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与创新:由共同体走向学习共同体
- 格式:doc
- 大小:195.50 KB
- 文档页数:10
大学University2022年第4期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去中心化的大学生跨界学习共同体研究”(项目编号:202011600009);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全生命周期BIM 应用实训”(项目编号:201902133037);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教研项目“四链合一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J08)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倪燕翎(1973—),女,博士,湖北经济学院智慧建造中心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基于BIM 的智能建造应用与创新,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改革;董佳麟(2000—),男,本科在读,湖北经济学院智慧建造中心,研究方向为BIM 应用、BIM 软件开发;黄歌(1986—),女,硕士,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工程管理系副系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基于BIM的工程造价应用创新。
去中心化的大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实践与思考倪燕翎a ,董佳麟a ,黄歌b(湖北经济学院a.智慧建造中心;b.法商学院,湖北武汉430205)摘要:在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影响下,大学生群体出现了去中心化的学习共同体。
为了解这种学习共同体的构成要素、运行机制,效率与成果,文章以湖北某高校具有代表性的ICC 学习共同体为例,采用实证研究方法,追踪其五年成长过程,分析其取得的成果与学习效率。
研究表明,大学生学习共同体产生的背景是基于某个具体的学习目标,得以持续生存的条件则依赖于组织或社团,发展的过程具有学习资源、学习场所、学习组织去中心化特点,学习成果的获得与传承则具有不稳定性。
关键词:去中心化;大学生;学习共同体中图分类号:G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2)04-0116-04一、去中心化学习的背景(一)移动互联网对现有学习方式的冲击互联网学习资源的泛在性与可得性,为学生获得学习资源、实现在线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在线学习形式的多样灵活,如慕课、私播课、混合式课堂等,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催化,促使我国在线教育全面进入新时代,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去中心化特征[1],甚至已经成为当前学习的主流,势不可挡。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心得感悟体会(10篇)为大家整理的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心得感悟体会,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心得感悟体会【篇1】一名90后女孩钟嗣源因热衷于传统文化,立志做一名传承者,决定毕业后去玉皇观做一名道士,投入到传承传统文化的事业中去,这是当今社会十分罕见的事了,如今互联网信息技术发达,人们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外来文化,关注传统文化的人反而减少。
但中华文化需要传承者!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智慧的结晶,是古人们总结传承下来的道德准则。
孔子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孟子的“人皆可以为尧舜”等思想,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依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习传统文化,可以明道理,学习传统文化,可以悟人生。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传承传统文化是每个人的责任。
如今,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万圣节等各种各样的`西方节日在国内兴起,反倒是一些传统节日无人问津,各种崇洋媚外的行为不断出现,试问有谁还记得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这位90后女孩能够不忘炎黄子孙的使命,投身于传承传统文化的事业中去是她强烈责任感的体现,但这并不只是她一人的责任,这是我们14亿中国人共同的责任。
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它自身的传统文化,才能够长久地发展下去,走向兴盛,一个民族只有拥有其自身的传统文化,才能使所有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协作,发展该民族。
能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是真正的勇士,90后女孩钟嗣源放弃了似锦前程,将自身奉献给传统文化的传承,她牺牲了“小我”以实现“大我”,是一名真正的勇士,当然,传承传统文化的方式有多种,并不一定都要像她一样做一名道士。
钟嗣源应当结合新时代的发展,创新式地传承传统文化。
现今的经济是全球化的,文化是多元化的,而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当下需要一种新的传承方式,创新型地传承。
钟嗣源身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可选择自主创业的道路,建立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企业。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一、文化的内涵与社会作用1、内涵:(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3)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4)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也离不开物质载体2、社会作用:(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发展。
(3)文化与经济相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A、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B、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C、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4)文化与政治相交融。
A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促进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
B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5)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三、文化与综合国力(1)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一、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及其特点1、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近年来,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价值与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并成为我国教育政策的顶层设计。
教师学习共同体兴起的背景,以厦门学习共同体为例,通过关注学习共同体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建立共同的愿景与价值多,确立平等的对话规则,建构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以期重构新的教育生态文化产域。
摘要关键词学习共同体;教师成长;建构策略2017年12月,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中提出:“引导教师加强学习,阅读经典,提高修养;鼓励教师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开展教研活动,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
”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价值与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并成为我国教育政策的顶层设计,为学习共同体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教师学习共同体兴起的背景是什么?基层教师的成长实践如何回应顶层的教育政策设计?建构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教师学习共同体需要关注哪些问题?笔者结合厦门教师学习共同体十几年来的实践经验,谈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
一、教师学习共同体兴起的背景(一)学习共同体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教师要走“学习共同体”发展之路的理念来自于美国卡内基基金会资助下的“全美教师专业基准委员会”。
该委员会于1989年研制了《教师专业化基准大纲》,从五个方面规定了教师的专业标准,其中第五条是:教师是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同其他专家合作提高学校的教育效果;同家长合作推进教育工作;运用社区的资源与人才。
教师被界定为“学习”的存在,期待教师发挥“学习共同体”一员的作用,同时触及教师专业领域的社会背景,明示促进教师同其他专家与家长的合作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基础之一。
[1]美国教学与未来国家委员会(NCTAF)则在2005年6月推出《导入学习共同体》,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不是个体化,而是依托学习共同体。
[2]加拿大著名教育学家富兰在《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中呼吁:“把学校从一个官僚主义的机构转变为一个兴旺的学习者的共同体。
”日本佐藤学教授倡导的“学习共同体”学校改革运动,在日本、韩国、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等地都开展得如火如荼。
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和教师、专家等组成的,为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的学习团体。
现代学习理论在提倡个别化学习的同时,也倡导协作学习,注重学习团队建设。
随着网络教育的日益普及,网络学习共同体应运而生。
网络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和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教师等)组成的,为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基于互联网而建立的突破时空限制的在线学习共同体。
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特征和作用与传统学习共同体、个别化网络学习环境相比,网络学习共同体是基于互联网形成的在线学习共同体,其学习者和助学者长期分离,因而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内部结构的多样性与变化性而在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由于其成员来自多个地区,有的甚至跨国界,且成员在线的时间不确定,所以其内部结构不是简单的一对一或多对一的关系,而是多对多的关系;其内部组成结构也具有多样性,且随着各学习者对共同体贡献之间的变化,学习者的身份、地位会有所变化,所以其内部结构多样且具有变化性。
认知工具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在网络学习共同体中,出现许多新的学习方式,如通过论坛进行离线协商讨论,通过网络会议进行在线演讲,通过协作软件进行在线协同编纂电子书籍,学习者的学习方式由纯个别化学习转变为个别化学习与协作学习相结合。
认知工具也多种多样,常用的有BBS、新闻组、电子邮件、视频会议、语音会议、群件系统等。
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存在对个体的学习会起到较好的支持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认知信息支持。
学习者可从助学者、学习伙伴和通过在线资源获得大量的知识性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解决学习者的疑惑。
在与助学者和学习伙伴的交流中,学习者可以看到不同的信息,学会从不同角度理解问题,促进他们进一步反思和重组自己的想法,重新组织自己的思路。
2)人际支持。
学习共同体的存在有利于满足学习者的自尊和归属的需要。
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感到自己和其他学习者同属于一个团体,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以及从其他成员身上所得到的尊重感有利于增强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参与程度。
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心得感悟【10篇】中国养我们育我们,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期新人,为祖国做出奉献,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心得如何写呢?下面是作者给大家带来的红色基因传承教育活动心得感悟【10篇】,以供大家参考!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心得感悟(一)红旗飘扬,天边的夕阳染红大地,放眼望去,一切被红色覆盖着,大雁在空中展翅高飞,鸟儿徘徊在树旁,重复着轻巧的乐曲,这每一处都是显得如此和谐自然,可观赏这万物的同时,谁又曾想过,我们的今天,又是谁用生命换来的?那些革命先烈,为了我们的今天,挥洒着鲜红的血液,可随着时间,有些人却把他们遗忘。
做为新时期的小学生,不应当将这些渐渐遗忘,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期新人!作甚红色基因?它是一种革命精神的传承,是一种伟大的象征,它代表着光明,它让我们凝聚着气力,引领着我们走向那光明的未来,我们每个人都应将它传承下去,刻在骨头上,记在心里面。
它鼓励着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坚持企图,勇往直前,回想起来,我曾记得在我儿时,躺在奶奶的怀抱里,耹听着那一个个令我热血沸腾的革命事迹,他们如同电影般,显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是他们用那伟大的革命精神换来我们的今天,没有他们那挥洒的鲜血,就没有我们现在那满地的鲜花,没有他们的战火硝烟,就没有我们那甜蜜的空气。
是他们,改写了我们中华民族曾经的羞辱!是他们,为我们付出了一切!我们不要忘,也不能忘!我们的身体里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更要把红色基因世世代代传下去,在我成长的足迹中,无数个红色诗歌缭绕耳畔,”头可断,血可流,革命精神不能灭!”红色基因如同旗帜一样插在我心中,不管经历多少时间的冲洗,它都永久不会褪色,它是我们的根,是我们学习的灵魂,它永久不能被岁月埋没,而是应随着革命先烈的大胆事迹爬向最高处!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期新人!我们每一个小学生都是这信念的继承者,在新时期中,更应当把这红色教育传承下去,从小事做起,在学习中我们要努力认真,展现自我,在实现企图的道路上,我们要坚持自我,努力奋斗,为祖国争光,多接受红色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垒筑起坚强的精神基石。
2012年5月6日,有幸聆听了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学教授的报告,对他提出的“学习共同体”构想钦佩之至。
他提出: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已经又产业主义社会步入后产业主义社会,由此相应的学校学校课程也应该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产业时代的流水作业式的,单向传递知识的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学校教育必须随着时代发展进行转型:提升教育内容的水准,重视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合作沟通的学习。
他由此提出了“学习共同体”教育构想,并在日本进行了数年的卓有成效的实践研究。
现在,日本有近万所中小学学校,参与到创建“学习共同体”的教育实践中来。
许多学校由此发生了让人惊叹的巨大变化。
一场新的教育革新正以燎原之势从日本波及到东亚地区。
正处于课程改革攻坚阶段的我国教育,不能不直面这一新的教育浪潮,更快的与国际教育接轨,在变革中求生存求发展。
他提出创建“学习共同体”的构想基于以下三个原理——公共性、民主主义与卓越性。
转折期的学校改革——关于学习共同体的构想佐藤学(东京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教授、日本教育学会会长)摘要:本文以“公共性”与“民主主义”为学校改革的基本原理,提出将学校创建为“学习共同体”的改革理念和方略,即在学校中构筑相互学习的同事关系、在课堂中构筑相互倾听和对话的关系,同时组织开展家长和市民参与教学、协助教师共同培育儿童的“参与学习实践”。
以滨之乡小学为首的日本全国各地中小学通过创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改革,展示学校未来发展的希望。
关键词:学校改革教育改革学习共同体公共教育对话一、历史的转折点人类迎来21世纪,同时将教育推到了历史的转折点。
世界各国都将“教育危机”作为主要的社会问题,对学校制度、课程、教与学的形式、学校的组织和结构、大学的制度和功能等进行根本性反思,教育政策成了“国家战略”的一个中枢。
人类对教育改革的议论声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沸腾。
教育为什么会面对如此剧烈的变化?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在从宏观的历史境脉中把握今日之整个教育的同时,我们还要从社会文化的境脉中重新认识教育改革的个别论题。
2011版《小学教育学》(共九章)第一章小学教育源流第一节小学教育的产生一、教育的起源(一)生物起源说具体表现为两种看法:一是“生存竞争说”,代表人物法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雷徒诺(Letourneau, C.)。
二是“生物冲动说”,代表人物英国教育家沛西•能(Nunn, P. T.)。
(二)心理模仿说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Monroe, P.)。
(三)劳动决定说前苏联学者主张:“劳动创造人类本身——只有从恩格斯的这个著名的原理出发,才能够了解教育的起源。
教育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
”(四)生活需要说生活需要说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实际生活需要,代表人物是我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
二、学校教育的出现(一)经济基础:生产力进步生产力进步为社会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得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从事专门的教育活动。
这样,生产力进步,成为学校教育出现的经济基础。
(二)文化基础:文字发展文字为人类的知识经验以特殊的物化形式保存下来和相互传递提供了载体,极大地扩展了文化财富积累的可能性。
(三)政治基础:阶级分化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其利益和培养自己的继承人,需要将本阶级子弟集中起来,设立专门的机构,派遣专门的人员来传授维护政权的重要知识、宝贵经验和制度规条等。
三、小学教育的萌芽(一)生活形态的小学教育生活形态的小学教育,主要表现为教育时空的生活化、教育内容的生活化和教育方式的生活化。
(二)学校形态的小学教育早期学校形态的小学教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
其间,中西方的小学教育表现出一些共同特点,如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教育方法的刻板性和教育权利的等级性。
第二节小学教育的发展一、西方小学教育的发展(一)小学教育地位基础化小学教育地位的基础化,一方面表现为:小学教育为儿童接受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奠基。
小学教育地位的基础化,另一方面表现为:承接传统初等教育的职能,结合当时工业发展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为广大平民阶层儿童进入社会适应近代工业化生产提供必要的知识与技能等准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继承与创新:由共同体走向学习共同体 作者:纪河 朱燕菲 来源:《中国远程教育》2019年第10期
【摘 要】學习共同体曾被描述为21世纪学校的愿景之一。本研究基于学习共同体发展概况,从概念溯源、内涵界定、发展趋势与特征等多角度进一步探究,得到的结论如下:第一,当代学习共同体的概念是建立在对滕尼斯、韦伯、吉登斯、鲍曼等学者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和对杜威、彼得·圣吉、萨乔万尼、博耶等学者学习共同体理解的创新之上;第二,学习共同体是包涵认知、情感、行为、意志四大层面内容的学习生态系统,共同目标、共同意识或共同理解是学习共同体生成的首要前提,归属感、身份认同和意义感知是学习共同体生成的情感纽带,对话、协商、合作、参与是学习共同体生成的基本保障,参与者的主动性、自发性、反思性是学习共同体产生的根本动力;第三,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和完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学习理论的深入研究推进了当代学习共同体的进一步发展,衍生出了“无处不在”“和而不同”“导向卓越”等新特征。
【关键词】; 共同体;学习共同体;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杜威;网络学习;社区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42.0; ; ; ; 【文献标识码】; A; ; ;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9)10-0074-06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剧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群、群体与群体间的联系和交往的纽带已不再受血缘和地域的局限。“共同体”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受到人们关注,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都对此加以分析,提出社会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等表述。在教育领域,“学习共同体”在继承与创新共同体思想的基础上逐步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泛在学习、建构主义、深度学习等学习理论的革新与发展推动学习共同体内涵和特征的完善。与此同时,学习共同体的外延也从初期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向网络学习共同体、社区学习共同体延伸。究竟是什么原因促成“学习共同体”的不断发展?对其定位应如何把握?这些问题促使我们既要追根溯源,更要把握规律、规划前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学习共同体研究的主要概况 近年来国内相关研究的文献较多,有学者就该领域文献进行了综述。如卢强(2012)认为本领域研究前沿主要集中在学习共同体理论研究、具体应用与组织形式、不同类型的学习共同体构建策略研究三个方面,并强调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学习的社会文化观和分布认知观的普遍接受,学习共同体的具体应用和建构策略将备受关注。林振春(2014)依据社会发展脉络将学习共同体划分为三代,第一代以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为重点,第二代以知识经济和创意经济为主,强调人力资本素质的提升,第三代强调公民社会和幸福社会的出现,并将之视作维护人民幸福感的最佳保证。近两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策略研究成为新的热点。
根据当前学习共同体的发展状况,可将其分为四类:一是当前中小学课程改革中借鉴日本的学习共同体学校改革经验,运用佐藤学的相关理论将教师、学生和家长(市民)引入课程教学,组织实施小组学习、研究性学习,通过对话、倾听开展真正的学习,借此推进我们的学校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吴井娴, 2016);二是教师专业发展领域,许多院校充分运用学习共同体理论(特别是文化场域、知识社会建构、多元交互等)积极开展以学术科研能力提升为重点的团队建设,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三是目前我国社区教育发展迅猛,现有教育理论无法满足社区教育的发展需要,于是许多成人教育工作者基于实践将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引入教育实践,也契合学习共同体本身所尊崇的“关爱”“尊重”理念;四是网络虚拟学习共同体,随着网络信息智能化的发展,其社会影响力和关注度日益显现,关于虚拟学习共同体的组织、交互等构建策略也是最近本领域的热点。
从中小学到高等院校,从学校到社区,从师生到公众,从实体到网络,学习共同体无所不在,那么我们研究对象的边界究竟在哪里?共同体与各类学习理论为学习共同体概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学术界以完全不同甚至无法比较的方式展开讨论,专门针对学习共同体的专门化、深入研究还略显不足。因此,本文以学习共同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回溯共同体的发展历程,探讨学习共同体的界定、内涵及特征。
二、学习共同体的概念溯源 “共同体”的概念来源于社会学领域,社会学家通过对人类群体生活中两种基本的结合类型——共同体和社会进行比较而形成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认同。
最早明确提出“共同体”概念的是滕尼斯,他在《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的社会学概念》一书中写道,社会(Gesellschaaft)强调的是“因聚会在一起的共同行动”,在本质上并非完全“结合”,是为了某种目的的“联合体”,强调的是“个体”“个人思想”“意志”;共同体(Gemeinschaft)是建立在“本能”“习惯”“共同思想”“共同记忆”上的“原始”的“天然状态”的统一体。因此,滕尼斯认为共同体的形成早于社会,认为共同体体现的是“结合”“共同”及不为某种特定目的而存在的“有机生命”。涂干尔也对共同体与社会的关系进行总结,认为两者是“机械关联”与“有机关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联”的区别。共同体注重的是“彼此相似”与“共同要素”,社会则在“和谐统一”中表现出“分化”特征。韦伯则把共同体与社会当作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关系”。如果参与者主观感受到(感情上或传统上)共同属于一个整体的感觉,这时的社会关系就应当称为“共同体”;如果参与者的参与行为是以社会行为取向为基础,用理性驱动获取利益平衡,那这样一种社会关系就是“社会”(赵键, 2011)。无论是滕尼斯、涂尔干还是韦伯,他们所描述的共同体都是一群“相同身份”的人在“共同地域”、基于“共同思想”形成的“统一体”,“共同性”成为共同体的基本标识。
随后,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剧,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如吉登斯所言的“现代性”特征日益突出,人的社会交往、社会关系对“共同地域”的依赖越来越少,个体寻求文化和身份认同的精神需求也同地域的关系越来越远。传统的基于一致同意和“自然而然的理解”所支配的社会联结即传统共同体不再适应时代需求。以鲍曼为代表的诸多学者提出了两种应对趋势,一种是“逆共同体”趋势,用人为设计、强加监控原则取代“自然而然的理解”,强调完全理性的组织模式,强调对个体的支配性,像泰勒提出的“时间与运动研究”“工作的科学组织”、韦伯所倡导的“科层制”管理都是该趋势的产物。该趋势推动生产变革和组织效率提升,但个体被视作“工具”及“螺丝钉”而未能关照其内在情感需求,个体在组织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难以激发。于是第二种趋势开始受到众人的关注,即“复归共同体”,强调从零开始创造“共同体的感觉”。梅约通过霍桑实验向第一种趋势发起挑战,认为“只要雇主能成功激发雇员‘我们同在一条船上’的”感觉,使他们忠诚并谨记个体对共同体努力的意义,那工作效率则会大幅度提升。如今这种复归的共同体内涵有了很大的革新与发展,吉登斯、鲍曼等学者认为现代共同体的本质特征出现了四个“转变”,即天然形成的“共同思想”向通过对话协商形成的“共同认识”转变(协商)、人员结构的同质性向异质性转变(异质)、凝结人群的共同地域向成员关系的“脱域”转变(脱域)、单一身份认同向多种身份认同转变(多重互嵌)(赵键, 2011)。
傳统共同体向现代共同体转变的过程为我们厘清学习共同体概念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基础。回顾文献,学习共同体概念的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对民主共同体和实验学校概念的表述。他认为共同体是“与民主理想有内在关联”的并注重“联合行动”的求同存异的重要理念,并进一步指出学校教育是实现民主共同体的重要途径(杨小玲, 等, 2017)。虽然杜威未明确提出学习共同体的概念,但他有关民主共同体和学校的表述已然体现出学习共同体的重要理念中。除了杜威提出的实验学校,赛泽的“要素主义学校联盟”、霍姆斯小组的“基础学校共同体”等教育实践都开始使用共同体的概念来实现其教育理想(潘洪建, 等, 2011)。这是最初共同体概念在学校教育领域的运用,但当时学习共同体概念并未形成,只停留在模糊的教育理念设想层面。20世纪后期,学习共同体概念的发展受到了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影响和推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萨乔万尼和彼得·圣吉将学习型组织的策略作为构建学习共同体的重要策略,提出“通过改变教育组织内的社会联结性质来推动组织向学习共同体转变”,学习共同体被视为可替代组织而推动学校组织变革的重要的社会联结方式(赵键, 2011)。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组织理论发展的影响下,学习共同体概念于1995年首次在博耶所做的《基础学校:学习的共同体》报告中提出,被视为推动有效学校教育的重要理念。博耶将学校描述为“有共同愿景的、人人平等的、彼此开放的、有纪律约束的、充满关心照顾的学习共同体”,并描述个体在学校这个共同体中因共同愿景朝着共同目标一起学习、共同分享学习兴趣、共同参与的理想图景(钟启泉, 1998)。此后,伴随信息技术和学习理论的发展,学习共同体的理念和实践出现了较大的发展和拓展。在理念上,出现了一系列由广义“学习”有关词语与“共同体”组合而成的概念,如实践共同体(Lave & Wenger, 1991)、学习者共同体(Brown & Campione, 1994)、探究共同体(Lipman, 1988)、知识建构共同体(Scardanalia & Beretier, 1993)、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Hargreaves, 2003)等(郑葳, 等, 2011)。在实践上,共同体理念在学校教育领域得到应用,并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向社区、社会及网络蔓延,从而为各领域各类型学习者发展符合需求的共同体。例如,国外有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有意学习环境项目(CSILE/Knowledge Building Program)、美国西北大学和伊利诺伊州立大学联合开发的合作可视化项目(Collaborative Visualization Project)(张威, 等, 2012)、美国迈阿密大学的教师学习共同体(Faculty Learning Communities Program)(詹泽慧, 等, 2009)以及佐藤学教授对日本上千所学校的共同体改革。国内的共同体实践起步较晚,大多集中在课题研究和课程改革领域,较有影响力的组织如由佐藤学教授担任首席顾问的中国学习共同体研究所(陈瑶, 201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