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肺功能不全 (二)
- 格式:ppt
- 大小:6.28 MB
- 文档页数:103
老师念的:1.低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对机体的影响。
P19-202.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对机体的影响。
P47,P513.血液型缺氧常见的原因,以及血氧变化特点、发生机制。
P904.休克早期的微循环变化特点、发病机制、代偿意义。
P1695.心衰时机体的代偿。
6.肺性脑病、肺心病的概念及发病机制。
7.肾衰少、多尿机制。
PPT的:1.绪论: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内容P1,基本病理过程的概念P2。
2.水电解质紊乱:低(高、等)渗性脱水P19-21、水中毒P21和低(高)钾血症P26的概念、原因及对机体影响;水肿P22的概念、原因及发病机制。
3.酸碱平衡紊乱:反映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及意义P45;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P47的概念、原因、调节、血气特点、和对机体的影响。
4.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概念P246、原因及少尿期的功能代谢特点P249及多尿期多尿的机制P251。
5.缺氧:概念、常用血氧指标及意义P88,四类缺氧的原因、机制和血氧变化特点。
P89-936.呼吸衰竭:概念、病因与发病机制P225、主要功能代谢变化P226(肺性脑病、肺心病)。
7.休克:概念P165、始动环节、分期及各期微循环变化特点及意义P167-174、休克的器官功能障碍(休克肺、休克肾和休克心)P176-177。
8.心力衰竭:概念P198、病因、诱因P199、代偿及其意义P202、临床病生基础P212。
书上的(较PPT上多出的):休克:病因P165、机体代谢与功能变化(休克肺、休克肾和休克心)P175-177。
心衰:按发生部位分类P200,发生机制P207肺功能不全:病因和发病机制P219,呼衰的血气变化。
肾功能不全:急性肾衰病因P246、(肾前性、肾性(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后性)、发病机制P247。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绪论1. 基本病理过程:指各种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伴随的成套的、共同的功能和代谢的变化。
疾病1.低容量性低钠血症:又称为低渗性脱水,失Na+多于失水,血清Na+<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
伴有细胞外液的减少。
2.低容量性高钠血症:又称为高渗性脱水,失水多于失Na+,血清Na+>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
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量均减少。
3.等渗性脱水:水钠等比例丢失,血容量减少,但血清钠浓度和血浆渗透压均在正常范围内。
4.水中毒:患者由于水潴留使体液量明显增多,血钠下降,血清Na+<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但体内总钠正常或增加,又称为高容量性低钠血症。
5.水肿edema:过多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称为水肿。
6.积水hydrops:过多液体在体腔内积聚称为积水。
7.隐性水肿:游离液体增加不明显,尚无明显外观表现的水肿。
8.显性水肿:皮下组织过多液体积聚,出现明显外观表现的水肿。
酸碱平衡紊乱1.酸碱平衡:机体处理酸碱物质的含量和比例,以维持PH在恒定范围内的过程称为酸碱平衡。
2.酸碱平衡紊乱:许多因素引起酸碱负荷过度或调节机制障碍导致体液酸碱稳定性遭到破坏,这种稳定性破坏称为酸碱平衡紊乱。
3.PaCO2:血液中成物理状态溶解的CO2分子产生的张力,是反映呼吸性酸碱平衡紊乱的重要指标。
正常范围是33~46mmHg,平均为40mmHg。
4.SB:标准碳酸氢盐:指全血在标准条件下,在PaCO2为40mmHg,温度为38℃,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为100%时测得的血液中HCO3-的量,是反映代谢因素的指标。
正常范围为22~27mmol/L,平均为24mmol/L.5.AB:实际碳酸氢盐:指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在实际PaCO2,实际体温,实际血红蛋白氧饱和度情况下测得的血液中HCO3-的浓度。
呼衰●肺功能不全●肺的功能●外呼吸●通气与换气●防御●特异性与非特异性●滤过●代谢●表面活性物质与血管活性物质●肺的功能不全●呼吸衰竭●外呼吸功能障碍●肺部疾病●防御功能障碍●滤过功能异常●代谢功能障碍●呼吸衰竭●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导致在海平面,静息状态下,出现PaO2↓伴或不伴有二氧化碳分压PaCO2↑的病理过程●分类●发病机制———通气性和换气性呼衰●发病部位———中枢性和外周性呼衰●病因和发病机制●肺通气的原理●肺通气的动力●直接动力●肺内压与外界大气压间的压力差●原动力●呼吸运动●肺通气的阻力●呼吸运动产生的动力,在克服肺通气所遇到的阻力后,方能实现肺通气●分类●弹性阻力●胸廓弹性阻力●与胸廓所处的位置有关●肺弹性阻力●肺泡表面张力:2/3●肺弹性回缩力: 1/3●非弹性阻力●气道阻力●与气体流动形式+气道半径有关●粘滞阻力●常态下可忽略不计●惯性阻力●常态下可忽略不计●通气功能障碍---动力↓阻力↑●限制性通气障碍●定义●吸气时肺泡的扩张受限引起的通气不足●呼吸肌活动障碍:呼吸中枢抑制、周围神经病变,呼吸肌病变●胸廓顺应性↓●胸腔积液和气胸●肺的顺应性↓●顺应性:指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张性。
●顺应性 =1/弹性阻力●顺应性大→ 易扩张→弹性阻力小●顺应性小→不易扩张→ 弹性阻力大●阻塞性通气不足●定义●气道狭窄或阻塞所致的通气障碍●影响气道阻力最主要的因素●气道内径●气道阻力↑●管壁痉挛、肿胀、纤维化●管腔被粘液、渗出物、异物阻塞●气道阻力↑肺组织弹性↓→对气道壁的牵引力↓●分类●根据气道阻塞解剖位置可分为●中央性气道阻塞-气管分叉以上●胸外阻塞:吸气性呼吸困难●胸内阻塞:呼气性呼吸困难●外周性气道阻塞-内径小于2mm的小支气管●呼气性呼吸困难●肺泡通气不足时的血气变化特点●PaO2 ↓ PaCO2 ↑(Ⅱ型呼衰)●肺换气功能障碍●弥散障碍●常见原因●肺泡膜面积↓●肺泡膜异常增厚●弥散时间缩短●血气变化● PaO2↓ PaCO2 N / ↓(Ⅰ型呼衰)●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正常值●0.8●部分肺泡通气不足→功能性分流●部分肺血流不足→死腔样通气●V/Q失调时的血气变化● PaO2↓ PaCO2 N / ↓/↑(Ⅰ型呼衰为主)●解剖分流增加●解剖分流(真性分流)●一部分静脉血经支气管静脉和肺内动-静脉交通支直接流入肺静脉●吸入纯氧可鉴别功能性分流和真性分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肺损伤(肺泡 - 毛细血管膜损伤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衰竭●原因●化学性因素:吸入毒气、烟雾等●物理性因素:广泛的肺挫伤●生物因素:SARS●全身性病理过程:休克、大面积烧伤●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由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引起的慢性气道阻塞,简称慢阻肺●呼吸衰竭时主要的代谢功能变化●PaO2 < 60mmHg 代偿反应为主< 30mmHg 代谢、机能严重紊乱●PaCO2 > 50mmHg 代偿反应为主> 80mmHg 代谢机能严重紊乱●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K+]↑、[Cl-] ↑●呼吸性酸中毒●[K+]↑、 [Cl-]↓●呼吸性碱中毒●Ⅰ型呼衰的病人缺氧引起的肺过度通气●呼吸系统变化●原发疾病对呼吸的影响●呼衰早期,呼吸幅度、频率和节律与原发疾病的特性有关●限制性通气障碍-浅快呼吸●阻塞性通气障碍-深快呼吸●中枢性呼衰-呼吸浅慢(潮式、间歇、抽泣样、叹气样呼吸)●PaO2↓ PaCO2 ↑引起的对呼吸的影响●循环系统变化●轻度PaO2 ↓PaCO2 ↑ 可兴奋心血管运动中枢使HR↑心收缩力↑,外周血管收缩,促进静脉回流;●严重的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可抑制心血管中枢BP↓心收缩力↓心律失常;●呼吸衰竭可累及心脏,主要引起右心肥大与衰竭——肺源性心脏病●中枢神经系统变化●缺氧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PaO2 <60mmHg:智力和视力减退●40~50mmHg:头痛、不安、记忆障碍精神错乱、嗜睡、惊厥、昏迷●<20mmHg:神经细胞不可逆损伤●CO2潴留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重度 (>80mmHg):言语不清、肌肉震颤、昏迷、嗜睡,呼吸抑制等。
《病理生理学》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一、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一)课程目的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它的任务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思想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分子病理生理学。
作为一门医学基础理论课,它一方面与基础医学众多学科密切交叉相关;另一方面,它又是沟通基础与临床各学科间的“桥梁”学科,在医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五制临床医学及其它相关临床专业的培养目标的要求,本课程着重从一下几个方面强调对学生的培养。
1. 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1) 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的功能和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其发生机制。
(2) 熟悉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3)了解疾病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2. 基本能力的培养(1)自学能力的培养:课堂讲授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有关资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探索性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临床实例为切入点将理论知识串讲起来,培养学生探索性解决问题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专业外语:要求学生牢固掌握病理生理学的学名,掌握主要专业英文词汇。
3.创新能力的培养及时把新理论、新技术引入到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思考和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
4. 参考学时理论课教学时数48学时,另外有配套的实验教学课35学时。
(二)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自学)了解:病理生理学的概念和任务病理生理学的学科地位、作用和主要内容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发展简史。
第二章疾病概论掌握:健康的概念,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和诱因,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传统死亡和脑死亡的标志及判定标准。
熟悉:健康、疾病、死亡、脑死亡的概念。
了解:传统死亡的观念。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掌握:低钠血症中的低渗性脱水、高钠血症中的高渗性脱水的概念及对机体的影响(注意脱水的部位,细胞内外液的变化特点,机体的调节,循环和神经系统的症状)。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病理过程:或称基本病理过程,指多种疾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
2.综合症:指机体主要系统的某些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常见而共同的病理过程。
第二章疾病概论1.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的完好状态,这种完好状态有赖于机体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有赖于许多调节系统对内环境稳定的维持。
2.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的损害后,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3.诱因:能加强病因或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
4.完全康复:指疾病时所发生的各种损害性变化完全消失,机体的机能代谢完全恢复正常,形态结构的破坏得到了恢复,一切症状、体征均消失,机体完全恢复了稳态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但康复并不意味着完全恢复到原来状态。
5.不完全康复:指疾病时的损伤性变化得到了控制,但基本病理变化尚未完全消失,经机体代谢后功能代谢恢复,主要症状消失,有时可留下后遗症。
6.疾病发生的条件:主要是指那些能够影响疾病发生的各种机体内外因素,此外年龄和性别也可作为疾病发生的条件。
7.脑死亡:全脑功能不可逆的永久丧失及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但并不意味各器官组织同时死亡一般均以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作为脑死亡的标准,一旦出现脑死亡就意味着人的实质性死亡。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1.高渗性脱水:低容量性高钠血症;指水钠共同丢失,失水>失钠,血清钠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细胞内液量和细胞外液量均减少。
2.低渗性脱水:低容量性低钠血症指水钠共同丢失,失钠>失水,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伴有细胞外液量的减少。
3.等渗性脱水:指水钠按血浆比例丢失,体液容量明显减少,血清钠浓度130~150mmol/L,血浆渗透压280~310mmol/L的病理过程。
4.水中毒:又称高容量性低钠血症,血清钠离子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
1、Ⅱ型呼吸衰竭血气诊断标准为A、PaO2<8.0kPa(60mmHg)B、PaO2>6.7kPa(50mmHg)C、PaO2<6.7kPa,PaCO2>8.0kPaD、PaO2<8.0kPa,PaCO2>6.7kPa2、通气功能障碍时,血气变化的特点为A、PaO2下降B、PaO2下降,PaCO2正常C、PaO2下降,PaCO2升高D、PaO2正常,PaCO2升高3、下列哪一项不引起限制性通气不足:A、呼吸中枢抑制B、呼吸肌收缩无力C、弹性阻力增加D、气道口径变小4、阻塞性通气不足可见于A、低钾血症B、多发性神经炎C、胸腔积液D、慢性支气管炎5、慢性Ⅱ型呼吸衰竭病人输氧原则是A、持续低流量低浓度给氧B、持续高流量高浓度给氧C、间歇输入低浓度氧D、慢速输入高浓度纯氧2、I型呼吸衰竭常见的病因有A、呼吸中枢机制B、通气/血流比例失调C、中央气道阻塞D、弥散障碍3、体内二氧化碳潴留引起的全身血管变化是A、脑血管扩张B、皮肤血管扩张C、肾小动脉和肺小动脉收缩D、脑血管收缩4、肺泡通气与血液比例失调产生的血气变化可有A、PaO2降低B、PaCO2升高C、PaCO2降低D、PaCO2正常5、急性(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产生呼吸窘迫的直接原因是A、PaCO2增高B、PaO2降低C、肺内毛细血管旁感受器受刺激D、呼吸肌活动障碍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1、死腔样通气是指部分肺泡血流不足而通气正常。
正确错误2、肺源性心脏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是用力吸气使胸内压降低增加右心收缩负荷。
正确错误3、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时,因HCO3-降低,Cl-进入红细胞减少以及肾小管排Cl-减少,血C l-可在正常范围。
正确错误4、缺氧对呼吸中枢有直接的抑制作用,PaCO2升高超过10.7kPa(80mmHg)时对呼吸中枢有兴奋作用。
正确错误5、呼衰时各种机能变化的最基本原因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正确错误1、多发性肋骨骨折可引起A、阻塞性通气障碍B、限制性通气障碍C、弥散障碍D、肺换气障碍2、I型呼吸衰竭血气诊断标准一般为A、PaO2<4.0kPa(30mmHg)B、PaO2<6.7kPa(50mmHg)C、PaO2<8.0kPa(60mmHg)D、PaO2<8.0kPa,PaCO2>6.7kPa3、Ⅱ型呼吸衰竭血气诊断标准为A、PaO2<8.0kPa(60mmHg)B、PaO2>6.7kPa(50mmHg)C、PaO2<6.7kPa,PaCO2>8.0kPaD、PaO2<8.0kPa,PaCO2>6.7kPa4、I型呼吸衰竭常见的病因是A、呼吸中枢抑制B、呼吸肌麻痹C、中央气道阻塞D、弥散障碍5、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基本发病环节是A、肺内DIC形成B、急性肺淤血水肿C、急性肺不张D、弥漫性肺泡一毛细血管膜损伤2、Ⅱ型呼衰常见的病因有A、肺炎B、呼吸中枢抑制C、呼吸肌麻痹D、中央气道阻塞3、呼吸性酸中毒时血液阴阳离子变化特点是A、血清K+浓度增高B、HCO3-降低C、血清Cl-正常或升高D、血清Cl-降低4、急性(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产生呼吸窘迫的直接原因是A、PaCO2增高B、PaO2降低C、肺内毛细血管旁感受器受刺激D、呼吸肌活动障碍5、关于肺泡通气量不足等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临床上常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B、可因限制性通气不足引起C、可因阻塞性通气不足引起D、可合并通气血流比例失调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1、各种气道阻塞均可引起气道阻力增加,造成限制性通气不足。
[A型题]1.下列哪项不是引起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A.脱水B.失血C.心衰D.前列腺肥大E.严重感染2.下列哪项不是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的机能代谢改变:A.尿量<400ml/天B.血中NPN升高C.高血钠症D.代谢性酸中毒E.高钾血症3.关于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尿期的病理改变,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早期肾小球滤过率仍低于正常B.肾小管上皮细胞功能未完全恢复正常C.肾小管阻塞未被解除D.血中NPN逐渐恢复正常E.可发生低钾血症4.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后,尿量增加到多少,表示进入多尿期:A.尿量>100ml/日B.尿量>400ml/日C.尿量>1000ml/日D.尿量>1500ml/日E.尿量>2500ml/日5.下列哪项不是功能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表现:A.血钾增高B.血〔H+〕增高C.氮质血症D.尿钠增高E.尿比重增高6.急性肾小管坏死所至急性肾功能衰竭,下列哪项不是少尿期的改变:A.代谢性酸中毒B.水中毒C.血钾升高D.NPN升高E.尿比重>1.0207.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对病人威胁最大的并发症是:A.水中毒B.代谢性酸中毒C.氮质血症D.高钾血症E.低钠血症8.急性肾小管坏死的少尿期不会发生:A.高钾血症B.酸中毒C.水中毒D.尿钠含量低E.尿比重低9.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中下列哪一项不具备:A.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不严重B.肾小球部分功能还存在C.尿量不少D.尿钠较高E.氨质血症10.对急性肾功能衰竭恢复期下列哪项不正确:A.尿量恢复正常B.NPN恢复正常C.水、电解质紊乱不存在D.酸碱紊乱得以纠正E.少数可转变为慢性肾功能衰竭11.下述哪项不是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环节:A.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作用B.肾内DICC.肾皮质淤血D.肾血管内皮细胞肿胀E.肾小管受阻和原尿回漏12.肾小管各段对缺血缺氧最敏感的部位是:A.近曲小管远端B.远曲小管近端C.髓袢升支粗段D.髓袢降支E.远曲小管远端与集合管13.原尿回漏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A.肾小管阻塞B.原尿流速缓慢C.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脱落D.肾间质水肿E.囊内压升高14.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机制中,哪项不是主要因素:A.肾血管收缩B.肾小球毛细血管血栓形成C.肾小球纤维化D.肾小管阻塞E.原尿回漏15.血中儿茶酚胺增多可使肾血流减少,这是主要由于:A.肾动脉收缩B.肾皮质血管收缩C.肾髓质血管收缩D.肾静脉收缩E.肾皮、髓交界处血管收缩16.急性功能性肾功能衰竭发生的关键机制是:A.原尿回漏B.肾小球滤过率降低C.肾小管阻塞D.管-球反馈E.尿路梗阻17.ADH主要作用:A.促进近曲小管对水的重吸收B.促进远曲小管对水的重吸收C.抑制近曲小管对水的重吸收D.抑制远曲小管对水的重吸收E.以上都不是18.急性肾功能衰竭时最合理的防治原则应包括:A.纠正酸中毒B.控制输液量C.处理高血钾D.抗休克E.以上全是19.下列哪种物质为NPN的主要成份:A.尿素B.肌酐C.肌酸D.氨基酸E.胍类20.慢性肾功能衰竭早期阶段,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NPN与病情严重程度呈平行关系B.BUN与病情严重程度呈平行关系C.血肌酐含量与病情严重程度呈平行关系D.NPN与GFR呈平行关系E.肌酐清除率与GFR呈平行关系21.慢性肾功能衰竭早期尿的变化特征是:A.少尿B.多尿、夜尿C.高渗尿D.血尿E.蛋白尿22.慢性肾功能衰竭晚期,患者常发生鼻衄,胃肠道出血等出血倾向,这主要是由于:A.血小板数量轻度减少B.血小板功能异常C.凝血因子减少D.FDP的作用E.纤溶系统激活23.慢性肾功能不全发生高磷血症的原因是:A.PTH分泌增多B.GFR降低C.1,25-(OH)2-D3生成减少D.代谢性酸中毒E.溶骨作用增强24.慢性肾功能衰竭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与哪项关系最为密切:A.NPN增高B.血钾增高C.血磷下降D.血钙下降E.血钠下降25.慢性肾功能衰竭发生低血钙症的机制,下列哪项不符合:A.血磷增高B.肝脏25-羟化酶活性正常C.肾脏1-羟化酶活性增强D.肠内形成较多的磷酸钙E.胃肠粘膜受损,使钙的吸收减少26.慢性肾功能衰竭晚期钙磷代谢障碍的形式是:A.血磷降低,血钙升高B.血磷正常,血钙升高C.血磷升高,血钙降低D.血磷升高,血钙正常E.血磷降低,血钙降低27.尿比重固定在1.010左右,主要反映:A.肾脏稀释功能障碍B.肾脏浓缩功能障碍C.肾脏浓缩稀释功能障碍D.ADH分泌异常E.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28.慢性肾功能衰竭进入尿毒症期,其内生肌酐清除率为:A.降至10%以下B.降至20%以下C.降至25%以下D.降至30%以下E.降至50%以下29.关于内生肌酐清除率的叙述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A.严重肾功能衰竭时能确切反映GFRB.与血肌酐浓度有关C.与尿肌酐浓度有关D.与尿量有关E.基本上与GFR变化有平等关系30.哪项不是引起慢性肾功能衰竭常见的原因:A.慢性肾小球肾炎B.慢性肾盂肾炎C.肾结核D.肾小动脉硬化E.创伤性休克31.关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叙述,下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肾单位进行性破坏B.肾小球功能障碍,肾小管正常C.病情呈渐进性D.最终导致尿毒症E.肾脏产生生物活性物质功能障碍32.肾素释放是由于:A.血清钠浓度增高B.血容量增多C.动脉血压升高D.交感神经兴奋E.血管紧张素原减少33.正常成人肾小球滤过率的值为:A.15ml/秒B.15ml/分C.65ml/分D.125ml/分E.250ml/分34.关于尿毒症下列哪种说法不正确:A.是集各系统中毒症状于一身的综合症B.是一种自体中毒症C.有严重内环境紊乱D.物质代谢尚可E.有肾脏内分泌功能障碍35.尿毒症患者心前区疼痛,体检可听到心包摩擦音,说明有:A.心室穿孔B.心力衰竭C.无菌性心包炎D.化脓性心包炎E.心包积血36.以下哪项不是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功能:A.加速血红蛋白的合成B.促进原红细胞的分化、成熟C.促进网织细胞释放入血D.加速骨髓造血干细胞DNA的合成E.促进白细胞及血小板的成熟37.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不会出现:A.菊粉清除率下降B.氮质血症C.阴离子隙增大性酸中毒D.高氯血性酸中毒E.高磷血症38.甲基胍是尿毒症时的一种小分子毒素,下列哪项不正确:A.正常人含量甚微,尿毒症时血中浓度显著升高B.尿毒症时血中甲基胍含量升高主要是肾脏排出减少C.甲基胍由肌酐转变而来D.尿毒症时血中甲基胍含量升高主要是生成过多所致E.甲基胍是胍类中毒性最强的小分子毒素[X型题]39.急性肾功能衰竭可发生在:A.休克早期B.休克晚期C.汞中毒D.轻度高渗性脱水40.下列哪项可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A.急性肾小球肾炎B.肾盂肾炎C.挤压综合症D.四氯化碳E.狼疮性肾炎41.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水中毒是由于:A.少尿B.分解代谢增强,内生水增多C.血钠高,血浆渗透压升高D.输入液体过多E.细胞内水向细胞外转移42.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尿期后期可发生:A.高钾血症B.低钾血症C.少尿D.水中毒43.功能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表现有:A.少尿或无尿B.多尿C.夜尿D.尿比重>1.020E.血尿、蛋白尿44.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特征是:A.少尿或无尿B.多尿C.氮质血症D.尿钠低E.高钾血症45.下列哪项不是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必然表现:A.一定有氮质血症B.一定有少尿C.尿比重低D.尿钠高E.有高钾血症46.控制氮质血症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A.控制输液量B.滴注葡萄糖和必需氨基酸C.加强营养,补充蛋白质D.采用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疗法E.补充维生素47.慢性肾功能衰竭发生多尿的原因有:A.原尿流速快B.尿浓缩功能降低C.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重吸收功能不完善D.ADH分泌减少48.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可发生哪些电解质紊乱:A.低钠血症B.高钠血症C.低钾血症D.低镁血症49.慢性肾功能衰竭发生低钾血症的原因有:A.多尿使钾大量从尿排出B.长期应用排钾类利尿剂C.代谢性酸中毒D.呕吐、腹泻使钾由胃肠道丢失50.等渗尿是指:A.尿比重常固定于1.003~1.035之间B.尿比重常固定于1.008~1.012之间C.终尿渗透压接近血浆渗透压D.尿中含大量蛋白51.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以血尿,蛋白尿为主的病理过程B.代谢废物和毒物在体内潴留C.水、电解质、酸碱内环境紊乱D.肾脏血液灌流量减少所致52.下面哪些物质属于多胺:A.精胺B.尿素C.精脒D.尸胺E.腐胺53.急性肾功能衰竭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兴奋的机制是:A.近曲小管对钾的重吸收减少B.远曲小管钠浓度的改变C.远曲小管钾浓度下降D.肾小球血液灌流减少E.远曲小管氯浓度改变54.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会导致:A.蛋白尿B.氮质血症C.低钠血症D.低比重尿E.血磷升高55.尿毒症患者发生皮肤瘙痒的原因是:A.氨的刺激B.磷酸盐沉积C.组胺释放D.尿素刺激[名词解释]56.功能性急性肾功能衰竭57.氮质血症58.非蛋白氮59.原尿回漏60.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61.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62.钠依赖性高血压63.肾性高血压64.肾性骨营养不良65.内生肌酐清除率66.肾性贫血67.慢性肾功能不全(chronic renal failure)68.肾功能不全(renal insufficiency)69.尿毒症(uremia)70.尿毒症脑病71.尿素霜[问答题]72.试述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的机能代谢变化及其机制。
目前有Marshall 1995 年提出的多器官功能不全评分标准,我国有1995 年王今达、王宝恩提出,在庐山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通过的“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病情分期诊断及严重程度评分标准。
1985 年Knaus 修改提出的危重病人病情评分系统——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对危重病人的病情严重程度作出量化评估,已为急诊外科和ICU 等病房广泛使用。
这些评分标准的分级和细节虽然不完全相同,但大体上是一致的。
综合起来,判定各器官功能不全的标准大致如下。
1. 肺功能不全呼吸频率> 20 ~ 25 次/ min,动脉血氧分压(PaO2)< 70 mmHg.氧合指数(PaO2 / FiO2)< 300,不论吸入氧浓度多少及是否使用呼气末正压呼吸(PEEP)。
X 线胸片开始可见双侧肺浸润。
2. 肝衰竭出现黄疸或肝功能不全。
血清总胆红素>34.2 μmol/L(2mg/100 ml),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或碱性磷酸酶在正常值上限的2 倍以上。
3. 肾衰竭:血清肌酐浓度>177 μmol/L(2 mg/100 ml)。
4. 胃肠道衰竭:腹胀,肠鸣音减弱。
内镜证实胃粘膜有浅表溃疡或出血。
5. 凝血系统衰竭:血小板计数< 120×109/L,凝血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达对照的2 倍以上。
6. 心功能衰竭:心率校正值即以血压校正的心率( pressure-adjusted heart rate,PAHR)> 10. PAHR = 心率×右心房压或中心静脉压/ 平均血压。
7.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不全:Glasgow 昏迷评分< 15.以上是各器官功能不全最轻程度的临床表现,评分最低。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部徐久元内容提要:笔者以张忠、王化修主编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第八版教材为蓝本,结合40余年的病理学教学经验,编写了这本《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案。
本教案主要供高职高专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专业教学使用。
本教案学时安排72学时,共十九章。
本章为第十三章呼吸系统疾病。
本教案内容全面、新颖,参考了步宏、李一雷主编的病理学第九版教材及王建枝主编的病理生理学第九版教材。
第十三章呼吸系统疾病3、风湿病。
4、心功能不全。
(二)学习任务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肺炎3、慢性肺源性心脏4、呼吸系统常见肿瘤5、肺功能不全。
(三)任务实施任务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慢性支气管炎:是指发生在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以老年人为多见。
临床上以病程长、迁延不愈、反复发作为特征,以咳嗽、咳痰、喘息为主要症状。
上述症状每年持续约3个月,连续2年以上即可诊断。
晚期可并发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扩张、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病因及发病机制①呼吸道反复感染②理化因素❶吸烟❷空气污染❸气候因素。
③过敏因素。
④其他因素。
(2)病理变化①粘膜上皮纤毛粘连、倒伏、脱失,上皮细胞空泡变性、坏死。
杯状细胞增生。
②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出现鳞状上皮化生。
粘膜下腺体增生、肥大、浆液性上皮发生粘液性化生。
③支气管壁平滑肌、各层均有充血、水肿及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管壁平滑肌束断裂、萎缩,弹性纤维及软骨萎缩、钙化,甚至骨化。
④喘息型患者支气管平滑肌增生、肥大、支气管管腔狭窄,有时管壁软骨可以发生变性、纤维化、骨化和钙化。
(3)、临床病理联系①咳嗽、咳白色泡沫粘液痰。
急性发作或继发感染时,患者出现粘液脓性痰。
②肺部可闻及干、湿性罗音。
③哮喘样发作,气急不能平卧,双肺布满哮鸣音。
④可并发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扩张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2、肺气肿(1)病因及发病机制①细支气管阻塞性通气障碍②细支气管壁和肺泡壁的结构损伤(2)病理变化肉眼观,肺气肿呈弥漫性,肺显著膨大,边缘钝圆,色泽苍白,肺组织柔软而缺少弹性,指压后遗留压痕,触之捻发音增强。
病理生理学的知识点归纳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学科,它从功能和代谢的角度探讨疾病的本质,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以下是对病理生理学一些重要知识点的归纳。
一、疾病概论(一)健康与疾病的概念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而疾病则是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自稳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二)病因学病因可分为生物性因素、理化因素、营养性因素、遗传性因素、先天性因素、免疫性因素、精神心理社会因素等。
生物性因素是最常见的病因,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理化因素包括高温、低温、强酸、强碱、辐射等。
(三)发病学发病学主要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包括因果交替规律、损伤与抗损伤反应、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等。
因果交替是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原始病因引起的结果又可作为新的原因引起新的结果,如此不断循环。
损伤与抗损伤反应贯穿于疾病始终,两者之间的力量对比决定着疾病的发展方向。
(四)疾病的转归疾病的转归有康复和死亡两种。
康复可分为完全康复和不完全康复。
完全康复是指致病因素已消除,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完全恢复正常。
不完全康复是指疾病的损伤性变化得到控制,但基本病理变化尚未完全消失,经机体代偿后功能代谢恢复,主要症状消失,但有时可留有后遗症。
死亡是生命活动的终止,可分为生理性死亡和病理性死亡。
传统上把心跳和呼吸停止作为死亡的标志,目前一般认为脑死亡是全脑功能的永久性丧失。
二、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一)水钠代谢紊乱1、低渗性脱水又称低容量性低钠血症,特点是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低于130mmol/L,血浆渗透压低于 280mmol/L。
原因常见于大量体液丢失后只补充水分而未补充钠盐,如长期使用排钠利尿剂、急性肾衰竭多尿期等。
2、高渗性脱水又称低容量性高钠血症,特点是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高于150mmol/L,血浆渗透压高于 310mm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