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莓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技术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7
《蓝莓快繁及诱导加倍技术的研究》一、引言蓝莓作为一种营养丰富、口感独特的水果,深受消费者喜爱。
然而,由于蓝莓的繁殖周期长、种植成本高,导致其市场价格较高,影响了蓝莓的普及程度。
因此,开展蓝莓快繁及诱导加倍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本文旨在研究蓝莓快繁和诱导加倍技术的关键技术,为蓝莓的高效种植和大规模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二、蓝莓快繁技术研究1. 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采用组织培养法进行蓝莓快繁。
选取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蓝莓母株作为外植体,通过消毒处理后,将其切割成适当大小的茎段或叶片,接种于含有适宜培养基的组培瓶中。
2. 培养条件培养室温度控制在(25±2)℃,光照强度为2000 lx,光照时间为16小时/天。
每隔一段时间进行移栽换瓶处理,同时进行常规的营养元素添加。
3. 结果与讨论(1)经过不断试验优化,我们发现以MS培养基为基础的培养基配方能够有效地促进蓝莓的外植体生长和繁殖。
同时,适宜的生长环境对蓝莓的快繁也有重要影响。
(2)通过观察和记录蓝莓植株的生长情况,我们发现快繁技术可以显著缩短蓝莓的繁殖周期,提高繁殖效率。
此外,通过多次继代培养,可以实现蓝莓植株的遗传稳定性。
三、蓝莓诱导加倍技术研究1. 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采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蓝莓诱导加倍。
选取生长旺盛的蓝莓组培苗作为实验材料,通过施加适宜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诱导处理。
2. 诱导条件诱导处理后,将组培苗放置在适宜的生长环境下进行培养。
定期观察并记录组培苗的生长情况及染色体加倍情况。
3. 结果与讨论(1)通过实验发现,适宜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能够有效地诱导蓝莓组培苗的染色体加倍。
在适宜的温度、光照等条件下,能够促进加倍细胞的分裂和生长。
(2)在诱导过程中,我们观察到加倍后的蓝莓植株具有更强的生长势和抗病性。
此外,经过多次实验和筛选,我们可以确定最佳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和处理时间。
四、结论与展望本文研究了蓝莓快繁及诱导加倍技术的关键技术,通过组织培养法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实现了蓝莓的高效繁殖和染色体加倍。
园艺园林浅析蓝莓盛世组培快繁技术孙淼淼(庄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辽宁 庄河 116400)摘要:本文以盛世茎段作为外植体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培养基对诱导率、增殖倍数的影响。
通过研究蓝莓盛世品种茎段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确定各培养阶段的最佳培养条件,为蓝莓盛世品种组培快繁提供依据。
关键词:蓝莓;盛世;外植体蓝莓,又称越橘,因其果实中富含花青苷、鞣化酸等抗氧化物质,具有缓解眼疲劳、预防心血管疾病、提高人体免疫力等功效,颇受全球消费者青睐,被列为人类五大健康水果之一,堪称21世纪“世界水果之王”。
蓝莓盛世品种是2000年由美国佛罗里达大学选育出的,树体生长健壮,丰产性强,平均单果重2.37克,果实天蓝色,果蒂痕小且干,质地极硬,风味甜且高抗茎干溃疡病,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材料该试验以蓝莓盛世半木质化茎段为外植体,采自辽宁省农科院大连分院试验基地。
1.2 实验方法无菌株系的建立:晴天上午取温室内生长健壮、腋芽饱满的一年生枝条,去掉叶片,剪成1.0~1.5厘米长的单芽茎段,用饱和洗衣粉澄清液浸l0分钟后,再用自来水冲洗30分钟,在超净工作台上用75%酒精浸30秒,无菌水洗1次,再用0.1%升汞灭菌6~10分钟后,用无菌水冲洗3次,再放入带3层滤纸的培养皿中,待茎段上的水被滤纸吸附后,将单芽茎段接种在诱导培养基上。
诱导培养基筛选:不定芽诱导以W P M为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浓度的玉米素Z T(0.3,0.5,0.8,1.0,1.5)毫克/升,添加一定浓度的赤霉素G A30.5毫克/升与生长素I A A0.3毫克/升添加蔗糖30克/升,琼脂4.6克/升,将培养基p H值调至5.4每天光照12小时,光照强度1500~3000勒克斯,培养温度25℃。
诱导试验每个处理只接种了10个单芽,3次重复,20天调查其污染率与诱导率。
增殖培养:增殖培养以W P M为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浓度的玉米素Z T(0.3,0.5,0.8,1.0,1.5)毫克/升,添加一定浓度生长素I A A0.3毫克/升,糖30克,琼脂4.6克调p H值至5.4,待诱导出来的不定芽长高至2~3厘米时,接种到设定的培养基上,每处理接种3瓶,每瓶5个1.0~1.5厘米单芽茎段,3次重复,60天调查增殖倍数及生长势。
蓝莓(Vaccinium corymbosum)属杜鹃花科,越橘属植物。
起源于北美,多年生灌木小浆果果树。
因果实呈蓝色,故称为蓝莓国际粮农组织将其列为人类五大健康食品之一。
本试验以蓝莓半木质化茎段为外植体,并通过瓶外生根技术,建立起植株再生体系。
1 材料与方法1.1 外植体材料及培养条件1.1.1 外植体选择高灌蓝莓半木质化茎段。
1.1.2 外植体预处理及灭菌剪取蓝莓半木质化枝条,立即去掉上部叶片带回室内,剪成带有一个叶芽2-3厘米长茎段,在流动自来水中冲洗20-30分钟,在超净工作台上用75%酒精消毒2-3分钟,用无菌水冲洗3次,吸干水后在0.1%升汞中消毒5-8分钟,用无菌水冲洗3次,吸干水分,剪去茎段两端约0.5-1厘米,立即接种到初代培养基中。
1.1.3 培养条件诱导培养基:改良WPM + ZT 1.0mg/L增殖培养基:改良WPM + IAA 0.1mg/L + ZT 2.0mg/L复壮培养基:改良WPM + IBA 0.1mg/LWPM具体改良为:以硝酸钙 684mg/L、硝酸钾 190mg/L、EDTA铁钠 73.4mg/L和盐酸硫胺素0.1mg/L代替原WPM培养基中的硫酸钾、氯化钙、硫酸亚铁和乙二胺四乙酸钠。
以上培养基均加蔗糖3%,琼脂0.7%,pH值5.2。
培养温度为25℃,光照强度为2000lx,光照时长为12-16时/天。
2 结果与分析2.1 初代诱导培养将处理好的外植体立即接种到诱导培养基中,5-6天叶芽开始萌动,10天开始展叶,20天腋芽长到1厘米长,30天腋芽长到1.5-2.5厘米长。
2.2 继代增殖培养将初代培养长出的茎剪成1.5-2厘米长茎段转接到增殖培养基中。
30-35天增殖5-7倍,增殖苗生长健壮。
2.3 复壮培养将继代苗剪成1-1.5厘米茎段,转接到壮苗培养基,复壮培养30-40天,复壮苗高5-6厘米且粗壮。
2.4 瓶外生根培养2.4.1 苗床准备苔藓经过挑选,剔除粗硬部分,将细柔苔藓在500倍多菌灵溶液中浸泡10-15小时。
蓝莓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摘要:利用蓝莓的茎段或茎尖为材料,在MS和MPS培养基上添加相应组合比例的激素,快速繁殖蓝莓植株体。
同时探索蓝莓离体繁殖影响因素,筛选蓝莓离体所需最佳启动、增殖和生根的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1立题依据1.1研究的目的筛选出适宜蓝莓外植体的培养条件等影响因素。
进一步探索不同的激素对蓝莓外植体组织培养、所育苗质量的影响及生根情况,探索最适合蓝莓外植体组织培养的激素组合及比例。
总结其组培培养的应用技术,为今后蓝莓的育种工作及基因工程技术奠定基础。
1.2研究的意义蓝莓果实皮薄、风味酸甜可口,具有独特的保健功能。
蓝莓果实中含有较多的花色素苷、黄酮等生理活性成分,能有效防止脑神经衰老、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增强心脏功能,而且在明目及抗癌等方面也具有独特功效。
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其列为人类五大健康食品。
蓝莓作为一种具有良好保健功效的水果,是21世纪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果树品种之一。
蓝莓所含的花青甙类色素具有色泽艳丽、加工稳定性高的特性,是迄今已被利用的最佳天然色素之一,被广泛用于药物或高级美容用品的生产。
在美国,蓝莓被誉为“21世纪功能性保健浆果”、“水果中的皇后”和“世界第三代水果”。
蓝莓鲜果和加工品在欧洲等经济发达国家市场上深得销售者喜爱,虽然价格昂贵但仍供不应求。
一些专家学者开展了对其组织培养体系的研究,以期产业化快速培育蓝莓种苗。
因此研究其高效繁殖有重要的价值及意义。
2国内外研究进展目前,我国种植的蓝莓在生产上通常采用组织培养和扦插相结合的育苗扩繁方法。
应用组培方法扩繁速度快,适宜于优良品种的快速扩繁。
吉林农业大学于1983年率先在我国开展了蓝莓引种栽培工作,到1997年,从美国、加拿大、芬兰、德国引入抗寒、丰产的蓝莓优良品种70余个,其中包括兔眼蓝莓、高丛蓝莓、半高丛蓝莓、矮丛蓝莓、红豆越橘和蔓越橘六大类型。
1989年,蓝莓组培育苗获得成功,采用组培脱毒技术对所选优良品种快速扩繁,并解决了蓝莓组织培养工厂化育苗扩繁技术后,在长白山建立了5个蓝莓引种栽培基地。
蓝莓组培插繁殖技术与生根机理的研究一、内容综述蓝莓组培插繁殖技术与生根机理的研究是近年来植物学领域的一个热点课题。
随着人们对蓝莓产业的不断重视,研究蓝莓组培插繁殖技术与生根机理已成为提高蓝莓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对蓝莓组培插繁殖技术与生根机理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蓝莓组培技术起源于20世纪初,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目前蓝莓组培技术主要包括脱分化培养、愈伤组织诱导、丛芽再生等几个关键环节。
这些技术的不断优化和完善,使得蓝莓组培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近年来针对蓝莓组培插繁殖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研究人员通过优化培养基配方、调整生长条件等方法,成功实现了蓝莓组培苗的大量生产。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表明,通过调控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比例,可以有效地促进蓝莓组培苗的生根和生长发育。
影响蓝莓组培插繁殖生根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培养基中营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生长调节剂的使用、生长环境等。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合理调控,可以有效地促进蓝莓组培苗的生根。
针对蓝莓组培插繁殖生根机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生根激素的作用机制,揭示其调控生根过程的关键分子;二是研究生根过程中的信号传导途径,为调控生根提供理论依据;三是研究生根过程中的细胞分化和形态发育规律,为优化培养条件提供指导。
蓝莓组培插繁殖技术与生根机理的研究是一个复杂而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未来研究应继续深化对蓝莓组培插繁殖技术和生根机理的认识,为提高蓝莓产量和质量提供有力支持。
1. 蓝莓组培技术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食品、药品、化妆品等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蓝莓作为一种营养丰富、口感独特、具有极高医疗价值的水果,其市场需求逐年攀升。
然而传统的种植方式存在诸多问题,如病虫害多发、产量不稳定、品质参差不齐等。
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提高蓝莓的生产效率和品质,组培技术应运而生。
岁月花开花落,蔬菜科技带你走向致富之路!·8·蓝莓(blubbery )又名浆果越橘,为杜鹃花科(Ericaceae )、越橘属(Vaccinium )多年生灌木果树。
由于果实呈蓝色,原产和主产于美国而俗称美国蓝莓。
自20世纪30年代美国率先实现蓝莓商品化生产以来,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和日本等五大洲的30多个国家竞相引种栽培,目前已形成以美国、加拿大为主产区,欧洲、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国紧跟其后的世界蓝莓生产格局。
蓝莓属一类色香味俱全的小浆果,蓝莓果实平均重0.5~2.5克,最大重5克,果实呈蓝色,被白色果粉,果肉细腻,种子极小,可食率为100%,甜酸适口,香气清爽宜人。
蓝莓果中含有花色素苷、黄酮等多种多酚类生理活性物成分,其抗氧化活性在40余种水果和蔬菜中最高,具有促进视红素再合成、抗炎症、提高免疫力、抗心血管疾病、抗衰老、抗癌等多种生理活性功能。
蓝莓的种植栽培始于美国,目前位于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无论从栽培面积、产量、技术研发、产业化水平等方面均居世界前列。
我国蓝莓栽培技术始于20世纪末,因为蓝莓对生长条件要求比较苛刻,苗木繁殖又比较难,使得蓝莓的发展受到限制。
蓝莓属杜鹃花科植物,繁殖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组培,它能够实现工厂化育苗,在短期之内就大量的繁育出我们需要的苗来。
与常规的蓝莓苗繁育相比,组培蓝莓的增殖提高十倍以上,而且提高了果实的质量,也增加了数量,是革命性的变革。
1试验材料与方法1.1外植体选长势旺盛的幼嫩枝条,除去所有叶片,切取除顶芽外的第3~10节作为外植体。
1.2不同灭菌剂与方法的灭菌效果将外植体表面用洗衣粉洗净,自来水冲洗30分钟,75%酒精浸泡30秒,0.1%升汞浸泡5分钟,无菌水冲洗5次,作灭菌处理。
2试验采用的培养基2.1丛生芽诱导分化培养将外植体一叶一节接种在丛生芽诱导培养基上,1周后开始萌发,6~8周后长成4~5厘米的新梢,侧芽同时也萌发出5~10个丛生芽。
蓝莓的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姜冬;张利萍【摘要】对蓝莓的组培快繁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茎段在1/3MS + BA1.5 mg/L + NAA0.2 mg/L+ ZT1.5 mg/L 培养基上继代一次即可出苗,繁苗系数8倍以上;生根培养以1/4MS + IBA0.5 mg/L 培养基为最好,生根率达100%,并且每株可达5~10条根;移栽基质以腐苔藓为最好,成活率达80%以上% Cell culture was made of the blueberry for its rapid propagation .Orthogonal design indicated that 1/3MS + 6-BA 1 .5mg/L + NAA 0 .2mg/L + ZT 1 .5 mg/L was the best culture medium to induce proliferation buds from its tuber .Propagation coefficient was eight times .The best culture medium for multiplication of cluster shoots was 1/4 MS + IBA 0 .5 mg/L .Rooting rate 100% ,every plant root 5-10 ;When micropropagated plantlets with well-developed root systems were transferred to planting bed of moss in a greenhouse ,80% of the plantlets survived .【期刊名称】《中国林副特产》【年(卷),期】2012(000)004【总页数】3页(P12-14)【关键词】蓝莓;组织培养;快速繁殖【作者】姜冬;张利萍【作者单位】辽宁省森林经营研究所,辽宁丹东118002;辽宁省森林经营研究所,辽宁丹东118002【正文语种】中文蓝莓(Blueberry)又名越橘,属于杜鹃花科越桔属(Vaccinium),原产北美,多年生落叶或常绿果树,分为高丛蓝莓、矮丛蓝莓、半高丛蓝莓和兔眼蓝莓。
蓝莓组织培养研究进展综述标题:蓝莓组织培养研究进展综述一、引言蓝莓,作为一种营养丰富、具有抗氧化和抗衰老作用的水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然而,由于蓝莓种植的难度大、对环境要求高,以及病毒和细菌的感染等问题,传统的种植方法无法满足人们对蓝莓的需求。
组织培养作为一种有效的植物繁殖方法,能够快速、大量地繁殖蓝莓,并且可以消除病毒和细菌的感染。
因此,蓝莓组织培养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热点。
二、蓝莓组织培养技术1、外植体选择在蓝莓组织培养中,选择合适的外植体是关键。
常用的外植体包括叶片、茎尖、花药、果实等。
其中,茎尖具有再生能力强、遗传特性稳定等特点,是最常用的外植体之一。
2、培养基选择蓝莓组织培养需要选择合适的培养基。
常用的培养基有MS、WPM、N6等。
其中,MS培养基是最常用的培养基之一,能够满足蓝莓组织培养过程中对营养、激素等的需求。
3、激素配比在蓝莓组织培养过程中,激素的配比也是关键因素之一。
适宜的激素配比能够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提高组织的再生能力。
常用的激素包括细胞分裂素(如BA、KT等)和生长素(如NAA、IAA等)。
4、培养条件控制在蓝莓组织培养过程中,温度、光照、湿度等环境条件对组织的生长和再生也有重要影响。
适宜的培养条件能够促进组织的生长和再生,提高繁殖效率。
三、蓝莓组织培养的应用1、快速繁殖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快速大量地繁殖蓝莓,满足市场需求。
同时,组织培养还可以消除病毒和细菌的感染,提高种苗的质量和产量。
2、基因工程育种通过基因工程育种技术,可以改良蓝莓的品质、抗病性、抗逆性等性状。
组织培养技术作为基因工程育种的关键步骤之一,能够提供大量的无菌苗,为基因工程育种提供基础。
3、保存珍稀品种对于一些珍稀、濒危的蓝莓品种,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对其进行保存和保护。
同时,组织培养还可以提供无菌苗,为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提供支持。
四、研究展望1、优化培养基和激素配比虽然现有的培养基和激素配比能够满足蓝莓组织培养的需求,但是还有优化的空间。
《不同品种蓝莓组培快繁及移栽驯化技术研究》一、引言蓝莓作为一种营养丰富、口感独特的水果,近年来在国内外市场上的需求量持续增加。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蓝莓的种植技术和繁殖技术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本文针对不同品种蓝莓的组培快繁及移栽驯化技术进行研究,以期提高蓝莓的产量和品质,促进蓝莓产业的发展。
二、组培快繁技术1. 材料与方法(1)材料准备:选取健康、无病虫害的蓝莓母株,采集其嫩芽作为外植体。
(2)组培快繁技术流程:对采集的外植体进行消毒处理,然后进行初代培养,诱导出愈伤组织,再通过继代培养和生根培养,最终得到完整的蓝莓幼苗。
2. 结果与分析(1)不同品种蓝莓的愈伤组织诱导情况存在差异,适宜的激素浓度和培养条件对愈伤组织的生长有显著影响。
(2)继代培养和生根培养的过程中,适宜的温度、光照和营养条件对蓝莓幼苗的生长有重要影响。
(3)通过组培快繁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蓝莓幼苗,提高繁殖效率。
三、移栽驯化技术1. 材料与方法(1)材料准备:选择生长健壮、根系完整的蓝莓组培苗,进行移栽。
(2)移栽驯化流程:选择适宜的栽培基质和地理位置,进行蓝莓苗的移栽。
移栽后,通过控制水分、肥料、温度等环境因素,进行蓝莓苗的驯化。
2. 结果与分析(1)适宜的栽培基质和地理位置对蓝莓苗的生长有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和适宜的气候条件有利于蓝莓苗的生长。
(2)移栽后,通过合理的水分、肥料、温度管理等措施,可以促进蓝莓苗的根系发育,提高其抗逆能力。
(3)移栽驯化过程中,需要注意逐步适应新的环境条件,避免因环境变化过大而导致蓝莓苗的生长受阻。
四、讨论与展望通过组培快繁技术和移栽驯化技术的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蓝莓的产量和品质。
未来,可以进一步研究不同品种蓝莓的生理生态特性,优化组培快繁和移栽驯化技术,以提高蓝莓的抗病虫害能力和适应能力。
同时,可以探索蓝莓的采后处理和贮藏技术,延长蓝莓的货架期,满足市场的长期需求。
蓝莓组织培养与快速繁育技术分析发表时间:2019-06-21T16:40:22.097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19年第06期作者:孙丰[导读] 采用改进的MW培养基+适量植物激素的组合成功概率最高;生根阶段采用半营养MW培养基+NAA的组合,生根状况最佳。
大兴安岭地区农林科学院 165000【摘要】本文以栽种于四川的蓝莓无性繁殖品系为外植体来源、对比试验为手法,测试了一系列培养基配方、植物激素种类与用量对蓝莓组织培养的影响,并最终得出结论:在蓝莓的启动与分化培养阶段,采用改进的MW培养基+适量植物激素的组合成功概率最高;生根阶段采用半营养MW培养基+NAA的组合,生根状况最佳。
【关键词】蓝莓;组织培养;对比实验蓝莓(Blueberry)又名越橘, 属于杜鹃花科乌饭属 (Vaccinum)多年生落叶或常绿果树, 呈灌木状生长。
因为果实外表呈深蓝色,故而得名。
蓝莓原产于北美,但是实际上在北半球均有分布。
我国的蓝莓多生长在华东、华中及东北地区,多为海拔在400至1400米的丘陵或山地地区。
其果实为蓝色近圆形浆果,单果重0.5~2.5克,最大可达3.5~5.0克。
蓝莓果实具有酸甜适中、香气宜人、果核极小等优点,既可作为水果生食,又可以作为加工果汁、果酒、果干的原料。
蓝莓的营养相当丰富,每百克蓝莓鲜果中含有约550毫克蛋白质、500毫克左右脂肪、大约14克碳水化合物;而维生素含量也普遍高于其他水果。
蓝莓对气候、土壤的要求很低,适应能力极强,而且病虫害很少,故种植过程中一般无需考虑施用农药。
同时,蓝莓果实中含有大量花青素、鞣酸等物质,对于人体细胞抗氧化、减缓衰老有很好的保健作用,故被誉为“水果之王”。
本文对蓝莓茎段组织培养技术作了详细的探讨,现展示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蓝莓品系本次实验采用的是日本佐贺县上场营农中心引进的南、北高丛杂交无性后代种苗中,适应四川生长环境最佳的18A、18B、18C三个品系。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