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17.16 KB
- 文档页数:6
改编电影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以《大红灯笼高高挂》为例改编电影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以《大红灯笼高高挂》为例引言改编电影是近年来一种备受关注的电影类型。
通过将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改编,电影制作团队可以借助原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观众的关注。
《大红灯笼高高挂》作为一部改编自著名作家余华的小说的电影,成功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
然而,改编电影的多模态话语如何表达并传达原著的情感与意义,却鲜有人深入探讨。
因此,本文将以《大红灯笼高高挂》为例,通过多模态话语分析,探讨改编电影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电影概述《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导演张艺谋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一部作品,于1991年上映。
故事背景设定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描绘了一个普通家庭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的生活。
影片通过家庭中的灯笼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形式,寓意着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的命运和家庭的变化。
多模态话语分析1.视觉模态视觉元素在电影中起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图像、色彩和场景的安排,向观众传达故事情节和人物的情感。
《大红灯笼高高挂》选择了富有阳光的自然环境作为背景,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家庭中的灯笼颜色的变化则以红、黄、绿为主,分别代表着生命的激情、希望与和平,通过这种鲜明的色彩对比,突出了人物命运的变迁。
2.听觉模态声音在电影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声音的变化和音乐的运用,电影能够更好地传达情感和氛围。
《大红灯笼高高挂》运用了中国乐器的音乐和民谣,使观众更好地沉浸在故事的情境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同时,影片还通过自然声音的运用,如鸟鸣、水流声等,增强了观众对自然和环境的感知。
3.语言模态语言在电影中是最直接和普遍的传递信息的方式。
《大红灯笼高高挂》通过对话和旁白等方式,向观众传达角色的心情和沟通情感。
该电影通过对话的方式,展现了社会风气的转变和人们内心世界的变化,塑造了真实而丰满的角色形象。
另外,电影中还融入了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对比,呈现了不同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
《逆世界》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冯霞
【期刊名称】《现代视听》
【年(卷),期】2013(000)006
【摘要】电影海报是电影的广告,观众阅读海报的过程伴随着对图像、文字、色彩等多种模态分析的过程。
以《逆世界》(大陆版)海报为例,从图像的再现意义、图像的互动意义和图像的构图意义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分析图像作为社会符号如何与语言共同作用,实现其传播功能。
【总页数】3页(P57-59)
【作者】冯霞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5
【相关文献】
1.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以《傲慢与偏见》电影海报为例 [J], 南惠真
2.电影海报多模态话语分析--以《禁闭岛》电影海报为例 [J], 林雯
3.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以《归来》电影海报为例 [J], 鲁晨晨
4.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以《捉妖记》的电影海报为例 [J], 高春梅;
5.视觉语法视角下的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以电影海报《八佰》为例 [J], 周小强;李丽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电影《寻梦环游记》的多模态语篇分析作者:杨振蕊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8期摘要:《寻梦环游记》获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长片。
其电影海报制作精美,是集文字颜色为一体的多模态语篇。
本文以基于系统该功能语法上发展来的多模态语篇分析为理论基础,运用 Kress,Van Leeuwen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法,分别从图像的再现、互动和构图意义来分析,旨在分析电影海报如何利用非语言的符号构建一个完整的语篇语境,从而使观众合理解读、欣赏海报。
关键词:多模态语篇分析;电影海报;《寻梦环游记》1.多模态话语分析及理论基础多模态话语分析主要的对象是由图像、声音、动作、空间等多种符号构成的多模态语篇,通过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框架来分析构成其的各种元素比如:文字、图像、色彩、语言、音乐、姿态等多种社会符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且内涵丰富的语篇。
其中,上世纪 90 年代Kress,Van Leeuwen( 1996)构建的多模态视觉分析法为解读图像意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
韩礼德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指出语言有三大元功能,即为概念概念、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李战子,2003)Kress和van Leeuwen对照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提出了图像分析的社会符号学框架,认为视觉语法具有再现、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
而对于《寻梦环游记》而言,收视率极高,好评如潮。
除了应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宣传之外,电影的海报也是一个重要的宣传方式。
2.电影《寻梦环游记》的多模态语篇的共建电影主要是讲一个12岁小男孩米格,出生于一个世代鞋匠家庭。
米格自幼爱音乐,但他的家人则不然,认为是音乐让人背叛家人和亲情,他们希望米格可以继承家业。
每逢亡灵节,逝去的亲人的魂魄可以凭借着摆在祭坛上的照片返回现实世界,和家人欢聚。
米格触碰吉他而踏上了亡灵的土地,途中他被亡灵世界的景色深深震撼也遇到了已逝去的亲人,一家人为他返现实展开了活动。
2013.10语文学刊[作者简介]顾阳阳,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话语分析、应用语言学。
李健雪,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语用学、应用语言学。
《环太平洋》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话语解读○顾阳阳李健雪(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无锡214122)[摘要]电影海报是宣传影片、提高票房收入的有力手段之一,主要通过文字、图像等多种模态建构意义。
本文以系统功能语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模态语篇分析为理论基础,运用Kress&vanLeeuwen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法,对暑期档热映的好莱坞科幻大片《环太平洋》的中国内地宣传海报进行解读。
从图像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三个微观层面,以及文化语境、情境语境和媒体层面三个宏观层面进行分析,旨在进一步探讨电影海报是如何从言语符号和视觉符号的共同作用构建一个完整的语篇,并达到宣传电影和吸引观众的目的。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电影海报;《环太平洋》中图分类号:H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3)10-0028-03当今社会通信技术飞速发展,文化呈现多元化的态势,人们交际的模式不再仅限于言语形式,而是转向以视觉、听觉为中心的非文字形式(如图像、声音、动画、颜色等)。
同时,我们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了多模态话语在图像中的应用,尤其是图像在电影宣传海报中的使用。
电影海报就是电影的一张名片,传达某种视觉信息,吸引观众的眼球,使尽可能多的观众与之产生共鸣。
一张精致的海报除了产生极佳的视觉效果外,还能传递文化内涵、反映电影情节,与电影一起成为传世经典之作。
因此,海报设计者往往独具匠心,通过多模态的手段导入文字、图像、颜色等社会符号,使其更具观赏性。
观众提高多模态语篇的识读能力,才能领会电影海报内涵。
本文以热映的3D科幻大片《环太平洋》宣传海报为例,从语言学的研究视角深入解读其中的多模态话语,试图探讨电影海报是如何通过言语符号和视觉符号的共同作用构建一个完整的语篇,同时也希望这一研究能提高人们的多模态语篇识读能力。
改编电影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以《大红灯笼高高挂》为例近年来,改编电影成为中国电影界的一大热潮。
改编电影不仅可以利用原著故事的影响力吸引观众,还可以在电影中运用多种模态话语,如视觉、声音、动作等,来表达更加丰富的意义。
本文以中国经典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为例,探讨改编电影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背景。
该影片改编自莫言的同名小说,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村的真实生活故事。
这部电影所展示的多模态话语,展现了改编电影的独特魅力。
首先,我们来讨论电影中的视觉模态。
通过电影的镜头、画面等元素,导演将故事场景呈现给观众,传达出独特的感受。
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电影的画面用色彩鲜艳的红灯笼装点,展现了农村的热闹和繁忙。
同时,导演运用了大量的广角镜头,将广袤的农田和美丽的自然景观展现出来,进一步强调了故事发生在农村的背景。
通过视觉模态的运用,电影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具有浓厚中国农村特色的视觉感受。
其次,我们来探讨电影中的声音模态。
声音模态对电影的表达和情感传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电影通过精心设计的音效和音乐,进一步丰富了故事的情感。
例如,在重要场景中,电影配乐的动感音乐和大场面的杂音鼓励了观众的情感参与,使得观众更容易被电影情节所吸引。
此外,电影还巧妙地利用了农田、江河等自然声音,使得观众进一步感受到故事发生地的真实氛围。
最后,我们讨论电影中的动作模态。
动作模态是通过角色的表演和动作来传递信息和揭示角色之间的关系。
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角色的动作被精心设计,以突出故事的主题和情感。
例如,在电影中,女主角祥子将红灯笼从小桥上挂到桥旁时,她的动作细腻而婉约,表达出她对家庭和传统文化的承诺和坚守。
这些动作不仅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同时也传递了电影的核心价值观。
通过以上对《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不难看出,改编电影以其多样的视听语言,使得故事更加丰富生动。
电影《我爱你》海报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田青;颉颃
【期刊名称】《今古文创》
【年(卷),期】2024()11
【摘要】在科技发展的推动下,人们的交际方式复杂多样,多模态特点更加凸显。
多模态话语分析相关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视频、教学PPT等的研究当中。
作为典型的多模态语料,海报以其独特的视觉设计,吸引人们的目光,同时也向人们传递着重要信息。
本研究选取热播电影《我爱你》的一张宣传海报作为分析语料,基于Kress和van Leeuwen提出的视觉语法对其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探讨该海报是如何实现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的。
【总页数】3页(P101-103)
【作者】田青;颉颃
【作者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30
【相关文献】
1.电影海报多模态话语分析--以《禁闭岛》电影海报为例
2.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以电影《小时代》海报为例
3.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以《捉妖记》的电影海报为例
4.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以电影《山楂树之恋》电影海报为例
5.视觉语法视角下的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以电影海报《八佰》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电影《我不是药神》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电影《我不是药神》是一部由文牧野执导,徐峥、王传君主演的中国电影。
该片于2018年上映,讲述了一个药品走私的真实故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以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视角,对电影《我不是药神》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其影片中融合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语言形式在表达主题、情感和观点上的作用和效果。
电影《我不是药神》在多模态话语中融合了丰富的文字和图像元素。
影片中,文字的运用主要体现在片头的字幕和片尾的字幕,以及人物的对话对白。
在片头的字幕中,详细介绍了电影的背景和故事情节,让观众对电影的主题有一个基本了解。
而在片尾的字幕中,则展示了真实事件的起因和结果,进一步加深了观众对故事的理解和思考。
影片中还有很多人物的对话对白,这些对话不仅表达了人物之间的情感和矛盾,也传达了电影所要表达的一些观点和态度。
与文字相结合的图像也是影片中的重要元素。
电影中的图像主要表现在影像的镜头、场景和人物形象上。
电影中的镜头语言既有特写、中景、远景等不同的镜头切换,也有快慢镜头、抖动镜头等特殊效果的运用,这些镜头的变化和设计都可以让观众更深入地理解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心理变化。
在场景的设计上,电影《我不是药神》通过真实的城市街道和市井生活的渲染,使得观众可以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的真实性和生活的底层状态。
而人物形象的设计则使得观众更加贴近和关注电影中的人物,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故事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
电影《我不是药神》还在多模态话语中融合了音频元素。
影片的音频元素主要包括了电影的配乐、音效和人物的声音。
在电影的配乐方面,影片的音乐设计不仅有许多情感丰富的音乐,还有一些自带节奏和情绪的曲目,这些音乐可以更好地传递出电影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氛围,使观众更加投入到故事当中。
而音效的运用则进一步丰富了电影的视听体验,比如街头的喧嚣声、车辆的鸣笛声等都增加了影片的真实感和紧张感。
人物的声音也是电影中的重要部分,从人物的吐字、音调、音量等方面都可以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和内心变化,从而更加了解人物的性格和动态。
第19卷第9期牡丹江大学学报V ol.19N o.92010年9月Jour nal ofM udanj i ang U ni ver si t y Sep.20106文章编号:1008-8717(2010)09-0068-03电影海报的多模态意义构建赵金贞(衢州学院外语系,浙江衢州324000)摘要:作为电影的广告,电影海报中有语言文字,有图像,属于多模态语篇。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文字和图像两种符号系统具有独立的意义生成机制,它们都能表达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而且互为补充。
电影海报不仅涉及语言和图像两种符号系统,而且包含字体、字体大小、颜色等符号变体,这些变体也表达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
关键词:电影海报;多模态性;意义构建中图分类号:H314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符号在人类交际活动中的使用越来越频繁,我们的语篇也呈现出数字化和多模态化的特征。
电影海报就是其中一例。
以往人们对电影海报的研究常常从功能[1]、设计[2]和美学[3]等角度出发。
他们的研究只关注电影海报中的图像,而忽视了其中的语言文字,更不要说把语言文字和图像结合起来研究。
程春松[4]从新的角度,即语言学角度,对《功夫之王》的海报进行了解读。
该研究从语言学角度把电影海报中的语言和图像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但是,该研究对各种符号的分析不够深入。
因此,本文将以《集结号》的电影海报为例,继续从语言学角度,运用多模态语篇分析理论来研究电影海报中的多模态意义是如何构建的。
二、多模态语篇分析及其理论基础模态(modality )指的是符号形态[5]P29,多模态语篇是多种符号资源整合的结果[6]P183。
多模态语篇可分为静态多模态语篇和动态多模态语篇[5]P 29。
前者通常只涉及一种感觉器官,后者可能涉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感官。
静态多模态语篇还可分为单符号系统和多符号系统多模态语篇。
单符号系统多模态语篇由字体、字体大小、字体颜色等符号变体所构建,多符号系统多模态语篇由文字、图像、声音等不同符号构建。
电影《亲爱的》宣传海报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作者:梁丽来源:《教育界·下旬》2015年第08期【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发现单纯从语言的角度已经不能对话语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和研究,除了语言之外,人们也可以通过音乐、舞蹈、雕塑、绘画等来表达各种意义。
电影宣传海报通常都会有文字、图像等多种模态来表达其意义,旨在让观众能够通过对海报的识读激发其观看兴趣。
本文以《亲爱的》宣传海报为例,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解读,旨在进一步探讨图像作为社会符号如何与语言共同作用,同时以期提高读者的多模态识读能力。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 ; ;文字分析 ; ;图像分析 ; ; ;《亲爱的》宣传海报电影海报与普通的纯文本语篇不同,不但有文字,而且有图像和有不同的颜色表达。
由于意义的多模式性无处不在,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能够将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交际一并纳入分析框架,这为分析电影作品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本文以去年10月份热播的电影《亲爱的》宣传海报为例,从语言学角度来解读电影海报中的多模态话语。
一、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多模态话语分析是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模式,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
Halliday认为语言系统中有三个用来表示功能意义的元功能(metafunction):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Kress & Van Leeuwen还将韩礼德在系统功能语法中提出的语言三大元功能延伸到视觉模式,提出了从再现意义(representational meaning)、互动意义(interpersonal meaning)和构图意义(compositional meaning)三个方面来分析图像。
二、电影《亲爱的》宣传海报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一)文字分析该海报文字部分包括以下六部分:影片的片名《亲爱的》,使用的是繁体字,“亲”字两半分开,整个片名看起来可以解读为亲爱的儿子,从片名就可以看出该电影的主题;片名下面的英文解释“dearest”;英文标题下面的说明“人来人往,勿失勿忘”,深化了影片的主题,人来人往,警示我们应该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上映日期,这部影片是要赶在国庆节之前上映,因此日期上的选择保证了影片的造势和票房,同时也提醒人们有时间应该多回家陪家人;上映日期下方的说明文字“我们回家”,从此处也可看出影片的主题,寻子回家。
多模态话语分析——以《泰坦尼克号》为例多模态话语分析——以《泰坦尼克号》为例《泰坦尼克号》是一部经典的爱情电影,上映于1997年。
这部电影以泰坦尼克号船沉没的真实事件为背景,讲述了一对跨越社会阶级的年轻情侣之间的爱情故事。
在影片中,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巧妙地运用了多模态话语,通过视觉、声音和动作等多种形式来传达信息和情感。
首先,影片中的视觉是最主要的表现手段之一。
从电影一开场,我们就能感受到导演对细节的把握和精心的布置。
从泰坦尼克号豪华的内部装饰到角色的服装,每个细节都让观众沉浸在这个富丽堂皇的世界中。
船上的奢华、人物的神情和眼神,通过观察和感受,让观众更好地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情感变化。
此外,导演还通过运用不同的镜头技巧,如远景、俯视、近景等,来扩大或缩小人物在画面中的存在感。
例如,在船边的追逐场景中,镜头的追逐与剪辑的快速切换加强了紧迫感和刺激感,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
此外,声音在电影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首先,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音乐,来刻画情感和氛围。
例如,当杰克和罗斯在船头发现彼此的时候,片中的背景音乐《神秘之神》恰到好处地烘托了他们之间的浪漫氛围,增加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此外,影片中还使用了大量的环境声音和对话,来补充和解释视觉画面中的信息。
例如,船上人们的欢笑声、海浪轰鸣声以及人物之间的互动对话等,都为观众提供了更全面、更丰富的观影体验。
音效的使用使得观众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故事的真实性和紧张感。
此外,动作也是电影中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
通过人物的动作、表情和肢体语言,观众能更加直观地了解和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变化。
例如,当杰克和罗斯在一起的时候,他们的温柔的目光、牵手的动作以及甜蜜的微笑都传递着他们深深的爱意。
而当船开始下沉的时候,人物忙乱的动作、表情紧张的神情以及挣扎求生的姿态则传递出了他们内心的恐惧和绝望。
动作的使用增加了人物形象的鲜活性和可信度,使观众更容易与人物产生情感共鸣。
第28卷第1期 2 0 1 4年1月 长沙大学学报
JOURNAL OF CHANGSHA UNIVERSITY V01.28 N0.1
Jan.2 0 1 4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电影海报多模态分析研究 邓茜之 (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株洲412008) 摘要: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中,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 共同构建了电影海报,有效地实现了海报所表达的整体意义,唤起了人们对青春的理解。 关键词:《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电影海报;多模态话语;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81(2014)01一叭19一O2
多模态话语(muhimodal discourse)是一种融合了多种交 流模态(如声音、文字、形象等)来传递信息的话语 。换言 之,多模态话语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 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 象。如说话时打手势做鬼脸,使用不同口气和腔调 。Hal— liday提出语言系统中有三个表示功能意义的纯理功能,即概 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他还认为建构功能语法 的目的是为话语分析提供一个理论框架 j。事实证明,多模 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是基于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 理论。Kress&van Leeuwen提出将Halliday功能语言学中的 纯理功能思想延伸到视觉模式,而系统功能中的概念功能、 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被分别创建为以“再现意义”、“互动意 义”和“构成意义”为核心内容的分析图像的视觉语法。再 现意义是表达画面中所描述的人与事之间关系的一种意义, 再现意义的实现方式有过程、矢量、画面人物以及环境成分, 是一种较为稳定的意义关系;互动意义是对画面设计者、画 面所表达的事物和画面的观看者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也 在暗示观看者对所观看的画面应持的态度;构图意义则是画 面的整体构成,也就是再现性和互动性两个意义之间相互关 系的综合,将两者组合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模式 。 多模态语篇最为典型的当属电影海报。电影海报作为 一种特殊的社会符号资源,能够传达电影情节、文化内涵、潜 在意义等信息,这些结合文字、图像和色彩于一体的话语解 码更全面地展现在观看者面前。有些研究者虽运用多模态 分析电影海报,但未注意到运用多模态手段来解读海报和电 影主题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将以Kress&van Leeuwen的 多模态分析法为理论框架,采用实证法,从语言、图像和色彩 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分析《致我们终将逝去的 青春》电影海报如何构建和反映影片的主题和文化内涵。 一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及其海报介绍 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自2013年4月26日上 映以来屡次刷新票房,已突破六亿,刷新了2D华语影史的票 房纪录。电影主要讲述了自喻玉面小飞龙的郑微,怀揣着对 青梅竹马哥哥林静的爱意考入了同一城市的大学,可令她大 失所望的是林静的不辞而别。性格开朗的她与同宿舍的伙 伴们结下了真挚的友情,开始一段享受快乐并丰富多彩的大 学时光,直到跌跌撞撞地爱上了刻板敏感的陈孝正。可在毕 业之际,陈孝正又选择了出国。毕业后的几年,林静和陈孝 正又悄悄地进入了郑微的世界。大学挚友的意外去世,使得 郑微开始醒悟并看清了自己的人生道路,也渐渐地体会到青 春的意义。 电影的门帘是海报,令人印象深刻的海报一定是一张好
品位·经典语言文字53【作者简介】 杨艺影,西安外国语大学2018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语篇分析——以《八佰》为例○杨艺影(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 西安 710100)【摘 要】 作为多模态语篇的典型之一,电影海报常通过色彩、图像、文字和空间布局的结合传递话语意义。
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运用Kress&Van…Leeuwen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方法,从三个层面,即构图意义、互动意义及再现意义探究电影海报《八佰》如何将视觉符号和语言符号进行结合,进而塑造完整的语篇意义,并传递影片关键信息且吸引观众的兴趣。
【关键词】 多模态语篇;……电影海报;……《八佰》如今的信息时代,诸如图像、颜色、音乐之类的非语言符号系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语篇分析对象已经开始向多模态语篇过渡。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1]为语用研究基础,大量社会符号学者开始将语篇分析研究的关注点向图像符号[2]、动作符号[3]等多模态交际手段的研究进行过渡。
Kress和Van…Leeuwen首次阐述了图像的视觉语法,并将视觉语法的三种意义与系统功能语法的三大功能对应,为图像意义的识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2]。
此后,社会符号学的研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多模态的研究范围已扩展到视频剪辑、动画、背景音乐等动态多模态语境。
电影海报作为一种平面广告,由文字、图片、色彩等多种符号学资源构成,是一种典型的多模态话语。
伴随电影的迅速发展,电影海报已成为最受欢迎和最有效的宣传工具。
因此,本文以多模态语篇分析方法[2]为基础,尝试从语言学角度对2020年上映的电影《八佰》的海报进行多模态分析。
一、多模态语篇的理论框架概述Kress和Van…Leeuween对多模态语篇的含义进行了详细介绍,他们指出,多模态语篇是通过图像、语言、色彩和声音等其中之一或多种语言符号共同形成话语意义的语篇结构[4]。
2018年31期总第419期ENGLISH ON CAMPUS电影《红海行动》海报的多模态分析文/方晨静【摘要】电影海报用于宣传电影,是在最短时间内展示电影,传达其内涵的重要手段。
它通过图像、文字、布局等信息来构建意义,打动观众,展现了其独特的多模态性。
本文以 Kress&Van Leeuwe的视觉语法理论框架为指导,尝试从海报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三个方面对电影《红海行动》的宣传海报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探讨三者是如何通过言语符号和视觉符号的共同作用来构建语篇的整体意义的。
【关键词】《红海行动》;电影海报;视觉语法;多模态话语分析【作者简介】方晨静(1989.07- ),女,汉族,硕士,安阳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
一、引言Kress &Van Leeuween曾指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交流不是单一模态的交流。
反观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信息,不再是单一的直白的文字,更有丰富的颜色,图像,甚至音频,视频等多元化的信息。
传统的仅局限于语言范畴的分析已经无法深入全面的解析信息。
在这样的背景下,多模态语篇分析理论应运而生。
Kress & Van Leeuwen(1996)以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基础建立了多模态语篇分析的视觉语法理论,为解读图像意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电影海报将文字,图像,颜色以及构图布局等手段融合利用,用于直观生动的传达电影内涵,达到吸引受众,引发其好奇心或情感共鸣的目的,具有鲜明的多模态性。
将多模态理论应用到电影海报的分析上,可以从新的维度赏析海报,分析一张海报的成功与否,也能对将来的海报设计有所启发。
本文以电影《红海行动》为例,从视觉图像的再现、互动和构图意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其是如何运用图像、颜色、文字等各种交际模态的互动和互补来实现电影海报语篇的意义构建并达到宣传电影的作用。
二、多模态1.电影海报的多模态性。
顾曰国认为模态是指人类通过感官( 如听觉、视觉等) 跟外部环境( 如人、机器、物件、动物等) 之间的互动方式。
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内容摘要:海报是电影宣传的重要方式,具有图像和文字,属于
多模态语篇。本文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和Kress&VanLeeuwen
的视觉语法为理论框架,基于视觉语法理论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
构图意义对《流浪地球》电影海报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旨在探究海
报中的图像、文字和颜色等多种模态如何共同构建意义。通过分析可
以得出,电影海报是一个由文字、图像、颜色等不同社会符号互相作
用共同构成的一个多模态语篇。基于视觉语法的多模态语篇分析可以
帮助读者挖掘图像中的深层含义,同时让读者更好地体会电影海报的
美感,更加深入地了解电影的主题。
关键词:多模态语篇;系统功能语法;视觉语法
1.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日益发展,人们的沟通方式从局限于单
一文字的单模态到结合图像、声音和文字等多种模态的方式转变,所
以研究文字以外的图像、声音、颜色等其他社会符合的话语分析很有
必要。多模态话语的分析研究对象不仅仅局限于文字,也包括声音、
图像等各种社会符号系统,旨在更加全面的引导受众理解语篇和语境
的意义(朱永生,2007)。Kress&VanLeeuwen认为图像即社会符号,并
提出了“视觉语法”(Kress&VanLeeuwen,2001)。本文试图从社会符号
学的视角出发,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和Kress&VanLeeuwen的
视觉语法为理论框架,基于视觉语法理论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
图意义对《流浪地球》电影海报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旨在探究海报
中的图像、文字和颜色等多种模态如何共同构建意义。分析表明,解
读多模态话语语篇有助于读者深刻了解电影的主题和内涵,激发观看
者对电影的兴趣,从而达到电影宣传的目的。
2.理论背景
2.1系统功能语法
Halliday总结了语言的三大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
能。概念功能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各种经历的表达。人际功能指的是
通过语言可以表达说话者的身份、态度和动机并且保持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语篇功能指将语言成分组织出连贯的语篇。
2.2视觉语法
以Halliday创立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基础,
Kress&VanLeeuwen(2006)提出了视觉语法理论。他们认为语言是一种
社会符号,提出的视觉语法理论与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理论的三大
元功能相对应,分别是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再现意义包
括叙事再现和概念再现;互动意义体现在接触、社会距离、态度和情
态四个方面;构图意义分为信息值、取景和显著度三个方面。
3.《流浪地球》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流浪地球》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太阳即将面临毁
灭,人类在地球表面建造出巨大的推进器,寻找新家园。然而宇宙之
路危机四伏,为了拯救地球,为了人类能在漫长的2500年后抵达新
的家园,流浪地球时代的年轻人挺身而出,展开争分夺秒生死之战的
故事。该片由郭帆执导,吴京特别出演,屈楚萧、李光洁、吴孟达、
赵今麦领衔主演。
3.1再现意义
再现意义与系统功能语法中的概念功能是对应的,是指图像的参
与者与被参与者之间的联系。Kress&VanLeeuwen(2006)将再现意义分
成叙事再现和概念再现。区分叙事图像与概念图像的关键是矢量。矢
量即图像中参与者之间的斜线。叙事再现的图像参与者有矢量连接,
处于图像中较重要的位置,而概念再现中的图像没有矢量。在《流浪
地球》这幅宣传海报中,一共有5个主要的参与者,分别是屈楚萧、
吴京、李光洁、吴孟达和赵今麦。所有的参与者都穿着制服站在乌云
密布的天空下,目光坚定,流露出一种誓死保护地球的决心。各位主
演脸上严肃的表情表明了地球正处于危机之中,天空显得格外压抑。
李光洁等战士的手上拿着枪,目光坚定。他们的眼神和动作都行成了
矢量。此海报通过矢量进行构图,是叙事图像。
3.2互动意义
互动意义对应的是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人际功能,指的是图像表征
参与者与图像观看者的关系。从接触、社会距离、态度和情态四个方
面来研究其互动意义(Kress&VanLeeuwen,2006)。
3.2.1接触
接触分为索求与提供两种形式。索求指图像中的参与者与图像观
看者的目光有接触,反之就是提供。索求类图像一般会使参与者和观
看者之间建立想象中的关系,而提供类图像两者没有目光接触,仅仅
提供信息(Kress&VanLeeuwen,2006)。在《流浪地球》此海报中,屈楚
萧和吴京与观看者有目光接触,与观看者建立了人际关系,属于索取
图像。
3.2.2社会距离
社会距离是指图像参与者与观看者之间的距离,取决于图像取景
距离的远近。距离越近,则与观看者的关系就越亲密,反之就越疏。
亲近距离指只看见脸部或头部;个人近距离指看得见头部和肩部;个
人远距离指看得见腰部以上;社会近距离指看得见整个人;社会远距
离指看得见整个人并且周围有空间环绕;公共距离至少有4-5个人的
距离(Kress&VanLeeuwen,1996)。在本海报中,屈楚萧是社会近距离,
可以看见整个人;吴孟达和赵今麦几乎可以看到整个人,属于社会远
距离;观众可以看到吴京和李光洁的腰部以上,属于个人远距离。
3.2.3态度
态度是由拍摄图像的视觉来决定的,视角不同,表达的态度就不
一样。视角可分为水平和垂直两种。水平视角分为正面视角和斜面视
角。正面视角指图像参与者与观看者距离很近,使观看者能更好地融
于其中;斜面视角指图像参与者与观看者的距离很远,使观看者不能
融于其中。垂直视角分为俯视、仰视和平视。(Kress&VanLeeuwen,1996)。
本海报中,吴京和屈楚萧处于俯视的角度,另外三个演员则是平视。
3.2.4情态
情态指在图像表达上的程度,主要由色彩饱和度、深度和色调体
现(Kress&VanLeeuwen,2006)。在色彩饱和度方面,本海报背景中天空
乌云的色彩和星空形成了一种黑白对比,属于低感官情态。此外,此
海报中上端色彩暗淡,下端采取色彩鲜艳的红色,对比鲜明,给观看
者一种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本海报采用黑白灰红黄这些高饱
和度色彩。从语境化来分析,画面的背景,从上端的灰暗色过渡到下
端的饱和,形象地体现了地球所处的危机,同时反映了各位主演应对
危机和挑战的勇气和责任,从而传达了电影的主旨。
3.3构图意义
构图意义对应系统功能语法中的语篇功能,它将再现意义和互动
意义结合起来共同构成完整的语篇。构图意义通过信息值、取景和显
著度这三个方面来实(Kress&VanLeeuwen,2006)。
3.3.1信息值
信息值体现在图像中人或物不同的位置。处于图像上面的信息是
理想信息,指图像想给观看者传达的信息(Kress&VanLeeuwen,2006)。
本海报中的理想信息是吴京,吴京在空间站工作,一直在为拯救地球
的项目付出。处于中间位置的信息是核心信息,信息值最高,一般指
图像中的主角,屈楚萧处于图像的中间,突出了其主角的地位。处于
下方的是真实的信息,本图像中处于下方的信息有该影片播出的时间、
演员信息等。
3.3.2显著性
显著性指的是通过色彩深浅、线条粗细以及在图像中的凸显度使
观看者对图像中的元素有着不同的关注度(Kress&VanLeeuwen,2006)。
在本海报中,各个演员是整个海报的焦点,占据着海报的大部分空间。
五位主演的脸部清晰可见,所穿的制服和枪支色彩鲜明,展现了地球
的危机和他们战胜困难的坚定决心。五位主演被笼罩在灰白的天空下,
与演员的神情动作和服装颜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演员们被至于前景
化,背景则被虚化。
3.3.3取景
有无取景是通过图像上有无分割线来区分的,有分割线条则说明
有取景,反之没有(Kress&VanLeeuwen,2006)。本海报中不存在分割线
或分割框架。
4.结语
本文基于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和Kress&VanLeeuwen的视觉语法
理论,从视角语法中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三个层面对《流
浪地球》电影海报进行了多模态分析。通过分析可以得出,电影海报
是一个由文字、图像、颜色等不同社会符号互相作用共同构成的一个
多模态语篇。每个符号都承担了各自的任务。基于视觉语法的多模态
语篇分析可以帮助读者挖掘图像中的深层含义,同时让读者更好地体
会电影海报的美感,更加深入地了解电影的主题。为了提高海报的宣
传效果,设计者可以选择更多的模态,设计出更能吸引观众的作品。
作者:李丽枚 单位:广州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