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拜师成语故事
- 格式:docx
- 大小:16.19 KB
- 文档页数:2
孔子拜师的故事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
那么你知道孔子拜师的故事吗?下面由为大家介绍孔子拜师的故事,希望能帮到你。
孔子拜师的故事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
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孔子拜师读后感今天,放学回家后,我从书柜里拿出李一本写的<<孔子拜师>>这本书认真地阅读起来,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我。
这本书讲述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拜师的故事。
孔子是一位对知识孜孜以求的人,他一生热爱学习,到处向人请教,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机会。
由于孔子虚心学习、勤奋钻研学问,他年轻时就已经成为很有名气的老师了,但他从不满足在学问上所取得的成就。
他认为学无止境,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
三十岁时,他决心再拜老师,继续学习。
于是,他离开自己的家乡曲阜,来到距家乡上千里的洛阳,拜当时的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历尽千辛万苦,他终于找到了老子。
可老子对他说:“你就是孔子啊!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说:“您的学问很深,跟您学习,必有长进。
古人拜师的故事1. 孔子拜师老子,那可是一段被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啊!你想想,孔子那可是大圣人啊,他都能如此谦逊地去拜老子为师,这是多么让人佩服的举动。
据说孔子见到老子后,恭恭敬敬地请教,就像一个求知若渴的孩子。
这不就像我们遇到了特别厉害的专家,满心期待地向人家学习一样吗?2. 程门立雪的故事大家肯定也都听过吧!杨时和游酢为了拜见老师程颐,大冬天在门外等了好久,以至于雪都下得那么深了,他们还一动不动。
哎呀,这种坚持和对老师的尊重,简直让人惊叹!这就好比我们为了追求自己心中的梦想,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放弃呀!3. 岳飞小时候拜周侗为师学习武艺,那是何等的机缘和决心啊!周侗将自己的本事倾囊相授,岳飞也刻苦学习。
这师徒之间的情谊,不就像我们和帮助我们成长的长辈一样深厚吗?想想看,如果没有周侗的教导,岳飞能成为那么厉害的英雄吗?4. 张良拜师的故事也很神奇呢!张良偶遇黄石公,经过多次考验才得到黄石公的指点。
这像不像我们在生活中努力争取机会,想要遇到那个能改变我们命运的人?黄石公看似古怪的要求,却成就了张良,多有意思!5. 鲁班拜师那可是吃了不少苦啊!他一路找师傅,经历了各种困难,终于如愿以偿。
这不就跟我们为了实现目标,不断努力克服困难一样吗?鲁班的执着和毅力真是让人赞叹不已!6. 李白也有拜师的经历哦!他为了提升自己的诗文才华,四处拜访名师。
他的求知欲就像燃烧的火焰,那么强烈。
简直跟我们渴望学到新技能的时候一模一样呀!7. 徐悲鸿年轻的时候拜康有为为师,康有为的教诲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就好像我们在成长道路上遇到了那个给我们指引方向的人,是多么幸运的事情啊!我觉得古人拜师的这些故事都特别有意义,他们让我们看到了尊师重道和对知识的渴求能带来多大的力量,也激励着我们不断努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提升自己。
名人拜师学艺的故事_孔子拜师学艺的故事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那么,孔子拜师学艺的故事吗?大家知道下面我们来看看孔子拜师学艺的故事,欢迎阅读借鉴。
孔子拜师学艺的故事一天,孔子和众弟子乘坐马车到一个地方去讲学,见前面有一个六七岁的小孩在路上堆土玩,子贡便大喝一声,要赶车轧过去。
可是那个孩子把路一挡,高声叫道:“站住,前有城池在此,过不去了,你们退回去绕道走吧!”子贡赶紧停车,喊道:“你这顽童休得胡闹,这是孔夫子的车,快放过去!”“不管谁都得讲道理,我来问你们:到底该城躲车还是车躲城?”小孩有板有眼地说。
子贡又气又急正要发作,孔子从车上走下来忙拦住说:“小孩讲得在理,你们不要乱来。
”说着,孔子走上前对小孩搭躬施礼道:“神童在上,老夫有礼了。
我们有要事在身,万望高抬贵手,借个路让我们过去吧!”小孩问道:“你们有什么要事呀?”“周游列国呀。
”“周游列国是作啥呀?”“讲学传道啊。
”“讲学传道就得有一套本事和才学,你知道些什么呀?”孔子回答道:“不是老夫夸口,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什么事我都略知一二。
”小孩又问:“那你知道自己的眉毛有多少根吗?”孔子说道:“眉毛本人看不见,怎么能知道呢?”小孩眼珠一转,接着问:“那天上的星星看得见,你知道有多少颗吗?”“天上的星星浩如烟海,如何数得过来呢?”孔夫子为难地说。
小孩笑着说道:“那日头就有一个,早晨像冰盘,晌午赛玉环,我来问你,什么时候近什么时间远?”孔子想了半天还是回答不上来,便诚恳地对那个小孩说:“本人才疏学浅,以上事情确实不知,愿拜你为师,望多指教。
”说着,磕头便拜。
后来孔子以此事教导众弟子说:“不要强不知以为知,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莫忘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点评:满腹经纶、声名显赫的孔子却拜7岁孩童为老师,其谦逊、实事求是的态度让后人肃然起敬,也说明了孔子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是一句空话,他说到做到。
关于孔子的成语故事
第一个成语是“饮水思源”。
相传,孔子的学生子贡在鲁国做官,受到百姓的尊敬。
子贡感到自己的成就来自于孔子的教诲,于
是写信向孔子述说自己的成就,并问孔子,“我在这里受到百姓的
尊敬,这都是您的教诲使然。
我应该怎样回报您呢?”孔子回信给
子贡,“你在那里能受到百姓的尊敬,这都是你自己的努力使然。
不要忘记饮水思源。
”子贡明白了,他的成就离不开孔子的教诲,
所以他要感恩师恩,饮水思源。
第二个成语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相传,有一天,孔子
的学生子路问孔子,“老师,您说人要有远大理想,可是我总觉得
自己的能力有限,很难做到。
”孔子对他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只要你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就一定能够实现自
己的理想。
”子路听了孔子的话,鼓起勇气,努力学习,最终成为
了一名杰出的学者。
第三个成语是“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相传,孔子
的学生曾子问孔子,“老师,您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告诉他,“人们常常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但更应该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只有了解了别人,才能更好地与人
相处,做到知人善任。
”。
通过这些关于孔子的成语故事,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孔子的思想,更能够从中汲取智慧,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希望我们能够在日
常生活中,不忘饮水思源,脚踏实地,了解他人,做一个有智慧、
有情怀的人。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孔子的思想,为社
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一:孔子拜师相关的故事项橐〔tuó〕,是中国古代的神童。
年仅7岁就当了孔子的老师。
?孔子项橐相问书?表达的就是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有趣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四处讲学,宣扬儒家思想。
一天,他正在坐车赶路,发现有三个小孩正在玩,其中一个小孩用沙土堆成了一座城。
这个小孩就是项橐。
车被城挡住了,走不了了。
可是这个小孩仍然在玩着,兴致勃勃,就象没有看见一样。
孔子下车,微笑着说“你怎么不知道车来了要让路呢〞项橐这才抬起头来拿起大人的口气说:“从古至今,只听说车要绕城而过,那有城要避开车的道理?〞孔子听了非常惊讶,小孩如此能言善辩,而且象成年人一样镇定自假设。
孔子对这个孩子产生了兴趣,决定要考考他,就问道:“你知道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中没有鱼?什么门关不上?什么牛没法生牛犊?什么马不能生马驹?什么刀上没有环?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样的男人没有妻子?什么样的女人没有丈夫?什么时候白天短?什么时候白天长?什么树不长杈?什么样的城没有使者?什么人没有孩子·····〞孔子一口气提了40多个问题。
项橐认真听完,不慌不忙地答复:“土山,井水,空门,泥牛,木马,砍刀,萤火,仙人,仙女,冬天,夏天,枯树,空城,小孩······。
〞这些问题涉及天文地理,自然现象,家庭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内容广泛,项橐都能对答如流,滴水不漏。
孔子佩服,连说六个“善哉〞!项橐并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人们所尊敬的孔子,就反问了几个问题,“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结果孔子一个也答不上来。
连叹到:“后生可畏也〞。
孔子又说:“我车中有棋,咱们赌一盘吧。
〞谁知项橐一本正经地拒绝,振振有辞地说:“我不赌博,天子好赌,天下就不能太平,天公也不作美,诸侯好赌,就无心思治理国家;官吏好赌,就会耽误处理文案;农民好赌,就会错过耕种庄稼的好时机,做学问的好赌,就会忘了诗书礼仪,小孩子好赌博,该挨揍。
与孔子有关的成语故事
第一个成语是“饮水思源”。
相传,孔子曾经在鲁国游学时,遇到了一个老人。
老人问孔子,“你为什么要学习?”孔子回答说,“学习是为了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
”老人又问,“你的德行是从哪里来的?”孔子想了想,然后说,“我的德行是从我的老师那里学来的。
”老人点点头,对孔子说,“那你应该知道,饮水思源,你要感恩你的老师,因为他是你学问的根源。
”孔子听了老人的话,深有感触,从此更加尊敬师长,饮水思源成为了他一生的行为准则。
第二个成语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相传,孔子曾经对他的学生们说,
“学习是一次长途旅行,但是这个旅行必须从我们的脚下开始。
只有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学习,才能走得更远。
”这句话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要从基础做起,只有脚踏实地,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第三个成语是“养正之风”。
相传,孔子曾经对他的学生说,“一个人要想成
为一个有德行的人,就要养成正直的品格,做到言行一致。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品行是需要通过日积月累的修养才能形成的,要养成正直的品格,做到言行一致,才能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
第四个成语是“不耻下问”。
相传,孔子曾经对他的学生说,“一个人要想学
到更多的知识,就要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请教。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学到更多的知识,就要虚心向别人请教,不要因为自己的骄傲而错过了学习的机会。
以上就是与孔子有关的成语故事,这些成语故事不仅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理念,
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智慧。
希望我们能够从这些成语故事中汲取智慧,成为有德行的人。
孔子拜师的故事_孔子拜师的过程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
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想去拜师学艺,孔子为什么要拜师呢?结果又如何?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拜师的故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拜师的故事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
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位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孔子拜师的过程《三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昔仲尼,师项橐(tuó).”“仲尼”大家都知道是孔子,而“项橐”是燕国一少年.有一天,项橐见到孔子时说:“听说孔先生很有学问,特来求教.”孔子笑着说:“请讲.”项橐朝孔子拱拱手问:“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听后说:“你真是问得怪,江河湖海,什么水都有鱼;不管柴草灯烛,什么火都有烟;至于植物,没有叶不能成树;没有枝也难于开花.”项橐一听格格直笑,晃着脑袋说:“不对.井水没有鱼,萤火没有烟,枯树没有叶,雪花没有枝.”孔子叹道:“后生可畏啊!老夫愿拜你为师.”从“孔子拜师”的故事中,我们应得到两点启示:一是学问(知识)是无止境的;二是要善于观察、分析、积累.若只捧着现有的知识,坐而不学,将被社会淘汰.要不,孔圣人为什么会败在项少年手下呢?关于孔子的歇后语孔夫子拜师——不耻下问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孔夫子背书籍——里面大有文章孔夫子吃粥——心里没数孔夫子出门——三思而行孔夫子当教授——古为今用孔夫子的背包——准是书(输)孔夫子的褡裢——书呆(袋)子孔夫子的坟——久慕(墓)孔夫子的砚台——黑心;黑了心孔夫子的砚台——心太黑孔夫子的嘴巴——出口成章孔夫子挂腰刀——文不文,武不武孔子拜师的故事_孔子拜师的过程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尊师成语故事公元前551年,孔丘(后世称孔子)出生在鲁国曲阜的一个贫苦家庭。
孔丘聪明好学,很早就开始跟随父亲学习经书。
十五岁时,孔丘的父亲去世,他开始担任家庭的经济支柱。
但孔丘并没有因此放弃学习,他仍然拼命自学经书,希望有一天能够为天下立功。
一天,孔丘听到了一个名叫老聃的道士在讲学,就前去请教。
老聃问孔丘:“你为什么要学习?”孔丘回答:“我想为天下立功,为社会做出贡献。
”老聃说:“你这个想法很好,但你还不够聪明,需要找一个好老师来指导你。
”听了老聃的话,孔丘决定拜师学习。
他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了一位名叫老师的大儒。
孔丘向老师请教,老师看到孔丘的诚心和勤奋,决定收他为徒。
从此,孔丘开始刻苦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经过多年的学习,孔丘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的思想和道德观念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拜师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需要找到好老师,而好老师也需要学生的诚心和勤奋。
故事二:曹操尊师重教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年少时就聪明好学,善于思考。
曹操十分尊重老师,曾经说过:“吾师数人,每一人有所长处,吾因而得其长处,以成吾才。
”曹操的第一位老师是陈琳,他是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
陈琳教曹操诗词、文章和政治理论,曹操十分敬重他。
后来,曹操又拜了一位名叫郭嘉的大儒为师,郭嘉教授曹操兵法和军事策略,曹操对他的敬仰更加深入。
曹操尊师重教,不仅是因为他知道老师的重要性,更是因为他深知学习的重要性。
曹操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最终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需要尊重老师,也需要不断努力和提高自己。
故事三:张衡问道张衡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和发明家。
他年少时就喜欢学习,常常请教老师。
有一天,他向老师问道:“为什么太阳、月亮和星星能够在天空中运行?”老师回答:“这是因为天空是一个巨大的圆球,太阳、月亮和星星都在圆球上旋转。
”张衡听了以后,觉得老师的回答并不是很准确。
关于成语中的名人故事1:孔子拜师关于成语中的名人故事1:孔子拜师项橐(tuo),是中国古代的神童。
年仅7岁就当了孔子的老师。
《孔子项橐相问书》叙述的就是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有趣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四处讲学,宣扬儒家思想。
一天,他正在坐车赶路,发现有三个小孩正在玩,其中一个小孩用沙土堆成了一座城。
这个小孩就是项橐。
车被城挡住了,走不了了。
可是这个小孩仍然在玩着,兴致勃勃,就象没有看见一样。
孔子下车,微笑着说“你怎么不知道车来了要让路呢”项橐这才抬起头来拿起大人的口气说:“从古至今,只听说车要绕城而过,那有城要避开车的道理?”孔子听了非常诧异,小孩如此能言善辩,而且象成年人一样镇定自若。
孔子对这个孩子产生了兴趣,决定要考考他,就问道:“你知道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中没有鱼?什么门关不上?什么牛没法生牛犊?什么马不能生马驹?什么刀上没有环?什么活没有烟?什么样的男人没有妻子?什么样的女人没有丈夫?什么时候白天短?什么时候白天长?什么树不长杈?什么样的城没有使者?什么人没有孩子?。
”孔子一口起提了40多个问题。
项橐认真听完,不慌不忙地回答:“土山,井水,空门,泥牛,木马,砍刀,仙人,仙女,冬天,夏天,枯树,空城,小孩。
”这些问题涉及天文地理,自然现象,家庭伦理道德等方面内容,内容广泛,项橐都能对答如流,滴水不漏。
孔子佩服,连说六个“善哉”项橐并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人们所尊敬的孔子,就反问了几个问题,结果孔子一个也答不上来。
连叹到:“后生可畏也”。
孔子又说:“我车中有棋,咱们赌一盘吧。
”谁知项橐一本正经地拒绝,振振有辞地说:“我不赌博,天子好赌,天下就不能太平,天公也不作美,诸侯好赌,就无心思治理国家;官吏好赌,就会耽误处理文案;农民好赌,就会错过耕种庄稼的好时机,做学问的好赌,就会忘了诗书礼仪,小孩子好赌博,该挨揍。
赌博原来是无聊、无用的事,学它做什么?”孔子听了这些话,由赞赏变成了敬佩,他拜项橐为师。
七岁的孩子从此名声远扬,而孔子以圣人之身,不耻以孩童为师,其举动也为天下人称赞。
孔子拜师讲了什么道理孔子拜师的故事及启示在历史的长河里,还有许多的逸闻趣事没有被记录在课本,而是在民间流传,被津津乐道,孔子拜师的故事: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精神是小编为各位搜集的趣事。
《史记》记载一日孔子子乘着一辆马车周游列国。
来到一个地方,见有一孩子用土围成了一座“城”,坐在里面。
孔子就问:“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那孩子回答:“人们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
可是,今天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
因为自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问:“你叫什么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项橐。
”孔子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连串问题来难项橐,但是都被项橐巧妙的化解。
孔子觉得这孩子知识渊博,连自己也辩不过他,只得长叹一声,俯下身子对项橐和蔼地说:“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
”回头对弟子们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矣。
要不耻下问。
”经孔子这一褒奖,项橐便名扬九州,震动朝野。
以后《史》、《志》有关章节都有记载。
据《史记》记载,甘罗十二岁拜丞相时,还拿项橐作比喻,说服文信侯吕不韦让自己出使赵国。
南宋大儒王应麟编写的《三字经》劝诸后生说:“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盖出于此。
孔子拜师的故事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
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
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与不善,都可以为师。
《论语》中有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他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所以说“何常师之有“,没有固定的老师。
《论语》中不少记载,如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始我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我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拜师项橐的故事
摘要:
一、孔子与项橐的背景介绍
二、孔子拜项橐为师的经过
三、孔子从项橐处学到的教益
四、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正文:
一、孔子与项橐的背景介绍
孔子,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誉为“大成至圣先师”。
他提倡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品质,创立了儒家学派,影响了后世几千年。
项橐,字子路,又称项子路,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贤人,擅长辩论,年纪轻轻便闻名遐迩。
二、孔子拜项橐为师的经过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曾拜访项橐,向他请教礼仪之道。
当时,孔子已经颇有名气,但他并不因此而自满。
相反,他谦虚地向项橐请教,并表示:“子路吾弟,吾闻善人之道,愿闻其详。
”项橐见孔子真诚求教,便详细解答了他的疑问。
三、孔子从项橐处学到的教益
孔子从项橐处学到了很多关于礼仪、道德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让孔子的思想更加完善,为后来创立儒家学派奠定了基础。
此外,孔子还从项橐那里学到了辩论技巧,使他在论述儒家观点时更加有力。
四、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孔子拜师项橐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地位多么崇高,都应该保持谦虚好学的态度。
学习是人生永恒的主题,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成为真正的智者。
此外,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尊重贤者,向他们请教,以便更好地成长。
总结:孔子拜师项橐的故事,展示了孔子谦虚、好学的品质,同时也体现了他对知识的渴求。
孔子拜师课文原文《孔子拜师》阅读民间故事,可以滋润你枯燥的日常生活,愉悦你的精神世界,而且也可以充实你的民间知识。
一起来看看课文原文,仅供大家参考!谢谢!典故项橐(tuó),是中国古代的神童。
年仅7岁就当了孔子的老师。
《孔子项橐相问书》叙述的就是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有趣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四处讲学,宣扬儒家思想。
一天,他正在坐车赶路,发现有三个小孩正在玩,其中一个小孩用沙土堆成了一座城。
这个小孩就是项橐。
车被城挡住了,走不了了。
可是这个小孩仍然在玩着,兴致勃勃,就像没有看见一样。
孔子下车,微笑着说“你怎么不知道车来了要让路呢”项橐这才抬起头来拿起大人的口气说:“从古至今,只听说车要绕城而过,那有城要避开车的道理?”孔子听了非常诧异,小孩如此能言善辩,而且像成年人一样镇定自若。
孔子对这个孩子产生了兴趣,决定要考考他,就问道:“你知道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中没有鱼?什么门关不上?什么牛没法生牛犊?什么马不能生马驹?什么刀上没有环?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样的男人没有妻子?什么样的女人没有丈夫?什么时候白天短?什么时候白天长?什么树不长杈?什么样的城没有使者?什么人没孩子?”孔子一口气提了40多个问题。
项橐认真听完,不慌不忙地回答:“土山,井水,空门,泥牛,木马,砍刀,萤火,仙人,仙女,冬天,夏天,枯树,空城,小孩。
”这些问题涉及天文地理,自然现象,家庭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内容广泛,项橐都能对答如流,滴水不漏。
孔子佩服,连说六个“善哉!"项橐并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人们所尊敬的孔子,就反问了几个问题,结果孔子一个也答不上来。
连叹到:“后生可畏也”。
孔子又说:“我车中有棋,咱们赌一盘吧。
”谁知项橐一本正经地拒绝,振振有辞地说:“我不赌博,天子好赌,天下就不能太平,天公也不作美,诸侯好赌,就无心思治理国家;官吏好赌,就会耽误处理文案;农民好赌,就会错过耕种庄稼的好时机,做学问的好赌,就会忘了诗书礼仪,小孩子好赌博,该挨揍。
跟孔子有关的成语故事大全孔子是春秋大思想家孔子的故事为后人津津乐道,其中就有孔子学琴及孔子相师的成语故事。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跟孔子有关的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相师的故事孔子相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故事在《史记》中也有记载,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有一日,孔子带领着弟子们路过一处地方,孔子见到有一个孩子在路中间用沙土建造了一座“城池”把自己围在里面。
孔子很好奇,于是询问小孩:“你为什么要在路中间玩耍,不躲开马车呢?”那孩子则伶俐的反问道:“从来只有马车躲避城池的,哪有人说城池要给马车让路的。
这个国家的人们都说孔老先生是个学识渊博,知天文,明地理,是整个天下最有学问的人。
今天看来实在是名不副实,传言夸大啊。
”孔子被讽刺地不知言语,于是问其姓名,那孩子回答自己叫做项橐。
之后,孔子晃过神来,决定为难一下那小孩,给自己挽回一点颜面,结果孔子提出了一堆难题都被项橐一一解答。
孔子冷静下来后,调整好心态对项橐俯下身子心服口服道:“有志不在年高,达者为先,我应该拜你为师。
”孔子觉得项橐年纪小小就有渊博的知识,并且能言善辩,连自己也要甘拜下风。
于是之后对弟子们训诫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矣,治学当不矜不傲,对自己不如的人应该不耻下问。
”这就是孔子相师,感叹“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故事。
宋代的应麟编写《三字经》记载到:“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孔子拜师的故事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丰富,总是想学习更多的知识。
据史料推断,在孔子三十岁之前他曾离开自己的家乡去拜道家思想奠基者老子为师学习知识。
孔子去洛阳的路途很远,但是孔子不畏困难,日夜兼程。
经过几个月的跋山涉水孔子终于走到了洛阳。
在洛阳的城门外,他看见一位头发胡子花白的老人站在城门外。
孔子心想:“这就应该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孔子走上前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子吧?”老子有些奇怪,自己并不认识眼前的这位年轻人为什么他会认识自己呢?老子很疑惑。
孔子拜师等成语小故事孔子拜师孔子带领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在去陈国和蔡国的路上被困,一连好几天没吃上一顿饭.孔老夫子实在受不住,只好大白天躺下睡大觉,想以此来忘却饥饿.孔子的大弟子颜回见老师饿得很,心中十分忧伤,心想,老师上了年纪,怎能经得住这般折磨啊!再不想出办法,怕是要出危险了.颜回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可想,只好去向人乞讨.这一次真是天不绝人,居然碰上一个好心肠的老婆婆,给了他一些白米.颜回高高兴兴地把米拿回来,急忙把米倒在锅里,砍柴生火,不一会儿,饭就熟了.孔夫子这时刚好醒来,突然闻到一股扑鼻的饭香,好生奇怪,便起来探看.刚一跨出房门.就看见颜回正从锅里抓了一把米饭往嘴里送.孔子又高兴又生气:高兴的是有饭吃了;生气的是,颜回竟然如此无礼,老师尚且未吃,他却自己先吃了起来.过了一会儿,颜回恭恭敬敬地端来一大碗香喷喷,热腾腾的白米饭,送到孔子面前,说:"今日幸好遇到好心人赠米,现在饭做好了,先请老师进食."不料孔子一下子站起身来,说:"刚才我在睡梦中见到去世的父亲,让我先用这碗白米饭祭奠他老人家."颜回一把将那碗米饭夺了回去,连忙说:"不行!不行!这米饭不干净,不能用它来祭奠!"孔夫子故作不解地问道:"为何说它不干净呢 "颜回答道:"刚才我煮饭时,不小心把一块炭灰掉到上面,我感到很为难,倒掉吧,太可惜了,但又不能把弄脏的饭给老师吃呀!后来,我把上面沾有炭灰的饭抓来吃了.这掉过炭灰的米饭怎能用来祭奠呢 "孔夫子听了颜回的话,才恍然大悟,消除了对颜回的误解,深感这个弟子是个贤德之人.程门立雪“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
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
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
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
孔子拜师原文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
下面由店铺为大家介绍关于孔子谦虚拜师的故事,希望能帮到你。
孔子拜师求学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位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人物介绍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字仲尼,名孔丘,祖籍宋国栗邑,今属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属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17个与孔夫子的成语故事17个与孔夫子有关的成语故事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17个与孔夫子有关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1、至圣先师【解释】:至:最。
旧时特指孔子。
也称大成至圣先师。
【出自】:《礼记中庸》:“唯天下至圣,为能联盟睿知,足以有临也。
”《礼记文王世子》:“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
”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
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及行事,必以币。
凡释奠者,必有合也。
及行事,必以币。
凡释奠者,必有合也。
2、有教无类【解释】:不应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进行教育。
【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西周时期,政府设国学和乡学两类。
国学又分大学和小学两级,而乡学则多称为庠、序、校、塾等。
《礼记王制》记载,“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西周前期,因战事频仍,学校教育以武事为主,而西周后期政权稳定,开始倾重文化教育。
当时大学学习以礼、乐、射、书为主,而小学则多学六艺基础知识。
此时的教育依然以贵族教育为主,平民是很难进入官办学校学习的。
3、见贤思齐【解释】: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看齐。
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看齐。
【出自】:《论语里仁》(孔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示例】:则为他和曲填词,移宫换羽,使老夫见贤思齐,回嗔作喜。
出自元关汉卿《谢天香》第四折。
4、慎终追远【解释1】: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终:谨慎的思考人生于天地之间的意义。
追远:看看老祖宗们都留下了些什么,在自身与先贤之间做一个对比,应效法先古圣贤。
每个人都这样的去思考,人民的道德就自然敦厚了。
【解释2】:宋儒的解释。
终,人死;远,指祖先。
慎终追远,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解释3】:慎,害怕;终,结果;追远,指找当初的动机和原因。
正所谓凡人怕果,圣人怕因。
孔子拜师故事的内容简介孔子拜师的故事及启示作者:诗书传千古话说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列国,宣传他儒家的政治主张。
可谓是处心积虑啊!这一天孔子做的马车就到了晋国。
正走着,看见一个小孩在路当中,旁若无人的堆着些碎石瓦片自得其乐的玩耍着,也就挡住了孔子的路。
孔子下了车,看了看这个小孩,也就是六七岁的年纪,还不知道什么,就和颜悦色的对孩子说:“这个顽童,你不该在路的中间玩耍,既挡住了我们的车,还很危险。
找个好的地方玩去吧。
”孩子抬起稚嫩的小脸说:“您这个老人家,看看不是我要挡住您去的路。
您来看看这是什么!”孔子一听就是心里一吓。
看了看,原来是这个孩子用碎石瓦片在路上摆了一座城池,这一下非同小可。
这时孩子又说:“这分明是这座城池挡住了您的路。
应该么!是城池给车让路才是呢?还是车给城池让路呢?您说!”孔子怔了一下,他觉得这个孩子既聪明肯动脑子,还不失礼仪,是个可造之材。
于是就问:“这个顽童,你姓什么?今年几岁了?”本来孔子被这个孩子给问住了,但是他发现这个孩子的慧根不错。
孩子回答说:“我姓项叫项襄。
今年七岁了。
”孩子这不吭不卑的回答,让孔子有了一种愿望。
孔子对他的学生们说:“项襄七岁懂礼,可以做我的老师了。
”学生们都不解师傅这是说哪里话来?自己本来就是个圣人,怎么还要拜这个七岁的孩子为师呢?”孔子不答,只是默默地走到项襄跟前,行了拜师礼。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待学问上是不耻下问的,不管你的年龄大小,只要你的知识比我高,那你就是我的老师。
这时孔子对待学问的态度。
不然怎么说孔子就是圣人呢!何况你我这些凡人。
孔子曾经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看来他真的是这么认为的,也是这么做的。
现在的人遇到问题解决不了,不是前去问问那些有能力的人,而是除了上网找答案外就没有其他的法子了。
岂不知学问学问,一学二问才是增加知识的积累。
可是现在有多少人还去问问他的老师们呢?致使那些老师们失去了自己做老师的本心。
有多少老师们天天盼着他的学生去问问他呀!那可是他的本职工作啊!亲们!我今天把这个故事送给大家分享一下,目的就是回顾一下自己,并且教育孩子们在上学其间一定要勤学好问才是,所以说学问这两个字的奥妙可是深厚的意义呀!。
孔子拜师成语故事
项橐(tuo),是中国古代的神童。
年仅7岁就当了孔子的教师。
《孔子项橐相问书》叙述的就是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有趣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四处讲学,宣扬儒家思想。
一天,他正在坐车赶路,发现有三个小孩正在玩,其中一个小孩用沙土堆成了一座城。
这个小孩就是项橐。
车被城挡住了,走不了了。
可是这个小孩仍然在玩着,兴致勃勃,就象没有看见一样。
孔子下车,浅笑着说“你怎么不知道车来了要让路呢”项橐这才抬起头来拿起大人的口气说:“从古至今,只听说车要绕城而过,那有城要避开车的道理?”孔子听了非常诧异,小孩如此能言善辩,而且象成年人一样不慌不忙。
孔子对这个孩子产生了兴趣,决定要考考他,就问道:“你知道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中没有鱼?什么门关不上?什么牛没法生牛犊?什么马不能生马驹?什么刀上没有环?什么活没有烟?什么样的男人没有妻子?什么样的女人没有丈夫?什么时候白天短?什么时候白天长?什么树不长杈?什么样的城没有使者?什么人没有孩子?。
”孔子一口起提了40多个问习题。
项橐认真听完,不慌不忙地答复:“土山,井水,空门,泥牛,木马,砍刀,仙人,仙女,冬天,夏天,枯树,空城,小孩。
”
这些问习题涉及天文地理,自然现象,家庭伦理道德等方面内容,内容广泛,项橐都能对答如流,滴水不漏。
孔子佩服,连说六个“善
哉”
项橐其实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人们所尊敬的孔子,就反问了几个问习题,结果孔子一个也答不上来。
连叹到:“后生可畏也”。
孔子又说:“我车中有棋,咱们赌一盘吧。
”谁知项橐一本正经地回绝,振振有辞地说:“我不,天子好赌,天下就不能太平,天公也不作美,诸侯好赌,就无心思治理国家;官吏好赌,就会耽搁处理文案;农民好赌,就会错过耕种庄稼的好时机,做学问的好赌,就会忘了诗书礼仪,小孩子好,该挨揍。
原来是无聊、无用的事,学它做什么?”
孔子听了这些话,由赞扬变成了敬仰,他拜项橐为师。
七岁的孩子从此名声远扬,而孔子以圣人之身,不耻以孩童为师,其举动也为天下人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