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土地改革
- 格式:ppt
- 大小:764.50 KB
- 文档页数:10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土地改革》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1949年至1952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土地改革这一历史事件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结合现实生活,理解土地改革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社会变革的重要意义。
同时,学生应学会从历史事件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2.难点:土地改革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社会变革的重要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沟通能力。
4.案例分析法:以典型土地改革案例为载体,引导学生分析历史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
2.历史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3.学生分组名单、讨论题目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社会的变革。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土地改革的相关图片、视频等材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土地改革的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土地改革的具体措施及影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土地改革知识的掌握程度。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土地改革》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我国在1950年至1952年进行的土地改革运动。
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认识到了土地改革在我国封建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教材内容详细,包括土地改革的背景、政策、实施过程和影响等方面。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新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有所了解。
但土地改革这一主题相对较为具体,学生可能对其背景和过程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深入探究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地改革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我国封建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难点:土地改革对我国农村社会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享学习成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视频、图片等资料。
3.课堂讨论分组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回顾我国新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土地改革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了解土地改革的过程。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成果,加深对土地改革过程的理解。
教师点评,总结土地改革的过程。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土地改革的意义,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分析土地改革对我国农村社会的影响。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3课土地改革1.(2023·内蒙古赤峰·统考中考真题)土地改革后,“辽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1000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种上花生和棉花。
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
”这表明土地改革()A.巩固了人民政权B.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C.建立土地公有制D.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2.(2023·黑龙江牡丹江·统考中考真题)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使农民获得土地的是()A.土地改革B.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统考中考真题)下列事件中,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铺平道路的是()A.开国大典B.土地改革C.中共八大D.中共十二大4.(2023·福建·统考中考真题)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
图1、图2体现的历史事件的共同之处是()A.保障了解放战争的胜利B.解放了农村生产力C.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D.确立了土地公有制1.(2022·黑龙江牡丹江·统考中考真题)“土地改革后,农民早出晚归,积肥、修堤、添置耕牛农具……到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
”这说明土地改革()A.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B.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巩固C.彻底摧毁封建土地制度D.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条件2.(2022·吉林长春·统考中考真题)“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每年需向地主缴纳的3000多万吨粮食的地租也被免除。
”这体现的是土地改革的()A.背景B.过程C.结果D.评价3.(2022·江苏常州·统考中考真题)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被彻底废除。
四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教师可以播放歌曲《解放区的天》,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 组织学生阅读12页“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农民拔除原来地主所立的地界碑,意味着什么?出示多媒体课件农民拔出界碑图。
(这片土地原先属于地主所有,现在已经归翻身农民所有了。
)接着教师出示《学习目标》,引领学习。
2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中,走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
农民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收获物大部分要交租纳税,自己所得无几。
因此,他们热切期盼着“耕者有其田”,翻身当家作主人。
谁能够满足他们的愿望,谁就能得到他们的真诚支持。
过去共产党就是通过“打土豪分土地”、“减租减息”等政策获得农民的支持,夺取了全国政权。
当时,新解放区还有3亿多人口未进行土地改革。
新中国政权要想巩固下来,特别需要这些农民的支持。
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就是新中国建立后的土地改革历史,具体情况请看书。
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联系前边所学的知识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教师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的《导学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组织学生集体朗读课本第13页“文献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条款”,讨论回答:(1)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都开始于1950年;但是,全国土改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1953年7月。
)(2)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也给地主分上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富有人文主义精神,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出示多媒体课件有关土地改革的图片内容。
·教师过渡:近3亿农民真正地翻身当家作了主人,将产生多么巨大的能量?(3)土地改革的意义·指导学生观看《历史地图册》7页《土地改革》图和课本相关插图,形象地了解土改经过和农民心情,通过讨论加深理解土改的历史意义。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3课土地改革》是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讲述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数据,展示了土地改革在我国农村社会的巨大作用,让学生了解我国农村社会的变革过程,认识土地改革对于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巩固人民政权、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新主义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土地改革的具体过程、意义以及它在我国农村社会中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农村社会的变迁、农民的生活状况等方面的了解相对较少,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拓宽视野。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我国农村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土地改革在农村社会中的作用,以及学生对于农村社会变迁、农民生活状况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文字和数据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土地改革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农村社会的变迁,引出土地改革这一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土地改革在农村社会中的作用,以及它对于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巩固人民政权、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意义。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齐河县鼎新中学房勇第3课土地改革【课标内容标准】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课标具体要求】一、知识与能力1、学习掌握下列基础知识:(1)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内容、目的2、发展下列学习能力:结合相关材料分析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发展多角度认识历史、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发展总结概括观点的能力;结合课堂训练,发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在自学基础知识过程中,形成提取重点事件、人物、历史现象的方法;2、在表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内容和目的、分析中土地改革必要性及意义的过程中,养成与学友合作学习的意识与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比较土地改革前后农村变化,激发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难点:土地改革的意义。
【学习目标】1、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及其颁布时间、内容。
2、了解土地改革的基本概括。
3、分析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意义,发展多角度分析问题能力,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法。
4、激发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6分钟)(一)认真阅读本课内容,明确并识记下列重点问题:、解放前的旧中国实行的土地制度是。
、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法律文件,规定(内容)。
、到年底,除地区外,大陆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
、通过土地改革,农民获得的生产、生活用品有。
(二)同桌交流上述重点问题。
二、看图说史――学习成果展示(6分钟)1、右图中的干部向农民宣传的法律是。
这一法律制定于年,规定内容是。
依据这一法律文件,中国开始了(事件)。
2、看多媒体出示的下列图片,回答问题:(1)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起止时间。
开展地区。
(2)说说农民得到的生产、生产资料。
三、合作探讨、释疑:(11分钟)1、探究一: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历史意义学习方式:(1)分析下列三则相关资料资料一:解放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