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新城市社区治理的思考与建议

创新城市社区治理的思考与建议

创新城市社区治理的思考与建议
创新城市社区治理的思考与建议

社会治理创新中网格化管理服务的基层实践与思考_以长沙市城区为例_张凯兰

2013年4月第2期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Journal of Party College of Sichuan Province Committee of CCP Jan.2014No.2 [收稿日期]2014-03-20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中的社会资本研究———兼对长沙城市社区管理创新典型案例的调查研究》 (11YBB364)成果之一[作者简介]张凯兰(1968-),中共长沙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 教授。社会治理创新中网格化管理服务的 基层实践与思考 ———以长沙市城区为例 张凯兰 (中共长沙市委党校,湖南 长沙410004) [关键词]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服务;创新;长沙市;城区[摘 要]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是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方向。推进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 能促进基层社会治理理念由“管控为主”向“服务为主”、治理方式由“粗放机械”向“精细灵活”、治理资源由“单一分散”向“多元整合”、治理机制由“零散随意”向“系统规范”转变。进一步完善基层网格化管理服务,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必须突出服务重点,营造舆论氛围;优化资源配置,强化部门联动;明确任务目标,健全运行机制;厘清党政职能,激发社会活力;加强能力建设,增强整体实力;完善政策法规,确保依法治理;注重因地制宜,分类分期推进。 [中图分类号] G93.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955(2014)02-0067-05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方 式,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近年来,一些地区基层党委政府结合自身的社会基础与治理目标,积极探索创新,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服务基层基础、增加和谐因素、增强发展活力的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模式。深入调查与研究基层网格化管理服务的生动实践,对于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长沙市城区为例,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此进行探讨并提出对策。 一、长沙市城区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体系的基本构建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是社会治理方式的创新发展,它充分运用电子地图和现代信息技术,将辖区内的人、地、物、事、组织等要素全部纳入网格,将各种社会管理服务资源和力量全部整合到网格,将社会管理服务责任全面落实到网格,将社会管理服务问题尽可能解决在网格,推动社会管理服务力量下沉、资源整合、方法创新、 效能提升。2010年10月,全国确定35个市、县(市、区) 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长沙作为首批也是湖南唯一的试点城市,高度重视、扎实推进网格化管理服务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其基本构建有如下特点:1.网格化管理:网格定位,实现全域覆盖。以岳麓区为例,首先,按照“街巷定界,规模适度、无缝覆盖、动态调整”的要求,将区属166个社区(村)划分为580个 网格———社会治理的最基础单元;其次,根据社会矛盾的多少、工作任务的轻重等因素,将所有网格进一步划分为重点网格(A 类)、次重网格(B 类)、常态网格(C 类)三个类别;再次,对所有社会管理对象,包括人地事物组织,运用编码技术,按照地理坐标定位到单元网格地图上,建立数据库群,通过信息平台进行分类管理。通过网格划定与分类,使纷繁复杂的社会事务实现了定格、定位、定性与定量管理。 2.社会化服务:资源整合,提供多元服务。网格是载体,服务是目的。社会治理强调主体的多元参与,尤其要激发社会的活力。为此,岳麓区在网格内建立“1+4+X ”的工作模式,大力培育、充分发挥“X ”的力量,即社会力量和协会组织的力量。先后创立了 “双五双十”、“书香学堂”、“天露园葡萄党小组”等20多个网格党建

关于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城市社区治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目前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思考城市社区治理问题,为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提出简单建议。 【关键词】城市社区文献综述 社区是社会结构中较为基本的社会单元,而社区治理是现代城市治理的基础性工程。目前,我国社区治理改革已取得较大成绩,逐步形成了多元合作治理的新格局。但是,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仍存在政府与社区互动不足、治理结构设置不合理、制度不规范等问题,严重阻碍着我国社区治理的良性发展。本文综合梳理国内外社区治理方面的研究文献,思考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简单建议。 一、国外关于社区治理研究的重要观点 (一)社区支持系统(CSS:Community Support System) 社区支持系统在美国的社区医疗保障制度构建方面贡献突出。目前,较为明确的社区支持系统概念是由美国国家心理卫生研究中心提出的:社区支持系统是一个为弱势群体提供必要帮助,满足其生存发展需求的服务网络,它可以使弱势人群免于在社区内遭遇歧视或排挤。 美国学者Judith Clark Turner、William J. TenHoor(1978)指出了社区支持系统需要包含的几大要素:对目标人群需求状况进行严格评估;协助目标人群获取受助资格;社区支持系统提供服务的能力可以持续满足人们生存、工作的需要,直到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在系统内的各个部分严格保护目标人群的权利,包括社区内及社区外,例如社区成员在社区外医院、企业的权利也要得到该支持系统的保护。 (二)社区能力建设(Community Capacity Building) 国外对于社区能力建设的定义较多,角度也各不相同。社区能力建设的代表性观点主要由Labonte R.、Laverack G.等学者提出。Labonte R.及Laverack G.(2011)认为社区能力建设是社区领导组织为了向社区成员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而在完善社区议事流程、提升问题分析能力、完善社会保障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马来西亚科技大学的Noor Azmi Mohamad及Noraini Bt. Abu Talib(2012)等学者在综合研究了欧美发达国家及中国的社区治理问题后提出具有创新性观点。他们认为目前社区能力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社区发展框架的构建,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社区成员技能培训及能力评估机制,这样便可以为社区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几位学者还指出,失败的社区治理共有的问题是管理者能力

城市社区管理创新的动力和作用

企业管理 Management 在党的十七大上,对于社区管理的创新模式和目标做出了具体的规划,主要是为了形成由党中央、政府、社会以及公民共同参与的格局。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管理制度需要被创新,这样能够促进社会管理制度的构建。根据国家的相关要求,要将城市建设作为城市容貌的一部分,因此建设有序的社区成为每个城市发展的目标。 一、城市社区管理创新的动力 在城市社区的管理过程中,很多元素促成了社区管理运作的源动力,主要有政府、地方企业的支持、社会的组织以及社区的居民,他们对于社区管理的作用十分重大,因此也不可或缺的成为社区管理的资源支撑,其对城市的建设也有重要的影响,详见图1。 1.城市社区管理创新的资源支撑 对于地方的政府而言,他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确定城市的发展规划,要给社区一个明确的组织分工,这样才能让配合更加默契。争取需要在必要的时候支持人力等资源,这样可以让社区发展的机制更加明确,在进行自我管理的过程中,进行深入的探索,加大社区发展的规模。地方企业所起的主要作用就是沟通的桥梁,发挥凝结社区市民团动力,让其有团队的意识。机制的创新还体现在能否有有效的工作效率,高效率更得博得公众的认同感,提高社区的工作者的热情。多元化的活动形式,能够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进行划分,不断探索居民的情感投入。通过社会福利等形式加大社区群众的参与,以最大的努力投入到城市的建设之中。社会的组织和社区的居民要在城市社区管理的创新工作中,动用自身的力量,对社区活动进行支持,这样才能让社区管理有前行的动力,创新工作的进行必须源于大家的共同努力[1]。 2.城市社区管理创新的历史支撑 城市社区管理的另外一个创新动力来源于我国城市社区的发展历史,悠久的历史能够让发展具有更加古朴的特征。虽然在城市社区诞生之初,充满了行政特色,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是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不仅仅是办事风格还是考核模式,都成为了经典。这些管理制度在城市社区管理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社区管理时,可以对这些制度加以引用,但是同时,要注意为社区管理注入更加新鲜的血液,这样可以避免由于历史悠久而遗留下的问题。建立完善“发现—处置—评价”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重点到空巢老人、残疾人、低保户、未就业人员、重点帮教对象、计划生育对象等家中帮助解决困难,及时了解动态。定时巡查入户,发现问题在第一时间解决或上报社区协调解决。同时,建立每月例会制度,汇总网格管理工作情况,研究解决群众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指导工作开展能够对历史遗留下的问题进行改进。 3.城市社区管理创新的内部特征 城市社区的建立虽然需要政府的直接指导,但是因为社区的内部特征表现为疏远性,也就是说社区的居民大多数会对彼此充满不信任,这就导致情感没有办法进行有效的传达。虽然这对于城市社区管理十分不利,但是如果把此作为创新的契机,就能让社区之间的制度进行转变,从而表现出新的面貌。改革和创新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有利于实现粗放型社区管理想精细化社区管理的转变;有利于实现单一型社区服务向多元化服务的转变;有利于实现任务中转向执行主体的角色转变;有利于从执行主体向服务主体的角色转变;有利于实现管制型社会向共治型社会的治理方式转变。人和人之间总会有一些利益冲突,但是这些会因为和谐的社区管理而变得更加淡薄,从而让大家变得有归属感。 上面一系列的分析足以看出每个因素对于城市社区管理都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他们通过共同的作用来达成创新的源动力,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对于社区管理的角色定位都有不同分工,因此让城市社区管理有很好的发展方向,详见表1。 二、城市社区管理创新的作用 1.充实地方政府的角色特征 不同的因素对于城市社区管理创新所体现的动力表现在不同的方面,因而相互配合共同促进社区管理的新篇章。政府有强制性的权利,在组织中也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城市社 浅谈城市社区管理创新的动力和作用 何忆杭 通讯作者:倪天文 (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 浙江杭州 310000) 【摘要】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也在逐渐上升,这就关系到城市建设之中的社区管理。只有对社区管理不断进行创新,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才能有一个更加适宜的生活环境。社区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政府、社会以及在社区中生活的人们,他们对于城市社区管理创新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创新的动力也来源于他们。 【关键词】城市社区管理 创新 动力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355(2012) 10-0068-02 图1 城市社区管理创新的动力 动力来源 资源支撑 历史 内部特征 所占比例(%) 45 35 20 内容简介 政府,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等 悠久,制度需要进行创新 社区居民情感沟通不畅 表1 城市社区管理创新的动力比例图 68东方企业文化

关于积极推进社区党委建设的实践与思考(精)

关于积极推进社区党委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 红花街道双桥新村社区党委成立于 2003年 8月,它是南京市首批试点成立的 7家社区党委之一。它的成立是适应企业退休职工社会化要求, 探索新形势下企业退休党员管理的有效途径, 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的重要尝试, 它提升了社区党建工作层次, 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一、双桥新村社区党委成立的背景和过程 双桥新村社区党委建立在双桥新村社区居委会,居委会辖区的主体是南京宏光空降设备厂 (513厂家属区。宏光空降设备厂是个具有五十多年厂史的大型军工企业,拥有一大批退休职工,其中有退休党员 239名, 隶属于厂党委退休党支部。长期以来, 由于退休党支部与厂党委的中心任务难以合拍, 支部工作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条件不配套、职责分工不明确、管理服务不规范、活动场地缺乏等问题, 一定程度上挫伤了老党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退休党员教育管理及作用的发挥,退休党员也逐渐地成为厂党委的包袱。 2003年 6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 , 此后市委组织部也部署了《加强和改进党员管理的有关规定》。新时期新阶段对社区党建提出了新要求, 红花街道工委与 513厂党委协商决定将退休党员整建制移交给社区党支部,成立社区党委。 为了实现社区党委的构想,街道工委、 513厂党委高度重视,及时成立了双桥新村社区党委筹备领导小组,形成了街道工委书记、 513厂党委书记亲自挂帅,街道党群工作科、厂组织部、退休党支部、社区党支部共同参与的强有力工作班子,制定了《关于在双桥新村社区成立社区党委的实施方案》 ,经历了调研摸底、宣传教育、组织实施、组建成立、揭牌仪式五个阶段。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与发展的思考—总结范文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与发展的思考—总结范文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与发展的思考 加强和创新社会基层治理,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幅员广,人口多、历史遗留问题杂、群众述求多元,城镇社会经济发展迫切。如何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确保社会稳定,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必须着力推进的重点工作和不懈探索的重大课题。结合我镇实际情况,我简要介绍以下几点,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以保障改善民生为根本,夯实社会治理基础 积极改善民生,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是夯实社会治理的关键。一是建立健全民生保障机制。近年来111镇不断健全民生,扎实推进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机制建设,建立健全以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为基本内容的城乡救助机制,进一步扩大城镇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全面实现农村新农保、新农合、农村低保全覆盖,不断提高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二是建立健全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三是建立健全收入平衡机制。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发展机制,不断加大政府公共服务投入,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改革公共服务方式,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形成一套符合区情、统筹城乡、持续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机制,有效缩小城乡差距。 二、以加强社区党建为重点,构建社会治理平台 我镇着力加强党建创新提出针对当前基层组织管理服务能力水平普遍不高,社会管理服务机构和专门性人才比较缺乏,以及一些体制性、保障性机制还不完善等现实,应进一步健全基层社会管理组织。一是大力加强社区建设。在社区服务上,通过政府支持、社区共驻共建等方式,积极引导教育、保健、托幼、居家养老、家政等服务机构向社区拓展,不断完善为民便民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将民政、优生、矛盾调处、劳动保障、社区服务、合作医疗等服务窗口集中起来,实行“一体化”办公、“一条龙”服务,更好地方便群众办事。二是推进村级组织建设。依法加强对民主直选村委会干部选举的监督和领导,设定严格的干部候选人标准,严防一些地方宗族势力、黑恶势力插手选举,确保党对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有效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三是强化资金政策保障。逐

关于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社区规模不断扩张,城市社区人员利益诉求日益复杂化,社会组织类别日益多元化,党员群众活动方式日益多样化,单纯按地域设置党组织的模式已经不能有效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创新社区党组织设置模式已成为新时期增强基层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社区建设管理、构建和谐社区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县针对社区党员结构复杂分散、兴趣爱好差异大、党员活动难开展等实际问题,按照“志同道合、凝聚人心、提升成效、促进和谐”的标准和“有利于组织群众参加社会活动,有利于开展社区教育,有利于党员为社区服务”的要求,把行业、特长、兴趣、技能和需求相近的党员划分在一起,探索建立社区功能型党组织,寓教育于活动,寓管理于服务,尊重了党员的各项民主权利,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有效激发了社区党建工作的内动力。 一、做法及成效 1.创新分类设置,提升党组织凝聚力。按照区域相邻、行业相近、需求相似和贴近群众组织、贴近群众需求、贴近岗位职责的原则,深入开展调查摸底,全面掌握辖区内住宅小区、楼群院落内各类群众组织基本情况,以个性特色为纽带把党员组织在一起,分类建立各类组织和党员个人的信息台账,为组织设置打好

基础。在此基础上,根据工作实际和党员意愿进行资源整合,采取单建、联建等方式,把行业、特长、兴趣、技能和需求相近的党员凝聚、组织在一起,成立党支部,实现了党员参加组织生活与发挥作用的有机统一。目前,全县已建立创业带动型、服务社会型、维护稳定型、健身娱乐型、交流提升型等各类功能型党支部26个,功能型党小组123个,吸纳党员800多名。 2.健全运行机制,聚集党组织向心力。制订完善了功能型党组织运行管理的各类规章制度,对党组织和党员开展活动、发挥作用情况等作出了明确规定,突出功能型党组织专业化、特色化的特点,发挥党员各自优势,带动和吸收具有相同特长的居民群众参与到党组织开展的各类活动中,提高了党组织的向心力和社区党员的党性观念、宗旨意识。一是全面推行承诺制。根据各功能型党组织的功能定位和党员的实际情况,引导各功能型党组织和党员向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进行公开承诺,充分发挥各功能型党组织的特色优势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切实为广大党员和居民群众办好事、解难题,提高了党组织和党员服务居民群众的能力和水平。二是不断完善服务机制。建立和完善党代表工作室和社区服务站(中心),通过民情受理、分类办理、督促落实、回访测评“四条”纵向受理线,畅通民情受理渠道,并根据办理事项的性质分类办理;通过辖区单位协调线、代表委员建议线、志愿服务助推线“三条”横向联动线,定期安排“两代表一委员”、社区干部下访居民群众,了解民情民意,组织志愿者广泛开展服务活动,

统一战线促进社会治理创新的思考

统一战线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思考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新观点新要求新部署,标志着从传统的社会管理转向时代发展要求的社会治理。作为中国特色的政治性社会组织形态,统一战线与社会治理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在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必将发挥不可限量的巨大作用。 一、社会治理的背景及与社会管理的联系 把“社会管理”的概念改成“社会治理”,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转换,而是基于我国社会转型发生重大变化的战略抉择。当今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社会各层面变化巨大,各种社会问题也伴随而来,已经从一个积累期进入高发期,正在面临着类似中等发达国家的“拉美”陷阱。如人口的大规模迁徙和自由流动带来的管理难题、留守儿童的保护教育问题、较高的离婚率等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传统的单一化、控制化的社会管理方式已经明显与社会现实相脱节。 社会问题不只是要管理,而更需要治理。“治理”一词相比“管理”,更强调平等、互动、协商和博弈,强调多元参与。虽然社会

管理包括政府作为主体的管理行为和公民社会组织作为主体的管理行为两个主要方面内容,但社会管理仍然侧重于政府对社会进行管理,政府是社会管理合法权力的主要来源;而社会治理则强调合法权力来源的多样性,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组织等也同样是合法权力的来源。社会治理的主体是多元的,任何一个单一主体都不能垄断规范和管理的实践过程。 社会管理很容易表现为政府凌驾于社会之上,习惯于包揽一切社会事务,习惯于对社会进行命令和控制,习惯于扮演“全能型选手”;而社会治理更多的是在多元行为主体之间形成密切的、平等的网络关系,它把有效的管理看作是各主体之间的合作过程,它表明在现代社会,原先由国家和政府承担的责任正在越来越多地由各种社会组织、私人部门和公民自愿团体来承担。 政府要进行社会治理,必须有相应的资源投入和相应的行动,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共同的治理。面对日益发展的市场化背景下的多主体、多层次、多领域的矛盾与问题,我们应该也必须从优先自上而下的“管理”前进到上下互动、主体多元的“治理”,《决定》中说:“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在这个意义上,“社会治理”既是对“社会管理”的继承,同时更是重大的理论推进,明确了我们在社会领域改革的实质与基本路线。 二、统一战线与社会治理的内在联系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探索及完善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探索及完善 摘要:创新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对推动基层自治与促进社区和谐意义重大,但社区管理体制创新需要政府权力边界厘定、社区职能定位明晰及社会互动机制形成等基本条件。文章在对近年来XX市武侯区及其所辖的黉门街社区在社区管理体制创新中的实践探索 梳理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城乡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措施,对于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和激发居民参与XX自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关键词: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XX市武侯区 2011年2月19日,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社会转型时期的社区功能作用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肩负着更大责任,需要对社区资源、力量及作用进行再认识。物质投入和意识判断的过程都需要从现阶段中国城乡社区的实际出发,结合实践经验,进一步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创新,才能使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 一、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基本条件 社区管理体制创新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但从和社区发展密切相关的主体进行分析的研究角度出发,社区管理体制创新需要满足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一)政府权力边界厘定 2007年党的十七大要求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转轨时期,在人治向法治治理过渡时期,在发展是硬道理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完善时期,政府职能如何转变角色和适应形势意义重大。一句话,政府权力应当尽快告别“全能”的职能定位,积极主动地向“有限”政府过渡,虽然这中间存在诸多利益羁绊和体制障碍,但趋势是十分明确的,当务之急是厘定权力边界,为有限政府权力的转型创造先决条件。权力边界划分的核心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基本思路是给权力与权利排序。依据《行政许可法》第13条的核心精神,权力与权利排序的基本思路是先老百姓,后市场,再到行业或中介,再后是政府事后监管,最后是政府的事前干预。以上排序是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首要条件,如果没有这个排序或者在实践中不能完全贯彻这个排序,那么社区管理体制创新就将是一句空话。因为这反映着政府能否积极转变职能,社区体制创新能否获得政府支持,政府与社区之间能否进行有序衔接和互动等问题。 (二)社区职能定位明晰 我国《宪法》第111条规定,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居民选举。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基层政权的相互关系由法律规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办理本居住地区的

城市社区治理问题研究

城市社区治理问题研究 摘要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及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传统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已经逐渐不适应现代城市发展及管理的需要,创新社区治理模式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通过中国城市社区治理制度概述,分析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历史演变及现状,总结了当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存在的自治组织行政化倾向严重、社区非盈利组织发展缓慢、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的三个问题,并分析三个问题产生的原因,最终提出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选择及优化对策,对优化中国社区治理模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城市社区;治理模式;优化对策 1 城市社区治理制度概述 1.1 社区民主选举制度 城市社区发展与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坚持民主选举制度。民主选举制度要求社区联合委员会根据我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中的要求,组织本社区居民,通过社区居民代表大会民主选举社区自治委员会及社区监督委员会成员。在此过程中,街道办事处等政府单位无权撤换、罢免和随意调动经社区居民代表大会民主选举出来的社区自治委员会及社区监督委员会成员。 1.2 社区管理协调制度 协调是社区管理的重要活动之一。社区自治委员会是联系社区居民、非盈利组织及党和政府的桥梁,其重要职责便是协调好这三者间的关系,保障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能通过社区非营利组织的各种服务具体落实到社区广大居民身上。 1.3 社区治理、考核、监督制度 社区治理、考核、监督制度是保障社区治理制度有效发挥的重要举措,因而管理者必须对被管理者实行有效的监督与考核,规范被管理者的行为。上级管理者需对下级管理者进行严格的监督与考核;各层管理者要对本层级被管理者作出严格的监督与考核;社区监督委员会要从第三者角度对整个社区治理作出监督,并将社区治理、考核、监督制度化。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探索及完善.doc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探索及完善1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探索及完善 摘要:创新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对推动基层自治与促进社区和谐意义重大,但社区管理体制创新需要政府权力边界厘定、社区职能定位明晰及社会互动机制形成等基本条件。文章在对近年来成都市武侯区及其所辖的黉门街社区在社区管理体制创新中的实践探索梳理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城乡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措施,对于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和激发居民参与民主自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成都市武侯区 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社会转型时期的社区功能作用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肩负着更大责任,需要对社区资源、力量及作用进行再认识。物质投入和意识判断的过程都需要从现阶段中国城乡社区的实际出发,结合实践经验,进一步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创新,才能使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 一、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基本条件 社区管理体制创新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但从和社区发展密切 相关的主体进行分析的研究角度出发,社区管理体制创新需要满足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一)政府权力边界厘定

2007年党的十七大要求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转轨时期,在人治向法治治理过渡时期,在发展是硬道理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完善时期,政府职能如何转变角色和适应形势意义重大。一句话,政府权力应当尽快告别“全能”的职能定位,积极主动地向“有限”政府过渡,虽然这中间存在诸多利益羁绊和体制障碍,但趋势是十分明确的,当务之急是厘定权力边界,为有限政府权力的转型创造先决条件。权力边界划分的核心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基本思路是给权力与权利排序。依据《行政许可法》第13条的核心精神,权力与权利排序的基本思路是先老百姓,后市场,再到行业或中介,再后是政府事后监管,最后是政府的事前干预。以上排序是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首要条件,如果没有这个排序或者在实践中不能完全贯彻这个排序,那么社区管理体制创新就将是一句空话。因为这反映着政府能否积极转变职能,社区体制创新能否获得政府支持,政府与社区之间能否进行有序衔接和互动等问题。 (二)社区职能定位明晰 我国《宪法》第111条规定,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 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居民选举。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基层政权的相互关系由法律规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办理本居住地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并且向人民政府反映群众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当前的社区管理创新应当积极且尽快地回归宪法精神,即一方面要明确社区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宪法性质定位,杜绝行政化倾向;另一方面要严格遵循居民选举、机构设置、依法处理及上情下达等原则,避免孤立化趋势。 (三)社会互动机制形成

对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几点思考(精)

创新是时代的主题, 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发展永恒的主题。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应用于中国实际, 并经过多年艰苦的探索与实践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历史。进入 21世纪,基层党组织所处的环境、担负的任务、工作的条件以及自身状况都发生的重大变化,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对基层党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 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的要求, 在“创新”上大胆实践, 推动党的基层组织在创新中发展,在创新中完善,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一、基层党建工作创新首先是观念上的创新 我们党在 8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适合党的事业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法律、法规,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要在继承党建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之上, 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把握时代特点, 立足新的实践, 总结新的经验,以观念的创新推动基层党建的创新。 一是要树立党员有利益需求的理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当个人的合理利益无法得到实现时, 人的思想就会失衡, 直接影响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 树立新的个人利益理念就要实事求是地承认党员有合理的个人利益需求, 党员有实现合理的个人利益需求的权力,党组织有保护党员合理个人利益的责任。只要党员个人的利益与集体利益、群众利益、国家利益不矛盾, 就不能要求党员放弃个人利益, 就不应当被视为思想落后。党组织只有承认党员有追求和实现个人合理利益需求的权利, 才有可能主动研究和解决党员的个人需求, 消除党组织和党员之间的距离感。 二是要树立正确的党员个人价值理念。个人价值是指个人的知识、能力、能量作用于社会, 并得到社会的肯定。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是积极的要求。过去从宣传教育到社会实践, 过多地要求人的同一性而忽视抹煞了特殊性, 对集体的服从影响了人的个性发挥。党组织要求党员做“革命的螺丝钉”, 却忽视了研究如何把“革命的螺丝钉”拧在最适当的位置, 发挥最大的功效, 把个人价值的追求与个人主义、自私自利划了等号。树立新的个人价值理念, 就要认识到党员追求个人价值

党建+社会治理的几点探索与思考

党建+社会治理的几点探索与思考 近年来,我县坚持把抓好党建作为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党建 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方面进行了一系列 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通过“三单三制”强党建责任、“三分类三升级”强组织提升、“三抓三促”强队伍素质等突出了党建核心,筑牢了基层基础;通过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法治体系、德治体系、自治体系等突出了多元共治,完善了治理体系; 通过党建引领精准扶贫增效、引领村级集体经济壮大、引领特色农业提质、引领家庭 能人培育等突出了发展要务,推动了治理成效,逐步构建了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核心、 各种组织广泛参与,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我调节、群众自治良性互动的依法治理体系。 依旧存在一定问题: 1、治理意识有待转变。有的乡镇、村级组织在基层治 理中存在“行政命令交办任务多,自觉用治理思维、主动与自 治组织协商少;完成政府任务多,自治范围内的事做得少; 无偿承担公共服务事项多,费随事转项目少”的“三多三少”现 象,基层治理理念还不够到位。自治组织等主体在村级事务 上责任不清,存在政府过度服务、过度负责、代民做主的现 象,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群众参与自治的积极性。有的基层组 织习惯于把群众当作管理的对象,民主意识、服务意识相对

薄弱;服务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重点关注的是弱势群体、 困难群体,对普通群众、“三留守”人员服务力度不大。 2、治理方式有待优化。因经济基础还较薄弱,少数基 层党组织在推进基层治理中,未能很好的处理改革、发展、 稳定之间的关系,就治理而治理,方式方法单一,发挥引领、服务、协调、凝聚等作用的办法还不多,工作结合不够,将 党的组织优势、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还存在一定差距。有的单位在社会治理中发 挥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服务功能还不够充分,有的社会组织和群众认为推进基层社会 治理是党委政府的事情,在这方面没有上心、不想融入、缺乏配合。同时,全县能够 参与社会服务、公益慈善、文体、农业及农村发展等的实体性社会组织数量较少,难 以满足群众日益增 长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治理主体主要停留在政府和“村两委”,对社会组织的培育引导手段相对缺乏,社会组织主动参与社会服务、公益慈善、农业及农村发展的平台有限、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3、治理能力有待提高。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群 众对美好生活需要不仅是物质文化生活方面,还包括民主、 法治、公平、安全等诸多方面,而现实存在着的公共服务供 给不足、民主自治机制和法律不完善、信息化建设滞后等问 题给基层治理带来了新挑战。随着网络化、信息化的不断发 展,基层治理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能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城市社区治理研究城市社区是现代城市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社区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在此背景下,进一步发挥社区治理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是我党改进治国理政方式的重要举措,对夯实党的基层执政基础,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城市社区治理的相关概念、理论及社区治理的历史和现状进行阐述,并分析国家治理体系与城市社区治理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选取国内具有代表性的社区治理典型,对其治理特点进行研究,以期能借鉴其成功之处,规避缺点不足,从而对本文的主体内容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通过实地访谈、个案研究等手段,对宜兴市宜城街道社区治理现状、成效和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目前宜城街道社区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包括全面推行“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组织架构,构建四级党组织模式,发展“三社联动”,以市场为补充,促进多元治理,完善社区服务。 与此同时,也发现社区治理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包括:政府职责不清,角色定位不明确,社区居委会行政化色彩浓厚,社会组织发育不足,缺乏专业性人才支撑,社区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居民参与意识不足等。进而分析出社区困境产生的原因,包括:政府职能界定不明、社会居民参与意识不强、社区社会组织发育不健全、社区工作者专业性不强等等。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城市社区治理的路径选择: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政府在社区治理中的职能定位;规范建设社区居委会,推行社区民主;大力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协力合作;加强业主委员会建设;加大社区工作者

浅谈社区基层党建工作的认识和思考

浅谈社区基层党建工作的认识和思考 一、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重大意义 社区党组织是党的基层组织,社区党建是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社区党建工作是适应新形势下全面推进社区建设与管理的需要。 随着政府职能和城市管理体质的转变,政府管理重心也在逐渐下移。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社区建设和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所有这一切都要求社区党组织通过推进社区党建发挥整合功能,加强协调、指导、服务,把社区群众的各方便利益协调好。因此,只有加强和改进社区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才能不断提高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社区和谐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和组织保证。 二、青竹苑开展社区党建工作的主要做法 1.健全工作机制。党总支班子成员明确责任,建立党建台账记事簿,全年组织开展4次党课,2次党员专题组织生活会。建立竹言堂“联席会议制度”,围绕共同关心的党建工作和公益性、群众性、社会性问题进行交流沟通,组织开展资源共享、和谐共建等多种联建活动,为社区党建扩充力量、资源和空间。 2.实施“网格化”管理。我们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探索和尝试社区党建管理新模式,实施社区党建“网格化”管

理,制订《关于网格党员活动开展的指导意见》,以学习、巡调、示范、指导为原则,具体指导党员活动开展。设立五个网格党员工作点,将党员责任、党员义务、党员誓词以及党员机构分布等内容上墙,按照便于组织活动的原则,根据社区党员居住位置把党小组建立在楼栋上,逐步形成以社区党总支为中心、各党员网格为基础、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党建格局。 3.推出“金哨子”工程。根据“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要求,结合“三大一实干”活动,在特色品牌创建上寻求突破,推出党建品牌“金哨子”工程,即“金哨子60分”、“金哨子”助学、“金哨子”帮困等一系列社区网格党员志愿服务活动。今年3月起,在青竹苑龙锦路路口开展“金哨子60分”交通志愿服务,鼓励社区广大党员在交通高峰时段疏导、维护交通秩序、劝阻不文明交通行为,一方面让广大党员为居民办实事,另一方面也让广大党员在岗位上亮出党员身份。自活动开展以来,得到了社区党员群众的高度关注和支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社区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们虽然在创新和加强社区党建工作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通过实践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 1.社区干部的业务知识还需进一步提升,对一些难点问

(精)心得体会: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最新)

(精)心得体会: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最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创造性构想。从社会学视角来看,乡村振兴是乡村社会结构的整体性变迁过程,也是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全面推进过程。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就表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总目标。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中,“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与基层社会治理息息相关,要实现这两个目标,就必须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正如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因此,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一环。 一、“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基本要求 “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两大目标。要有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准确把握“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基本要求。

(一)“乡风文明”的基本要求 乡风是指特定乡村社区居民的信仰、观念、操守、爱好、礼节、风俗、习惯和社会心态等精神文化要素的总和。作为一种观念文化与制度文化为一体的精神文化,乡风是特定乡村社区文化传统长期积淀的结果,亦是社会风气的一个缩影。从本质上看,乡风的形成是特定乡村社区价值观转化为社区居民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的过程。总书记曾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说,乡风就是一个乡村社区的灵魂。因此,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实现“乡风文明”。 从乡村振兴的视角来看,“乡风文明”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乡村社区居民必须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曾多次强调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坚定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支撑。可以说,乡村社区居民只有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与精神追求,才会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在一起,才会将个人目标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中来。也可以说,建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与精神追求是乡村社区居民观念与行为文明的最高统领,是“乡风文明”的最强引导力量。(2)乡村社区居民必须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体层面标准。乡村社区居民的个体行动是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直接动力,但个体的行动绝不能是无规范的行动,而必须是

关于创新社区管理的调研报告

关于创新社区管理的调研报告

关于创新社区管理的调研报告 作者:周建新宗润华发表日期: -08-30为切实搞好创新社区管理工作,自流井区人大常委会成立了创新社区管理调研工作组。调研组从今年3月起,深入31个部门、乡镇、街道、社区和居民小组、居民户,经过召开座谈会、经验交流会、查阅资料、走访调查等形式,对我区社区管理创新工作情况进行调研。先后到汇东高新区,泸州市江阳区、龙马潭区,宜宾市翠屏区、珙县,珠海香洲区,深圳盐田区等地参观学习考察。现将自流井区创新城市社区管理工作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自流井区现有6个街道办事处(含高新区丹桂街和学苑街)、56个城市社区(其中区属39个社区、高新区17个社区),1个区级社区服务中心,10个街道(乡镇)社区服务中心(其中区属4个),56个社区服务站(其中区属39个),780个便民服务网点(其中区属680个),238个社区志愿者组织(其中区属138个),290名社区干部(其中区属229名)。 近几年来,区政府高度重视,始终把社区建设和创新社区管理作为政府的重要工作常抓不懈,在提升城市品味、提高市民素质、改进社区环境、构建和谐社区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我区被授予“四川省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称号; 4个街道被市社区建设指导小组命名为“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

道”;新街办事处、富台山社区、大湾井社区被民政部命名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全区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学习型社区”的有6个、“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的有2个、“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进社区”先进单位的有2个、“廉政文化进社区”先进单位的有1个。38个社区被区委、区政府命名为“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 二、主要措施和特点 近年来,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指导标准(试行)》等文件精神,围绕创立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目标,按照“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原则,积极创新社区管理,扎实推进社区建设,逐步建立起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和谐社区。 (一)加强领导,完善管理体系 区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建立区社区建设指导小组和街道社区建设协调小组,建立创新社会管理综合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将社区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政府目标管理,明确了部门、街道在社区管理和建设中的职责,形成了党政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社区主办的社区建设组织管理体系。建立了四大班子联系街道,部门帮扶社区,街道干部包干社区,机关优秀干部、大专院校优秀学生挂职社区的“一联系、二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困境及对策

城市社区公共治理的困境及其对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以社区为代表的基层单位日益承担起居民日常活动的社会空间。本文以我国大陆的城市社区为研究对象,从政府、社区居民、社会公共组织在社区公共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入手,来考察当前公共治理在城市社区的存在的问题; 最后再从政府、社区居民、社会组织三方面入手,就如何解决当前制约公共治理发展提出可行性对策及建议,希望借此为社区建设或者社区公共治理方面的实证研究提供借鉴。本文主要包含:一:本文选题意义及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二:列举城市社区、城市社区公共治理等概念。三: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治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四:完善城市社区治理的对策。 一、选题的意义及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选题的意义 城市社区公共治理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切实推进城市社区治理体系的转换,就是要建立由单一行政管理模式向政府和社区组织、各种非政府组织积极互动的良性治理结构。而这种体制转换的实质,是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相互依赖的转型,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需要。为此,我国要建立政府依法行政和社会各个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的互动机制,逐步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的现代城市社区管理框架。党和政府必须以切实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和自身创新为先导,以培育和壮大城市社区自治能力、各种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的治理格局为前提条件,最终实现城市社区健全的政府管理体制和法语完善的社区自治体系的完美结合。通过法律、制度、政策的作用,在各种资源支持系统的支持下,通过全面整合的各种组织和社会协作,以达到有效的管理城市社区的目的。 2、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从理论上来看,城市社区治理在一定程度上还处于实践摸索阶段,还没有抽象出一定的理论,本文在梳理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过程中对其制约要素进行了分析,有利于对其理论的完善以及分析,同时“合作均衡型”社区治理实践,在一定程度和理念上融合了“政府主导”“社区自治”等社区治理模式的合理的一面。在实践上,一方面研究城市社区治理模式能够更好地推进城市发展,迎合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居民的利益需求,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合理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有利于减轻政府负担,转变政府职能,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改由政府管理的事情切实管理好,从而更好地使资源达到最优化配制。加强对城市社区治理问题的研究,是落实民生问题的一个表现形式,有利于让和谐社会的成果由广大民众来分享。本文以城市社区治理为研究对象,其核心在于对影响社区治理的变量进行探析,这是本文的创新之处。现有的研究成果局限在对整体模式的探索以及对城市社区治理的实践进行概括抽象,这为研究社区治理增添了新的土壤。本文的主要不足与难点在于对有些的理论的应运上还不够完备,对一些理论的解释还不透彻,同时在社区实践的总结抽象上表达的还不能够具体。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 二、城市社区治理的相关概念 1城市社区 社区作为一个社会实体,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社区的多样化是以经济结构、人口密度和人口聚集规模作为多元标准,然而把社区划分为城市社区、城镇社区和农村社区,这是社区研究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分类方法。城市社区的主要特点主要是人口集中、商品经济发达、密度大、经济活动复杂、社会结构复杂、社会生活设施完备、社会流动大、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和社会生活的节奏快。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学科科学者开始研究城市社区。张鸿雁(2000)对城市社区下了定义,“城市社区建设是由建筑结合起来的并由居住关系构成的现实社会的社会空间发展过程”①。“城市社区是人类社会另一大基本的社区类型。城市社区是指以从事工商业及其它非农社会活动的居民所组成的、有一定人口规模的地区性社会生活共同体。”①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