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学概论考试复习指南

农学概论考试复习指南

农学概论考试复习指南
农学概论考试复习指南

农学概论考试复习指南

1农学与作物生产

1.1农学的概念、地位和特点

1.1.1农学的概念和范畴

农学是农业科学的一个分支,具有悠久的知识积累历史,作为一门学科也有近200年的历史。农学是研究大田作物生产的理论、提高大田作物生产效率的技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包括作物品种、植物营养、农田生态、植物保护和市场营销等众多学科领域。

1.1.2农学的地位与作用

农学的地位与作用依赖于农业的地位与作用。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因为:1)农业是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2)农业是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3)农产品是出口换汇的重要物资。

狭义的农业是指种植业,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加工业和渔业,即常说的农、林、牧、副、渔五业,也称大农业。

大农业内各业的组成及其比例称为农业生产结构。我国的种植业比例最大,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国家统计中一般将种植业分为粮、棉、油、糖、麻、烟等大田作物和茶、桑、果、菜、药等园艺作物2大类,其中大田作物是种植业的主体。

农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大田作物,因此农学的进步对于种植业、农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1.3农学的性质和特点

农学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由种植业的性质所决定。包括:1)农学是为发展种植业服务的一门综合学科;2)农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间的一门交叉学科,因为农业生产是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相结合的过程。3)农学是必须兼顾作物生产和环境安全的一门生态学科。农业既有保护环境的一面,也有破坏环境的另一面,所以农业生产必须兼顾到生态

系统的平衡和环境的安全。

农学的特点包括:1)生物性。农学的研究对象是有生命的有机体,它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将环境中的无机物变成有机物、太阳能变成化学能。2)复杂性。作物生产是一个有序列、有结构的复杂系统,受多种因子的影响和制约,农学必须研究如何处理和协调各种因子的相关性。3)实用性。

1.2人口增长的历史与趋势

1.2.1人口再生产类型

人类在100多万年的发展历史中,人口再生产出现了“高、高、低”、“高、低、高”和“低、低、低”3种不同类型。

每种类型的3个字分别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第1种类型主要出现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第2种类型出现在工业革命早期,第3种类型出现在目前西方发达国家。

1.2.2我国人口的增长

我国人口的再生产也出现了上述3种类型:第1种类型出现于新中国成立前,第2种类型出现在20世纪50—70年代,第3种类型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

我国人口的增长趋势预测分为低方案、中方案和高方案3种。

1.3作物生产与粮食安全

1.3.1作物生产的发展概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作物生产取得了很大进步,扭转了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供给长期短缺的局面,实现了供求基本平衡。表现为总产增加显著,面积略有增加,单产提高明显。

作物生产的迅速发展与农业科技进步和作物生产条件改善密切相关,如作物品种改良、间套作多熟制种植的发展、栽培技术的发展、病虫草害防治技术的发展和生产条件的改善。

1.3.2粮食需求与安全

年人均粮食占有量可分为3个水平,即温饱低限水平:300kg,温饱有余水平:400kg,

充足富裕水平:500kg。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年人均粮食占有量经历了4个阶段:即快速增长阶段(1949—1958),到1958年达到300kg;滑坡恢复阶段(1959—1977),到1977年恢复到接近300kg;再次飞跃阶段(1978—1984),到1984年达到390kg;维持徘徊阶段(1985—),一直在350—400kg 之间徘徊。

我国人口数量持续增加,需求质量不断提高,导致我国粮食生产压力居高不下。

1.3.3粮食安全的保障途径

1)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一是耕地资源。我国耕地面积小,人口多,人均耕地少,这是基本国情。而且人口还要增加,耕地还在减少,目前已有一些地区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少于联合国规定的最低界限。因此保护耕地刻不容缓。二是水资源。我国淡水资源紧缺,尤其是北方地区,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均不能充分保证。所以应在保护水资源的前提下,发展灌溉农业,增加粮食生产。

2)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包括提高复种指数和提高作物单产2个方面。

3)减少产后损失产后损失一般在20%左右,或更多。包括收获、运输、加工、储藏、消费、酿造、播种等过程的损失。

4)调整粮食发展战略将现有“粮食—经济”的二元作物结构调整为“粮食—经济—饲料”

三元作物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饲料作物,变“人、畜共粮”为“人、畜分粮”,提高粮食作物的综合利用效益。

5)开发新的食物源开发微生物农业(白色农业)和海洋农业(蓝色农业)具有广阔的前景。

6)立足自给,适当进口我国粮食要立足自给,进口数量不能突破我国粮食产量的5—10%。

2作物的起源于分类

2.1作物的起源与传播

2.1.1作物起源与农耕文化

作物是指由人类栽培的植物。人类定居以后,发现“吃掉的植物”可再生出“可食用的植物”,这些自然再生的植物就是人类农耕文化开始的渊源。

原始人类居住的地理环境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农耕生活,进而形成不同的农耕文化(圈)。人类农耕文化大致可分为4种:地中海农耕文化,热带深草原农耕文化,根栽农耕文化,新大陆农耕文化。

2.1.2作物的起源中心

前苏联瓦维洛夫提出了栽培植物的8大起源中心学说。

1)中国起源中心。是世界上栽培植物最早和最大的起源地。固有植物136种,居各起源中心之首。主要农作物有稻、黍、粟、稗、高粱、大麦、荞麦、大豆、山药、苎麻、大麻等。

2)印度起源中心。固有植物117种,主要农作物有稻、甘蔗、绿豆、亚洲棉、黄麻、芝麻等。

印度—马来亚起源中心。故有植物55种,主要有甘蔗、薏苡、马尼刺麻等。

3)中亚起源中心。故有植物44种,主要有小麦、豌豆、蚕豆、亚麻等。

4)近东(西亚)起源中心。故有植物83种,主要有硬粒小麦、普通小麦、圆锥小麦、波斯小麦、二棱大麦、黑麦、燕麦等。

5)地中海起源中心。故有植物84种,主要有二粒小麦、波兰小麦、地中海燕麦、大粒豌豆、大粒蚕豆、羽扁豆、甜菜、三叶草等。

6)埃塞俄比亚起源中心。故有植物88种,是高粱、豌豆、亚麻、蓖麻、芝麻等。

7)中美起源中心。主要作物有玉米、甘薯、陆地棉等。

8)南美起源中心。主要有马铃薯、花生、烟草、木薯、海岛棉等。

2.2作物的分类

地球上共有植物39万余种,其中被人类利用的栽培植物有5000种左右,属于大面积种植的约200种。我国栽培作物种类约600种,其中粮食作物30多种,经济作物70种,果树

作物140种,蔬菜作物110种,牧草50种,花卉130种,绿肥20种,药用植物50种。2.2.1按作物的亲疏关系分类

也称作物的植物学分类,以界、门、纲、目、科、属、种为分类的各级单位,除界以外,其他各级单位可根据需要再分成若干亚级。

2.2.2按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分类

按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分类可分为喜温作物和喜凉作物。棉花、水稻、玉米等夏季作物为喜温作物,小麦、大麦、油菜、蚕豆等冬季作物为喜凉作物。

按作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分类可分为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和中日型作物。在较长的日照条件下才能开花的作物,称为长日照作物。如小麦、大麦、油菜、蚕豆等冬季作物。在较短的日照条件下才能开花的作物称为短日照作物。如水稻、玉米、高粱、大豆、花生、甘蔗等大多数夏季作物。对光周期要求不很严格的作物称为中日型作物。如棉花、荞麦、豌豆等作物。

按作物同化CO2的途径分类可分为三碳作物和四碳作物。水稻、棉花、小麦、大豆、烟草等属三碳作物,高粱、玉米、甘蔗等属四碳作物。

2.2.3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分类

2.2.

3.1粮食作物可再分为3小类。

1)谷类作物。也称禾谷类作物,绝大多数属禾本科,主要作为粮食和饲料,提供糖类和蛋白质。如,稻、麦、玉米、高粱等,荞麦通常也列入此类。

2)豆类作物。均属豆科,既可直接食用,提供蛋白质,也可作为工业原料。如,大豆、绿豆、蚕豆、豌豆、小豆等。

3)薯(芋)类作物。主要作为粮食或饲料,提供淀粉类食物。如,甘薯、马铃薯、木薯等。

2.2.

3.2经济作物也成为工业原料作物,可再分为4小类。

1)油料作物。如,花生、油菜、芝麻、向日葵、蓖麻等。

2)纤维作物。如,棉花、苎麻、黄麻、红麻等。

3)糖料作物。如,甘蔗、甜菜,以及甜高粱、甜叶菊等。

4)特用作物。如,烟草、茶、桑、薄荷、咖啡、啤酒花等。

2.2.

3.3牧草作物也称饲料作物,主要用于家畜饲料。如,禾本科的黑麦草、苏丹草、雀麦草、早熟禾等;豆科的三叶草、草木犀等。

2.2.

3.4绿肥作物以豆科为主,主要用于改土肥田。如紫云英、田箐等;另外还有红萍、水浮莲、水华生等。

2.2.

3.5药用作物种类繁多,主要提供中草药原料。如,人参、当归、杜仲、黄莲等。

作物的分类是相对的,因为大多数作物的用途并不是单一的。

3作物生长发育规律

3.1作物的生长发育

3.1.1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

3.1.1.1作物的生育期

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称为作物的一生,所经历的时间(天数)为作物(全)生育期,全生育期可人为地划分为几个生育阶段或生育期。如,禾本科的小麦可分为出苗期、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和成熟期;双子叶作物的棉花可分为苗期、蕾期、花铃期和吐絮期等。

3.1.1.2作物的生长与发育

作物一生可分为生长和发育。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或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如根、茎、叶的生长等。发育是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有时这种变化是可逆的,如幼穗分化、花芽分化、微管束发育等。

3.1.1.3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

营养生长是指作物以分化、形成营养器官为主的生长,进行营养生长的时期称为营养生长期或营养生长阶段。生殖生长是指作物以分化、形成生殖器官为主的生长,进行生殖生长的时期为生殖生长期或生殖生长阶段。

3.1.2作物各器官的生长发育

3.1.2.1种子与种子发芽

种子的概念。作物生产中所说的种子,泛指用来繁殖下一代作物的播种材料,包括有胚珠发育而成的真种子,由子房发育而成的果实,根茎类作物用于繁殖的营养器官。

种子的发芽。发芽是指胚根伸出种皮形成种子根或营养器官的生殖芽开始生长的现象。包括吸水膨胀、萌动和发芽3个过程。发芽率是指能发芽的种子占供试种子的百分率,发芽势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内(一般为3天)的发芽率。

3.1.2.2根的种类与根系的生长

根的种类。根主要起固定植株、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根可分为初生根、次生根、不定根3类。

根系的生长。双子叶作物发芽后,胚根生长形成主根,主根上生长出各级侧根,形成庞大的直根系。单子叶作物除初生根外,还能在基部茎节上生长出次生根,形成须根系。

3.1.2.3茎的种类、形态与茎的生长

茎的种类和形态。茎主要担负支撑植株、输导物质和储藏养分的功能。茎可分为直立茎、匍匐茎、攀缘茎和缠绕茎,另外还有变态茎,如块茎、地下茎等。

茎的生长。双子叶作物的茎,主要靠茎尖顶端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和伸长,使节数增加,节间伸长,植株逐渐长高,其节间伸长的方式为顶端生长。禾谷类作物的茎主要靠每个节间基部的居间分生组织细胞进行分裂和伸长,使每个节间伸长而逐渐长高,其节间伸长的方式为居间生长。

3.1.2.4叶的形态与生长

叶的形态。叶主要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也可分为子叶和真叶。

叶的生长和衰老。双子叶作物的叶片在展开后,禾谷类作物的叶在抽出后便开始进行光合作用,在叶定型后不久光合作用达到高峰。之后,叶开始进入衰老期。

3.1.2.5产量器官的形成与成熟

营养器官的形成和成熟。以一般的营养器官为产量器官的作物,如甘蔗的茎,其产量器官的生长发育与普通的营养器官基本相似。以变态的营养器官为产量器官的作物,如甘薯的块根,其产量器官的生长发育与普通的营养器官有较大的差异。

生殖器官的形成和成熟。许多作物的产量器官(诸如豆类、油菜的种子,禾谷类作物的

颖果等)的形成和成熟就是生殖器官的分化和生长发育过程。

3.2作物产量及其形成

3.2.1作物的产量

作物产量。指收获的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数量,也称经济产量。包括单位面积的产量,即单产,一定面积的产量,即总产。

经济系数。指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经济系数=经济产量/生物产量。

作物产量的构成因素。禾谷类作物的产量构成因素是单位面积上的有效穗数、每穗平均结实粒数和每粒平均重量,3者的乘积就是单位面积的产量。其他作物也有各自的构成因素。

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互关系。产量是各构成因素之积,因素间有一定的制约和补偿关系。

3.2.2作物产量的形成

3.2.2.1禾谷类作物

穗数。不需要分蘖的作物,如玉米、高粱的穗数取决于种植密度;大多数需要分蘖的作物,如水稻、小麦等的穗数取决于种植(移栽)密度和单株有效分蘖数。

穗粒数。穗粒数取决于结实率。

粒重。粒重主要取决于作物的灌浆过程。

3.2.2.2双子叶作物

株数。单位面积的株数由种植或移栽密度决定。

铃荚数。单株铃荚数受分枝数、分枝花芽数、花芽能否成铃荚、铃荚能否成熟等影响。

粒数。每个铃荚的种子数受遗传、空瘪率的影响。

粒重。粒重决定于结实期长度和结实期增重速度,受作物种类、品种、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等因素的影响。

3.3作物品质与评价标准

3.3.1作物品质

作物的品质是指产量器官,即目标产品的质量。粮食作物的品质包括食用品质和营养品质等,经济作物的品质包括工艺品质和加工品质等。

3.3.2作物品质的评价指标

形态指标。指根据作物产品的外观形态来评价品质优劣的指标。如禾谷类作物籽粒的大小,棉花纤维的长度等。

理化指标。指根据作物产品的生理生化分析结果评价品质优劣的指标。如小麦籽粒的蛋白质含量,玉米自立的赖氨酸含量,甘蔗、甜菜的含糖量等。

食用品质。指蒸煮、口感和食味等的特性。

营养品质。主要指蛋白质含量、氨基酸组成、维生素含量和微量元素含量等。

工艺品质指影响产品质量的原材料特性。如棉纤维长度、细度、整齐度等。

加工品质指不明显影响产品质量,但对加工过程有影响的原材料特性。如糖料作物的含糖量,油料作物的含油率等。

4作物品种改良

4.1优良品种及其特点

品种的概念包括3个方面:1)品种是人类长期劳动的产物;2)品种应具备遗传稳定性和形态一致性;3)品种必须符合生产的需要。

优良品种必须具备5个特点:1)丰产性,既要有较高的物质生产量和经济系数,又要有合理的产量结构;2)稳产性,是丰产性的基本保证,应该对当地的主要病虫害和自然灾害具有一定的抗性;3)优质性;4)早熟性,有利于多数种植,有利于避免或减轻灾害;5)广适性,要求品种能适应较大地区范围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以及不同的栽培条件。4.2品种改良的途径与方法

品种改良也称品种选育,包括种质资源的发掘与利用、优良基因的重组与选择、育成品种的评价与测试3个环节。品种改良方法有:

4.2.1引种

广义的引种指把外地或国外的新作物、新品种或品系,以及研究用的遗传材料引入当地。狭义的引种是指生产性引种,既引入能供生产上推广栽培的优良品种。

4.2.2选择育种

指以品种内的自然变异为材料,根据育种目标选择单株,从而获得新品种或改良原有品种的方法。包括大田选株(穗)、株(穗)行试验和产量比较3个环节。

4.2.3杂交育种

用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为亲本,通过有性杂交,经基因分离、重组创造异质后代群体,从中选择优良个体,并进一步育成新品种的方法。

4.2.4杂种优势利用

杂种优势指2个基因型不同的亲本杂交所产生的杂种一代(F1),在各方面比其双亲都表现优越的现象。为了利用这种优势,人们制定了各种选育、制种的程序和方法。这种选、育、制、用的全过程,成为杂种优势利用。

目前生产上采用的杂种制种方法有:1)人工去雄、授粉制种;2)利用雄性不育系制种;3)化学杀雄制种;4)利用自交不亲和性制种;5)利用标记性状(基因)识别杂种。此外还可利用三倍体杂种优势和无性繁殖作物的杂种优势。

4.2.5诱变育种

指利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诱发作物产生变异,然后从变异群体中选择符合育种目标的个体,进而育成新品种的方法。

4.2.6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

组织培养技术是在无菌和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对植物的原生质体、细胞、组织和器官进行离体培养,并控制其生长发育的一门技术。

遗传工程指对遗传物质进行直接操纵、改组、重建,实现遗传性定向改造的技术,它既可以在染色体水平上进行,称染色体工程;也可在基因水平上进行,称基因工程。

4.3良种的繁育与推广

良种繁育也称种子生产,是对通过审定的作物优良品种按一定程序进行繁殖,使生产的种子能保持其优良种性和纯度,以满足生产用种需要。

4.3.1良种繁育的任务一是生产优质种子,实行品种的更换和更新;二是防止品种混杂退

化,保持良种种性。

4.3.2良种繁育的程序按原原种、原种和良种3级程序进行。

4.3.3加速良种繁育的方法一是提高繁殖系数;二是加代繁殖。

5作物栽培技术

5.1土壤与土壤耕作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能够同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等生态因子的能力。

5.1.1土壤的主要特征

土壤组成土壤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物质组成。三相物质组成比例依土壤类型而异。

土壤质地土壤固体物质由大小不同的矿质颗粒组成。按土粒直径大小可分为石砾(直径>1mm)、沙粒(1—0.05mm)、粉粒(0.05—0.001mm)和粘粒(<0.001mm)4级。土壤中各粒级土粒配合比例称为土壤质地,包括沙性土、粘性土和壤性土。

土体构造农田土壤的土体构造,自上而下可依次分为表土层、心土层和底土层,其中表土层又可分为耕作层和犁底层。

5.1.2影响土壤肥力的因素

1)土壤水分。土壤水分存在于土粒的表面和土粒间的空隙中,根据其在土壤中的存在状态,土壤水分可分为:1)吸附水,即受吸附力作用而保持在土粒表面的水分(也称束缚水),很少能被作物利用;2)毛管水,即靠毛管引力保持在土壤空隙中的水分,使作物吸收利用的主要有效水分,也是地表蒸发的水分;3)重力水,当田间水分超过持水量时,多余的水分便受重力的作用渗入地下,这就是重力水。也可被作物利用,但不易保存,也易引起养分流失。

2)土壤养分。土壤养分的来源。大致包括:土壤矿物质的风化、土壤有机质及作物残体的分解、无机肥料的施用、土壤微生物的固氮和灌水等。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按养分对作物的有效性程度,土壤养分可分为速效性养分和迟效性养分2种。

3)土壤空气和土壤热量。

5.1.3土壤耕作

播前整地分为基本耕作和表土耕作。

播后耕作管理一般只进行表土耕作。

5.2作物需水规律与灌溉技术

5.2.1作物的需水规律

作物需水量通常有2种表示法:一是单位面积的需水量;二是蒸腾系数。

作物需水临界期指作物一生中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

5.2.2灌溉技术常用的灌溉技术有地面灌溉、地下灌溉、喷灌、滴灌。

5.3作物需肥规律与施肥技术

5.3.1作物的需肥规律

作物的需肥量是合理施肥的重要依据,通常以单位产量从土壤中所吸收的养分量为指标。

作物营养临界期指作物一生中,对养分需要量并不多,但很迫切的时期。

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指作物一生中,对养分需求量和吸收速度都很大的时期。

5.3.2施肥技术

肥料的种类分为有机肥料、无机肥料和微生物肥料。

施肥时期分为:1)基肥,也称底肥,指播种前或移栽前的施肥;2)种肥和蘸秧肥,播种或移栽时使用的肥料;3)追肥,在作物生育期间施用的肥料。

施肥技术包括:全层施肥,将肥料撒于土壤表层,通过翻耕混入耕作层;集中施肥,将肥料集中施于种子及其根际周围;表层施肥,将肥料撒于表层,通过灌溉水或中耕培土,将肥料带入根层;根外追肥,又称叶面喷肥。

5.4病虫草害及其防治技术

5.4.1农作物的病虫草害

5.4.2病虫草害的传播媒介

病虫害的传播媒介有:被害植株、种子、土壤、有机肥和杂草。

杂草的传播媒介有:风力、水流、人为引种、施肥、地下根茎等。

5.4.2病虫草害的防治原则与方法

防止原则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预防措施有:植物检疫,是防止人为传播病虫草害的重要措施;预测预报,探索一些重要的流行性病害、迁飞式害虫的流行(或迁飞)规律和发生指标,及时发出预报,用以指导防治;播前预防,包括进行中子清选、消毒等。

综合防治方法包括:农业防治,应用农业技术措施控制病虫草危害;生物防治,利用某些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控制病虫草危害;化学防治,利用有毒的化学物质直接杀灭病虫草。

5.5作物收获与储藏

6作物种植制度

6.1种植制度的概念与类型

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布局和种植方式的总称。

种植制度的类型:按作物构成可分为,以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为主的,以饲料作物为主的,或以多年生作物为主的,等等;按降水与灌溉程度可分为,半干旱地区旱作种植制度,半湿润地区或湿润地区无灌溉种植制度,灌溉旱地种植制度和水田种植制度;按农田的利用程度可分为撂荒制、休闲制、连年种植制和多熟制。

我国种植制度的特点:一是土地利用率高,复种指数高;二是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次之;三是种植方式多种多样。

6.2作物布局

6.2.1作物布局的概念与意义

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种植计划,即安排作物种植的种类、面积、比例和配置地点的一种作物生产部署。

6.2.2决定作物布局的因素

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即作物对温、光、水、气、土壤等因素的适应程度。

农产品的社会需求,有2个层次,一是自给性的需求,即生产者本身对粮食、饲料、种子等的需求;二是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

社会发展水平,包括经济、交通、信息、科技等多种因素。

6.2.3作物布局的步骤与内容

明确对产品的需求,包括自给性需求与商品性需求。

查明作物生产的环境条件,包括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选择适宜的作物种类和品种。

作物配置的确定。

6.3种植方式

6.3.1复种

复种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耕地复种程度的高低,用复种指数表示,其计算公式如下:

复种指数=全年作物收获总面积/耕地面积*100%

复种可以增加产量,因为:一是增加了作物有效播种面积;二是缓和了作物之间争地的矛盾;三是有利于前后茬产量互补,增加产量的稳定性。

复种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热量。可用年平均温度、积温和生长期长度等指标,是一个地区能否复种的首要条件。2)水分。热量条件满足后,能否复种取决于水分条件。

3)肥力。复种消耗养分多,所以复种要求有较高的肥力水平。

4)劳畜力、机械化条件。

提高复种指数的技术有:1)培育早熟品种、开发填闲作物;2)改直播为育苗移栽;3)运用套作技术;4)缩短农耗期;5)发展作物晚播、早熟技术。

6.3.2间套作

6.3.2.1间套作的概念

单作:也称平作,是在一块田地上只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混作:十八2种或2种以上的作物,不分行或同行混合在一起种植的种植方式。

间作:指一个生长季内,在同一块田地上分行或分带间隔种植2种或2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套作:指在前季作物生育后期,在其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6.3.2.2间套作的增产原理

1)充分利用生长季节。

2)充分利用光能。

3)改善通风条件。

4)充分利用土壤养分。

5)增强群体抗灾、抗逆性。

6)边行优势。

6.3.2.3间套作的技术要点

1)选择适宜的作物和品种。

2)确定合理的田间配置。

3)加强田间管理。

6.3.3轮作与连作

6.3.3.1轮、连作的概念

轮作是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连作是在同一块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6.3.3.2轮作的作用

1)减轻作物的病虫草害。

2)均衡利用土壤养分。

3)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6.3.3.3连作的危害

连作会导致减产,但连作的作物不同,其导致减产的原因有所区别。大致有3点:

1)生物原因。如病虫草害的加剧、土壤微生物种群及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等。

2)化学原因。主要是土壤营养物质的偏耗和有毒物质的积累。

3)物理原因。主要是土壤物理性状的恶化。

6.3.3.4连作的技术

1)选择耐连作的作物和品种。耐长期连作的作物有:水稻、麦类、玉米等,耐短期连作的作物有:豆科绿肥、薯类作物等;忌连作的作物有:豌豆、蚕豆、花生等。

2)采用先进的栽培技术。如烧田薰土、激光处理和高频电磁波辐射等处理土壤,杀死土壤病原菌、虫卵及杂草种子等。

7农业现代化与种植业展望

7.1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技术科学化、操作机械化、产销社会化、生产高效化、农民知识化。

现代农业的弊端:增加资源消耗、加速环境退化、导致食物污染。

7.2可持续农业

可持续农业的概念。可持续农业的基本思想是:既追求现代农业的高产高效的目标,又吸收生态农业重视和保护环境的各项技术措施;既不同于石油农业那样投入大量的化石资源,又不同于生态农业那样排斥化石资源的使用。所以持续农业是一种综合兼顾了产量、质量、效益和环境等因素的农业生产模式,是在不破坏环境和资源、不损害后代利益的前提下,实现当代人对农产品供需平衡的农业发展模式。

国外可持续农业的道路及其模式:

减少消耗型。以美国为代表,以探索出几种模式:农作物合理轮作模式;种植业与养殖业综合经营模式;有机肥培肥地力模式;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病虫害防治模式;利用轮作与机耕防治杂草模式。

保护环境型。以日本和西欧为代表,如日本的“自然农业”模式:利用有机物、天敌等自然力量来提高作物生产力,获得足够农产品;西欧的“生物农业”模式:开发需要投入较少的高产品种等。

减轻负担型。印度、墨西哥的做法是:开发和推广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制定和实施合理的综合能源计划和能源科技先进的“模范村”计划,开展以生物技术为主导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等。

7.3种植业的发展趋势

7.3.1建设高产农田分期改造低产田,重点改良中产田,大力建设高产田。

7.3.2改革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增加间套作面积。

7.3.3普及优良品种··

1)育种技术高新化包括杂种优势利用,杂交育种,生物技术育种。

2)育种目标多样化包括高产育种,品质育种,抗性育种。

3)实施种子产业化工程

7.3.4发展适用技术

1)单项技术包括节水灌溉技术,优化施肥技术,设施栽培技术,病虫草防治技术,机械化作业。

2)综合配套技术体系包括模式化栽培技术,智能化栽培技术。

农学概论知识点整理(杨文钰版)

农学概论 一、绪论 1.农学:研究作物生产发育规律、产量形成规律、品质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并采取恰当的农业技术措施,实现作物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2.农学的性质:○1农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科学为基础的一门应用科学;○2农学是服务于种植业的一门综合学科;○3农学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门应用生态学科 3.农学的特点:○1系统的复杂性;○2技术的实用性;○3生产的连续性;○4生长的规律性;○5明显的季节性;○6严格的地域性 4.作物生产的地位与作用:○1人类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2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3出口的重要物质;○4农业的基础产业;○5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 5.我国古代的农学思想(“天人相参”或“三才”理论为基本精神)和农作物生产技术特征(精耕细作)。 6.世界作物生产概况:作物总产的增加主要得益于单产的提高,而单产的提高主要依赖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因素:○1品种改良;○2增施肥料与施肥技术;○3节水技术;○4设施栽培;○5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6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7.我国作物生产概况:我国作物生产的迅速发展,主要归功于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作物生产条件的改善。与世界作物生产的发展相比,不同的特点:○1作物品种的改良;○2间作、套作多熟制种植技术;○3作物栽培技术;○4病虫草鼠害防治技术;○5作物生产条件的改善 8.作物生产发展的目标:○1生产率目标;○2可持续性目标;○3营养安全目标;○4经济高效目标 9.作物生产发展的途径:○1建设高产农田;○2改革种植制度;○3普及优良品种;○4发展先进适用技术 二、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 1.研究作物起源的意义:○1了解众多的植物遗传资源并建立基因库,利用有用的基因改造现有的作物并选育新品种;○2了解起源地的气候生态情况,分析作物特定的生态适应性,达到人为控制作物生长的目的;○3有助于研究人类的农耕文化 2.农作物起源:水稻、小麦、大豆、油菜—中国日本起源中心;玉米、甘蔗、棉花—中美洲墨西哥中心;马铃薯—南美洲中心 3.作物生物学特性分类 按感温特性喜温作物;耐寒(喜凉)作物 按对光周期反应特性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日照作物;定日照作物 按对二氧化碳同化途径C3作物;C4作物;CAM(景天科酸代谢)作物 4.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 粮食作物禾谷类作物蛋白质和淀粉比例最符合人类需要(1:6~7) 豆类作物植物蛋白的主要来源 薯芋类作物主要成分为淀粉(大多要求土壤深厚,通透性好,对钾肥需要量大) 经济作物纤维作物品质是根据纤维细胞的长度、细度、拉力、强度、弹性、色泽、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来衡量

西南大学12级农经《农学概论》思考题答案

思考题答案 1.怎样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的“双重风险”性?(区别与小农经济、工业及商业): “双重风险性”即自然和市场的风险:(1)多变的自然环境,致使农业生产面临着其他非农产业不可比拟的自然风险;(2)市场供求状况与经济运行体制对农业生产经营效益的获取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2.由农业实质来看发展农业(动植物生产)的3条基本途径?发展农业的三条基本途径: A :培育优良品种(提高物质、能量利用效率);B:增加物质、能量的投入(改变生产条件,化 肥、灌溉、农药和新的生产资料投入);C:A、B同时使用,如“绿色革命”的成功。 3.农业与工业的区别? 农业:自然力对劳动对象独立发生作用的时间很长,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差别特别显著,农业的对象是生物,而生物要进行新陈代谢,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外界环境多变而不稳定。 工业:自然力对劳动对象独立发生作用的时间几乎为零,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的差别较小,工业是对无生命的原料进行加工制作,生产环境稳定。 4.怎样理解在我国的国情条件下,农业生产结构、膳食结构的基本趋势与发展趋势?动植物性食品的 区别?现代农业4大投入是什么?(与发展农业的3条基本途径结合理解,体现了现代农业的特点是对工业化产品依赖性愈来愈强,对农业内部循环产物依赖性愈来愈弱。) 国情:中国人均占有耕地量少;人均水资源低;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土地减少。 农业生产结构基本趋势:以种植业为主,粮食生产为主,畜牧业为辅。 发展趋势:种植业三元结构的逐步形成,优质农产品的生产比例加大,农业产业化,加工业的发展:食品加工;农产品的非农用途化。 膳食结构基本趋势:以植物性食物(素食)为主,植物性蛋白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 发展趋势:新鲜的蔬菜、水果消费增加,动物性食品消费增加,人均口粮消费下降。 四大投入:现代农业的辅助能投入,划分为四种类型,即(一)引进新品种和新的作物类型、畜禽等基因性投入,用于改善农业生物的遗传适应性和资源利用转化能力。(二)施肥、浇水等资源性投入,用予改善水分、养分等生活必须资源的供应,保证有机生产的顺利进行;(三),农业机械和工程(道路、厂房、水利设施等)设施性投入,用于为农业生物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特别是土壤环境,以及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资源和农时等;(四) 农药、防治、医疗技术等保护性投入,用于控制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发展,提高农业生物种群和群落的净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显示了人工辅助能投入对促进农业增产的巨大潜力。 5.(补充)为什么资源丰富的发达国家农业生产(作物生产、动物生产)都呈现明显的区域化专业化

体育概论试题及答案

体育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二、名词解释 1、体育发展战略: 2、体育管理科学化: 3、体育教学 4、游戏的概念: 5、人文体育观的概念 三、简答题 1、体育在提高劳动力素质方面有哪些作用? 2、正确处理体育与政治的关系要注意哪四个方面? 四:论述题 1、从体育课的组织工作、课的密度和负荷量以及培养学生自我体育 锻炼等方面,论述如何上好一堂体育课? 2、论述如何对动作质量与效果进行评价? 答案 二、名词解释 1、体育发展战略:是指根据体育发展规律,结合体育内部外部和国际国内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对未来一个时期体育发展的知道思想、方针、任务和布局等进行的全局年和高层次的谋划。 2、体育管理科学化:是要应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遵行管理的基本规律,提高体育管理效率和综合效益。 3、体育教学:是按一定计划和大纲进行的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教育过程。 4、游戏的概念:是指有一定的情节,遵循特定规律和组织形式的智力与体力相结合的身体活动。 5、人文体育观的概念:主要表现体育对人类生存意义及价值的终极关怀,回到以人为本的体育的世界。 三、简答题 1、体育在提高劳动力素质方面有哪些作用? (1)健身活动可以培养劳动力: (2)健身活动可以发展劳动力:减少因病旷工,提高生产率。(3)健身活动可以保护劳动力: 第一:降低发病率:第二:可以减少工伤事故:第三:可以防止

或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4)健身活动可以延长人的劳动寿命: (5)健身活动可以“修理”劳动力 (6)健身活动可以“恢复”劳动力: 2、正确处理体育与政治的关系要注意哪四个方面? (1)体育的发展受政治的制约。 (2)体育是具有多功能的复杂结构。 (3)努力寻找体育为政治服务的恰当方式和方法。 (4)对于“体育为政治服务”口号的正确认识。 四:论述题 1、从体育课的组织工作、课的密度和负荷量以及培养学生自我体育 锻炼等方面,论述如何上好一堂体育课? (1)解决编班分组问题:(2)掌握分组教学的形式:(3)认真执行教学常规,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4)课的密度和课的负荷了解:(5)体育课中培养学生自我体育锻炼的能力的理解:学生自我体育锻炼能力的组成:认识能力、运用、调控制能力和自治能力。 2、论述如何对动作质量与效果进行评价?P187 1、动作的准确性。 2、动作的协调性。 3、动作的力度。 4、动作的经济性。 5、动作的弹性。 1、《体育概论》 (1)、科学性(2)、民族传统习惯(3)、力争与国际用语相一致 2、现代竞技运动的特点 (1)、竞技运动具有激烈的对抗性和竞赛性,它总包含着身体的努力(包括体力和智力) (2)、竞技运动的竞赛具有国际性 (3)、竞技运动的竞赛结果被社会乃至世界所承认 (4)、参加竞技运动的人,往往代表一个组织或团体 (5)、竞技运动活动的目的是讲究功利的 3、广义体育——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 4、狭义体育——是通过身体活动,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知识、技能、技术,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 5、竞技体育——指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人体在体格体能、心理

农学概论考试整理

一、名词解释 农学:是指研究农业发展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科学,即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一门科学。(广义) 资源:泛指人类从事社会活动所需要的全部物质和能量的基础。 种植业资源:是指人类从事作物生产所需的全部物质要素和信息。 (二选一) 光补偿点: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速率渐渐增加,等达到某一速率时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达到平衡,净光合速率等于零,此时的光照强度即为光补偿点。 光饱和点:随着光照强度的进一步增加,光合速率逐渐上升,当达到一定值后,光合速率便不再因光照强度的增加而上升,此时的光照强度即为光饱和点。 (二选一) 积温:指作物整个生育期或某一发育阶段高于一定温度以上的昼夜温度的总和。 无霜期:指某地春季最后一次霜冻到秋季最早的一次霜冻出现时其间的一段时间。 冷害:又称寒害,是指作物遇到零度以上的低温,生命活动受到损伤的一种现象。 冻害:是指作物遇到低于零度的低温,组织体内发生冰冻而引起伤害的现象。 霜害:主要有黑霜和白霜两种,当温度下降到零度或者零度以下时,如果空气干燥,温度降低未形成霜,而使作物受害的称为黑霜,如果在降温过程中形成了霜,则称为白霜。 (四选一) 土壤干旱:指土壤中缺乏作物可利用的有效水儿造成的干旱,其对作物的危害极大。 生物产量:指作物一生中生产和积累的有机物的总量。 经济产量:指作物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产品收获量。(经济系数=经济产量/生物产量) (二选一) 作物产品品质:指人类所需要的作物的目标产品的品质,即产品达到某种用途的需求的适宜程度。 生长: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作物植株或器官从小到大、由轻到重的不可逆的数量增长过程,它是通过细胞的分裂和伸长来完成的。 发育:指作物一生中其形态、结构、机能的质变过程,表现为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最终导致植株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少耕法:指减少不必要的耕作次数或耕作面积,以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对土壤结构的破坏的一种耕作方法。

农学概论模拟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农业: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资源,调节生物体(动植物、微生物)的生命 活动来取得所需产品的生产部门。 2)农业资源: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过程所需的全部物质要素及信息。按来源分为社会 资源和自然资源;按是否可更新分为可更新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 3)作物:农作物,即大田中生产的粮、棉、油、糖、烟、绿肥、牧草和中草药等,又称“大 田作物”,北方称“庄稼” 4)生育期:作物从籽实出苗到新籽实成熟所需天数。 5)生育时期:某一形态特征出现变化后持续的一段时间,以该时期始期至下一时期始期的 天数计。 6)温周期现象:作物对温度有节奏的昼夜变化的反应 7)春化作用:需低温刺激才能开花的过程 8)需水临界期:作物一生中对水分需求最敏感的时期 9)茬口:作物在轮作过程中给予后作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茬地的泛称 10)种植模式:一地区在特定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下,于同一季或同一年在同一耕地上形 成的规范化种植 11)间作:同一地上,于同一生长时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其 共生期大于全生育期的一半的方式 12)套种:在前作物生长的中后期,在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其共生期小于全生育期 的一半 13)作物布局: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14)品种:人类在一定的生态和经济条件下,据人类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某种群体 15)杂交育种:同一物种内不同品种间的杂交获得杂种,继而在杂种后代中进行选择以育成 符合生产要求的新品种 16)杂种优势:两基因型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F1代优于双亲的现象 17)土壤耕作: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 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的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 技术措施 18)农田培肥:为维持农田养分平衡,利于土地资源的持久利用而采取的保护,恢复,提高地 力的综合技术体系

农学概论试题及答案总结

农学概论试题及答案总 结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农学概论试题及答案总结花芽分化:作物生长发育到一定时期,茎类的分生组织不再分化时,原基和腋芽原基在分化形成花或花序原基的过程。 (填空)叶的生长:叶原基发育生长的过程为:顶端生长。出缘生长。居间生长 1.简述作物的生长发育 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特点是一个不可逆的数量化过程。如营养器官(如根、茎、叶)的生长,通常用大小、长短、粗细、轻重和多少来表示。 发育:是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也就是作物发生了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本质性变化。特点是分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质变过程。如幼穗分化、花芽分化、维管束发育以及气孔分化等。 2.作物的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各有什么特点 作物以分化形成营养器官为主的生长 生殖生长是作物以分化形成生殖器官为主的生长 营养生长期是生殖生长的基础营养生长是作物转向生殖生长的必要准备。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是并进的阶段,彼此之间会存在相互影响相互竞争的关系。3.种子的概念与区别 用来繁殖下一代作物的播种材料。 种子分为三类:胚株发育而形成的种子,如豆类 子房发育形成的果实如水果 根茎雷作物用于繁殖的营养器官如马铃薯块茎

4.简述根的种类 初生根:种子内胚根发育而来即种子根 次生根:生与主根上的侧根或基部茎节上的节根 不定根:由茎,叶等处随时发生没有固定位置的根 5.* 简述叶的形态 子叶:胚的组成部分,着生于胚轴上 第四章作物生产与环境条件 *1.光对作物的重要性 作物生产所需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光,其次来自不同的人工光源。 光在作物生长的重要性包括间接作用和直接作用,间接作用就是作为利用光提供的能量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作为作物生长发育提供物质基础。直接作用是促进作物形态器官建成,如种子萌发,叶芽花芽分化等。此外,光还会影响作物某些生理代谢过程而影响作物产品品质。总而言之。光对作物生产的重要性最终体现在作物群体结构的改变和作物产量和品质改变上。 光和速率:CO2mg/dm2/h 每小时每平方分米的叶片面积吸收CO2的毫克数 光补偿点:植物光合作用的同化产物与呼吸作用所消耗的物质达到平衡时所接受的光照强度(光和速率=0). .光饱和点:在一定的光强范围内,植物的光合强度随光照度的上升而增加,当光照度上升到某一数值之后,光合强度不再继续提高时的光照度值。 光周期现象:自然界一昼夜间光暗交替称为光周期。作物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受日照长度的影响醉舞发育对日照长度的反应。P70 作物温度三基点,最低点,最适点,最高点

农学概论(通识)复习题库完整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答案选错或未选者,该题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45分) 1.油菜叶片生长的位置是。 A.节间B.叶枕C.节D.叶舌 2.三沟按由深到浅的顺序排为。 A.腰沟,围沟,厢沟B.围沟,腰沟,厢沟 C.腰沟,厢沟,围沟D.围沟,厢沟,腰沟 3.一般植物的胚乳是。 A.两倍体B.三倍体C.四倍体D.五倍体 4.生长环境适宜条件下,如果小麦主茎叶片数为7,则其二次分蘖数为。 A.1 B.2 C.3 D.4 5.两年三熟的复种指数为。 A.66.7% B.100% C.150% D.200% 6.日平均气温℃以上的持续期,称为耐寒作物生长活跃期。 A. 0 B. 5 C. 10 D. 15 7.作物一般在对水分的反应最敏感。 A. 苗期 B. 营养生长期 C. 生殖生长期 D. 成熟期8 A.地面B.真叶D.根系 9.经济产量不是生殖生长产物的作物包括。 A.禾谷类作物B.豆类作物 C.薯类作物D.油料作物 10.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是。 A.水稻B.小麦C.玉米D.棉花11.大田基础耕作时施用的肥料是。 A.基肥B.种肥C.追肥D.苗肥12.下列哪种追肥可能使用有机肥。 A.苗肥B.花费C.穗肥D.腊肥 13 A.细菌C.线虫D.病毒 14 A.水稻B.大豆D.菠菜

15.面筋的主要成分是。 A.蛋白质B.糖类C.纤维D.脂肪16.作物的将来将发育成果实。 A.柱头B.花柱 C.子房D.雄蕊 17.面筋的主要成分是。 A.蛋白质B.脂肪C.碳水化合物D.纤维素18.下列不属于三碳作物的是。 A.棉花B.烟草C.玉米D.花生 19.土壤中最有效的土壤水分是。 A. 重力水B.毛管水C.束缚水D.降雨 20.土壤胶体是指土壤颗粒中小于的土粒。 A.0.002mm B.0.02mm C.0.002um D.0.02um 21.以下不属于作物三基点温度的是。 A.最低温度B.最适温度C.最高温度D.致死温度22 A.50% C.0.5 D.2 23 A.变态块根C.变态叶D.球茎24.成熟的胚囊中有个核个细胞。 A.7,8 B.8,7 C.7,7 D.8,8 25.蹲苗一般在作物的进行。 A.苗期B.营养生长期C.生殖生长期D.营养生长及生殖生长并进期 26.最为理想的土壤结构是。 A.块状结构B.片状结构 C.柱状结构D.团粒结构 27.下列属于少耕或免耕的优点的是。 A.增加土壤有机质B.均衡土壤养分 C.松碎土壤D.减轻病虫草害

农学概论考试重点

农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一)农业的概念:指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资源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命过程来取得人类社会所需要产品的生产部门。 (三)农业发展阶段 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 农业生产的实质:人类通过社会劳动,利用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把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供给人类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农业生产的特性和规律 1.生物性和社会性 2.地域性和季节性 3.生产的连续性 4.资源的分散性 5.经营的综合性 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 作物 (二)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 1、粮食作物:①禾谷作物②豆类作物③薯类作物 2、经济作物:①纤维作物②油类作物③糖类作物④嗜好类作物 3、饲料及绿肥作物 4、药用作物 三.作物生态特性分类 1.根据温度要求 ①喜凉作物:温度三积点0-5摄氏度;12-18摄氏度;26-30摄氏度 ——喜凉耐寒:黑麦、冬小麦(秋播)、冬大麦、青稞 ——喜凉耐霜:油菜、豌豆、大麻、向日葵(中耕)、胡萝卜、芥菜、菠菜、大白菜、春小麦、春大麦以及饲料绿肥(箭舌豌豆、毛苕子、草木樨) ②喜温作物:温度三积点10摄氏度;20-25摄氏度;30-35摄氏度 ——喜凉:大豆、谷子、甜菜、红麻、亚麻、马铃薯、荞麦 ——温暖:适宜暖度25-30摄氏度,水稻(密植),玉米,棉花(密植干燥)、甘薯、芝麻、蓖麻 ——耐热(>35摄氏度)高粱、花生、烟草、苜蓿、瓜类 2.根据光照要求 ①长日照作物(>12)小麦、大麦、燕麦、黑麦、苜蓿、三叶草、油菜、萝卜、白菜、甜菜 ②短日照(<12):大豆、棉花、玉米、高粱、谷子、水稻、甘薯 ③中日照:荞麦、豌豆、番茄、黄瓜、菜豆、四季豆

体育概论试题及答案

体育概论试题及答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体育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二、名词解释 1、体育发展战略: 2、体育管理科学化: 3、体育教学 4、游戏的概念: 5、人文体育观的概念 三、简答题 1、体育在提高劳动力素质方面有哪些作用? 2、正确处理体育与政治的关系要注意哪四个方面? 四:论述题 1、从体育课的组织工作、课的密度和负荷量以及培养学生自我体育锻炼等方面,论 述如何上好一堂体育课? 2、论述如何对动作质量与效果进行评价? 答案 二、名词解释 1、体育发展战略:是指根据体育发展规律,结合体育内部外部和国际国内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对未来一个时期体育发展的知道思想、方针、任务和布局等进行的全局年和高层次的谋划。 2、体育管理科学化:是要应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遵行管理的基本规律,提高体育管理效率和综合效益。 3、体育教学:是按一定计划和大纲进行的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教育过程。 4、游戏的概念:是指有一定的情节,遵循特定规律和组织形式的智力与体力相结合的身体活动。 5、人文体育观的概念:主要表现体育对人类生存意义及价值的终极关怀,回到以人为本的体育的世界。 三、简答题 1、体育在提高劳动力素质方面有哪些作用? (1)健身活动可以培养劳动力: (2)健身活动可以发展劳动力:减少因病旷工,提高生产率。 (3)健身活动可以保护劳动力: 第一:降低发病率:第二:可以减少工伤事故:第三:可以防止或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4)健身活动可以延长人的劳动寿命: (5)健身活动可以“修理”劳动力 (6)健身活动可以“恢复”劳动力: 2、正确处理体育与政治的关系要注意哪四个方面? (1)体育的发展受政治的制约。 (2)体育是具有多功能的复杂结构。 (3)努力寻找体育为政治服务的恰当方式和方法。 (4)对于“体育为政治服务”口号的正确认识。 四:论述题

农学概论试题及答案总结

农学概论试题及答案总结 花芽分化:作物生长发育到一定时期,茎类的分生组织不再分化时,原基和腋芽原基在分化形成花或花序原基的过程。 1.(填空)叶的生长:叶原基发育生长的过程为:顶端生长。出缘生长。居间生长 2.简述作物的生长发育? 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特点是一个不可逆的数量化过程。如营养器官(如根、茎、叶)的生长,通常用大小、长短、粗细、轻重和多少来表示。 3.发育:是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也就是作物发生了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 本质性变化。特点是分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质变过程。如幼穗分化、花芽分化、维管束发育以及气孔分化等。 4.作物的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各有什么特点? 作物以分化形成营养器官为主的生长 生殖生长是作物以分化形成生殖器官为主的生长 5.营养生长期是生殖生长的基础营养生长是作物转向生殖生长的必要准备。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是并进的阶段,彼此之间会存在相互影响相互竞争的关系。 6.种子的概念与区别 用来繁殖下一代作物的播种材料。 种子分为三类:胚株发育而形成的种子,如豆类 子房发育形成的果实如水果 根茎雷作物用于繁殖的营养器官如马铃薯块茎 7.简述根的种类 初生根:种子内胚根发育而来即种子根 次生根:生与主根上的侧根或基部茎节上的节根 8.不定根:由茎,叶等处随时发生没有固定位置的根 9.*简述叶的形态

子叶:胚的组成部分,着生于胚轴上 第四章作物生产与环境条件 *1.光对作物的重要性 作物生产所需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光,其次来自不同的人工光源。 光在作物生长的重要性包括间接作用和直接作用,间接作用就是作为利用光提供的能量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作为作物生长发育提供物质基础。直接作用是促进作物形态器官建成,如种子萌发,叶芽花芽分化等。此外,光还会影响作物某些生理代谢过程而影响作物产品品质。总而言之。光对作物生产的重要性最终体现在作物群体结构的改变和作物产量和品质改变上。 光和速率:CO2mg/dm2/h每小时每平方分米的叶片面积吸收CO2的毫克数 光补偿点:植物光合作用的同化产物与呼吸作用所消耗的物质达到平衡时所接受的光照强度(光和速率=0). .光饱和点:在一定的光强范围内,植物的光合强度随光照度的上升而增加,当光照度上升到某一数值之后,光合强度不再继续提高时的光照度值。 光周期现象:自然界一昼夜间光暗交替称为光周期。作物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受日照长度的影响醉舞发育对日照长度的反应。P70 作物温度三基点,最低点,最适点,最高点 (霜冻害冷害高温害p74) 积温:作物生长发育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的总和 有效积温: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之差,叫做有效温度 活动积温:当日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10℃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才能活跃生长。把大于等于10℃持续期内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气温总和,叫做活动积温 温室效应:主要由CO2\CH4\N2O等气体含量增加引起。 *酸雨;ph小与5.6的大气酸性化学组分通过江水的气象过程进入到陆地水体的现象. (改错)在作物生产上有效积温一般毕活动激吻更能反映作物温度的需求 2简述水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品的影响 (略)

湖南农业大学826农学概论(一)2014年考研专业课真题试卷

共1页 第1页 2014年湖南农业大学硕士招生自命题科目试题 科目名称及代码: 农学概论(一) 826 适用专业(领域): 作物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种子科学与技术、作物信息科学、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 考生需带的工具: 考生注意事项:①所有答案必须做在答题纸上,做在试题纸上一律无效; ②按试题顺序答题,在答题纸上标明题目序号。 一、名词解释(共计50分,每小题5分) 1. S 形生长进程 2. 作物的物候期 3. 作物营养临界期 4. 耕作制度 5. 作物生长诊断 6. 作物的非侵染性病害 7. 竞争优势 8. 作物品种 9. 航天育种10. 品种纯度 二、简答题(共计60分,每小题10分,7题中任选6题作答,多答只计前6题) 1. 简述作物的光温特性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2. 何谓作物的源、流、库?它们在作物产量形成中的作用如何? 3. 试述农业节水的必要性,并分析农业节水的途径。 4. 简述作物精确栽培技术的基本特征。 5. 什么是远缘杂交?简述远缘杂种夭亡和不育的克服办法。 6. 简述作物品种类型及其育种特点。 7. 什么是作物品种混杂退化?分析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 三、论述题(共计40分,每小题20分) 1.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例,回答以下问题: (1)分析水稻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5分) (2)水稻品质指标有哪些?简要分析水稻产量与品质间的关系。(10分) (3)以你所学分析水稻生产发展的趋势。(5分) 2. 作物转基因育种的程序怎样?你怎样理解转基因作物的生物安全性? 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考研专业课初试真题精都考研(https://www.doczj.com/doc/c85137228.html,)——全国100000考研学子的选择

农学概论试题

农学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1975年由泽文和茹可夫斯基共同编写的《栽培植物及其变异中心检索》确定的地理 基因起源中心有(A)个。 A 12 B 13 C 14 D 15 2.本品种粒数占检验总粒数的百分比是( B )。 A种子净度B种子纯度 C发芽势 D发芽率 3.禾谷类作物单位面积穗数是由株数和单株成穗数决定,播种密度和播种质量决定株 数,( A )是成穗数的决定阶段。 A分蘖期 B拔节期 C孕穗期 D开花期 4.农学的研究对象是(A)。 A大田作物 B.农业 C种植业 D园艺作物 5.农学是于(C)世纪后期正式成为一门科学的。 A 17 B 18 C 19 D 20 6.迄今为止,已经过确认的作物必需的元素有( C )种。 A 12 B 14 C 16 D 18 7.全年收获作物的总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为(D)。 A叶面积指数 B收获指数 C叶龄指数D复种指数 8.土壤有效水的下限是(A)。 A萎蔫系数 B田间持水量 C毛细管悬着水消失 D蒸腾系数 9.下列作物根系属于须根系的是(B)。 A大豆B玉米C茄子 D马铃薯 10.下列作物属于长日照作物的是(B)。 A大豆B油菜C黄麻 D烟草 11.下列作物中,属于喜凉作物的是(C)。 A花生 B水稻 C青稞D烟草 12.下列作物种子中具有胚乳的是( D )。 A油菜B大豆C棉花D玉米 13.小麦属于( A )。 A长日照作物B短日照作物 C中日照作物 D定日照作物 14.小麦需水临界期在(B)。 A拔节期B孕穗至抽穗期 C灌浆期 D成熟期 ..

15.选配优良组合最需注意的是(A)。 A双亲一般合力要高B双亲产量都要高 C双亲长期要接近 D以上全不对 16.要取得引种成功必须(C)。 A.同纬度间 B同海拔高度 C同纬度、同海拔高度D无纬度和海拔高度限制 17.一复料标识为20─10─10,则其意指(B)。 A N2 0%、P 10%、K 10% B N2 0%、P2O5 10%、K2O 10% C C 20%、H 10%、O2 10% D CO2 20%、H2O 10%、O2 10% 18.在前季作物生长的后期,在其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叫(D)。 A间作 B混作 C复种D套作 19.种子真正成熟的含义是(D)。 A形态和生理均未成熟 B生理成熟,形态未成熟 C形态成熟,生理未成熟D形态和生理均成熟 20.作物生长发育对温度高低和日照长短的反应特性被称为(C)。 A温度反应特性 B光照反应特性 C温光反应特性 D温度日照反应特性 21.全世界水稻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在粮食作物中居(D)。 A第四位 B第一位 C第三位D第二位 22.生产上所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九二0”,其学名叫(C)。 A 2,4-D B萘乙酸(NAA) C赤霉酸(GA3) D吲哚乙酸(IAA) 23.在冰点以下的低温对植物组织、器官所造成的伤害叫( B ) A旱灾B冷害 C冻害 D涝灾 24.水是细胞原生质的重要组成成分。原生质含水量在( D )以上才能保持代活动正 常进行 A 80%-90% B 50%-60% C 60%-70% D 70%-80% 25.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C ) A 1/6 B 1/5 C 1/4 D 1/10 26.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产国和出口国是( A ) A美国 B印度 C中国 D巴西 27.诱变育种在诱变处理后从哪一代开始选择( B ) A M1代 B M2代 C M3代 D以上全不对 ..

体育概论试题及答案

体育概论试题及答案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体育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二、名词解释 1、体育发展战略: 2、体育管理科学化: 3、体育教学 4、游戏的概念: 5、人文体育观的概念 三、简答题 1、体育在提高劳动力素质方面有哪些作用 2、正确处理体育与政治的关系要注意哪四个方面 四:论述题 1、从体育课的组织工作、课的密度和负荷量以及培养学生自我体育锻炼等方 面,论述如何上好一堂体育课 2、论述如何对动作质量与效果进行评价 答案 二、名词解释 1、体育发展战略:是指根据体育发展规律,结合体育内部外部和国际国内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对未来一个时期体育发展的知道思想、方针、任务和布局等进行的全局年和高层次的谋划。 2、体育管理科学化:是要应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遵行管理的基本规律,提高体育管理效率和综合效益。 3、体育教学:是按一定计划和大纲进行的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教育过程。 4、游戏的概念:是指有一定的情节,遵循特定规律和组织形式的智力与体力相结合的身体活动。 5、人文体育观的概念:主要表现体育对人类生存意义及价值的终极关怀,回到以人为本的体育的世界。 三、简答题 1、体育在提高劳动力素质方面有哪些作用 (1)健身活动可以培养劳动力: (2)健身活动可以发展劳动力:减少因病旷工,提高生产率。 (3)健身活动可以保护劳动力: 第一:降低发病率:第二:可以减少工伤事故:第三:可以防止或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4)健身活动可以延长人的劳动寿命: (5)健身活动可以“修理”劳动力

(6)健身活动可以“恢复”劳动力: 2、正确处理体育与政治的关系要注意哪四个方面 (1)体育的发展受政治的制约。 (2)体育是具有多功能的复杂结构。 (3)努力寻找体育为政治服务的恰当方式和方法。 (4)对于“体育为政治服务”口号的正确认识。 四:论述题 1、从体育课的组织工作、课的密度和负荷量以及培养学生自我体育锻炼等方 面,论述如何上好一堂体育课 (1)解决编班分组问题:(2)掌握分组教学的形式:(3)认真执行教学常规,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4)课的密度和课的负荷了解:(5)体育课中培养学生自我体育锻炼的能力的理解:学生自我体育锻炼能力的组成:认识能力、运用、调控制能力和自治能力。 2、论述如何对动作质量与效果进行评价P187 1、动作的准确性。 2、动作的协调性。 3、动作的力度。 4、动作的经济性。 5、动作的弹性。

农学概论复习题

一、填空题(在下列各题空格处,填入适当的字或词,使整个句子完整,并具有一定的专业意义。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处,错填、多填、少填或未填均无分。) 1.农业生产具有( )、( ) 和( ) 特点。 地域性与季节性周期性与持续性.综合性与复杂性2.栽培植物主要包括( )、( ) 和( ) 三类。 农作物、园艺作物、林木3.按照作物的主要用途及植物学形态特征,通常将大田作物分为三大类,其中粮食作物包括( ) 作物、( ) 作物和( ) 作物。禾谷类、豆类、薯类 4.按照作物的主要用途及植物学形态特征,通常将大田作物分为三大类,其中经济作物包括( ) 作物、( ) 作物、( ) 作物和( ) 作物。纤维、油料、糖料、嗜好 5.糖料作物主要是( )和( ),其中大约三分之一是( )。甘蔗、甜菜、甜菜 6.世界天然纤维原料作物有( )、( )和( )等。棉花、麻类、木棉 7.世界主要饮料作物有( )、( )和( ),主要产在发展中国家。可可、咖啡、茶叶 二、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备选项中,选择1-4个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并将其代号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处。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我国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中,原产中国的作物是( )。 A 烟草 B 棉花 C 玉米 D 大豆 D 2.下列作物中属于耐寒作物的是( )。 A. 玉米 B. 大豆 C. 油菜 D.甘薯 C 3.根据作物生长的周期性理论,作物生长全过程表现为( )规律。 A.慢-慢-快; B. 快-快-慢; C.慢-快-慢; D.快-慢-快; C 4.作物一般在( )对水分的反应最敏感。 A. 苗期; B. 旺盛生长期; C. 生殖器官形成与发育期; D. 成熟期 C 5.我国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中,原产美洲的作物是( )。 A.水稻; B. 小麦; C. 玉米; D. 大豆; C 6.喜温作物生长的生物学下限温度指标是( )。

农学概论复习题

《农学概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农学 2.作物 3.作物生育期 4.作物生育时期 5.叶面积指数 6.经济系数 7.光能利用率 8.需水临界期 9.种植制度10.作物布局11.复种12.轮作13.连作14.套作15.间作 16.土壤耕作17.少耕18.免耕19.土壤肥力20.种子 21.作物品种22.种子寿命23.杂种优势24.农田培肥25.杂交育种 26.诱变育种 二、填空题 1.农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2.根据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的分类方法,可将作物分为、 、和。 3.作物生长发育的一般进程呈现出形生长曲线。 4.根据作物的光周期特性可将作物分为、、 和定日照作物四种。 5.作物品质的主要类型有、、、 。 6.影响作物的品质因素主要包括、、。 7.作物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及。 8.低温对作物的危害,可分为和两种。 9.作物所受的干旱有和两种类型。 10.农作学上常用的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 ”表示,“×”表示。 11.常异花授粉作物的异交率在%之间。 12.作物育种的主要方法有、、、 和生物技术育种. 13.“三系”配套制种中的“三系”是指、和雄性不育恢复系。 14.种子检验各项指标中,其中、、和

为必检指标。 15.作物生长发育必需的三大营养元素是、、。 16.影响施肥的环境条件主要有和。 17.作物染病后,首先发生的是生理变化,称为;接着发生的是内部组织的变化和外部形态的变化,分别为和。 18. 、和是作物病害发生的基本因素。 19.病虫害防治的原则是。 20.病原物在寄主植物体内的侵染过程分为、和 三个阶段。 21.土壤是由、和三相组成。 22.作物的繁殖方式可分为和。 23.目前国内外育种的总体目是、、、 和。 24.作物病害的传播主要方式主要、、 和。 25.植物的根系分为和两大类。 26.用于作物生产促进果实成熟的生长调节剂主要是。 27.昆虫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体躯分成明显的、、三个体段,具六足,多数还有两队翅。 28.昆虫的口器分为和两大类。 29.种子的质量分为和两方面。 30.现代信息技术的突出代表包括、和全球定位系统统称为3S技术。 三、判断题 1.我国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玉米、马铃薯、大豆均起源于我国。() 2.C4作物的CO2补偿点和CO2饱合点都比C3作物要低,因此C4作物对环境中CO2的利用率要高于C3作物。() 3.作物水分临界期就是需水量最多的时期。()

体育概论期末重点复习题DOC

一、名词解释 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谋求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直接目的,并以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教育过程。 竞技体育:是指在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人体在体力、技艺、心理、智力等方面的潜力的基础上,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为目的的训练和竞赛活动。 学校体育:是指以学生为对象,通过身体活动,增强学生体质,传授身体知识、技术、技能,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 社会体育:是指一切社会文化机构以及有关社会团体或组织为社会公民所开展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普及性体育活动。 终身体育:终身体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进行的身体锻炼和所受到的各种体育教育的总和。体育产业:体育产业是指以向社会提供与体育有关的物质产品和劳动服务为收入来源的经营性的各种行业总和。 体育功能:体育功能是指体育这一文化现象以其自身的特点作用于人和社会所能产生的作用和效能 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 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是通过先天遗传和后天锻炼获得的在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与体育活动能力、人体适应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家庭教育:是以家庭成员为活动对象,以家庭居室及其周围环境为主要活动场所,根据家庭成员的需要与爱好选择体育活动内容和方法,利用自己的余暇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达到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促进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发展。 社区体育:社区体育是以基层社区为区域范围,以辖区内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体育活动。 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师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大纲和学校的体育教学计划,发展学生的身体,增强学生的体质,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其主要目标是通过教学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运动竞赛:是指以争取胜利为直接目的,以运动项目为内容,根据规则的要求,进行个人或集体在体力、技艺、心理等方面的竞赛过程。 身体姿势:身体姿势是指身体和身体的各个部分在整个动作过程中所处的状态和位置。 身体运动轨迹:身体运动轨迹是指身体和身体的各个部分在完成动作过程中所移动的路线。身体运动时间:身体运动时间是指完成身体运动所需的时间,或身体运动所持续的时间。身体运动速率:身体运动速率也称动作频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某一动作的重复次数。 身体运动速度:身体运动速度是指身体或身体某一部分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或角度 身体运动力量:身体运动力量是指人体通过肌肉收缩完成某一动作的能力。 身体运动节奏:是指动作的快慢、用力的大小、肌肉的收缩与舒张以及时间间隔的长短合理交替的一种综合特征 体育手段:体育手段是指为实现体育目的而采取的各种身体活动内容和方法的总称。 运动技术:体育运动技术是指为了达到某种具体的体育目的而完成身体运动的方法。 体育科学:指研究体育现象,揭示体育内部和外部规律的一个多学科、多层次的系统的知识体系 体育文化:是指在增进健康、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财富,包括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及规范体育活动的各种思想、制度、伦理道德、审美观念,还包括为达成目标的各种改革举措以及相应的成果。包括体育精神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体

农学概论复习题(完全版)

绪论 一、名词解释 农业:是指人类通过农业技术措施,充分利用自然和经济条件,调整农业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取得人类生活所需产品的生产活动以及附属于这种生产的各个部门的统称。 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即是指人类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间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并在人为和自然共同支配下进行农副产品生产的综合体。 农学:广义的农学是指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一类科学,包括农业基本科学、农业工程科学、农业经济科学、农业生产科学和农业管理科学等。 狭义的农学指研究农作物生产的一类科学,它涉及到作物学、园艺学、土壤学、植物学和植物保护学等学科。 二、问答题 1、农学概论研究的内容是什么? 2、农业的组成 农业是由农业生物、农业生物赖以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发生遗传变异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的生产劳动三部分组成。 3、农业生产的实质是什么? ?农业生产的实质是物质与能量的转化、传递的过程,包括初级生产(第一

性生产)和次级生产(第二性生产)。 ?初级生产的实质是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这是一个复杂的光化学反应及生物化学反应。(光合反应) ?次级生产是通过动物生产实现物质的转化,植物性蛋白到动物性蛋白。 4、农业生产的特点是什么? ?农业生产受生物学规律支配。 ?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与季节性。 ?农业生产具要连续性。 ?农业生产是综合性生产。 5、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农业生态系统是被人类驯化了的自然生态系统,因此它既保留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一般特点,又具备很多人类改造、控制、调节、干扰甚至破坏所带来的新特点。主要表现在: 1.系统受人类的调控; 2.系统自身稳定性差; 3.系统净生产力较高; 4.系统的开放性更强; 5.系统受双规律支配。 6、农业的发展 农业作为古老的产业,有上万年的发展历史。从历史的角度,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把农业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发展形态。 7、农学的特点 1. 系统的复杂性 2. 技术的实用性 3. 生产的连续性 4. 作物生长的规律性 5. 明显的季节性 6. 严格的地域性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土壤土壤肥力自然肥力与人为肥力潜在肥力与有效肥力

体育概论复习重点

体育概论复习重点 一、体育概念就是什么? 答:体育就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 体育就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根据生产与生活的需要,遵循人体身心的发展规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丰富社会文化生活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就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建立与发展起来的一个专门的科学领域。体育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体育的广义概念 就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与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它就是社会总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受一定社会的政治与经济的制约,并为一定社会的政治与经济服务。 体育的狭义概念 就是一个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培养道德与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就是对人体进行培育与塑造的过程;就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体育功能就是什么? 答;体育的功能分三个层次:自然质功能,结构质功能,系统质功能。 1)自然质功能: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走、跑、跳、投、攀登、爬越等各种运动方式,可以瞧作就是体育的最原始的形式。这些运动方式对人类做产生的功效,就就是体育的自然质功能。 2)结构质功能:人们在体育的自然物的基础上,改变其外部结构,使其赋予了新的功能,称之为结构质功能。 3)系统质功能:当一事物从自然质系统、结构质系统在进入社会系统时,这一事物就会又产生许多以前不具有的功能。 体育的自然质功能: 壹

1)提高人体心血管系统机能水平 2)调试与保持心理健康 3)提高呼吸系统机能水平 4)促进少年儿童骨骼与肌肉的生长发育 5)延年益寿、提高生活质量 体育的结构质功能:教育功能与娱乐功能 体育的系统质功能:1)体育的经济功能 2)体育的政治功能 ★在现代社会中,体育的经济功能表现在那些方面? 1)体育经济已成为现代社会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2)体育产业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 3)体育产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怎样理解体育与政治的关系?体育的政治功能有哪些方面的表现? 1)体育与政治的关系就是客观存在的,这就是因为体育文化一旦置身与社会大系统之中,它就自然而然具有了政治功能。体育就是一种文化,而文化的结构可以分三层:最里层就是观念层次、中间就是制度层次、最外层就是器物层次。一般来说,文化的观念层次与政治的关系最密切,制度层较观念层与政治的关系要疏远些,而器物层几乎与政治无关。对待体育人们既要承认体育要受到政治的制约与影响,同时也要瞧到体育也能够为政治服务。另外体育作为特殊的身体文化具有世界性,它可以打破种族,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等的限制,为全世界各阶层的人所接受。 2)提高国家的威望、振奋民族精神,表明国家政治立场、为外交服务,呈现安定详与的社会环境 三、体育目的就是什么? 我国的体育目的就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改善人们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健康、文明发展”。 ★实现我国体育目的的途径有哪些?实现我国体育目的、目标有哪些要求? 1)不同区域的体育工作、不同形式的体育工作、不同年龄阶段的体育工作、不同对象的体育工作。 2)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依据社会整体发展的需求、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四、体育手段 ★分析体育核心手段的内涵与外延? 1)体育的核心手段就是身体运动,人体的运动包括有意识的身体运动与无意识的身体运动;有意识的身体运动又可以分为运动系统的运动与其她系统的运动 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