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演变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

摘要:建国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几经变更,这种战略的变更源自不同时期的内外形势和决策层对形势的把握认识,也由此对我国不同时期的区域经济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r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674-098x(2012)07(a)-0235-01

1 均衡发展战略(1949-1978)

建国以来至改革开放的这一时期,我国大致采取的是均衡发展战略。建国初期,我国生产力分布极不平衡,沿海12个省区集中了全国70%的工业产值,而占面积80%的广大内地产值仅占20%,并且主要集中在重庆、武汉、太原、西安等少数城市。无论是平衡发展的需要还是政治上考虑公平因素,实行侧重内地以均衡发展的战略是必要的。此外,出于战备的考虑,将重要工业设施布局在内陆不仅可以增强其战时生存能力,还可以为国防提供持续支撑。

建国近30年的均衡发展战略,大大改变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沿海与内地发展极不平衡的状况,经济协作区、三线建设等大大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其奠定的工业基础、人才储备不仅符合当时国内外复杂形势的需要,也为之后的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发展战略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由于其违背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追求公平、平衡的同时过分放弃了效率,不计代价的内地建设减缓了沿海发展的势头,而内地由于地理、历史条件限制,许多生产

力布局难以形成良性的经济循环联系,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效率不高。

2 非均衡发展战略(1978-1990s初)

改革开放后至90年代初,我国开始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后期,我国出现效率低下、速度缓慢等一系列发展问题,同时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最初促使三线建设的战争形势得到缓和,取而代之的是7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日趋加强,发达国家和地区需要向外大规模转移产业和资本,而我国东部沿海区域恰恰具备承接这种国际转移的优势条件。

改革开放后的十余年实行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是科学把握国际国内形势,做出的伟大决定。对均衡战略的调整,对效率的重视,释放了沿海巨大的发展潜力,催生了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等带动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核心区域的快速成长、发展,大大提高了全局的发展效益,其成就举世瞩目。但不可否认,在这一时期,尽管我国各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取得了的普遍发展,但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区域发展差距却迅速拉大。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全国经济活动向东部集中,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两极分化日益严重。

3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1990s初-2003年)

为缓解我国东部沿海与内地发展差距日益扩大的趋势,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维系到适度范围内,同时也遵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客观需求,自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逐步提出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

战略。在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导下,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缩小区域差距。如从向东部倾斜的政策转化为全方位对外开放;健全和完善中央与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增加对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大扶贫力度等等。

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推动下,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沿边境线、沿长江、沿重要交通干线区域的“点-轴”开发大大推进了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度和广度,使得在保持东部地区快速发展的同时,中西部地区、老少边穷地区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然而,由于历史发展的局限性,这个阶段的区域协调发展,单纯强调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没有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对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尝试调整。

4 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2003年至今)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并把统筹区域发展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五个统筹之一。自此以后,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开始贯穿科学发展观,步入我们所称谓的“新区域协调发展时期”。与传统的区域协调发展单纯强调缓解地区经济差距不同,新区域协调发展贯穿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不单纯强调经济差距的缩小,强调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差距、特别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强调处理好缓解国内地区差距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空间协调。

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提出,是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探索十年来取得的经验、教训的系统总结和科学创新。随着我国经济规模不断

扩大,经济开始逐步进入报酬递增驱动阶段——虽然地区劳动生

产率会加速提高,但由于报酬递增的作用、经济加速增长和重工业化,区域差距扩大、区域资源环境、地区冲突问题的压力可能更大。单纯的缩小区域差距难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不利于整体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这一时期,我国逐渐形成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

基地,促进中部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等一系列的发展战略,逐步建立健全相应体制机制,完善财政、政府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环境等方面政策,从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5 结语

在某种程度上,我国的国土开发战略客观上印证了区域发展的诸多理论,其中一些战略是在理论指导下或受理论影响而主观进行的推动,如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促进了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而另外部分战略在实施之初并未受相关理论的影响,但在客

观上却符合理论的相关假设与推论,如我国建国后早期的均衡发展战略与“大推进理论”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参考文献

[1] 李剑林.基于发展观演变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及空间格局调整[j].经济地理,2007,27(6).

[2] 宋学峰,江浩.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进及布局调整[j].科技文汇,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