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实践与走向

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实践与走向

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实践与走向
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实践与走向

区域经济评论2017.01

REGIONAL ECONOMIC REVIEW 【区域经济政策】

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实践与走向

范恒山

摘要:“九五”以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与政策举措,不断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着力推动“三大战略”实施,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一步拓展重大平台建设,促进区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无论是区域发展还是区域政策设计,都存在着不少值得重视的问题,需要加以克服和解决。“十三五”时期,国家将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继续放在突出重要位置,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落实好已出台的政策和发展规划,并针对区域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区域政策制定实施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完善相关思路和举措,推进“三大战略”实施取得新突破。

关键词: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区域政策;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766(2017)01-0005-06收稿日期:2016-11-26

作者简介:范恒山,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100081)。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条件差异显著,区域发展不平衡一直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国家始终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放在突出重要位置,“九五”以来,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与政策举措,不断缩小地区差距。“十三五”时期,将继续加大力度,推进区域发展格局不断优化。

一、“九五”以来我国区域战略和政策的演进

改革开放初期,为迅速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中央作出了让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的战略部署。在沿海地区经济迅猛发展、我国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的同时,东部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差距开始拉大,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作为国家重要的经济社会任务提到面前。从“九五”开始,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的演进大体走过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缩小地区差距摆放到中央重要议事日程。“八五”末期,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已经达到了比较大的程度,对于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都带来了不利影响。为此,1995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对于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差距拉大问题,必须认真对待、正确处理,应当把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作为一条长期坚持的重要方针。从“九五”时期开始,中央着手实施有利于缓解差距扩大趋势的政策,并逐步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朝着缩小差距的方向努力。

第二阶段,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形成。基于区域发展的具体实际,1999年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3年提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

2006年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并分别制定了相关政策文件。至此,与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战略一道,形成了中央关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安排,一般称为“四大板块”战略。

第三阶段,“四大板块”战略的深化细化和实化。“四大板块”战略一定程度上细化了区域政策的地区指向,在缩小地区差距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从地理空间尺度来说,“四大板块”的划分仍然偏大,针对性需要进一步增强。“十一五”以来,立足于发挥各个地方的比较优势,依照适宜的空间尺度研究制定了一系列重大规划和区域政策文件,推进了“四大板块”战略实施的深化、细化和实化,也推动宏观调控和经济调节从“一刀切”转向分类分区指导。总体来看,是实行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陆域重点地区区域政策指导全覆盖。研究制定了近120个区域规划和政策性文件,对重点地区基

5

DOI:10.14017/https://www.doczj.com/doc/c716643063.html,ki.2095-5766.2017.0001 网络出版时间:2017-01-19 10:05:50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doczj.com/doc/c716643063.html,/kcms/detail/41.1425.F.20170119.1005.002.html

区域经济评论2017年第1期

本实现了“一区一策”,大大细化和优化了区域政策的地区指向。第二步,推进区域政策指导从陆域拓展至海空。推动编制了有关国家海洋事业发展、海洋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规划,在山东、浙江、广东等地开展了海洋经济发展试点;推动设立了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功能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充分发挥重要航空枢纽的作用,推动设立了全国第一个航空港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第三步,推进区域政策指导由内为主转向内外联动。制定了面向东北亚、南亚、中亚、东盟等一系列重大开放合作规划,推动建立了前海、横琴、平潭、珲春以及喀什、霍尔果斯等一批重要的开放合作实验区和边境开发区。与此同时,区域战略和政策的深化、细化和实化还突出了三个方面的重点:一是着力建设一批承载特殊使命的重要功能平台。在浦东新区实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推动设立了天津滨海、重庆两江、广州南沙、甘肃兰州等国家级新区,建立了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等综合改革试验区,建立了海峡西岸经济区、成渝经济区、中原经济区、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等特色经济区。二是着力解决老少边穷等地区发展问题。对一些重点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制定了专门的扶贫攻坚规划,出台了5个民族自治区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三是着力推进区域合作联动。出台了推进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改革发展和开放合作的相关规划和指导意见,加强了对跨省区经济合作的指导,推动建立了一批一体化合作示范区。区域政策的深化、细化和实化取得了显著成效,中西部地区发展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的局面被扭转,一批重要的区域增长极得以形成并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一批贫困地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一时期,区域战略和政策的密集出台和强力实施成为一个突出亮点。得益于此,区域格局明显优化,区域经济迅猛发展,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第四阶段,党的十八大以后区域政策的新发展。党的十八大将基本建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出发,强调着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在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同时,高瞻远瞩地提出并推动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区域战略和政策的

发展与突破

党的十八大以来,区域战略和政策主要发展与突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着力推动“三大战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是新时期我国深化对外开放的总体行动纲领,旨在通过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强化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开放与合作,打造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三年来,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加强顶层设计,制定了总体行动规划和相关专项方案;强化战略对接,推动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互动;推进“六廊六路多国多港”建设,陆续开工建设一批重大工程;深化产能合作,一批重要的产业合作园区和重大项目生根落地。三年来,“一带一路”建设在探索中前进、在合作中开拓、在发展中完善,从无到有、由点及面,进度和成果超出预期,已有100多个国家和组织参与其中,中国同30多个沿线国家签署了共建合作协议,同20多个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京津冀地区同属京畿重地,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北京功能混杂,带来了一系列“城市病”,京津冀三地同质竞争,影响了各地各自的发展和整体的提升。近三年来,着力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制定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一系列专项规划,明确了协同发展的路径和方向;积极攻克协同发展瓶颈,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三个领域实行率先突破;有序疏解了北京非首都功能,陆续启动了一批疏解示范项目;合理优化空间布局,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进展顺利;推进体制创新,稳步开展协同创新、公共服务等领域改革试验。长江经济带横跨东中西三大区域,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战略地位和区域支撑作用十分重要。按照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线推进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的总要求,长江经济带战略实施进展顺利。在国务院出台的指导意见基础上,制定了总体规划纲要,明确了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方向、目标和重点;突出解决重点问题,出台了加强黄金水道环境污染防治

6

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实践与走向

治理等一系列措施,开展了黑码头、非法采砂等专项整治,对沿江化工产业污染、船舶污染、干流水域及湖泊生态治理等问题进行重点检查和复查;以畅通黄金水道为重点,推进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一批重点工程陆续开工;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以省际协调联动为重点的开放合作体系建设。

第二,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贯彻落实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指导意见和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优质生产要素流动和高新产业集聚,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推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全面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出台实施了解决近期问题和推动中长期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规划和政策文件,着眼于培育提升内生发展动力,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扩大开放合作。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围绕建设“三基地一枢纽”,积极打造支撑平台,全面推进产业承接转移、“三化”协调发展、深化对内对外开放等各项工作。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快创新驱动和结构优化,建立健全国际化管理体制,探索陆海统筹新机制,更好地发挥了全国经济发展重要引擎和辐射带动作用。

第三,大力实施脱贫攻坚。中央把扶贫开发摆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召开了高规格的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相关决定》。明确了政策指向,组织编制《全国“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研究制定一系列专项规划和支持政策;摸清了贫困底数,在全国开展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对贫困户和贫困村进行精准识别;落实了工作责任,明确了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22个省(区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向中央签署脱贫攻坚责任书;提出了脱贫路径,按照因人施策、因地制宜的原则,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与此同时,更加重视支持特殊地区的发展,继续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资源枯竭、产业衰退、生态严重退化等困难地区转型发展。

第四,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型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培育发展新动能的潜力所在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中央分别召开了城镇化工作会议和城市工作会议,出台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总体规划,以人的城镇化为中心,新型城镇化建设稳步展开。明确工作目标,根据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总体要求,确定了年度工作任务和完成时限,并建立了部门、地方和相关工作进展“一本账”的跟踪督导机制;推进相关改革,出台了户籍制度改革、非户籍人口城市落户、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财政政策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制定重大规划,长三角城市群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成渝城市群规划、哈长城市群规划等陆续出台;开展重要试点,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特色小城镇建设试点稳步推进,农村“三权”分置改革试点全面启动,特大镇设市试点着手进行。

第五,进一步拓展重大平台建设。继续把重大平台建设放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突出重要位置。推动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等方面,进行先行先试,目前,已分3批设置了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继续有序推进新区建设,国家级新区已达到18个。推进临空经济区发展,一批临空经济示范区的基础性工作稳妥展开;推动设立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与机制。此外,还开展了产城融合示范区、城市综合改革试验区等功能平台的建设。

三、下一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

虽然我国促进区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无论是区域发展还是区域政策设计,都存在着不少值得研究重视的问题,需要加以克服和解决。“十三五”时期,国家将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继续放在突出重要位置,总体思路是: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推进“三大战略”实施取得新突破。“一带一路”建设方面,坚持各国共商共建共享,遵循平等互利,把握重点方向,聚焦重点地区和重点国家,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经贸产业合作区建设、产业核心技术研发支撑等战略性优先项目拓展落地。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坚持疏控有机

7

区域经济评论2017年第1期

结合,积极推动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工作,有序推进功能疏解承接平台规划建设,继续实施重点突破,以年度重点项目和重大事项为抓手,加快推动交通、生态、产业三个重点领域继续在关键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协调推动公共服务、城乡发展等相关工作,着力建设协同体制,坚持改革先行,在破除行政壁垒、优化空间布局、实现创新发展等方面形成机制约束和制度保障。在长江经济带发展方面,秉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原则,着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交通建设、产业优化升级“三大工程”建设,推动区域协商合作机制、长江流域合作管理体制、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三项制度”建立,围绕“三大工程”和“三大制度”,推进重点问题的治理和重点项目的建设。

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落实好已出台的政策文件和发展规划,研究出台西部大开发、推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十三五”规划,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年规划,以解决突出问题为抓手,以培育新经济、新动能为主线,以提升供给质量和水平为导向,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全面推进各项工作。继续支持东部地区在改革发展重大事项上先行先试,提高国际竞争水平和整体创新能力,推动其在引领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上进一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与此同时,要针对区域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区域政策制定实施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完善相关思路和举措。主要有七大方面。

一是进一步优化区域政策的地区指向。精细化地把握区域板块特点,细化区域政策指导的空间范围,增强区域政策的针对性。一方面,对20年来区域政策实施的空间状况进行全面梳理,深入了解地区覆盖情况、支持强度、实施效果等相关情况,总结经验,摸清问题;另一方面,根据资源禀赋、区域特点、功能定位、发展现状、增长潜力等,把握下一步区域政策指导的地区构架、重点领域和基本内容。

二是积极创新区域政策。突出重点,在遵循抓两头、带中间的总体思路下进一步把握重点地区的特点与需求,精细化实施对策。科学施策,全面发挥战略规划、政策安排、重大平台、技术手段、开放合作等作用,依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问题灵活进行策略调整和工具组合。协调联动,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全面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社会援助等各种手段,积极推动区域间开展产业承接转移、重点领域统筹协调、重大项目合作建设等一体化、互动性工作。优化方式,着眼于发挥地区积极性和创造性,创新财政、税收、金融投资政策,从优惠性给予转换成促进性奖励。

三是提高区域政策精准性。进一步厘清政策的特性,把集中统一的政策指导严格限制在最必要的范围内,各项政策的制定尽可能体现区域特点,在最大限度内防止“一刀切”。细化区域要素分析,努力做到一区一策,把不一样作为制定不同区域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充分发挥地方的能动性,最大限度地赋予地方因地制宜制定政策的权力,从事权划分上促进地方决策从实际出发,不跟风、不搞齐步走。

四是聚力解决地区分化问题。坚持外部支持和内部着力联动、结构调整和改革创新共进、市场拓展和品质提升并举,推动经济滑坡地区止跌回升。通过创新集聚移植等手段,最大限度地把握共享经济发展和公共资源普惠的机遇,促使欠发达地区超越传统产业基础建立新型经济体系,实现后来居上。强化政策激励,促进相关地区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增强内在跨越发展潜力和区域竞争能力。

五是优化提升支撑平台。严格准入条件,着力解决依靠平台装门面、通过平台避矛盾、借助平台促形象等问题,坚持把先行先试、示范带动作为设立和建设各类平台的基本功能。按照区域发展总体布局,依据区位支撑能力、现实发展基础、未来增长潜力等,优化支撑平台的类型与布局。把体现国际通则、考虑周边环境、解决突出矛盾作为确立功能平台先行先试内容的基本条件。加强各类平台和各区域同类平台的差异性评估,避免平台同质化或趋同化。科学总结各类功能平台的试验成效,及时推广可复制、有效力的成功做法。

六是完善对口帮扶方式。加强人才输送、技术转让、产业转移、资本投入等手段,促进输血型帮扶转向造血型帮扶,着力培育被帮扶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与条件。着眼于实行可持续帮扶,逐步改变一味无偿给予的形式,探索有效途径,把对口帮扶建立在资源统筹配置、利益共创共享的基础之上。

七是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以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拥有财富水平以及公共服务提供水平、可持续发展潜力等为主体,综合评估区

8

域现实发展状况,形成较为科学的地区发展指标评估体系,依此确立国家支持的底线标准,提高区域扶持政策的透明度和地区的公正性。坚持综合考量和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适时依此对国家重点扶持地区进行评估,以准确把握区域政策的效果,建立支持政策的规范化退出机制。

四、推进区域发展要处理好的几个重大关系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需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远近结合、软硬并重。基于当前的实际和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要求,需要深入研究和科学处理好四个方面的重大关系。

一是处理好体现国家整体意志和照顾地方实际需要的关系。国家经济是一个整体,必须基于全局进行统筹谋划、协调布局、一体推动,但这不意味着可以无视地方的实际需要。从根本上说,国家和地方是一个利益整体,国民经济是地区经济的总和,地区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有赖于地区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有鉴于此,国家调控政策的着眼点首先在于服务地方,充分发挥各地方作为国家经济主体的作用。要高度重视各地的实际差异和客观需要,基于发挥地区的比较优势,实施分类指导。中央各部门要积极发挥统筹协调和引导作用,但这种作用不能损伤而且应当有利于激发地方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能动性。国家调控需要充分考虑地方的意愿,兼顾地方的需要。宏观调控在操作上要注重方式的灵活性和适宜性,更多地通过发展规划、配套政策和组合项目等把全局性的重大改革发展战略和明确的调控要求蕴含到地方的发展思路和项目建设之中。

二是处理好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与强化特殊地区支持的关系。追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要求,也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规定。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恪守公平公正原则,把其作为制定各项政策的出发点。与此同时,要继续强化对特殊地区的支持。一要强化对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的支持,对这些地区加以支持既是改变其贫困落后面貌的需要,又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需要,这既有填平补齐的特点,又有补偿还账的性质,恰恰是体现公平公正的要求。二要强化对发展改革试验区和示范区的支持,这种支持是为了进行超前探索,探索路径,在政策设计上考虑了试验主题的需要和周边环境、国际通行做法。这类试验区和示范区一部分设立在条件较好的经济发达地区,但这种支持与对发达地区全面实施优惠政策不是一回事。

三是处理好重点制定实施跨区域发展战略与着力缩小区域政策单元的关系。基于过去工作的基础和法定事权划分,国家主导制定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重点,应放到跨省区、跨大区域层面,加强对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四大板块发展的统筹协调,推动沿大江、沿大河、沿边、沿海和沿重要交通干线的经济带建设。与此同时,要按照中央要求,着力缩小区域政策单元。各地区条件差异显著,这种状况决定了必须实施分类指导,而实施分类指导在空间上必须突出重点,即分散进行、分块规划、分别实施。从理论上说,区域板块越细分,区域规划的指导性、针对性就越强,也就越能精准发挥各个地方的比较优势,政策效果就越好。但区域规划可以根据区域板块的细分状态,依事权由不同层级的政府主体组织编制,不应由国家包揽起来。当然,一些关乎改革发展大局的重要功能区和试验区的规划与方案,尽管在省级区域内,但仍需国家组织和指导制定,这是属于国家的事权和职责。

四是处理好区域承担国家重大任务与实现自身跨越发展的关系。基于全局利益需要,国家必须从各地的资源条件等出发,统筹进行区域空间布局,特别是产业布局。这意味着一些地方必须依照国家的统一要求来配置资源,发展特定产业。这也意味着一些地方发展的空间受到了相对的抑制。对此,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这些承担全局职责的地区能够不受拖累,与其他地区一样实现快速发展。因此,一方面,各相关地区应在不影响国家统一空间布局的前提下,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和有效利用外部条件,努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提升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国家要推动建立区际利益平衡机制,包括建立稀缺资源、重要农产品的价格形成和补偿机制,以及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机制等。对那些为承担全局职责而付出代价的地方,给予合理的补偿和必要的支持。

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实践与走向

9

区域经济评论2017年第1期

The Practice and Direction of the National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Fan Hengshan

Abstract :Since the “9th Five-Year Plan ”,our country has adopted a series of major strategies and policy measures,narrowing regional gap and promoting the regional harmonious development,particularly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promotion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by promo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ree big strategies ”,furthering implement the overall strategy of regional development,vigorously implementing the poverty,and vigorously promoting the new urbanization,further expanding major platform construction.But both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policy design have many important problems need to be covercome and solved.During the period of 13th Five-Year plan,our country will continue to put promoting regional harmonious development into the highlight and important position,further implement the overall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implement the policy documents and development planning,and aims at new problems arising in the course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weak links that exist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policy making,we will further improve the relevant ideas and measures,and promote the “three big strategies ”to implement new breakthrough.Key Words :National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Regional Policy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verall Strategy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责任编辑:晓力)

2016年11月25日至27日,“创新驱动区域发展”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桂林举行。研讨会由中国区域经

济学会和广西师范大学联合主办,广西师范大学珠江-西江经济带研究院、西南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广西国家级开发区发展研究创新团队、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承办,区域经济评论杂志社协办。学术研讨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20余个科研院所、企业和新闻媒体近200位参会代表。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白晓军、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先后致开幕辞;广西师范大学广西人文社

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社科处处长林春逸教授主持了开幕式。

在主旨报告中,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肖金成研究员,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赵伟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陈耀研究员,科技部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刘峰研究员,上海财经大学汪伟教授,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刘俊杰教授等分别就轴带引领战略与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园区经济发展的方向、创新驱动区域发展新优势与新挑战、空间重构与区域经济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五大理念引领珠江-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等议题进行了演

讲,引起与会专家学者的共鸣与热议。

在高峰论坛环节,安徽省社科联程必定研究员、中国科技大学刘志迎教授、对外经贸大学蓝庆新教

授、湖北师范大学聂亚珍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张祥建教授等分别围绕中国区域发展格局与缩小差距的空间模式、开放式环境下的企业技术创新、中国自贸区财税制度创新、国家级开发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模式、自贸区“一带一路”跨境公共问题与合作治理等问题做了精彩发言。区域经济评论杂志社任晓莉社长受邀担任高峰论坛主持人,并向大会介绍了《区域经济评论》创刊

以来的发展情况,感谢各位专家和学者对《区域经济评论》的支持。

本次研讨会准备充分,特色明显,会议取得圆满成功。研讨会有力地推动了创新驱动区域发展研究,

使其走向深入。区域经济评论杂志社任晓莉社长、文瑞、齐爽编辑参加了此次会议,并与参会学者进行了广泛深入地交流。

(文锐)

“创新驱动区域发展”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桂林召开

10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在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更新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和与时共进的特征。【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 引言。 1958 年美国发展经济学艾伯特·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率先提出“发展战略”这一概念重点讨论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自己的潜力、资源与环境谋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自20 世纪60 年代开始联合国先后制定了60 年代、70 年代、80 年代三个10 年的“国际发展战略”它使得“发展战略”一词逐渐越出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范围也广泛运用于发达国家。 2 国外研究现状。 2. 1 理论贡献。(1)区域平衡增长论。均衡增长的主要涵义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行业和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增长。主要包括赖宾斯坦(H. Leibenstein)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纳尔森( R. R. Nelson)的低水平陷阱论、罗森斯坦和罗丹( P. N. Rosenstein- Rodan)的大推进论以及纳克斯(R. Nurkse)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2)区域不平衡增长论。区域不平衡增长论认为增长过程在实质上是不平衡的。其代表理论有佩鲁(Perour)的增长极发展理论、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和赫希曼(A. O.

Hirschman)的依附理论。(3)区域阶段发展论。倒U 型理论(Reversed U - Shaped Theory) 1965 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 J. G. Williamson)把库兹涅兹的收入分配倒U 型假说应用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提出区域经济差异的倒U 型理论。他通过分析24 个国家的国际横截面数据和10 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认为国内不同发展阶段区域不平等的变化趋势地区间收入差异的长期变动趋势大致呈倒U 型。(4)钟型发展理论( Bell Shaped Theory) 1980 年。美国著名区域经济学家阿朗索(W. Alonso)提出了“钟型发展理论”引入了描述经济发展过程的变化次序模式—钟型模式。在发展初期国家的增长是不平衡的存在富裕地区与贫困地区。即使在某一区域内用各人口组所占财富比例来衡量社会不平等现象也很突出。由于某一个或几个城市增长很快高速城市化是增长早期的特点。 2. 2 国外典型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战略选择案例。(1)美国区域开发的“均衡”战略。美国在开发不发达地区时采取的是均衡战略其有七个主要措施:一是对不发达地区实现优惠税制;二是由政府出面组建经济开发区帮助落后地区加快发展经济;三是以交通运输为重点扶持经济落后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利用财政金融手段鼓励并引导私人企业向落后地区投资;五是优化产业布局拉动经济增长;六是有意识提高劳动力索质注重引导人力资源流向;七是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2020年(发展战略)杨村桥洋溪区域发展思路研究

(发展战略)杨村桥洋溪区域发展思路研究

建德市大城东新城发展战略规划纲要 (审议稿) 引言 城市化是工业革命以后出现的壹种世界性现象,世界发达国家无壹例外地经历过加快推进城市化的过程。21世纪城市化和城市发展表现出区域城市化、城市区域化、城市区域网络化的趋势和特征。国家“十壹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分类引导人口城镇化,把城镇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我省也提出了“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重大决策部署,提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和城镇集聚。杭州市提出了“壹化带四化”、“壹化七经济”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网络化大均市和城市国际化建设,合力推进五县市发展。从上世纪末以来,建德市壹直把加快推进城市化放于十分重要和突出的位置。于新型城市化潮流中,如何遵循城市化发展规律,积极推进小城镇集群发展和协调发展,推进城乡壹体化,成为建德市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壹个重大战略问题。 建德地势狭长,地形破碎,地理特征特殊,城市化发展应由主城区单极化发展向多极化发展转变,这是建德城市化的必由之路。随着杭黄铁路、临金高速、十里埠综合作业码头等重大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洋溪、下涯、杨村桥、梅城等乡镇的区位优势将日益凸现,这壹区域,位于建德主城区以东,城镇较为密集,人口相对集中,交通较为便利,经济发展较快,生态环境优美,

竞争活力和发展潜力较强,具备率先推进新型城市化和城乡壹体化的自然禀斌和客观条件。通过加快对这壹区域的规划建设,该区域必将成为杭州乃至浙江西部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加快推进的重要区域,也是建德市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重要载体。因此,提出大城东新城发展思路、加快新城规划建设,显得尤为迫切。第壹章规划依据、范围和期限 壹、规划依据 《杭州市域总体规划》、《杭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杭州西南部中小城市集群发展规划研究》、《建德市域总体规划(2006-2020年)》、《建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建德市“十壹五”交通发展规划》、《“俩江壹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新安江泷江分区规划》、《建德市“十壹五”旅游发展规划》、《建德市环“三江口”经济圈发展规划》、《建德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等。 二、规划范围 杭新景高速新安江出口以东,以新安江和320国道为主轴,涵盖洋溪、下涯、杨村桥、梅城、三均五个乡镇(街道)的核心区域,规划面积约120平方km。 三、规划期限 2010-2030年,其中近期2010—2015年,中期2016—2020年,远期2021—2030年。基准年为2009年。 四、规划目的

(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武汉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战略目标 聚焦中部崛起,打造中国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创造更具凝聚力的资源环境和更好的创新氛围,建设区域性的国际化大都市。 战略导向找回武汉,重塑江城。抓住国家交通体系重构、国际产业转移和有利的政策环境等三大机遇,重点解决三大关键问题:一是如何打破区域封闭,领导区域发展;二是如何确立城市中心,再现中心城市辉煌;三是如何完善体系,找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战略选择 战略之一——“都市内核,国际中枢”,建设整合武汉三镇的中央都市核心空间(UC,即Urban Core),引导武汉快速建立起华中金融、贸易、产业服务和现代物流的区域精密控制内核,作为武汉迈向国际化的载体。 战略之二——“智力先导,产城一体”,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导向的“十字型” 产业空间布局构想。 战略之三——“滨江而展,一带多心”,突破当前城市圈层构架,构筑沿长江两岸的综合城市发展走廊,通过带形的跳跃式增长提供城市持续的发展框架。 战略之四——“破环成带,轴向拉伸”,强化滨江道路交通建设,形成区域式组团发展构架。战略之五——“以江为脊,连湖成网”,充分发挥武汉水优势,打响“百湖江城”全球品牌的思路。 战略之六——“产业整合,价值链接”,以研发销售为核心,实现武汉区域“1+8”产业和区域契合发展,构成主导产业加工为依托的新城发展模式; 战略之七——“近展双翼,远视三极”,向东连接,武汉城市圈沿京广线和沿京九线两个带状区域,近期横跨京九京广的武汉都市走廊,未来构筑武汉、长沙和南昌为基点的三角经济区,继而形成中国的第四极三角经济区的目标。 战略之八——“多元并蓄,文化凝聚”,把汉正街为代表的汉味市民文化等传统型文化和UC 新都市文化、高科技文化等提升型核心文化转化为具有鲜明地缘识别性的城市形象。 场景分析

2020年(发展战略)首都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发展战略)首均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首均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壹、北京和首均经济圈地区合作的主要途径 以北京举办奥运会为大背景,形成北京和首均圈区域经济合作的新格局,应当是合作的基本原则。具体的合作途径,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1.产业合作 产业合作的主要领域有: (1)周边地区为北京市场提供农副产品生产的合作 目前北京的绿化美化工程,对林木、花草、草皮等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北京庞大的消费人口,对鲜活农副产品的需求也很大。首均圈地区利用地理位置接近的优势于这方面将有比较大的作为:大力发展花木种植业,发展无公害蔬菜、瓜果的种植,发展现代养殖业,为北京提供优质的肉禽蛋奶等农副产品。 (2)首均圈地域间旅游业的合作 北京是国内旅游热点城市之壹,去年仅接待国际游客就达310万人次。延伸旅游、构筑首均圈旅游的大市场,是首均圈区域合作的当务之急。天津、承德、秦皇岛和迁安、涿州、易县等地,原来就是旅游胜地,抓住这壹历史性机遇,本着“开放大市场,发展大旅游,构建大产业”的原则,整合旅游资源,把发展“奥运”旅游作为未来5年的大目标,使首均圈能够扩大旅游经济的受惠面。 (3)首均圈内部产业结构调整的合作 利用北京工业结构调整带来的企业外迁的机遇,促进首均圈内落后地区的工业化

进程。北京现有壹些和首均功能不相符、特别是和首均严格的环保要求不适应的工业企业,退出北京是历史的必然。例如,首钢XX公司将壹部分钢铁的生产转移到河北迁安,就是壹个很好的例证,而北京类似的企业仍有很多。首均圈的壹些有条件的地区,应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有选择地接收退出北京的企业,建立和京津等发达地区互补的产业结构,大力推动当地的工业化进程。笔者曾建议于秦皇岛建立隶属北京市的滨海特区,其中的工业区能够专门用来吸引北京的转移企业。[i] 2.市场合作 首均圈的核心区域京津唐地区,于经济上的互补性很强,但经济协作水平不高,这是事实,也是首均圈发展的最大的制约因素之壹。加强首均圈区域经济合作的中心点,应当是进行相互之间的市场合作。 均市经济圈的形成,是市场化和城市化的结果。对北京而言,开放市场以吸引各类资源向城市中心的集中,是北京能够持续发展的保证。北京作为中心城市,同时作为壹个巨大的市场,有着极强的消费能力,而这个市场的需求又是北京自己所不能满足的。为了北京本身的发展,也为了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北京必须更加开放市场,给予周边地区平等的竞争机会,以市场来带动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对首均圈的周边地区而言,充分利用和首均空间联系的优势,抓住市场机遇,选择合适的产业、企业和产品,占领首均市场。其中,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吸引大企业来此建立以北京为市场的产品生产基地,

第十八章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第一节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 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铁路、公路、民航、水运网络,建设一批骨干水利工程和重点水利枢纽,加快推进油气管道和主要输电通道及联网工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强化地质灾害防治,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继续实施重点生态工程,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发挥资源优势,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在资源富集地区布局一批资源开发及深加工项目,建设国家重要能源、战略资源接续地和产业集聚区,发展特色农业、旅游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支持汶川等灾区发展。坚持以线串点、以点带面,推进重庆、成都、西安区域战略合作,推动呼包鄂榆、广西北部湾、成渝、黔中、滇中、藏中南、关中—天水、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经济区加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第二节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发挥产业和科技基础较强的优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装备制造、原材料、汽车、农产品深加工等优势产业升级,大力发展金融、物流、旅游以及软件和服务外包等服务业。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厂办大集体改革和“债转股”资产处置,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稳固的国家粮食战略基地。着力保护好黑土地、湿地、森林和草原,推进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促进资源枯竭地区转型发展,增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统筹推进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重点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长吉图经济区、哈大齐和牡绥地区等区域发展。 第三节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壮大优势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提升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位。改善投资环境,有序承接东部地区和国际产业转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加强大江大河大湖综合治理。进一步细化和落实中部地区比照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的有关政策。加快构建沿陇海、沿京广、沿京九和沿长江中游经济带,促进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加强与周边城市群的对接和联系。重点推进太原城市群、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原经济区、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等区域发展。 第四节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发挥东部地区对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领和支撑作用,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在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自主创新中走在全国前列。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平台建设。着力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能源、土地、海域等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化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推进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

大城市地区的新城发展战略及其空间形态

大城市地区的新城发展战略及其空间形态3 Ξ 张尚武 王雅娟 提要 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大城市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众多小城镇的崛起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但在经历了早期的快速发展之后,如何在新经济背景下获得第二次的自我超越已经成为共同的难题。笔者借鉴国外新城发展的经验,提出在我国大城市地区培育大城市地区中等规模新城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大城市地区 新城 上海市 文章编号 1000-3363(2000)06-0039-04 中国分类号 T U984 文献标识码 A 大城市的功能和空间发展需要与周围的区域发展结合,这一点虽然早已被人们认识到,但具体的空间关系和职能关系却一直处于探索和争论中。包括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西方战后新城建设,卫星城建设以及对新城的最新阐释,各个时期,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探索。 1 大城市地区空间形态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评析 111城乡整体建设的理想 工业革命开始后,城市空前迅速地发展,城市的环境和效率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城乡整体建设思想把城乡作为对等和平衡的力量,使之在区域范围内得到平等的分工和协调,充分发挥城乡双方的优势。这一思想试图把城市中的工业疏散出去,并围绕这些疏散的工厂建设新的城镇,具有城市所能提供的设施服务和职业机遇条件。在兼有两者之利的同时,避免两者的不利。霍华德把这种多中心的居民点称为“社会城市”(s ocial city)。并从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作了深层次的思考,提出的是从区域角度对整个城市的结构性改造,以形成环境舒适、社会经济运行良好的城乡空间结构。 这是针对早期工业化城市的拥挤和混乱,出于对随之逝去的宁静平和的乡村生活秩序的留恋而提出工业城市建设的理想。但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巨大浪潮中,这一思想一直是一种理想。 112大城市地区新城建设的实践 大城市不断地向外扩张,人们开始把城市的交通系统组织、社会环境改善和区域性自然环境的影响结合起来。斯科特和斯坦普(L1Scott&L1D1S tam p)提出一种新的规划体制,包括市郊在内,为土地划分不同的等级,把保护农业用地作为首要职责①。开始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审视城市的发展和人类行为。 西方战后最有影响的艾伯克隆比(Abercrombie,1944)的大伦敦规划即是这一思想的贯彻和发展,明确了在大城市建成区以外发展新居住地,即新城的思想。在规划绿带以外形成新的居住发展区,并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事实证明在战后的大规模建设中,新城成为解决郊区蔓延(suburb sprawl)的有效引导手段。 新城诞生在英国和美国,进而在整个欧洲和世界范围都有广泛的理论和实践影响,但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巴黎的新城与大城市有更多的联系,是作为中心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使城市成为多中心组合的整体;英国的新城更强调自身的独立性;在日本又有所不同,尽管从空间形态上呈现多中心的新城形式,但在功能上仍然是单一中心的,即新城多是作为居住的地方,就业并未相应分散,这在日本城市化发展迅速的早期表现尤为明显。 我国在北京、上海两市也曾进行过卫星城建设的实践。但由于受到社会经济条件限制,在1990年代以前,卫星城的建设未取得明显效果,与主城难以建立紧密的关系,因而也带来对卫星城建设的怀疑。 113新社会经济背景下的新城模式 在经历了70年代的经济危机之后,西方国家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满足居住需求和有足够的环境意识成为规划目标的焦点。人们对生活空间数量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同时对空间和环境的质量的需求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观念引发对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sustainable urban form)的探讨。 在新的经济技术条件下,欧文等人(S1OwensΠD1 BanisterΠM1Breheny)建议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应该以发展小居住地为主,如霍华德所提出的2~3万人口的规模,具有步行的尺度。但其中有一些大的居民点能够达到20万人口以上,形成霍华德所提出的社会城市②。认为这是从能源有效利用的角度是理想的形态,能够满足具有足够的多种城市活动的门槛,但不是高度聚集和高密度。 而P1霍尔(P1Hall)在分析伦敦的实际情况中,提出了建设持续发展的“社会城市”的概念(sustainable s ocial city,or sustainable city region)③,认为新居住地的建设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城市改造;二是建设新城。但传统城市改造形式和新城建设形式都难以适应发展需要。从城市改造的角度,由于城市建成区用地有限,大规模改造是不现实的;从新城建设的角度,传统新城或田园城市是“在乡村建设城镇”,达到人口居住和就业从城市中疏解的目的,但这一目的在任何地方都从未真正实现过。作为最早的新城之一的S tevenage是自我平衡程度最高的一个,大约有 Ξ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专题成果(项目批准号OOB JL030) 44  城市规划汇刊2000[6]

甘肃省区域发展战略

中心带动:率先发展扬风帆 ——论甘肃省区域发展战略之一 (一)如果说发展是改革开放的主旋律,一部分地区率先发展则是其中最响亮、最动人的音符。 如今,陇原大地,新的发展乐章已经奏响。刚刚结束的省委十一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了?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这是甘肃崛起的新号角。 此中,一个?音符?最值得期待:支持兰州率先发展,建设兰州—白银都市经济圈,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这是兰州、白银的新使命。 (二)?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改革开放之初,小平同志这句话,拉开了一部分有条件、基础好的地区率先发展的大幕,也成为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理论源泉。 放眼全国,东部地区率全国之先,而东北振兴、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每一项重大战略,也有其?率先?的城市布局。立足甘肃,以至西北,区域发展同样呼唤自己的?龙头?。这里,兰州之于甘肃,如东部之于全国,是?龙头?的必然之选。 从区位看,兰州处于大西北?座中四联?的特殊位臵。从历史看,兰州始终在国家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从现实看,经过60年积累与发展,兰州综合实力大大提高。可以说,我省区域发展战略支持兰州率先发展,既是?兰州战略?的新接力,又是兰州、甘肃发展的再出发。 (三)率先发展,是一份责任,更是一种理念。 在我省改革发展的道路上,不可避免会遇到种种困难。率先发展,意味着会首先触及矛盾、面对困难。为此,作为一种责任,率先发展,决不能绕着困难走,而是要在改革上

先人一步,在发展上快人一拍,率先搬掉?拦路石?,率先趟出新路子。 而且,在新的发展时期,兰州的率先发展,决不能单纯追求速度率先,也不能延续传统发展模式。作为一种理念,率先发展,就是要彻底摒弃那些不合时宜的发展观念、思维惯性、发展方式,率先科学发展。 一定程度上说,中心城市发展的责任和理念,直接影响区域发展战略的成败。中心城市只有敢为人先,率先发展,科学发展,方能不负?龙头?使命。(四)堪当?龙头?大任的,不仅限于单个中心城市,还有都市经济圈。 近年来,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圈?领跑?全国发展,展现了都市经济圈的魅力。它也说明,在市场化、城市化趋势下,都市经济圈越来越成为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若是再早些年,都市经济圈对于甘肃,还只是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但现在,交通、通信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张,加上兰州、白银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优势相补、经济相连,让兰白都市经济圈成为可能。省委审时度势,因地制宜,积极建设兰州—白银都市经济圈,既扩展了兰州率先发展的空间,更推开了甘肃跨越的?机会之窗?。 (五)?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中心带动,源于中心,更高于中心。 中心带动,关乎战略大局,这是我省区域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这意味着,兰州以及兰白都市经济圈,将成为我省区域发展最重要的战略平台,将担负起带动甘肃、辐射西部、面向全国的战略重任。 换而言之,兰州和兰白都市经济圈,都要跳出就兰州谋划兰州、就经济圈思考经济圈的圈子。一方面,要服从全省区域发展目标,挑起?龙头?重担;另一方面,要主动融入

区域产业的发展战略的基本模式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参考书) 前言 内容提要 第七章区域发展战略 第一节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第二节发展方向与战略目标第三节战略抉择 第四节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第八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第一节增长极理论 第二节核心-边缘理论 第三节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第四节圈层结构理论 第九章区域土地利用与保护第一节土地和土地利用

第二节土地的需求与供给 第三节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分区 第四节优势区规划 第五节土地保护 第十章区域产业规划布局 第一节产业的分类及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第二节第一产业规划布局 第三节第二产业规划布局 第四节第三产业规划布局 第十一章区域基础设施规划 第一节基础设施的性质和作用 第二节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第三节区域交通运输规划 第四节区域给水、排水规划 第五节区域电力规划

第六节区域电信规划 第十二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方法 第二节城镇发展区域条件分析评价 第三节城镇发展战略与人口城镇化水平预测 第四节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第五节重点地区和主要城市的发展战略规划 第十三章区域环境规划 第一节区域环境特征与环境规划要求 第二节区域环境规划编制程序与工作步骤 第三节区域环境规划主要内容 第四节区域环境规划方法与技术要点 第七章区域发展战略 第一节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

战略这个词本是军事上的用语。军事战略指对战争全局的谋略和谋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略研究已超出军事的范围,被引伸到经济、科技、教育、社会发展等领域。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的《经济发展战略》著作出版后,经济发展战略研究逐步受到重视。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起亦广泛开始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 战略这个概念,泛指带全局性和长远性的重大谋划。战略研究对推动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战略研究具有如下特征: (1)全局性。研究对全局发展有指导意义的规律和影响总体目标实现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 (2)长远性。不仅要研究全局整体的发展方向,而且要研究自始至终的整个发展过程。 (3)综合性。任何一种战略谋划都不是单一的,都必须综合考察社会经济各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如科技、经济、社会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问题,整个发展潜力问题等。 (4)层次性。事物系统结构的层次性,决定着为其发展服务的战略研究具有结构层次性,对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应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因此,一个战略方案常常是具有多层次结构(子战略)的有机整体。各个子战略服从于整体战略。

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4章第2节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教案湘教版必修二.doc

第二节我国区域发展战略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1.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区域发展战略的地理背景。(综合思维) 2.通过对区域发展战略的分析,理解党和国家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形成人地协调观。(人地协调观) 3.通过对某区域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的分析,认识区域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区域认知) 4.能够调查、查阅、收集、分析某区域的相关背景资料。(地理实践力) 一、区域发展战略 1.含义:是指对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的整体谋划。 2.特点:战略性、长期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等。 3.制定原则:需要尊重自然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因地制宜,扬长补短,生态环境优先,谋求共同富裕。 二、我国宏观发展格局 1.基本国情:人口数量多、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 2.不同时期的区域发展战略 (1)改革开放之前:坚持区域均衡发展战略。 (2)改革开放以后: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 (3)新时期 ①继续推动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地区协调发展战略。 ②重点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③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三、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1.长江经济带概况 (1)范围: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市。 (2)面积:20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21%。 (3)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 2.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 (1)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2)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3)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4)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3.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导向: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走一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 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1.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总人口已超过1亿,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城市发展失衡、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等突出问题。 2.协同发展的可行性 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 3.定位:国家重大战略。 三地推行“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建立行政管理协同机制、生态环保联动机制、产业和科技创新协同机制。 4.重点: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5.目标 (1)构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大城市病”的道路。 (2)使京津冀地区成为具有全国意义的创新增长引擎和生态修复示范区。 (1)长江流域人口和城镇密集,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 (2)长江水运横贯东西,重庆以下皆可通航。 ( ) (3)长江经济带是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带。( ) (4)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重点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 (5)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关于京津冀整体功能定位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世界城市群 B.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 C.北方地区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 D.新型城镇化发展示范区 提示:(1)×长江上游金沙江流域城镇较少,宜宾以下河流两岸城镇都很密集,而且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城镇密集程度更大,城市化水平很高。 (2)×长江沿岸河港众多,宜宾以下皆可通航。 (3)√长江经济带立足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各自比较优势,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中上游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其他论文文档]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1)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1)论文 【论文摘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在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更新,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和与时共进的特征。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 引言。 1958 年美国发展经济学艾伯特·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率先提出“发展战略”这一概念,重点讨论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自己的潜力、资源与环境,谋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自20 世纪60 年代开始,联合国先后制定了60 年代、70 年代、80 年代三个10 年的“国际发展战略”,它使得“发展战略”一词逐渐越出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范围,也广泛运用于发达国家。 2 国外研究现状。 2. 1 理论贡献。 (1)区域平衡增长论。 均衡增长的主要涵义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行业和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增长。主要包括赖宾斯坦(H. Leibenstein)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纳尔森( R. R. Nelson)的低水平 陷阱论、罗森斯坦和罗丹( P. N. Rosenstein- Rodan)的大推进论,以及纳克斯(R. Nurkse)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2)区域不平衡增长论。 区域不平衡增长论认为增长过程在实质上是不平衡的。其代表理论有佩鲁(Perour)的 增长极发展理论、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和赫希曼(A. O. Hi rschman)的依附理论。 (3)区域阶段发展论。 倒U 型理论(Reversed U - Shaped Theory) 1965 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 J. G. Williamson)把库兹涅兹的收入分配倒U 型 假说应用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提出区域经济差异的倒U 型理论。他通过分析24 个 国家的国际横截面数据和10 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认为国内不同发展阶段区域不平等 的变化趋势,地区间收入差异的长期变动趋势大致呈倒U 型。 (4)钟型发展理论( Bell Shaped Theory)

长三角区域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长三角区域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长三角区域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 在未来20年内,长江三角洲将成为亚太地区经济最为发达地区之一,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能力的经济区。 长三角的历史与现实表明:长三角的优势在整体,出路在联合,关键在创新。在长三角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要求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优化集成区域创新资源,提高区域整体的持续竞争优势,促进长三角地区走上以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集约化现代化之路。 一、长三角区域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分析 1、长三角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 未来二十年,长三角地区将充分发挥优势,实施科教兴区、高度开放、可持续发展,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在21世纪20年代基本建成经济发达、科技领先、高度开放、环境优美、社会文明、国内一流的经济核心区,达到当时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表1-1)。 表1-1 长三角地区现代化发展指标估测 未来二十年,长三角的经济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和升级。农业生产将实现向都市农业、精准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转变;工业领域,长三角地区将形成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群;在精品钢材、造船、汽车、成套装备、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现代纺织、家用电器等领域形成世界级的制造中心。金融服务业、知识服务业、现代物流、会展服务业、旅游业等新

兴第三产业将获得极大的发展空间。 3、社会发展趋势 长三角大都市圈以XX为中心,包括XX的XX、XX、XX、XX、XX、XX、XX、XX及XX 的XX、XX、XX、XX、XX、XX等15个地级以上城市,目前该地区被称之为世界第六大都市带,城市化率达到47.4%。预计到2020年,区域的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75%,非农劳动力占全部就业人口比重将从目前的73%提高到80%以上。 4、可持续发展趋势 长三角地区的环境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整个长三角地区的中小河流水质污染十分严重。大气污染加剧,农水产品污染物超标,生物资源衰退。地质环境问题普遍,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有效治理与控制,将严重制约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稳定发展,进而影响到长三角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5、基础设施发展趋势 到2020年,整个长三角地区将形成枢纽型和网络型的基础设施,为长三角的发展以及带动我国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长三角区域的这些趋势,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对科技提出了全方位的需求。要求科技在产业发展、社会进步、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供技术保证,从而增强长三角区域的国际竞争力。 二、长三角区域经济现状分析 以XX为龙头、苏浙为两翼的长三角区域内的交流与合作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基础,已经形成共同合作、追求共赢的观念,为区域内实现科技一体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经济基础 长三角雄厚的经济基础为区域科技一体化发展创造了条件(见表2-1)。 表2-1 2002年长三角区域若干经济指标 表2-2 2001年两省一市若干产品占全国市场份额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政策措施 2009-07-09 09:20:11新闻来源:国家信息中心 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提出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各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差异显著,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党中央都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上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在这篇文章中,毛主席用专门篇章谈了沿海与内地的关系,谈了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布局,谈了使各个地方的产业结构,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关系的协调问题。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大局观”,一个是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比较快的先发展起来,内地要照顾这个大局。自1978年以后,中央陆续对沿海实施了开放政策。1979年,给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1980年设置了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8年又批准了海南经济特区,都给予了一些优惠政策。另一个是沿海地区发展到一定的时期,应当拿出更多的力量来帮助和支持内地发展,沿海地区也要照顾这个大局。随着沿海地区的率先发展,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予以了大力支持,这既包括直接的物质和资金支持,也包括示范和带动作用。从上世纪90 年代末期起,从实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国家陆续做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系列战略决策。鉴于西部地区发展较为滞后,1999年国家首先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到2003年,根据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发展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国家又提出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2006年,中央又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与此同时,这些年来中央一直强调,东部地区要率先发展,并在率先发展中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2006年4月,以中央发布的《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为标志,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格局,即涵盖了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在内的,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二、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配套政策的主要特点 伴随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等战略的提出,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措施和安排,这些政策措施均具有明显的指向性,并具有如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强调从实际出发,把握比较优势,选择发展路径;瞄准薄弱环节,选择发展重点。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充分考虑了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根据各个地区的自然状况、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等方面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特殊要求。各个地方发展模式与重点是不一样的,在政策安排上也是各有侧重的。西部地区资源优势明显,经济发展潜力较大,但是生态脆弱,基础设施薄弱,改革也相对滞后。所以中央在提出关于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时,重点强调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此外,西部大开发的重点还有加强和改善公共服务、推进科技教育发展和人才开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等等。在政策上则强调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国有经济比重较高的重工业基地,但是它的经济结构不合理,企业机制不活,社会负担比较沉重。因此,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政策,主要就是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步伐;发展现代农业,强化粮食基地建设,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和产业化经营;振兴装备制造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此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是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实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三节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课程教学设计

第五章环境与发展 第三节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的教学设计 作者: 学校: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2) 章节:第五章第三节 一、课程标准: 1.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为例,运用不同的专项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 2.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 3.运用资料,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教学目标: 1. 建设主体功能区的地理背景以及我国主体功能区的类型。 2. 长江经济带的独特优势,我国从多方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3. 拓展蓝色经济空间,我国的海洋国情。 4. 维护海洋主权。 二、教学重点: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 三、教学难点: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 四、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辩论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

(2)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增长,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 (3)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3.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 (2)持续性原则 (3)共同性原则 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消除贫困 2.发展绿色经济 3.提倡可持续消费 《导入新课》 2017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中国政府公布了当年的环境日主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图5.17)。你能从环境日主题中解读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吗?这句话也反映了我国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价值观。为了达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愿景,我国制定了若干项国家发展战略,你能说出一两项吗? 我国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重大战略包括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区城协调发展、拓展海洋蓝色空间等。 第三节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 一、建设主体功能区 1.主体功能的定义 我国国土辽阔,区域差异大。 一个区城可以同时具有多种功能,其中最主要、最核心的功能被称为主体功能。 例如,有的区域的主体功能是提供农产品,有的区域是提供工业品;有的区域是提供清洁水源、清新空气等生态产品。 建设主体功能区是生态文明理念下提出的国土开发和保护重大战略。主体功

区域合作与城市发展战略(数学建模实验题)

区域合作与城市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这个发展从整个经济增长水平来看从1978年到2009年我国GDP按照可比价格年均增长在9%以上,其发展水平世界瞩目。但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东部沿海城市与中西部地区差距过大,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和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繁荣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下一步重要战略决策。 根据中国统计信息网公布的2009年度GDP数据及其它网上信息,我们在各省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加上所有直辖市,考察这些城市的经济数据和产业结构。如果我们考虑选择其中GDP(生产总值)排在较靠前的城市组成城市集合A,将GDP排在较靠后的城市组成城市集合B,考虑建立一种经济合作和技术援助的关系,希望通过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人才流动、教育与技术支援、经济合作交流以及国家的一些税收政策等带动和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繁荣与城市化进程。这种带动和促进作用和两个不同地区的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地缘关系、生态地理环境、资源与市场互补性、交通便利程度等诸多因素有关。 问题一:试把表1中的数据尽可能补充完整。补充数据应说明来源或依据,并说明是原始数据还是估计值(估计值需说明计算方法)。 问题二:如果我们选择的城市集合 A={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厦门,济南,青岛,沈阳,大连,长沙,武汉,成都,南京,无锡,常州,杭州,宁波,呼和浩特,鄂尔多斯}; B={邢台,大同,贵阳,六盘水,海东,海北,定西,拉萨,曲靖,开封,九江,上饶,齐齐哈尔,百色,蚌埠,桂林,来宾,黄石,琼海,中卫}。 试对城市集合A中的每一个城市i,评价其关于城市集合B中的每一个城市j的经济带动作用与互利效应并进行量化。 问题三:试建立A中城市与B中城市的一一对应关系,即结成20个城市对,每个城市对包含一个A中城市和一个B中城市,使总效益(总经济带动作用)达到最大。 问题四:指出每一对城市今后合作重点和发展前景,评价上述对应关系的优缺点。重新选择集合A和集合B中的城市是否更合理?请提出城市集合A和B的选择标准和对应法则。 问题五:如果不作一对一的限制,可以是A中一个城市对B中多个城市,也可以是A 中多个城市对B中一个城市建立互助合作关系,那又应该怎样建立这种关系,才能使总效益达到最大? 表1. 城市2009年GDP 序号城市生产总值(亿元)人均(元) 三产业比重 1 北京11865.9 68788 1:23.2:75.8 2 天津7500 6240 3 1.7:54.8:43.5 3 上海14900.93 4 重庆6528.72 22916 9.3:52.8:37.9 5 石家庄3114.9 6 唐山3781.44 50706 9.5:55.9:34.6 7 秦皇岛887.01 30606 11.4:36.8:51.8 8 廊坊1160.4 11.9:53.9:34.2 9 邢台1056.0 15170 15.0:56.7:28.3 10 呼和浩特1643.99 61108 4.7:36.1:59.2 11 通辽1003 32494 15.0:53.1:31.9

城市与区域发展

城市与区域发展 城市化的理论:①空间区位理论。代表人物:杜能、韦伯、帕兰德、胡佛、廖什。空间区位理论认为,城市作为一种社会生产方式,它以社会生产的各种要素在空间上的集聚为特征,并通过要素的不断流动形成聚集作用,城市就是网络中的结节点。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由结节点连同吸引区组成结节区域,不同规模的结节点和结节区域组合起来形成城市体系,城市对区域的影响类似于磁铁的场效应,随着距离由远而近,城市对区域的影响力逐渐增大,这就是城市化的动力源泉。②结构转换理论。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根据这一理论,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并由传统部门向现化部门演变的结构转换过程。乔根森模型:乔根森运用新古典学派的理论,对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中产生劳动力无限供给现象的各种假设进行了深刻分析,提出了一个新古典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型,认为农业剩余是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托达罗模型:托达罗提出并阐释了由于收入和就业机会的差异、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的模型。 ③中心与增长极理论。代表人物:克里斯塔勒、佩鲁、缪尔达尔、赫希曼、尼克尔斯。该理论认为,经济活动的中心即城市,具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它是区域经济的增长极。 ④核心与边缘理论。在增长极理论的基础上,美国的约翰·弗里德曼提出了著名的“核心—边缘”模型。他指出,发展是通过一个不断连续而积极的创新过程实现的,发展起源于数量相对较少的处于一定联系范围内潜在的相互作用力量最大的点,即“变化中心”或“核心区”。创新从这些中心或核心区向周围潜在的相互作用力较小的区域即“边缘区”扩散,从而带动整个地域空间经济的发展。核心区与边缘区存在着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它们相互作用和影响,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城市化概念:城市化的定义包括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乡村不断转化为城市并最终为城市所同化;第二个层次是乡村本身内部的城市化;第三个层次是城市自身的发展,即所谓“城市的城市化”;第四个层次是作为各个不同学科领域研究对象的城市化;第五个层次是抽象意义上的城市化,即作为城市整体运动过程的城市化。第一、农村城市化是一个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动态过程,既有量的变化,也有质的变化。第二、农村城市化是人口和劳动力等资源的集聚与配置的过程。第三、农村城市化是农村生产方式向城市生产方式转变的过程。第四、农村城市化是农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转变的过程,城市文明、城市意识逐步替代农村意识和行为方式。第五、农村城市化是农村地域逐步演化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强相关性。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必然带来农村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农村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又必然带来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 中心城市①中心城市的界定:中心城市是相对于经济区域和城市体系而言的,它是指在经济上居于重要地位,在政治和文化生活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城市。从功能上看,中心城市具有较强的吸引能力、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从区域上看,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区域政治的控制中心和社会文明的辐射中心。中心城市作为区域空间系统中的一个极点和区域城市体系的核心,它应具有下列特征:第一,具有较强的区位优势。第二,区域城市体系的核心。第三,区域经济的中心。第四,区域科教文化的中心。第五,区域政治与管理的中心。②中心城市的功能:第一,中心城市的磁力功能。第二,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第三,中心城市的创新功能。③中心城市的发展现状与问题。第一,从数量上看,中心城市严重短缺。第二,从功能上看,中心城市不健全。第三,从体系上看,中心城市不能成为完善的城市体系的中心。④中心城市的发展思路与对策。第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有重点、有步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