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论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57.00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价值论研究

李昱东

西北大学理论经济学人才培养基地2011级

在生活中,价值是一个经常被提及的词语,它作为人们逻辑思维中一个基础性的概念长期存在于我们的生活里。经常会听到人们说这样的话,“这种方法有什么价值?”“这本书对我有什么价值?”“这幅画真贵!不过它的价值很高。”每当做出一个决定时我们也总会认定“这样做才是最有价值的”。“价值”,似乎对我们来说无比重要。那么,什么是价值呢?它是银行保险柜里储存的货币?还是享受一顿美餐之后的满足?或者是商品价签上标明的数字?我们从经验与推测中是否能得出准确的定义?这个抽象的概念引发我们无限的猜想,我认为,要找到价值本源的答案还需要借助经济学的力量。经济学家们似乎从经济学诞生之日起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价值的讨论,从价值本源到价值形成,再到价值的分配,经济学家们深刻独到而又对立鲜明的观点深深的影响了人们对价值问题的认识。他们根据自己所处时代的环境差异以及自身认识的差异,结合价值论的经济学分析,提出了各不相同的价值论观点。这些观点简洁生动,各具特色,不失为经济学发展史上的一座座里程碑。本文就将围绕他们的这些观点和看法,讨论什么才是价值,它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形成过程如何,以及它们最终是怎样被分配的。

价值从哪里来?——劳动价值论

重农主义:土地中的财富,劳动价值论的起点

18世纪的法国正经历寒冬。路易十四国王连年征战、挥霍无度,到1715年他去世时,法国已负债34.6亿法郎,人们的生活贫困潦倒,农民的日子更是苦不堪言。更不幸的是重商主义者在法国极力鼓吹金银与财富同等的价值观念,认为货币就是金银,金银即是价值,所以货币等于价值。他们主张通过各种手段将金银留在国内,政府干预限制进口,兴建工业扩大出口,但却忽视了当时这个国家最基础的产业——农业。尤其是路易十六时代主管经济的首相柯尔培尔,他提出实行粮食进口免税和出口征税的政策来降低农产品的价格,从而降低工业品生产成本以达到提升工业品出口竞争力的目的。但这种以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为代价来片面发展工商业的政策最终导致了法国农业凋敝,农民破产,使这个国家陷入了更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重商主义也在柯尔培尔下台的同时退出了历史舞台。

雨过总会天晴,法国在经历过重商主义带来的浩劫后迎来了希望的曙光——重农主义。百废待兴的法国需要重农主义,它的诞生就是为了探讨国民经济活动规律以制定克服国民经济危机的方针政策。重农主义思想也是剩余价值论发展的理论起点,它认为,财富即物质产品、使用价值,财富来源于生产。农业是唯一生产财富的部门,原因就是只有农业既生产物质产品,又能将投入的使用价值以增加的方式产出,表现出来就是财富总量的增加,即产生了“剩余”。重农主义的经济学家们认为工业只是变更或组合已存在的物质形态,而商业只是变更其交易市场的时间和地点,二者都不创造财富。这种看法在工业革命还未对

其生产体制造成质变性影响时是合理的,当时的法国还是一个农业国家,因此主张发展农业生产才是对当时社会经济情况的合理判断。

使用价值投入到农业中会产出更多的使用价值,重农主义把使用价值投入和产出的差额称为“纯产品”,而“纯产品”即是我们所说的剩余价值。农民将种子与肥料等使用价值投入土地之中,等到收获季节又从土地中获取了更多的粮食,即更多的使用价值,从现象来看,是土地使得使用价值由少变多,农民因耕作这片土地而得到了增加的使用价值,因此,剩余价值以地租的形式表现出来。

剩余价值的提出解决了当时社会财富循环的问题,人们被分为三个阶层,“生产阶级,土地所有者阶级以及不生产阶级”。生产阶级指农民和农场主,他们是财富的创造者;不生产阶级指手工业者和工商业者,他们不生产价值,其工资通过其他两个阶级的消费得到补偿;土地所有者指地主、国王与教会,他们同样不生产价值,而是通过占有土地而占有价值,在以消费的方式将价值分配给其他阶级,从而使生产得以继续。剩余价值的提出也同样开创了价值理论的新纪元,为劳动价值论的诞生打下了理论基础。

重农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在当时的法国是先进的,它使得农业在法国找回了应有的地位,大规模资本主义农业的兴起保障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引领了法国经济走出萧条与混乱,重新踏上正轨。但这一主张也是必然会失败的,首先它解决的是封建制度下农业化国家的经济问题,当工业化的脚步到来,其理论的逻辑基础就会被破坏。其次重农主义在封建王朝专制的时期招致了封建贵族的不满,虽然贵族们凭借特权获得地租的权利并未被质疑,但是他们却非常明智的预见到了重农主义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会导致土地所有阶级的贫穷和资产阶级的崛起。因此,重农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并没有使一个先进统治阶级取代另一个落后的统治阶级,完成这项工作的是1879年的法国大革命。

古典学派:劳动与土地的结合,劳动价值论的诞生

在最终克服了封建主义的桎梏并度过了重商主义的过渡期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达到巅峰。在18世纪后段和19世纪初,首先发生在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工业革命十分明显的体现出了其固有的经济特征,这种生产方式在19世纪扩展到了欧洲的其他地方。蒸汽机的发明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纺织工业、钢铁工业的蓬勃发展及贸易市场的开辟使欧洲国家的财富迅速膨胀。从1780年到1850年,英国人均国民产出每年平均增长1.0%到1.5%,人均国民产出在半个世纪之内翻了一番。这样的社会经济催生出了新一代的经济学理论,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应运而生。

说起古典学派和劳动价值论,不得不提到它的先驱威廉·配第。配第的财富观和价值论深深的影响了后世经济学派的思想。配第提出“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说明了财富是由土地和劳动共同创造的。配第将劳动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金银的劳动;而另一类则是生产其他普通商品的劳动。他认为,不仅普通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劳动,而且货币的价值量也是由劳动量所决定的,这就克服了重商主义“货币即金银,金银即价值”的错误观点。配第指出,一定量的商品和一定量的货币之所以可以想交换,是因为其包含相同的劳动量,因此劳动量就是货币与其他商品比较的基础。配第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中第一次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工资、地租、利息以及货币的呢过经济范畴,为后世对劳动价值论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接下来论述的是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斯密继承了配第关于价值来源的看法,认为物品的价值或真实价格是由劳动决定的,并指出在进行商品交换时,是按照两种商品所含的劳动量进行等价交换的。但是,他未能阐述劳动量应该如何核算,因此再分配中他不得不寻求其他论述方法。正如他自己所说:“虽然劳动是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