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钢铁材料热处理及组织性能论文

钢铁材料热处理及组织性能论文

钢铁材料热处理及组织性能论文
钢铁材料热处理及组织性能论文

钢铁材料热处理及组织性能论文

摘要:

钢铁材料的热处理是钢铁材料在固态下,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加热、保温和冷却,改变钢材内部组织结构,改善钢的性能,改善毛坯在后续工序中的工艺性能,使工件获得优良的使用性能,从而充分发挥钢材的潜力,扩大其应用范围。

关键词:

热处理,热处理时钢的组织,钢的热处理工艺

背景简介:

热处理是机械零件及工具制造过程中的重要工艺,它负担着改善钢铁材料组织和性能,充分发挥钢铁材料的潜力,提高和改善零件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的重要任务。

二十世纪以来,金属物理的发展和其他新技术的移植应用,使金属热处理工艺得到更大发展。一个显著的进展是1901~1925年,在工业生产中应用转筒炉进行气体渗碳;30年代出现露点电位差计,使炉内气氛的碳势达到可控,以后又研究出用二氧化碳红外仪、氧探头等进一步控制炉内气氛碳势的方法;60年代,热处理技术运用了等离子场的作用,发展了离子渗氮、渗碳工艺;激光、电子束技术的应用,又使金属获得了新的表面热处理和化学热处理方法。

中国是能源消耗大户,机械制造行业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零部件、机械制造等重工业的不断发展,热处理对中国机械制造业的振兴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而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也必将带动中国热处理行业的快速发展,为中国热处理行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行业的发展前景广阔。

一、热处理

1、钢在加热时的组织转变

对钢铁材料而言,大多数热处理工艺首先都要将工件加热到钢的临界点以上,使原始组织部分或全部转变为奥氏体,然后再以适当的冷却速度冷却,使奥氏体转

变为一定的组织并获得所需要的性能。钢在加热过程中,由加热前的组织转变为奥氏体的过程称为钢的加热转变,即奥氏体化。加热时形成的奥氏体的质量(成分均匀性及晶粒大小等),对冷却转变过程及组织、性能有极大影响。

钢在加热时奥氏体晶粒大小直接影响到热处理后钢的性能,晶粒小,冷却后组织也细小,反之,组织则粗大。钢材晶粒细化,既能有效的提高强度,又能明显提高塑性和韧性,因此,获得细的奥氏体晶粒,对工件使用性能和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细化奥氏体晶粒的措施:

(1)、合理选择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

(2)、合理选择钢的原始组织

(3)、加入一定量的合金元素

(4)、采用重结晶处理

2、钢在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钢的奥氏体化不是热处理的最终目的,而是为了随后的冷却转变做组织准备。因为大多数机械构件都在室温下工作,且钢件性能最终却决于奥氏体(A)冷却转变后的组织类型。实践证明,同一化学成分的钢材,加热到奥氏体状态后,若采用不同的冷却方法和冷却速度进行冷却,将得到形态不同的各种组织,从而获得不同的性能(见下表)。

因此,研究钢材在冷却时的相变规律,对制定热处理工艺有着重要的意义。

3、钢的过冷奥氏体转变

(1)珠光体转变

共析钢过冷奥氏体在C曲线A1线至鼻温之间较高温度范围内等温停留时,将发生珠光体转变。珠光体是由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双相组织。珠光体在光学显微镜下呈现珍珠般的光泽,故称为珠光体。按渗碳体的形态,珠光体可主要分为片状珠光体和粒状珠光体两种,前者渗碳体呈片状,后者呈粒状。

片状珠光体的力学性能主要取决于珠光体的片间距。共析钢珠光体的硬度和断裂强度均随片间距的缩小而增大。片间距越小,单位体积钢中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相界面越多,对位错运动的阻碍越大,即塑性变形抗力越大,因而硬度和强度都增高。

在成分相同的情况下,与片状珠光体相比,粒状珠光体的强度、硬度稍低,但塑性较好,粒状珠光体的疲劳强度也比片状珠光体高。此外,粒状珠光体的冷变性能、可加工性能以及加热淬火时的变形、开裂倾向都比片状珠光体要好,而且,钢中含碳量越高,片状珠光体的工艺性能越差。所以,高碳钢具有粒状珠光体组织,才利于切削加工和淬火;中碳和低碳钢的冷挤压成型加工也要求具有粒状珠光体的原始组织。粒状珠光体的性能还取决于碳化物颗粒的大小、形态和分布。一般来说,碳化物颗粒越细、形态越接近等轴,分布越均匀,韧性越好。

(2)、马氏体转变

将钢经奥氏体化后快速冷却,抑制其扩散性分解,在较低温度下(低于M s点)发生无扩散相变称为马氏体(M)相变。钢中马氏体最主要的特点是高的硬度和强度。一般认为马氏体硬而脆,韧性很低,但实际上马氏体的韧性取决于其含碳量和亚结构,可以在很大范围内变化。

(3)、贝氏体转变

钢在珠光体转变温度以下、马氏体转变温度以上的温度范围内,过冷奥氏体将发生贝氏体转变,又称中温转变。贝氏体转变在生产上很重要,贝氏体,特别是下

贝氏体具有优良的综合力学性能。生产上,钢从奥氏体状态快速冷却到贝氏体转变温度区发生恒温转变的等温淬火工艺就是为了得到贝氏体组织。因此,对贝氏体的组织、性能及其转变特点进行研究和了解,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影响贝氏体强度的因素有以下几个:

①贝氏体铁素体的粗细

②碳化物颗粒大小与分布

③铁素体过饱和度及位错密度

总之,贝氏体形成温度越低,强度越高。

二、钢的热处理工艺

1、钢的退火与正火

退火与正火是应用非常广泛的热处理方法,主要用于铸、锻、焊毛坯加工前的预备热处理,以消除前一道工序所带来的某些缺陷,还可以改善机械零件毛坯的切削加工性能,也可以用于性能要求不高的机械零件的最终热处理。

退火的目的:

①降低硬度,提高塑性,以利于切削加工或继续冷变形。

②细化晶粒,消除组织缺陷,改善刚的性能,并为最终热处理做组织准备。

③消除内应力,稳定工作尺寸,防止变形开裂。

退火的方法:

Ⅰ.完全退火

完全退火是一种将钢加热到A e3以上30℃~50℃,保温一定时间,缓慢冷却(随炉或埋入石灰和砂中冷却)至500℃以下,然后在空气中完全冷却,一伙的接近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Ⅱ.球化退火

球化退火是将钢加热到A c1以上20℃~30℃,保温适当时间,然后随炉缓慢冷却,冷到500℃左右出炉空冷。球化退火主要用于过共析的碳钢及合金工具钢(如制造刃具,量具,模具所用的钢种)。其主要目的在于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并为以后淬火作好准备。这种工艺有利于塑性加工和切削加工,还能提高机械韧性。

Ⅲ.去应力退火

去应力退火是将工件加热到A c1以下的适当温度(一般取500℃~650℃),保温一定时间后随炉缓慢冷却到200℃~300℃以下,最后出炉在空气中冷却的工艺方法。其目的是为了去除由于机械加工、变形加工、铸造、锻造、热处理以及焊接后等产生的残余应力。

2、淬火与回火

(1)、淬火

淬火是将钢加热到临界温度A c3或A c1以上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的冷速冷却,以获得马氏体或下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常用的淬火介质有水、水溶液、矿物油、熔盐、熔碱等。在对金属进行淬火处理时,需要将金属工件加热到某一适当温度并保持一段时间,随即浸入淬冷介质中快速冷却。

淬火方法:

①单介质淬火

②双介质淬火

③马氏体分级淬火

④贝氏体等温淬火

(1)、回火

回火的主要目的:

①改变强度,硬度高,塑性、韧性差的淬火组织。

②使不稳定的淬火组织M和残余A转变为稳定组织,保证工件不再发生形状和尺寸的改变。

③消除淬火的内应力,防止进一步变形和开裂。

依据加热温度不同,回火分为:

低温回火:加热温度150~200℃。淬火产生的马氏体保持不变,但是钢的脆性降低,淬火应力降低。主要用于工具、滚动轴承、渗碳零件和表面淬火零件等要求高硬度的零件。

中温回火:加热温度350~500℃。回火组织为针状铁素体和细粒状渗碳体(FeC)的混合物,称为回火屈氏体。中温回火能获得较高的弹性极限和韧性,主要用于弹簧和热作磨具回火。

高温回火:加热温度500~600℃。淬火加高温回火的连续工艺称为调质处理。高温回火组织为多边形的铁素体(ferrite)和细粒状渗碳体(FeC)的混合组织,称为回火索氏体。高温回火为了得到强度、硬度和塑性韧性等性能的均衡状态,主要用于重要结构零件的热处理,如轴、齿轮、曲轴等。

参考文献:

王毅坚,索忠源·《金属学及热处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2.· P141~212。

王英杰·《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第二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5.· P69~86。

吕广庶,张元明·《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基础(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2013.12.重印)·P75~94。

张兆隆,李彩凤·《金属工艺学》·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1.· P53~61。

陈培里·《工程材料及热加工(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1.· P57~84。

材料结构组织与性能 带答案

一、什么是材料?三大材料材料是指具有满足指定工作条件下使用要求的形态和各种性能的物质,是人们生活及组成生产工具的物质基础。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有机高分子材料 二、材料的性能分类使用性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力学性能),工艺性能(工艺性能是指材料在各种加工和处理中所应具备的性能,如铸造性能、锻造性能、切削性能、焊接性能和热处理性能等) 三、材料的力学性能材料的力学性能是指材料在外加载荷作用下或载荷与环境因素(温度、介质和加载速度)联合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行为。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质决定与材料的化学成分、组织结构、冶金质量、残余应力及表面和内部缺陷等内在因素,也决定与载荷性质(静载荷、冲击载荷、交变载荷)、应力状态(拉、压、弯、扭、剪等)、温度和环境介质等外在因素。1. 强度指标弹性变形阶段的强度指标(弹性极限σe =F e/A0(MPa)式中:σe为e点对应的应力,F e为e点对应的载荷,A0为试样原始截面积。弹性模量σ=Eε,其中比例系数E 即是弹性模量)塑性变形阶段的强度指标(屈服极限σs=F s/A0(MPa)屈服强度σ0.2=F0.2/A0(MPa)在S点附近,此时应力应变曲线上出现一个平台,表示材料开始产生塑性变形,其对应的应力叫屈服极限σs。但对于大多数合金钢或淬火回火材料,应力应变曲线无屈服平台出现,此时,规定以产生试样原始长度0.2%的塑性变形所对应的应力作为条件屈服极限,称为屈服强度σ0.2。抗拉强度σb=F b/A0(MPa))断裂阶段的强度指标(断裂强度σk)2.塑性指标延伸率(δ=ΔL/L0×100%=(Lf-L0)/L0×100%)断面收缩率ψ=(A0-A1)/A0×100%式中A0为试样原始横截面积A1为试样断裂后缩颈处的最小横截面积。3.韧性指标冲击韧度(a k=A k/A N(J/m2)式中A N为试样缺口根部的原始截面积。)断裂韧度静力韧度4.硬度指标布氏硬度(HB球压头测定试样表面的压痕直径d) 洛氏硬度(HR圆锥压头测深度) 维氏硬度(HV 四棱锥压头同布) 肖氏硬度(HS从一定高度处自由落到试样表面,根据冲头的回弹高度来表征材料硬度的大小) 四、应力应变曲线设试样单位面积的载荷为应力σ,试样单位原始长度的伸长为应变ε,则得到应力-应变曲线。在拉伸载荷作用下,材料经由弹性变形——屈服——塑性变形——断裂等几个阶段。 五、金属的键结构金属的原子结构特征是最外层电子少,易于脱落,而形成自由电子自由电子可以在金属中移动而形成所谓的电子云。电子云带有负电,另一方面失去电子的金属原子带有正电而成为阳离子,因此,电子云和阳离子之间所作用的引力和离子相互间及电子相互间的斥力之间形成平衡而发生结合。这种结合叫做金属键。金属晶体因为有自由电子的存在,其导电性、导热性好,并且结合力的方向性小,原子会尽量高密度排列,富于延展性,强度的变化范围大。 六、金属的晶体结构 1.晶体指其内部原子(分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作有规则的周期性重复排列的物体。2.晶体结构金属的许多特性都与晶体中原子(分子或离子)的排列方式有关,因此分析金属的晶体结构是研究金属材料的一个重要方面。3. 阵点把晶体中的原子(分子或离子)抽象为规则排列于空间的几何点。 4.晶格用一系列平行直线将阵点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三维的空间格架三种常见的晶体结构。 5.晶胞从晶格中选取一个能够完全反映晶格特征的最小几何单元来研究晶体结构。6.晶格常数为了描述单位晶胞的大小和形状,以单位晶胞角上的某一阵点为原点,以该单位晶胞上过原点的三个棱边为三个坐标轴X、Y、Z(称为晶轴),则单位晶胞的大小和形状就由这三条棱边的长度a、b、c描述,称为晶格常数。 7.轴间夹角通常α、β和γ分别表示Y-Z轴、Z-X轴和X-Y轴之间的夹角α、β、γ。晶格常数(a、b、c)和轴间夹角(α、β、γ)是描述晶体结构的6个参数。面心立方结构“fcc”,体心立方结构“bcc”,密排六方结构“hcp”。 七、单晶体与多晶体由很多晶粒组成的,叫多晶体。晶粒之间的界面称为晶界。每一晶粒相

钢材性能有影响

钢材性能有影响? 1.化学成分;冶金缺陷;钢材硬化;温度影响;应力集中;反复荷载作用。2.钢结构用钢材机械性能指标有哪几些?承重结构的钢材至少应保证哪几项指标满足要求? 钢材机械性能指标有:抗拉强度、伸长率、屈服点、冷弯性能、冲击韧性; 承重结构的钢材应保证下列三项指标合格:抗拉强度、伸长率、屈服点。3.钢材两种破坏现象和后果是什么? 钢材有脆性破坏和塑性破坏。塑性破坏前,结构有明显的变形,并有较长的变形持续时间,可便于发现和补救。钢材的脆性破坏,由于变形小并突然破坏,危险性大。 4.选择钢材屈服强度作为静力强度标准值以及将钢材看作是理想弹性一塑性材料的依据是什么? 选择屈服强度f y 作为钢材静力强度的标准值的依据是:①他是钢材弹性及塑性工作的分界点,且钢材屈服后,塑性变开很大(2%~3%),极易为人们察觉,可以及时处理,避免突然破坏;②从屈服开始到断裂,塑性工作区域很大,比弹性工作区域约大200倍,是钢材极大的后备强度,且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的比例又较 大(Q235的f u /f y ≈1.6~1.9),这二点一起赋予构件以f y 作为强度极限的可靠安 全储备。 将钢材看作是理想弹性—塑性材料的依据是:①对于没有缺陷和残余应力影响的 试件,比较极限和屈服强度是比较接近(f p =(0.7~0.8)f y ),又因为钢材开始屈服 时应变小(ε y ≈0.15%)因此近似地认为在屈服点以前钢材为完全弹性的,即将屈服点以前的б-ε图简化为一条斜线;②因为钢材流幅相当长(即ε从0.15%到2%~3%),而强化阶段的强度在计算中又不用,从而将屈服点后的б-ε图简化为一条水平线。 5.什么叫做冲击韧性?什么情况下需要保证该项指标? 韧性是钢材抵抗冲击荷载的能力,它用材料在断裂时所吸收的总能量(包括弹性和非弹性能)来度量,韧性是钢材强度和塑性的综合指标。在寒冷地区建造的结构不但要求钢材具有常温(℃ 20)冲击韧性指标,还要求具有负温(℃ 0、℃ 20 -或℃ 40 -)冲击韧性指标。 6.为什么薄钢板的强度比厚钢板的强度高(或钢材的强度按其厚度或直径分

钢铁家族中各种组织形貌生长特点及性能

钢铁家族中各种组织形貌生长特点及性能 现代材料可以分为四大类--金属、高分子、陶瓷和复合材料。尽管目前高分子材料飞速发展,但金属材料中的钢铁仍是目前工程技术中使用最广泛、最重要的材料,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决定了钢铁材料的霸主地位呢。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吧。 钢铁由铁矿石提炼而成,来源丰富,价格低廉。钢铁又称为铁碳合金,是铁(Fe)与碳(C)、硅(Si)、锰(Mn)、磷(P)、硫(S)以及其他少量元素(Cr、V等)所组成的合金。通过调节钢铁中各种元素的含量和热处理工艺(四把火:淬火、退火、回火、正火),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金相组织,从而使钢铁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能。将钢材取样,经过打磨、抛光,最后用特定的腐蚀剂腐蚀显示后,在金相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组织称为钢铁的金相组织。钢铁材料的秘密便隐藏在这些组织结构中。 在Fe-Fe3C系中,可配制多种成分不同的铁碳合金,他们在不同温度下的平衡组织各不相同,但由几个基本相(铁素体F、奥氏体A和渗碳体Fe3C)组成。这些基本相以机械混合物的形式结合,形成了钢铁中丰富多彩的金相组织结构。常见的金相组织有下列八种: 一、铁素体 碳溶于α-Fe晶格间隙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称为铁素体,属bcc结构,呈等轴多边形晶粒分布,用符号F表示。其组织和性能与纯铁相似,具有良好的塑性和韧性,而强度与硬度较低(30-100 HB)。在合金钢中,则是碳和合金元素在α-Fe中的固溶体。碳在α-Fe中的溶解量很低,在AC1温度,碳的最大溶解量为0.0218%,但随温度下降的溶解度则降至0.0084%,因而在缓冷条件下铁素体晶界处会出现三次渗碳体。随钢铁中碳含量增加,铁素体量相对减少,珠光体量增加,此时铁素体则是网络状和月牙状。 二、奥氏体 碳溶于γ-Fe晶格间隙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称为奥氏体,具有面心立方结构,为高温相,用符号A表示。奥氏体在1148℃有最大溶解度2.11%C,727℃时可固溶0.77%C;强度和硬度比铁素体高,塑性和韧性良好,并且无磁性,具体力学性能与含碳量和晶粒大小有关,一般为170~220 HBS、=40~50%。TRIP钢(变塑钢)即是基于奥氏体塑性、柔韧性良好的基础开发的钢材,利用残余奥氏体的应变诱发相变及相变诱发塑性提高了钢板的塑性,并改善了钢板的成形性能。碳

钢的组织与化学成分对钢材性能的影响

钢的组织与化学成分对钢材性能的影响 一、钢的组织及其对钢性能的影响: 钢材是由无数微细晶粒所构成,碳与铁结合的方式不同,可形成不同的晶体组织,使钢材的性能产生显著差异。 1、钢的基本组织: 纯铁在不同温度下有不同的晶体结构: 钢中碳原子与铁原子的三种基本结合形式为:固融体、化合物和机械混合物。 下表列出了钢的四种基本组织及其性能。 钢的基本晶体组织 2、晶体组织对钢材性能的影响: 碳素钢的含碳量不大于0.8%时,其基本组织为铁素体和珠光体;含碳量增大时,珠光体的含量增大,铁素体则相应减少,因而强度、硬度随之提高,但塑性和冲击韧性则相应下降。

二、钢的化学成分对钢性能的影响: 钢材中除了主要化学成分铁(Fe)以外,还含有少量的碳(C)、硅(Si)、锰(Mn)、磷(P)、硫(S)、氧(O)、氮(N)、钛(Ti)、钒(V)等元素,这些元素虽然含量少,但对钢材性能有很大影响: 1、碳。 碳是决定钢材性能的最重要元素。当钢中含碳量在0.8%以下时,随着含碳量的增加,钢材的强度和硬度提高,而塑性和韧性降低;但当含碳量在1.0%以上时,随着含碳量的增加,钢材的强度反而下降。 随着含碳量的增加,钢材的焊接性能变差(含碳量大于0.3%的钢材,可焊性显著下降),冷脆性和时效敏感性增大,耐大气锈蚀性下降。 一般工程所用碳素钢均为低碳钢,即含碳量小于0.25%;工程所用低合金钢,其含碳量小于0.52%。 2、硅。 硅是作为脱氧剂而残留于钢中,是钢中的有益元素。 硅含量较低(小于1.0%)时,能提高钢材的强度和硬度以及耐蚀性,而对塑性和韧性无明显影响。但当硅含量超过1.0%时,将显著降低钢材的塑性和韧性,增大冷脆性实效敏感性,并降低可焊性。 3、锰。 锰是炼钢时用来脱氧去硫而残留于钢中的,是钢中的有益元素。 锰具有很强的脱氧去硫能力,能消除或减轻氧、硫所引起的热脆性,大大改善钢材的热加工性能,同时能提高钢材的强度和硬度,但塑性和韧性略有降低。但钢材中含锰量太高,则会降低钢材的塑性、韧性和可焊性。锰是我国低合金结构钢中的主要合金元素。 4、磷。 磷是钢中很有害的元素。 随着磷含量的增加,钢材的强度、屈强比、硬度均提高,而塑性和韧性显著降低。特别是温度愈低,对塑性和韧性的影响愈大,显著加大钢材的冷脆性。 磷也使钢材的可焊性显著降低。但磷可提高钢材的耐磨性和耐蚀性,故在经过合理的冶金工艺之后,低合金钢中也将磷可配合其他元素作为合金元素使用。

【材料课件】实验九碳钢热处理基本组织观察

实验九碳钢热处理基本组织观察 目的 1.认识碳钢经不同方式热处理后的典型显微组织特征; 2.了解热处理工艺对组织的影响。 一、相关知识 1.TTT曲线 2.碳钢的退火和正火 碳钢的退火组织也就是铁碳合金的平衡组织,以前的实验已经观察过。 亚共析钢的正火组织形式上很象退火组织,这是的珠光体层片较细,整体为灰黑色,理论上讲,铁素体的含量应比平衡状态略少,相差并不明显。 过共析钢一般进行球化退火,得到球化珠光体,正火仅用于消除二次渗碳体网,得到颗粒状的碳化物和细片状珠光体,紧接着进行球化退火。 3.碳钢的等温淬火组织 上贝氏体:在500-350℃的等温转变组织,铁素体片在原奥氏体晶界向内发展,成羽毛状,片间间断分布碳化物。为了清楚看到这种组织,在生成部分上贝氏体后立即快速冷却,其它部分是马氏体。 上贝氏体:在320-250℃的等温转变组织,铁素体片在原奥氏体晶内成透镜状,或象竹叶状。片内部有非常细小分布碳化物,整体浸蚀后为暗灰色。为了清楚看到这种组织,在生成部分贝氏体后立即快速冷却,其它部分是马氏体。 4.碳钢的淬火组织 小试样奥氏体化后水冷,可以全部淬透,得到马氏体和少量残余奥氏体。 低碳马氏体(板条马氏体):在光学显微镜下,板条马氏体为一束束相互平行的细长条状,在一个奥氏体晶粒内可有几束不同取向的马氏体群。

高碳马氏体(针状马氏体):在光学显微镜下,片状马氏体呈针状或竹业状,片间互不平行呈一定角度,其立体形态为双凸透镜状。针的粗细决定于奥氏体晶粒的大小,通常其针细小,在光学显微镜下不能看清,称为隐针马氏体。T10正常加热温度为760℃,若过热(温度820℃,为能了解其形态),就可看到其针状的形貌。 5.碳钢的回火组织 回火马氏体:形状同淬火态,但内部有碳化物,浸蚀后的颜色变暗。 回火曲氏体:原马氏体形态不可见,弥散的Fe3C析出,组织一般为灰暗色。 回火索氏体:在铁素体的基体上分布小颗粒状的渗碳体。 6.低碳钢渗碳后炉冷组织 920℃渗碳后,表层的含碳量接近Acm线,逐渐降低,到心部为原始的低碳(或纯铁),炉冷后得到平衡组织,从表到里,经过过共析(珠光体+网状渗碳体)、共析(珠光体)、亚共析(铁素体+珠光体)的逐渐过渡。实用材料往往可直接淬火,或渗碳后空冷正火,表层部分的渗碳体为颗粒状。 二、实验内容 ①.观察45钢的正火组织,铁素体+索氏体。 ②.观察等温淬火组织,认识上、下贝氏体形貌特征。 ③.观察淬火组织认识马氏体形态:20钢得到的板条马氏体,由45钢得到的混合马氏 体,T10钢过热淬火得到的粗大马氏体针。 ④.正常淬火回火组织:T10钢正常淬火回火的组织为未溶颗粒状碳化物+回火隐针马 氏体。 ⑤.调质:中碳钢淬火后高温回火得到的回火索氏体。 ⑥.渗碳后炉冷组织:从组织了解渗碳后碳含量的大致分布。 三、实验报告要求 画出5个以上观察到的组织示意图,注明材料、热处理过程、所得到的组织。

钢铁材料的八大工艺性能

钢铁材料的八大工艺性能 钢铁材料是日常生活中,工业上与机械上不可或缺的一种常见线材材料,因此,对钢铁材料进行使用时,大家一定要了解一下关于钢铁材料的工艺性能,其钢铁材料工艺性能都有哪些呢?主要有以下八种。 1、铸造性 金属材料能用铸造方法获得合格铸件的能力称为铸造性。铸造性包括流动性、收缩性和偏析倾向等。流动性是指液态金属充满铸模的能力,流动性愈好,愈易铸造细薄精致的铸件,收缩性是指铸件凝固时体积收缩的程度,收缩愈小,铸件凝固时变形愈小。偏析是指化学成分不均匀,偏析愈严重,铸件各部位的性能愈不均匀,铸件的可靠性愈小。 2、切削加工性 金属材料的切削加工性系指金属接受切削加工的能力,也是指金属经过加工而成为合乎要求的工件的难易程度。通常可以切削后工作表面的粗糙程度、切削速度和刀具磨损程度来评价金属的切削加工性。 3、焊接性 焊接性是指金属在特定结构和工艺条件下通过常用焊接方法获得预期质量要求的焊接接头的性能。焊接性一般根据焊接时产生的裂纹敏感性和焊缝区力学性能的变化来判断。 4、锻性 锻性是材料在承受锤锻、轧制、拉拔、挤压等加工工艺是会改变形状而不产生裂纹的性能。它实际上是金属塑性好坏的一种表现,金属材料塑性越高,变形抗力就越小,则锻性就越好。锻性好坏主要决定于金属的化学成分、显微组织、变形温度、变形速度及应力状态等因素。 5、冲压性 冲压性是指金属经过冲压变形而不发生裂纹等缺陷的性能。许多金属产品的制造都要经过冲压工艺,如汽车壳体、搪瓷制品坯料及锅、盆、盂、壶等日用品。为保证制品的质量和工艺的顺利进行,用于冲压的金属板、带等必须具有合格的冲压性能。 6、顶锻性 顶锻性是指金属材料承受打铆、镦头等的顶锻变形的性能。金属的顶锻性,是用顶锻试验测定的。 7、冷弯性 金属材料在常温下能承受弯曲而不破裂的性能,称为冷弯性。出现裂纹前能承受的弯曲程度愈大,则材料的冷弯性能愈好。 8、热处理工艺性 热处理是指金属或合金在固态范围内,通过一定的加热、保温和冷却方法,以改变金属或合金的内部组织,而得到所需性能的一种工艺操作。热处理工艺就是指金属经过热处理后其

钢材的主要性能

一、钢材的主要性能 钢材的力学性能:有明显流幅的钢筋,塑形好、延伸率大。 技术指标:屈服强度、延伸率、强屈比、冷弯性能。 力学性能是最重要的使用性能,包括抗拉性能、冲击韧性、耐疲劳性等。工艺性能包括冷弯性能和可焊性。 (1)抗拉性能:抗拉性能钢材最重要的力学性能。 屈服强度是结构设计中钢材强度的取值依据。 抗拉强度与屈服强度之比(强屈比)σb/σs,是评价钢材使用可靠性的一个参数。 对于有抗震要求的结构用钢筋,实测抗拉强度与实测屈服强度之比不小于1.25; 实测屈服响度与理论屈服强度之比不大于1.3; 强屈比愈大,钢材受力超过屈服点工作时的可靠性越大,安全性越高;但强屈比太大,钢材强度利用率偏低,浪费材料。 钢材受力破坏前可以经受永久变形的性能,称为塑性,它是钢材的一个重要指标。钢材的塑性指标通常用伸长率表示。伸长率随钢筋强度的增加而降低。 冷弯也是考核钢筋塑性的基本指标。 (2)冲击韧性,是指钢材抵抗冲击荷载的能力,在负温下使用的结构,应当选用脆性临界温度较使用温度为低的钢材。 (3)耐疲劳性:钢材在应力远低于其屈服强度的情况下突然发生脆断破裂的现象,称为疲劳破坏。危害极大,钢材的疲劳极限与其抗拉强度有关,一般抗拉强度高,其疲劳极限也较高。 二、钢筋的工艺性能 1、钢材的性能主要有哪些内容 钢材的主要性能包括力学性能和工艺性能。力学性能是钢材最重要的使用性能,包括抗拉性能、塑性、韧性及硬度等。工艺性能是钢材在各加工过程中表现出的性能,包括冷弯性能和可焊性。 (1)抗拉性能。表示钢材抗拉性能的指标有屈服强度、抗 拉强度、屈强比、伸长率、断面收缩率。 屈服是指钢材试样在拉伸过程中,负荷不再增加,而试样仍继续发生变形的现象。发生屈服现象时的最小应力,称为屈服点或屈服极限,在结构设计时,一般以屈服强度作为设计依据。 抗拉强度是指试样拉伸时,在拉断前所承受的最大荷载与试样原横截面面积之比。 钢材的屈服点(屈服强度)与抗拉强度的比值,称为屈强比。屈强比越大,结构零件的可靠性越高,一般碳素钢屈强比为0.6~0.65,低合金结构钢为0.65~0.75,合金结构钢为0.84~0.86。

材料学-钢铁部分作业

钢铁绪论 1、根据Fe-C相图,写出冷却过程中三相恒温转变反应式,并说明转变后的组织的性能特点。 (1)包晶转变。L+δ→γ (1495 °C) 生成w(C)=0.17%的γ相即奥氏体A。[奥氏体性能]:具有一定的强度和硬度(σb=400 MPa,170~220HBS),塑性和韧性也好(δ=40%~50%)。 奥氏体是一种高温组织,稳定存在的温度范围为727~1394℃,显微组织为多边形晶粒,晶粒内常可见到孪晶(昌粒的平行的直线条),生产中利用奥氏体塑性好的特点,常将钢加热到高温奥氏体状态进行塑性加工。 (2)共晶转变。L→γ+ Fe3C (1148°C) 共晶转变产物共晶体(γ+Fe3C)是奥氏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称为莱氏体,用符号Ld表示。 [莱氏体性能]:莱氏体的力学性能与渗碳体相似,硬度很高,塑性极差,几乎为零。 (3)共析转变。γ→α+ Fe3C (727°C) 转变产物是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α+Fe3C),称为珠光体,符号为P。 [珠光体性能]:力学性能介于铁素体与渗碳体之间,强度较高,硬度适中,塑性和韧性较好(σb=770MPa、180HBS、δ=20%~35%、AKU=24~32J)。 2、请说明铁碳合金中基本物相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性能特点。 铁素体的力学性能特点是塑性、韧性好,而强度、硬度低。(δ=30%~50%,AKU=128~160J)σb=180~280MPa,50~80HBS)。 渗碳体的力学性能特点是硬度高,脆性大,塑性几乎为零。 渗碳体是钢中的强化相,根据生成条件不同渗碳体有条状、网状、片状、粒状等形态,它们的大小、数量、分布对铁碳合金性能有很大影响。 第一章合金化 1.试述合金元素在钢中分布规律及合金元素的分类。

各大钢厂高性能钢材组织性能控制与品种开发

各大钢厂高性能钢材组织性能控制与品种开发 近年来,通过加强对碳锰钢、微合金钢及合金钢在轧制与冷却过程中的晶粒细化、析出与相变等的组织性能控制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在细晶高强钢、高级管线钢、高性能中厚板及特厚板、取向硅钢及先进汽车板等高性能冷轧带钢、新型铁素体不锈钢及双相不锈钢、高性能长材及管材等的工艺控制技术与产品开发方面取得了一大批重要成果,为轧制钢材的品质提升和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1轧制过程组织性能控制研究及应用 1.1细晶和超细晶钢的研究开发及应用 近年的“新一代钢铁材料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以细晶和超细晶钢的研究开发为目标,该项目通过结合轧制生产线装备和工艺实际,开展了大量的理论和试验研究与探索,其中包括:①铁素体+珠光体(F+P)碳素钢或低合金钢采用强力轧制、形变诱导铁素体相变(DIFT)以及形变和相变耦合的组织超细化理论和技术;②结合奥氏体再结晶和未再结晶控制轧制和加速冷却(RCR+ACC)控制的晶粒适度细化理论和技术;③基于过冷奥氏体热变形的低碳钢组织细化一形变强化相变(DEFT)理论和技术;④基于薄板坯连铸连轧流程(TSCR)的奥氏体再结晶细化+冷却路径控制的低碳钢组织细化与强化理论与技术;⑤针对低(超低)碳微合金贝氏体钢的中温转变组织细化的TMCP+RPC理论与技术等。 这些理论与技术研究在长材、板带材和中厚板的强度翻番或升级,以及新产品开发中发挥重大的作用和显著的效果,近年已大批量地生产出细晶和超细晶钢。 1.2钢在形变、相变中的析出行为研究与控制 钢在形变、相变中的析出行为研究与控制是钢的组织性能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大量的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采用合理的冶金成分设计和轧制、冷却工艺控制,可以在钢中使大量的纳米尺寸粒子析出,使钢的强韧性得到显著提高。珠钢及涟钢等企业同高校合作,在TSCR线上通过实施高温大变形再结晶细化+冷却路径控制,实现晶粒细化与纳米粒子析出与分布控制,进而形成不同强韧化效果的组织性能柔性控制,开发生产出具有高成形性的低碳高强汽车大梁钢510L、550L、屈服强度500MPa~700MPa级钛微合金化高强耐候钢、600MPa和700MPa级低碳贝氏体工程机械用钢等系列高强韧钢,并进行了大批量生产和应用。经分析,微合金化高强钢中纳米粒子析出强化的贡献可达到150MPa~300MPa。 2 2250热连轧生产高级别管线钢的技术开发 中国近年先后投产的11套2000mm 以上宽带钢热连轧生产线为高级别管线钢等高性能高强钢产品开发提供了关键设备条件。2007年以来,首钢、太钢、马钢等钢铁企业利用2250热连轧生产线成功开发并大批量生产出18.4mm厚X80高级别管线钢。采用低C-高Mn-高Nb-少Mo-微V,或低C-高Mn-高Nb+适量Cr-Ni-Mo-Cu的成分体系设计,结合优化的TMCP 轧制工艺和低温或超低温卷取控制,获得以针状铁素体为主的高级管线钢复相组织,确保了厚规格产品的高强韧性和耐蚀性,保证了带钢全长组织性能的均匀性及良好的板形。2008年,首钢、太钢、马钢的2250热连轧生产线共生产了73.5万t X80管线钢,在中国的西气东输二线管线工程建设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3高性能高强度中厚板品种开发 3.1新型桥梁用钢的开发及应用 近年,武钢、鞍钢等企业采用TMCP技术开发了满足高强度、较低屈强比、焊接性、耐候性及低温冲击韧性要求的系列新型桥梁用钢,并应用于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等几十座跨江、跨海、铁路和公路桥梁建设。 武钢开发生产的WNQ570、WNQ690、14MnNbq桥梁钢的特点是:高强度,屈服强度大于等于420MPa;高韧性,-40℃Akv≥120J;良好焊接性,60mm以上厚钢板埋弧焊不预

材料的组织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第三章材料的组织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在第一章,我们特别强调指出微观结构不同性能会不同。上一章,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微观结构的具体物理意义。微观结构具体怎样影响性能,有哪些客观规律,就是这一章大家要学习的内容。掌握了这些知识,将会为大家选用材料,研制新材料提供理论依据。 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的区分在于人们对于材料主要要求的性能不同。对于结构材料,材料的强度、韧性是主要要求的性能,这种性能对材料的组织、原子排列方式很敏感;而功能材料主要要求材料的声、电、热、光、磁等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它们往往对组织不那么敏感,而对材料中的电子分布与运动敏感。所以本章分成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二部分来介绍。 结构材料在工业文明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大到海洋平台,小到一枚螺丝钉,它们所用材料都要考虑承载能力,都是用结构材料。面向2 1世纪,进一步发展空间技术、核能、海洋开发、石油、化工、建筑建材及交通运输等等仍然要依赖于结构材料。其中金属材料以前是,现代仍然是占主导地位;在一些关键部位或特殊环境下如高温、腐蚀条件下要用到结构陶瓷;高分子材料重量轻、耐腐蚀的优点使人们在一些承载低的工况下用它做结构材料;复合材料由于可利用各种材料之长,正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其作为结构材料使用的场合不断增加。总之,这几类材料都可以作结构材料,但各有优缺点,通过学习大家要掌握这几类结构材料的特点和一些典型材料微观结构对性能的影响规律。 功能材料是当代新技术,如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航空航天技术、能源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先进防御技术……的物质基础,是新技术革命的先导,它的用量不大,但作用不小。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中都有一些是功能材料,不同功能材料的复合更有可能开发出多功能的功能材料。由于这几类材料的声、光、电、热、磁各物理性质在本质上有共同的地方,所以功能材料部分我们按电、光、磁的顺序来介绍。这三种物理性质用的较多。对于电、光、磁本质的了解可以使我们容易理解形形色色的功能材料。 第一节结构材料 1. 材料在承载时发生的变化 1.1.1弹性、塑性、强度、韧性 无论是何种材料,在载荷的作用下,都要产生一些变化,我们管它叫变形。最明显的是,一根橡皮筋受拉会变长,去除拉力后又恢复了原样;但若是一根铁丝,我们可以很容易将其弯曲,但卸载后,弯曲形状还会保持。能恢复的变形称之为弹性变形,不能恢复的变形称之为塑性变形。显然,不同材料,发生弹性变形、塑性变形的难易程度不同。载荷与绝对变形的关系可用来评价材料的变形能力,但其中含有尺寸因素的影响。 工程上,是用应力与应变间的关系来衡量材料的变形能力。应力(T = P/A o。式中P为载荷。A o为试件的起始横截面积;应变 & = △ L / L o,即试件相对变形的大小。L o为试件的长度,△ L为在载荷作用下试件的伸长。 当材料发生弹性变形的时候,应力与应变呈线性关系,即(7= E & ,这就是著名的 虎克定律, E 被称为杨氏模量,一般称为弹性模量,是材料弹性性能的表征。从微观上讲,材料弹性变形是外力作用所引起的原子间距离发生可逆变化的结果。因此,材料对弹性变形的抗力取于原子间作用力的大小,也就是说,与原子间结合键类型、原子大小、原子间距离有关。 在工程上,绝大部分结构件和机器零件,都是在弹性状态下工作,不允许发生塑性变形。因此人们十分关注材料抵抗塑性变形的能力,表征这种能力的是一些强度指标。 图3-1 是低碳钢、陶瓷、橡皮的拉伸应力- 应变曲线。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陶瓷只有弹性变形阶段且弹性变形量很小,即只有应力-应变间呈直线关系段;橡皮的弹性变形所需载荷很小,弹性变形量很大;低碳钢弹性变形量小,塑性变形量较大。下面我们以合金钢的拉伸应力一

钢铁材料的一般热处理,一张表全懂了

热处理是指金属材料在固态下,通过加热、保温、冷却的手段,改变金属材料内部的组织状态,从而获得所需性能的一种热加工工艺。常见的热处理的方法请参考下表。 名称热处理过程热处理目的 1.退火将钢件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缓慢 冷却到室温 ①降低钢的硬度,提高塑性,以利于 切削加工及冷变形加工 ②细化晶粒,均匀钢的组织,改善钢 的性能及为以后的热处理作准备 ③消除钢中的内应力。防止零件加工 后变形及开裂 退火类别(1)完全退火 将钢件加热到临界温度(不同钢材临界温度也不同, 一般是710-750℃,个别合金钢的临界温度可达8 00—900oC)以上30—50oC,保温一定时间,然后 随炉缓慢冷却(或埋在沙中冷却) 细化晶粒,均匀组织,降低硬度,充 分消除内应力完全退火适用于含碳量 (质量分数)在O.8%以下的锻件或铸 钢件 (2)球化退火 将钢件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20~30oC,经过保温以 后,缓慢冷却至500℃以下再出炉空冷 降低钢的硬度,改善切削性能,并为 以后淬火作好准备,以减少淬火后变 形和开裂,球化退火适用于含碳量(质 量分数)大于O.8%的碳素钢和合金工 具钢 (3)去应力退火 将钢件加热到500~650oC,保温一定时间,然后 缓慢冷却(一般采用随炉冷却) 消除钢件焊接和冷校直时产生的内应 力,消除精密零件切削加工时产生的 内应力,以防止以后加工和用过程中 发生变形 去应力退火适用于各种铸件、锻件、 焊接件和冷挤压件等 2.正火将钢件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40~60oC,保温一定时 间,然后在空气中冷却 ①改善组织结构和切削加工性能 ②对机械性能要求不高的零件,常用 正火作为最终热处理

钢铁材料热处理及组织性能

钢铁材料热处理及组织性能 班级:机设13-A1 姓名:朱铭书 学号:120133404056

摘要:钢材是当前社会运用最广泛的材料之一,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它推动了社会的大力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作为结构材料.钢的组织和性能在很高的层面决定了产品的质量,因此,在选取钢铁材料时主重其组织与性能。然而,回望钢铁发展的历史,钢组织与性能与材料成分和热处理工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通过改善材料成分和热处理工艺可以有效提升钢组织与性能。本文将对钢铁材料热处理及组织性能做浅显分析。 正文:一、钢的退火与正火 1、钢的退火是将工件加热到工艺要求的温度,经过适当的保温以后,在缓慢冷却下来的热处理工艺过程。加热温度在Ac3点以上的称为完全退火;加热温度在Ac1和Accm之间的称为不完全退火或球化退火;加热温度在A1点以下称为低温退火;还有扩散退火等退火工艺。退火的加热速度一般不受限制,但对于高合金钢和大截面工件,升温不可过快,否则,由于导热性差,引起很大的热应力,使工件产生变形甚至开裂。一般将升温速度控制在100~180℃/h比较适宜。加热时间是根据工件的有效厚度,并考虑装炉量、装炉方式和加热方法确定的,可以查阅热处理手册加以确定。退火的冷却方式是根据退火工艺的具体要求进行。(1)完全退火只适用于亚共析钢,加热温度为Ac3+(20~30℃),合金钢可以略微高于此温度,保温足够时间后,随后缓冷(炉内冷却或按要求的冷却速度冷却)到550~500℃以下,再空冷。在加热和冷却的过程中,钢的内部组织全部进行了重结晶,即发生了加热时的奥氏体化和冷却时的奥氏体分解转变。所以完全退火又称重结晶退火。在重结晶过程中经历了两次形核长大,因此细化了晶粒。完全退火使钢获得了接近平衡状态的细晶粒组织,同时消除了焊接、铸钢、热锻轧钢中的粗大组织和魏氏组织,以及因终锻、终轧的温度过低造成的带状组织。完全退火还提高韧性,消除因冷速较快造成的内应力,降低含碳较高的亚共析钢硬度,以

钢铁材料的一般热处理,一个表全懂了

钢铁材料的一般热处理,一个表全懂了 钢铁材料的一般热处理名称热处理过程热处理目的 1.退火将钢件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到室温①降低钢的硬度,提高塑性,以利于切削加工及冷变形加工②细化晶粒,均匀钢的组织,改善钢的性能及为以后的热处理作准备③消除钢中的内应力。防止零件加工后变形及开裂退火类别(1)完全退火将钢件加热到临界温度(不 同钢材临界温度也不同,一般是710-750℃,个别合金钢的临界温度可达800—900oC)以上30—50oC,保温一定时间,然后随炉缓慢冷却(或埋在沙中冷却)细化晶粒,均匀组织, 降低硬度,充分消除内应力完全退火适用于含碳量(质量分数)在O.8%以下的锻件或铸钢件(2)球化退火将钢件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20~30oC,经过保温以后,缓慢冷却至500℃ 以下再出炉空冷降低钢的硬度,改善切削性能,并为以后淬火作好准备,以减少淬火后变形和开裂,球化退火适用于含碳量(质量分数)大于O.8%的碳素钢和合金工具钢(3)去应力 退火将钢件加热到500~650oC,保温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一般采用随炉冷却)消除钢件焊接和冷校直时产生的内 应力,消除精密零件切削加工时产生的内应力,以防止以后加工和用过程中发生变形去应力退火适用于各种铸件、锻件、焊接件和冷挤压件等2.正火将钢件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

40~60oC,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在空气中冷却①改善组织 结构和切削加工性能②对机械性能要求不高的零件,常用正火作为最终热处理③消除内应力3.淬火将钢件加热到淬火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在水、盐水或油(个别材料在空气中)中急速冷却①使钢件获得较高的硬度和耐磨性②使钢件 在回火以后得到某种特殊性能,如较高的强度、弹性和韧性等淬火类别(1)单液淬火将钢件加热到淬火温度,经过保温以后,在一种淬火剂中冷却单液淬火只适用于形状比较简单,技术要求不太高的碳素钢及合金钢件。淬火时,对于直径或厚度大于5~8mm的碳素钢件,选用盐水或水冷却;合金钢件选用油冷却(2)双液淬火将钢件加热到淬火温度,经过保温以后,先在水中快速冷却至300—400oC,然后移人油中冷却 (3)火焰表面淬火用乙炔和氧气混合燃烧的火焰喷射到零件 表面,使零件迅速加热到淬火温度,然后立即用水向零件表面喷射, 火焰表面淬火适用于单件或小批生产、表面要求硬而耐磨,并能承受冲击载荷的大型中碳钢和中碳合金钢件,如曲轴、齿轮和导轨等 (4)表面感应淬火将钢件放在感应器中,感应器在一定频率的交流电的作用下产生磁场,钢件在磁场作用下产生感应电流,使钢件表面迅速加热(2一lOmin)到淬火温度,这时立即将水喷射到钢件表面。经表面感应淬火的零件,表面硬而耐磨,

钢和钢的区别和性能比较

45号钢和40Cr钢的区别和性能比较 一、45号钢 45号钢为优质碳素结构用钢,硬度不高易切削加工,模具中常用来做模板,梢子,导柱等,但须热处理。 45号钢化学成分: 含碳(C)量:0.42~0.50%, Si(硅)含量为:0.17~0.37%, Mn(锰)含量:0.50~0.80%, Cr(铬)含量:≤0.25%, S(硫)含量:≤0.035 % P(磷):≤0.035% Ni(镍)含量:≤0.30%, Cu(铜)含量:≤0.25%。 45号钢密度7.85g/cm3, 弹性模量210GPa 力学性能 正火:850 ;淬火:840 ;回火:600 ;抗拉强度:不小于600Mpa ;屈服强度:不小于355Mpa ;伸长率:16% ;收缩率:40% ;冲击功:39J ;钢材交货状态 硬度:不大于未热处理:229HBS ;退火钢:197HBS ? ? 二、40Cr 40Cr是我国GB的标准钢号,40Cr钢是机械制造业使用最广泛的钢之一。调质处理后具有 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良好的低温冲击韧性和低的缺口敏感性。钢的淬透性良好,水淬时 可淬透到Ф28~60mm,油淬时可淬透到Ф15~40mm。这种钢除调质处理外还适于氰化和高频 淬火处理。切削性能较好,当硬度为HB174~229时,相对切削加工性为60%。该钢适于制 作中型塑料模具。

化学成分(%): C:0.37~0.44, Si:0.17~0.37, Mn:0.50~0.80, Cr:0.80~1.10, Ni:≤0.30 P:≤0.035, S:≤0.035, Cu:≤0.030 力学性能 试样毛坯尺寸(mm):25 热处理: 第一次淬火加热温度(℃):850;冷却剂:油 第二次淬火加热温度(℃):- 回火加热温度(℃):520; 40CR圆材抗拉强度(σb/MPa):≥980 屈服点(σs/MPa):≥785 断后伸长率(δ5/%):≥9 断面收缩率(ψ/%):≥45 冲击吸收功(Aku2/J):≥47 布氏硬度(HBS100/3000)(退火或高温回火状态):≤207 特性 中碳调质钢,冷镦模具钢。该钢价格适中,加工容易,经适当的热处理以后可获得一定的韧性、塑性和耐磨性。正火可促进组织球化,改进硬度小于160HBS毛坯的切削性能。在温度550~570℃进行回火,该钢具有最佳的综合力学性能。该钢的淬透性高于45钢,适合于高频淬火,火焰淬火等表面硬化处理等。

《工程材料》习题答案

第一份试题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钢在奥氏体化后,冷却时形成的组织主要取决于钢的加热温度。 错误,钢在奥氏体化后,冷却时形成的组织主要取决于钢的冷却速度。 (2)低碳钢与高碳钢工件为了便于切削加工,可预先进行球化退火。 错误,低碳钢工件为了便于切削加工,预先进行热处理应进行正火(提高硬度)或完全退火。而高碳钢工件则应进行球化退火(若网状渗碳体严重则在球化退火前增加一次正火),其目的都是为了将硬度调整到HB200左右并细化晶粒、均匀组织、消除网状渗碳体。钢的实际晶粒度主要取决于钢的加热温度。 (3)过冷奥氏体冷却速度快,钢冷却后的硬度越高 错误,钢的硬度主要取决于含碳量。 (4)钢中合金元素越多,钢淬火后的硬度越高 错误,钢的硬度主要取决于含碳量。 (5)同一钢种在相同加热条件下,水淬比油淬的淬透性好,小件比大件的淬透性好。 正确。同一钢种,其C曲线是一定的,因此,冷速快或工件小容易淬成马氏体。(6)钢经过淬火后是处于硬脆状态。 基本正确,低碳马氏体韧性要好些,而高碳马氏体硬而脆。 (7)冷却速度越快,马氏体的转变点Ms和Mf越低。 正确。 (8)淬火钢回火后的性能主要取决于回火后的冷却速度。 错误,淬火钢回火后的性能主要取决于回火温度。 (9)钢中的含碳量就等于马氏体的含碳量 错误,钢中的含碳量是否等于马氏体的含碳量,要看加热温度。完全奥氏体化时,钢的含碳量等于奥氏体含碳量,淬火后即为马氏体含碳量。如果是部分奥氏体化,钢的含碳量一部分溶入奥氏体,一部分是未溶碳化物,从而可以减轻马氏体因含碳量过高的脆性,也能细化晶粒,此时马氏体含碳量要低于钢的含糖碳量。 2、将含碳量为1.2%的两个试件,分别加热到760℃和900℃,保温时间相同,达到平衡状态后以大于临界冷速的速度快速冷却至室温。问: (1)哪个温度的试件淬火后晶粒粗大。900℃粗大,处于完全奥氏体化区,对于过共析钢易

钢的热处理及其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钢的热处理及其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 1.熟悉钢的几种基本热处理操作(退火、正火、淬火及回火); 2.研究加热温度、冷却速度及回火温度等主要因素对碳钢热处理后性能的影响; 3.观察和研究碳素钢经不同形式热处理后显微组织的特点; 4.了解材料硬度的测定方法,学会正确使用硬度计。 二、实验概述 钢的热处理就是利用钢在固态范围内的加热、保温和冷却,以改变其内部组织,从而 获得所需要的物理、化学、机械和工艺性能的一种操作。普通热处理的基本操作有退火、正火、淬火、回火等。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和冷却方式是热处理最重要的三个基本工艺因素。 正确合理选择这三者的工艺规范,是热处理质量的基本保证。 1.加热温度选择 (1)退火加热温度 一般亚共析钢加热至A C3+(20~30)℃(完全退火);共析钢和过共析钢加热至A C1+(20~30)℃(球化退火),目的是得到球化体组织,降低硬度,改善高碳钢的切削性能,同时为最终热处理做好组织准备。 (2)正火加热温度 一般亚共析钢加热至A C3+(30~50)℃;过共析钢加热至A Cm+(30~50)℃,即加热到奥氏体单相区。退火和正火加热温度范围选择见图3-1。 图1 退火和正火的加热温度范围图2 淬火的加热温度范围 (3)淬火加热温度 一般亚共析钢加热至A C3+(30~50)℃;共析钢和过共析钢则加热至A C1+(30~50)℃,加热温度范围选择见图3-2。 淬火按加热温度可分为两种:加热温度高于A C3时的淬火为完全淬火;加热温度在A C1和A C3(亚共析钢)或A C1和A CCm(过共析钢)之间是不完全淬火。在完全淬火时,钢的淬火组织主要是由马氏体组成;在不完全淬火时亚共析钢得到马氏体和铁素体组成的组织,过共析钢得到马氏体和渗碳体的组织。亚共析钢用不完全淬火是不正常的,因为这样不能达到最高硬度。而过共析钢采用不完全淬火则是正常的,这样可使钢获得最高的硬度和耐磨性。 在适宜的加热温度下,淬火后得到的马氏体呈细小的针状;若加热温度过高,其形成粗

钢材的基本技术性能

钢材的基本技术性能 (一)强度 强度是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抵抗度形和断裂的能力,也就是在受到外力后单位面积上所能承受的内力。强度是钢材的主要力学性能指标,主要包括屈服强度、抗拉强度、抗压强度、抗弯强度、疲劳强度等。在公路工程方面,钢材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是要着重研究的对象。这两项力学指标可通过钢材拉力试验来确定,试验中还需测定钢材的其他拉伸性能,如规定比例极限、规定残余伸长应力、屈服点、伸长率、断面收缩率等。 (二)弹性和塑性 弹性是指钢材受到外力作用产生了变形,当去掉外力后能迅速恢复原来的形状和尺寸的能力。钢材的弹性是通过弹性极限、比例极限来反映的。 塑性是指钢材在外力作用下产生永久变形,但不会发生破坏的能力。钢材的塑性用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来表示。 (三)硬度 硬度是指钢材抵抗其他较硬物体压入的能力。硬度不是一个单纯的物理量,它是反映钢材的弹性、塑性和强度的综合性能指标。一般来说,钢材的硬度越高,其耐磨性也越好。 根据试验方法和适用范围的不同,硬度可分为布氏硬度、洛氏硬度、维氏硬度和肖式硬度等多种。在公路工程中,金属的硬度通常采用洛氏硬度和布氏硬度。(四)冲击韧性 冲击韧性是指钢材在瞬间动荷载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力。 钢材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所测得的冲击韧性值不同,因此,冲击韧性分低温冲击韧性、高温冲击韧性和常温冲击韧性。 钢材的冲击韧性是指一定尺寸和形状的试样,在规定类型的试验机上受冲击荷载作用折断时,试样刻槽处单位横截面积上所消耗的冲击功。在公路工程中,主要研究钢材的常温冲击韧性。 (五)脆性 脆性是指钢材在受外力作用时,没有显著的变形而突然断裂的性质。根据温度条件的不同,钢材的脆性分热脆性和冷脆性两种。热脆性是指钢材在高温状态下所表现出的脆性特征;冷脆性指钢材在室温下,其塑性、韧性急剧降低,并使脆性转化温度有所升高的脆性特征。 钢材的脆性取决于其化学成分和组织结构。 钢材的热脆性是由硫元素引起的。硫在钢中以硫化铁(FeS)的形式存在,其塑性性能较差,并且形成熔点低(985℃)的硫化铁一铁(FeS—Fe)的共晶体存在于晶界处。当钢材在1000~l200℃高温条件下加工时,硫化铁—铁的共晶体会先于钢熔化,使晶体脱开而造成钢材的脆断。 钢材的冷脆性主要是由磷元素引起的。磷在钢中形成脆性很大的化合物磷化三铁P)。即使在常温状态下,含磷量高的钢材在外力作用下也很容易发生脆断。(Fe 3 钢材的脆性特征可通过不同条件下的弯曲试验来测定。 试件在规定的弯曲角度、弯心直径以及反复弯曲次数后,试件弯曲处不产生裂纹、断裂和起层等现象时即认为合格。 (六)焊接性能 焊接性能是指钢材的连接部分焊接后力学性能不低于焊件本身,能防止产生硬化脆裂和内应力过大等现象的性能。

热处理对金属材料的影响

热处理对金属材料的影响 热处理是借助于一定的热作用(有时兼之机械作用、化学作用或其他 作用)来人为的改变金属或合金内部组织和结构的过程,从而获得所 需要性能的工艺操作。金属材料及制品生产过程中之所以需要热处理,其主要作用和目的: 1、改善工艺性能,保证工艺顺利进行; 2、提高使用性能,充分发挥材料潜力。 一、金属热处理的本质 在各种金属材料和制品的生产过程中,为使金属工件具有所需要 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除合理选用材料和各种成型工艺外,热处理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为了使金属材料获得所需要 的性能,热处理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广泛应用于现代工艺中。与其 他加工工艺相比,热处理一般不改变工件形状和整体的化学成分,而 是通过改变工件内部的显微组织,或改变工件表面的化学成分,赋予 或改善工件的使用性能。其特点是改善工件的内在质量,而这一般不 是肉眼所能看到的。 金属整个生产过程中均可进行相应的热处理以改善金属材料性能。金属铸件通常需要进行消除内应力的低温退火,或完全退火,或正火,有的还需要淬火后回火(时效)。对金属锭的热处理、压力加工过程中的和成品的热处理,在冶金企业和机械工厂内,它是半成品和机器零件制造的主要工序之一。热处理作为中间工序,能改进共建的某些加工性能(如锻造性、切削性等);若作为最后操作,它能赋予金属和合金以

所需力学、物理和化学等综合性能,保证产品符合规定的质量要求。在影响金属材料结构变化的深度和多样性方面,热处理较机械加工或其他处理也更为有效。例如,各种钢材常须进行正火处理,以获得细而均匀的组织和较好的力学性能。调质钢需进行淬火及高温回火以保证良好的整体力学性能。此外,有色金属及其合金的半成品和制品的加工流程中,热处理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铝合金一般需经过时效强化来提高强度,以达到所需的力学性能要求。 二金属热处理的工艺 热处理工艺一般包括加热、保温、冷却三个过程,有时只有加热和冷 却两个过程。这些过程互相衔接,不可间断。加热是热处理的重要步 骤之一。金属热处理的加热方法很多,最早是采用木炭和煤作为热源, 进而应用液体和气体燃料。电的应用使加热易于控制,且无环境污染。 利用这些热源可以直接加热,也可以通过熔融的盐或金属,以至浮动 粒子进行间接加热。 金属加热时,工件暴露在空气中,常常发生氧化、脱碳(即钢铁零件 表面碳含量降低),这对于热处理后零件的表面性能有很不利的影响。 因而金属通常应在可控气氛或保护气氛中、熔融盐中和真空中加热, 也可用涂料或包装方法进行保护加热。 加热温度是热处理工艺的重要工艺参数之一,选择和控制加热温度, 是保证热处理质量的主要问题。加热温度随被处理的金属材料和热处 理的目的不同而异,但一般都是加热到相变温度以上,以获得需要的 组织。另外转变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当金属工件表面达到要求的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