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发展史
- 格式:doc
- 大小:85.50 KB
- 文档页数:16
显示技术在电视的演变电视机从黑白到彩色,从电子管、晶体管电视迅速发展到集成电路电视,到如今的智能化,立体化,电视机的发展历程象征着显示技术发展的一个个里程碑,随着显示技术的深挖,显示技术带来的视觉感受越来越清晰、真实和沉浸。
机械电视1924年,英国发明家贝尔德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视机-机械电视。
其工作原理只能用机械扫描摄取图像,分辨率为30线,重复频率为每秒5帧,因此第一台电视其实算不上电子产品。
电子电视1933年,兹沃里金研制成功可供电视摄像用的摄像管和显像管,发明了现代电视机的雏形-电子电视。
黑白电视1958年,天津无线电子厂制造出了中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取名“北京”,被人誉为:“华夏第一屏”。
同一年,电视台开始试播。
彩电1970年,中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也在天津诞生。
当时的天津可以说是技术人员的集结地。
而世界上第一台彩电是美国无线电公司的CT-100。
12英寸屏幕,时间为1954年,比中国早16年。
液晶电视发展1981年,日本索尼公司研制出袖珍黑白电视机,使用液晶屏幕仅2.5英寸,由电池供电。
1988年,中国成功发射同步卫星。
两年后,该卫星转播了亚洲卫星一号发射实况,从这一刻起拉开了中国卫星电视的序幕。
1990年全国第一家省级有线电视湖南有线广播电视台开始试播。
有线台的成立,打破了无线电视一统天下的局面。
随后显示技术由彩色电视发展成等离子电视、液晶电视。
3D电视2008年,现代在日本首次展出消费级3D电视,46寸的E465S,需要带眼镜观看3D效果。
2013年5月,深圳市掌网科技股份成功研制4K裸眼商用3D电视,可实现2D和3D之间的自由切换。
从电视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显示技术越来越成熟,发展至今,液晶电视占据了大部分的消费市场,裸眼3D显示还处于发展的阶段。
技术的不断创新将不断促进裸眼3D行业的发展.同时.也意味着裸眼3D显示的商业应用无论其规模还是深度都将得到巨大的发展,并在更多的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有线电视发展史的重要里程碑有线电视作为一种传输电视信号的技术和平台,已经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取得了重要的发展里程碑。
这些里程碑包括技术的进步、政策和市场的变化,以及对电视娱乐的影响扩大。
以下是有线电视发展史中一些重要的里程碑:一、早期实验和推广1. 1924年:美国国内首次有线电视传输实验成功,通过有线缆将电视信号传输到约10英里外的接收器。
2. 1948年:国内首个有线电视网络——美国天线电视公司成立,首次将电视信号通过有线网络传输到用户家中。
3. 1950年:美国芝加哥成立第一家有线电视系统,实现对有线电视的商业化推广。
二、有线电视的扩张和发展1. 1960年:有线电视网络开始向美国乡村地区扩张,提供广播和电视节目的接收服务,方便农村地区观众接收更广泛的电视娱乐内容。
2. 1972年:首个卫星传输有线电视信号的系统成立,使有线电视的覆盖范围从本地扩大到全国,增加了用户选择的节目和频道数量。
3. 1980年:数字有线电视的出现,提供更高清晰度、更多频道和互动功能,推动有线电视用户的快速增长。
三、有线电视技术的革新1. 1995年:有线调制解调器(Cable Modem)的出现,使有线电视成为互联网接入的主要方式之一,加快了全球互联网的普及。
2. 2000年:高清晰度电视(HDTV)的推广和普及,提供更好的观看体验和更丰富的内容选择。
3. 2010年:4K超高清电视的引入,使电视观看体验更加逼真,催生了更多高质量的电视内容。
四、有线电视和流媒体的融合1. 2007年:美国Netflix开始提供在线流媒体服务,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观看电影和电视节目,引领了流媒体的发展潮流。
2. 2013年:有线电视提供商开始推出自己的在线视频平台,如HBO Go和Comcast的Xfinity Stream,使用户可以通过有线电视订阅观看电视节目。
3. 2019年:Disney+和Apple TV+等新的流媒体平台的推出,使得用户有更多的选择和更多的订阅服务。
中国电视发展史
自1958年中国第一台电视机问世以来,中国电视事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引领下,中国电视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国家重要的文化、宣传和娱乐载体。
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探索电视技术和建设。
1958年,中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由上海华侨电机公司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电视的诞生。
同年,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相继开办了电视节目,成为中国电视历史上的里程碑。
20世纪60年代,中国电视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文化大革命期间,电视产业受到严重冲击,电视制作和播出遭到限制和批判,电视事业陷入低谷。
20世纪70年代,中国电视经历了新的转折。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加速了中国电视产业的发展。
1980年,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在北京成立,标志着中国电视产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电视进一步壮大和完善。
多个地方电视台相继成立,电视节目种类和品质得到大幅提升,电视技术不断更新,电视市场不断扩大,中国电视产业逐渐成为世界知名的电视产业。
21世纪以来,中国电视事业在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大背景下迅速发展。
互联网、移动设备等新媒体的兴起,为中国电视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电视业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和发展空间,正在朝着更加开放、创新、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今天,中国电视已经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电视产业之一,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丰富多彩、高品质的电视内容和服务。
【电视机的分类】一、按色彩彩色电视机、黑白电视机二、按尺寸5英寸、14英寸、18英寸、21英寸、25英寸、29英寸、34英寸、背投、其它三、按屏幕球面彩电、平面直角彩电、超平彩电、纯平彩电四、按显像管普通电子管彩电、液晶显示彩电、离子彩电等五、按显示比例4:3 16:9 5:4 16:10电视机中的寸是英寸,测量的是对角线的长度:1英寸=25.4mm所以29寸的电视,对角线的距离应该是73.66厘米。
[编辑本段]【电视机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19世纪末,少数先驱者开始研究设计传送图像的技术。
1904年,英国人贝尔威尔和德国人柯隆发明了一次电传一张照片的电视技术,每传一张照片需要10分钟。
1924年,英国和德国科学家几乎同时运用机械扫描方式成功地传出了静止图像。
但有线机械电视传播的距离和范围非常有限,图像也相当粗糙。
1923年,俄裔美国科学家兹沃里金申请到光电显像管、电视发射器及电视接收器的专利,他首次采用全面性的“电子电视”发收系统,成为现代电视技术的先驱。
电子技术在电视上的应用,使电视开始走出实验室,进入公众生活之中,1925年,英国科学家研制成功电视机。
1928年,美国纽约31家广播电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电视广播试验,由于显像管技术尚未完全过关,整个试验只持续了30分钟,收看的电视机也只有十多台,此举宣告了作为社会公共事业的电视艺术的问世,是电视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事件。
1929年美国科学家伊夫斯在纽约和华盛顿之间播送50行的彩色电视图像,发明了彩色电视机。
1933年兹沃里金又研制成功可供电视摄像用的摄像管和显像管。
完成了使电视摄像与显像完全电子化的过程,至此,现代电视系统基本成型。
今天电视摄影机和电视接收的成像原理与器具,就是根据他的发明改进而来。
美国RCA1939年推出世界上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到1953年设定全美彩电标准以及1954年推出RCA彩色电视第一台电视机面世于1924年,由英国的电子工程师约翰·贝尔德发明,到1928年,美国的RCA电视台率先播出第一套电视片《FelixTheCat》,从此,电视机开始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信息传播和思维方式。
电视发展史
电视机可以说是在20世纪发明出来的一种技术,它在过去的几
十年中被迅速普及开来,它改变了我们之前获取信息的方式,让我们
可以在家中得到丰富的信息。
电视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1920年,美国发明家约
翰·伊里斯造出了第一台机械式可供实用的电视机。
之后的几十年里,由于传输量的限制,以及画质有限和技术有限,电视机的发展受到一
定的拖累。
1941年,美国作为首个国家开始实施彩色电视制作技术。
这标志着一个重要的进程开始推向前进,电视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1951年,英国和法国各自开始发射彩色电视信号,以便扩大电视的知名度和搭建法令程序,使电视变得更加真实可靠,以及更容易普及。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视机的制作和播
放技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不仅改善了画质,而且通过更高清的图像
让我们能在家里感受到更清晰鲜明的画面。
进入21世纪以来,电视发展基本上进入技术发展门槛很高的阶段,也有部分公司发明出3D电视、网络电视、超高清电视等多种新技
术和新产品,使得电视技术有了更大的进步。
截至目前,电视发展史
仍在不断发展延续中。
电视的发展历史电视的发展历史一、电视技术的起源电视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科学家们开始探索如何将图像转化为电信号并传输到远处。
1884年,德国科学家尼普科夫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扫描装置,这种装置可以将图像分解成许多细小的像素,每个像素都被一个光点照亮,然后通过旋转的凸透镜将光点扫描到一个硒光电池上,从而产生电流。
这个过程被称为“尼普科夫扫描”。
二、电视技术的早期发展在20世纪初,英国科学家约翰·洛吉·贝尔德发明了第一台电视机,它使用尼普科夫扫描和无线电信号传输图像。
这个电视机被称为“机械电视”,因为它使用机械部件来扫描和传输图像。
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子技术的进步使得电视机变得更加可靠和实用。
三、彩色电视技术的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彩色电视技术开始出现。
早期的彩色电视机使用阴极射线管(CRT)作为显示器件,这种技术可以产生高质量的彩色图像。
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电子技术被应用到电视领域,例如集成电路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这些技术使得电视机更加轻便、清晰和可靠。
四、液晶电视和等离子电视的兴起在21世纪初,液晶电视和等离子电视开始兴起。
这两种技术都可以将图像显示在平坦的面板上,而不需要使用CRT。
液晶电视利用液晶材料的变化来控制光的透过和反射,而等离子电视则使用等离子气体来发光。
这些技术使得电视机更加轻薄、节能和环保。
五、智能电视和互联网电视的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电视和互联网电视开始普及。
这些电视机具有先进的处理器和操作系统,可以连接到互联网并运行各种应用程序,例如在线视频流媒体平台、社交媒体和游戏。
此外,智能电视还可以与其他智能家居设备连接,从而形成一个智能家居控制系统。
六、3D电视和4K超高清电视的推出近年来,3D电视和4K超高清电视相继推出。
3D电视可以显示立体的图像,使观众能够感受到更真实的视觉效果。
而4K超高清电视则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更细腻的图像细节,使得观众可以在更近的距离下观看图像而不会出现模糊或失真。
电视机发展简史1897年:德国物理学家卡尔·费迪南德·布劳恩(Karl Ferdinand Braun)制造了第一个阴极射线管示波器。
阴极电子枪发射电子,在阳极高压的作用下,射向萤光屏,使萤光粉发光。
1927年:电子式电视机诞生。
21岁的菲尔·法恩斯沃斯(Philo Farnsworth)将单幅图像分解为60行,转化为电信号,再在屏幕上重组为图像。
1939年:美国无线电公司(RCA)的电视在纽约世博览会上首次露面。
游客们被鼓励站到摄影机前,观看TRK-12屏幕上显示的自己的图像。
1950年:“懒骨头”遥控器通过一根线缆与电视相连。
五年之后,增你智(Zenith)无线遥控器Flash-Matic面世。
1954年:第一台消费级彩色电视机,美国无线电公司的CT-100。
12英寸屏幕,售价一千刀。
可惜销量惨淡,导致RCA负债。
1960年:第一次总统候选人电视辩论中,马塞州参议员J. F. 肯尼迪从汗流浃背的副总统尼克松手上夺走了观众,赢得了选举。
1975年:索尼公司的Betamax录像机格式能够提供更高的分辨率,但最终VHS(Vertical Helical Scan 垂直螺旋扫描)赢得了格式战争。
1979年:日本国家广播公司NHK发明了Muse,一种高分辨率电视用模拟系统。
总统里根称,这项科技“关乎国家利益”。
1981年:The Buggles的《录像带杀死广播歌星》是MTV播出的第一支音乐录影带。
事实上,电视又扼杀了音乐录影带。
1999年:TiVo为用户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电视控制力,包括快进跳过。
五年后,珍妮·杰克逊(Janet Jackson)在超级碗上的走光视频成为TiVo史上重播次数最多的一刻。
2008年:现代在日本首次展出消费级3D电视,46寸的E465S。
不过5000刀的价格,真是让人眼珠子掉出来。
2010年,东芝Regza GL1系列裸眼3D电视机终结了那蠢暴了的眼镜。
百年电视机发展史1928年通用电气公司制造的这个可爱小木柜被公认为最早的声画交互设备。
1926年英国科学家约翰•洛吉•贝尔德发明的电视讯号发送装置。
法国人Rene Bartholemy于1928年设计的“Semivisor”。
1927年,美国总统胡佛利用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的远距离信号传输装置进行对话。
1927年美国电报电话公司首台远距离信号传输装置。
1928年,英国Baird公司生产了首台面向消费者的商用电视机。
1937年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的同轴电缆传输测试设备。
1939年RCA产电视机9英寸的显示屏已属大屏幕。
1939年Andrea产电视机是当年的高端产品。
二战时期NBC电视网的宣传广告(1944年)。
DuMont1948年产品,看起来像个小狗舍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Farnsworth 1947年产12英寸电视机反映了战后时期的流行审美。
Crosley 1948年产的这一款电视机似乎是组合音响的祖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49年,彩色电视机投入使用,图为CBS电视网用其播放医疗手术实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48年Zenith产彩色电视机,次年被当作医疗监控设备使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48年Baird 产12英寸Lyric电视机莫非是街机游戏的前身?1949年法国Sonora产品,配有一个放大镜。
摩托罗拉1952年投放的电视机广告,攀比是个坏习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52年的电视机宣传画册。
从黑白到高清电视发展历程电视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娱乐工具,发展历程十分丰富多彩。
从最初的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再到今天的高清电视,电视技术不断的发展。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电视从黑白到高清的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是黑白电视的主流时期。
当时的电视机体积庞大、通体黑白,屏幕分辨率较低,只能接收少量的电视频道。
由于当时的电视信号还是模拟信号,而且地理环境和地形的影响会导致电视信号扭曲或干扰,所以很多观众家庭也只能看到模糊不清的电视画面。
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期,彩色电视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彩色电视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看到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
彩色电视屏幕的色彩饱和度比黑白电视屏幕更高,但是屏幕分辨率还是比较低。
了解电视发展历程,我们还要提到数字电视。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后是数字电视广泛应用的时期。
随着数字技术的推广,电视信号逐渐由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转变。
数字技术的应用,改善了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和画质,解决了信号扰动的问题。
同时数字电视的出现,使得观众可以选择更多的电视频道,自由组合自己喜欢的节目。
最新的电视技术是高清电视,高清电视屏幕的分辨率很高,甚至可以达到4K、8K的分辨率,清晰度和色彩还原度都大大提升。
同时,高清电视使用的是数字信号,不会受到与模拟信号相同的干扰影响。
高清电视技术的应用,让观众可以更好地享受大屏幕电视带来的震撼感受。
总的来说,电视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进步。
从黑白电视到高清电视,电视行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推出的创新电视技术,都为观众提供了更加清晰、真实、丰富的视觉体验。
中国电视发展历程一、我国电视的诞生电视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其发展是十分迅速的。
美国于1920年首先研试电视机,1936年英国开始在伦敦建立第一座电视台。
1940年美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视,并于1941年播放了第一条商业电视广告。
彩色电视机则于1954年问世。
1953年2月,日本NHK电视台首播,同年8月NTV商业电视台正式开播,这是亚洲第一个商业电视台。
1958年5月1日晚7时,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试播成为中国大陆电视的诞生日,同年9月2日正式播出。
二、我国电视的发展探索阶段20世纪50年代国际电视业的迅速发展也带动了我国电视业的发展。
1958年4月上海市政府下达研制任务,上海广播器材厂不分昼夜进行研制,并于同年7月24日完成,收到"中心发射台"发射的多种几何图形组成的表格。
测定表明,其质量和稳定度超过了当时中国市场上的日本"通用牌"和前苏联的"红宝石牌"电视。
现在,"中国第一代电视机"已经入藏历史博物馆,这就是上海牌101 型43 厘米(17寸)电子管。
1958年,被命名为“红光”牌35SX的我国第一只35厘米黑白显象管在成都诞生。
起步阶段中央电视台于1972年5月正式播出彩色电视节目,上海电视台则于同年10月播出彩色电视节目。
数字化阶段在我国国庆50周年的日子里,数字电视试播成功。
之后,深圳、常州等地也进行了小规模数字电视试播。
作为与北京、深圳同步试验发展数字电视的上海,则在2000年开通了数字电视,其中增补27频道的一路高清晰度数字电视节目(频率:379MHZ、符号率:6835 、调制方式:16QAM );并实验其他频道的数字电视节目的传输。
2001年的APEC期间,上海主要宾馆开通数字电视节目。
2002年元月,上海开通数字有线电视节目频道,此时上海电视台的数字化程度已达45%,并计划两年内完成从模拟到数字的转换;两年后实现无磁带化硬盘播出。
有线电视发展史有线电视是一种通过有线电视网络传输信号的电视服务,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
20世纪初,有线电视主要是用于传输无线电广播信号,以及向偏远地区提供电视服务。
然而,由于技术限制和成本问题,有线电视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和60年代初期,随着新的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出现,有线电视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有线电视主要用于向城市和郊区提供更多的频道选择,并提供更清晰、更稳定的图像质量。
1962年,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家小型公司推出了第一个商业化的有线电视服务。
此后几年间,美国各地相继涌现了许多有线电视公司。
这些公司通过建设自己的网络基础设施来提供服务,并与当地广播公司合作提供节目内容。
70年代初期,随着新技术(如卫星通信)和政府政策(如对有线电视行业进行监管)的出现,有线电视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这个时期内,许多有线电视公司开始提供更多的频道选择,以及更多的定制化服务,如点播电影、体育赛事等。
80年代和90年代,有线电视进一步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
在这个时期内,有线电视公司通过收购和兼并来扩大规模,并开始提供更多的服务,如互联网接入、电话服务等。
同时,数字化技术的出现也使得有线电视能够提供更高质量的图像和声音。
21世纪初期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流媒体服务的兴起,有线电视行业面临着新的挑战。
许多消费者开始转向使用流媒体服务(如Netflix、Hulu)来观看视频内容。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许多有线电视公司开始推出自己的流媒体服务,并将其与传统有线电视服务结合起来。
总之,在过去几十年中,有线电视经历了从小众市场到主流市场的转变,并不断适应新技术和消费者需求。
虽然它面临着新的竞争压力,但它仍然是许多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电视史1958-2008中国电视史始于1958年,至2008年已经走过了五十余年的发展历程。
这段时间里,中国电视行业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本文将从技术、内容和影响力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电视史的发展轨迹。
一、技术的发展在1958年之前,中国电视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电视节目的播出仅限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
然而,自1958年开始,中国电视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这一年,中国电视台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电视迈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在技术方面,中国电视业经历了多次重要的突破和进步。
首先是黑白电视向彩色电视的转变。
1978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彩色电视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
接着是从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的转变。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于2003年正式启动了数字电视的试点工作,并于2008年完成了全国范围内的数字电视覆盖。
二、内容的丰富随着技术的进步,中国电视节目的内容也日益丰富多样。
在1958年至1978年间,中国电视节目主要以新闻、文艺晚会和影视剧为主。
这一时期的电视节目以政治宣传为主导,内容相对单一。
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视节目的内容开始呈现多元化和多样化的趋势。
电视剧、综艺节目、纪录片等各种类型的节目相继涌现。
其中,《西游记》、《红楼梦》等一系列经典剧集深受观众喜爱。
同时,各类选秀节目如《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等也创造了一批明星,推动了中国音乐产业的发展。
三、影响力的扩大中国电视业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和内容的进步,还体现在其对社会的广泛影响力。
电视节目作为一种大众媒体形式,具有传播信息、传递价值观念的重要功能。
电视节目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通过新闻节目,观众可以及时了解国内外的新闻动态;通过纪录片,观众可以了解历史文化、科学知识等多个领域的内容。
电视节目对社会风气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
电视剧、综艺节目等引领了时尚潮流,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此外,一些具有社会关注度的话题也通过电视节目的报道和讨论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关注,引起了社会的热议和思考。
我国电视发展史.txt懂得放手的人找到轻松,懂得遗忘的人找到自由,懂得关怀的人找到幸福!女人的聪明在于能欣赏男人的聪明。
生活是灯,工作是油,若要灯亮,就要加油!相爱时,飞到天边都觉得踏实,因为有你的牵挂;分手后,坐在家里都觉得失重,因为没有了方向。
下面提供一些关于电视机方面的报道,供藏友参考和了解。
2008年,人们的眼睛里只有奥运似乎没有其他。
也许只有一小部分人会思考,把奥运会的精彩比赛带进千家万户的电视有着咋样的历史。
有几个人物需要记住,一个是德国人尼普可夫,他发现,如果把影像分成单个像点,就极有可能把人或景物的影像传送到远方。
英国人贝尔德踩着老尼的肩膀整得更大,不但发明了机械电视机,还完成了远程的画面传送,“电视之父”说的就是他老人家。
在电视史上人们把1936年11月2日作为世界电视的生日,那一天英国广播公司播出了在亚历山大宫搞的一台歌舞晚会。
对于英国人定的所谓“生日”美国人是不服的,因为早在1928年,通用电气公司就播出了世界上的第一部情节剧[女王的信使]。
同样英国人对美国人的情节剧也不太认可,BBC在1930年播出的声画兼备的多幕剧[花言巧语的人]后来被奉为电视剧的鼻祖。
解放前,中国是没有电视的,国民党的高级官获取信息也要靠收音机里一个气若游丝的女人的声音,至少电影里是这样演的。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十个年头,中国才有了属于自己的电视台,到今天整整50年。
革命的年代革命,革命,不是要革谁的命,而是要一种状态,一种可以气吞山河甚至是宇宙的豪情。
1958年,中国正处在“大跃进”的洪流之中,我们的理想状态是迅速“赶英超美”,让普天下劳苦大众都过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日子,注意是“电灯、电话”,还没有“电视”这个词,可见在那个时代电视离普通的中国百姓还太过遥远。
无论是我们仿造的北京牌电视机还是进口的宝石牌、纪录牌都只是高级领导人家中的陈设。
可以看到电视的领导干部的级别至少是局长,我老爸在他的同学家就看到过电视机,他爸是局长。
电视发展史一、电视的发明及发展19世纪末,少数先驱者开始研究设计传送图像的技术。
1904年,英国人贝尔威尔和德国人柯隆发明了一次电传一张照片的电视技术,每传一张照片需要10分钟。
1924年,英国和德国科学家几乎同时运用机械扫描方式成功地传出了静止图像。
但有线机械电视传播的距离和范围非常有限,图像也相当粗糙。
1923年,俄裔美国科学家兹沃里金申请到光电显像管、电视发射器及电视接收器的专利,他首次采用全面性的“电子电视”发收系统,成为现代电视技术的先驱。
电子技术在电视上的应用,使电视开始走出实验室,进入公众生活之中,1925年,英国科学家研制成功电视机。
1928年,美国纽约31家广播电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电视广播试验,由于显像管技术尚未完全过关,整个试验只持续了30分钟,收看的电视机也只有十多台,此举宣告了作为社会公共事业的电视艺术的问世,是电视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事件。
1929年美国科学家伊夫斯在纽约和华盛顿之间播送50行的彩色电视图像,发明了彩色电视机。
1933年兹沃里金又研制成功可供电视摄像用的摄像管和显像管。
完成了使电视摄像与显像完全电子化的过程,至此,现代电视系统基本成型。
今天电视摄影机和电视接收的成像原理与器具,就是根据他的发明改进而来。
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郊外的亚历山大宫,播出了一场颇具规模的歌舞节目,并首次开办每天2小时的电视广播。
全伦敦只有200多台收视电视机,但它标示着世界电视事业开始发迹。
对当年柏林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报道,更是年轻的电视事业的一次大亮相。
当时共使用了4台摄像机拍摄比赛情况。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全电子摄像机。
这台机器体积庞大,它的一个1.6米焦距的镜头就重45公斤,长2.2米,被人们戏称为电视大炮。
此后,价格相当昂贵的电视在英国中上层家庭开始有所普及。
1937年,该公司播映英王乔治五世的加冕大典时,英国已有5万观众在观看电视。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英国约有两万家庭拥有了电视机。
1939年4月30日,美国无线电公司通过帝国大厦屋顶的发射机,传送了罗斯福总统在世界博览会上致开幕词和纽约市市长带领群众游行的电视节目。
成千上万的人拥入百货商店排队观看这个新鲜场面。
二战结束时,美国约有7000台电视机。
二战前开办电视的还有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电视事业发展超过英国:从1949年到1951年,电视机数目从1百万台跃升为1千多万台,1960年全美电视台高达780座,电视机近三千万台,约有87%的家庭拥有至少一台电视机。
同时期英国只有190万台电视机,法国3万台,加拿大2万,日本4千台。
1993年底,美国98%的家庭拥有至少一台电视机,其中99%为彩色电视机。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电视技术有了脱胎换骨的变革:二战以后广播电视的雏形基本建立,英德美法开始电视节目播放商业化。
1935年在德国每周播送3次电视节目。
1936年新建成的“保罗·尼普科”电视台播送柏林奥运会图像。
1939年国际博览会开幕,电视向全世界播送了罗斯福总统的欢迎致词。
1949年美国广播公司开发出全电子的彩色电视。
1953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加冕仪式实况转播。
1963年世界各地数百万观众目睹约翰·肯尼迪在柏林做著名演说。
1969年7月,全世界5亿多观众看到了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画面。
1958年我国第一家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北京电视台诞生。
1958年,我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北京牌14英寸黑白电视机在天津712厂诞生。
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在同一地点诞生,从此拉开了中国彩电生产的序幕。
1973年我国播出彩色电视节目。
电视技术、电信技术、卫星传播等科技的融合化,使传统电视媒体在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1978年,国家批准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定点在原上海电视机厂即现在的上广电集团。
1982年10月份竣工投产。
不久,国内第一个彩管厂咸阳彩虹厂成立。
这期间我国彩电业迅速升温,并很快形成规模,全国引进大大小小彩电生产线100多条,并涌现熊猫、金星、牡丹、飞跃等一大批国产品牌。
1985年,中国电视机产量已达1663万台,超过了美国,仅次于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的电视机生产大国。
1987年,我国电视机产量已达1934万台,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国。
1985-1993年,中国彩电市场实现了大规模从黑白电视替换到彩色电视的升级换代。
1996年第5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宣布每年的11月21日为世界电视日。
自我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诞生以来,电视事业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958年3月17日,我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诞生,半年后我国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正式开播,它也是现在的中央电视台的前身,而当时全国只有约20台黑白电视机。
1958年中国电视刚刚起步时,每周播出四次黑白电视节目,每次仅2到3个小时。
而今天仅中央电视台就开办了15套卫星电视节目,400多档知名电视栏目,内容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中央电视台拥有近40万小时的节目资源,日播出量近400小时,全国人口覆盖率达90%,观众超过11亿人。
二、中国电视的分期:早期(1958~1966),“文化大革命”带来挫折(1967~1976),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77~1992),走进大市场(1993年至今)。
关于影视艺术的几个问题一、苏俄电影库里肖夫效应苏联电影导演列夫·库里肖夫为了弄了清楚蒙太奇的并列作用,给俄国著名演员莫兹尤辛拍了一个无表情的特写镜头,并且这个镜头分别和一盆汤、一口暗房死者的棺材、一个小女孩的镜头并列剪辑在一起,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认为莫兹尤辛演技非常好,分别表现出了饥饿,悲伤及愉悦的感情。
因此库里肖夫认识到造成观众情绪反应的并不是单个镜头的内容,而是几个画面的并列:单个镜头只是电影的素材,蒙太奇的创作才是电影艺术!库里肖夫效应的意义和价值:库里肖夫效应是一种心理效应。
库里肖夫这位苏联电影工作者在十九岁的时候发现一种电影现象。
也就是,他给一个演员的特写镜头分别在后面接上三种不同的内容。
结果是观众在看的时候,根据后面出现的那个镜头的内容来断定那个特写镜头中的人的情绪。
比如后面接的是一个欢乐的的场面,于是观众觉得那人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如果接的是一个悲伤的内容的镜头,则观众会觉得那个特写中的人脸是悲伤的。
从心理学来说,这是观众把他自己的感觉投射到那个人的脸上。
其实那几个不同性质的例子里的特写镜头是一样的,是同样的镜头后面接了不同内容的镜头。
观众认为那个特写镜头中的人的表情变了。
1929年2月3日普多夫金在对英国电影协会的讲演中提到:与库里肖夫这位青年画家和电影理论家的偶然会见,使我有机会听到了他的意见,从而使我完全改变了我对电影的看法。
从他那里我第一次了解“蒙太奇”这个名词的意义,这个名词在我们电影艺术的发展中起过非常重大的作用。
用我们现代的观点来看,库里肖夫的想法是极为简单的。
他所说的就是以下这几句话:“在每一种艺术里首先必须有素材,其次是组织这种素材的方法,而这种方法必须特别适合于这种艺术。
”音乐家是以音响作为素材,按着时间把它们组织起来。
画家的素材是颜色,在画布上按着空间把颜色配合起来。
那么,电影导演是以什么作为他的素材的呢,又是以什么方法来组织他的素材的呢?库里肖夫主张电影工作的素材就是影片的片断,而构成的方法则是按着一种特殊的、被创造性地发现的次序把片断接连起来。
他坚持电影艺术并不开始于演员的表演和各个不同场面的拍摄,这些不过是准备素材的阶段而已。
在导演开始把各种不同的片断连接起来的那一刻,电影艺术才算开始。
由于把片断按照各种不同的次序和各种各样的组合剪辑起来,导演就得到各种不同的结果。
举例来说,假如我们有三个这样的片断:一个是一张微笑的脸,另一个是一张惊恐的脸,第三个片断是对着一个人瞄准的手枪。
我们试把这三个片断按照两种不同的次序连接起来。
假设我们首先表现微笑的脸,其次是手枪,最后是那张惊恐的脸;而第二次我们却把惊恐的脸首先表现出来,其次是手枪,最后才是微笑的脸。
从第一种排列的次序中,我们得到的印象是:那个人是一个懦夫;在第二个例子中那个人就成为一条好汉了。
这的确是一个很肤浅的例子,不过我们可以从现代的影片中更明确地看出来,只有把拍摄好的影片的一些片断结合得很好、很有灵感时,才能给观众最强烈的印象。
库里肖夫和我曾作了一个很有趣的实验。
我们从某一部影片中选了俄国著名演员莫兹尤辛的几个特写镜头。
我们选的都是静止的没有任何表情的特写——亦即静止不动的特写。
我们把这些完全相同的特写与其他影片的小片断连接成三个组合。
在第一种组合中,莫兹尤辛的特写后面紧接着一张桌上摆了一盘汤的镜头。
这个镜头显然表现出来:莫兹尤辛是在看着这盘汤。
第二个组合是,使莫兹尤辛面部的镜头与一个棺材里面躺着一个女尸的镜头紧紧相连。
第三个组合是这个特写后面紧接着一个小女孩在玩着一个滑稽的玩具狗熊。
当我们把这三种不同的组合放映给一些不知道此中秘密的观众看的时候,效果是非常惊人的。
观众对艺术家的表演大为赞赏。
观众从那盘忘在桌上没喝的汤,看出了莫兹尤辛的沉思的心情;观众看到他看着女尸时那副沉重悲伤的面孔,也跟着异常感动;而看到他在观察女孩在玩耍时的那种轻松愉快的微笑,观众也跟着高兴起来。
但我们知道,在所有这三个组合中,特写镜头中的脸都是完全一样的。
然而只把各种不同的片断按照这一种次序或那一种次序连接起来,这还是不够的。
还必须控制和巧妙地处理这些片断的长度,因为把各种不同长度的片断结合起来,正如在音乐方面把各种不同长度的声音结合起来一样,是能产生各种不同的效果的;这是因为各种不同长度的片断创造出了影片的节奏并且对观众有各种不同的效果。
例如,快而短的片断引起兴奋的感觉,而较长的片断则给人一种镇定、松缓的感觉。
发现镜头或片断的恰当次序和把它们结合起来时所需要的节奏——这些都是导演艺术的主要任务。
我们把这种艺术叫作蒙太奇或剪辑。
斯大林神话据《安德烈·巴赞》一书介绍:1950年,巴赞在《精神》杂志发表的文章《苏联电影中的斯大林神话》(The Myth of Stalin in the Soviet Cinema)引起了巨大反响。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无论当时还是现在,巴赞流传最广并引起广泛争论的文章,关注的并非威尔斯或者雷诺阿的某些杰作,甚至不是某些永恒的理论原则,而是三部被忘却的颂扬斯大林的苏联电影。
此文发表后,巴赞立刻成为《精神》杂志的名人。
巴赞在这篇文章的结论中大胆地将斯大林的电影影像比作人猿泰山(to compare the filmed image of Stualin with Tarzan),这表明他更喜欢美国神话片(American myths),因为这类影片能否得到公众认可至少要经受票房的严峻考验(since they at least must survive the ordeal of popular approval at the box office),但在苏联,所有影片都向全民放映,无论公众怎么想(whereas in Russia all films receive full distribution no matter what the public thi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