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7
法理学习题一、论述权利和义务的关系1.结构上的相关关系权利和义务二者是相互关联的,即对立统一的。
权利表征利益,主动的;义务表征负担,受动的。
就此而言,它们只是两个相互排斥的对立面。
同时,它们又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
相互依存表现为:权利和义务不可能孤立存在和发展,它们的存在和发展都必须从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
相互贯通表现为:权利和义务的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以及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即“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2.数量上的等值关系首先,一个社会的权利总量和义务总量是相等的。
在一个社会,无论权利和义务怎样分配,不管每个社会成员具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怎么样不等,也不管规定权利与规定义务的法条是否相等,在数量关系、权利和义务总是等值的或等额的。
其次,在具体法律关系中,权利义务互相包含。
权利的范围就是义务的界限,义务的范围就是权利的界限。
3.功能上的互补关系第一,权利直接体现法律的价值目标,义务保障价值目标和权利的实现。
第二,权利提供不确定的指引,义务提供确定的指引。
权利和义务都有指引人们行为的功能,但它们指引行为的方式以及结果是不同的。
权利总是某种有利的,至少一般来说不是人们不希望的后果。
而义务总是某种不利的,或一般来说人们不希望发生的。
第三,义务以其强制某些积极行为发生,防范某些消极行为出现的特有的约束机制而有助于建立秩序。
权利以其的有的利益导向和鼓励机制而有助于实现自由。
4.价值意义上的主次关系古代法律总体上是义务为本位,现代法律只以权利为本位,权利和义务代表了不同的法律精神。
它们在历史上受到重视的程度有所不同,因而二者在不同国家的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有主次之分。
二、简述权利与权力的区别依权利主体的不同划分标准,将权利分为公权利和私权利。
公权利是指以维护公益为目的的公共团体及其责任人在服务上的权利,也叫“权力”,区别如下:1.权力的拥有者只能是表现出强制力和支配力的专门机关、执行职务的公职人员或对内的社会集团为代表,公民不能成为权力主体。
八年级道法权利义务的关系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你可能觉得这两个词好像很“高大上”,一看就觉得离咱们普通人的生活很远。
其实不然,咱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离不开这两个东西。
你说是不是?咱们有权利去做很多事情,但同样也得履行一定的义务,不能总想着自己有权利,却忘了自己也得承担责任。
比如你看看咱们学生,没错,咱们就从学生的角度聊。
上学是一项权利,大家可以接受教育,老师也得教你知识。
这是不是一个权利?当然是!你有这个权利,不用花钱,就能得到一个很系统的学习机会。
但你要知道,这个权利背后是有义务的——比如按时到校,认真听课,按时完成作业。
如果你老是不交作业,拖拖拉拉的,那你是不是在浪费自己的权利?这可不行,得有责任感!你说,你享受了教育的权利,结果到头来学得不好,老师还得对你负责任?当然不能这么说。
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别光想着自己能享受教育这个权利,义务也得尽好,明白不?再来看看咱们的父母。
父母当然有教育孩子的权利了,对吧?他们有权利对咱们提出要求,给咱们制定规矩。
你爸妈天天叮嘱你做作业,叮嘱你早睡早起,是不是他们在行使权利?当然是!但是,你别光想着爸妈有权利管你,他们同样也有义务关心你,照顾你,给你提供一个舒适的成长环境。
所以你要明白,权利和义务是一对“孪生兄弟”,缺了谁都不行,能不能做到互相平衡,就看你自己了。
你再看看咱们身边的生活,权利和义务其实无处不在。
你出门买东西,对吧?店家有权利收钱,你有权利拿到商品。
但是你也得有义务去检查商品,看看它值不值得你花那个价钱,退换货也得按规定走,不能光想着自己买了东西就完事儿。
你说这公平吗?公平。
你得有买到好商品的权利,也得有维护商品质量的义务。
别想着,买完就完了,退换货还麻烦,理应商家给你全权负责。
其实啊,权利和义务就像是硬币的两面,少了哪一面都不行。
说到这里,咱再举个例子,咱常常听到“权利与义务对等”这个词,没错,这句话就是想告诉我们:每个人的权利是有限度的,也不是随便享受的。
权利和义务及其相互关系冯佳芮2016221478一.权利(right)一般而言,权利指的是在一定的法律关系中,法律关系的一方对另一方所享有的可以要求作出一定的作为或不作为,并为法律规范所认可的一种资格。
与义务相对应,法学的基本范畴之一,人权概念的核心词,法律规范的关键词。
在家庭、社会、国家、国际关系中隐含或明示的最广泛、最实际的一个内容。
从通常的角度看,权利是法律赋予权利主体作为或不作为的许可、认定及保障。
它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第一,权利反映了主体之间的一种对等的法律关系,与义务相关联。
在权利关系中,主体的一方与他方独立对等,不存在凭借某种外在的物理力量而制御对方的情形,否则即可能构成power而非right。
这种主体之间的法律地位的对等性,决定了在特定的权利对象上,主体一方享有某种权利,即意味着他方必须相应的承担某种义务,离开义务就无法理解权利。
第二,权利是由法规范所认可的。
它来自法律规范的规定,得到国家的确认和保障。
主观的权利:反映了主体自身对某种特定利益的要求,单纯以人的主观意愿的形式而存在的权利。
客观的权力:通过法规范的确认才获得法的正当性、有效性和真实性的权利。
在一定意义上讲,真实意义上的的权利正是主观权利和客观权力的统一。
第三,权利是一种法律上的资格。
在终极意义上,权利可视为一种为法规范所确认的、法律关系主体的一方要求他方作出作为或不作为的可能性。
从法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可能性实际上就是一种法律资格。
第四,它是权利人实现其利益的行为。
权利与利益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权利并不等于利益,权利人实现自己利益的行为是法律权利的社会内容,而法律上的权利则是这一内容的法律形式。
第五,它确定权利人从事法律所允许的行为的范围。
在这一范围内,权利人满足自己利益的行为或者要求义务人从事一定行为是合法的,而超过这一范围,则是非法的或不受法律保护的。
二.义务(obligation)义务就是个体对他人或社会做自己应当做的事,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需要履行各种义务,包括政治义务,经济义务,法律义务。
1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怎样?要求我们怎样做?
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
每个人既是享受权利的主体,又是履行义务的主体。
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
怎样做?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观念,依法行使权利,维护权利,而且要增强义务观念,依法履行义务。
我们每个人都要以主人翁的责任感,自觉履行应尽的义务。
2、说明:在某些条件下,权利就是义务,义务就是权利,如劳动和受教育。
不许只享有权利不履行义务;公民的权利可以放弃,但义务不能放弃。
权利与义务的相互关系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权利与义务的相互联系。
权利是人们依法享有的自由和利益,而义务则是人们应遵守的责任和义务。
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了社会秩序的基础。
在本文中,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权利与义务的相互关系,探讨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首先,权利与义务是相互补充的。
每个人都有自由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但这也意味着他们有义务尊重他人的观点。
在言论自由的背后,每个人都应该保持理解、尊重和宽容。
我们的权利来源于我们的人格尊严,但在行使权利时,我们也必须充分考虑到他人的合法权益,不能侵犯他人的权利。
只有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实现权利与义务的平衡。
其次,权利与义务是相互约束的。
权利的行使必须受到法律的限制,法律对于保护个人权利和社会公共利益起着重要作用。
在个人权利与责任的对立中,法律是一种有力的调解方式。
例如,人们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但不能发布谣言、煽动暴力或侵犯他人的隐私。
法律的约束使得权利的行使更具有秩序性和可控性,保障了社会的稳定和平衡。
权利与义务之间还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人们行使自己的权利,同时也履行了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是人们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是个人发挥其价值的重要方式。
当我们享有教育权利时,我们也有义务去努力学习,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当我们享有就业权利时,我们也有义务为自己和家庭提供经济支持。
权利的行使离不开义务的履行,只有在责任和义务的基础上,权利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
最后,权利与义务的相互关系影响着个人和社会的平衡与稳定。
在个人层面,权利和义务的均衡关系有助于个人实现自我价值,避免单纯的权利滥用或义务过重造成的焦虑和不满。
在社会层面,权利的保障和义务的履行是社会正常运转的基础。
只有当每个人都积极履行自己的义务时,社会才能实现公平和谐。
相反,当人们只关注自己的权利而忽视义务时,可能会导致社会利益的丧失,损害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总之,权利与义务是互相关联、互相制约,相互促进的。
公务员公共基础法律知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一、从结构上看,两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诚如马克思所言:“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因此,权利和义务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
它们的存在和发展都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
一方不存在了,另一方也不能存在。
二、从数量上看,两者的总量是相等的关于此点,有学者曾作细致的逻辑推导:如果把既不享受权利也不履行义务表示为零的话,那么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就可以表示为以零为起点向相反的两个方向延伸的数轴,权利是正数,义务是负数,正数每展长一个刻度,负数也一定展长一个刻度,而正数与负数的绝对值总是相等的。
三、从产生和发展看,两者经历了一个从浑然一体到分裂对立再到相对一致的过程在原始社会,由于还不存在法律制度,权利和义务的界限也不很明确,两者实际上是混为一体的。
随着阶级社会、国家的出现和法律的产生,权利和义务发生分离。
在剥削阶级法律制度中,两者甚至在数量分配上也出现不平衡:统治者集团只享受权利,而几乎把一切义务强加于被统治者。
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建立,实行“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原则,使两者之间的关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四、从价值上看,权利和义务代表了不同的法律精神它们在历史上受到重视的程度有所不同,因而两者在不同国家的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是有主、次之分的。
一般而言,在等级特权社会(如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法律制度往往强调以义务为本位,权利处于次要的地位。
而在民主法治社会,法律制度较为重视对个人权利的保护。
此时,权利是第一性的,义务是第二性的,义务设定的目的是为了保障权利的实现。
所以,总的来说,权利和义务有它们内部的联系,但又有明显的区别,考试中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有过于绝对的说法是不对的,比如权利和义务完全一致,或者有张冠李戴的说法也是错误的,比如权利是第二性的,义务是第一性的,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即可。
例题分析:下列关于权利与义务的说法正确的是()A、在任何国家权利和义务都是统一的B、在我国,权利和义务是完全一致的C、在我国,权利和义务都是不可以放弃的D、在我国,任何公民在法律上都既是权利的主体同时也是义务的主体D。
介绍权利与义务的知识
权利与义务是法律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它们在法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以下是关于权利与义务的一些基本知识:
1.权利:
权利是指法律所赋予的、表现为享有利益的作为或不作为的许可或保障。
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享有的一种利益,包括人身权、财产权、知识产权等。
权利是法律赋予个人的,可以行使或放弃,但不得转让或剥夺。
2.义务:
义务是指法律规定的、表现为必须作出一定行为或不作出一定行为的责任。
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必须承担的一种责任,包括作为义务和不作为义务。
义务是法律对个人的要求,必须履行,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权利与义务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一方面,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没有义务的履行,权利就无法得到保障;另一方面,义务的履行也促进了权利的实现,只有履行了义务,才能使权利得到更好的保障。
4.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任何公民既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也不应只承担义务而不享受权利。
我们应该增强权利意识,依法行使权利,同时也要增强义务观念,自觉履行法定的义务。
只有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个人的全面发展。
总之,权利与义务是法律体系中的重要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我们应该增强权利意识和义务观念,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个人的全面发展。
分析探寻权利义务关系在法律领域中,权利与义务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概念。
权利是指个人或组织依法享有的合法权益,而义务则是为了保障他人的权利而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本文将分析和探究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具体表现。
一、权利与义务的定义和关系权利,是指法律规定的可以依法主张的一定行为自由或者能够共同行使的利益。
权利的实现需要他人的配合和保护,并受到法律的保障和约束。
在现代社会中,权利的保护是法治的基础,也是维护公民权益的重要途径。
义务,是指具备法律效力的责任和义务。
它是个人或组织为了维护他人的权利和公共利益而应承担的责任。
权利与义务之间存在着互为前提和条件的关系,没有义务,权利也无法得到实现和保护。
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解释:权利如同硬币的正面,义务则是硬币的反面。
只有当一方行使权利时,另一方才需要履行相应的义务。
只有当主体履行了相应的义务,权利才能被平等地享有。
二、权利与义务的平衡与调整在现实生活中,权利与义务并非始终平衡。
在某些情况下,权利可能会受到限制,以维护公共利益或他人的权益。
这种情况下,个人或组织的权利可能会受到政府、法律或社会道德等方面的限制。
例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是为了保护他人的健康权益。
同时,义务也可以因特殊情况而发生变化。
个人或组织的义务要根据具体的情形来确定和履行。
例如,医生在进行救治时有义务保护患者的生命健康,而患者也有义务配合医生的治疗。
这种情况下,权利和义务是相互对应的。
三、典型案例分析下面将通过几个典型案例来分析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1. 劳动合同中的权利义务关系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约定劳动关系的依据,其中规定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根据劳动合同法,雇员有权按时领取工资、享受社会保险等权益,而用人单位有义务支付工资和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
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相互制约,形成了良性的劳动关系。
2. 婚姻中的权利义务关系婚姻是夫妻双方约定与保持婚姻关系的一种法律形式。
第1篇在法律体系下,权利和义务是构成法律关系的基本要素。
权利是指法律赋予主体享有的利益,而义务则是指法律规定的主体应当履行的责任。
在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体现了法律的公平性和正义性。
本文将从权利义务的一致性、权利义务的关系、权利义务的一致性在实践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权利义务的一致性1. 权利与义务的相互依存权利与义务是相互依存的。
一方面,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
例如,在劳动合同中,劳动者享有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而雇主则有义务支付劳动者报酬。
另一方面,义务的履行需要权利的保障。
如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这些权利的实现需要国家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2. 权利与义务的平衡在法律关系中,权利与义务的平衡至关重要。
一方面,权利的享有不应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义务的履行不应过度限制权利的行使。
例如,在物权关系中,所有权人享有对物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但不得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
3. 权利与义务的相互转化在某些情况下,权利与义务可以相互转化。
例如,在合同关系中,一方当事人享有请求对方履行合同的权利,而另一方当事人则有义务履行合同。
当一方当事人履行义务后,权利转化为对方的权利。
二、权利义务的关系1. 权利与义务的关联性权利与义务是法律关系中的两个基本要素,它们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性。
权利的实现依赖于义务的履行,而义务的履行则保障了权利的实现。
2. 权利与义务的差异性虽然权利与义务在法律关系中具有一致性,但它们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权利是主体享有的利益,而义务则是主体应当履行的责任。
权利的享有以义务的履行为前提,而义务的履行以权利的实现为保障。
3. 权利与义务的相对性权利与义务在法律关系中具有相对性。
一方面,权利的享有以义务的履行为前提;另一方面,义务的履行以权利的实现为保障。
这种相对性使得权利与义务在法律关系中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如何理解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是法律体系中两个关键的概念,它们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理解这一关系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应用法律非常重要。
以下将从不同角度对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进行阐述及关系的分析。
首先,法律权利是法律规定赋予个人或者集体的享有的权益。
它是法律对人的保护和限制,是人类追求自由、幸福与尊严的重要保障。
法律权利可以是一种个人权利,比如言论自由、财产权等;也可以是一种集体权利,比如参政、土地使用权等。
权利的实现是个人、集体享受权益的基础。
其次,法律义务是法律规定对个人、组织或集体的要求和限制。
它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公共利益和个人/集体权益的平衡。
法律义务是公民、组织或者集体应承担的责任,包括但不限于不侵犯他人权利、遵守合同、履行公职等。
法律义务的履行是个人、组织或集体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一方面,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在法律法规的范围内规定了权利,才会相应规定义务。
例如,在《合同法》中,明确规定了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只有双方相互履行自己的义务,才能行使自己的权利。
另一方面,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是相对的。
个人或集体享有法律权利的同时,也应承担相应的法律义务。
例如,个人享有平等就业的权利,但也必须遵守劳动法律法规,不得侵害他人权益。
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在互相制约和平衡上。
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约束力是相互制约的,在实践中需要通过权衡和平衡来确保公正和合理。
一方面,个人或集体享有的权利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行使,不能侵犯他人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
否则,将面临法律制裁和责任追究。
另一方面,个人或集体承担的义务也不能超过法律规定的范围,否则将侵犯个人权利和集体利益。
因此,权利与义务之间需要相互协调和平衡,不能片面追求一方。
总之,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是紧密相关的概念,在法律体系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法律权利保障了个人和集体的权益,是其自由、尊严和追求幸福的基础;而法律义务规定了个人和集体的责任和义务,是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保障。
论述权利义务的关系
权利义务是法律常见的概念,它们是相互促进的双向行为,具有深远的法律影响和深远的道德含义。
权利和义务的关系的好坏,取决于彼此的相对承诺。
在一定程度上,权利一定程度上是义务的对立面,义务概念的加强,权利也会受益。
义务是权利的基础,因为义务的履行是保障权利的前提。
一般来说,当个人或组织履行义务以确保其权利时,外部环境就会可能会引发权利争议和责任争议。
因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相关条条款,履行义务和承担责任是保障合同双方权利的基础。
此外,权利义务的相互作用还可以看作是社会的“正反馈”机制。
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他们加强和修正相互依存关系,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举例来说,每个人都有承担社会责任的义务,并有权从贡献中获得奖励。
因此,当个体以合理代价获得可满足自身需求的权利时,社会也可以从中获得满足,从而取得双赢局面。
总得来说,权利义务之间的使命是相互依赖的。
当权利能够得到保障时,义务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当义务能够平等的体现价值时,权利又可以得到充分落实。
基于此,当双方充分遵守法律规定,实施有效合同时,权利义务之间将形成有效可行的协议,确保所有相关方能够一次满足其权利和义务。
张文显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法理学1 引言在现代社会中,个人的权利越来越得到重视。
而作为个人权利的基础,个人的义务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张文显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法理学是研究权利与义务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本文将就张文显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法理学进行分析和探讨。
2 权利的概念和特点权利是现代社会中个人和组织所拥有的法律意义上的法定权益,在法定范围内享有的自由、权力和利益。
权利是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法律认可的范围内给予人们行使和保护自己的自主权。
对于一个人或组织而言,权利具有如下特点。
2.1 绝对性绝对性是指权利是与人的本质相联系的,不受任何人为约束。
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个人或组织拥有的权利是不能被他人侵犯的。
2.2 主体性权利只能属于具有权利能力和行使能力的主体,如个人和组织等。
2.3 相对性权利是相对的,即权利存在的同时必有义务存在。
权利的认可要求同时承担相应的义务。
2.4 法定性权利必须得到法律的认可和保护。
只有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权利才是具有法律效力的。
3 合理性与义务的概念和特点合理性是个人和组织所应具有的表现正当行为的一种原则。
而义务则是人们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应承担的行为标准。
以自我约束的方式,使得个人和组织的行为更加符合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并体现一种依法依德的社会文明进步。
义务的特点如下。
3.1 必然性如果一个人或组织拥有权利,那么就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
义务的存在是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3.2 相对性义务是权利的相对概念。
权利存在的同时就必须存在相应的义务,以保证权利的行使不会对其他人造成伤害。
3.3 共同性义务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共同行为。
只有当个人和组织共同承担义务时,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
4 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张文显首先提出了权利与义务是相对的、内生的概念,其关系可呈现出不同的形式。
当权利与义务在社会生活中共同出现时,权利与义务之间就产生了紧密的相互关系。
4.1 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权利与义务之间的一致性是指权利和义务所关注的方向是相同的,即权利的情况下,义务必须被履行,而义务则必须与权利对应。
法律义务与权利的关系在现代社会,法律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规范,它不仅规定了人们的行为准则,也明确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法律义务与权利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二者不可分割且相互依存。
法律义务法律义务是法律对个人或群体所规定的行为要求。
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一定的法律义务需要履行。
这些义务可以是个人义务,例如遵守交通规则、不干涉他人财产等;也可以是公民义务,例如纳税、服兵役等。
法律义务的目的是保护社会秩序、维护公共利益,以及保障每个人的基本权利。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法律义务是对个人行为的限制。
遵守法律义务有助于维护社会安宁,并确保个人与他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公平交往。
不遵守法律义务将面临法律责任和惩罚,可能会导致个人受到罚款、刑事处罚或损害赔偿等后果。
权利与法律权利是个人或群体在法律框架下享有的合法利益和保障。
每个人都有权利,这些权利可以是基本权利,如生命权、人身自由、财产权等;也可以是特定权利,如教育权、工会权利等。
法律的目的之一就是保护并实现人们的权利,确保他们能够享有应有的自由与利益。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权利是法律赋予的优势和保障。
人们享有的权利有助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维护人格尊严、实现个人自由和发展。
当个人的权利受到侵害时,法律可以提供保护措施和救济途径,帮助个人维权并恢复受损的利益。
法律义务与权利的关系法律义务与权利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它们相互制约和依存,不能被割裂开来。
具体来说,法律义务和权利之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1.法律约束与权利保障:法律通过规定义务的方式对个人行为进行约束,同时也通过保护权利的方式确保个人权益不受侵犯。
法律义务的存在为权利提供了必要的保障,使其不受他人或社会行为的侵犯。
2.法律平衡与权衡:法律既要考虑个人权利的保护,也要考虑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
在涉及冲突利益的情况下,法律需要进行权衡和平衡,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例如,在言论自由的权利与他人名誉权的冲突中,法律需要权衡双方的权利,找到合理的平衡点。
论述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是构成法律关系内容的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他们都作为民事主体实现利益的手段和工具,必然在其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
概括言之,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有如下关系。
第一、法律关系中的对应关系。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对应关系是指法律权利一般有相对的法律义务存在。
二者共同处于法律关系的统一体中。
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在任何法律关系中,一方主体有法律权利,对方主体就必然承担相应的法律义务,反之亦然。
(2)在特定的法律关系中,每一主体在享有权利之时都对应承担一定义务。
如双务合同中。
第二、社会生活中的对等关系。
社会中的权利义务的设置是对等的。
主要表现在:(1)社会生活中权利总量大于义务总量,有些权利就会行同虚设;反之,社会容易产生特权;(2)在有的具体法律关系中,权利与义务也是对等的。
当权利义务处于分离状态时,一方享有权利的量和对方承担的义务的量是对等的。
如债权债务关系中,债权与债务是对等等。
第三、功能发挥中互动关系。
法律功能常常是通过它所设定的权利与义务得以现实表现出来的。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在功能上的互动关系主要体现在:(1)法律义务的履行促进法律权利的实现;(2)法律权利的享有也有助于法律义务的积极履行。
第四、价值选择中的主从关系。
现代立法总体上讲是以权利为本位。
权利本位在现代社会中包括个人权利本位和社会权利本位。
所谓权利本位就是说法以权利(个人权利或社会权利)为起点或出发点。
以权利为重心是现代法律制度的特征。
我国支持了权利本位,因为:(1)市场经济对法律的要求主要是设定权利和保障权利;市场经济模式的建立体现了权利本位的要求。
(2)人权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普遍关注。
法律权利就是人权在法律中的体现。
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八年级下册《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这是一篇关系类的文章。
权利和义务就像是一对形影不离的伙伴,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咱们先来说说啥是权利吧。
权利就好比是你口袋里的糖果,这糖果是属于你的,你可以随时拿出来吃。
在社会中,公民的权利就是那些被法律所认可的、可以自由行使的力量。
比如说,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这就意味着你有机会走进学校,学习知识,增长本领。
为啥要有这个权利呢?因为只有大家都接受教育了,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才会提高,人们才能够更好地创造价值,社会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那义务呢?义务就像是你为了得到糖果必须要做的事情。
公民的义务是法律规定公民必须履行的责任。
还拿教育来说,国家提供教育资源让大家接受教育,那公民就有义务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认真学习。
这就像一场交易吗?不完全是。
这是一种社会秩序的要求。
要是没有这些义务的约束,学校里大家都想干啥就干啥,那还能叫学校吗?教育还能进行下去吗?肯定不行。
权利和义务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就像在一场接力比赛中,每个队员都有跑自己那一棒的义务,这是为了整个团队的胜利。
同时呢,每个队员也有权利在自己跑完之后休息,并且期待下一个队员能好好跑。
如果一个队员光想休息,不想跑自己的那一棒,那整个团队就没法比赛了。
在社会这个大团队里也是一样的道理。
公民享受着各种权利,比如言论自由权,你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
但是你不能利用这个权利去损害他人的利益,因为你有遵守社会公德的义务。
再比如说纳税的问题。
国家有义务用税收来建设公共设施,像修马路、建公园等,这是公民享受到的权利的一种体现。
而公民呢,有纳税的义务。
要是大家都不想纳税,那国家哪来的钱去搞建设呢?咱们就没有好的马路走,没有漂亮的公园逛了。
权利和义务还存在一种因果关系。
因为有了公民履行义务的行为,才使得权利能够更好地实现。
就像大家都遵守交通规则这个义务,马路上才会有秩序,我们才能安全地行使在路上这个权利。
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初中在初中的政治课或者品德课上,咱们肯定都接触过权利和义务这两个词儿。
这就像是一个天平的两端,缺了哪一头,这个天平都没法平衡。
咱先说权利吧。
权利是什么呢?就好比是你手里的一把钥匙,这把钥匙能打开好多扇门。
比如说,你有受教育的权利,那就像你拿着一把能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你可以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学习各种各样有趣的知识,从语文的诗词歌赋到数学的几何代数。
你还有言论自由的权利,就像你有个小喇叭,在合适的范围内,你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
这时候你是不是觉得权利像个宝藏,让你能做很多自己想做的事儿?那义务呢?义务就像是你为了保管好这把权利的钥匙,得遵守的一些规则。
你想啊,要是每个人都拿着自己的钥匙乱开门,今天去破坏这个,明天去抢夺那个,那这个世界不就乱套了?你有受教育的权利,相对应的,你就有好好学习的义务。
这就好比你拿到了知识宝库的钥匙,那你得用心去探索里面的宝贝,而不是把钥匙一扔,在宝库门口睡大觉。
你有言论自由的权利,可你不能用这个权利去伤害别人,就像你吹小喇叭的时候,不能对着别人的耳朵使劲儿吹,把人家耳朵震坏了。
其实啊,权利和义务是紧紧绑在一起的,谁也离不开谁。
这就像一双鞋子,权利是左脚的鞋子,义务是右脚的鞋子。
你只穿一只鞋出门试试,能走得稳吗?肯定不行啊。
你光想着自己的权利,不管义务,那就像你只穿左脚的鞋子,蹦跶两下就会摔倒。
反过来,你光尽义务,不去享受自己的权利,那就像只穿右脚的鞋子,虽然也能站着,但是走起来多别扭啊。
在生活里也有好多这样的例子。
你看那些在公园里随意践踏草坪的人,他们觉得自己有在公园里游玩的权利,可他们忘了自己有爱护公共环境的义务。
这就好比他们拿着进入公园的钥匙,却把公园的门都给拆了,那后面的人还怎么进去玩呢?再看看那些认真交税的公民,他们履行自己的义务,同时也享受着国家提供的各种公共服务,像干净的街道、明亮的路灯,这就是权利和义务平衡的表现。
权利与义务的关系By squnfeng 发表于2008-8-21 9:37:00权利与义务是一切法律规范、法律部门乃至整个法律体系的核心内容。
它们之间的连接方式和结构关系概括起来主要有:第一、权利和义务紧密联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权利与义务是一切法律规范、法律部门乃至整个法律体系的核心内容。
它们之间的连接方式和结构关系概括起来主要有:第1二、在数量上,权利和义务的总量是相等的DD说到底A是第三、从产生和发展看,权利和义务经历了从浑然一体到分裂对立再到相对一致的过程第四、权利和义务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国家的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是有主次之分的。
比如在等级特权社会,法律制度强调以义务为本位,义务是第一性的,权利是第二性的;而在民主法治社会,权利是第一性的,义务是第二性的第五、根据对应的主体范围可以将权利义务分为绝对权利义务和相对权利义务。
绝对权利义务又称“对世权利和对世义务”,绝对权力对应不特定的义务人,绝对义务对应不特定的权力人。
相对权力义务又称“对人权力和对人义务”,相对权力对应特定的义务人,相对义务对应特定的权力人。
权利与义务2第五、根据对应的主体范围可以将权利义务分为绝对权利义务和相对权利义务。
绝对权利义务又称“对世权利和对世义务”,绝对权力对应不特定的义务人,绝对义务对应不特定的权力人。
相对权力义务又称“对人权力和对人义务”,相对权力对应特定的义务人,相对义务对应特定的权力人。
12--------------------------------------------------------------------------------央视国际 2005年06月14日 10:29 来源:CCTV .com郑成良:试析马克思的一句法律格言国内很多颇具权威性的论著和教科书都认为,马克思的格言意在揭示这样一个事实:在法律的领域中,存在着一种权利,就必定同时存在相应的义务;存在着一种义务,也必定同时存在相应的权利。
也就是说,权利和义务之间有一种互相对应、 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的关系,离开了任何一方,另一方就无法存在。
例如,没有某种债权就谈不上相应的债务,没有某种债务就谈不上相应的债权。
笔者认为,这种理解与原意相去甚远。
根据我个人的管见,马克思的格言不是一个关于事实的陈述,因而,其用意并非是要指出权利与义为互相对应、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的事实。
相反,它是一个与事实无直接关系的关于价值的陈述,意在阐明什么样的权利和义务是正当的、合理的。
事实陈述回答事实是什么的问题,价值陈述回答应当是什么的问题。
如果把一个价值陈述当做事实陈述去解读,在理解上就难免南辕而北辙。
“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这句话是马克思在1864年起草《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时把它作为制定规则、分配权利和义务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加入章程的序言中的。
如果这句话所要说明的仅仅是这样一种事实:权利和义务总是互相对应的,那么,就没有必要郑重其事地把它宣布为一种指导立法的精神和分配权利与义务的原则。
因为:第一,它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常识,任何有正常理智的人都会了解并理解这一点;第二,也没有任何人否定这一常识,连封建领主都会承认,主人的权利对应着奴仆的义务,奴仆的义务对应着主人的权利,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是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的;第三,订立规则的立法者无论如何分配权利和义务,都不会妨碍权利与义务互相对应、互相依存和互为条件的事实关系。
显然,这种奇特的立法原则是永远不会出现的。
如果把马克思的这句话当作价值陈述来解读,其涵义就十分清楚了。
马克思在章程序言的一开头就指出:“工人阶级的解放斗争不是要争取阶级特权和垄断特权,而是要争取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并消灭任何阶级统治。
”在序言结尾处又把“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宣布为制定规则的基本原则。
这说明,格言的真正意图在于阐明,根据工人阶级的价值准则,在一个合乎理想的社会规则体系中,权利和义务应当保持何种关系。
换言之,它回答的是立法者应当如何分配权利和义务的问题,而不是权利和义务实际上是如何相互联系的问题。
马克思这句可为法式的格言表达和包含着一种重大的法律价值观,它至少有以下四点基本的意思:第一,特权不是权利。
所谓“没有无义务的权利”,指的是立法者在订立规则时,如果象等级制度中那样,使一些人只享有权利而不承担义务,那么,这种权利就不再是真正的权利。
权利在本质上意味着某种正当性,而“无义务的权利”则因失去了正当性而丧失了自己的本质,它异变为一种不正当的特权,因而,人们的理由不再把它当作权利来看待。
在这里,如果把“没有义务的权利”当作事实陈述来解读,它就是一个与事实明显相悖的错误陈述,因为事实上有“无义务的权利”,等级特权就是“无义务的权利”。
不过,真正发生错误的不是作出陈述的作者,而是误解了作者的读者,这再次说明,“没有无义务的权利”是一个价值陈述,它不过是向人们宣告,根据立法者的价值标准,“无义务的权利”仅仅是不正当的特权而不是权利,它是不值得人们予以尊重的。
第二,特权不能产生义务。
所谓“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指的是立法者在订立规则时,如果使一些人只承担义务而不享有权利,那么,这种义务也就不再是真正的义务。
与“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一样,“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不能当作事实陈述来解续,因为事实上确实有“无权利的义务。
”等级制度中作为社会多数的下层群众(如农奴)就承担着沉重的“无权利的义务”,当时的立法者所以要向他们施加这种义务约束,其目的就在于保障“无义务的权利”即特权。
作为一个价值陈述,“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是在向世人宣告,根据立法者的法律价值观,为保护特权而设定的“无权利的义务”是不正当的,这种义务因其来源的不正当——它来源于特权,是适应特权的需要而产生的——而难以成为真正的义务,因而,任何人都没有理由要求别人去履行这种义务,相反,拒绝这种义务的行为有着充分的理由。
第三,真正的权利意味着法律上的平等对待。
“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是一句否定式的价值陈述,它宣告了在分配权利与义务时什么做法是应当避免的。
但是,作为一种立法的指导原则,仅仅指出什么是不应当是不够的,它还必须以肯定的形式向立法者表明应当如何安排权利和义务。
所以,这一格言实际上是用否定的形式表达了一种肯定的思想。
当它否定的特权是权利的同时,也包含着对权利是什么的回答。
我们由此作出下述推论也许不致于违背了陈述者的本意:“无义务的权利”所以不是权利,是因为它体现了法律上差别对待的精神,从而丧失了自己的本质并异变为特权,因此,要使权利成为真正的权利,就必须使之成为《共同章程》开头所说的“平等的权利”,这也就是要求立法者在分配权利和义务时要坚持法律上的平等对待。
结论就是:特权不是权利,也不值得尊重,平等的权利才是真正的权利,才应予尊重。
第四,平等的权利才产生义务。
既然为适应特权的需要而产生的义务不具有合法性(Legitimacy),因而不成其为义务,那么,如何设定义务才会使之具有合法性?什么样的义务约束才是人们应当服从的呢?实际上,“没有无权利的义务”这一否定式陈述已经明白无误地作出了回答:义务不能来源于特权而只能来源于权利,正是为了使人们普遍享有的平等权利得到保障,立法者才有理由把普遍的义务平等地施加于每个主体身上。
如果说“无权利的义务”是来源于并服务于不正当的特权,因而它完全违背了现代的法律价值观,那么,真正的义务则应当是权利的引伸和派生物,它来源于并服务于平等的权利,也只有这种平等的权利所要求的义务,才是我们的法律所承认、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认真对待的义务。
(本文经靳薇主编、爱心基金会及国际中国文化出版社授权,节选自《中国面对艾滋》)责编:吴晓洋最佳答案我国宪法确认了公民权利与义务一致性的原则,表现为:1.公民享受权利,同时要履行义务。
我国宪法第33条明确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2.权利和义务本身是相互依存的。
权利和义务本身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如宪法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从规定的形式上看父母和子女都负有义务,但从权利和义务的双方来看,父母对于女履行托养教育义务,对子女方面说则是一种权利;相反,成年子女履行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对父母来说则是一种权利。
又比如,宪法规定所有公民都享有人格权,而对某个公民来说,他享有这项权利,其他人就要承担保护其人格权不受侵犯的义务。
3.在某些权利和义务的彼此结合上,就某些权利本身来看,它们具有双重性。
例如,宪法规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劳动和受教育,既是公民权利又是公民义务。
4.权利和义务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
公民享受广泛的权利,且得到保证,就可以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就可以促进人们更加自觉地履行义务。
公民自觉地履行义务,国家建设事业发展了,公民就能享受更多的权利。
法是以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运作的行为规范。
法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包括个人、组织(法人)及国家(作为普通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还包括国家机关及公职人员在依法执行公务时的职权和责任。
它明确地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做,必须怎样做;禁止怎样做。
必须做的未做,禁止做的做了,就要追究法律责任。
所以,立法机关代表人民做这样的规定时,要力求符合客观规律,充分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但是,要在这样做时,人们“不但常常受到科学条件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而且也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客观过程的方面及本质尚未充分显露)。
”(《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第2版,第1卷,第294页)。
把毛主席指出的这一点与立法工作结合起来,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知识,深入地调查研究。
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从法学理论的角度对二者关系的研究论述,主要是以下四点。
1、法律关系中的对应关系。
这种对应关系是指任何一项法律权利都有相对应的法律义务,二者是相互关联、对立统一的。
正如马克思指出的:“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73页)。
劳动和受教育等则既是权利,又是义务。
2、社会生活中的对等关系。
这主要表现在权利义务的总量是大体相等的。
如果权利的总量大于义务的总量,有的权利就是虚设的;如果义务总量大于权利总量,就有特权。
在具体的法律关系中,二者的总量也是相等的,如债权与债务是对等、等量的。
3、功能上的互补关系。
法律权利的享有有助于法律义务的积极履行。
在许多情况下,不主张权利,义务人就不去履行义务。
法律义务也是法律责任,义务规范要求的作为与不作为要令行禁止。
法律主体如果都能这样对待义务,就必然有助于权利的实现,建立起良好的秩序。
4、价值选择中的主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