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大陆电视剧,经济文化发展史
- 格式:ppt
- 大小:1.56 MB
- 文档页数:30
90、00后所不了解的中国电视剧演变史媒介之变2016-08-02 20:04孙佳山中国艺术研究院行业困境:增长的极限1990年4月,亚洲1号卫星的成功发射为中国的广播电视行业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在1992年6月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广播电视系统同金融业、体育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居民服务业、邮电通讯业等一起被列入到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行业名单。
这就意味着,中国电视行业必须和其他第三产业一样,“以产业化为方向”,逐步建立起充满活力的“自我发展机制”。
而在1996年10月,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之后,电视行业在社会经济和文化体制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语境下,也被要求“直接参与社会大生产和经济体系的运作”。
正是在这条历史脉络的形塑下,整个电视行业一步步地被推演到了今天的行业格局和生态。
随后,全国各省级电视台开始了陆续“上星”的发展历程。
从1990年代开始,中国内地电视观众覆盖人数开始大幅攀升,而这又与日后不断生成的中产阶级群体或者不断被建构的中产阶级趣味出现了很大的重合,这些都为中国电视连续剧产业延续到今天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性基础。
到了1999年,所有省级卫视全部完成“上星”,广播电视领域同年也开始实行“制播分离”,也就是包括电视连续剧、电视娱乐节目在内的相关内容的制作和播映实现逐步切割,并鼓励民营、外资参与制作。
然而,在20世纪的最后阶段,任何一个省级电视台的“上星”之初,除了必须要投入的几千万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费,每年还要支付尽千万元的租星费和维护费。
此外由于省级卫视“上星”数量的增加,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地开始对外地卫视收取百万元的落地费。
在那个时代,对于任何一家省级卫视来说,这种投入恐怕都是天文数字。
所以,直接决定广告费门槛的收视率,就成为所有刚刚从计划经济体制内走出的“上星”电视台的立台之本,无疑,电视连续剧成为了首选。
因此,当时的广电总局在上世纪末、新世纪初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自2004年起,在国内电视连续剧市场实行“4+X”的播出模式,即一部电视连续剧最多在4家卫视和X家地面频道同时播出,各省卫视和地方电视台通过合力购买热门电视连续剧剧集来分担成本,减少“上星”电视台的经营压力。
电视剧产业的发展历史论文电视剧产业作为当今文化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与技术进步、社会变迁密不可分。
回顾电视剧产业的演变历史,可谓跌宕起伏,随着时代的变迁,从最初的单一台播放到如今的多平台传播,其中蕴含着无数的辛酸与努力。
20世纪初,随着电视技术的发展,电视剧产业开始萌芽。
当时的电视剧制作技术简陋,内容单一,播放渠道有限。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交流的加剧,电视剧制作逐渐成为了文化产业的一环,各国电视剧开始相互学习,互相影响。
1950年代到1970年代是电视剧产业迅速发展的时期。
各国先后建立电视台,实现了电视剧的规模化制作与播出,电视剧开始进入大众视野。
此时期经典的电视剧如《公主小妹》、《西部世界》等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电视剧产业开始走向繁荣。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和数字化技术的进步,电视剧产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各种类型的电视剧层出不穷,内容更加多元化,引入了更多商业元素。
同时,因为市场竞争的加剧,电视剧的品质和创新度也受到更多关注,这一时期孕育出了很多经典作品,如《爱的苦难》、《上海滩》等,成为了电视剧历史上的里程碑。
21世纪以来,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电视剧产业又迎来了新的挑战和变革。
网络平台的崛起让电视剧的制播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观众不再局限于线性播放,而是可以自由选择时间和地点进行观看。
同时,社交媒体的兴起也使得电视剧在传播过程中更具参与性和互动性,观众与创作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
总的来说,电视剧产业的发展历程展现出了一幅与时代同步的图景。
从最初的试验性质到如今的产业化运作,电视剧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全球文化的碰撞,相信电视剧产业在未来会迎来更加辉煌的发展。
影视作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90年代后期,大量“戏说历史”的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出现,则是市场力量最集中的代表。
这些戏说历史的电视剧选择的题材都与当前中国现实的政治力量没有直接关联,《戏说乾隆》和《还珠格格》是其代表,1999年《还珠格格》在中国风靡一时,在上海甚至创造了42%以上的收视纪录。
《还珠格格》上、下两部共60余集电视剧播出之后, 剧中嬉笑自如、无拘无束的青春女性小燕子成了街谈巷议、妇孺皆知的人物。
该剧不仅在电视市场上创造了播出权几十万元一集的价格,而且不少电视台在播放该剧时还在剧中插播广告,有的电视台插播广告的时间甚至超过了播出电视剧本身的时间。
这表明,戏说历史的电视剧在中国的确有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
在这些电视剧中,历史被虚拟化为假定的陌生舞台,上演的完全是一种宣泄性的游戏。
这些电视剧在给予观众解构过去所形成的历史概念的的快感的同时,也将当代人的压抑、苦闷、不安通过历史的游戏得到了释放。
这些戏说历史的电视剧不仅在中国大陆,而且在台湾、香港、新加坡等中华文化圈中都得到了认可,这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华语文化一种普遍的历史解构和道德解构的需求。
而历史题材电视剧,事实上也为知识分子立场提供了一定的表述空间和修辞策略。
从《宰相刘罗锅》(1996)到《雍正王朝》(1998),再到《铜嘴铁牙纪晓岚》(2001),尽管这些电视剧都采用了通俗情节剧的叙事模式,甚至采用了喜剧的类型化手法,但是这些电视剧都通过对特定历史人物和历史环境的营造,不仅仅是回忆历史,而且也是模拟现实。
例如,北京同道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制作的44集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它不仅通过100多位人物、600多个景点叙述了清代从康熙到雍正年间的政权斗争,而且还借助与历史的相似性和对历史的重新改写发掘了历史与当前中国现实的权力关系和社会现实的联系。
以古鉴今、借古讽今历来是中国的叙事传统。
这些电视剧显然继承了这一知识分子的叙事传统。
这些电视剧与其说是历史,不如说是对历史的重写,其意义不在于还原历史,而在于温故而知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电视剧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电视剧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创新后,中国的电视剧已经走向了世界舞台,成为了国内外观众喜爱的文化产品。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国的电视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电视剧的制作和创作水平较为有限。
当时的电视剧多以政治题材为主,宣传革命历史和社会主义思想。
尽管在宣传社会主义价值观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单一的宣传模式并未能满足观众对多样化的需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逐渐引进了国外优秀的电视剧制作技术和经验。
一大批优秀的电视剧作品相继涌现,如《琼花曲》、《西游记》、《铁齿铜牙纪晓岚》等。
这些作品不仅突破了传统宣传的思维模式,还向观众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和历史。
同时,电视剧制作的技术手段也有了长足的进步,高清晰度、先进的特效技术不断应用于电视剧中,使得观众的视觉享受得到了极大提升。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电视剧成为了新的热点。
网络平台的兴起为电视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通过网络播放,电视剧可以实现无广告、点播的优势,观众也可以在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观看电视剧。
在这种形式下,不少原本边缘化的题材和创作风格得以展现,从而更好地满足了观众的多样化需求。
近年来,我国的电视剧在国际市场上也有了更多的影响力。
一些优秀的电视剧作品如《琅琊榜》、《延禧攻略》等走出国门,受到了海外观众的热爱和追捧。
这凸显了我国电视剧在创作水平、叙事能力和制作技术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接轨。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电视剧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不仅在题材和创作风格上实现了多样化,还在技术手段和制作水平上实现了跨越式的提升。
这为我国电视剧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我国的影视产业的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视剧发展蓬勃发展的情况下,中国电视剧行业取得了诸多重要进展,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也获得了广泛赞誉。
电视剧的发展历史简介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史1、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在1958年5月1日开始播出,同年6月15日,即播放了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
2、1958~1966年,仅北京电视台就播放了几十部直播电视剧。
3、“文化大革命”使电视剧的发展陷于停顿。
中国唯一一部电视剧:《帝国主义的反修斗争》4、中国第一部连续剧:《射雕英雄传》(1976年)1976年后,中国电视剧取得长足的进步 5、1980年,中国第一电视剧奖:飞天奖创建 6、1981年播放了中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后十八年》。
1985年年产电视剧一千多部,其中有许多上乘之作,如单本剧《新岸》、《新闻启示录》、《走向远方》等,连续剧《武松》、《今夜有暴风雪》、《寻找回来的世界》、《四世同堂》等。
7、中国的电视剧蓬勃发展1980年~1999年注解:我国第一部电视剧和连续剧是台湾中视在1969年播出的晶晶,而不是一口菜饼子,在1958年到80年前是大陆红 *** 的 *** 时期,我们和香港一样,是80年后才开始涉足电视剧。
电视剧是如何发展的从1930年世界第一部电视剧《花言巧语的人》(英国)播出至今已有60余年了。
最初的电视剧是在演播室直播,摄像镜头对着演员,即演即播。
由于没有录像磁带和录像机,无法将播出的电视剧储存起来。
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人们发现可以利用电影胶片从电视机荧光屏上进行拍摄,把节目保存下来,便于流传。
随着便携式电视摄像机、盒式录像带与录像机的问世,电视剧的制作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终于获得了与电影、戏剧并驾齐驱的地位。
随着1954年美国彩色电视的开播,彩色电视迅速传遍全世界,电视剧在制作质量、反映生活的真实性及艺术品位上都有了显著的提高,电视剧的制作开始走出演播室,进入实景摄像阶段,借鉴电影技巧,加速了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展露出了巨大的潜力。
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电视剧开始与电影和戏剧争夺观众,并对后二者构成了威胁。
电视剧的发展历程电视剧作为一种传媒形式曾经俘获了无数观众的心,也是现代娱乐文化的一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电视剧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变革,从早期单一的教育性质到现在的多元化文化娱乐,它不断地在演进、改变和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电视剧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
第一阶段:单一性与教育性(1950-1970年代)在俗语里,“小荧屏”是被看成电视的代名词的。
在掀开电视广播历史的金色一页时,我们可以发现,自1958年开始电视剧就已经成为电视广播的主要内容之一,而当时这些电视剧并没有太多的艺术性质,而是主要以其教育性质来吸引观众。
在早期,电视剧曾经以教育为主,致力于提供有产生知识的节目供观众学习。
电视剧制片产业化不是很完善,故只是粗糙地呈现真实生活中的情景而已,脚本一般由收音机台的编剧编写,故故事传递能量感不高,视觉感也不强。
主题是社会教育,传播社会价值观念。
这种电视剧主要以产品宣传为宗旨,在大众社会的普及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因为是局限于一个钟点的节目,所以每集的故事都非常短小,便于观众在短时间内拓展新知识。
特别是在50年代晚期至70年代初期,在教育层面上,电视剧的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
第二阶段:意识形态与时代背景(1970-2000年代)在1970年代,电视剧开始了一种全新的尝试,即在情节和画面上积极追求艺术性和代表性,以满足国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电视剧的题材不再被局限于教育性,更多的是由生活、人性、社会时代的沉浸性题材。
在这个阶段,党在文艺上开始了一个红绿灯制度,要求电视剧必须在政治意识形态的轮廓下进行制作,以确保剧中的价值观念符合国家宣传政策,以达到强制普及的目的,并通过无处不在的渠道把工人和农民变成观众。
因此,这个时期的电视剧往往会强调宣扬正能量,其中大多数剧情都涵盖了思想教育价值的提示,内容偏向国家政策倾向。
这一阶段电视剧更加地扩大了教育功能的能力和意义,同时也对社会的贡献和影响力愈发明显。
时代的脉动--纪念90年代的中国大陆电视剧谨以此文向改革开放时代奋斗至今的父辈一代致以崇高的敬意。
20世纪90年代可以作为中国大陆地区电视文艺的分水岭。
因为此前的80年代,电视文艺形态体系才刚刚萌芽。
但随着90年代电视机从奢侈品逐渐变为日常用品,电视文艺也在庞大观众群体需求下也逐渐走向成熟。
回头上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的电视文艺,港台剧先声夺人,以武侠剧,言情剧和民国风一时风靡大陆。
但更接地气的大陆电视人也毫不示弱,京沪广三地一批批优秀的电视人不断推出了一批反应时代脉动,并让我们讨论至今的优秀的电视剧作品。
这些电视剧推动了电视剧市场化水平的提高,也推动了观众欣赏习性和观念的转变,给我们留下了无穷无尽美好的回味。
时光如梭,这些电视人今天已经逐步老去乃至逝去。
但是他们的作品中反应的时代,既是我们曾经美好的童年,也是我们父辈曾经奋斗的集中写照。
本文也是对这些电视剧的一个评点,分析和回顾。
希望能和我年龄相当的朋友一起回到那激情四射的时代。
虽然进入90年代后,很多由地方电视台拍摄的、有强烈地方特色的优秀电视剧会在央视上映并引起很大的反响。
(如《黑脸》、《神禾源》、《半边楼》、《大雪小雪又一年》等。
但严格来说,这些电视剧体现的风格远没有形成一种流派。
回顾历史,90年代中国电视剧可称为流派的只有三家,即北京、上海、广州。
这三地电视剧作为内地电视剧的领导形成了鲜明的三足鼎立之势,并引领了中国电视剧发展的潮流。
这里也让我分别论述之。
广州派/粤派可以说,94年前,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邓丽君等港台歌星的声音曾同各种走私品一道,由广东登陆开始了对中国内陆市场的大举入侵,“正宗粤菜”、“生猛海鲜”、“发发发”等粤味十足的字眼和声音遍及全国城乡,广东普通话更是电视小品、相声的常用话语之一……。
但是土生粤派文化并不鲜明。
因此人们起初难免认为毗邻港澳台的广东文化也被沙漠化了,难以产生精品之作。
但是从1994年起,广东主打的长篇电视连续剧连续一鸣惊人,在新世纪之前可以说是称霸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