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子的弟子颜回的成语故事

孔子的弟子颜回的成语故事

孔子的弟子颜回的成语故事
孔子的弟子颜回的成语故事

孔子的弟子颜回的成语故事

《史记》记载了颜回死后,孔子痛哭失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

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可以说这是孔子对颜回作为其学生的最高的评价,一个人可以将自己学习到的圣人之道内化成为自己的行为模式,可以做到“不迁怒,不贰过”是非常难得的。

“不迁怒”就是不会将自己的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难免会遇到不

开心让自己动怒的事情,有了这样的事情但是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不随意的发泄自己

的怒气,虽然看起来是小事,但是真正的做起来是何其难也。我们今天的人有几个可以做到?

“不贰过”是指一个错误犯过之后就不会再犯第二次,这种品质在任何的年代都是不

过时的,一个人积极的吸取犯错的教训可以做到下次不再犯,这是需要多么高的自我控制

能力和自省能力,我们总是受不了美食的诱惑,让自己胖了又胖,知道自己吃太多会长胖

还是控制不住自己,对于个人来说这不是犯错又是什么?一个人总是沉迷于游戏,耽误了

工作和学习,这不是重复的犯错又是什么?一个人总是小偷小摸,屡次被劳改还是不能改过,这不是“贰过”是什么?

颜回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41,卒于公元前481,虽然颜回生存在世间的时间

比较短,但是颜回却是孔子学生七十二贤之首,就连孔子的大弟子子贡也认为自己不及颜

回的聪慧,说颜回是知一得十,而自己是知一得二,可见颜回是非常聪明的。但是就是这

样一个聪明的人又非常好学,所以可以知道其学问有多高。

《史记》记载,颜回才二十九岁头发就早早的白了,并且在刚刚不惑之年就去世了,

孔子听说颜回去世非常的难过,痛哭说:“自从有了颜回,学生更加的亲近我。”并且赞

扬颜回是第一好学的学生,从来不将自己的怒气随便的发在别人的身上,犯过一次的错误

从来就不再犯,颜回死后再也没有像颜回那样的学生了。

颜回能够得到万世之师孔子这样的赞誉是非常难得的,更何况孔子的门生据说有三千人,在这三千人之中能够让孔子赞赏为唯一好学要有多么难得,可见颜回不愧是七十二贤

之首,不愧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特别是孔子说颜回“不迁怒,不贰过”更是一种非常高贵的品质,我们现在很多人在

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总是想发脾气,将自己的情绪发泄到很多无辜的人头上,特别是服务

行业,很多人心情不好的时候可能就会出现态度恶劣的情况,别人责怪他还毫不知错,觉

得自己心情不好发泄一下是应当的,是可以原谅的,对自己的要求何其低也。“不贰过”

更是难得的一种品质,犯过的错误如果不再犯,那么我们的生活中将少了多少悲剧,会多

多少成功的人生,很多人不成功,就是因为总是在一个问题上不断的犯错,比如那些反反

复复进出监狱的人,为什么总是会在一个地方摔到呢?

《孔子家语-颜回》就讲述了这样的故事。鲁定公有一次问颜回,你听说过东野毕擅

长驭马吗?颜回说,听说过,但是他的马会很快逃走。鲁定公听了很不高兴,对左右的人说,君子也会陷害别人。过了几天,东野毕的马真的逃走了,鲁定公听了之后,非常震撼,赶紧把颜回找去,问,你怎么知道东野毕的马会逃走?颜回说,驭马其实与治国是相同的

道理,舜善于治国,从来不穷尽民力,造父擅长驭马,从来不穷尽马力,但是东野毕驭马

的时候总是穷尽马力,并且还苛求于马,所以马一定会逃走的。鲁定公听了觉得意犹未尽,要求颜回再多说一些,颜回说,马急了就会逃跑,人急了就会反叛,所以治理国家一定不

能穷尽民力,没有听过人民过的不好而国家没有危险的事情。鲁定公将这件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就是颜回,不值得去夸奖。

通过这则故事我们可以看到颜回的思想是多么的深邃,可见孔子对于自己的弟子是多

么的了解,颜回真的可以用大智若愚来形容。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孔子与弟子颜回的故事

孔子与弟子颜回的故事 孔子是一代大儒,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与颜回是老乡,也是师生,孔子一生中据说有 弟子三千,但是孔子却称颜回是自己最得意的弟子,言语之中处处表现出对颜回的喜爱, 对颜回的评价非常的高,称其为“三月不违仁”,称其“贤哉回也”,颜回去世的时候孔 子已经是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痛哭流涕,说再也没有颜回那样的好学生了。 颜回,春秋时期鲁国人,是鲁国没落的旧贵族,到了其父亲颜路一代已经是徒有虚名,颜回十三岁拜孔子为师,可以说其一生都在追随孔子,与孔子朝夕相处的时间从其十三岁 入学到其三十八岁自己开堂讲学长达二十五年之久,可以说孔子对其是非常了解的,其对 孔子也是非常了解的。不仅仅孔子对颜回推崇有加,颜回对孔子也是非常的崇拜,即使是 在孔子学说不能被所有的国家接受作为施政纲领的时候颜回还是坚定的相信自己老师的思想,颜回说:“‘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 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可见颜回是孔子坚定的信徒。 孔子对颜回也是非常信赖的,《吕氏春秋》记载的《颜回攫其甑》就很好的说明了孔 子对颜回的信赖,孔子见到颜回从甑里面取食,但是还是相信了颜回的说法,相信是由于 炭灰弄脏了米饭,所以颜回才拿出来吃了。从这里可以见到颜回的品德,也可以见到孔子 对颜回高度的信赖。 从颜回与孔子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两个人的师生情谊是非常难得的,彼此互相信 赖互相推崇,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师生情谊的最高境界。 颜回是春秋时期的人,他14岁就跟随孔子,跟他学习各种为人之道和知识。并且他 自己很争气,成为了孔子的最得意的学生,在这么多弟子当中,孔子对他的称赞可以说是 最多的,说他是个好学的人,也是一个“仁人”。因此后世对颜回的赞扬依旧是络绎不绝,后世的君王或文人都尊崇他为颜子。说起这一对师生,就不得不提一下,孔子曾跟颜回有 过这么一段对话。 孔子说:“颜回啊,你先过来。你想想你家境比较低微,为什么就不去做官,然后以 弥补家用呢。”颜回回答道:“对于做官这件事情,我一点儿心思也没有,城郭外面我有50亩田地,我可以用来耕种粮食;在城郭内部的40亩田地,我们可以养殖蚕和种植麻;我 有着自娱自乐的方式,那就是波动鼓琴,并且夫子你跟我说的那些道理足以让我感到愉悦,我又为何非得要去做官呢。”孔子听了他的回答之后,先是变了一个脸色,说:“说的实 在是好啊,我知道这是你心愿。我听说善于满足的人,不会因为利益来使自己劳累;那些 安闲自得的人,知道自己已经失去很多东西,但是也不会觉得有丝毫的畏惧;注重自己内 心修养的人,不会因为自己不做官而感到惭愧。这样的话我曾说了很多次,但是在你的身 上我才是真正的看到,让我有了收获,可喜可贺。”

论语中成语故事大全

论语中成语故事大全 孔子与其弟子在论道讲学中留下了大量的经典言论,包括教育、为政、修养、处事等方面。你知道这些成语出自哪句话吗? 1.为政方面 孔子根据政治的需要,提倡道德政治,即“为政以德”的主张。他认为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政事是极其重要的。如: (名正言顺) [出处]“名不正则言不顺。”(《子路》) 释义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指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多形容(做事、说话)理由正当而充分。 (祸起萧墙) [出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季氏》) 释义祸乱就发生在内部。 (分崩离析) [出处]“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季氏》) 释义四分五裂,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形容家庭、集团、组织或国家分裂瓦解。 (待价而沽) [出处]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贡》) 释义等有了好价钱再卖。比喻怀才待用。 (欲速不达) [出处]“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 释义过于性急求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一言兴邦) [出处]“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子路》)

释义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 2.教育方面 孔子适应时代的发展,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建立了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论。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影响着中国的教育理念,其教学模式仍生存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关于教育方面的成语也一直在我们的语言中津津乐道。如: (有教无类) [出处]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 释义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诲人不倦) [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学而不厌) [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释义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勤奋好学。 (不耻下问) [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 (温故知新) [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释义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闻一知十) [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公冶长》) 释义听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 (举一反三) [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孔子与其弟子的故事

孔子与其弟子的故事 孔子;;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他带领弟子在六国讲学,发扬仁的思想。孔子用言行教导三千弟子,也留下很多典籍给后世人学习。那么孔子与其弟子的故事有哪些呢?下面是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孔子与其弟子的故事之孔子与子路 孔子带弟子子路周游列国时,途中发现一块破烂的马蹄铁,就让子路捡起来,不料子路懒得弯腰便假装没听见。 孔子没说什么,自己弯腰捡起了马蹄铁,用它在铁匠那儿换来3文钱,又用这钱买了十七八颗樱桃。 出了城,二人继续前行,经过的都是茫茫荒野,坐在牛背上的孔子猜到子路渴得厉害,就把藏在袖子里的樱桃悄悄地掉出一颗,子路一见,赶紧捡起来吃。 孔子边走边丢,子路也狼狈地弯了十七八次腰。 最后,孔子笑着对子路说:要是你刚才弯一次腰,就不会在后来没完没了地弯腰了。小事不干,将来就会在更小的事上操劳。 孔子与其弟子的故事之孔子与颜回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

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孔子与其弟子的故事之孔子与颜渊 一次,孔子北游农山,随从的弟子有子路、子贡、颜渊。 来到山顶,孔子极目远眺,喟然感叹道:“登高望远,见天地之悠悠,难免发千古之幽思。此情此景,同学们,何不在此说说,各自的志向,让老夫聆听一二。” 子路见老师说得如此感慨,便率先回道:“子路不才,愿有一天,遇到这样的场景:战场上,旌旗飞扬,席卷大地;战鼓钟声,响彻云天。白羽箭,如月光倾洒;赤羽箭,如日光飞动。此时,唯有我子路,能率领众军,英勇驱敌,一鼓作气,夺回千里失地。而子贡与颜渊两为同学,可作为我的随从高参。” 听了子路的豪言壮语,孔子点评道:“壮哉!勇士,一个奋不顾身的雄杰。”子贡看着踌躇满志的子路,笑了笑,然后轻步上前,洒然说道:“子贡不才,愿有一天,见齐国与楚国合战于苍莽原野,两军对垒,实力相当。正当旌旗相望,战尘相接,千钧一发之际,我子贡,身着白袍白冠,从容游说于白刃之间,不费一兵一卒,顿解两国纷争。

与孔子有关的成语故事教学文案

与孔子有关的成语故 事

■尽善尽美:形容好到极点,毫无缺陷. 孔子在齐国,有机会欣赏到他认为最美妙的音乐[[韶]].谓其尽善矣,又尽美也!而后大受感动,一连好多天老是想着它,吃肉也没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对于音乐入迷的情况.后人却借它来形容贫穷,真是怪哉. ■侃侃而谈:不慌不忙地谈着 在周代的等级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当于下大夫.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力求合乎周礼的人.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家乡,他显得温和恭顺,好像不会说话;在朝见场合,却长于谈论,有些谨慎罢了;在朝廷上,国君不在之时,他与同级官员说话,侃侃而谈,理直气壮;同上级说话,和颜悦色;君主来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不舍昼夜:表示时间不停地流逝之意. 孔子的时间观念强,曾对着河流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光阴一去不复返啊!就如河水这样昼夜不停地奔流吧! 时间如流水,一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为他懂得:时间就是财富啊! ■道不拾遗:形容社会风气道德良好. 孔子在鲁国当了几任官,他在任之时,鲁国政治有了极大改良:卖东西不讨价还价;掉了东西不必惊慌,老百姓都有自已的人格,不肯拾起收为已有. ■登堂入室:表示已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师专授指点. 孔子的弟子子路,为人刚勇,一日在孔家弹瑟,瑟声中带有杀气,犯了孔子的大忌--仁.孔 子自然不喜欢,又不便发作,就不满道: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能进入内室.他为何要在我家弹瑟啊?无聊!孔子的众弟子一听老夫子对子路不满,马上就改变对子路的看法和态度,越来越鄙视他. 两个启示:在别人家里最好安份些; 对于头儿,要懂得投其所好才是啊! ■道听途说: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涂同途)

后生可畏成语故事

后生可畏成语故事 导读:【成语】: 后生可畏 【拼音】: [hòushēngkěwèi] 【解释】: 后生:青年人,后辈;畏:敬畏,佩服。指青年人势必超过前辈,令人敬畏。后多用于称赞有志气有作为的青年人。 【出处】: 先秦·孔子《论语·子罕》: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举例造句】: “你们青春年少,正是~之时,还望努力自重才好。” 【成语故事】: 孔子在游历的时候,碰见三个小孩,有两个正在玩耍,另一个小孩却站在旁边。孔子觉得奇怪,就问站着的小孩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玩。小孩很认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闹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会伤人的身体;再退一步说,撕破了衣服,也没有什么好处。所以我不愿和他们玩。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过了一会儿,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里面,好久不出来,也不给准备动身的孔子让路。孔子忍不住又问:“你坐在里面,为什么不避让车子?”“我只听说车子要绕城走,没有听说过城堡还

要避车子的!”孩子说。孔子非常惊讶,觉得这么小的孩子,竟如此会说话,实在是了不起,于是赞叹他说:“你这么小的年纪,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小孩却回答说:“我听人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生下来,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马生下来,三天就可跟着母马行走,这些都是自然的事,有什么大小可言呢?”孔子不由感叹他说:“好啊,我现在才知道少年人实在了不起呀!”[2]有一天,项橐见到孔子时说:“听说孔先生很有学问,特来求教。”孔子笑着说:“请讲。”项橐朝孔子拱拱手问:“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听后说:“你真是问得怪,江河湖海,什么水都有鱼;不管柴草灯烛,什么火都有烟;至于植物,没有叶不能成树;没有枝也难于开花。”项橐一听格格直笑,晃着脑袋说:“不对。井水没有鱼,萤火没有烟,枯树没有叶,雪花没有枝。”孔子叹道:“后生可畏啊!老夫愿拜你为师。”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关于孔子弟子颜回的小故事

关于孔子弟子颜回的小故事 颜回是聪慧的,孔子的大弟子子贡这样说“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正 是由于颜回的聪慧,所以对于孔子的思想能够非常迅速的领略,并且能够将孔子的思想记 在心中,实践在自己的行为中。孔子讲学,颜回总是沉默寡言,别的学生都有很多的问题 问孔子,而颜回总是顺承老师,不曾提出一点疑问,开始的时候孔子也认为颜回有点愚笨,但是后来观察,看到颜回可以将儒家的思想贯穿在行为中,不禁感叹“贤哉回也!” 颜回是忠诚的,颜回的忠诚源自对孔子所创的儒家学说的推崇,颜回这样评价自己的 老师“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由此可见,颜回是孔子忠诚的拥护者,在孔子四处宣扬自己的思想不能够得到应用,陷于荒野,食粮不继的时候,包括子路、子贡在内的很多学生都对孔子的学说产生了怀疑,只有颜回坚定的相信孔子的思想。' 颜回也是生不逢时的,如果颜回生活在一个盛世,那么其思想就可以实现。但是不幸 的是颜回生长在春秋的末期,那个时期是一个崇尚武力,权臣当道,想要实现大同社会完 全不可能的社会,所以颜回在那个时代是落魄的,即使是名声在外,即使是成为一个名噪 一时的大儒,对于其生活质量并不能有任何的改善,所以颜回“身在陋巷,一箪食一瓢饮”。 虽然颜回生前是落魄的,但是其身后却得到了极大的荣宠,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 二贤之首,世代祭孔的时候颜回配享,以后的历代统治者更是不断的给颜回追加谥号,死 后的荣耀可以说非常的隆重。 《庄子-大宗师》记载了关于颜回的一个小故事,一次颜回跑来对孔子说,我进步了,老师,孔子问,怎么进步了?颜回说,我忘记仁义了。孔子说,好是好,不过还不够。过 了一段时间颜回又跑来跟孔子说,老师,我又进步了。孔子问,怎么进步了?颜回说,我 忘记礼乐了。孔子说,还不够。又过了一段时间,颜回再次来找孔子还是说自己又进步了,孔子又问是怎么进步了,颜回说,这次我“坐忘”了。孔子非常惊叹,问,你是怎么样 “坐忘”的?颜回答道,整个身体感觉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将自身的一切完全的忘却, 感觉到自己与整个世界相通,与清静融合。我觉得这就是“坐忘”。孔子感叹道,与道相 通就不会出现任何的分别与喜好,与大道一起变化就不会出现任何的障碍,颜回你真是一 个大贤啊,我也愿意跟你一起“坐忘”。 从这则小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颜回真的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已经能够不受到 任何的约束,不会受到任何的个人喜好的影响,因为其本身就是仁义,本身就是礼乐,这 些东西完全已经内化成为了颜回的精神境界,所以再也感受不到其约束力,自己所表现出 来的一切都是本身的需要,都是最自然地,毫无矫饰的。“坐忘”的境界我想对于大多数 人来说是难以做到的,当然,尚未经过教育的儿童最接近那种境界,可是儿童总会长大, 要想终生保持也是非常困难的。

孔子的成语故事

孔子的成语故事 一:尽善尽美 形容好到极点,毫无缺陷. 孔子在齐国,有机会欣赏到他认为最美妙的音乐[[韶]]. 谓其"尽善矣,又尽美也!"而 后大受感动,一连好多天老是想着它,吃肉也没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对于音乐入迷的情况.后人却借它来形容贫穷,真是怪哉. 二:侃侃而谈 不慌不忙地谈着 在周代的等级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当于下大夫. 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力求合乎周礼 的人.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家乡,他显得温和恭顺,好像不会说话;在朝见场合,却 长于谈论,有些谨慎罢了;在朝廷上,国君不在之时,他与同级官员说话,侃侃而谈,理直气壮;同上级说话,和颜悦色;君主来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三:不舍昼夜 表示时间不停地流逝之意. 孔子的时间观念强,曾对着河流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光阴一去不复 返啊!就如河水这样昼夜不停地奔流吧! 时间如流水,一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为他懂得:时间就是财富啊! 四:道不拾遗 形容社会风气道德良好. 孔子在鲁国当了几任官,他在任之时,鲁国政治有了极大改良:卖东西不讨价还价;掉了东西不必惊慌,老百姓都有自已的人格,不肯拾起收为已有. 五:登堂入室 表示已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师专授指点. 孔子的弟子子路,为人刚勇,一日在孔家弹瑟,瑟声中带有杀气,犯了孔子的大忌--仁. 孔子自然不喜欢,又不便发作,就不满道:"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能进入内室.他为何要在我家弹瑟啊? 无聊!" 孔子的众弟子一听老夫子对子路不满,马上就改变对 子路的看法和态度,越来越鄙视他.

两个启示:在别人家里最好安份些;对于头儿,要懂得投其所好才是啊!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中考语文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 13 富而有礼(通用)

13 富而有礼 有一天,鲁国有个人说孔子的坏话,但对子贡的评价却很高,恰好被子贡听到了。子贡并没有因为自己受到夸赞而高兴,反而特别生气。他对那个人说:“如果说一个人的能力是一个房子的话,那么我的老师孔子,光围墙就得有十丈高,而且屋子豪华无比,普通人是没有办法穿过围墙看到里面的,所以有人不懂得他的好。而我的房子的围墙只有肩膀那么高,很容易就被人看到了。”说孔子坏话的那个人听了这些话之后,不仅感受到了孔子的伟大,也更加尊重子贡了。 子贡的一个好朋友对他说:“你对你的老师那么恭敬,但是他真的比你强吗?”子贡说:“我的老师是高不可及的,就像高空一样,不能顺着梯子爬上去,他老人家就像是日月一样光耀,我哪能比得上呢?” 子贡的这段话表示了老师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让人不得不竖起大拇指。他用天比作老师,用天之高比作老师的德之高,用所有人都不能衡量的高度,来形容老师德行高度的不可比及。 子贡在外面非常维护孔子的名声,也是孔子晚年的依靠,给予老师各方面的照顾。可以说,对于当时丧子丧妻的孔子来说,子贡成为老师的唯一安慰,作为老师最亲的人陪伴与照顾老师。孔子去世后,他又为老师守丧六年,之后回到卫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 我们知道,子贡是个有礼貌的人。但是,他也做过一件让他羞愧的事。 孔子的弟子原宪为孔子守孝三年期满之后,在“草泽”之中隐居起来。原宪很穷,住在茅屋里,吃些粗茶淡饭。茅草屋狭小,蓬草门漏风,桑条作门轴,破瓮为窗户,上漏下湿之中,原宪尚能自得其乐弹琴唱歌。 有一天,已经当了卫国之相的子贡来见同学,高头大马,一身华贵,只可惜原宪贫民窟的窄巷过不去他的马车,只好下车步行,叩响柴门。原宪戴着裂口的帽子,穿着破跟的鞋,拄着藜杖应声开门,子贡一见原宪这个样子,非常惊讶,问道:“哎

孔子最欣赏的弟子颜回简介

孔子最欣赏的弟子颜回简介 颜回是孔子的学生,是七十二贤之首,也是孔子最欣赏的弟子。下面是为你搜集孔子最欣赏的弟子颜回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颜回,字子渊,后世尊称其为复圣,春秋时期鲁国曲阜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为人好学,被孔子称为“仁人”。 颜回十四岁时拜孔子为师,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在遇到危险或叛乱时,子路等人都对孔子即他的学说产生了怀疑,只有颜回始终站在孔子这边,并替孔子辩解。孔子关于“礼”、“仁”的要求,颜回都严格遵守,“敏于事而慎于言”,孔子因此经常称赞他有君子四德。颜回一生所向往的是一个没有战争饥饿的理想社会,“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 公元前481年,颜回去世,被安葬在鲁城东防山前。孔子悲痛万分,忍不住哀叹:“噫!天丧予!天丧予!”颜回没有当过官,也没有什么传世之作,只有一些言语被收录在《论语》中,他的思想基本与孔子的一致,后世尊称其为复圣。 纵观颜回的一生,他一生的大半时间都跟着孔子东西游走,游走在列国之间,他一生没有做过官,也没有写过什么著作,唯一留下的一些言语都收录在了《论语》等书上,他基本上全盘接受了孔子的思想,被后世的人尊称为“复圣”。遍览诸多提到颜回的文献,会发现颜回非常欣赏舜帝的无为而治,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孔子没有战争

人人仁义的理想社会。可见颜回不只是有着高尚的个人品德,也有着济世救人的高尚情怀。 颜回一生没有做官,在那个礼崩乐坏、儒家思想被不被认可的年代,颜回一直安于平淡,不改变自己的志向,“一箪食,一瓢饮”就能够让他乐在其中,这种坚守本心,不改其志的作为深受后来人的敬重。颜回从小就聪明过人,因为对于孔子之道了解的更加深入所以很是赞叹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这使得他对于孔子的敬重已经超过了一般的师生之情,而是把孔子放在了和上古先贤一样的层次上。 孔子为什么最欣赏颜回首先颜回是一个非常好学的学生,凡事老师一般都是喜欢好学的学生,从颜回死后孔子痛哭说,颜回死后就再也没有像颜回那么好的学生了。可见作为学生颜回是非常好学的。颜回不仅仅学习刻苦,同时也是非常聪明的,但是颜回的聪明往往表现为对孔子思想的理解上一点就透,甚至是做到活学活用,但是往往表现的有点大智若愚。孔子就曾经说:“回也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子贡也称赞颜回聪明,说颜回是“以一知十”而自己却只能是“以一知二”,一个学生既好学又聪明,怎么能不得到老师的喜欢呢? 再者颜回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最坚定的支持者。孔子周游列国寻找实现自己理想的国家的时候一直没有找到,被困在山野里,七天七夜没有吃一粒米,于是很多学生对孔子的儒家思想产生了怀疑,甚至是子游与子贡这样的大弟子也动摇了,只有颜回是孔子坚定的支持者,颜回认为老师的大道不行是因为那个世道出现了问题,“不容然后见

韦编三绝的历史成语故事

韦编三绝的历史成语故事 :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他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多才多艺,学识渊博。 孔子曾说过他的学问都是通过刻苦钻研得来的。孔子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没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只能通过自学来获得知识。他从十五岁开始发愤读书,因为没有人教,在学习上碰到难题就多方请教。他请教过做官的人,也请教过普通老百姓,请教过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请教过头上梳着小辫儿的儿童。孔子虚心好学,学无常师,三十岁时便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学者。 那时还没有纸张,制作书籍的材料主要是竹子。一般是把竹子削成一片一片的竹签,刮去上面的青皮,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刻字,称为“竹简”。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写成一部书要许多竹简,书的内容全部写上去以后,要用牢固的牛皮绳子把这些竹片按顺序编联起来,就可以阅读了,这样的过程就叫做“韦编”。由于一片竹简只能写很少的字,所以如果一部书的字数很多的话,那就需要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竹片。像《易经》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联起来的,因此相当沉重。 孔子到了晚年才开始学《易经》。《易经》是很难读懂的一部古书,孔子下了很大的功夫,才把它全部读了一遍,还只是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接着,他又读了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然后,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比较透彻的理解。此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同时也为了给弟子们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易经》,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联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好几次,不得不换上新的再读。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我能多活几年,我就可以理解些《易经》的文字与内容了。” 孔子一生中还编着了不少书籍,其中有《诗》《书》等几部书,还有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的史书《春秋》。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史记·孔子世家》 【求解驿站】编连竹简的牛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刻苦治学。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 【活学活用】我们提倡~的勤学精神,更提倡学以致用,有所创新。 【妙语点拨】孔子读《易经》,韦编三绝的故事启示我们:一学习要勤奋;二学习要用心,和知识交朋友;三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是重复。重复帮助记忆,重复是记忆之母,

为什么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

为什么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 古圣今贤中华读书报杨丹荷2013-09-06 颜回像 儒宗孔子“诲人不倦”,一生从事文化教育的时间长达数十年。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在众多学生中,颜回最得孔子之意,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颜回好学,能自我改善。 孔子极为好学,他自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博学于文”,也以“文”(他勤奋学习所掌握的《诗》《书》《礼》《易》《乐》等文化知识)教授弟子。不过,孔门学问中比“文”更重要的“学”,是培养君子德行和进行人伦道德实践,因而孔子强调: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在孔子看来,道德行为的培养比掌握文化知识更为重要。他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孔子教学内容广泛,其中最根本的学问是德行。《论语·先进》按照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分科记录了孔门优秀弟子名单: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这个排行榜印证了孔门学问首重德行。孔子认为学习者的首要任务是改善自身,把自己培养成道德“君子”。 培养德行的正确路径在于能够“反求诸己”。他指出: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为己之学”是将所学真知运用于自己的生命实践,真实地改善自我;“为人之学”则是以知识技能示人,以之获取功名利禄。 《礼记·大学》概括了儒家的为学目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随即指出,达成“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目标的路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祸起萧墙的成语故事

祸起萧墙的成语故事 : 公元前659年季友立公子姬申为国君,即为鲁僖公。同年,季友迫使莒国将鲁国乱臣庆父交还鲁国。由于季友对鲁国王室忠心耿耿,为维护鲁国的安定做出了贡献,僖公便把汶水北面的土地及费这个地方赐给了季友,并命季氏世代为上卿。从此,费地成为季氏的私邑。从此季友的子孙被称为季孙氏。 季孙氏以颛臾国靠近费邑,以后会给子孙造成威胁为借口,要出兵伐颛臾。颛臾在商代即是方国,故址在今平邑县柏林乡,至今平邑镇东还有颛臾村。周成王时颛臾成为鲁国附庸。颛臾地处鲁国首都曲阜和季氏采邑费城之间,周王室曾授权其祭祀少皋和蒙山,季氏要对这样一个处在鲁国疆域之内的附庸国大动干戈,这使孔子十分反感。他说,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季孙氏当时只是一个卿大夫,是不能擅自征伐的。季孙氏家臣子路和费邑宰冉求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老师孔子。孔子讲了一番季氏不应伐颛臾的道理,最后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一语点破了季氏伐颛臾的真正原因。 萧墙,指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或屏风。“萧墙之内”暗指鲁君。当时,季孙氏把持鲁国朝政,担心一旦鲁君起兵收回主权,颛臾会凭借地利帮助鲁君,便想先下手为强,消灭颛臾。所以孔子说,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鲁君萧墙之内。 孔子这句话,以后成为成语“祸起萧墙”,喻指祸乱出自内部。 【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zhuān臾。冉有、季路两人是孔子的弟子,也是季氏的臣子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相关人物介绍:

《论语》中的颜回形象

《论语》中的颜回形象 读过《论语》,颜回的形象总是让人记忆犹新。作为孔子的弟子,颜回在《论语》中并不是描写最多的一个,但却是受到孔子赞赏最多的一个。孔子将自己的弟子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进行了分类。其中颜回列德行科第一,在孔门弟子中备受青睐。他在《论语》中被称为“子”,孔子称赞他的话很多,这就确立了他是孔门第一大弟子的地位。自唐太宗以来,历代帝王多次对颜回予以封赠,这就又使得颜回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一、好学聪慧 在《论语》中,颜回受到老师的赞赏最多的地方在于他的好学精神,对于学习从不感到疲倦和满足。在上千弟子中,孔子独称赞他“好学”,而且认为除了颜回之外再没有听说好学的人。这在《论语》中反复出现。如在《雍也》篇中,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又如在《先进》篇中,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颜回的“好学”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一是学无止境的追求精神。“吾见其进也,吾未见其止也!”(《论语·子罕》)孔子说颜回一直都在努力学习,并没有懈怠放松过。《庄子》里记载他跟随孔子达到“夫子步亦步也,夫子言亦言也,夫子趋亦趋也,夫子辩亦辩也,夫子驰亦驰也”(《庄子·田子方》)的程度,因此,其学业提高很快。子贡叹服地说:“夫能夙兴夜寐,讽诵崇礼,行不贰过,称言不苟,是颜回之行也”(《孔子家语》)。二是现在学习态度的庄重上,孔子讲课时,他专心致志,认真听讲,从不懈怠,不放过每一个问题。孔子对此倍加赞扬,《论语·子罕》:“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意思是说,听孔子讲学始终不懈怠的,大概只有颜回一个人吧。《论语·颜渊》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回虽不敏,请事斯语。”这里,颜渊向孔子问仁,他并没有止步于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回答,而是深入下去“请问其目”,要求进一步了解仁的具体内容。向“仰之弥高”的孔子问哲理,他以其毕生的精力“钻之弥坚”“欲罢不能”(《论语·子罕》)。他坚守孔子“不耻下问”的教诲,“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论语·泰伯》)。 子谓子贡曰: “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颜回正是凭借他的聪慧内秀,勤于思索,使其学业进步非常快,孔子也称赞他“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论语·子罕》) 老子说:“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颜回无疑就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颜回的忠厚与内向,掩盖了他的聪颖善思,就连孔子一时也难以断定颜回的天资究竟属于那个层次。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观察了解,孔子才指出颜回并不愚。《论语·为政》记载:“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颜回天资极聪慧,就连能言善辩的子贡也坦率地说不敢与颜回相比。《论语·公冶长》记载:“子谓子贡曰:‘女与

成语故事10个

成语故事10个 导读:料敌如神 (liào dí rū shén) 唐朝时期,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叛乱,唐玄宗任命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去讨伐安禄山,他料敌如神,斩叛将周万顷,击退高秀岩,收复方中、马邑等地。又与河东节度使李光弼一起击败史思明,受到唐肃宗的重用。 料敌如神的意思是:料:预料。形容对敌方活动预料非常准确。 斩草除根 (zhǎn cǎo chú gēn) 隐公六年,卫国与陈国联合讨伐郑国。郑庄公战败,向陈桓公求和。陈桓公不同意。他的弟弟劝他:“跟善人处好关系,跟邻国友好相处,这是立国根本,你就与他和好了吧!”陈桓公生气地说:“宋、卫是大国,我们陈国不是他们的对手,不打还说得过去;可是郑国是个小国,为什么不攻打它呢?”于是陈桓公坚持继续攻伐郑国。两年以后,郑国国力强大了起来,派兵攻打陈国。陈国大败,陈国的邻国都没有前来救助。就此事,百姓纷纷议论,说:“陈国自作自受,自讨苦吃,这就是长期做恶事却不知道悔过的结果。古书上说,做恶事很容易,恶事就如同草原上突然燃起的大火,无法扑灭,最后烧到自己的头上。周朝有一位大夫名叫周任,他就讲过这样的一个道理:作为一国的国君,要能做到当机立断,对待恶人、恶事,就像农夫在田间铲草一样,一定要连根挖掉,不让它们有再生长的可能。”。 斩草除根的意思是:除草时要连根除掉,使草不能再长。比喻除

去祸根,以免后患。 文武之道 (wén wǔ zhī dào) 周朝时期,民间有一个祭祀百神的“蜡”节日,孔子带弟子子贡去看热闹。子贡担心百姓只顾玩乐而会有危险。孔子给子贡解释道:“百姓成年累月在田间劳作,让他们放松一下,有张有驰,这是周文王与武王定下的规矩,这样便于更好地生产。”。 文武之道的意思是:指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 捕风捉影 (bǔ fēng zhuō yǐng) 谷永,字子云,长安(在今陕西西安市)人,汉成帝时担任过光禄大夫、大司农等职。 汉成帝二十岁做皇帝,到四十多岁还没有孩子。他听信方士的话,热衷于祭祀鬼神。许多向汉成帝上书谈论祭祀鬼神或谈论仙道的人,都轻而易举地得到高官厚禄。成帝听信他们的话,在长安郊外的上林苑大搞祭祀,祈求上天赐福,花了很大的费用,但并没有什么效验。 谷永向汉成帝上书说:“我听说对于明了天地本性的人,不可能用神怪去迷惑他;懂得世上万物之理的人,不可能受行为不正的人蒙蔽。现在有些人大谈神仙鬼怪,宣扬祭祀的方法,还说什么世上有仙人,服不死的药,寿高得像南山一样。听他们的说话,满耳都是美好的景象,好像马上就能遇见神仙一样;可是,你要寻找它,却虚无缥缈,好像要缚住风、捉住影子一样不可能得到。所以古代贤明的君王不听这些话,圣人绝对不说这种话。”

孔子最得意的门生颜回

孔子最得意的门生颜回 颜回前521~前481年:曹姓,颜氏,名回。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亦颜渊,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以德 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雍也》。不幸早死。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 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 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颜回跟随孔子周游列国,过匡地遇乱及在陈、蔡间遇险时,子路等人对孔子的学说都 产生了怀疑,而颜回始终不渝,并解释道;“老师的理想很高,学问很深,所以才不被一 般世人所理解、采用,这正是他们的耻辱。”孔子听了很高兴。颜回素以德行著称。严格 按照孔子关于“仁”“礼”的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故孔子常称赞颜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他终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现一个“君臣 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无战争、无饥饿的理想 社会。公元前481年,颜回先孔子而去世,葬于鲁城东防山前。孔子对他的早逝感到极为 悲痛,不禁哀叹说;“噫!天丧予!天丧予!”颜回一生没有做过官,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 他的只言片语,收集在《论语》等书中,其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后世尊其为“复圣”。 颜回一生都没有做过官,其一生可以说都在孔子的身边度过的,一生之中从十三岁入学,到38岁离开孔子自己办学,可以说两个人在一起长达25年,可以说彼此是非常了解的,孔子评价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人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用现代人的眼光看,颜回的物质条件是这样的贫瘠,可以说甚至是不能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颜回还在乐什么呢?个人认为颜回是乐在可以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那么颜回喜欢什 么呢?我觉得颜回是喜欢追随孔子,因为追随孔子可以让其每天都可以有所收获。史书记载,颜回入学六年的时候学业已经基本完成,那么再追随着老师还有什么意义呢?但是孔 子的思想体系是博大精深的,颜回是完全意识到这一点的,颜回这样评价自己的老师“仰 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 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意思就是说孔子的学问是博 大精深的,自己越是研究就越是着迷,越是觉得不能追上自己的老师。可见颜回对孔子思 想体系的痴迷程度。 一个人总是要有一个喜好的,颜回喜好的就是研究孔子的儒家思想,就像是现在的很 多人痴迷于网络游戏一样,即使是不吃不喝甚至不睡,只要是能够游戏就好。我想颜回肯 定也像痴迷网络游戏的人一样痴迷上了孔子的思想,所以颜回之乐就是能够研究儒家的思想,就是可以追随自己的老师。

中国古代历史成语故事大全【五篇】

中国古代历史成语故事大全【五篇】 春秒时期,孔子有个学生叫子路,他身强体壮,粗暴好斗,在 孔子的教育下有了改变,便以孔子为师。孔子出行子路总是为老师驾车、做侍卫。孔子说:“有了子路以后就没人敢当面对我说无礼的话。”孔子也说:“子路的勇已超过了我的要求,没有更多的用处了。”子路虽然鲁莽但却很刚正不阿,他孝顺母亲。他穿着破棉衣坦 然地同穿狐皮袍子的达官贵人站在一起,毫不觉得自己比他们低贱。 难得的是他的老实,答应办的事一定办,决不拖泥带水,人们称颂他“子路无宿诺”《论语.颜渊篇》有一句孔子对子路的赞语:“子曰: ‘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子路)也与?’”打官司闹纠纷从来没有人能 够依据单方的只言片语来作出准确判决。孔子说,要有,就只有子路 可能。因为子路为人忠厚老实,大公无私,所以别人不会欺骗他,向 他说的都是真话。古人形容明决善断,就叫“片言折狱”,“片言决狱”、“片言断狱”或“片言可决”。 【子虚乌有】 西汉时期,的词赋家司马相如曾供职于梁孝王,他在梁孝王的 “梁园”住了三年,在那里写下了赫赫有名的《子虚赋》。《子虚赋》里说的是:楚王派子虚访问齐王,齐王率领出类拔萃的狩猎能手陪子 虚进行了大规模的游猎。齐国的乌有先生后来开诚布公地询问子虚对 游猎活动的感受,期望得到赞扬。子虚此时却对楚王的游猎活动侃侃 而谈,目的是贬低齐王的游猎活动。乌有先生竭力为齐王辩护,谁对 谁也不能心服口服。……此文词藻华丽,场面宏伟。汉武帝读了之后 赞叹不已,于是召见司马相如。司马相如说:“《子虚赋》写的诸侯 的游猎,假如是天子游猎,那场面一定是叹为观止。”汉武帝大喜, 请司马相如再写。司马相如就又写下了《上林赋》。《上林赋》写的 是亡是公听了子虚、乌有先生各自夸耀本国君主游猎盛况的对话后, 认为齐、楚都微不足道,他开始讲述天子游猎的气魄和天子花园上林 苑的壮丽。文章末尾,司马相如对诸侯、天子贪恋游猎、荒废政务的 行为冷嘲热讽,并主张修明政治,提倡节俭。

有关孔子弟子的故事介绍

有关孔子弟子的故事介绍 孔子乃我国千年难得的教育家,他几乎把自己的一生都放在了教育上,弟子足足有数 千人,子贡就是其中一个比较著名的。子贡是特别尊重老师的,这件事一直被后人称道, 现在就来说一下他尊重老师的几个事例。 有一天,鲁国有个人说孔子的坏话,对子贡的评价却很高,恰好被子贡听到了。他特 别生气,没有因为自己受到夸赞而留面子,就对那个人说,如果说一个人的能力是一个房 子的话,那么我老师的房子光围墙就得有十丈高,而且屋子豪华无比,普通人是没有办法 穿过围墙看到里面的,而我的房子的围墙只有肩膀那么高。他还把自己孔子比作是太阳, 比作月亮,太阳以及月亮光芒万丈,可不是一般人能够超越的。说孔子坏话的那个人听了 这些话之后,感觉十分尴尬,羞愧万分。 子贡在外面非常维护孔子的名声,在孔子去世之后,子贡特别伤心,在他的墓地旁守 了六年。 还有子贡的一个好朋友说:“你对你的老师那么恭敬,但是他真的比你贤良吗?”他说:“我的老师是高不可及的,就像高空一样,不能顺着梯子爬上去,他老人家就像是日 月一样光耀,我哪能比得上呢?”可以看得出来,他的才能还是很厉害的,可以说一定程 度上是超过了孔子的,他才能那么高,却还是如此尊重老师,可以说是难能可贵的,值得 大家学习。 子路是一个勇敢豪爽的人,但是子路也是一个尊敬师长,孝顺父母的人,在子路很小 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上面的这些品质,孔子对于子路也是有很多的夸奖之语被记载在史册中的,孔子对于子路的了解甚至是超过了子路对于自己的了解,可以说孔子对于子路还是比 较喜爱的,其中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子路的孝。 汉代刘向的《说苑-建本》就记载了《子路负米》的故事,子路小的时候家里比较贫困,自己经常吃一些粗陋的食物,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双亲早一点吃到米饭,不远百里去外 地背米,在路途上不愿意休息,为的就是能够让自己的双亲可以早一点吃到自己背回去的米,后来双亲去世了,子路离开家远游到楚国,子路也做了很大的官,生活条件非常的好,但是还是想回到吃粗陋的饭菜,去远方为自己的父母背米的日子,但是不可以了。 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子路的孝顺,也可以看到子路的勇敢与担当,后来为官为宰,但是父母已经不在,所以也提醒我们今天的人行孝一定要早,不要想着以后我要如何 如何孝顺自己的父母,也许当你发达的时候父母已经不在人世了,到那时再后悔就已经太 晚了。在古代有种说法,父母在不远游,但是对于今天的人来说这一准则已经非常的不合 时宜了,我们大多数人都远离父母在外面打拼,没有时间陪伴自己的父母,等到父母去世 了才后悔不已。

孔子拜师成语故事

孔子拜师成语故事 项橐(tuo),是中国古代的神童。年仅7岁就当了孔子的教师。《孔子项橐相问书》叙述的就是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有趣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四处讲学,宣扬儒家思想。一天,他正在坐车赶路,发现有三个小孩正在玩,其中一个小孩用沙土堆成了一座城。这个小孩就是项橐。 车被城挡住了,走不了了。可是这个小孩仍然在玩着,兴致勃勃,就象没有看见一样。孔子下车,浅笑着说“你怎么不知道车来了要让路呢”项橐这才抬起头来拿起大人的口气说:“从古至今,只听说车要绕城而过,那有城要避开车的道理?”孔子听了非常诧异,小孩如此能言善辩,而且象成年人一样不慌不忙。 孔子对这个孩子产生了兴趣,决定要考考他,就问道:“你知道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中没有鱼?什么门关不上?什么牛没法生牛犊?什么马不能生马驹?什么刀上没有环?什么活没有烟?什么样的男人没有妻子?什么样的女人没有丈夫?什么时候白天短?什么时候白天长?什么树不长杈?什么样的城没有使者?什么人没有孩子?。。。。。。”孔子一口起提了40多个问习题。 项橐认真听完,不慌不忙地答复:“土山,井水,空门,泥牛,木马,砍刀,仙人,仙女,冬天,夏天,枯树,空城,小孩。。。” 这些问习题涉及天文地理,自然现象,家庭伦理道德等方面内容,内容广泛,项橐都能对答如流,滴水不漏。孔子佩服,连说六个“善

哉” 项橐其实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人们所尊敬的孔子,就反问了几个问习题,结果孔子一个也答不上来。连叹到:“后生可畏也”。 孔子又说:“我车中有棋,咱们赌一盘吧。”谁知项橐一本正经地回绝,振振有辞地说:“我不,天子好赌,天下就不能太平,天公也不作美,诸侯好赌,就无心思治理国家;官吏好赌,就会耽搁处理文案;农民好赌,就会错过耕种庄稼的好时机,做学问的好赌,就会忘了诗书礼仪,小孩子好,该挨揍。原来是无聊、无用的事,学它做什么?” 孔子听了这些话,由赞扬变成了敬仰,他拜项橐为师。七岁的孩子从此名声远扬,而孔子以圣人之身,不耻以孩童为师,其举动也为天下人称赞。

古代精彩四字成语故事【五篇】

古代精彩四字成语故事【五篇】古代精彩四字成语故事一:【买椟还珠】 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这样,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 到市场上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见郑人将打开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先生,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然后低着头一边欣赏着木盒子,

一边往回走去。 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他原本以为别人会欣赏他的珍珠,可是没想到精美的外包装超过了包装盒内的价值,以致于“喧宾夺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当取舍;而楚人的“过分包装”也有些可笑。看待事物不能只重形式,不重内容;只看外表,不看本质。 上面的这个成语故事《买椟还珠》,讽刺舍本逐末,取舍不当的人。告诫人们做事应分清主次,不要混淆、颠倒。做事不能只看表面,更要注意内容,否则只能舍本逐末。 古代精彩四字成语故事二:【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举行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农民起义军的,最的是陈胜、吴广,接着有项羽和刘邦。 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镇压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又攻破邯郸,反秦武装赵王歇及张耳被迫退守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秦将王离率20万人围困。章邯率军20万屯于巨鹿南数里的棘原,并修筑两侧有土墙的通道直达王离营,以供粮草。赵将陈余率军数万屯于巨鹿北,因兵少不敢去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