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伤亡事故的分类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4
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首先,化工厂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充分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对于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没有及时进行排查和整改。
例如,部分设备的保养维护工作没有按照相关标准和规定进行,导致设备在运转中出现故障,引发了事故的发生。
其次,工人在操作设备时缺乏足够的安全培训和指导,对于安全操作流程和应急处理措施掌握不够充分。
这导致了工人在遇到设备故障或突发情况时无法及时正确地进行相应的应对,增加了事故发生的风险。
此外,化工厂管理层对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监督,在日常生产中出现了一些违规行为,如擅自调整设备工作参数、使用不合规的操作方法等,这些行为直接增加了事故的发生可能性。
综合来看,这起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是由于化工厂在安全管理和安全生产方面存在严重问题所导致。
企业管理层对安全生产的重视不足,对于安全风险的认识不够充分,安全管理制度和培训教育工作存在漏洞。
为了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化工厂需要从管理层到基层员工都要重新审视安全生产,加强安全管理意识、加强安全培训和教育,规范操作流程,加强设备维护保养,切实保障员工的安全生产权益。
同时,政府监管部门也需要加强对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督,确保企业能够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很显然,这起化工厂的安全生产事故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声誉和形象,也给受害的工人及其家属带来了无法弥补的创痛。
因此,化工厂必须从管理体系、技术装备、员工培训等多个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确保再次发生类似事故。
首先,化工厂需要加强安全管理意识,形成从高层管理到基层员工都积极参与的安全生产文化。
管理层要充分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将安全生产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确立安全生产责任制,设置安全生产目标,并将其纳入绩效考核体系。
同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完善安全生产制度和规范,并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评估,有效发现和解决安全隐患。
其次,化工厂需要加强技术装备的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
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安全生产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然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给企业和个人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本文将通过对几个典型的安全生产事故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事故发生的原因、教训以及预防措施,以期为广大企业和从业人员提供有益的借鉴。
案例一:某化工厂爆炸事故事故经过在某年某月某日,某化工厂的一个生产车间发生了剧烈的爆炸。
事故发生时,现场有多名工人正在进行生产作业。
爆炸瞬间,火光冲天,浓烟滚滚,整个车间被夷为平地。
事故造成了多人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
事故原因分析1、违规操作经过调查发现,事故发生前,操作人员在未严格按照操作规程的情况下,擅自对生产设备进行了调整,导致了化学反应失控。
2、设备老化该化工厂的部分生产设备长期运行,未得到及时的维护和更新,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化工厂的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日常安全检查流于形式,未能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
事故教训1、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熟悉操作规程,不得擅自违规操作。
2、加强设备维护和更新企业要定期对生产设备进行检查、维护和更新,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
3、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预防措施1、强化安全培训定期组织员工参加安全培训,包括操作规程、应急处理等方面的内容,使员工充分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
2、建立设备档案对每台设备建立详细的档案,记录设备的运行、维护和维修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设立专门的安全监督部门,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并纠正违规行为。
案例二:某建筑工地坍塌事故事故经过在某建筑工地,一座正在施工的高楼突然发生坍塌。
当时,有许多工人在现场作业,事故造成了多人被埋,伤亡惨重。
事故原因分析1、施工方案不合理施工单位在制定施工方案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地质条件和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导致施工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安全生产事故分级
安全生产事故分级是根据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一般分为以下等级:
1. 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2. 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3. 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4. 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可以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事故等级划分的补充性规定。
本条第一款所称的“以上”包括本数,所称的“以下”不包括本数。
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复习资料:事故的分类为了对事故进行调查和处理,必须对事故进行归纳分类,至于如何分类,由于研究的目的不同,角度不同,分类的方法也就不同。
主要有以下分类方法:一、依照造成事故的责任不同,分为责任事故和非责任事故两大类责任事故,指由于人们违背自然规律、违反法令、法规、条例、规程等不良行为造成的事故。
非责任事故,指不可抗拒自然因素或目前科学无法预测的原因造成的事故。
二、依照事故造成的后果不同,分为伤亡事故和非伤亡事故造成人身伤害的事故称为伤亡事故。
只造成生产中断、设备损坏或财产损失的事故称为非伤亡事故。
三、依事故监督管理的行业不同,分为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工矿商贸企业伤亡事故)、火灾事故、道路交通事故、水上交通事故、铁路交通事故、民航飞行事故、农业机械事故、渔业船舶事故、煤矿事故、非煤矿山事故、危险化学品事故、特种设备事故、建筑施工事故、冶金机械事故、烟花爆竹、民用爆破器材爆炸事故等等。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直接监管的是工矿商贸企业的安全生产,综合协调消防、道路交通、水上交通、铁路交通、民航飞行、农业机械和渔业船舶的安全生产。
每个行业对事故都有详细的分类。
四、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工矿商贸企业事故)分类《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对企业职工伤亡事故,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工矿商贸企业伤亡事故的分类,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
1.按事故类别分。
(1)物体打击。
(2)车辆伤害。
(3)机械伤害。
(4)起重伤害。
(5)触电。
(6)淹溺。
(7)灼烫。
(8)火灾。
(9)高处坠落。
(10)坍塌。
(11)冒顶片帮。
(12)透水。
(13)放炮。
(14)火药爆炸。
(15)瓦斯爆炸。
(16)锅炉爆炸。
(17)容器爆炸。
(18)其他爆炸。
(19)中毒和窒息。
(20)其他伤害。
2.按伤害程度分。
(1)轻伤。
(2)重伤。
(3)死亡。
五、按事故所属行业分类。
一、内容提要:
检验应考人员对伤亡事故统计与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对事故责任的划分原则、程序;对事故处理的有关规定的熟悉程度;
二、重点、难点:
1. 掌握伤亡事故的分类。
2.熟悉事故性质认定的原则和程序;
3.掌握安全生产伤亡事故的分析方法和事故性质的认定方法。
4.了解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以及安全生产法的有关内容;
5.熟悉安全生产事故责任认定和处理的依据;
6.掌握事故处理意见的形成方法及要求。
三、内容讲解:
三、事故伤害损失工作日标准
事故伤害损失工作日的计算,在国家标准《事故伤害损失工作日标准》(GB/T15499—1995)中给出了比较详细的说明。
该标准于1995年10月1日实施。
标准规定了定量记录人体伤害程度的方法及伤害对应的损失工作日数值。
该标准适用于企业职工伤亡事故造成的身体伤害。
标准共分以下方面来计算损失工作日:
(1)肢体损伤。
(2)眼部损伤。
(3)鼻部损伤。
(4)耳部损伤。
(5)口腔颌面部损伤。
(6)头皮、颅脑损伤。
(7)颈部损伤。
(8)胸部损伤。
(9)腹部损伤。
(10)骨盆部损伤。
(11)脊柱损伤。
(12)其他损伤。
在每一类中又有许多小的类别,在计算事故伤害损失工作日时,可以从大类到小类进行查表得到。
四、伤亡事故的分类
目前,对事故的分类大致有以下几种分类:按严重程度分类、按伤害部位分类、按受伤性质分类、按事故起因物分类、按不安全状态分类以及按不安全行为分类。
为便于对事故进行调查与处理,在调查事故时通常按严重程度对事故进行分类。
对于事故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一般用伤亡人数和经济损失两项指标来进行衡量。
我国有关法规、标准中对伤亡事故的严重程度分类规定如下:
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分类
该标准中对伤亡事故定义为:企业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
按伤害程度分类:轻伤(指损失工作日低于105 日的失能伤害)、重伤(指相当于规定损失工作日,等于和超过105 日的失能伤害)及死亡。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按严重程度分为:
(1)轻伤事故。
指只有轻伤的事故。
(2)重伤事故。
指有重伤无人员死亡的事故。
(3)死亡事故。
又分为重大伤亡事故(指一次死亡1—2人的事故);特大死亡事故指一次死亡3人以上(含3人)的事故。
2.《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分类
《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中对特别重大事故定义如下: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特别重大人身伤亡或者巨大经济损失以及性质特别严重、产生重大影响的事故。
在《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有关条文解释中具体如下:
(1)民航客机发生的机毁人亡(死亡40人及其以上)事故。
(2)专机和外国民航客机在中国境内发生的机毁人亡事故。
(3)铁路、水运、矿山、水利、电力事故造成一次死亡50人及其以上,或者一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l 000万
元及其以上的。
(4)公路和其他发生一次死亡30人及其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在500万元及其以上的事故(航空、航天器科研过程中发生的事故除外)。
(5)一次造成职工和居民100人及其以上的急性中毒事故。
(6)其他性质特别严重产生重大影响的事故。
3.《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中的分类
在《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国务院令第75号)有关问题的解释中称伤亡事故是指“职工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事故”
人身伤害事故是指职工在本岗位劳动,或虽不在本岗位劳动,但由于企业的设备和设施不安全、劳动条件和作业环境不良,所发生的轻伤、重伤、死亡事故。
(1)轻伤事故。
指职工负伤后休一个工作日以上,构不成重伤的事故。
(2)重伤事故:指一次事故中发生重伤(包括拌有轻伤)、无死亡的事故
(3)死亡事故。
指一次事故中死亡职工1~2人的事故。
(4)重大死亡事故:指一次死亡3人以上(含3人)的事故。
急性中毒指生产性毒物一次或短期内通过人的呼吸道、皮肤或消化道大量进入人体,使人体在短时间内发生病变,导致职工立即中断工作,并须进行急救或死亡的事故。
急性中毒的特点是发病快,一般不超过一个工作日。
有的毒物因毒性有一定的潜伏期,可在下班后数小时发病。
4.火灾事故按严重程度分类
在《火灾统计管理规定》 (公安部、劳动部,1997年)中第六条规定:按照一次火灾事故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受灾户数和直接财产损失,火灾等级划分为3类:
(1) 特大火灾: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火灾,为特大火灾,死亡十人以上(含本数,下同);重伤二十人以上;死亡、重伤二十人以上;受灾五十户以上;直接财产损失一百万元以上。
(2) 重大火灾: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火灾为重大火灾,死亡三人以上;重伤十人以上;死亡、重伤十人以上;受灾三十户以上;直接财产损失三十万元以上。
(3) 一般火灾:不具有前列两项情形的火灾,为一般火灾。
5.《民用航空器飞行事故等级》(GB/14648—1993)中的分类
1)特别重大飞行事故
凡属下列情况之一者为特别重大飞行事故:
(1)人员死亡,死亡人数在40人及其以上者。
(2)航空器失踪,机上人员在40人及其以上者。
2)重大飞行事故
凡属下列情况之一者为重大飞行事故:
(1)人员死亡,死亡人数在39人及其以下者。
(2)航空器严重损坏或迫降在无法运出的地方(最大起飞重量5.7 t及其以下的航空器除外)。
(3)航空器失踪,机上人员在39人及其以下者。
3)一般飞行事故
凡属下列情况之一者为一般飞行事故:
(1)人员重伤,重伤人数在10人及其以上者。
(2)最大起飞重量5.7 t(含)以下的航空器严重损坏,或迫降在无法运出的地方。
(3)最大起飞重量5.7~50 t (含)的航空器一般损坏,其修复费用超过事故当时同型或同类可比新航空器价格的10%(含)者。
(4)最大起飞重量50 t以上的航空器一般损坏,其修复费用超过事故当时同型或同类可比新航空器价格的5%(含)者。
体>第四章安全生产事故的处理与整改措施
第一节事故性质的认定
事故发生后,在进行事故调查的过程中,事故分析和性质的认定是很重要的内容。
事故分析和性质的认定,主要包括事故类型分析,事故原因分析,事故责任分析,事故性质的认定,事故经济损失分析等5个方面。
事故责任分析是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查清事故发生原因,是确定事故责任的依据。
责任分析的目的在于使责任者吸取教训,改进工作。
对事故性质的认定可以《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安全生产法》等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为依据。
应当注意:
(1)区分事故的性质,事故的性质可分为责任事故和非责任事故。
(2)确定事故的责任者,根据事故调查所确定的事实,通过对事故原因(包括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的分析;找出对应于这些原因的人及其与事件的关系,确定是否属于事故责任者;按责任者与事故的关系分为:直接责任人、主要责任人领导责任者。
(3)事故责任分析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按确认事故调查的事实分析事故责任;按照有关组织管理(劳动组织、规程标准、规章制度、教育培训、操作方法)及生产技术因素(如规划设计、施工、安装、维护检修、生产指标),追究最初造成不安全状态(事故隐患)的责任;按照有关技术规定的性质、明确程度、技术难度,追究属于明显违反技术规定的责任;根据事故后果(性质轻重、损失大小)和责任者应负的责任以及认识态度(抢救和防治事故扩大的态度、对调查事故的态度和表现)提出处理意见。
第二节事故责任的划分
一、事故责任分类
为了准确地实行处罚,必须根据事故调查所确认的事实,分清事故责任。
(1)直接责任者
直接责任者指其行为与事故的发生有直接关系的人员。
(2)主要责任者
主要责任者指对事故的发生起主要作用的人员。
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由肇事者或有关人员负直接责任或主要责任:
①违章指挥、违章作业或冒险作业造成事故的;
②违反安全生产责任制和操作规程,造成伤亡事故的;
③违反劳动纪律、擅自开动机械设备或擅自更改、拆除、毁坏、挪用安全装置和设备,造成事故的。
(3)领导责任者
领导责任者指对事故的发生负有领导责任的人员。
有下列情况之一时,有关领导应负领导责任:
①由于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规章和操作规程不健全,职工无章可循,造成伤亡事故的;
②未按规定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或职工未经考试合格上岗操作造成事故的;
③机械设备超过检修期限或超负荷运行,或因设备有缺陷又不采取措施,造成事故的;
④作业环境不安全,又未采取措施,造成事故的;
⑤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安全卫生设施不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造成伤亡事故的。
根据事故责任的大小,对事故责任者进行不同程度的处罚,处罚的形式有行政处罚、经济处罚和刑事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