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六年级第七单元第22课《跑进家来的松鼠》

人教版六年级第七单元第22课《跑进家来的松鼠》

人教版六年级第七单元第22课《跑进家来的松鼠》
人教版六年级第七单元第22课《跑进家来的松鼠》

课题人教版六年级第七单元第22课《跑进家来的松鼠》作者及工作单位赣县城关三小钟富梅

教材分析

本文是第七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写的是一只松鼠跑进我们家后,在我们家接二连三发生的一些趣事:松鼠千方百计地“贮存冬粮”,把糖、面包皮什么的叼到大柜顶上;我们采来的一篮子鲜蘑菇,松鼠忙活了一个早晨把它们全晾上了;天冷了,松鼠把手套、头巾等东西叼到烟囱里,给自己垫窝。作者以儿童的视角观察这只跑进家来的松鼠,用充满童趣的笔触描写松鼠的习性。文章语言清新自然,生动有趣。松鼠虽然一而再、再而三地做着荒唐事,可在作者一家人的眼里,这只跑进家来的松鼠是那么可爱,因此,这些错误都是可以原谅的,就如孩子的调皮。细细读来,课文处处充溢着对松鼠的喜爱。

学情分析

1.五年级上册的教材中有一篇文艺性说明文《松鼠》,教学时可以回忆学过的这篇课文,交流松鼠留给我们的印象,由此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要继续让学生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可采取几遍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中读懂课文,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

初读课文时,应引导学生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大意,说说松鼠在“我”家做了哪些事。再读课文可结合学生的自读,让学生说说最喜欢其中的哪件事,并结合相关的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引导学生充分地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感受作者一家人对松鼠的喜爱之情。课文主要写了松鼠在“我”家的三件趣事,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松鼠动作灵活、讨人喜欢的语句,让学生感受松鼠的可爱;另一方面,文中爸爸的话和作者的议论从侧面反映了作者一家人对松鼠的喜爱,也应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3.在学生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松鼠喜爱之情的基础上,还应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本单元的主题是“人与动物”,而本文的写法显然与前一篇课文有不同之处。这篇课文中,作者是通过松鼠在“我”家的几件有趣的事来反映松鼠的可爱,表达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的,这种喜爱之情是隐藏其中的。因此在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时应注意让学生与前一篇课文进行比较。另外,在阅读完课文之后,也可引导学生与《松鼠》一文进行比较,为“回顾·拓展七”中的“交流平台”的学习作好铺垫。

4.文章语言浅显,学生读懂课文的难度不大,可以适当地安排一些拓展延伸的活动。如,让学生想象:如果松鼠跑到你的家里,你会怎么做?把你想到的写下来。也可以安排一些相关的阅读材料,进一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读读记记“储备、橱柜、储备、哭笑不得、蹿、干脆、失踪、不甘落后、千方百计、哭笑不得”等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学习词语使学生对课文有初步的认识。

2、利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阅读课文,体会作者一家人对松鼠的尊重和关爱。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合作、交流、探究,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一家人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2、激发学生爱动物、爱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培养的阅读和写作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松鼠的可爱,体会松鼠与我们一家建立的深厚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如何将动物与人之间的感情写得真实具体的,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喜爱之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节

一、

猜谜揭题,激发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

语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

一个谜语,看谁能猜出来?

“叫鼠不是鼠,尾巴像扫帚,

喜欢树上住,松果当食物。

(谁来说一下)

对啦,是松鼠。同学们

反应真快。今天我们就学习

《跑进家来的松鼠》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提问:读了课题,你

知道了什么?

1、读自读提示,想想这节课

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2、自由朗读课

文,说说课文写

了一件什么事。

3、检查生字认读

情况。

我家有只松鼠;松鼠

是自己跑来的;松鼠活泼

可爱……

松鼠千方百计储存冬

粮,把糖、面包皮什么的

叼到大柜顶上;松鼠把我

们采来的鲜蘑菇晾上了;

天冷了,松鼠用我们的手

套头巾垫窝……从中体会

到松鼠的可爱以及家人对

松鼠的喜爱……

从谜语导题,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

上一份好心情进行学习

状态。同时,让学生汇报

有关松鼠特性的资料,增

加学生对松鼠的认识,为

课文的学习作好铺垫。

钱剑波撰文提出

“有效教学是有明确任

务指向的教学”。略读课

课堂教学任务明确性的

体现就是在确定明确的

略读课教学目标,而略读

课的教学目标就直接地

反映在每节课的课题连

接语里。让学生自主读课

题前的连接语,就是让学

生自己为自己确立本节

课的学习目标。了解本文

的主要内容,是本课的重

点,是学生学习的任务之

一,也是略读课所要完成

的教学任务。学生在自读

课文后基本上是能了解

课文大意。

三、

研读课文,体会情感

四、

学习表达方法

五、

布置作业1、快速浏览课文,根据自读

提示自学课文。

2、集体交流:松鼠在“我”

家做了哪些事?你从中体会

到了什么?

3、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松鼠

的可爱和全家对松鼠的喜爱

之情的?请细细默读课文,

画出有关语句,并圈圈、点

点、写写。结合具体语句说

一说。

4、相机指导朗读。

1、师:纵观全文,没有找到

“喜爱”这个词,但大家刚

才却处处谈到了作者一家对

这只松鼠的喜爱,为什么会

这样的呢?

2、在学生的回答中随机点

拨,总结写法。

3、你学过或看过有关写人与

动物和谐相处的文章吗?在

写法上你从中又体会到什么

呢?

阅读课外描写人与动物

和谐相处的书籍,如《我的

野生动物朋友》。

①它整天满屋乱跑,在橱

柜和架子上跳来跳去,动

作灵活得惊人,从来没有

碰掉过一样东西。

②有时,松鼠跳到我的肩

上,用小嘴蹭我的脸,还

轻轻咬我的耳朵,我想它

是又想吃糖了。可我又上

哪儿给它找去呢?

④有一天,它干脆失踪了,

哪儿也找不到。也许它跑

到花园或森林里去了吧?

我们心里空落落的。

③爸爸哈哈大笑,说:“我

怎么没想到这一点呢!咱

们家的松鼠是在储备冬粮

呢。森林里的松鼠到了秋

天,就要开始储备冬粮。

这是松鼠的天性,咱们的

松鼠自然也不甘落后!

(1)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事

例,作者的喜爱之情隐藏

其中;

(2)抓住松鼠动作行为

描写出松鼠的可爱;

(3)爸爸的话和作者的议

论从侧面反映作者一家对

松鼠的喜爱之情。

在课的结束,推荐与

本课主题相关内容的书籍

让学生进行阅读,让“略

读课”成为课堂、课外阅

读的桥梁。

纵观全文,没有找到

“喜爱”这个词,但细细

读来,课文处处充溢着对

松鼠的喜爱。这份对松鼠

的喜爱之情,只有学生在

深读课文,在充分读句品

词的过程中才能感悟到

松鼠的可爱,才能感受作

者一家人对松鼠的喜爱

之情。老师在这个教学环

节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时

间去思考、交流;给予学

生更大的空间去表达、品

读,这是检验“得法于

‘精’,用法于‘略’”

的教学策略,也是在检查

着每个学生的阅读能力。

让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

能力、表达能力同步前

进。

在语文教学中,要知其

言,又要知其之所以言。

尤其是高年级的语文阅

读教学,揣摩作者的表达

方法是十分重要的。这是

本文的难点。然而,学生

充分地读文、充分地读句

品词的过程,其实,也就

是让学生潜移默化地领

悟着本课的写法的过程。

“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

喜爱之情的表达方法”

这个难点的突破在课的

最后就能水成渠成。

让学生多读书,读好

书,是语文老师义不容辞

的职责。既是对课的延

伸,又能通过此来提高学

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

的阅读能力。

板书设计

22﹡《跑进家来的松鼠》教学设计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有关词句的意义。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置了“激趣引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研读课文,体会情感——领悟写法”这几个环节。思路清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激趣引入”环节中,我出示了有关松鼠的谜语,激发了学生

的兴趣。

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小学高年级阶段的目标。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环节中,我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中写了松鼠在我家做了哪几件事。让学生从整

体上感知课文,训练了学生的默读概括能力。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感兴趣的句子,谈谈体会。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

情感。最后,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写作方法,拓展阅读相关书籍,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

这一堂课下来,自我感觉完成得十分顺利和轻松。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遵循了略

读课文的教法,大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不足之处是:1、没有利用课本中的插图这个现成的教学资源。2、课堂教学过程中激情不够。3、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知识点

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知识点第21课《文言文二则》 一、我会写组词 哉:zāi(美哉、善哉、呜呼哀哉) 巍:wēi(巍峨、巍然、巍巍) 弦:xián(琴弦、弦乐器、扣人心弦) 轴:zhóu(线轴、轴心、中轴线) 锦:jǐn(锦缎、锦绣、锦鸡) 曝:pù(曝露、曝晒、一曝十寒) 矣:yǐ(悔之晚矣、由来久矣) 二、课文翻译 伯牙鼓琴 [注释] ①鼓:弹。 ②志:心志,情志。 ③太山:泛指大山,高山。一说指东岳泰山。 ④善哉:好啊。 ⑤巍巍:高大样子。 ⑥若:像。

⑦少选:形容极短的时间。 ⑧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⑨破琴:把琴摔破。 ⑩复:再,又。 [译文] 伯牙弹琴,锺子期在一旁欣赏。当(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锺子期(情不自禁地感叹)说:“弹得真好啊,像大山一样高峻。”过了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禁不住)说:“弹得真好啊,像流水一样浩荡。”锺子期去世后,伯牙把琴摔破,把弦扯断,一辈子都不再弹琴了,(他)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书戴嵩画牛 [注释] ①处士:有德才而不愿去做官的人。 ②所宝:所珍藏的宝贝。 ③戴嵩:唐代画家。 ④《牛》:指戴嵩画的《斗牛图》。 ⑤锦囊玉轴: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 ⑥拊掌:拍手。 ⑦搐:抽缩。

⑧股:大腿。 ⑨乃:却。 ⑩掉:摆动,摇。 ?谬:错误。两牛相斗时,多是“尾搐入两股间”的情形,也有“掉尾而斗”者。?然之:认为他说得对。 [译文]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宝贝有数百件。其中有一幅戴嵩画的《斗牛图》,(他)尤其珍爱,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晾晒,有一个牧童看见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幅画画的是斗牛啊。牛相斗,力气用在角上,尾巴抽缩在两腿之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摇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认为他说得对。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情应当去问农民,织布的事情应当去问婢女。”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四、问题归纳 1.俞伯牙善于弹琴,并且琴艺超群,那么在文中又表现在哪里呢?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他能通过琴声把自己心里想的东西表达出来。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练习及答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匆匆》一课一练答案阅读题答案课堂作业题练习册 2 匆匆 【字词荟萃】 1、仿照例子写词语。 (1)例:赤裸裸 ()()() (2)例:匆匆忙忙 ()()() 2、选词填空。 爱护爱惜 (1)他从小就养成了()书籍的习惯。 (2)粮食是宝中宝,人人都要()。 维持保持 (3)解放前,爷爷起早贪黑地干活,可还是()不了一家人的生活。 (4)老红军战士始终()着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 3、反义词填空。 聪明()空虚()伶俐() 【句段集锦】 照样子写句子。 (1)例: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_____________的时候,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时候,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例: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____________ ,有_____________的时候;_____________,有________ 的时候;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的时候。 【课文链接】 读下面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写下来。 (1)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从这个句子,能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作者把自己的日子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时间比作_____ ______ ,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延伸】 1、阅读: 毛驴和牛大哥 有一天,一只老山羊爬山时把腿摔坏了,请毛驴把它背(bēi,bèi)回家。毛驴向它要十斤山芋做报酬,老山羊拒绝了,自己一瘸一拐地走了。 过了一会儿,老山羊骑在牛大哥的背上缓缓走来,毛驴于是问:“牛哥,它出多少山芋请你背它? “千斤。”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理想的风筝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理想的风 筝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理想的风筝》以第一人称叙述,采用倒叙的写法,触景生情,回忆了自己的亲眼所见。文章语言生动,饱含深情。在此整理了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理想的风筝》,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理想的风筝》课文原文春天又到了。 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摇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qiáo]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每逢这时候,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他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短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膝盖以下被全部截去了,靠一根圆木拐杖支撑着。这条腿是什么时候、为什么截去的,我们不知道。只是有一次,他在讲课的时候讲到女娲造人的传说,笑着对我们说:“……女娲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

泥巴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甩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了一条腿的。”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枝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他的课讲得极好。祖国的历史,使他自豪。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激昂,常常使我们激动得落泪;而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岁月,他自己又常常哽咽(gěnɡyè),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后来,我考入了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他喜欢在课堂上当众提问同学,让学生们述说自己学习的心得。我记得清楚极了,倘若同学回答得正确、深刻,他便静静地立在教案一侧,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品味一首美妙的乐曲。然后,又好像从沉醉中醒来,长舒一口气,亲切、大声地说:“好!好!”倘若有的同学回答得不好,他就吃惊地瞪大眼睛,关切地瞧着同学,一边细声说:“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一边不住地点头,好像那每一次点头都给学生一次启发。这时候,他比被提问的学生还要紧张。这情景,已经过去了将近三十年,今天一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人们的心头。在晴朗而没有大风的日子,刘老师课余便在校园的操场上,放起他亲手制作的风筝。

河北小学英语六年级上第17-22课题解 (1)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⑴四会单词和重要词组:Christmas holiday special song lights beautiful Santa bring invite gift excited carol Christmas tree Christmas lights (2) 正确理解课文内容,能熟读课文并复述重要句子。 2. 能力目标: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单词和句型。 3. 情感目标:简单了解西方圣诞节。 教学重点: 1. 四会单词和重要词组:Christmas holiday special song lights beautiful Santa bring invite gift excited carol Christmas tree Christmas lights 2. 正确理解课文内容,能熟读课文并复述重要句子。 教学难点:课文中较长较复杂的句子的理解和背诵。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步骤: 1. Greetings Greet the whole class as usual. 2. Revision ⑴ Words dictation. ⑵ Recite some sentences in Unit2. 3. New concepts ⑴ new words invite 邀请special 特殊的bring 带来excited 兴奋的Santa 圣诞 老人 ⑵ Listen to the tape, get a general idea of the text. ⑶ Explain the text . a. Western holiday 西方节日 b. On a holiday, people don't go to work. 介词on的使用 c. This is a Christmas tree. These are Christmas lights on our house. 做句型的替换练习。 d. We invite our family and friends to our hous e. invite sb to sp 邀请某人去某地 e. They bring gifts for us. bring sth for sb / bring sb sth 给某人带来某物 f. We give our family and friends gifts,too. give sb sth / give sth to sb 把某物给某人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七单元 全单元教案完整版

第七单元 单元教学初探 一、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进艺术”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三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2.本单元重点: (1)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背诵《伯牙鼓琴》。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中《文言文二则》中选入了两个故事:《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两篇故事一说音乐艺术的高雅境界,一说名画作品也有瑕疵,都与艺术相关。《月光曲》讲了贝多芬创作名曲的一个传说,让我们领略了大音乐家“音乐为大众服务”的高尚情怀。《京剧趣谈》一文分“马鞭”和“亮相”两部分讲了京剧的艺术特色。 (2)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每篇课文中都给我们留下了充分想象的空间。《伯牙鼓琴》中俞伯牙的琴声让钟子期想到了高山流水,我们的耳边仿佛也想起了那优美的琴声;《月光曲》中贝多芬在月光下弹奏的第二首曲子让穷兄妹俩看到了异常美丽逼真的景象。《京剧趣谈》中马鞭的运用和双方战斗时的突然静止与耍杂技场面带给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而这一切都是各种艺

21.文言文二则创新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背诵《伯牙鼓琴》。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文化艺术之美。 教学重难点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诗句大意,感受艺术之美。 教学过程 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1.读题解题 (1)读好课题,强调“鼓”的读音。 (2)齐读课题。 (3)理解“鼓琴”“伯牙鼓琴”的意思,引导质疑。 2.初读感知。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读好语气词“哉”“乎”,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知识点

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知识点 班别姓名 一.掌握课文: 本组课文。主题是“人与动物”。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 《老人与海鸥》讲述的是以为普通的老人吴庆恒与海鸥之间建立起来的深厚情谊。向我们展示了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我们亲密的朋友,我们队它们所付出的一份感情,都能得到它们加倍的回报。 《跑进家来的松鼠》介绍了一只可爱的松鼠来到我家,后发生的一系列有趣的事,表达了我们一家人对松鼠的喜爱。 《最后一头战象》再现了战象嘎羧生命里最后的辉煌与庄严,以包含深情的笔触歌颂了战象的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金色的脚印》通过正太郎与狐狸一家之间的传奇故事,展现了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歌颂了爱的力量,咱们了人和动物之间互相信任、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 二、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呼唤(呼喊)晓得(知道)惊异(惊奇) 反义词:热闹(寂静)怀疑(相信)吉祥(灾祸) 三、练习: (一)认准读音: 撮嘴(cuōzuǒ)扇动(shán shàn)照片(piān piàn)塑料(sùsuò) 空地(kōnɡkònɡ)褪色(tèi tuì)似的(sìshì)模样(mómú)尽量(jǐn jìn)蹿出(cuān cuàn)紧挨(āi ái)着火(zháo zhuó)暖和(huóhuo)磨蹭(zènɡcènɡ)礁石(qiáo jiāo)饲养(sìs í) 竹篾(mièmì)中弹(zhònɡzhōnɡ)混合(hún hùn)镌刻(juān jùn)剥落(bōbāo)不禁(jīn jìn)踱步(duódù)粗糙(zào cāo) 柞树(zuòzhà)叼着(diāo dāo)嗥叫(háo ɡāo)冲着(chōnɡchònɡ) (二)指出下面各句分别属于哪种描写方式。 1.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2.老人望着高空盘旋的鸥群,眼睛里带着企盼。 3.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 4.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 1.__________ 2.__________ 3.__________ 4.__________ (三)填空: 1.《老人与海鸥》课文结构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 1、文言文两则《学弈》《两小儿辩日》电子课文 学弈(yì)[1] 弈秋[2],通国[3]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4]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w?i)弈秋之为听[5];一人虽听之[6],一心以为有鸿鹄(hú)[7]将至,思援[8]弓缴(zhu ?)[9]而射之。虽与之[10]俱[11]学,弗(fú)[12]若之矣(yǐ)[13]。为[14]是其[15]智弗若与(yú)?曰:非然也。 两小儿辩日[16]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17],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18]日始出时去[19]人近,而日中[20]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21]日中则如盘盂(yú)[22],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23],及其日中如探汤[24],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25]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26]多知[27]乎?” 1、本文选自《孟子?告子》。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思想和言行。弈:下棋。 2、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3、通国:全国。 4、诲:教导。 5、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6、之:指弈秋的教导。 7、鸿鹄:天鹅。 8、援:引,拉。 9、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10、之:他,指前一个人。 11、俱:一起。 12、弗:不。 13、矣:了。 14、为:因为。 15、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16、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17、辩斗:辩论,争论。 18、以:认为。 19、去:离。 20、日中:正午。 21、及:到。 22、盘盂: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创新教案

创新教案 《腊八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字词,积累叠词,了解小说背景。 2.了解小说借助对话推动情节发展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用读对话梳理情节的方法,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3.初步了解小说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描写的不同形式,用品读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4.深读文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做到详略得当的。 教学重、难点: 1,初步了解小说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描写的不同形式,用品读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2,深读文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略得当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文体 1.播放微视频,引出小说背景。 2.板书课题,读准课题。 二、字词教学,了解环境 1.出示字词,读准字词,引导学生从词语内容和形式上发现规律。 2.情境朗读,了解环境。 三、梳理情节,初识形象 1.快速默读第6—19自然段,思考:八儿想吃腊八粥却吃不到,他是怎么办的? 2.根据学生回答,梳理小说情节。 3.根据板书,串联情节,了解小说主要内容。 4.小结:这篇小说就是用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刚才,我们读了八儿和妈妈的对话,梳理出的情节就是小说的情节。 5.交流:从这些情节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八儿? 四、品读语言,丰盈形象

1.聚焦情节中八儿的语言,初步感受语言的变化。 2.品读短句。 (1)齐读,思考:本句中哪个字最精彩? (2)对比朗读,从“那”字,你感受到什么? (3)联系自己生活经历,感知八儿形象。 (4)有感情地朗读。 (5)小结:一个“那”字,又让我们看到一个(回扣板书)的八儿。刚才,我们抓住了八儿的语言,品读“那”这个关键词,揣摩了八儿的心理,从而让八儿的形象在我们头脑中更加丰满。 3.品读长句 (1)自由读,边读边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2)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 填一填:八儿每次是怎么分的,有什么变化? 写一写:你又读到一个怎样的八儿,并想想理由(填在磁卡上,一张磁卡写一个词)。一定要填在磁卡上。 温馨提示:四人小组,一人主持,其他三人一人汇报一处。 (3)小组汇报。 (4)小结:刚才,我们读了八儿这处长的语言,从分粥的变化中揣摩了八儿的心理,让他的形象在我们的头脑中更加丰盈。 (5)串读三次分粥的句子,读出变化。 4.小结:刚才我们品读了八儿的语言,关注了关键词句,揣摩了八儿的心理,让八儿的形象跃然纸上。沈从文不愧为语言大师,在对人物语言进行描写时,每个词语,每句话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多一个字不行,少一个字也不行,借助不同的语言形式展现人物不同的形象。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梳理环境中的情节,品读八儿的语言,揣摩他的心理,看到了一个(回扣板书)的八儿。八儿心里隐藏的语言和那锅不断叹气的粥,这又藏着什么奥秘呢?下节课我们再来揭秘。 第二课时

2020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单元概述

第七单元 单元概述 本单元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主题编排教学内容的。三篇课文分别是《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其中《文言文二则》中,《伯牙鼓琴》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表现了伯牙、子期之间令人动容的真挚情谊。《书戴嵩画牛》用简洁的语言、平实的手法,围绕唐朝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刻画了杜处士和牧童两个特点鲜明的人物,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月光曲》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告诉我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京剧趣谈》主要介绍了传统戏曲京剧中“马鞭”“亮相”等表现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京剧的艺术特色和魅力。“口语交际”通过聊聊书法,引导学生感受书法的艺术魅力。“习作”部分要求我们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地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拿手好戏。“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个板块。 1.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琴弦、谱写、莱茵河”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4.感受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的写作方法,学习写作时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想象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5.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重点 1.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琴弦、谱写、莱茵河”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难点 1.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2.感受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的写作方法,学习写作时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想象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文言文二则》2课时 《月光曲》 2课时 《京剧趣谈》 1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习作 2课时 语文园地 2课时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理想的风筝生字(最新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理想的风筝生字 1【筝】 读音:zhēng 巧记:竹()字头上坐,还要“争”什么。 字义:古代的一种弦乐器【风筝】玩具的一种,用竹篾做架,糊上纸,牵线放在空中,可以飞得很高 组词:古筝 造字:形声法 造句:星期天,爸爸带我到广场放风筝,我开心极了。 笔顺:上窄下宽。“争”中间横长,(亅)在竖中线上。 字歌:竹木制古筝挣扎手不停睁眼仔细瞧琴弦亮铮铮 2【翘】 读音:qiào 巧记:烧掉左边(尧)“羽”毛。 字义:一头向上仰起 组词:翘起翘尾巴往上翘 造字:形声法 造句:公鸡翘起尾巴,向人们展示它的美丽。 笔顺:“尧”上部斜中求正,浮鹅钩充分右伸。 字歌:祖国多富饶江山尽妖娆松鼠翘尾巴枫林似火烧 3【眯】

读音:mī 巧记:满眼(目)都是稻“米”。 字义:①眼皮微微合拢②小睡 组词:①眯缝笑眯眯②眯一会儿 造字:形声法 造句:她总是笑眯眯的。 笔顺:左窄右宽。“目”较窄,横画间距均匀;“米”横短。 4【蜈】 读音:wú 巧记:小“虫”一“口”吞“天”。 字义:[蜈蚣]节肢动物,身体长而扁,由许多环节构成,每节有脚一对,头部的脚像钩子,能分泌毒液。捕食小昆虫,可入药 组词:蜈蚣 造字:形声法 造句:爸爸为我做了一只大大的蜈蚣风筝。 笔顺:“虫”竖宜直;“天”撇捺伸展,角度不要太大。 字歌:蜈蚣可入药错误要改掉娱乐很重要虞戴虎头帽 5【蚣】 读音:gōng 巧记:小“虫”遇见老“公”公。 字义:[蜈蚣]节肢动物,身体长而扁,由许多环节构成,每节有脚一对,头部的脚像钩子,能分泌毒液。捕食小昆虫,可入药 组词:蜈蚣

造字:形声法 造句:蜈蚣是常见的药用动物之一,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笔顺:左窄右宽。“公”撇短,捺长。 字歌:出言来诉讼有虫是蜈蚣松树好木材有羽是老翁 6【倘】 读音:tǎng 巧记:佛前(亻)和“尚”。 字义:连词,假使,如果 组词:倘若倘如倘使倘或倘来之物 造字:形声法 造句:倘若你不努力的话,什么事都做不成。 笔顺:左部竖为垂露竖;右部横折钩要有力。 字歌:翻身床上躺起来走一趟有人倘若去河边水流淌 一、划去括号中不正确的读音。 天穹(gōngqióng)伫立(chùzhù)抻动(chēnshēn) 擎着(jíngqíng)哽咽(yànyè)气喘吁吁(xūyú) 二、比一比,再组词。 慨()燥()拄()蜜() 概()躁()驻()密() 三、给下列句子中画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1.我故意逗她:“别光说美的,若是冬天呢,天天刮大风,冻得人出不去屋……”() A.引逗 B.招引 C.停留 D.逗笑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教案

“逢”半包围结构,先写辶上面的部分。:辶书写顺序:点横折折撇捺。 “卒”独体字结构,注意下面的横写得长一些,基本压在横中线上,竖压住竖中线。 2.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3.读后学生评价,【出示课件16】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可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4.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5.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6.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弃”是“放弃”的意思,“之”在文中指“老婆婆”;“还”是回去,到学校去的意思。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出示课文大意:【出示课件17】 磨针溪,坐落在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 (板书:李太白放弃学业老婆婆铁杵成针)遍的朗读中,对文章的理解也在逐步加深。这一环节对文言文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教师抓住机会点拨指导,再提出关键性的问题,随着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不断增加,文章要说明的道理自然显现,可谓水到渠成。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7单元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教材分析 编写者:永和小学梁光勇 一、教材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教材在本单元安排“鸡兔同笼”问题,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3.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学建议 1. 注意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 “鸡兔同笼”的原题数据比较大,不利于首次接触该类问题的学生进行探究,因此通过化繁为简的思想,帮助学生先探索出解决该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后,再解决《孙子算经》中数据较大的原题。教学时应注意使学生体会这一点。 2. 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教材展示了学生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即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其中假设和列方程解是解决该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假设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列方程解则有助于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因此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学生选用哪种方法均可,不强求用某一种方法。

数学广角(一)

鸡兔同笼(二) 设计者:延风小学吴彬

金口河区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检测题 (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制卷人:延风小学 李小丽 一、计算 1、直接写出得数。(15分,每小题1分) 387×101= 564-(387-136)= (72+63)÷9= 1- 71-76 = (41+12 1)×12= 1-31+32 = 15 -97+45 = 1÷115×115= 56÷2÷5 1 = 75×9÷7 5 ×9= 0.77+0.33= 10÷0.1= 9+ 4 3 = 1-0.09= 8× 81÷8×8 1 = 2、用简便方法计算(24分,每题4分) 12.5×3.2×25 11.3-3.79+8.7-7.21 138÷7+71×13 6 (31-51+154 )×45 135×15+65×15 1054-387-113

2019年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语文教案

2019年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抓住文中重点语句深刻感悟其内在意思,从中懂得时间的宝贵 教学难点:体会时光飞逝的含义,抓住人生有限的宝贵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时间飞逝,日月如梭,时间就像流淌的河水,只会流逝,不会回头。所谓:滚滚长江东逝水啊!时间转眼就流逝了,尽管人们知晓了时间的可贵,可是却无法挽回已逝去的时日了。不仅只有我们才会发出如此感叹,朱自清先生也有此感叹。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匆匆》。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要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和断句不准的地方。 3.练习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几遍。 4.思考: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文章紧扣“匆匆”儿子,细腻的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流露出了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先写什么,接着写了什么?可分为几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提出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第二段(第2、3、4自然段):写日子悄然而去,匆匆而逝,我心中充满惆怅和伤感。)

第三段(5自然段):照应开头,再次提问: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2.小结:文章开篇就提出了问题,但作者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通过具体描述过去以及现在日子的来去匆匆,抒发出自己对时光流逝而无法挽留的感慨,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 四、作业: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六年级英语

六年级英语Unit 1 How do you go there? 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优点:本课重难点突出,教学步骤比较紧凑。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能够达到教学目标中的第1、2、3点和教学重点中的第1、3点、第4点。教学流程比较顺畅。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反应比较积极。 不足之处:每个过程的时间没有放进去,使得教学时间不足够。活动安排不够好,学生还不够积极,课堂气氛有待改进。没用完 整的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对于学情分析和教材分析还不够,以 致教学过程中问题多,也处理不够好。 六年级英语上册Unit 2 Where is the science museum?教学反思 六年级第二单元已经学习完毕,现在进行分析。本单元教学重点

在于: 一、能够简单描述公共设施的大致位置,如:Where is the cinema ? It is next to the hospital. 二、能够询问路线并且简单回答,如:Where is the post office? It is east of the cinema. Turn left at the cinema,then go straight 。It is on the left。 三、能够了解地图的基本标识,并能用东、南、西、北来表示行 政区划分。 四、能够听懂、会唱"Where are you going?" 而本次考试,问题处在以下几点: 一、听力部分,学生要求没有听清楚,并且会犯一写小错误。比 方说大小写问题、第多少路公交车、和直行、转弯问题。 二、上海在我国的北方还是南方有些学生不清楚。 三、讲授的一些句子学生没有记住。 六年级英语Unit 3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教学反思 六年级英语第三单元学习的主要话题是用将来时谈论自己的计划。教学内容大多以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为主。 本单元我采用了多种手段帮助学生记单词,学生也比较愿意接受。记单词的效率有所提高。林海外在句型的学习上,我尽量多 给学生自由练习的时间,让他们在与同学之间随意的谈话中轻松 的掌握知识。尽量不给他们造成压力,并尽可能多创造模仿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语音和语调。 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出现了一些疑问词的用法,另外还有一 些时态的用法,学生对这些语法类的内容不是很容易接受,在讲 这些内容的时候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讲的比较快,没有给学生 出一些相应的练习题来巩固,学生这方面掌握的普遍不是很好,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

六年级数学第七单元 (百分数的应用) 一、填空。 1、小明有图书12本,小英有图书15本,小明的图书比小英少( )%,小英的图书比小明的多( )%。 2、成 折= = = =)()()%(30)() (156.0==÷ 3、30米的20%是( )米, 6吨比( )多20%。 4、30米的3 1,刚好是40米的( )%。 5、一道数学题全班40人正确,10人错误,全班这道题的正确率是( )% 6、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20%,是指( )比( )少的人数是( )的20%。 7、小红家投保了“财产保险”,保险金额为20万元,保险期限为三年。年保险费率为0.5%,小红家共需要缴纳保险费( )元。 8、一种商品降价15%后价格是170元。这种商品原价是( )元。 9、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6 5,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 )%。 二、选择(请把正确答案的番号填在括号里)。 1.甲数是8,乙数是5,(8-5)÷5=60%表示( )。 A 、乙数比甲数少60% B 、甲数比乙数多60% C 、甲数是乙数的60% 2.甲数的75%与乙数的5 3相等,甲数( )乙数。 A 、> B 、< C 、= 3.工厂建厂房用了20万元,比计划节约了10%,原计划用( )万元。 A 、20×(1-40%) B 、20÷(1+10%) C 、20÷(1-10%) 4.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去时用8小时,返回用10小时,返回时比去时慢( )。 A 、25% B 、80% C 、125% D 、20% 三、判断(请用“√”表示对,用“×”表示错)。 1、一件商品先提价25%,后又降价20%,现价等于原价。 ( ) 2、甲数比乙数多75%,乙数就比甲数少75%。 ( ) 3、某商品打八折销售,就是降价80%。 ( ) 4、今年比去年产量增产三成五,就是今年产量比去年增产35%。( ) 5、出勤率为95%,表示有5人缺勤。 ( ) 四、计算。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课 匆匆

2、匆匆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著名的作家,他一生勤奋,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190多万字的作品;他一生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主席曾赞扬他是最有骨气的中国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2.课前搜集资料,你对朱自清先生有哪些了解。(学生介绍自己搜集

的资料) 3.朱自清先生不仅是一位诗人、学者,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师,他为我们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他的散文被称作“美文的典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赏读他24岁时写下的一篇散文《匆匆》。 4.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3.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⑴注意“涔、潸”的读音。⑵引导理解“徘徊、蒸融、挪移、头涔涔、泪潸潸、赤裸裸”等词语的含义。4.出示文中的叠词“匆匆、斜斜、默默、白白、茫茫然、轻轻悄悄”。读词后请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注意这些叠词的作用。 5.指生朗读自己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 6.默读课文,思考:初读课文,你读懂些什么?有什么感受?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7.学生读书后全班交流初读后的感受。 三、品读感悟,体会感情 1.谈话过渡:作为一篇传世佳作,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文中语句饱含哲理、耐人寻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匆匆》,走近朱自清,去欣赏、品味、感悟、思考这优美的语言。请大家默读课文,

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22.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背诵课文。 2.学会三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 一、出示古诗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首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 二、初读古诗 (一)一读古诗,读得正确。 1.指名读 2.正音 聿(yù)、遗、躬、熹(第一声)、鉴(jiàn)、徘徊(pái huái)、渠、为(第四声) 3.练读 4.齐读 5.指名读 (二)二读古诗,读出节奏。 1.指名读 2.小结:七言古诗的节奏停顿(七言四顿) 3.节奏停顿提示 冬夜读书示子聿[宋]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4、自由练读 5.指名读 (三)三读古诗,读出平仄。 1.过渡。 古诗要想读得更有韵味,还要注意它的“平仄”。简单地说,第一声和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和第四声就算仄声。 2.出示古诗练习朗读。 3.指名读。 4.指导读。 在读法上每一个平声字所占的时间大致比仄声字长一倍 5.再次练读。 三、再读古诗 1.过渡。 这两首古诗为什么出现在同一课中,它们之间有何联系? 2.默读思考。 3.指名回答。 共同之处: (1)都是和读书有关;(2)都是宋朝诗人;(3)都是七言绝句…… 4.学生质疑不懂之处,老师标注, 5.出示相关解释,相机板书指导生字的书写。 (1)“示子聿”:训示(儿子)子聿。 (2)“无遗力”:遗,留下。不留一点力,竭尽全力。 (3)“老始成”:始,才。青壮年时下工夫到老才能有所成就。(4)“终”:到底,终归。 (5)“绝知”:绝,极、最。彻底了解。(6)“躬行”:亲自去实践。 (7)“鉴”:镜子。 板书生字:中间的“人”尽量展开写。 (8)“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 板书生字:“非”第一个竖画短,第二个竖画稍长。 (9)“渠”:它,指水塘。 (10)“清如许?”:这样清澈? (11)“为有”:因为有。

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桥梁远景图话题讨论教学设计冀教版

《桥梁远景图》教学设计(话题讨论) 一、预习作业 1.读准字音,熟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词圈出来,利用工具书理解“闲庭信步、望洋兴叹、譬如”等词的意思。 2.阅读课后的“资料夹”,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作者茅以升以及和这篇文章相关的信息,了解当今桥梁的基本知识和将来的桥梁发展趋势。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要求会写的8个生字,理解“譬如、轮廓、妨碍、层出不穷、望洋兴叹、闲庭信步”等词语。 2.阅读课后的“资料夹”,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作者茅以升以及和这篇文章相关的信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当今桥梁的基本知识和将来的桥梁发展趋势。 4.在阅读中培养边读边想象、边读边勾画批注等自能读书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用自主学习——感受想象——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运用读、品、诵的方法,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总分结构的好处,并对未来桥梁的想象进行小练笔的练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阅读中使学生结合对未来桥梁的想象进行小练笔的训练,培养其热爱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当今桥梁的基本知识和将来的桥梁发展趋势,

并对未来桥梁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 四、教学课时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师:孩子们,我们先来猜个谜语:驼背老公公,趴在河当中,背上有人走,腹下也可通。 生:桥。 师:生活中我们熟悉的桥梁有哪些?它们都是什么样子的? 生:赵州桥,槐安桥……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茅以升先生的《桥梁远景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大家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小组内检查,把容易读错的字、词写在纠错本上。(学生自由读课文) 2.小组活动,交流纠错本。 3.指名读文,随机指导。 师:刚才听大家读的特别好,我们来展示一下如何? 4.生字词检查,组织小组间竞赛。 5、中心话题。 (1)茅以升先生为我们介绍了有关桥梁的哪些内容?默读课文,从中找出相关的语句画一画,并在旁边作批注。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英语unit3教材第22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英语unit3教材第22-23页课文翻译 You didn't come to school. What happened你没有来学校。怎么了 I fell off my bike and hurt my foot.我从我的自行车上摔下来了,并且弄伤了我的脚。 Oh dear! Are you all right哦,天啊!你还好吧 Yes, I'm OK. Thanks.是的,我没事了。谢谢。 Can I come and visit you我能过来看望你吗 Sure! You can see my photos from the Labour Day holiday.当然!你可以看我劳动节假期的照片。2unit3教材第23页课文翻译 Did you go to Turpan你去吐鲁番了吗 Yes,I did. I saw lots of grapes and ate lots of mutton kebabs. They were delicious. 是的,我去吐鲁番了。我看见了许多葡萄,吃了许多烤羊肉串。它们很美昧。 Who did you go with你和谁一起去的 My parents and my uncle.我父母和我叔叔。 let's try部分翻译 John answered a phone call from Amy. Listen and tick or cross. 约翰接听了一个来自埃米的电话。听一听,打钩或打叉。 The second class is beginning.第二节课开始了。 John is at home.约翰在家。 John hurt his foot.约翰弄伤了他的脚。 2let's talk部分翻译 Amy:What happened埃米:怎么了 John:I fell my bike last Saturday and hurt my foot. 约翰:我上星期六从我的自行车上摔下来了,并且弄伤了我的脚。 Amy:That's too bad! Are you all right埃米:那太糟糕了!你还好吧 John:I'm OK now. Come and look at my photos from the Labour Day holiday. 我现在没事了。来看我劳动节假期的照片。 Amy:Where did you go 你去哪儿了 John:Mt. Tianshan, Xinjiang. I rode a horse. Look,it's very small! 新疆的天山。我骑马了。看,它非常小! Amy:Oh, looks like a mule! Did you go to Turpan 哦,是的。它看起来像头骡子!你们去吐鲁番了吗 John:Yes,we did. We saw lots of grapes there,but we couldn't eat them. They won't be ready till August. 约翰:是的,我们去了。我们在那里看见许多葡萄,但是我们不能吃它们。它们直到八月才成熟。Where did John go over his holiday What did he do约翰在他的假期期间去哪儿了他干什么了Where did you go over your holiday What did you do你在你的假期期间去哪儿了你干什么了 3Let's learn部分翻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