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上化学复习基本概念

九年级上化学复习基本概念

九年级上化学复习基本概念
九年级上化学复习基本概念

一、相关概念

1、物理变化是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例如玻璃破碎、石蜡融化、汽油挥发。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

化。例如蜡烛燃烧、铁生锈、动植物呼吸。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同时伴随着物理变化,而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化学变化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发光、发热、变色、产生气体或沉淀、爆炸等现象。但伴随这些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2、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定,包括物质

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热性、导电性等。化学性质是物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通过化学变化可以知道,包括物质的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腐蚀性、酸性、碱性等。

3、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科学探究离不开实验。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

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4、学习化学的特点有:一、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等),二、关注物质的变化(如发光、

发热、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三、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并学会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5、空气的组成: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03%、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指的是体积

分数,不是质量分数。

6、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具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如熔点沸点等可以用化学符号表示。例如氧气(O

2

)氮

气(N

2)二氧化碳(CO

2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没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不能用化学符号表

示。例如空气、盐水、糖水。

7、空气污染物包括有害气体(SO

2、CO、NO

2

)和烟尘,主要是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工厂废气的排放。

8、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特征是“多合一”,不一定有氧气参加。氧化反

应是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特征是一定要有氧参加。

9、加热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氧气用排水法收集步骤课概括为:“查装定点收离熄”可用

谐音记忆“茶庄定点收利息”。

10、催化剂是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

生改变。“改变”包括加快和减慢。催化剂具有选择性,只能改变化学反应的快慢,不能增加或减少生成物的质量。催化剂的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改变,但是物理性质可能发生改变。

11、分解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

一种物质的反应。

12、单质时有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

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13、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分子是有原子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只能保

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而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等)需要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共体现,单个分子不能体现物质的物理性质。

14、分子的性质:分子总是在不断的运动着,并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分子间是有间隔,固、液、气

三种状态是分子间的间隔不同:气体分子间间隔最大,固体分子间间隔最小;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15、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之一,金属、稀有气体、固态非金属是由原

子直接构成的。原子也可以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它们的化学性质就由原子保持的。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但原子可以用其他方法再分。

16、原子分子理论道尔顿和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原子分子论。主要内容是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

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也就是说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破裂,而原子不会破裂,但可以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17、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大多数物质有

分子构成,原子也能直接构成物质,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和原子的相同点:质量和体积都很小;都在不停地运动;粒子间有间隔;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同种粒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粒子性质不同。注意: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时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分子有原子构成的;对于有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原子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8、硬水和软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硬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软

水。区别硬水和软水可以再等量的硬水和软水中分别滴加等量的肥皂水,会发现在软水中出现较为丰富的泡沫,而在硬水中没有出现泡沫。

19、四种净化水的方法:静止沉淀、过滤、吸附、蒸馏。静止沉淀使不溶性的杂质沉降与水分层,除去不溶

性杂质;过滤可以把液体与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分开,除去不溶性杂质;吸附是利用活性炭等具有吸附作用的物质把水中一些不溶性杂质、一些可溶性杂质吸附在表面而除去,除去部分不溶性杂质、可溶性杂质、臭味;

蒸馏时通过加热的方法使水变成水蒸气后冷凝成水,出去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

20、水体污染是大量污染物排入水体,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恶化,水体及其周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对

人类健康、生活和生产等造成损失和威胁的情况。污染源包括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

21、 原子:原子是由居于中心的带正电的电子和原子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

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原子核的半径约为原子半径的几万分之一,电子在原子核外做高速运动。原子一般由质子、中子、电子这三种粒子构成的,但氢原子中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没有中子。在原子中,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整个原子不显电性。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不同。

22、 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种碳原子(质子数和中子数都为6)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更它相比

较所得的比,就是这种原子的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 r ),计算公式: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12

/112原子实际质量碳某原子的实际质量。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计算: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值,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有单位,国际单位为“1”,一般不写也不读。

23、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类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用于描述物

质的宏观组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即讲种类又讲个数,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联系元素的最小粒子是原子,同一类原子的总称为元素。

24、 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含量:地壳中含量最多的的非金属元素是氧;地壳中含量中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地壳

中元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

25、 元素符号国际上统一采用了元素拉丁文名称的一个字母来表示。写法:只用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都

要大写,如H 、N 、O 、K 、P 等;用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如Na 、Cl 、Ca 等。

26、 元素与偏旁:带有“钅”的字表示的元素为金属元素,只有汞元素例外,常温下为液态,但是也属于金

属;带有“石”的字为固态非金属元素;带有“氵”的字表示的元素为非金属,状态为液态;带有“气”的字表示为气态金属或稀有气体。直接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有:金属单质如Fe 铁、Cu 铜、Mg 镁等;固态非金属如C 碳、S 硫、P 磷、Si 硅等;稀有气体如He 氦、Ne 氖、Ar 氩等。

27、 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①表示一种元素;②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③如果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还表示该种物质。元素和物质都是宏观概念,所以“①、③”是元素符号的宏观意义,“②”是微观意义。注意对于任何元素如果在元素符号前加上数字则表示微观意义。如2H 只表示微观意义上的两个氢原子,而不能表示两个氢元素。

28、 元素周期表每一横行代表一个周期、共有7个横行,即7个周期,每个周期的前半部分是金属元素,后

半部分为非金属元素,结尾时稀有气体元素;元素周期表共有18个纵行,其中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其余15个纵行各位一个族,共有16个族。

29、 电子层: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有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有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远的

区域运动,科学家形象的将这些区域称为电子层。通常用电子层形象地表示电子离核远近的不同,离核越近,电子能量越低,离核越远,电子能量越高。

30、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第一层最多能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能容纳8个电子;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

过8个(如果第一层位最外层,则最多不超过2个电子)。

31、 元素的化学性质活泼与否是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位8个或

2个,均为稳定结构,在化学变化中不容易得、失电子,所以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书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去电子,使最外层电子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大于或等于4个,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得到电子,使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

32、 离子:最外层电子数没有达到稳定结构的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得到或失去电子,原子本来不显电性,

但得电子显负电,失电子显负电。因此,显电性的原子其实就是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叫阳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叫阴离子。离子符号的写法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明所带电荷及电性,如Na +,SO -

24,带电荷为1省略不写。

33、 离子化合物的形成:原子之间得失电子达到稳定结构形成带电离子,然后通过静电吸引形成离子化合物。

34、 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化学式。化学式的意义,宏观上表示一种物质,还表示物质

的元素组成;宏观上表示一个分子,还表示分子的原子构成。

35、 化学式的写法:①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②由分子构成的单质,双原子分子F 2

氟、Cl 2氯、Br 2溴、I 2碘、O 2氧、H 2氢、N 2氮;③氧化物的化学式是把其他元素写在前,氧元素写在后,(如果原子个数不是1,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上角码)从后往前读“(几)氧化(几)某”;④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是氧化物),金属元素写在前,非金属写在后,从后往前读“某化某”

36、 化合价: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之间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用来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时的

原子数目。通常表示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正上方,用+n 或-n 来表示,化合价为+1和-1中的1不能省略。

37、 口诀:一价钾钠银氢,二价钙镁钡锌,铝三硅四铜一二,二三变价金属铁,二四变价元素碳,负一正一

五七氯,负二四六变价硫,负三正三五价磷,二四六七元素锰,负三二三四五氮,氟氯溴碘负一价,氧为负

二价。一价铵根硝酸根(NH+

4,NO-

3

),氢卤酸根氢氧根(OH-),高锰酸根氯酸根(MnO-

4

,ClO-

3

),高氯酸根醋酸

根(ClO-

4,Ac

-

);二硫酸碳酸根(SO-2

4

,CO-2

3

),氢硫酸根锰酸根(S-2,MnO-2

4

)。暂记铵根为正价,负三

有个磷酸根(PO-3

4

)。

38、根据“在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的这个规律①可以用化合价检验化学式的正误。②可以根据

化学式判断元素化合价。③可以用来书写实际存在物质的化学式,步骤是: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计算出组成化合物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标在相应元素的右下角即可。

39、相对分子质量是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符号为M

r

,国际单位为“1”不写不读)。

40、质量守恒定律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合。注意:“质

量守恒”不能推广到其他物理量物理两守恒;“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不是各物质质量的简单相加,而是指真正参与反应的那部分质量,不参与反应的不计入。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要遗漏。

41、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参与反应的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过程,即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

组合成新的分子,分子聚集成新物质。质量守恒的原因是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本身质量也没有改变,所以反应前后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宏观上反应物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和元素的种类不变;微观上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以上为“五个不变”。“两个改变”为宏观上物质种类改变和微观上分子种类改变。一个“可能变”的是反应前后分子总数可能变。

42、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质的方面: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量的方面:

①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各物质的质量比=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与化学计量数的乘积之比。②表示反应物、

生成物之间的粒子个数比。

43、书写化学方程式两条原则①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绝对不能凭空臆想、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的化

学式和化学反应,②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等号两边各原子的种类和数目相等。书写步骤:①“写”即根据事实左边写出反应物的化学式,右边写出生成物的化学式。如果反应物或生成物不只一种,就分别用“+”

连接读作“和”“跟”“与”。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用短线连接读作“生成”。②“配”即在化学式前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是反应前后的每一种元素的原子总数相等。③“注”即注明反应发生的条件如点燃、加热(常用“Δ”号表示)、催化剂等,标出生成物的状态反应物种没有气体或固体,而生成物中出现了气体或固体须用“↑”“↓”在生成物化学式右边标出,把短线该等号。

44、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设未知量,一般是求什么设什么;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化学方程

式把与解题有关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的总和计算出来表在相应化学式下面,把题中的已知条件和待求未知

的排列方式不同。高温高压下用石墨可以制成人造金刚石,这一变化属于化学变化,因为金刚石和石墨是不同的物质。

47、吸附性是物质的物理性质,吸附过程是物理变化。吸附剂与物质的接触面积越大,吸附能力越强,吸附

剂月疏松多孔,吸附能力越强。

48、碳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位4,既不易是电子,有不易得电子,因此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49、氧化还原反应:以木炭还原氧化铜为例,木炭夺去了氧化铜中的氧,生成了二氧化碳,物质和氧发生的

反应叫氧化反应;氧化铜失去氧变成单质铜,这种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氧化铜提供氧是木炭发生氧化反应,所以氧化铜具有氧化性,是氧化剂;木炭夺去氧化铜的氧,使氧化铜发生还原反应,所以不谈具有还原性是还原剂。该反应中既发生氧化反应又发生还原反应,像这样的反应叫氧化还原反应。

50、二氧化碳的用途:一可以与其他物质反应作为化工原料,二是易溶于水生产碳酸饮料,三是二氧化碳是

植物进行光和作用的原料,可以用作温室肥料,四是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用作灭火器,五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即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等。

51、温室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能像温室的玻璃或塑料那样,使地面吸收的太阳光的热量不易散失,

从而使全球变暖,这种现象叫温室效应。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一是人类消耗的能源极具增加大量的排放二氧化碳,森林遭到破坏,是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二是臭氧、甲烷、氟氯代烷等也能产生温室效应。其危害是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部分沿海城市,以及土地沙漠化,农业减产。

52、一氧化碳的毒性:CO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不能更好的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缺氧,

严重时危机生命。

52、燃烧:通常所说的燃烧指的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着火点是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燃烧的条件为可燃物、氧气、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

53、灭火原理:一隔绝氧气或空气,二清除可燃物或使可让无与其他物品隔离,三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只要破坏三个条件中的任意一个,

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54、爆炸是指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急剧燃烧,就会在短时间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急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55、爆炸的条件:可燃气体或粉尘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或氧气的浓度越高,燃烧范围广的情况下,遇到明火都可能发生爆炸。气体的

爆炸极限是指可燃气体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时遇到明火会发生爆炸。人们把容易导致爆炸的空气中可燃气体的体积分数范围称为该气体的爆炸极限。

56、化石燃料: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三大化石燃料包括煤(工业的粮食)、石油(工业的血液)和天然气,它们都是混合物,

都是不可再生资源。煤的形成是古代植物体埋藏在地层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组成元素主要含碳元素,还有少量氢、氮、硫、氧等元素。石油的形成是古代动植物一体在地壳中经过复杂的变化过程而形成,主要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57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物质在化学反应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即在放热现象和吸热现象。

58、煤燃烧产生的空气污染物包括固体污染物——粉尘和气体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

59、酸雨的形成:煤燃烧是排除的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污染物,这些气体溶于水中会形成酸雨。酸雨的危害:一危害人体健康;二造成

水体酸化,严重影响水生动植物的生长;三破坏土壤植被和森林;四腐蚀金属及建筑物。

60、酸雨防治:一减少二氧化硫等酸性物质的向大气的排放;二开发新能源;三是用脱硫燃料。

61、汽车燃料是汽油、柴油,汽车尾气中主要含有的污染物有:一氧化碳、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的化合物和烟尘。

62、利用和开发新能源主要有: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等,课部分解决化石能源面临耗尽的问题,减少环境污染。

化学方程式

化合反应:

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点燃2MgO现象:(1)发出耀眼的白光(2)放出热量(3)生成白色粉末

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点燃 Fe3O4现象:(1)剧烈燃烧,火星四射(2)放出热量(3)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注意:瓶底要放少量水或细沙,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下来,炸裂瓶底。

3、铜在空气中受热:2Cu + O2△现象:铜丝变黑。

4、铝在空气中燃烧:4Al + 3O2点燃2Al2O3现象: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有白色固体生成。

5、氢气中空气中燃烧或爆炸:2H2 + O2点燃2H2O现象:(1)产生淡蓝色火焰(2)放出热量(3)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6、红(白)磷在空气中燃烧:4P + 5O2点燃2P2O5现象:(1)发出白光(2)放出热量(3)生成大量白烟。

7、硫粉在空气中燃烧:S + O2点燃SO2现象:

A、在纯的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在空气中燃烧(1)发出淡蓝色火焰(2)放出热量(3)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8、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点燃CO2

现象:(1)发出白光(2)放出热量(3)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9、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O2点燃2CO

10、二氧化碳通过灼热碳层:C + CO2高温2CO(是吸热的反应)

11、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 + O2点燃 2CO2现象:发出蓝色的火焰,放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2、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

CO2 + H2O == H2CO3现象:石蕊试液由紫色变成红色。注意:某些非金属氧化物+水→酸如:SO2+ H2O == H2SO3SO3+ H2O == H2SO4

13、生石灰溶于水:CaO + H2O == Ca(OH)2(此反应放出热量

14、无水硫酸铜鉴定水:CuSO4+ 5H2O = CuSO4〃5H2O 现象:白色粉末变成蓝色

15、工业上制盐酸(氢气在氯气中燃烧):H2 + Cl2点燃2HCl

16、溶洞的形成中碳酸钙的溶解:CaCO3+ H2O + CO2== Ca(HCO3)217、制取四氯化硅:Si + Cl2 =SiCl4(液态)

分解反应:

18、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 通电2H2↑+ O2↑

现象:(1)电极上有气泡产生。正氧负氢,氢二氧一(体积比)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负极产生的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19、实验室用双氧水制氧气:2H2O2M n O2 2H2O+ O2↑

现象:有气泡产生,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0、高温锻烧石灰石:CaCO3高温CaO+CO2↑(工业制取氧化钙、二氧化碳)

21、碳酸不稳定而分解:H2CO3 === H2O + CO2↑现象:石蕊试液由红色变成紫色

22、氯化镁电解制取金属镁:MgCl2通电Mg + Cl2↑

23、碳酸氢钠加热分解制纯碱:2NaHCO△Na2CO3+ H2O + CO2↑

24、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2KMnO4△K2MnO4 + MnO2 + O2↑

25、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制氧气:2K C l O3M n O22K C l+3O2↑

26、加热碱式碳酸铜:Cu2(OH)2CO3△2CuO + H2O + CO2↑

现象:绿色粉末变成黑色,试管内壁有水珠生成,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7、硫酸铜晶体受热分解:CuSO4〃5H2O △CuSO4 + 5H2O

28、溶洞的形成碳酸氢钙的分解C a(H C O3)2==C a C O3↓+H2O+C O2↑

29、工业电解氧化铝制取金属铝:2Al2O通电4Al + 3O2↑

30、加热氧化汞:△2Hg + O2↑

31、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2+ Ca(OH)2== CaCO3↓+ H2O CuO+ C△Cu+ CO2↑

CuO+ CO△Cu+ CO2

2CuO+ H2△2Cu+ H2O

(完整word版)初中化学基本内容

化学 一、上海初中化学基本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一、物质的组成和构成 (一)学习要求 1.知道分子和原理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区别和联系,能从原子、分子的角度来认识物质的构成,为进一步从本质上认识物质的变化打下基础。 2.识记元素的概念,分析物质的元素组成,并能判断元素的存在形容。 3.知道地壳中、大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和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4.学会分析物质的组成和构成。 5.知道同素异形现象和同素异形体的概念,识记碳元素的一些常见的同素异形体以及氧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二化学用语 (一)学习要求 1.熟练书写常见的21种元素的符号和名称:H、He、C、N、O、Na、Mg、Al、Si、P、S、Cl、K、Ca、Mn、Fe、Cu、Zn、Ag、Ba、Hg。 2.识记常见的原子团的符号和名称:铵根、硝酸根、氢氧根、硫酸根、碳酸根。 3.知道化合价的概念,熟记常见的元素和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只要求掌握C和Fe的可变化合价)。能熟练运用元素的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能应用元素的化合价判断化学式的正误。 4.能根据物质的化学式求所含元素的化合价。 5.知道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读法;能根据化学反应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并能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 三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质量守恒定律 (一)学习要求 1.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它们的本质区别,会判断比较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知道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做出判断。 2.学会用化学方程式表述各类反应,理解化合、分解、置换和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并能作出判断。3.知道中和反应的概念、中和反应放热,理解中和反应过程中常见指示剂颜色的变化。能书写若干常见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理解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概念和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学会从得氧、失氧角度判断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和氧化剂、还原剂。 5.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意义。 四、溶液 (1)学习要求 1.认识自然界中的物质常以某种分散体系的形态存在。溶液是一种重要的分散体系,在生活、生产和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2.初步理解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常识性了解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并知道它们跟溶液的区别。 3.初步体验自然界中充满了“物质溶解成溶液,溶液中析出溶质”的现象。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掌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知道浓溶液、稀溶液跟饱和溶液、不饱

九年级化学上、下册知识点总结〖全学年〗人教版

中考化学复习知识要点汇总(精品)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大特点P4(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 a.化工生产的原料和产品尽可能无毒、无害或毒性极小; b.反应在无毒、无公害的条件下进行,如采用无毒无害的溶剂和催化剂; c.尽可能采用可再生原料,且原料利用率尽可能最大化, d.副产物或废料最小化,尽可能实现零排放。 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探究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外焰(最明亮、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外焰)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 (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CO2:取下烧杯,迅速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能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成分是相同的,但各种成分的含量不同,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垫石棉网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中考化学专题讲座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中考化学专题讲座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专题讲座一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考点剖析: 1、化学用语 化学用语是化学学科的语言工具,熟悉并熟练应用化学用语,是初中学生应该具有的化学学科基本素质之一,初中化学常见的化学用语有: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对其基本要求是能够理解其意义并能正确书写。 2、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分类 重点掌握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会判断物质的类别并掌握各类物质的读法、写法。 3、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重点掌握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基本概念,并运用这些概念对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进行判别。 4、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理论解释,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去解决实际问题。 中考热点预测 1、元素符号和化学式 用化学用语表示微粒或元素化合价,根据物质名称或指定物质类别书写化学式是较典型的题。近年来联系最新科技信息的题目渐多,一般是根据题目提供的化学式说明新物质的元素组成或分子构成情况。 2、物质的结构和分类 分子、原子、离子定义及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等内容是本部分考查的重点,联系环保、化工等问题,考查物质的类别、组成或构成及隶属关系。在介绍一种新物质或有关环保、毒品或中毒的事件后,要求考生根据题给信息进行讨论和判断,是较新潮的题型。 3、化学方程式 判断化学方程式的正误、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化学方程式的读法等内容是考查的重点,对化学反应类型的考查多与书写方程式相揉和,特别是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是必考点。 4、质量守恒定律 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理论解释是本部分的基础,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是各地中考题中的常见题型,如: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判断化学反应之中某物质的质量变化、求某物质的化学式或推断物质的组成。 说明:本部分内容在各省市中考题中都有,常常作为中考试题的开篇题,考核率为100%,命题的形式有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形式。 复习技巧点拨 1、掌握规律,把好记忆关,在记忆过程中注意总结,增强应变能力和迁移能力。 2、复习时要有所侧重,在中考中,化合价与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是必考知识点,对于这样的精品知识,复习时要重点突破。 3、抓住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上下册全)71675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一、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 做溶液。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一种或几种,可以是固、液、气三态。 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只能是一种,可以是固、液、气三态。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均一性:指溶液各部分的性质、组成完全相同,外观表现为透明、澄清、颜色一致。 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不论放置多久,溶质与溶剂都不会分层。 3、溶液的组成: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注意:(1)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FeSO4为浅绿色Fe2(SO4)3为黄色(2)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3)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溶剂的体积。 (4)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4、、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1)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固体、气体是溶质。 (2)液体溶于液体:有水,水为溶剂,其它为溶质;无水,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 (3)根据名称: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溶剂溶液,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 (4)如果物质在溶解时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生成的能溶解的物质。 二、乳浊液与乳化: 1、乳浊液:指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不均匀、不稳定的混合物。 2、常用的乳化剂: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 三、物质溶解时的热效应: (1)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 (2)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3)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溶解。 课题二、溶解度 一、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 饱和溶液:指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指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时

第一章 化学基本概念和定律习题

第一章 化学基本概念和定律习题 一.选择题 下列有关同位素的说明中,正确的是( ) A. 质量数相等,原子序数不同,化学性质相似 B. 质量数和原子序数都相等,化学性质不同 C. 质量数不相等,原子序数相等,化学性质相似 D. 质量数不相等,原子序数相等,化学性质不同 原子的摩尔质量,正确的描述是指( ) A. 任何一摩尔原子的质量 B. 标况下,一摩尔原子的质量 C. 含有阿佛加德罗数目个原子的质量 D. 数值上等于原子量,单位为g·mol -1的质量 一种未知气体,在一台扩散仪内以15.0mL·s -1的速度扩散,而此仪器内甲烷气体以30.0mL·s -1的速度扩散,则未知气体的分子量为( ) A. 64 B. 32 C. 144 D. 72 完全中和10升0.01mol·L -1 H 2SO 4需NaOH 的物质的量为( ) A. 0.2mol B. 2mol C. 0.5mol D. 0.4mol 与20克SO 3所含氧原子个数相同的CO 2的质量为( ) A. 33克 B. 44克 C. 16.5克 D. 22克 3.1克磷与氯气反应,生成PCl m 和PCl n 混合物,已知PCl m 和PCl n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则PCl m 和PCl n 的物质的量分别为( ) A. 3 B. 2 C. 0.06 D. 0.04 E. 0.05 一定量的某气体于300K 时装入10升密闭容器中,此时压力为91.2kPa ,若温度升高为360K ,容器压缩为原来的3/4,此时压力将变为( ) A. 68.4kPa B. 121.6kPa C. 146kPa D. 73kPa 将等体积的氧气和氢气放入钢瓶中,此时的温度为423K ,压力为20.26kPa , 经点燃爆炸并恢复到原来的温度,则P 总, P 2 O 分别为( )kPa A. 10.133 B. 15.199 C. 5.066 D. 0.1 E. 0.05 将100kPa 压力下的氢气150mL 和45kPa 压力的氧气75mL 装入250mL 的真空瓶,则氢气和氧气的分压分

人教版初中化学基础知识: 基本概念和原理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 基本概念和原理 【知识点精析】 1. 物质的变化及性质 (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②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有时可通过 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 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2. 物质的组成

宏观 元素 组成 微观分子 原子核 质子原子 中子离子 核外电子 原子团:在许多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好像一个原子一样的原子集团。 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 物质的分类 (1)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组成中有两种或多种物质。常见的混合物有:空气、海水、自来水、土壤、煤、石油、天然气、爆 鸣气及各种溶液。 28

纯净物:组成中只有一种物质。 ①宏观上看有一种成分,微观上看只有一种分子; ②纯净物具有固定的组成和特有的化学性质,能用化学式表示; ③纯净物可以是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也可以是多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可分为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稀有气体。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氧化物、酸、碱和盐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有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氧化物可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还可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酸: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氢离子的化合物。酸可分为强酸和弱酸;一元酸与多元酸;含氧酸与无 氧酸等。 碱: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碱可分为可溶性和难溶性碱。盐:电离时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盐可分为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 ì元素符号 ? ?化学式 4. 化学用语í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 1、化学:是一门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物理变化:这种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3、化学变化:这种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4、化学性质: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 活泼性---稳定性、酸性---碱性 5、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6、混和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做混合物。 [ 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7、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8、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 9、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10、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11、有机化合物:(包括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等) 12、无机化合物:(包括酸、碱、盐、氧化物) 13、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14、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反应后生成另一种的反应叫分解反应。 15、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 16、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 17、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 18、还原反应:这种含氧化合物理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 (1) 放热反应:反应后使体系温度升高。 包括:燃烧反应、氧化反应、中和反应、金属与酸反应、CaO与H2O反应等。 (2) 吸热反应:需要在不断提供热量的条件下才能发生的反应。 包括:加热分解制氧气。 19、中和反应: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20、缓慢氧化: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很缓慢,甚至不容易被查觉,这种氧化叫做缓慢氧化。 21、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燃烧。 22、催化剂:这种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 在反应前后不发生变化这种物质叫催化剂(又叫触媒)。催化剂所起的作用叫做 催化作用。 23、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4、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5、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6、相对原子质量:即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 所得的值叫做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7、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8、硬水:含有较多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硬水。 29、软水:不含或含有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软水。 30、化学式:这种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31、合金:在金属中加热融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就可以制得具有金属特征的合金。 32、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中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和物,叫溶液。

(完整)九年级化学上下册全部化学方程式

一、氧气的性质: (1)单质与氧气的反应:(化合反应) 1.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研究空气组成的实验):4P + 5O2点燃2P2O5 2. 硫粉在空气中燃烧:S + O2点燃SO2 3. 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点燃CO2 4. 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O2点燃2CO 5. 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点燃Fe3O4 6. 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点燃2MgO 7. 铜在空气中受热:2Cu + O2点燃2CuO 8. 铝在空气中燃烧:4Al + 3O2点燃2Al2O3 9. 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 + O2点燃2H2O (2)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 10. 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 + O2点燃2CO2 11. 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 2O2点燃CO2 + 2H2O 12. 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 + 3O2点燃2CO2 + 3H2O (3)氧气的来源: 13.玻义耳研究空气的成分实验2HgO 加热Hg+ O2↑ 14.加热高锰酸钾:2KMnO4加热K2MnO4 + MnO2 + O2↑(实验室制氧气原理1) 15.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条件下分解反应:2H2O22 MnO 2H2O+ O2↑(实验室制氧气原理2) 16.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加热条件下反应制氧气

2KClO 3加热 2MnO 2KCl+3O 2 ↑(实验室制氧气原理3) 二、自然界中的水: 17.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研究水的组成实验): 2H 2O 通电 2H 2↑+ O 2 ↑ 18.生石灰溶于水:CaO + H 2O == Ca(OH)2 19.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H 2O + CO 2==H 2CO 3 三、质量守恒定律: 20.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 2 点燃2MgO 21.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 + CuSO 4 === FeSO 4 + Cu 22.氢气还原氧化铜:H 2 + CuO 加热Cu + H 2O 四、碳和碳的氧化物: (1)碳的化学性质 23. 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 2 点燃CO 2 24.木炭还原氧化铜:C+ 2CuO 高温2Cu + CO 2↑ 25. 焦炭还原氧化铁:3C+ 2Fe 2O 3 高温4Fe + 3CO 2↑ (2)煤炉中发生的三个反应:(几个化合反应) 26.煤炉的底层:C + O 2 点燃CO 2 27.煤炉的中层:CO 2 + C 高温2CO 28.煤炉的上部蓝色火焰的产生:2CO + O 2点燃2CO 2 (3)二氧化碳的制法与性质: 29.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实验室制二氧化碳): CaCO 3 + 2HCl == CaCl 2 + H 2O + CO 2↑

最新整理初三化学教学20中考化学基本概念与原理专题复习教案1.docx

最新整理初三化学教学20 中考化学基本概念与原理 专题复习教案1 概念和原理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诗句包含化学的是……………………………………………………() A、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 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 C、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下列微粒中,能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是…………………………………() A、H B、H+ C、2H D、H2 3.下列各组物质中,都属于混合物的是……………………………………() A、海水、水银 B、不锈钢刀具、铁矿石 C、干冰、冰水混合物 D、氧化铁、铁锈 4.下列物质用途中,既利用了该物质的物理性质,又利用了该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A、用澄清石灰水验证二氧化碳 B、用石灰乳和硫酸铜溶液来制波尔多液 C、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 D、用铁矿、焦炭、石灰石来炼铁 5.某物质经分析只含有一种元素,则它是…………………………………() A、一定是纯净物 B、一定是混合物 C、可能是化合物 D、可能是单质 6.历届奥运会开幕式上,火炬中的可燃物为丁烷(C4H10),它燃烧火苗高且亮,在白天,200米以外也能清晰可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丁烷是由碳、氢元素组成;②丁烷由丁烷分子构成;③丁烷分子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④丁烷由4个碳原子和10个氢原子构成;⑤丁烷分子由碳原子和氢原子构成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⑥ 7.使25g甲物质与5g乙物质充分反应,所得混合物中含有10g甲和11g丙,还有另一种新物质丁,如甲、乙、丙、丁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0、20、44、18,其化学式分别用A、B、C、D表示,则下列化学方程式正确提………………() A、A+B=C+D B、A+2B=2C+D C、2A+B=2C+D D、2A+B=C+2D 8.下列物质混合后能形成溶液的是………………………………………() A、氯化钠固体和汽油 B、冰水 C、碘晶体与酒精 D、油脂和水 9.下图是水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的示意图,从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A、一个水分子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B、水分解后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分子数比为2:1 C、水分解过程中,分子的种类不变 D、水分解过程中,原子的数目不变 10.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一定大于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B、向水中加入稀有硫酸可增强溶液的导电性 C、少量的固体物质溶于水形成的稀溶液的沸点比水低 D、蒸发溶剂能析出溶质的原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11.某同学观察了如右图所示的实验后,得出以下结论,你认为其中不合理的是() A、氯化氢分子和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初三化学专题复习-基本概念和理论

/初三化学(下)总复习测试卷(一) 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S:32 C:12 一、选择题:以下各题,只有一个符合要求的答案(每小题2分,共30分) 1、市场上销售的食盐种类有加钙盐、加锌盐、加碘盐等,这里的“钙”、“锌”、“碘”是指( ) A 、分子 B 、元素 C 、单质 D 、阴离子 2、下列现象,不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①有水滴产生的过程 ②浓硫酸放在空气中质量增加了 ③碳酸氢铵露置空气中质量减轻了 ④爆炸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3、下列变化中,可以用来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可分的是( ) A 、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氮气和氧气 B 、分解液态水得到氢气和氧气 C 、分离KNO 3和NaCl ,得到KNO 3晶体 D 、对天然水加热时有气泡冒出 4、已知用碳还原烘干的铬酸钠可制得氧化铬4Na 2CrO 4+4C+O 2==4Na 2CO 3+2Cr 2O 3,在这反应前后的两种含铬的化合物中,铬的化合价依次是( ) A 、7、3 B 、6、3 C 、6、5 D 、5、6 5、下列各组物质中,在物质分类里前者从属于后者的是( ) A 、纯净物、混合物 B 、氧化物、化合物 C 、单质、化合物 D 、金属、非金属 6、过氧化氢(H 2O 2)是隐形眼镜的洗液成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它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B 、它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构成 C 、它由两个氢元素和两个氧元素构成 D 、它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7、一个CO 分子的质量为a 千克,其中氧原子的质量为b 千克,若以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则CO 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A 、b a a -8 B 、b a a -12 C 、b a a -16 D 、b a a -32 8、将下列物质分别加入或通入到水中,所得溶液pH 小于7的是( ) A 、CuO B 、CaO C 、CO 2 D 、NaCl 9、使25克甲与5克乙充分反应,所得混合物中含10克甲和11克丙,还有另一种新物质丁,若甲、乙、丙、丁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0、20、44、18,其化学式分别用A 、 B 、 C 、 D 表示,则下列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A+B==C+D B 、A+2B==2C+D C 、2A+B==2C+ D D 、2A+B==C+2D 10、现代医学证明,人类牙齿由一层称为碱式磷酸钙的坚硬物质保护着。碱式磷酸钙 的化学式中除钙离子外还含有一个氢氧根离子和三个磷酸根离子(PO 43-),则其化学式正 确的是( ) A 、Ca 2(OH)(PO 4)3 B 、Ca 3(OH)(PO 4)3 C 、Ca 4(OH)(PO 4)3 D 、Ca 5(OH)(PO 4)3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整理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整理 Ⅰ、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一、阿伏加德罗定律 1.内容: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即“三同”定“一同”。 2.推论:(1)同温同压下,V1/V2=n1/n2 同温同压下,M1/M2=ρ1/ρ2 注意:①阿伏加德罗定律也适用于不反应的混合气体。②使用气态方程PV=nRT有助于理解上述推论。 3、阿伏加德罗常这类题的解法: ①状况条件:考查气体时经常给非标准状况如常温常压下,1.01×105Pa、25℃时等。 ②物质状态:考查气体摩尔体积时,常用在标准状况下非气态的物质来迷惑考生,如H2O、SO3、已烷、辛烷、CHCl3等。 ③物质结构和晶体结构:考查一定物质的量的物质中含有多少微粒(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常涉及稀有气体He、Ne等为单原子组成和胶体粒子,Cl2、N2、O2、H2为双原子分子等。晶体结构:P4、金刚石、石墨、二氧化硅等结构。 二、离子共存 1.由于发生复分解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有气体产生。如CO32-、SO32-、S2-、HCO3-、HSO3-、HS-等易挥发的弱酸的酸根与H+不能大量共存。(2)有沉淀生成。如Ba2+、Ca2+、Mg2+、Ag+等不能与SO42-、CO32-等大量共存;Mg2+、Fe2+、Ag+、Al3+、Zn2+、Cu2+、Fe3+等不能与OH-大量共存;Fe2+与S2-、Ca2+与PO43-、Ag+与I-不能大量共存。 (3)有弱电解质生成。如OH-、CH3COO-、PO43-、HPO42-、H2PO4-、F-、ClO-、AlO2-、SiO32-、-、C17H35COO-、 等与H+不能大量共存;一些酸式弱酸根如HCO3-、HPO42-、HS-、H2PO4-、HSO3-不能与OH- 大量共存;NH4+与OH-不能大量共存。 (4)一些容易发生水解的离子,在溶液中的存在是有条件的。如AlO2-、S2-、CO32-、C6H5O-等必须在碱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如Fe3+、Al3+等必须在酸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这两类离子不能同时存在在同一溶液中,即离子间能发生“双水解”反应。如3AlO2-+Al3++6H2O=4Al(OH)3↓等。 2.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具有较强还原性的离子不能与具有较强氧化性的离子大量共存。如S2-、HS-、SO32-、I-和Fe3+不能大量共存。 (2)在酸性或碱性的介质中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如MnO4-、Cr2O7-、NO3-、ClO-与S2-、HS-、SO32-、HSO3-、I-、Fe2+等不能大量共存;SO32-和S2-在碱性条件下可以共存,但在酸性条件下则由于发生2S2-+SO32-+6H+=3S↓+3H2O反应不能共在。H+与S2O32-不能大量共存。 3.能水解的阳离子跟能水解的阴离子在水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双水解)。 例:Al3+和HCO3-、CO32-、HS-、S2-、AlO2-、ClO-等;Fe3+与CO32-、HCO3-、AlO2-、ClO-等不能大量共存。4.溶液中能发生络合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如Fe2+、Fe3+与S-不能大量共存;Fe3+与不能大量共存。 5、审题时应注意题中给出的附加条件。 ①酸性溶液(H+)、碱性溶液(OH-)、能在加入铝粉后放出可燃气体的溶液、由水电离出的H+或OH-=1×10-10mol/L的溶液等。 ②有色离子MnO4-,Fe3+,Fe2+,Cu2+,Fe(S)2+。 ③MnO4-,NO3-等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 ④S2O32-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S2O32-+2H+=S↓+SO2↑+H2O ⑤注意题目要求“大量共存”还是“不能大量共存”。 6、审题时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溶液的酸性对离子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如:Fe2+与NO3-能共存,但在强酸性条件下(即Fe2+、NO3-、H+相遇)不能共存;MnO4-与Cl-在强酸性条件下也不能共存;S2-与SO32-在钠、钾盐时可共

我对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认识

我对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认识 摘要】初中化学是化学的启蒙教育,在概念的形成和运用上更凸显了概念的重 要性。死记硬背的方式会对以后的化学教学有所阻碍更多的是影响了学生学习化 学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是对于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方法谈了一些简单的认识。 【关键词】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1-0075-01 在这几年的初中化学教学中关于化学的基本概念的落实问题上一直在困扰着我。学生如果是靠死记硬背的记忆概念就显得很牵强,而且会使学生有抵触情绪,冲淡学习化学的兴趣,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可以轻松牢记化学的基本概念,并且还 可以让学生保持着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兴趣?关于这个问题我有一些自己简单认识。 一、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忽略概念形成的过程,那是对概念的定义进行生搬硬套的传授,学 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概念的本质,学生只是学习了一些词语,会背诵概念的词句, 在做题时虽然也可以解答习题,但实际上学生只是用概念的规律对习题做出判断,那不是真正有意义的构建了概念,那应该叫做一种条件反射。当遇到一些概念的 灵活与运用的问题和概念的外延的一些问题上就会显得很被动的。因此,化学基 本概念教学的基本原理应是注重学生概念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 可以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分析归纳,形成基本概念适的条件使学生自主建构意义 形成概念。 教师应该注重对情景的设置和提出有效的问题,并引导学生从一定的方向对 情景进行分析,发现情景中的问题,学生若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说明学生明确 了学习的任务,有了明确的思维方向,也就为学生自主建构概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概念时,教师列出几个在四大反应范围内的和不在四大 基本反应范围的氧化还原反应的例子,当学生首先按以前的经验给这些反应分类,但当他们用原有的思维方式去分析这项反应遇到困难时,必然会产生用新的方式 去理解这些反应的动机,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指导学生从 化合价变化的角度去观察,如果发现这些反应其实只有两类,这时学生基本上就 形成了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内容的认识。此时学生应能对所选择的信息形成概括,应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述或接受前人的描述语言,从而完成对概念的建构。 二、通过实验渗透概念 初三的化学是启蒙教育,学生初次接触化学,就这个原因往往对概念理解不深,习惯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教师尽可能地加强直观教学,增加课堂实验, 让每个学生都能直接观看到实验现象,加强直观性,增强学生对概念的信度。同 时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概念。 三、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对于抽象的概念,在没有化学实验的基础上应该应适当的比喻或指导学生自 学去获取知识。合适的比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分子这一概念时,可以让学生先去想象分子的样子,可以在纸上凭着自己的想象画出自己心目中的 分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微观意识。再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一些现象:为什么我们能闻到花的香味?为什么卫生球放久了会慢慢变小?烟雾的扩散等。 让学生从宏观的感觉中去体会微观粒子的性质,理解分子论概念。元素是一个很 抽象的概念,在建立元素概念时,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先让学生回忆原子及原子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上下册全)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化学家及他们的重要贡献 (1)道尔顿的原子论和阿伏加德罗的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2)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2)拉瓦锡是最早得出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科学家。 (3)张青莲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 (4)侯德榜是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发明联合制碱法。 3.绿色化学:无毒无害的原料及条件,减少废物排放,最好是零排放,产品要环保健康安全。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判断变化依据:有无其它(新)物质生成。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课题2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实验为基础。学习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现象:蜡烛逐渐熔化,燃烧,发出红光,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2、产物:二氧化碳、水 检验: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变模糊或有水珠出现)

九年级化学上下册各单元知识点汇总

九年级化学上下册各单元知识点汇总 (精心记忆,决胜中考,2013.3)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装置气密性检查: 装置气密性检查:先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紧贴容器外壁,稍停片刻,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掌,导管口部有水柱上升,稍停片刻,水柱并不回落,就说明装置不漏气。 2、物质的加热 (1)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应略下倾斜,试管受热时先均匀受热,再集中加热。 (2)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 3、过滤: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可能原因有: ①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②倾倒液体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③滤纸破损 4、量筒的使用:视线与凹液面的最底处保持水平。若仰视刻度,读数比实际小;若俯视刻度,读数比实际大。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1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a、可燃物要求:足量且反应后生成物是固体(常见的用红磷) b、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 c、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d、结论:O2约占空气体积的1/5。 剩余气体(氮气)的化学性质有: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不和红磷反应。物理性质有:无色气体,难溶于水。 e、注意: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 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原因:产物是气体,压强差小,实验不准确。(可改进装置,在集气瓶底部装氢氧化钠溶液) (2)空气的污染及防治: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O2、NO2)和烟尘等 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2、氧气(1)氧气的化学性质:支持燃烧,供给呼吸 *铁燃烧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细砂的目的:防止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 硫燃烧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的目的:防止空气污染。 (3)氧气的制备: A、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物理变化) B、实验室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2H2O2 MnO 2 ====2H 2 O+O 2 ↑ MnO2 2KClO3=====2KCl+3O2↑2KMnO4 △ ====K2MnO4+MnO2+O2↑△ (4)气体制取与收集装置的选择 发生装置:决定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收集装置:决定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6)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 8、常见气体的用途: ①氧气:供呼吸(如潜水、医疗急救) 支持燃烧(如燃料燃烧、炼钢、气焊)

九年级化学期末基本概念复习学案三教案

九年级化学期末基本概念复习学案三教案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化学期末复习:基本概念(三) 【基本概念整理】 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 成、、、的物;但溶液不一定 色,某些溶液具有导电性是因为,金属导电的原因 溶液的凝固点比纯水,沸点比纯水 2.溶于水吸热的物质溶于水放热的物质 有、、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硝酸钾为例)。 ①②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①②③ 4.溶解度表 示 。 概念中的四要素:①②③④ 5.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越;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越 影响固体溶解度因素有(1) (2) 6.用洗洁精、肥皂、洗发水、沐浴液洗去油污是作用,形成液; 用酒精、汽油洗去油污是 作用;形成液;用热的纯碱、氢氧化钠洗去油污是 发生变化。 7.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1)用固体配:步 骤、、、装瓶并贴标签 仪器、、、、、(2)用浓溶液配:步骤、、、装瓶并贴标签仪器、、、 8.溶液中有颜色的离子:浅绿色棕黄色蓝色 紫红色 9.混合物的分离 适用范围:难溶固体与液体分离 过滤 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混合物 的分离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 (即冷却结晶)较大的固体物质 结晶 蒸发结晶: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 不大的固体物质 10.固体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溶解度是衡量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尺度,是溶解 性的定量表示方法。

溶解性难溶微溶可溶易溶 溶解度\g ﹤~1 1~10 ﹥10 【基础题训练】 1.将下列物质放在盛有水的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蔗糖 B.食盐 C.纯碱 D.冰块 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快。现有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 27%的硫酸溶液与足量的锌粒反应,为了减缓化学反应的速率,而又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质量,可向该溶液中加入适量的 ( ) A.水 B.盐酸溶液? C.氯化钾溶液? D.碳酸钠溶液3.在配制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的过程中,导致溶液中氯化钠质量分数小于10%的原因可能是 ①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②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蒸馏水润洗③ 在托盘天平的左盘称取氯化钠时,游码不在零位置就调节天平平衡,后将游码移动得到读数④盛装溶液的试剂瓶用蒸馏水润洗⑤氯化钠晶体不纯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 4.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不相等 B.t2℃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t1℃州,在100g水中放入60g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7.5% D.t2℃时,分别在100g水中各溶解20g甲、乙,同时降低温度,甲先达到饱和 5.t℃时,向一支盛有g熟石灰的试管内加入10mL水,充分振荡后,静 置,试管底部仍有未溶解的白色固体。对于试管内上层澄清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溶液是t℃时的饱和溶液B.升高温度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等于gD.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等于1% 6.在25℃时,向饱和澄清石灰水中加入少量氧化钙,恢复到25℃,关于该溶液的下列说法 中正确的是 () A.溶质的质量减少 B.溶剂的质量不变 C.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D.溶质的质量分数 增大 7.右图A、B、C为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时, 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顺序是 (1)t 2 ℃时的等质量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 (2)将t 2 分别降到0℃时,析出溶质最多的是, 无溶质析出的是。 (3)当 A中含有少量B时为了得到纯净的A,可采用 的方法。

化学高考化学基础知识汇总

第一部分化学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 一.物质的组成、性质与分类: (一)掌握基本概念 1.分子 分子就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1)分子同原子、离子一样就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按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可分为: 单原子分子如:He、Ne、Ar、Kr… 双原子分子如:O2、H2、HCl、NO… 多原子分子如:H2O、P4、C6H12O6… 2.原子 原子就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确切地说,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 (1)原子就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与分子的基本微粒。 (2)原子就是由原子核(中子、质子)与核外电子构成的。 3.离子 离子就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离子可分为: 阳离子:Li+、Na+、H+、NH4+… 阴离子:Cl–、O2–、OH–、SO42–… (2)存在离子的物质:

①离子化合物中:NaCl、CaCl2、Na2SO4… ②电解质溶液中:盐酸、NaOH溶液… ③金属晶体中:钠、铁、钾、铜… 4.元素 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类原子的总称。 (1)元素与物质、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物质就是由元素组成的(宏观瞧);物质就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微观瞧)。 (2)某些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单质(性质、结构不同)—同素异形体。 (3)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质量分数各不相同,占前五位的依次就是:O、Si、Al、Fe、Ca。 5.同位素 就是指同一元素不同核素之间互称同位素,即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类原子互称同位素。如H有三种同位素:11H、21H、31H(氕、氘、氚)。 6.核素 核素就是具有特定质量数、原子序数与核能态,而且其寿命足以被观察的一类原子。 (1)同种元素、可以有若干种不同的核素—同位素。 (2)同一种元素的各种核素尽管中子数不同,但它们的质子数与电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因而它们的化学性质几乎就是相同的。 7.原子团 原子团就是指多个原子结合成的集体,在许多反应中,原子团作为一个集体参加反应。原子团有几下几种类型:根(如SO42-、OHˉ、CH3COOˉ等)、官能团(有机

初三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专项练习题

初三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相对原子质量:K-39 I-127 0-16 C-12 H-1 Fe-56 S-32 Al-27 一、选择题(每一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汽油挥发 B.木炭燃烧 C.冰融化成水 D.矿石粉碎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融化成水 B.铁生锈 C.豆磨成豆浆 D.汽油挥发 3、下列典故中,从物质变化的角度分析,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A.司马光砸缸 B.凿壁偷光 C.火烧赤壁 D.铁杵磨成针 4.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 ) A.干净无污染的空气 B.干冰 C.冰和水的混合物 D.液态氢 5.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 A.核外电子数 B.中子数 C.质子数 D.最外层电子数 6.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有些水果和花的香虽有一定距离,仍能闻到,这一现象说明( ) A.分子很大 B.分子分裂成更小的原子 C.分子间有间隔 D.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7.化学反应前后肯定不变的是( ) A.物质的种类 B.分子的种类 C.原子的种类 D.分子的数目 8.下列各组物质或其主要成分的名称(或俗称)与化学式一致的是( ) A.大理石、CaCO3 B.纯碱、NaOH C.熟石灰、CaO D.烧碱、NaCl 9.在空气的成分中,约占空气体积1/5的气体是( ) A.氮气 B.稀有气体 C.氧气 D.二氧化碳 10.在 M + 2O2 == 2CO2 + 2H2O 中,依质量守恒定律可以判断M为( ) A.CH3OH B.C2H5OH C.CH3COOH D.CH4 1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B.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构成的 C.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D.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 12.在一定条件下,分解高锰酸钾、氯酸钾、过氧化氢三种物质,都可以得到氧气。说明这三种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