以是桶、木箱或者竹筐等,容器底部需要设置适量的排水孔。
3.给养殖环境提供适当的阴凉处以避免过度曝晒。
此外,要保持通风良好,避免高温和潮湿,否则容易引发疾病。
二、饲料选择1.黑蚯蚓适合食用有机废弃物,如蔬菜叶、果皮、茶渣等。
不宜使用含有较多化学物质的饲料。
2.饲料的比例要掌握好,较好的配比为蚯蚓体重的5%-10%。
3.喂食时要注意合理分散投放,以避免产生大量霉变食物。
三、繁殖技术1.注意保证适宜的环境温湿度,以促进黑蚯蚓的繁殖。
2.黑蚯蚓的交配繁殖具有互交性,多个蚯蚓优裕种群一同养殖可以提高繁殖效果。
3.控制养殖密度,一般每平方米放养1000-2000只黑蚯蚓。
四、常见问题解决办法1.防止黑蚯蚓爬出:为避免大量蚯蚓在养殖容器外四处搜寻,可以在容器外圈盖上30-40厘米高的不透水障挡物。
2.控制异香蚯蚓:将异香蚯蚓取出尽量减少传染性疾病的发生。
3.控制湿度和温度:适时通风、清理粪便,保持适宜的湿度和温度,防止蚯蚓获疫病。
综上所述,黑蚯蚓的养殖方法就是根据良好的养殖环境,选择适宜的饲料以及合理的繁殖技术来进行管理。
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控制环境因素,处理好常见问题,从而提高养殖效益。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到对黑蚯蚓养殖感兴趣的人们。
家养蚯蚓养殖方法
一、家养蚯蚓养殖方法
1、准备:
(1)家养的蚯蚓非常适宜家庭养殖。
蚯蚓本身具有极强的适应性,不仅可以在湿润的环境中生存,也可以在温暖的环境中生存。
(2)蚯蚓养殖的容器,可以是普通的玻璃杯、塑料杯、塑料瓶子等,大小可以根据家中可用空间灵活变化。
(3)蚯蚓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是细土、水松土、生蚝壳、面包屑、鱼粉等,也可以添加一些蔬菜、水果渣等作为食物。
2、投入:
投入蚯蚓前,要先把容器里添加一些活性炭,用来去除有害气体,并做好温度、湿度的调节,一般水温在25-30℃之间为宜,湿度在60%-80%之间,可以选择喷雾等方法来维持湿度。
投入时要采取慢慢投注的方法,不能一次性投入太多,以免造成蚯蚓窒息死亡。
3、繁殖:
蚯蚓繁殖很容易,一般以雌性为主,当雌性繁殖到5-20只时,会产生一定数量的雄性,雌、雄结合后,会产生新的后代。
4、养护:
(1)家养蚯蚓要将食物放置在蚯蚓能够到达的地方,定期换水,保持水质清洁,将死亡的蚯蚓及时取出,避免发霉腐烂。
(2)定期检查容器内的水和空气温度,确保环境适宜。
(3)蚯蚓每两三天要更换一次食物,以保证蚯蚓营养充足。
(4)室内要有定期的通风,避免家庭中甲醛超标,以免对家养蚯蚓造成损害。
以上就是关于家养蚯蚓养殖方法的详细介绍,希望能够给家庭养殖者提供帮助,希望大家都能有一个良好的养殖成果。
蚯蚓有哪些养殖技术蚯蚓养殖业的兴起,不仅为发展畜、禽、水产业等开辟了动物蛋白质饲料的新来源,也为城市净化环境、处理公害找到了新途径。
蚯蚓究竟要怎么养殖?下面店铺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蚯蚓养殖技术吧。
蚯蚓养殖技术一、蚯蚓习性1、喜温:15℃-25℃佳温度创造佳温度冬季扣塑料棚或盖塑料布夏季盖稻草洒水降温0℃-5℃冬眠0℃冻死40℃死亡32℃停止北京区10月25扣棚盖塑料布第二4月10揭掉蚯蚓12月20至第二2月10基本处于休眠2月气防止温度高蚯蚓逃亡注意及揭10逐渐转入佳温度要特别注意高温塑料布辛苦白塑料布四周揭早晚及盖并要及浇水保湿3月6月10蚯蚓春季产卵高峰期高温期要防暑降温每浇水8月206月10至8月20夏季至逐渐进入休眠9月末蚯蚓第二产卵高峰期2、喜湿、怕干:蚯蚓体内含水量80%左右要求饵料含水量60%-80%(用手握料指缝滴水准)所要求养殖床含水量60%每或隔1-2必须浇水水要太要浇透层料接浇水间冬季午浇夏季晚浇春秋季节白浇3、喜暗、怕光:蚯蚓昼伏夜月光见觅食养殖床要盖稻草保持湿润、遮光4、喜空气、喜静疏松饵料利蚯蚓我经验投料前床翻支遍( 约20公厚)增加透气点重要我发现床土底层蚯蚓数量少饵料主要缺少空气蚯蚓利蚯蚓养殖技术二、养殖1、养殖品种:赤胜蚓本引入"平二号"特点繁殖率高增殖200倍定居性耐热抗寒适于四季产蚓体、蚓粪产量高2、养殖式:建场十我直坚持露堆肥养殖我认低本规模产蚯蚓产品佳须任何投资设备利用切空闲要未经发酵牛粪、马粪、猪粪做高15-20厘米宽1-1.5米度限放入蚓种盖稻草遮光保湿养殖我几平米始饲养直现二百亩扩繁都用其优点操作便省堆制发酵系列工作饵料保持养受损失提高蚯蚓速度易于农村推广应用其缺点:旦饵料发热蚯蚓死见尸夏季连雨及暴雨床内透气外逃现象避免让每养殖床都新饵料饵料搞堆块状蚯蚓创造良自条件种关键要使饵料保持含水量60-70%干湿否则饵料发热造死亡蚯蚓养殖技术三、繁殖1、产茧量:平二号蚯蚓每条产茧56-58间其春季占40%夏季25%秋季 27%冬季8%2、孵化率:蚓茧平均孵幼蚓5-8条12条发育完全幼蚓般3-4条同温度孵化所需间孵化率同温度湿度% 15 20 25 30 30 50 70 90 孵化率(%) 89.3 95.6 80 57 11.7 84.6 89 38 孵化期() 40 25 20 16 幼蚓() 90 68 55 40 蚓() 120 90 70 553、期:期幼蚓体重增加缓慢进入毓期增缓慢性熟期前月内蚯蚓快采取获取高产另外蚯蚓速度与饵料状态密切关系尽管饵料相同由于其碎细度同幼蚓速度相差1.5倍所要保持饵料碎细状态避免饵料团块(现团块用水浇湿捣碎)保证蚯蚓快速4、养殖密度:种蚯蚓数量应控制每平米1万条内产蚓群每平米3公斤(2-3.1万条)前期幼蚓3万条/平米期降2万条5、产量:每平米产量达10公斤/般6-8公斤(北每产期8-10月)饵料每消耗25-30公斤产1公斤鲜蚓并获70%蚓粪我经验5牛粪产吨蚓粪鲜蚓50公斤蚯蚓养殖技术四、饲养管理1、饵料投喂:及喂给蚯蚓充足饵料保证蚯蚓快速重要措施饵料采用堆块投厚度10厘米要床面盖满求平整便离蚯蚓2、蚯蚓养殖温度:佳温度15-25℃冬季采用加厚养殖床40-50厘米饵料盖稻草再加塑料布保温、保湿夏季力争每浇水降温期饲养:种群、繁殖群、产群薄饲勤翻每月给料2料前先翻床每给料厚度10厘米始终保持饵料新鲜透气适采收:夏季每月采收春、秋季节每1.5月采收采收及补料轮换更新:种蚓要每更新养殖床每换保蚓群旺盛防止蚯蚓自发展造种群衰退 33、饵料:牛粪、猪粪、马粪、羊粪、兔粪猪、羊、兔粪加秸杆、稻草五、蚯蚓采收佳自光照采集养殖床发现蚯蚓密度达2-3万条/平米80% 体达0.3克佳采收间采收提取前24前浇足水干湿养殖床面10厘米饵料70%集水泥面或塑料布利用蚯蚓怕光特点逐层扒饵料扒净使蚯蚓集底层达收集目。
蚯蚓的养殖方法
首先,选择合适的蚯蚓品种是养殖的关键。
常见的蚯蚓品种有红蚯蚓、斑点蚯蚓等,它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繁殖力强,是比较理想的养殖品种。
在选择蚯蚓品种时,要注意保证种源的质量和纯度,避免引入病虫害。
其次,搭建合适的蚯蚓养殖场所。
蚯蚓适宜生活在湿润、通风良好的环境中,因此养殖场所的选择至关重要。
可以选择通风性好的塑料箱或者木箱作为蚯蚓的养殖容器,底部铺设一定厚度的湿润泥土,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同时,要定期清理粪便和残留的饲料,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
第三,科学合理地饲料喂养蚯蚓。
蚯蚓是杂食性动物,可以食用腐烂的有机物和粪便等。
在养殖过程中,可以喂养蔬菜残渣、水果皮、剩饭剩菜等有机废弃物,但要避免喂食辛辣、腐烂发霉的食物,以免对蚯蚓产生不良影响。
最后,注意蚯蚓的生长和繁殖管理。
蚯蚓的生长速度较快,一般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3-4个月即可达到成熟。
在养殖过程中,要定期检查蚯蚓的生长情况,及时清理粪便和残留的饲料,保持养
殖环境的清洁。
此外,还要注意控制养殖密度,避免过度密集导致蚯蚓生长缓慢和疾病传播。
总的来说,蚯蚓的养殖方法并不复杂,但需要注意一些细节和技巧。
选择合适的蚯蚓品种,搭建合适的养殖场所,科学合理地饲料喂养,以及注意蚯蚓的生长和繁殖管理,都是成功养殖蚯蚓的关键。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可以帮助到有意向养殖蚯蚓的朋友们,祝愿大家在蚯蚓养殖事业上取得丰收的成果。
如何饲养蚯蚓蚯蚓养殖技术方法如何饲养蚯蚓呢?养蚯蚓是一个较老的养殖项目了,但它仍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也有很多新的朋友们想参与养殖。
下面我们谈谈蚯蚓养殖技术方法,供参考。
一、蚯蚓的生活习性蚯蚓是一种夜行性动物,喜静怕光,白天柄息在潮湿、通气性能好的土壤中,栖息深度一般10-12厘米,夜晚出来滑动觅食。
蚯蚓对周围环境条件十分敏感,适于生活在温度15-25℃,含水量为阳间持水量的60-70%,ph6.5-7.5的土壤中。
条件不适时,会爬出逃走。
蚯蚓的寿命为1-8年,为雌雄同体,异体空配,一般4-6月龄性成熟,一年可产卵3-4次。
二、饲养蚯蚓的饲料收集蚯蚓是杂食性动物,土壤中的有机质和腐烂的落叶、枯草、作物秸秆、畜粪等都是其饲料,尤喜食腐熟发酵料。
人工养殖蚯蚓以粪料占60%,草料占40%左右的混合饲料为最好。
粪料主要是牛粪、马粪、猪粪、羊粪、鸡粪、人粪、污泥及腐烂的水果、蔬菜等,草料主要是植物秸秆、茎叶,杂革,垃圾等,其中又以牛粪和稻草效果最佳,猪粪次之。
用粪料和垃圾作饲料,必须预先充分发酵达到无臭味、无酸味,看去呈咖啡色。
在配制发酵料时,鸡粪比f一般不要超过20%,草料要切碎。
蚯蚓喜潮,所以饲料的含水量一般可控制在37-40%左右,即用手抓一把饲料挤捏,指缝间有水即可。
三、养殖蚯蚓的器具准备目前可供养殖的蚯蚓良种有太平2号(自日本引进),北星2号以及我国本地良种赤子爱胜蚓(俗名红蚯蚓),戚廉环毛蚓(俗名青蚯蚓),也可用野生蚯蚓。
盆、箱、砖池等都可用来养殖蚯蚓。
在一般条件下,饲料厚度为18-20厘米,蚯蚓放养密度每平方米150u条左右。
将蚓种放入饲料,使其大量繁殖,每隔10-15天即可收取蚯蚓。
但每次收蚯蚓不能太干净,以利不断繁殖。
四、蚯蚓的采收方法除应用收集野生蚯蚓的方法外,还可应用光照驱赶法和干燥逼驱法:1、光照驱赶法:就是用强光照射养殖床(如在露天选择晴朗天气进行),逐渐由上而下刮去饲料层,使蚯蚓逃往下层,相对集中后捕捉,这在养殖规模大的情况下,可减轻工作量。
大田蚯蚓养殖技术【大田蚯蚓养殖技术】农业知识:蚯蚓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在大田里,利用腐熟的动物粪便建造养殖床,大规模养殖蚯蚓,成本低、养殖周期短、繁殖率高、易操作管理、经济效益高,市场前景广阔。
蚯蚓是怕光怕炎热的夜行性环节动物,其活动温度为5~30℃,当温度高于35℃或低于5℃时,蚯蚓就会停止生长,温度高于40℃或低于0℃时就会死亡。
蚯蚓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5~25℃,最适宜的土壤湿度为60%~70%,最适宜的pH值为6.5~7.5。
栖息深度一般在10~20厘米。
蚯蚓寿命一般为1~3年,受精5~7天后产生蚓茧,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蚓茧24~28天即可孵化成透明状的幼蚓,幼蚓生长60天左右长成成蚓,此时采收的蚯蚓经济价值最高。
蚯蚓的品种很多,但大多数不适合人工养殖,目前我国养殖的品种以大平2号为主。
下面以大平2号蚯蚓为例介绍大田养殖蚯蚓的新技术。
一、蚯蚓养殖场地的选择养殖蚯蚓的季节以春、夏、秋季为好,冬季气温低,不适合养殖。
蚯蚓养殖场地的选择和植被的布局,直接关系到蚯蚓的产量高低和经济效益。
选择养殖场地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养殖场应选择在潮湿、没有污染的地方,地形应尽量有利于水的排灌,土地坚实不易坍塌,土质不能太过干燥。
其次,目前养殖蚯蚓多以动物的粪便作为饲料,在蚯蚓养殖场地附近最好建有大规模的黄牛或奶牛养殖场,因为相对而言,牛粪里的残留添加剂比较少,适合作蚯蚓的基料,同时,养殖场内不能有鸡及其他禽类,以免啄食蚯蚓。
最后,养殖场周围环境要安静,不能有太大噪音。
大田蚯蚓养殖场分为粪料发酵区(占10%)、种蚯蚓繁殖区(占20%)和蚯蚓养殖区(占70%)。
二、基料的制作将鲜牛粪摊开,放置在阳光充足的粪料发酵区内进行充分的自然发酵,大约发酵10天后,使牛粪无臭味、无酸味,质地松软,不粘手,颜色为棕褐色即可。
三、建造种蚯蚓的繁殖区平整土地,清理区内的废弃物和金属物质等。
在繁殖区建设前,应先建立一小块养殖床作为小繁殖区进行试验。
蚯蚓养殖全过程技术细节介绍 蚯蚓性喜温暖潮湿。在自然条件下,除严冬或干旱外,一般在暖和季节都能繁殖。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一年四季都能繁殖。蚯蚓从卵茧产下至发育成熟并开始产卵作为一个生育周期,其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有很大关系。
养殖蚯蚓,为了获得高产,必须研究熟悉所养蚯蚓的生活习性以及所需的生态条件,了解其对蚯蚓的影响。
1、温度 蚯蚓是变温动物,体温随着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蚯蚓对环境的依赖一般比恒温动物更为显著,环境温度不仅影响蚯蚓的体温和活动,还影响蚯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及繁殖等,而且温度也对其他生活条件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而间接影响蚯蚓。因此,温度是蚯蚓最重要的生活条件之一。
一般来说,蚯蚓的活动温度在5—30℃范围内,0—5℃进入休眠状态,0℃以下死亡,最适宜的温度为20—27℃左右,此时能较好地生长发育和繁殖。28—30℃时,能维持一定的生长;32℃以上时生长停止;10℃以下时活动迟钝;40℃以上时死亡,蚓茧孵化最适18—27℃。可见蚯蚓的最高致死温度低于其他无脊椎动物。养殖场最好在室内,在南方地区,夏天通风保湿,冬天只要关窗保温就能全年正常生产(这里的温度指基料的温度,因为空气的温度与基料的温度是不一样的,比如:当空气温度0℃时,基料温度有12℃左右;当空气温度为38℃时,基料温度却只有28℃左右,这是因为粪料含有极高的水分)。
2、湿度 蚯蚓没有特别的呼吸器官,它是利用皮肤进行呼吸的,所以蚯蚓躯体必须保持湿润。如果将蚯蚓放在干燥环境中,蚯蚓的皮肤经过一段时间就不能保持湿润,因而不能正常呼吸,蚯蚓马上会发生痉挛现象,不久就会死亡。蚯蚓体内水的成份极大,占体重的75%以上,因此,防止水份丧失是蚯蚓生存的关键。当然,土壤过于潮湿对蚯蚓的生长发育也是不利的。
蚯蚓对不利的湿度条件也有暂时的忍受能力,为了求得生存,它们有时通过运动,转移到适宜的环境里去,有时通过休眠、滞育、降低新陈代谢强度等,以减少水份的消耗。 由于蚯蚓喜食细,烂,湿的饲料,•尤其是它要靠皮肤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来呼吸,因此对蚯蚓来说,保持一定的水份供应特别重要。•蚯蚓抗急剧干燥的能力很差,其生育环境的最适湿度为70-75%。
3、酸碱度(PH值) 蚯蚓对酸碱都很敏感,因为蚯蚓体表各部分散布着对酸、碱等有感受能力的化学感受器官,蚯蚓在强酸、强碱的环境里不能生存,但对弱酸、强碱环境条件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大平2号蚯蚓生长在PH值6—8的范围内较好,在PH值7—7.5的范围产蚓茧最多。
4、盐度 有人做了蚯蚓对盐度忍耐的试验,分别把威廉环毛蚯蚓置于0.02%、0.1%、0.4%、0.8%、1.6%的食盐溶液中,置于0.01%、0.02%、0.04%、0.08%的硫酸铜溶液中,观察蚯蚓死亡时间。食盐度为0.8%和1.6%的溶液中的蚯蚓死亡时间分别为145分钟和52分钟,其余食盐溶液中的蚯蚓24小时未死亡,具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在4种硫酸铜盐度溶液中的蚯蚓全部死亡,死亡时间分别为50分钟、76分钟、75分钟、57分钟。这说明硫酸铜溶液对蚯蚓具有较强的毒杀作用。因此,在蚯蚓的养殖中,要注意盐度对蚯蚓的影响,尤其是防止某些农药、化肥等有害污染对蚯蚓的毒害。
5、通气 蚯蚓是靠大气扩散到土壤里的氧气进行呼吸的。土壤通气越好,其新陈代谢越旺盛。不仅产卵茧多,而且成熟期缩短,蚯蚓不能在二氧化碳、甲烷、氟、硫化氢含量大的环境中栖息。如栖息场所的硫化氢,甲烷过量,蚯蚓会逃亡甚至大量死亡。如在北方有的地方为了保温,在蚯蚓养殖场、养殖室内烧火炉,由于管道漏烟气,致使蚯蚓大量死亡。这是因为烟气中含有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一氧化碳等等有害气体的缘故。在饲料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氨、硫化氢、甲烷等有害气体,这些气体的含量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毒害蚯蚓。试验证明:当氨超过百万分之二十时,就会引起蚯蚓粘液分泌增多,集群死亡;硫化氢超过百万分之十五时,蚯蚓就会发生神经疾病而死亡。甲烷超过百万分之十五时,会造成蚯蚓血液外溢而死亡。因此,饲料喂前要充分发酵。发酵后的饲料最好经过翻捣、放置一段时间后再喂。
6、光照 蚯蚓尽管没有眼,但全身被有感觉细胞,以口前叶及首数节分布较多,腹面则全无.它对光十分敏感,能辩别强光与弱光。其感受范围从紫到绿,最敏感的是蓝光。蚯蚓用通过蓝色滤色片的日光照射3小时后即死亡。用通过橙色滤色片的日光照射二,•三天后才死亡。蚯蚓怕直射光,强光下十分钟即死亡。
蓝光对蚯蚓有刺激,红光则没有,紫外光有害。所以养殖场地应避免太阳光直射,最好在室内饲养并点亮一盏红色日光灯。
7、密度 所谓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容积中的蚯蚓的数量。养殖密度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环境的变化,从而对整体蚯蚓产量及成本都有很大的影响,密度小,虽然个体生存竞争不激烈,每条蚯蚓增殖倍数大,但整体面积蚯蚓增殖倍数是小的,产量低、耗费的人力、物力较多;若放养密度过大,由于食物、氧气等不足,代谢产物积累过多,造成环境污染,生存空间拥挤,导致蚯蚓之间生存竞争加剧,使蚯蚓增重慢,生殖力下降,病虫害蔓延,死亡率增高,幸存者逃逸等。因此,掌握最佳的养殖密度是创造最佳效益的一大关键。
蚯蚓的放养密度与蚯蚓的种类、生育期、养殖环境条件(例如食物、养殖方法和容器)、及管理的技术水平等有密切的关系,以箱式养殖放养密度最高,在一平方米面积,25厘米高的培养基中可放养密度为:种蚯1.5—2万条,孵出至半月龄,可放养8—10万条,半个月到成体可放养3—6.5万条。若增大养殖密度,就会限制蚯蚓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产量就会降低。所以在养殖蚯蚓时适时扩大养殖床,调整养殖密度,取出成蚓,这是提高产量的有效措施。
8、食物 食物是影响蚯蚓的一个长期的、关键的生态因素。食物不足会使蚯蚓间竞争激烈,特别是在养殖密度较高的情况下,个体间对食物的竞争加剧,往往导致生殖力下降、病虫害蔓延,死亡率增加,一些蚯蚓逃逸等。食物对蚯蚓的影响,不仅表现在食物的数量上,而且体现在食物的质量上。例如以畜粪为食的蚯蚓,它们所生产蚓茧数,比以粗饲料(如野草)为食的同种蚯蚓要多十几倍到几百倍;以腐烂或者发过酵的,来自动物的有机物比植物性有机物的饲喂效果好;又如,喂含氮丰富的食物(如畜粪)比含氮少的食物(如桔杆)使蚯蚓生长繁殖更好些。
蚯蚓系杂性动物,家畜,工农副业,公共场所的许多有机废弃物均可作为它的饲料。它喜食蛋白质,糖分多的食物,特别喜食腐烂的东西;不喜食生的和含单宁,•酸质多的食物。食物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 蚯蚓的繁殖率和蚓粪的成分,如赤子爱胜蚓,•以牛粪,马粪或泥炭为食物的,与以垃圾,麦秸,堆肥等为食物的相比,•其产卵数后者为前者的1/10,差别很大。日本配制蚯蚓饲料是以碳素为依据(即饲料,有机物中碳和氮的比率),氮源主要是蛋白质(分解后成为氨基酸,尿素,氨);碳源主要是纤维素,淀粉,糖类,他们的经验是碳素率以20-30%为好。
第一节 饲料的调制及投喂 1、饲料的消化与利用 蚯蚓有发达的消化系统和强大的消化能力(这与蚯蚓消化管道中有大量帮助消化的微生物共生是分不开的),使蚯蚓吃下的饲料能充分得到消化和利用。为了达到增产和丰产的目的,饲料的调制是关键工作。因为食物对蚯蚓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数量上, 同时也体现在质量上。无数事实已证明,不同的食物对蚯蚓产出蚓茧的数量和繁殖的速度有着直接的影响。例如,用牛粪来饲喂蚯蚓比以粗饲料和稻草来喂养所产出的蚯蚓茧数量高出几倍到几十倍。说明以腐烂或经发酵后含氮丰富的动物有机粪料比含氮少的植物有机食料能更快促使蚯蚓的生长和繁殖速度,其效果是最佳的。
2、饲料的种类 蚯蚓主要以腐烂的有机物为食,只要是无毒的、酸碱度不过高或过低、盐度也不过高,能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的有机物都可以作为蚯蚓的饲料(但是,蚯蚓一般不吃生长着的植物有机体)。任何畜禽粪便、酿酒、制糖、食品、制纸和木材等加工的有机废料,如酒糟、蔗渣、锯末、麻皮、废纸桨、食用菌渣等;垃圾、生活有机废物(如蔬菜下脚、剩余饭菜、米汤、废血、鱼的内脏等),以及昆虫的幼虫、卵、动物的尸体、各种细菌、真菌都可以作蚯蚓的饲料。
蚯蚓不大吃太酸、碱、涩、苦、辣的饲料,在自然界里,蚯蚓主要选食枯枝落叶等含有丰富钙质和蛋白质的有机物。例如赤子爱胜蚓类的大平2号多选食发酵腐熟的畜粪、堆肥、蛋白质、糖源丰富的饲料,尤其是腐烂的瓜果、香蕉皮之类具有甜香味的食物,更易被其选食。 3、饲料发酵加工与发酵的条件
蚯蚓的饲料一般可以分为基础饲料和添加饲料两种:基础饲料是蚯蚓长期栖息和食取的基本饲料;添加饲料是作为蚯蚓的补充饲料。无论是基础或添加饲料,在堆制发酵前都必须进行加工,如将植物秆秸进行切碎以利发酵,剔除饲料中的橡胶塑料、金属、玻璃等无机废物和对蚯蚓有毒、有害的物质。
饲料发酵的方法比较多,但一般多采用堆沤的方法,这种方法简便易行,可大规模进行。但在堆沤时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必须有良好的通气条件,因为分解饲料中的有机物质主要是依靠好气性细菌来分解发酵,有良好的通气环境,氧气供应充足,可促使好气性细菌的生长繁殖,这样就可以大大加快饲料的发酵速度。
第二,必须要有充足的水分。在堆沤饲料时,应当保持湿润,因为通常微生物活动和繁殖是喜欢潮湿的环境。饲料发酵最适当的水分为60%~80%,即以手紧握饲料,指逢滴水为宜,或以木棍插入饲料堆内再拉出,看插入部分是湿润为好。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直接影响到饲料分解发酵的速度。当饲料堆里的水分含量达80%~95%时,就有利于厌氧性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而不利于真菌和放线菌的生长和繁殖;达到50%~75%时,适宜于真菌和好气性纤维菌的活动和繁殖,有利于饲料的分解木质素;当水分在10%时,各项细菌的分解作用就停止。可见各种微生物的活动和繁殖是需要大量水分的。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当饲料发酵完成后,也需要补充适当的水分,以防止饲料因干燥而引起硝化(生成氨而挥发掉),但也不能补充水分过多,以防氮素流失。过多或过少均会影响饲料的营养价值,所以一般保持饲料湿润即可(含水量在50%~60%)。
第三,在发酵饲料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微生物的数量和营养。通常在饲料中,碳素和磷钾等均有,并以有足够的含量。对于微生物最缺少的是氮素。一般的做法是加入“EM”有效微生物菌种补充饲料中的微生物数量,同时加入适量的尿素以补充氮源。
第四,在饲料发酵的过程中还应当特别注意饲料堆的温度。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微生物分解饲料的效果。一般饲料堆的温度保持在20~65度左右为佳,所以冬季时应该考虑到饲料堆的大小和形状以及遮盖物。如果堆得太薄或太小,就难以保温,让饲料充分分解发酵腐熟。
4、饲料发酵的生化过程 饲料发酵是一个及其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在适宜的条件下不同的微生物交错配合作用,将有机质逐渐分解。其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