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10
英语教学中多模态话语分析发展与应用概述多模态话语分析是指通过不同的模态(如文字、图像、声音等)来识别、分析和理解话语的一种研究方法。
在英语教学中,多模态话语分析已经逐渐受到重视,因为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英语,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和综合能力。
本文将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发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发展多模态话语分析是在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随着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等理论的不断深入研究,人们对话语结构和语言交际的认识不断深化,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例如计算机、互联网、移动设备等的普及,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技术手段也不断更新和完善,为其应用提供了更加便捷和有效的条件。
在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了语言和其他模态之间的关系,即语言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模态相互关联、相互支持的。
这种认识促进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发展,也为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英语教学中,多模态话语分析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多模态话语分析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英语。
通过对话语中的文字、图像、声音等不同模态的分析,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信息,更深入地理解意义,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多模态话语分析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相比单一模态的教学方式,多模态话语分析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更加丰富多样的信息和表现形式,从而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积极性。
多模态话语分析也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对不同模态的分析,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文字阅读能力、图片理解能力、听力理解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自己的语言综合水平。
未来发展方向在未来,多模态话语分析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仍有许多进一步的发展方向。
可以进一步研究多模态话语分析与语言教学内容的整合。
通过研究不同语言教学内容的多模态话语特点,可以更好地将多模态话语分析融入到语言教学中,提高语言教学的实效性和学习效果。
多模态话语分析——以视频语篇为例多模态话语分析——以视频语篇为例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数据的产生与传播日趋广泛,其中包括了大量的视频内容。
视频作为一种兼具语言、图像和声音等多种形式的传媒方式,其复杂性和丰富性使得对其进行分析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多模态话语分析,指的是通过对视频中的不同模态元素(如语言、图像、音频等)进行整体分析,来理解视频的内涵和意义。
本文将以视频语篇为例,探讨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方法和应用。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基本原理是将视频中的语言文字、视觉图像和声音等不同模态的信息进行整合,从而获得更全面准确的理解。
在视频语篇中,语言文字往往以字幕、对话或解说的形式存在,对话可能会有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种形式,而视觉图像则包括人物、场景、物体、动作等。
此外,声音作为视频中的重要元素,既可以是背景音乐、自然声音,也可以是演员的对话或解说。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目标是发现不同模态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交互作用,以揭示其中隐藏的信息和意义。
在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时,研究者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
首先,可以从视觉图像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通过观察视频中的人物、场景和物体等元素,可以了解视频的主题和背景信息。
例如,在一部旅游宣传片中,通过分析视频中展示的美丽风景和名胜古迹等元素,可以推断出该片的目的是吸引游客、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其次,可以从语言文字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通过对视频中的语言文字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到人物的心理活动、观点和意图等。
例如,在一部纪录片中,通过观察解说词的语言表达和字幕的文字描述,可以推测出纪录片的目的是向观众传递特定的社会、历史或文化信息。
最后,可以从声音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通过对视频中的声音特征和声音背景的分析,可以了解视频的情感色彩和情绪氛围。
例如,在一部悬疑电影中,通过观察音效和背景音乐的运用,可以感受到紧张和悬念的气氛,进而了解影片的主题和剧情。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应用前景广阔。
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pdf1 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简介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ZDLMT)是一种语言识别技术,由张德禄(2006)提出,是一种交叉领域的分析方法,由语音识别,语音分析,和语言分析组成。
它主要用于理解多模态话语中的信息内容,包括文本,语音,电影,图像,和视频内容。
ZDLMT分析技术可以帮助识别出跨不同模态特征的"细微"变化,从而达到更准确的分析结果。
2 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方法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一)信息收集:采用多模态信息采集技术,从多源信息中收集需要分析的话语。
(二)特征提取:从每一种模态中提取信息,如文本中的关键词、语音特征等,并将模态特征存储在一起,形成模态特征空间。
(三)话语分析:利用聚类,分类,标记和关联技术,对多模态特征空间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得出话语中内容的概要。
(四)结果演示:将话语的内容等汇总成图文的可读格式,以便于用户更好的理解和解释分析结果。
3 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应用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应用非常广泛,它可以广泛应用于国家安全、商业营销、教学训练、社交分析、情绪分析和疾病检测等多个领域中。
其中,在国家安全领域中,可以使用ZDLMT分析技术来快速定位和识别可疑文本、语音或图像信息,为社会安全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在商业营销领域中,ZDLMT分析技术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营销活动中用户的意向,从而实现有效的营销策略。
在教学训练领域中,可以分析学生在训练中做出的正确和错误回答,并对其进行更加准确的分析,从而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错误回答的方式和原因。
4 结论总之,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技术是一种多功能、高效的分析技术,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多模态的话语内容,并将它们分析结果汇总成可读格式,从而实现各种应用场景中的实施精准、实时监控、安全应急管理等许多功能。
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
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一种新的分析框架,是由张德禄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
它依据科学研究结果及其应用,用来理解有关感觉、思维、语言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这个框架由三个关键概念组成:
多模态话语,多模态认知过程和多模态行为分析。
模态话语定义为双向的有意义的交流,它是一种将内容与情感相
结合的语言,使当事人能够互相交流情感和心理状态。
在模态话语中,人们不仅能够交流内容,还可以通过调整语气和强度来传达情感。
多模态认知过程是指人们在模态话语中进行认知活动,以理解和
表达感受、想法和意图。
通过认知和表达,人们可以构建一种共同的
理解,从而形成一些共同的行为进程。
最后,多模态行为分析指的是人们在模态话语的情境中表现出的
具体行为。
通过分析这些行为,研究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事人的情况,并分析行为可能的原因,从而给出更有效的干预建议。
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的出现,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探索情
绪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新工具。
它既可以用于实用咨询,也可以用于研究,丰富了当代心理学研究的工具,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人类
的行为特征。
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框架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框架是一个针对多模态数据的综合分析方法,结合多种模态的信息,包括文本、图像、视频、声音等,来进行语言交流中的情感识别、情绪分析、意图理解等任务。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框架的概述:1.数据收集:首先,需要收集多模态数据,包括文本、图像、视频、声音等。
这些数据可以来自于不同的源,如社交媒体、实时通信、传感器等。
2.数据预处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去除噪声、标准化等。
对于文本数据,可能需要进行分词、词性标注、去停用词等预处理步骤;对于图像数据,可能需要进行图像分割、特征提取等操作。
3.特征提取: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特征提取。
将不同模态的数据转化为统一的特征表示形式,可以基于统计特征、深度学习特征等多种方法进行特征提取。
4.模态融合:将不同模态的特征进行融合,在特征层面或决策层面进行融合。
特征层面融合可以通过特征拼接、特征变换等方式实现;决策层面融合可以通过加权平均、多模态融合模型等方式实现。
5.任务建模:根据具体的任务需求,设计相应的任务建模方法。
可以采用传统机器学习方法如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等,也可以采用深度学习方法如卷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等。
6.模型训练:使用标注好的数据对任务建模所设计的模型进行训练。
可以使用交叉验证、调参等方法进行模型的选择和优化。
7.模型评估:对训练好的模型进行评估。
可以使用各种指标如准确率、召回率、F1值等来评估模型的性能。
8.应用:将训练好的模型应用于具体的任务场景。
可以进行情感识别、情绪分析、意图理解等任务的应用。
综上所述,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框架包括数据收集、数据预处理、特征提取、模态融合、任务建模、模型训练、模型评估和应用等步骤,通过对多模态数据的综合分析,可以实现对语言交流中的情感、情绪、意图等方面的理解与识别。
多模态教师话语分析
报告
模态教师话语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话语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教师所使用的话语,可分为模仿性(反馈性话语)和直接性(指挥性话语)两种模式。
本文报告对模仿性和直接性教师话语的功能进行客观分析。
首先,模仿性教师话语的目的是建立学习者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帮助学习者更进一步地理解老师想传达的信息,也帮助学习者记住课堂上发生的事情。
模仿性的教师话语可以用来提倡学习者的分析性思维,帮助学习者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培养学习者的独立思考能力。
其次,直接性教师话语是指教师使用直接性语言,明确、清晰地告知学习者课程相关的信息。
直接性教师话语有着独特的优势,可以更有效地将知识信息传达给学习者,使其更容易掌握课程内容。
最后,教师应结合上述模态教师话语的功能,来相应地使用更科学的教学方式。
此外,教师还应该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以求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更适合学生的教育话语。
总而言之,模态教师话语的分析显示,教师应尽可能采用模仿性和直接性教师话语的交互,来促进更加有效的教学过程。
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而老师则可以更好地管理学生,从而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更有价值。
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的多模态语篇分析作者:胡玉燕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5年第09期【摘要】批评话语分析,作为一种话语分析方法,已经越来越受到语言学家的青睐。
近年来,批评话语分析在新闻报道语篇、政治语篇、各类小说语篇中得到了重视和发展。
但是这些语篇都属于文本语篇,而对于多模态语篇研究甚少。
本文试图对多模态语篇进行批评话语分析,以现在非常火热的综艺类电影《奔跑吧兄弟》为例。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多模态语篇分析一、引言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是一种在国外兴起的话语分析方法,它又被称为语言学批评或批评语言学。
它通过语言的表面形式来揭露话语和意识形态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利关系的,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
基于批评话语分析这样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笔者发现语篇分析者们大多对新闻、政治等敏感话题以及一些小说进行批评话语分析。
这种对文本语篇的分析往往会缺少声音、图像等因素。
因此,本文试图对多模态语篇进行批评话语分析。
二、批评话语分析批评话语分析综合了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大众传媒等多门学科,是现代语言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
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二十世纪的文学批评,而文学批评是在经历了英国的“实用批评主义”、美国的“新批评主义”和法国的“结构主义”后而逐渐形成的。
后来的文学批评以阐释语篇中的语言结构为主,摒弃了过去以批评作者的意图、个人的情感和简单的价值的方法。
到了七十年代后期,文学家们对语言结构的阐释不是那么专注了,而转向语篇的交际方面,即文学的语用方面。
这样就扩展了语言学批评的视野,最终在八九十年代形成了新的话语分析方法——批评话语分析。
1973年,德国社会学家Habermas发表了《理论与实践》一书,在这本书里Habermas十分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他认为在进行话语分析时应拿起批评的武器,把对语言的研究和人类的生活世界结合起来,为人类的平等自由而奋斗,这样就使得“批评”因素加入到了话语分析之中。
多模态教师话语分析近年来,研究者们越来越注重教育过程中老师对学习者的影响。
探讨老师的主观性话语,也就是老师在教学场景中对学习者的真实话语,成为当今教育领域中重要的研究话题之一。
学习者和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沟通时,一般可以分为语言及非语言两类形式,其中语言模式又可分为口头形式和书面形式。
多模态教师话语分析是对多种话语模式的统一分析,其主要目的是探究老师在教学场景中口头话语和书面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老师的主观性话语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多模态教师话语分析通过揭示话语模式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性话语,它主要是从三个不同层面进行分析:首先,对口头话语形式的研究,即分析老师在课堂上发出的实时话语,包括言语表达和语音表达,以及老师如何处理学习者的话语;其次,对纸质文本的研究,即分析老师写给学习者的书面文本,比如说教、作业、考题等;最后,分析口头话语和文本之间的关系,即分析老师说什么对学习者有什么样的影响,或者说教中的文本如何反映老师的口头话语(言语、语调等)等。
基于以上三个层面,多模态教师话语分析可以分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口头话语,以及老师如何结合书面文本进行教学,以及口头话语和书面文本之间的关系。
此外,多模态教师话语分析也可以用来分析教师的主观性话语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老师的口头话语是如何影响学习者的学习进程和学习成绩的。
首先,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使用口头话语来解释、指导、和激励学生学习。
由于语言及非语言的并用,老师能够更具体,更清晰的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能有效地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激情和学习成绩。
老师的口头话语,不仅能够处理学习者的提问,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及时激发、调节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而且还可以把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习者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同时构建老师和学习者之间的良好关系。
其次,老师也可以利用书面文本(即老师发给学习者的教材、教案、作业等)来深入浅出的教授课程知识,以及更好的课堂环境,从而达到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终目的。
教师多模态英语课堂话语的语用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英语教学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单一模态教学模式,向多模态教学转变。
多模态教学,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符号资源进行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教学方式。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课堂话语不再仅仅局限于口头语言,而是融合了多种模态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多模态话语体系。
本文旨在通过对教师多模态英语课堂话语的语用分析,探讨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运用多模态话语,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语用分析是一种研究语言在实际使用中如何发挥作用的方法,它关注语言在实际交流中的功能和效果。
通过对多模态课堂话语的语用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教师在不同教学环节中的话语策略、互动方式以及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模态话语的定义和特征入手,分析多模态话语在英语课堂中的具体应用,探讨其在实际教学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本文还将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深入剖析教师在多模态话语运用中的语用策略,以期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参考,进一步推动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二、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语言学和教育学领域的不断融合,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多模态话语分析在教学领域的应用。
特别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话语不仅是知识传递的媒介,更是师生互动、情感交流的重要工具。
从多模态视角出发,对英语课堂话语进行语用分析,对于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言技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多模态话语分析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其核心观点是将语言视为一种社会符号,与图像、声音、动作等其他符号系统共同构成意义传递的多元模态。
在教育领域,多模态话语分析逐渐被应用于课堂教学研究,尤其是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
国内外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多模态话语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在英语课堂话语中,教师不仅使用口头语言,还通过面部表情、手势、教学辅助工具等多种模态与学生进行交流。
批评话语分析研究新动态一、本文概述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是一种语言学研究方法,旨在揭示语言使用背后的社会、政治和文化问题。
它通过深入分析文本中的语言结构、词汇选择、语法规则等因素,揭示出这些语言现象如何与特定的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环境相互关联,并如何影响人们的认知和行为。
近年来,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和社会问题的日益复杂化,批评话语分析逐渐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成为语言学研究的新热点。
本文将对批评话语分析的最新研究动态进行概述,重点关注该领域的研究方法、研究主题和研究成果。
我们将首先介绍批评话语分析的基本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包括话语分析的基本概念、批评话语分析的主要理论框架以及常用的研究方法等。
然后,我们将重点关注批评话语分析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分析这些领域中的语言现象和背后的社会问题。
我们将对批评话语分析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探讨该领域可能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
通过本文的概述,读者可以了解批评话语分析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掌握该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同时也可以对该领域的研究前景有所了解和认识。
二、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发展历程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是一种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其理论基础深厚且多元,主要包括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
其发展历程也经历了从初步形成到逐渐成熟的过程,对现代社会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理论基础上,批评话语分析主要借鉴了语言学中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理论。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是社会符号系统,语言的使用不仅是传递信息,还是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的体现。
而认知语言学则强调语言理解和使用过程中的认知过程,认为话语的生成和理解与人的认知结构密切相关。
社会学中的批判理论、心理学中的认知心理学、政治学中的权力理论等也为批评话语分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 随着互联网和多媒体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语言文本不再是交际的唯一手段,图像、手势、动作、颜色、声音等其他非语言符号也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方式。我们生活在一个由多种符号资源构成的社会中,意义的构建不再单纯依靠语言文本,而是越来越依赖各种符号资源的整合。人类交流所依赖的媒介和渠道被称之为“模态”(modality),例如:语言、声音、颜色、图像、手势等符号系统。作为人类的一种重要交际行为,话语自然具有多模态性。传统的话语分析以大于句子的语言单位作为研究对象,对实际使用中的语言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语言的组织结构、使用特点、语法规律、语言中的制约因素等内容,忽略了能够传递大量重要信息的其他非语言符号。可见,传统的话语分析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实际交际需要,多模态话语分析符合当下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趋势。多模态话语分析为人类理解丰富多彩的符号系统提供了新视角,目前已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话语分析方式。像语言一样,视觉符号和声音符号貌似正常或中立(平淡无奇),实则隐含着个人或社会团体的不公正、偏见和歧视。因此,在多模态话语分析中,我们应坚持批评的立场,给予非语言模态符号足够的重视,关注其中含而不露的意识形态意义,尤其是那些被人们习以为常的思想和观点。在多模态话语和批评话语分析互相影响和借鉴的基础上,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应运而生。 20世纪90年代,多模态话语分析在西方开始兴起,引起越来越多语言学家的关注。传统意义上的话语分析注重分析语言符号系统和语义结构本身,忽略了对其他符号系统(例如:图像、声音、颜色、手势等)的研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交际开始依靠多种模态共同完成,包括图像、音乐、声音、颜色等。而这种运用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就是“多模态话语”(multimodaldis-course)。学界对交际中出现的图像、手势、姿态以及空间的运用也产生了浓厚兴趣。学者们认识到,对于意义理解不仅需要对话语语言的分析,更要对独立或相互依赖的其他符号资源进行研究。法国语言学家BarthesRlando是最早从事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的学者之一。他在1977年发表的论文《形象的修辞》中探讨了图像在表达意义上与语言的相互作用[1]。Kress和VanLeuwene[2][3][4](P343-368)[5](P35-50)作为社会符号学的代表研究了模态与媒体的关系,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础上,构建了视频话语的分析模式和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探讨了多模态符号表达意义的现象,包括视觉图像、颜色语法以及报纸的版面设计和不同媒介的作用等方面。2007年,朱永生[6](P82-86)提出了两种多模态话语的识别标准:(1)同时使用两种模态的话语叫做“多模态话语”;(2)只涉及一种模态,但包含两个或更多符号系统的话语也是“多模态话语”,比如:视觉模态中的平面公益广告,既有文字又有图片。近十年来,多模态话语一直是国内外语言学界的研究热点。对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学统计,可以发现:(1)多模态话语分析的主要理论基础是系统功能语法和符号学;(2)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研究热点主要为:言语、隐喻、身份、手势语、系统功能语法、语境和视觉;(3)多模态话语分析主要研究静态多模态话语中的视觉和语言模态。虽然相关研究在理论探索和应用实践方面取得可喜的成绩,但仍存在不足:(1)忽视构建语篇的整体意义的动态操作和多模态语篇背后的认知机制;(2)理论研究为主,实证研究偏少;(3)静态研究偏多,动态研究较少;(4)忽视各个模态之间的关系;(5)缺乏多模态语料库建设和软件开发。另外,未来的多模态研究应加强以下方面:(1)跨学科研究与学科的融合;(2)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多模态话语分析不仅是一个语言研究理论,更是一个应用领域。一些其他学科领域(例如:后现代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都可以应用到多模态话语分析中,分析人类如何通过各种模态资源传递信息、产生意义、表达情感、构建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 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者,以系统功能语法的三大元功能为工具,分析文字、图像、动作等符号模态,但是一些学者开展了以认知语言学核心概念为界面的跨学科研究,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认知工具和理论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认知隐喻理论。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学者CharlesFrcevilleo[7]于1996年出版了博士论文《广告中的图片隐喻》,将隐喻研究延伸到非语言模态中,掀起了多模态隐喻研究的热潮,极大地促进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发展。后来,他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主要研究多模态隐喻的理论基础及应用分析,同时关注多模态隐喻分析中的焦点问题,例如:多模态隐喻的区别性特征、语类性特征、模态配置方式。另外,他的研究所涉及的语类十分丰富,包括政治漫画、广告、动画、电影、音乐、手势、雕塑等,为同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迪。他在多模态隐喻研究领域的成果丰厚,不仅奠定了多模态隐喻研究的理论基础,而且为其他应用研究提供了典范。2015年,MaríaJsúsPnarSnzeia[8]出版了论文集《多模态与认知语言学》。该论文集不仅在理论层面把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和合成空间等概念扩大到多模态隐喻研究中,分析多模态隐喻创建和解读的认知机制,而且形成了以文献回顾为辅、实证研究为主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新模式。另外,该书综合多模态研究的各种理论,将多模态研究置于认知语言学框架之内,汇集众多学者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标志着多模态和认知语言学的互补融合,也为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认知转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参考。国内也有学者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和方法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但基本上集中在多模态隐喻分析方面。国内多模态隐喻研究起步相对较晚,曾立[9](P11-14)于2004年开始关注非语言模态的隐喻认知机制,探索认知隐喻的相似性和语义冲突在图文隐喻运作中的作用。国内多模态隐喻研究的相关论文从2010年开始零星出现,其中赵秀凤[10](P18-29)[11](P45-47)发表论文2篇,结合实例探讨了多模态广告语篇中隐喻的构成、识别和解读,以及隐喻性多模态广告语篇中整体意义的动态构建过程。虽然起步相对较晚,但国内多模态隐喻研究在近几年内发展迅猛。《外语学刊》2011年第一期和《外语研究》2013年第五期分别开辟了“多模态转喻和隐喻”研究专栏并刊登了4篇相关文章,或对国外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引介,或结合具体语类展开实例分析,或勇于创新、积极借鉴其他理论,至此国内掀起了多模态隐喻研究的热潮[12](P54-57)。另外,李健雪和俞越聪[13](P137-140)对《多模态与认知语言学》进行评介,不仅介绍主要内容,还总结了该专著的主要贡献、特色及不足,为相关研究提供重要启示。无论在语言观还是方法论上,认知语言学和多模态话语分析都具有一定的渊源关系,认知语言学可以为多模态话语分析提供更多的方法选择,多模态话语分析拓宽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围。 国外一批优秀学者致力于批评话语分析和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的研究,并在上述两个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虽然有些学者敏锐地发现或指出,二者存在很好的融合性和互补性,但很少有人真正地将二者融合并正式提出“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这一概念及分析框架。直到2012年,Da-vidMachin和AndreaMayr[14]出版合著《如何进行批评话语分析:多模态的视角》,并首次提出“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的概念。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是对批评话语分析的进一步发展,主张图像、颜色、动作、声音等其他模态符号像语言文字一样,也应该成为批评分析的对象。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主要从批评的视角分析多模态语篇中的各种符号资源如何互动和建构语篇意义,重点关注多模态话语中隐含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TheresaCtalanoa和LaurenGttia[15](P59-80)选取4篇有关亚特兰大公立学校教师的“作弊丑闻”的网络新闻报道,从语言层面和视觉层面分析不同媒体如何使用各种模态符号框定教师的行为和身份,并揭示涉案教师的语言表征和视觉表征背后反映和隐含的特殊利益和权力关系。英国兰卡斯特大学ChristopherHart[16][17][18]教授在认知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融合领域的研究成绩斐然,出版了《批评话语和认知科学:移民话语研究新视角》《语境和认知中的批评话语研究》《批评话语分析中的认知语言学:应用及理论》等学术价值极高的专著。在此基础上,Hart[19](P335-350)于2016年开始针对多模态话语开展批评话语分析研究,解释语言话语中的意识形态传播,并提出一个整合认知语言学和多模态的综合分析方法。他认为,理解语言涉及到多模态心理表征的构建,话语中语言模态和非语言模态在意义构建方面互相影响。Hart[20](P3-30)从多模态视角对英国各大报纸关于1984-1985年英国矿工大罢工的相关报道进行了认知批评话语分析,研究发现:“战争”隐喻思维存在于语言和视觉层面,媒体使用语言和图片把“罢工”框定为“政府与英国矿工联合会之间的战争”。近年来,国内有关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不断涌现,但并没有展开系统研究,仍是处于起步阶段。早在2009年,陈美足[21](P87-90)以“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研究”为题撰文,借助Kress和Leeuwer的视觉语法分析框架和批评话语分析方法,阐释英国《太阳报》上的一幅头版新闻图片中隐含的深层次信息。陈文提出的“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综合方法和研究视角在当时十分具有创新性和前沿性,值得参考和借鉴。仲夏阳和孙志祥[22](P131-135)以ChinaDaily上的英文公寓广告为例,采用视觉语法和批评话语分析的三维分析模式分别对广告图片和文字说明进行解读和分析,揭示广告设计者如何利用各种符号资源对消费者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进行影响和控制。截止到笔者撰文之日,“中国知网”上可以检索到6篇以“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为主题的硕士学位论文。江南大学李健雪教授曾经指导的4份硕士毕业论文均借助了Machin和Mayr[14]的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方法,但他们根据各自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对分析框架进行了调整。例如:顾阳阳[23]以信托机构网站文本为语料,一方面对网站话语中的语言现象借助系统功能语法进行微观分析,另一方面借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