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

从实际问题到方程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体验验证一个或几个数是否是给定方程的解的经历.

二、教学设计

教师选择学生熟悉的情景开展讨论,通过实例的讨论分析使学生能够得出验证一个或几个数是否是给定方程的解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验证一个或几个数是否是给定方程的解.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观察法.

六、教学思路

(一)、提出问题:在课外活动中,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

学生中可以有如下解法:

1.列方程来解:

设x 年后同学的年龄是章老师年龄的

3

1,而x 年后同学的年龄是)13(x +岁,老章师的年龄是)45(x +岁,可得 )45(3

113x x +=+. 2.利用生活经验:

1年后,老师的年龄是46岁,同学的年龄是14岁,不是老师的

3

1; 2年后,老师的年龄是47岁,同学的年龄是15岁,不是老师的3

1; 3年后,老师的年龄是48岁,同学的年龄是16岁,是老师的31. 这两种解法学生由于受小学知识的惯性思维和新学知识的惯性都会提出,处理方式可以采取学生先提出哪个,教师就组织学生先处理哪个. 对于方程)45(3

113x x +=+的解法,小学中并没有学习过,可以利用分数的意义和乘法分配率来处理.

(二)、运用探究法,探索检验方程的解的方法 问题:对于方程)45(3

113x x +=+的解,如果不解方程怎样得到? 组织学生探究检验方程的解的方法和过程.

(三)、巩固.例题

1.检验下列各数是不是方程15532-=-x x 的解:

(1)6=x ;(2)4=x

2.下列四个方程中,解是21=

x 的方程是: (1)x x 1242=-;

(2)10316+=x ;

(3)x x 1454=+;

(4)123-=x .

(四)、应用

1.能否编写一个方程使得5

2是这个方程的解. 2.能否为上面的方程包装一个故事情景.

自我评价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教师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活动情景,把例题设计成了需要探究的问题,引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使知识发现过程融于有趣的活动中.

从实际问题到方程

【教学目标】

通过对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初步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

【教学重难点】

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如图所示,如果两个小球的质量是相等的,你能求出每个小球的质量吗?

(2)某排球队参加排球联赛,胜一场得2分,负一场得1分,该队赛了12场,共得20分,该队胜了多少场?

小结:解决上面的两个问题,你有什么体会?

二、例题:

(1)用一辆面包车和几辆客车接送216名师生参加某项活动。已知一辆面包车可坐16人,设还需用x辆40座的客车,试用方程表示这个实际问题中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2)军军今年5岁,爸爸今年32岁,如果设x年以后军军的年龄是爸爸的,请用方程来描述这个问题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3)七年级(1)班分两组参加学校的某项活动,第一组16人,第二组28人,现在要重新分组,使两组的人数相同。如果从第二组调x人到第一组去,那么可以用怎样的方程表达这个问题中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三、课堂检测:试用方程表达下列问题中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仅列方程)

(1)已知某数为x,若比它的大1的数的相反数是5,求x。

(2)某商店对超过15000元的商品提供分期付款服务,顾客可以先付3000元,以后每月付1500元,王叔叔想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价值19500元的电脑,他需要多少时间才能付清全部货款?

(3)有一种足球是由32块黑白相间的牛皮缝制而成的,如图黑牛皮看做正

五边形,白牛皮看做正六边形,设白牛皮的块数为x,求白牛皮的块数。

(4)A、B两地相距50千米,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比乙多行2千米,若两人同时出发,经过3小时相遇,设甲的速度为x 千米每小时,求x。

(5)为创建全国卫生文明城市,扬州市政府准备对瘦西湖某水上工程进行改造,若请甲工程对单独做此工程需3个月完成,若请乙工程对单独做需6个月完成,现在甲乙两队合作,则几个月完成?

(6)一个两位数,十位数字比个位数字小3,若把这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交换,所得的两位数与原来的两位数的和是165,求原来的两位数。设其十位数字是x,请列方程。

(7)据报道,某省2004年中小学共装备计算机16.42万台,平均每42名中小学生拥有一台,2005年在学生数不变的情况下,计划平均每35名中小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问还需装备多少台计算机?设还需装备x台,请列方程。四、小结:

(1)“方程表达实际问题”与“用字母表示数”的异同?

(2)用方程表示实际问题意义的关键是什么?

等式的性质与方程的简单变形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方程的两个变形规则。

2.使学生了解移项法则,并且能熟练运用移项法则解方程。

3.运用方程的两个变形规则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方程的两个变形规则解简单的方程。

2.移项要变号。

【教学过程】

一、自学指导。

1.下列式中哪些是代数式?哪些是等式?

①3a-2b;②3×4=12;

③9a+10=19;④a+b=b+a;

⑤a+b=b+a;⑥-a;

2.预习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1)等式的基本性质(一):用代数式表示为:

(2)等式的基本性质(二):用代数式表示为:

由等式的基本性质,可以得到方程的变形规则:

3.叫移项。

变式练习:求下列方程的解:

①x-3=6②6x=7x-4

解方程的方法与技巧:

1.方程如果有常数项一般应该先消除。

2.得到ax=b(a、b为常数)后,两边同时除以x。

3.最后得到x=a的形式叫做这个方程的解。

二、教师点拨、解答质疑。

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灵活应用解方程的一般步骤,提高综合解题能力。

2.理解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灵活应用解题步骤。

2.重点:弄清应用题题意列出方程。

3.难点:在“灵活”二字上下功夫。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题步骤。

2.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新授。

例1:解方程。

分析:此方程的分母是小数,如果能把各分母化为整数,那么就可以用前面学过的方法求解了。那么怎样化简呢?引导学生分析,并求出方程的解,交流体会。

例2:解方程。

例3:已知公式V=中,V=120、D=100、∏=3.14,求n的值。(保留整数)

分析:在公式中,V、D、∏都已知,只要把它们的值代入公式,就可以得到关于n的一元一次方程。

例4:天平的两个盘内分别盛有51克,45克食盐,问应该从盘A内拿出多少盐放到月盘内,才能两盘所盛的盐的质量相等?

分析:等量关系;A盘现有盐=B盘现有盐

检验所求出的解是否合理。培养学生自觉反思求解过程和自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

例5:学校团委组织65名团员为学校建花坛搬砖,初一同学每人搬6块,其他年级同学每人搬8块,总共搬了1400块,问初一同学有多少人参加了搬砖?

1.题目中有哪些已知量?

(1)参加搬砖的初一同学和其他年级同学共65名。

(2)初一同学每人搬6块,其他年级同学每人搬8块。

(3)初一和其他年级同学一共搬了1400块。

2.求什么?

初一同学有多少人参加搬砖?

3.等量关系是什么?

初一同学搬砖的块数十其他年级同学的搬砖数=1400。

三、巩固练习。

根据公式V=V0+at,填写书中表的空格。

四、小结。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在于抓住能表示问题含意的一个主要等量关系,对于这个等量关系中涉及的量,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用字母表示适当的未知数(设元),再将其余未知量用这个字母的代数式表示,最后根据等量关系,得到方程,解这个方程求得未知数的值,并检验是否合理。最后写出答案。

解一元一次方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演示(天平)理解等式的性质,并利用等式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方程变形2.理解移项的概念,并能够利用移项解简单的方程

二、教法设计

观察、启发、讨论分析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利用移项解简单的方程

2.教学难点:理解移项的概念并利用移项解简单的方程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创设情景、观察猜想、巩固应用

六、教学思路

1.创设情景,完成等式的性质的教学

师要求学生对生活中的“秤”进行举例.

(目的:1.通过学生举例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2.在情景中引出托盘天平.)

师取出事先准备的托盘天平,

问题1:如果要使天平处于平衡状态,天平两边的托盘中所放物体应该满足什么条件?(引导学生认识到两边托盘中的物体重量应当相等,为后面引出方程――等式作铺垫.)

问题2:如果天平两边同时加入相同重量的物体,天平的平衡状态是否会改变?

(为方程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或同一个代数式,方程的解不变作铺垫.)

问题3:如果天平两边同时拿去相同重量的物体,天平的平衡状态是否会改变?

(为方程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代数式,方程的解不变作铺垫.)

总结1:(如果将天平看成等式)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代数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想一想:如果天平两边物体的重量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或同时缩小为原来的几分之几,那么天平还保持平衡吗?

总结2:(如果将天平看成等式)

等式两边同时乘以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2.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例题1 解下列方程:

(1)52=+x ; (2)53-=x

解:(1)两边同时减去2,得

2522-=-+x

于是 3=x

(2)可以由学生完成.

3.移项概念的引出

观察下面左右两个方程,有什么不同?

(1)2552-=?=+x x

(2)x x =5353+?-=

概括:像这样,将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

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的变形叫做移项(transposition ).

问题4:下面的移项对不对?如果不对,请说明原因并改正:

(1)从1428=+x ,得到8142+=x

(2)从1035+-=x x ,得到1035=-x x

(3)从x x 369=-,得到636=-x x

4.利用移项解简单的方程

可以由学生探索完成:

例题2 解下列方程:

(1)x x 243+= (2)1524=+x

(3)x x 273=+ (4)y y 8.08.12.1=+-

(5)3495+=-x x

小结:上述方程的解法的步骤是:

(1)移项:

(2)合并同类项.

5.巩固

由学生自己出一些可以用移项来进行解答的解答方程,并给出标准答案,交其它同学作答.

等式的性质与方程的简单变形

【教学目标】

1.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掌握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掌握去分母解方程的方法,体会到转化的思想。对于求解较复杂的方程,注意培养学生自觉反思求解的过程和自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去分母解方程的方法。

2.重点: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难点:求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去分母时,有时要添括号。

4.难点:括号前面是负号时,去括号时忘记变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解下列方程:

(1)5x-2=8(2)5+2x=4x

2.去括号法则是什么?“移项”要注意什么?

二、新授。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如44x+64=328 3+x=(45+x)y-5=2y+l问: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l,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例1:判断下列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x=3x-2x-=-l

5x2-3x+1=0 2x+y=l-3y=5

例2:解方程(见课本)

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步骤?

一般要通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等步骤,把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转化”成x=a的形式。解题时,要灵活运用这些步

骤。

补充例:解方程(x+15)=-(x-7)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

四、小结。

1.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用分配律去括号时,不要漏乘括号中的项,并且不要搞错符号。

2.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步骤?

3.掌握移项要变号,去分母时,方程两边每一项都要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切勿漏乘不含有分母的项,另外分数线有两层意义,一方面它是除号,另一方面它又代表着括号,所以在去分母时,应该将分子用括号括上。

实践与探索

【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从而发现;初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作用。【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分析图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

2.难点: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

2.长方形的周长公式、面积公式。

二、新授。

问题1:用一根长6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

(1)使长方形的宽是长的专,求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

(2)使长方形的宽比长少4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3)比较(1)、(2)所得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还能围出面积更大的长方形吗?

不是每道应用题都是直接设元,要认真分析题意,找出能表示整个题意的等量关系,再根据这个等量关系,确定如何设未知数。

(3)当长方形的长为18厘米,宽为12厘米时:

长方形的面积=18×12=216(平方厘米),

当长方形的长为17厘米,宽为13厘米时,

长方形的面积=221(平方厘米)。

∴(1)中的长方形面积比(2)中的长方形面积小。

问:(1)、(2)中的长方形的长、宽是怎样变化的?你发现了什么?如果把(2)中的宽比长少“4厘米”改为3厘米、2厘米、1厘米、0.5厘米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变化?猜想宽比长少多少时,长方形的面积最大呢?并加以验证。

实际上,如果两个正数的和不变,当这两个数相等时,它们的积最大,通过以后的学习,我们就会知道其中的道理。

华师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数学下期期末复习提纲 第六章 一元一次方程 一、基本概念 (一)方程的变形法则 法则1:方程两边都 或 同一个数或同一个 ,方程的解不变。 例如:在方程7-34左右两边都减去7,得到新方程:-33=4-7。 在方程626左右两边都加上4x ,得到新方程:86。 移项:将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动到另一边,这样的变形叫做移项,注意移项要变号。例如:(1)将方程x -5=7移项得:x =7+5 即 x =12 (2)将方程4x =3x -4移项得:4x -3x =-4即 x =-4 法则2:方程两边都除以或 同一个 的数,方程的解不变。 例如: (1)将方程-5x =2两边都除以-5得:52 (2)将方程x =两边都乘以32得:9 2 这里的变形通常称为“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 注意: (1)如遇未知数的系数为整数,“系数化为1”时,就要除以这

个整数;如遇到未知数的系数为分数,“系数化为1”时,就要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 (2)不论上一乘以或除以数时,都要注意结果的符号。 方程的解的概念:能够使方程左右两边都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不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二)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其解法 1.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未知数的次数是,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例如:方程7-34、626都是一元一次方程。 而这些方程5x2-31=0、2=l-3y、=5就不是一元一次方程。2.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式为:0(其中a、b为常数,且a≠0)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式为:(其中a、b为常数,且a≠0)3.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注意:(1)方程中有多重括号时,一般应按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的方法去括号,每去一层括号合并同类项一次,以简便运算。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七章

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7.1 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 七年级备课组:李军田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2.使学生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含义,会检验一对数是不是它们的解。 3.通过引例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使用代数中的方程去反映现实世界中的等量关系,体会代数方法的优越性。 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含义,会检验一对数是否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难点;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怎样检验一个数是否是这个方程的解? 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二、新授 问题1:暑假里,《新晚报》组织了“我们的小世界杯”足球邀请赛,勇士队在第一轮比赛中共赛9 场,得17 分。 比赛规定胜一场得 3 分,平一场得 1 分,负一场得。分,勇士队在这一轮中只负了 2 场,那么这个队胜了几场?又平了几场呢? 这个问题可以用算术方法来解,也可以列一元一次方程来解,请同学们选一种方法试一试。 解后反思:既然是求两个未知量,那么能不能同时设两个未知数? 学生尝试设勇士队胜了x 场,平了y 场。 让学生在空格中填人数字或式子:(略)(见教科书) 那么根据填表结果可知

x十y=7 ① 3x+y=17 ② 这两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都含有两个未知数,且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 这里的x、y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胜与平的场数和是7场;另一个是这些场次的得分一共是17分,也就是说,两个未知数x、y 必须同时满足方程①、②。因此,把两个方程合在一起,并写成 x+y = 7 ① 3x+y=17 ② 上面,列出的两个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不同,每个方程都有两个未知数,并 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把这两个二元一次方程①、②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结合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对“元”和“次”作进一步的解释;“元” 与“未知数”相通,几个元是指几个未知数,“次”指未知数的最高次数。 用算术方法或通过列一元一次方程都可以求得勇士队胜了 5 场,平了 2 场,即x=5, y = 2 这里的x = 5,与y=2既满足方程①即5十2 = 7 又满足方程②,即3X 5十2= 17 我们就说x= 5 与y= 2 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一般地,使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左右两边的值都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三、巩固练习 1 .教科书第25 页问题2。 2.补充练习。 四、小结 1 .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2.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的解?如何检验一对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组的解? 五、作业教科书第26 页习题7.1 全部

(完整版)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了顺利完成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落实《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改革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进行解释与应用,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强化基本计算能力和归纳的能力。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同时提高知识应用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 二、班情分析 本学期带七年级两个班,共100人,其中男51人,女生49人。通过上学期的教学,学生的计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对图形及图形间数量关系有初步的认识,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抽象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部分学生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学生课外自主拓展知识的能力几乎没有,很少有学生具有课外阅读相关数学书籍的习惯,没有形成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不能自行拓展与加深自己的知识面; 通过教育与训练培养,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对待每次作业并及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课堂上能专心致志的进行学习与思考,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和进一步的发展,课堂整体表现较为活跃,积极开动脑筋,乐于合作学习和善于分享交流在学习中的发现与体会,喜欢动手实践。本学期将继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进行探索与发现,以自身的体验获取知识与技能;努力实现基础性与现代性的统一,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操作运算,扩展思路。 三、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第六章:一元一次方程:本章主要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的概念和解法与应用。 本章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实际应用。 本章难点:列一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本章主要学习二元一次议程(组)及其解的概念和解法与应用。 本章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实际应用。 本章难点: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第八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本章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简单应用。 本章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与简单应用。 本章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与应用、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九章:多边形:本章主要学习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角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等内容。 本章重点:三角形有关线段、角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性质与应用。 本章难点:正确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及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能作图,及三角形内角和的证明与多边形内角和的探究。 第十章:轴对称图形是通过观察与操作,让学生感知确认最为简单的变换——轴对称中隐含着的数学不变量关系,同时辅以数学说理,给学生一定的理性训练与图形 变换的思想。 本章重点:轴对称中隐含着的数学不变量关系,同时辅以数学说理 本章难点:数学说理。 第十一章:机会的均等和不等。简要地介绍了统计数据分析问题时所采用的一种重要的

最新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测试题全套及答案

最新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测试题全套及答案 第6章综合能力检测题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已知下列方程:①9x +2;②x 2-5x =2;③1x =3;④13x -15x =1 2(x -3);⑤x +2+y =0.其中一元一次方程有( A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2.一元一次方程4x +1=0的解是( B ) A .x =14 B .x =-1 4 C .x =4 D .x =-4 3.下列解方程的过程中,变形正确的是( D ) A .由2x -1=3,得2x =3-1 B .由2x 4-5=5x 3-1,得6x -5=20x -1 C .由-5x =4,得x =-54 D .由x 3-x 2=1,得2x -3x =6 4.若代数式1-x 2与1-x +1 3的值相等,则x 的值是( A ) A .-1 B .1 C .2 D .-2 5.若代数式2x 3n -5与-3x 2(n - 1)是同类项,则n 的值为( C ) A .1 B .2 C .3 D .4 6.某同学在解方程■x +2 3+1=x 时,不小心将■处的数字用墨水弄脏了,于是他看后 面的答案,得知方程的解是x =5,那么■处的数字是( D ) A .5 B .4 C .3 D .2 7.某车间原计划13小时生产一批零件,后来每小时多生产10件,用了12小时,不但完成任务,而且还多生产60件.设原计划每小时生产x 个零件,则所列方程为( B ) A .13x =12(x +10)+60 B .12(x +10)=13x +60 C.x 13-x +60 12=10 D.x +6012-x 13 =0 8.某种商品每件的标价是330元,按标价的八价销售,仍可获利10%,则这种商品每件的进价为( A ) A .240元 B .250元 C .280元 D .300元 9.桌面上有甲、乙、丙三个圆柱形的杯子,杯深均为15公分,各装有10公分高的水,下表记录了甲、乙、丙三个杯子的底面积.今小明将甲、乙两杯内一些水倒入丙杯,过程中水没溢出,使得甲、乙、丙三杯内水的高度比变为3∶4∶5.若不计杯子厚度,则甲杯内水的高度变为多少公分?( C )

完整word版华东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导学案全册

米易县第二初级中学校导学案学科:数学(华东师大版)年级:七年级(下) 学生姓名:班级:学号: 第1页共48页第6章一元一次6.1从实际问题到方程 学习目的 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2.使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3.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2.难点:弄清题意,找出“相等关系”。 学习过程 一、复习与预习 小学里已经学过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让我们回顾一下,如何列方程解应用题? 例如:一本笔记本1.2元。小红有6元钱,那么她最多能买到几本这样的笔记本呢? 解:设小红能买到工本笔记本,那么根据题意,得 1.2x=6 因为1.2×5=6,所以小红能买到5本笔记本。 二、新知: 我们再来看下面一个例子: 问题1:某校初中一年级416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以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 问: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有哪些方法? 算术法: 列方程解应用题: 设需要租用x辆客车,那么这些客车共可乘44x人,加上乘坐校车的 64人,就是全体师生416人,可得(1)。 解这个方程,就能得到所求的结果。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试试看? 问题2: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以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 小敏同学很快说出了答案。“三年”。他是这样算的: 1年后,老师46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4岁,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2年后,老师47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5岁,也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3年后,老师48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6岁,恰好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你能否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呢? 通过分析,列出方程:(2)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你能否从小敏同学的解法中得到启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 结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七年级数学下期期末复习提纲 第六章一元一次方程 一、基本概念 (一)方程的变形法则 法则1:方程两边都或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方程的解不变。 例如:在方程7-3x=4左右两边都减去7,得到新方程:-3x+3=4-7。 在方程6x=-2x-6左右两边都加上4x,得到新方程:8x=-6。 移项:将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动到另一边,这样的变形叫做移项,注意移项要变号。 例如:(1)将方程x-5=7移项得:x=7+5 即 x=12 (2)将方程4x=3x-4移项得:4x-3x=-4即 x=-4 法则2:方程两边都除以或同一个的数,方程的解不变。 例如: (1)将方程-5x=2两边都除以-5得:x=- 5 2 (2)将方程3 2 x= 1 3 两边都乘以 3 2 得:x= 9 2 这里的变形通常称为“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 注意: (1)如遇未知数的系数为整数,“系数化为1”时,就要除以这个整数;如遇到未知数的系数为分数,“系数化为1”时,就要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 (2)不论上一乘以或除以数时,都要注意结果的符号。 方程的解的概念:能够使方程左右两边都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不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二)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其解法 1.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未知数的次数是,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例如:方程7-3x=4、6x=-2x-6都是一元一次方程。 而这些方程5x2-3x+1=0、2x+y=l-3y、 1 x-1 =5就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完整word版)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纯知识点(最新)

第一章水 1.海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96.5%。海洋中平均每1000克海水中含有盐类物质35克。所以海水不能喝,也不能灌溉庄稼。 2.地球上的水按其状态分为:固态水、液态水和气态水。水按存在空间分为陆地水、海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3.陆地水占地球全部水量的3.5%,其中淡水占地球全部水量的2.5%, 4.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资源是冰川水和地下水。人们容易利用的淡水是江河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 5.在植物中含水量最大的在水生植物,最少的是干旱环境中的苔藓植物。 6.人体的含水量占人体体重的60%左右。所以我们每天必须补充2—2.5L水。 7.标准大气压下,在冰的熔化过程中:当冰低于0℃时,冰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当温度升高到0℃时,冰开始熔化,在这个过程中,它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此时它的状态是固液并存。直到完全熔化时,,温度又继续上升。冰的熔点和水的凝固点都是0℃。 8. 物质由固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沸腾。 9.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 10.蒸发时要吸收热量,使周围物体的温度降低。 11.蒸发和沸腾的区别:①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②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才能进行。而且在沸腾的过程中,物质还必须继续吸热。但是温度不变。 12.液化:物质由气体变成液体的过程。使气体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13.升华:物质由固体直接变成气体的过程,凝华:物质由气体变成固体的过程。 14.以上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以上放热的有凝固、液化、凝华。 开水壶嘴冒白气属于液化;冰衣服变干属于升华;湿衣服变干属于升华;樟脑丸消失属于升华;雾的形成属于液化,露水的形成属于液化;雾凇的形成属于凝华;霜的形成属于凝华;酒精挥发属于汽化。 15.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是:晶体有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6.在水循环的过程中,水的总量保持不变,它使水成为可再生的资源。 17. 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液体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水是良好的溶剂,在水中可以溶解各种固态、液态,气态的物质。天然水是溶液。 18. 一般来说取用块状的固体药品用镊子,粉末状的用药匙,也可以用纸槽。 19.不同物 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是不同,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也不同。 19.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是不同,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也不同。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第6章检测题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各式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D ) A.12x -1=4 5-y B .-5-3=-8 C .x +3 D.x +4-3x 4 =x +1 2.(2017·杭州)设x 、y 、c 是有理数,则下列正确的是( B ) A .若x =y ,则x +c =y -c B .若x =y ,则xc =yc C .若x =y ,则x c =y c D .若x 2c =y 3c ,则2x =3y 3.下列解方程移项正确的是( C ) A .由3x -2=2x -1,得3x +2x =1+2 B .由x -1=2x +2,得x -2x =2-1 C .由2x -1=3x -2,得2x -3x =1-2 D .由2x +1=3-x ,得2x +x =3+1 4.若关于x 的方程2x -4=3m 的解满足方程x +2=m ,则m 的值为( D ) A. 10 B. 8 C. -10 D. -8 5.下列方程的变形正确的是( D ) A .方程3x -2=2x +1,移项,得3x -2x =-1+2 B .方程3-x =2-5(x -1),去括号,得3-x =2-5x -1 C .方程23t =3 2,未知数系数化为1,得t =1 D .方程x -10.2-x 0.5 =1,去分母,得5(x -1)-2x =1 6.解方程2x +13-10x +1 6=1时,去分母后,正确的结果是( C ) A .4x +1-10x +1=1 B. 4x +2-10x -1=1 C. 4x +2-10x -1=6 D. 4x +2-10x +1=6 7.小明在做解方程作业时,不小心将方程2y -12=1 2y -■中的一个常数污染了看不清楚,怎么办呢? 小明想了一想,便翻看书后答案,得到此方程的解是y =-5 3,他很快补好了这个常数,并迅速地完成了作 业,同学们,你们能补出这个常数吗?它应是( C ) A .1 B .2 C .3 D .4 8. 当x =1时,式子1 2 ax 3-3bx +4的值是7,当x = -1时,这个式子的值是( C ) A .7 B .3 C .1 D .-7 9. 某企业组织员工外出旅游,原计划租用28座客车若干辆,但有4人没座位;若租用同样数量的33座客车,只有一辆空余了16个座位,其他车辆都坐满.该企业外出旅游的员工有( D ) A .108人 B .112人 C .120人 D .116人 10.某商场出售甲、乙、丙三种型号的电动车,已知甲型车在第一季度的销售额占这三种车总销售额的56%,第二季度乙、丙两种型号的车的销售额比第一季度减少了a%,但该商场电动车的总销售额比第一季增加了12%,且甲型车的销售额比第一季度增加了23%,则a 的值为( D ).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华师大版(新)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目录 第6章一元一次方程 0 6.1从实际问题到方程 0 6.2解一元一次方程 (2) 6.2、解一元一次方程 (4) 6.3实践与探索 (8) 第六章小结与复习(一) (13) 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18) 7.1 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 (18) 7.2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20) 7.3 实践与探索 (28) 第七章小结与复习(一) (32) 第8章多边形 (35) 8.1 三角形 (35) 8.1.1认识三角形 (36) 8.1.2.三角形的外角和 (41) 8.1.3.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44) 8.2 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 (46) 8.3用正多边形拼地板 (49) 第八章小结与复习(一) (52) 第九章轴对称 (55) 9.1生活中的轴对称 (55) 9.2.1 轴对称的认识 (58) 9.2.2 画图形的对称轴 (61) 9.2.3 画轴对称图形 (62) 9.2.4 设计轴对称图案 (64) 9.3.1等腰三角形 (65) 9.3.2 等腰三角形的识别 (68) 第九章小结与复习 (70) 10.1.1 统计的意义 (71) 10.1.2 从部分看全体 (73) 10.2.1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74) 10.2.2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使用 (77) 10.2.3 机会的均等与不等 (80) 10.2 成功与失败 (82) 10.3 游戏的公平与不公平 (84) 第十章小结与复习 (86)

第6章一元一次方程 6.1从实际问题到方程 教学目的 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2.使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3.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 重点、难点 1.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2.难点:弄清题意,找出“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小学里已经学过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让我们回顾一下,如何列方程解应用题? 例如:一本笔记本1.2元。小红有6元钱,那么她最多能买到几本这样的笔记本呢? 解:设小红能买到工本笔记本,那么根据题意,得 1.2x=6 因为1.2×5=6,所以小红能买到5本笔记本。 二、新授: 我们再来看下面一个例子: 问题1:某校初中一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以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 问: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有哪些方法? (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再作讲评) 算术法:(328-64)÷44=264÷44=6(辆) 列方程解应用题: 设需要租用x辆客车,那么这些客车共可乘44x人,加上乘坐校车的64人,就是全体师生328人,可得。 44x+64=328 (1) 解这个方程,就能得到所求的结果。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试试看? (学生可能利用逆运算求解,教师加以肯定,同时指出本章里我们将要学习解方程的另一种方法。) 问题2: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以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 小敏同学很快说出了答案。“三年”。他是这样算的: 1年后,老师46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4岁,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2年后,老师47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5岁,也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1 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6.1 从实际问题到方程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掌握如何设未知数。 2.掌握如何找等式来列方程。 3.了解尝试、代人法寻找方程的解。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教学,应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重点难点】 重点:1、确定所有的已知量和确定“谁”是未知数x ;2、列方程。难点:1、找出问题中的相等关系。2、使用数学符号来表示相等关系。【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开场白 1、进入学习状态 2、进行教学 2、配合教师学习 3、总结,布置预习和练习 3、记录相关内容和任务一、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2 3 四、试一试,找出方程的解。 五、本课小结 本节主要是学习分析问题列方程的三个步骤: 1、确定未知量; 2、找相等关系; 3、列方程。 还学习了通过尝试、代入寻找方程的解。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和方法,要记住如何尝试以及如何代入。

(2)看题目问什么,就设什么为未知数x 。 (3)找出相等关系。 (4)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5)试着求出方程的解。 华师七下6.2.1 方程的简单变形 【教学内容】 本小节的内容在教材第4-7页。主要内容为:通过对方程变形的分析,探索求解简单方程的规律,学会通过变形求解简单方程。 4 【教学目标】 了解方程的基本变形:移项和化简未知数的系数为1. 了解未知数的基本变形在解方程中的作用。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方程可以进行的基本变形,知道通过变形可以求出方程的解。 2.了解移项的定义,注意移项要变号。 3.了解未知数系数化为1的方法。 4.知道方程的解的形式是“x=a”,学会通过变形求解简单方程。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教学,应该达到使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的目的。【重点难点】 重点:1、方程的简单变形;2,简单变形的简单应用。 难点:1、移项和简单变形的关系。2、移项要变号,为什么要变号。3、简单变形和方程的解的关系。【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课堂教学试验 1、观察试验,分析结果 2、讲解移项知识 2、学习 3、讲解未知数系数化1 3、学习 4、布置练习 4、练习 5 6 五、本课小结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6章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6.1从实际问题到方程 教学目的 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2.使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3.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 重点、难点 1.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2.难点:弄清题意,找出“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小学里已经学过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让我们回顾一下,如何列方程解应用题? 例如:一本笔记本1.2元。小红有6元钱,那么她最多能买到几本这样的笔记本呢? 解:设小红能买到工本笔记本,那么根据题意,得 1.2x=6 因为1.2×5=6,所以小红能买到5本笔记本。 二、新授: 我们再来看下面一个例子: 问题1:某校初中一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1辆校车可以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 问: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有哪些方法?

(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再作讲评) 算术法:(328-64)÷44=264÷44=6(辆) 列方程解应用题: 设需要租用x 辆客车,那么这些客车共可乘44x 人,加上乘坐校车的64人,就是全体师生328人,可得。 44x+64=328 (1) 解这个方程,就能得到所求的结果。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试试看? (学生可能利用逆运算求解,教师加以肯定,同时指出本章里我们将要学习解方程的另一种方法。) 问题2: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以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 小敏同学很快说出了答案。“三年”。他是这样算的: 1年后,老师46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4岁,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2年后,老师47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5岁,也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3年后,老师48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6岁,恰好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你能否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呢? 通过分析,列出方程:13+x =3 1(45+x ) (2)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你能否从小敏同学的解法中得到启发? 这个方程不像例l 中的方程(1)那样容易求出它的解,小敏同学的方法启发了我们,可以用尝试,检验的方法找出方程(2)的解。也就是只要将x =1,2,3,4,……代人方程(2)的两边,看哪个数能使两边的值相等,这个数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把x =3代人方程(2),左边=13+3=16,右边=(45+3)=×48=16, 因为左边=右边,所以x =3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生的基本情况: 本届学生上学期期末考试的成绩如下: 1班平均分:××分,及格率××%,优生人数×人;2班平均分××分,及格率××%,优生数××人。 学生已经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的苗头。优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了锻炼和培养,数学知识掌握得较牢固;而差生的智力和知识发展得较差,数学知识上一些基本的内容还很模糊,课堂上参与度不高,有时还需要教师提醒。 上学期学生学习了有理数及其相关运算,整式的加减,相交线与平行线,学生数学上的计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对图形及图形间数量关系有初步认识,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抽象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有一部分同学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发展高度,学生课外自主拓展知识的能力几乎没有,学生手中的与数学有关的课外辅导书甚少,学生不能自行拓展与加深自己的知识面;通过教育与训练培养,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对等每次作业,及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课堂上能专心致至的进行学习和思考问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了激发与进一步的发展,课堂整体表现活跃,积极开动脑筋,学生乐于合作学习,分享交流自己的发现,学生喜欢动手实验,对老师布置的思考题表现出较浓厚的兴趣,部分学生撰写小论文,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学习习惯上,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上记笔记的习惯培养得很不理想,这与我在教学中不提倡课前预习,少做笔记有关,我认为课前预习易使学生囿于教材框定的范围和思考方法,不利于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与思考,敢于大胆思考,课堂上就把时间有在思考问题上,而不应该用在当“打字员”上。 本学期要思考如何克服课前预习、课堂上记笔记的弊端,发挥其有利的一面,学生对思考规律的小结,及时复习、总结上的习惯,还需要加强,课堂上专心致至的听讲,想在老师和同学的前面,及时纠正作业和试卷中的错误的习惯还需要加强,表扬和鼓励阅读与数学有关的课外读物,引导学生自主拓展和加深自己的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在学习方法上,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从对称的角度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方法检验答案,需要加强训练与培养。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第6章:一元一次方程,第7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8章:多边形,第9章:轴对称,第10章:统计的初步知识。 第6章:一元一次方程 本章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运算,整式的加减之后的学习内容,是初等数学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是中学阶段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开端。重点是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及其解法,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问题的中的应用,其难点是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在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和类比、化归、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必备的数学修养和素质,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第7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本章是在一元一次方程学习的继续学习。本章的重点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和二元一次方程组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在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和化归的思想,即化二元为一元,化未知为已知,化复杂为简单的思想,学生通过经历列方程、解方程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8章:多边形

华东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导学案(全册)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 料 ——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第6章一元一次方程Array 6.1从实际问题到方程 学习目的 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2.使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3.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2.难点:弄清题意,找出“相等关系”。 学习过程 一、复习与预习 小学里已经学过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让我们回顾一下,如何列方程解应用题? 例如:一本笔记本1.2元。小红有6元钱,那么她最多能买到几本这样的笔记本呢? 解:设小红能买到工本笔记本,那么根据题意,得 1.2x=6 因为1.2×5=6,所以小红能买到5本笔记本。 二、新知: 我们再来看下面一个例子: 问题1:某校初中一年级416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以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 问: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有哪些方法? 算术法: 列方程解应用题: 设需要租用x辆客车,那么这些客车共可乘44x人,加上乘坐校车的64人,就是全体师生416人,可得(1)。 解这个方程,就能得到所求的结果。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试试看? 问题2: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以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 小敏同学很快说出了答案。“三年”。他是这样算的:

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新知识点

第一章水 1〉地球上的水 1)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天然物质,它覆盖了以上的地球表面,地球可以说是个,地球上的水哺育了人类和其他一切生物,为人类的文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水是一种最宝贵的自然资源。 2)海洋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陆地水占总水量的;还有少量的大气水等。 3)水存在于、、以及内。 4)水一般以、、三种形态存在于大自然中。 5)水的分类---------不同的物质按照不同的目的进行不同的分类。 (1)按物理性质可分为:、、。(2)按化学性质可分为:和。 (3)按对生命的作用可分为:和。(4)按存在空间可分为:、和。 6)海水占了地球上全部水量的 96.5% 。海水是咸的,是因为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物质。海洋中平均每1000g海水中含盐类物质 g。所以海水不能喝,也不能灌溉庄稼。目前最常用的海水淡化的方法是法提取淡水。海洋中的鱼因为鱼鳃中有一种,具有把盐分排出体外的功能。海洋中的植物在汲取水分的时候,

也具有排除盐分的功能。所以我们在吃海洋生物的时候并不感到咸味。 7)陆地水占了地球上所有水量的,其中大约是咸水,咸水主要存在于大陆内部的一些湖泊中,如我国的,亚欧大陆的里海,中东地区的死海,只有剩余的才是陆地上宝贵的淡水。 8)人类较易利用的淡水只占淡水总量的,它主要包括、、。 9)大气中的水数量不多但这部分水却会成云致雨、形成复杂的天气现象。你根据哪些现象说明大气中有水。 10)地球上有丰富的水,为什么我们还要提倡节约用水?( 11)淡水资源中数量最多的是 13)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我们从哪些生活实际可以体验到植物体中有水?。 15)不同植物的含水量不同,水生植物比陆生植物含水量,生命活动旺盛不分比不旺盛部分含水量,如根尖、嫩梢、幼苗的含水量可达。16)水母的含水量高达,人体中含水量约占体重的,但不同组织和器官的含水量不同,如肌肉中含水,血液中含水,骨中含水。一般成年人每天排尿约,通过呼吸和排汗散失水分约,我们每天至少应饮水。

最新华师大版七年级下数学复习提纲

华东师大2012版 数学七(下)复习提纲 第六章 一元一次方程 一、几个概念 1.一元一次方程: 2.方程的解:使方程 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 (1)_________________3.(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方程的性质 5.移项: 叫做移项。 (切记:移项必须 )。 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①去分母——方程两边同乘各分母的 ( 注意:去分母不漏乘,对分子添括号 ) ② ,③ ,④ ,⑤ 三、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①.设 ,②.列 ,③.解 ,④.检 ,⑤.答 第七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一、几个概念 1.二元一次方程: 2.二元一次方程组: 3.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使二元一次方程组的 的两个未知数的值。 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1.代入消元的条件:将一个方程化为 的形式。 (当一个方程中有一个未知数系数为±1时,最适合)。 2.加减消元的条件:两个方程中,某一未知数的系数 或 。 (当两个方程中,某一未知数系数成倍数关系时,最适合)。 三*、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 ①.先用代入法或加减法消去系数较简单的一个未知数,转化为 ; ②.然后再解 ,得到两个未知数的值; ③.最后将上步所得两个未知数的值代回前边某一方程,求出另一未知数的值。

第八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 一、几个概念 1.不等式: 叫做不等式。 2.不等式的解: 叫做不等式的解。 3.不等式的解集: (1)_____________4.(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不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式的性质 5.一元一次不等式: 6.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7.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1.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 ①. ,②. ,③. ,④. ,⑤. 2.怎样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①先定起点:有等号时用 点;无等号时用 点。 ②再画范围:小于号向 画;大于号向 画。 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先分别求 ;再求 4.注意: ①.在不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负数时, 不等号必须 ②.求公共部分时:一般将各不等式的解集在同一数轴上表示;还有如下规律: 同大取 ,同小取 ;“大小,小大”取 ,“大大,小小”则 第九章 多边形 一、几个概念 1.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①三角形:是由三条不在同一直线上的 组成的平面 图形,这三条 就是三角形的边。 以A 、B 、C 为顶点的三角形记为 。 ②三角形的内角: ③三角形的外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锐角三角形:三角形按角分类2直角三角形:3钝角三角形: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整理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整理 第六章 一元一次方程 一、基本概念 (一)方程的变形法则 法则1:方程两边都 或 同一个数或同一个 ,方程的解不变。 例如:在方程7-3x=4左右两边都减去7,得到新方程:-3x+3=4-7。 在方程6x=-2x-6左右两边都加上4x ,得到新方程:8x=-6。 移项:将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动到另一边,这样的变 形叫做移项,注意移项要变号。 例如:(1)将方程x -5=7移项得:x =7+5 即 x =12 (2)将方程4x =3x -4移项得:4x -3x =-4即 x =-4 法则2:方程两边都除以或 同一个 的数,方程的解不变。 例如: (1)将方程-5x =2两边都除以-5得:x=-5 2 (2)将方程32 x =13 两边都乘以32得:x=9 2 这里的变形通常称为“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 注意: (1)如遇未知数的系数为整数,“系数化为1”时,就要除以这个整数;如 遇到未知数的系数为分数,“系数化为1”时,就要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 (2)不论上一乘以或除以数时,都要注意结果的符号。 方程的解的概念:能够使方程左右两边都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不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二)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其解法 1.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 ,未知数的次

数是,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例如:方程7-3x=4、6x=-2x-6都是一元一次方程。 而这些方程5x2-3x+1=0、2x+y=l-3y、 1 x-1 =5就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式为:ax+b=0(其中a、b为常数,且a≠0)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式为:ax=b(其中a、b为常数,且a≠0) 3.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 注意:(1)方程中有多重括号时,一般应按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的方法去括号,每去一层括号合并同类项一次,以简便运算。 (2)“去分母”指去掉方程两边各项系数的分母;去分母时,要求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去掉分母后,注意添括号。去分母时,不要忘记不等式两边的每一项都乘以最小公倍数(即公分母) (三)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1.纯数学上的应用:(1)一元一次方程定义的应用;(2)方程解的概念的应用;(3)代数中的应用;(4)公式变形等。 2.实际生活上的应用:(1)调配问题;(2)行程问题;(3)工程问题;(4)利息问题;(5)面积问题等。 3.探索性应用:这类问题与上面的几类问题有联系,但也有区别,有时是一种没有结论的问题,需要你给出结论并解答。 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一、基本概念 (一)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有关概念 1.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都含有个未知数,并且的次数都是1,

最新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册

七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册 第6章 一元一次方程 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式子中,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 A .3x +1=4x B .x +2>1 C .x 2-9=0 D .2x -3y =0 2.下列等式变形正确的是( ) A .若a =b ,则a -3=3-b B .若x =y ,则x a =y a C .若a =b ,则ac =bc D .若b a =d c ,则b =d 3.一元一次方程2x =4的解是( ) A .x =1 B .x =2 C .x =3 D .x =4 4.已知方程x -2y +3=8,则整式x -2y 的值为( ) A .5 B .10 C .12 D .15 5.下列过程中,变形正确的是( ) A .由2x =3,得x =2 3 B .由x -13-1=1-x 2 ,得2(x -1)-1=3(1-x ) C .由x -1=2,得x =2-1 D .由-3(x +1)=2,得-3x -3=2 6.若x =-3是方程2(x -m )=6的解,则m 的值为( ) A .6 B .-6 C .12 D .-12 7.关于y 的方程ay -2=4与2y -5=-1的解相同,则a 的值为( ) A .2 B .3 C .4 D .-2 8.某商场购进一批服装,每件进价为200元,由于换季滞销,商场决定将这种服装按标价的六折销售,若打折后每件服装仍能获利20%,则该服装标价是( ) A .350元 B .400元 C .450元 D .500元 9.某市出租车起步价是5元(3公里及3公里以内为起步价),以后每公里收费是1.6元,不足1公里按1公里收费,小明乘出租车到达目的地时计价器显示为11.4元,则此出租车行驶的路程可能为( ) A .5.5公里 B .6.9公里 C .7.5公里 D .8.1公里 10.桌面上有甲、乙、丙三个圆柱形的杯子,杯深均为15厘米,各装有10厘米高的水,下表记录了甲、乙、丙三个杯子的底面积,今小明将甲、乙两杯内一些水倒入丙杯,过程中水没溢出,使得甲、乙、丙三杯内水的高度比变为3∶4∶5.若不计杯子厚度,则甲杯内水的高度变为( ) A.5.4厘米 B .5.7厘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