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女子服饰特点浅析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8
唐代女子穿搭唐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繁荣和富饶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女性生活中最为自由和多样化的时代之一。
唐代女子的穿搭不仅注重美观与舒适,更体现了社会地位、职业身份和个人品味。
下面将针对唐代女子穿搭的方方面面进行全面、生动、具有指导意义的介绍。
首先,唐代女子的服饰非常丰富多样。
常见的上衣有襦裙、罗裳和束腰。
襦裙常由丝绸或绫罗制成,长及膝盖,饰以精致的刺绣或金银丝;罗裳则是一种束腰长袍,用于重要场合,通常由丝绸编织而成,上面还装饰着绣花、云纹等图案;束腰则是唐代女性常见的一种服饰,用以通过束紧腰部突出女性的曲线美。
配以丝绸裙裾和丝带,整体效果既优雅又大方。
其次,唐代女子注重头饰的搭配和装饰。
著名的“双髻”发饰是唐代女子的标志之一,将头发分为两股盘在两侧,再用丝带扎紧,垂下时形如蝴蝶翅膀般绚丽;另外,还有花环、发钗、发簪等多种发饰,能够增添女性的妩媚和美感,其中尤以珠宝饰物为高级品质的象征。
再次,唐代女子重视服饰与身份的匹配。
根据社会地位和职业身份的不同,女子的服饰会有所不同。
宫廷妃嫔们通常穿着华丽、色彩丰富的衣裳,装饰着贵重的玉器和珠宝;贵族和达官贵人则着装典雅,追求精致而不张扬的服饰;平民百姓的女子则带有朴素和节俭的特点,注重实用性和舒适度。
再者,唐代女子也重视季节的搭配与变化。
夏季时,女子多穿薄纱、绸缎等透气的衣料,以轻盈清凉为主;冬季时,女子穿上厚重的丝绸袍褂和兔皮衣物,以保暖为主。
同时,还会根据不同场合和活动选择不同风格的服饰,如曲艺演出时穿着绚丽而夸张的表演服,婚礼上穿着婚纱等。
最后,唐代女子穿搭也注重修饰身材和展示个人品味。
女子常常以宽松或束腰的上衣搭配长裙,以突出纤细的腰身和优美的身姿。
同时,还可以通过腰带、项链、耳坠等配饰来凸显装扮的个性与风格。
综上所述,唐代女子穿搭以丰富多样、注重舒适与美观为特点,反映了社会地位、职业身份、季节和个人品味等因素的考量。
这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对唐代女子时尚的了解,同时也为我们现代女性在穿衣搭配上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指导意义。
唐代妇女服饰一、服饰特点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
唐代统一了魏晋南北朝的混乱分裂状态,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国家,对外贸交易发达,生产力极大发展,较长时间国泰民安。
尤其当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更是我国文化史上最光辉的一页。
这个时期吸收印度和伊朗文化,并融入我国文化之中,从壁画、石刻、雕刻、书、画、绢绣、陶俑及服饰之中,充分体现出来。
那时的强盛。
唐代妇女的服饰富丽绚烂,前后多有多种变化,其间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
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上,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著绿色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图1),从而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慢束罗裙半露胸(图1)慢束罗裙半露胸,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
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开胸衫(图2、图3),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悦于统治阶级,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许半裸胸的。
当时,唐朝半露胸的裙装有点类似于现代西方的夜礼服,只是不准露出肩膀和后背。
(图2)(图3)短襦长裙特点是裙腰系得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图4),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图5),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丝”。
“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
唐代的裙子颜色绚丽,红、紫、黄、绿争艳斗研,尤以红裙为姣姣者。
街上流行红裙子,不是现代人的专利,早在盛唐时期,就已经遍地榴花染舞裙了。
“慢来罗裙半露胸”,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开放的程度。
唐代女服的领子(图4)(图5)唐代女服的领子,有圆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心领等。
二、唐代女服(图6)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形制更加开放,服饰愈益华丽。
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
唐朝女服较之其它朝代,具有强烈的自信心与流行意识,更加追求大气飘逸与华丽绚烂。
(图6)1、襦裙-基础概要襦裙服是汉族女子服饰中非常基础的一种款式,即女子上穿短襦,下着长裙(俗称上衣下裳)的传统装束。
浅析唐朝服饰文化摘要:服饰除了能遮羞,保暖等功能外,也能反映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审美,宗教等意识形态,是民族文化的体现。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最繁荣的阶段。
社会的繁荣与政治的稳定,使经济快速的发展,使当时中国的外贸,以及纺织技术进步迅速。
这些发展的同时,也让唐朝的服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局面,也使唐朝的服饰文化成为中国封建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关键字:唐朝服饰服饰文化●一、唐朝时代背景唐朝当时的服装业发展与经济富庶和强大国力的背景密不可分。
社会历史背景: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唐代是其中最鼎盛的一个时代。
唐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和隋的分裂混乱状态,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国家。
经济背景:从唐朝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上看,唐朝是相当富足而强大的,是当时世界上仅有的少数文明昌盛的强大的国家。
唐代的丝绸之路繁荣昌盛不仅成为了商贸的后盾,也与当时唐朝封建经济达到前后几个朝代无法企及的程度息息相关。
文化背景:在中国古代,唐朝的开放与大度是引人注目的,经过对外的交流,使多元化文化结合在一起,使唐人充满自信,成为一个高度开放的国家。
久而久之唐人表现出无拘无束,在服装上体现出了蓬勃向上的美感意识。
而这时期的服饰,既保持汉族文化本色。
又因国家的发展,吸取了少数民族,外国等文化元素,展开了一次服饰大交流,是我国服饰文化史上的第三次大变。
唐代服饰继承了魏晋时期的那种打破礼教束缚,崇尚新奇的审美标准,又吸取了异域服饰的精华,形成了唐代辉煌灿烂的服饰文化。
●二、唐朝服饰唐代女子服饰特别是仕女装基本上沿袭南北朝形制,胡服和传统袍衣并存。
到盛唐时期,体型以胖为美的审美观念逐渐占据统治地位,因此女子服装趋向宽肥。
唐代女子服装主要分为襦服(或祆,衫,裙)、批驳、回鹘等。
襦是一种衣身狭窄短小的夹衣或棉袄。
袄长于襦而短于袍,衣身较为宽松,也有夹衣或棉衣。
衫是无袖单衣,有对襟及右祍大襟两种。
裙子造型向来都是一种长方形的方片直裙。
裙子的形式流行,高腰束胸宽摆拖地的样式,既能显露出人体结构的曲线,又能表现出一种富丽潇洒的优美气度帔帛是女式唐装的点缀,就是我们看到的画里的妇女肩上或手臂上搭着一条长长的丝带,走路的时候随风飘摆,显得潇洒自然,就像仙女一样。
唐朝服饰特点唐朝服饰,距今1400年。
无论是服饰的色彩,还是图案的构成,均异常丰富,饱满华丽,有别于汉代的朴素气质,也开启了中国古代史上最华美、最开放、最多样的篇章。
白居易《缭绫》云: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
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
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
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
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唐代文化方面,充分吸收服饰的繁荣。
正是由于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开放,造就了唐朝服饰独特的风格。
1.女性服饰——齐胸襦裙装唐代的襦装群,是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服装史上精彩又动人的一种配套装束,在继承正统文化的同时又吸引了西方外来文化,代表唐朝最繁荣的时代。
唐代女子上着短襦,下着长裙,有些披肩吧,绕于两肩,也有人是在短襦外穿半臂在披波,说为襦装裙,短襦长裙是唐代女性服装的基本服饰,整个唐朝都十分流行这种齐胸襦裙。
短袖的襦称做“半臂”。
半臂大多以锦织绣而成,质地厚实,袖口宽大,可以罩穿在襦的外面,既华丽美观又能起到御寒的作用。
长裙是唐代妇女的下裳,面料多为丝织。
襦裙较高,可掩胸,外景披上一件沙罗衫,使上身肌肤半遮。
2.流行的女着男装唐朝服饰女着男装在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是较为罕见的现象。
唐朝女着男装很大程度上是受了游牧民族的影响,绝大多数都是马上民族的服饰。
那些粗犷的身架、英武的装束,以及矫健的马匹,对唐女着装意识产生一种渗透式的影响,同时创造出一种英雄气概。
女着男装不仅体现了唐朝服饰审美中性化,更是展示了大唐王朝的宽容、平等、豪迈的文化氛围。
3. 男性服饰——圆领袍衫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
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
唐代官吏的主要服饰为圆领窄袖袍衫。
另在袍下施一道横襕,也是当时男子服饰的一大特点。
圆领袍衫受到北方民族的影响,整体各部位变化不大,一般为圆领、右衽,领、袖及襟处有缘边。
文官衣略长而至足踝或及地,武官衣略短至膝下。
盛唐女子服饰特点
盛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也是中国服饰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盛唐女子服饰中,有许多独特的特点,下面将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一、衣着丰富多彩
盛唐时期,女子的衣着非常丰富多彩。
除了基本的上衣和裙子外,还有各种各样的配饰、头饰等。
例如,女子可以佩戴金银首饰、珠宝项链、耳环等;头上可以戴花环、发钗、发带等。
这些配饰不仅能够装扮出女性的美丽和高贵,还能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繁荣和富裕。
二、注重色彩搭配
盛唐女子服饰注重色彩搭配,在颜色选择上非常讲究。
在当时的社会中,红色被认为是最吉祥、最喜庆的颜色,因此红色成为了盛唐女子服饰中最为常见和受欢迎的颜色之一。
此外,还有黄色、紫色、蓝色等颜色被广泛使用。
三、注重细节
盛唐女子服饰注重细节,讲究精致。
例如,衣服上的花纹、图案都非常精美,有些甚至是手工绣制的。
此外,衣服上的扣子、纽扣等配件也非常考究,能够体现出女性的品位和气质。
四、注重流线型
盛唐女子服饰注重流线型,在设计上非常讲究。
裙子的下摆通常呈现出流动感和优美的弧度,能够很好地展现女性的曼妙身姿。
同时,上衣也会采用一些特殊的设计,如V领、U领等,以凸显女性的优美曲线。
总之,在盛唐时期,女子服饰是一个极其繁荣和多彩的时期。
无论是在色彩搭配、细节处理还是设计风格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
这些特点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观念,也为后来中国服饰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唐服饰的特点有哪些特征唐朝服饰主要指唐代汉服、胡服。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唐服饰的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唐服饰的特点形制更加开放,服饰愈益华丽。
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唐代妇女服饰。
在妇女中间,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
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上,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著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从而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唐朝服饰主要指唐代汉服、胡服。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
唐代开始,工艺装饰普遍使用花卉图案,其构图活泼自由、疏密匀称、丰满圆润。
特别是波状的连续纹样与花草相结合后,就是唐代盛行的缠枝图案。
唐代服饰图案,改变了以往那种以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用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但传统的龙、凤图案并没有被排斥,这也是由皇权神授的影响而决定的。
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
唐代女主服饰的各时期特点隋唐妇女服饰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
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半臂,又称"半袖",是一种从短襦中脱胎出来的服式。
一般为短袖、对襟,衣长与腰齐,并在胸前结带。
样式还有"套衫"式的,穿时由头套穿。
半臂下摆,可显现在外,也可以象短襦那样束在里面。
初唐女服隋代女服隋代时期妇女的日常服饰,大多以上身着襦还、袄、衫,下身束裙子。
短襦长裙是最为基本形式。
常见高腰襦裙、齐胸襦裙。
它的一个特点是裙腰系得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盛唐女服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
唐朝小女孩的服饰
在古代,尤其是唐朝这个繁荣昌盛的时期,小女孩的服饰也有着独特的魅力。
它们不仅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审美观,还彰显出小女孩们的天真可爱。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唐朝小女孩的服饰特点及其演变。
一、唐朝小女孩的服饰特点
1.色彩丰富:唐朝小女孩的服饰颜色鲜艳,有红、绿、蓝、黄等,这些颜色象征着活力与生机。
2.款式多样:唐朝小女孩的服饰款式丰富,有襦裙、衫裙、袄裙等,既有讲究实用的,也有展示美观的。
3.装饰繁复:唐朝小女孩的服饰装饰华丽,如花边、绣花、珍珠、玉器等,既展现出家庭的富足,也彰显了小女孩的娇贵。
4.头饰独特:唐朝小女孩的头饰独具特色,如发簪、发冠、发带等,造型各异,充满童趣。
二、唐朝小女孩服饰的演变
唐朝时期,小女孩的服饰随着社会地位、家庭经济状况和年龄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小女孩出生后,家长会为其准备色彩鲜艳的衣物,以表达对孩子的祝福和关爱。
随着年龄的增长,服饰的颜色和款式也会逐渐发生变化,更加讲究实用和美观。
三、唐朝小女孩服饰的寓意
唐朝小女孩的服饰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寓意着美好的祝愿。
鲜艳的色彩象征着活力和希望,华丽的装饰代表着富足和幸福,独特的头饰则体现出对小女
孩成长的祝福。
四、现代小女孩服饰与唐朝的对比
与现代小女孩的服饰相比,唐朝小女孩的服饰更显华丽和繁复。
现代小女孩服饰更注重简约、时尚和个性,体现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
五、总结
唐朝小女孩的服饰是那个时代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它们既展现了家庭的富足,又体现了对孩子的关爱。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女孩的服饰也在不断演变,成为现代小女孩追求时尚、个性的象征。
唐朝女性服饰的特点[关键词]唐朝;女性;服饰特点一、唐朝女性服饰风格形成历史背景唐朝女性服饰色彩鲜艳、款式多种多样、配上新式的装饰品,显现出典雅华贵的服饰风格特点,在中国服饰文化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分析唐朝服饰发展特点,离不开其开明的政治环境,强大的经济实力以及繁荣的文化背景,这都是形成唐朝女性服饰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一)政治环境开明唐朝服饰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其政治环境,唐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巅峰时期,其政治环境非常开明,加上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唐朝服饰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唐朝的政治文化开明为其服饰文化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因而成就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繁荣与昌盛。
根据史书记载,唐太宗时期就针对隋朝灭亡教训为例,研究成就一个朝代昌盛的政治观点,最终得出结论:政权如果过分暴虐,当百姓生活困苦,无法忍受时必然会推翻当下政权,这样的政治思想与战国时期的荀子的“民可载舟,亦可覆舟”的观点相同。
因此,唐朝时期政治开明,提出许多发展经济、缓和社会矛盾的政治举措。
例如选贤举能、兴修水利等,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巩固了国家政权,提高了社会稳定性。
唐朝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与唐政府建交的国家也逐渐增多,这样长安城中除了汉民族百姓以外,还包括回绝族、龟兹族、吐蕃族、南绍族等少数民族。
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少数民族不仅带动唐朝文化事业的发展,在绘画、音乐、雕塑方面也取得了融合与进步。
在唐朝女性服饰方面,更是通过兼收并蓄,不断的求新求异。
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交流,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唐朝的审美观,为服饰交融变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超强的经济实力唐朝时期政权稳定,社会安定统一,这也为唐朝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朝经济发达与当时积极的对外经济贸易关系密切。
唐朝时期对外贸易发展繁荣,与周边国家文化交流深入发展。
唐代对外贸易促进了纺织业、手工业的发展,这也为唐代服饰风格发展提供了平台。
唐朝初期,纺织业和印染业是当时最发达的工业,丝织作为中国古代的传统手工业,在唐朝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在丝织种类、样式方面取得很大进步。
唐朝农村女子服饰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这个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在服饰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唐朝的农村地区,女子的服饰也有着鲜明的特点。
唐朝农村女子的服饰注重舒适和实用。
由于农村地区主要以劳动为生,因此女子的服装设计上更加注重舒适和灵活性。
她们通常会穿着宽松的上衣和长裤,以便在田间劳作时更加方便。
上衣一般是宽松的褡裢,有长袖和短袖两种款式,面料多为棉布或麻布,轻薄透气。
裤子则是宽松的长裤,方便行走和劳作。
唐朝农村女子的服饰注重实用性和耐用性。
由于农村地区条件较为艰苦,女子的服饰需要能经受住长时间的劳作和恶劣环境的考验。
因此,她们的服装一般采用厚实的面料和结实的制作工艺,以确保耐久性和耐磨性。
同时,这些服装也经常需要洗涤和晾晒,因此在设计上也考虑到了易于清洗和快速干燥。
唐朝农村女子的服饰在颜色和装饰上也有一定的特点。
由于农村地区的生活相对较为单调,女子的服装颜色相对较为鲜艳,以增加生活的乐趣和美感。
常见的颜色有红色、蓝色、绿色等。
而在装饰方面,唐朝农村女子的服饰相对简单,主要以一些简单的绣花或刺绣作为点缀,以增加服饰的美观度。
除了服饰本身,唐朝农村女子还会佩戴一些饰品来增添装扮的亮点。
常见的饰品有发簪、耳环、项链等。
发簪一般是由贵重的金银材料制成,上面镶嵌着各种宝石,体现了女子的身份和地位。
耳环和项链则相对简单一些,多采用质朴的材料和简单的设计,以与服饰相得益彰。
总的来说,唐朝农村女子的服饰注重舒适、实用和耐用,颜色鲜艳,装饰简单。
这些服饰不仅体现了唐朝农村女子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还展示了唐朝服饰的独特魅力。
唐朝农村女子的服饰不仅是一种装饰,更是对农村文化的传承和展示。
它们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为唐朝农村女子增添了无尽的魅力和色彩。
唐朝服装的几大特点由隋入唐是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到全盛时期,由于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达,生产和纺织技术的进步,对外交往的频繁等促使服饰空前繁荣。
唐朝时期的女子服饰,可谓中国服装中最为精彩的篇章。
下面由店铺为你整理的唐朝的服装的几大特点,别忘了收藏哦!女着男装,开放时尚时髦成风,唐代是一个非常注重时尚的朝代"女性更是时髦成风,政治’法律道德’礼仪都不能约束这种强烈的好美之心和对时尚的.追逐。
贵贱、男女、夷夏的界限都被冲毁了。
与今天世界范围时尚现状相似的是"唐代的时尚主要由宫中(今天是王室)、贵妇(今天是富商太太和社交名媛、部分白领)、以声色技艺娱人行业的从业女性来引领风骚。
男装"盖因胡服之启发"因胡人本就男女同装,而更为深刻的社会原因则离不开大唐经济富足,国家极度昌盛而衍生出的宽厚与开放。
相互抵牾的儒、释、道学说鼎足而立,是唐代建国立业的理论基础,使得唐人有着前所未有的宽容、宽松、宽厚、尤其具有戏剧性的是武则天称帝,这可能也唤起了女性想要与男子一样有所作为的感受,而佛学宣扬众生平等,恰在武则天时代这一时期佛学趋于大盛,女着男装现象更为普遍,此着装行为与时代的联系看似疏远"实则密切。
女性服装颜色唐代女性崇尚红色,喜用红、绿两种色彩来装扮自己:或衣衫用红色,裙子用绿色;或裙子用红色,衣衫用绿色。
从《虢国夫人游春图》及《调琴啜茗图》中都可以看到这种装扮的习好。
然而就布帛的颜色而论,是绝不止于这两种的单红色类,就有大红、正红、粉红、水红、杏红、桃红、梅红、石榴红、银红、茜红、焦红、血红、猩红、退红、乌红、绛红等十几种,绿色类也分官绿、碧绿、明绿、柳绿、葵绿、苔绿、豆绿等。
除此之外,明黄、土黄、嫩黄、莺黄、鹅黄、淡黄、藤黄等黄色类,真紫、北紫、油紫、大紫、墨紫等紫色类,品蓝、宝蓝、深蓝、湖蓝、天蓝等蓝色类以及蟹青、蛋清、粉青、天青等青色类也都林林总总,应有尽有。
第 1 页 共 2 页 浅析唐代服装特点 浅析唐代服装特点 浅析唐代服装特点 文/胡志环 摘 要:简述了唐代服装呈现出唐朝文化处于巅峰状态时万紫千红、百花齐放的气象和横贯中天雄浑大气的特点。 关键词:唐朝;服装;文化 唐装也称中式服装,现在唐装是中式服装的一个代名词,唐装,并非是指唐朝人的服装,而是指中国人的服装,因为中国人被西方人称作华人或唐人,因此,中式服装也就被称为唐装。 唐朝的建立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和内战,在从中原到塞北普遍施行均田制的基础上,李唐帝国在政治、财政、军事上都非常强盛。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形制更加开放,服饰愈益华丽。唐朝服饰文化在华夏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融合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点而推陈出新,出现了一个大发展、大创新的时代。唐代服饰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呈现出一种雍容大度、异彩纷呈的繁荣景象。唐代服装的百美竞呈、雍容华贵、生气勃勃在女装的演变中得到了典型体现。这一时期的流行变化,被当时诗人称为“时世妆”。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在妇女中间,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上,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着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从而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第 2 页 共 2 页
解。 唐朝300余年的服饰形象,可以分为褥裙服、男装、胡服三种配套服饰。可以分为三个风格特点:一是杉颥、长裙,特点是窄袖衫身长仅至腰部,或及肚跻,裙子瘦长往往拖地,裙腰高及胸上或乳部。唐朝女子服饰的领子造型及其丰富,流传至今有圆领、方领、鸡心领、直领、斜领、双狐领、翻领等等。领口开得既大又低,使胸部直接袒露于外。二是长裙,它是唐朝女子喜爱的服装。这种裙下摆长,裙腰高,裙多刺绣花纹,色彩斑斓。比如,“花笼裙”,是用一种轻软、细薄、半透明的丝制品“单丝罗”制成,上用金银线以及各种彩色线绣成花鸟形状,罩在其他裙外穿,即所谓的外衬裙。三是唐朝女着男装的风气,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很大。 其款式结构有四大特点:一是立领,上衣前中心开口,立式领型。二是连袖,即袖子和衣服整体没有接缝,以平面裁剪为主。三是对襟,也可以是斜襟。四是直角扣,即盘扣,扣子由纽结和纽袢两部分组成。另外从面料来说,则主要使用织锦缎面料。 参考文献: [1]喻楚迪,王弈。时尚唐装流行秀。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xx. [2]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3]石磷陕。中式服装设计裁剪与制作。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 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上塘中学)
唐朝妆容及服饰特点大唐帝国开放的民风,以及丰厚的经济条件支撑下对美丽的追求,造就了唐代女性与众不同的社会地位。
唐朝是浓墨重彩的年代,追求人生灿烂如繁花的理念在唐代女性的妆容和服饰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唐朝妆容唐代女性化妆的七个步骤分别是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涂唇脂。
1、敷铅粉在《齐民要术》的记载中,最早的底妆是由米粉完成的,将挑选出的梁米或者粟米磨成细粉之后,留下的汁水沉淀发酵,最后在太阳下晒干。
有时候还会把各类花草辅料揉在米粉里,制成一种洁白细腻的“粉英”。
但是米粉它不持久,为了美,为了白,在探索中发现了铅粉,质地细腻,色泽白润,易于保存还不容易脱妆,深受当时女性追捧。
但铅本身是一种重金属,长期使用会对人的皮肤造成损伤,脸色变得发青发黄。
2、抹胭脂过于白的铅粉遮住了原本皮肤自带的红润气色,为了看上去不显得病态,胭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鲜花汁水做底液,经过几道工序后做成胭脂,颜色鲜艳,味道清新。
浓艳的红妆是唐代女性面妆的主流,其中以“酒晕妆”的颜色最为浓艳。
取大量胭脂涂抹脸颊两侧,不管什么身份的女子都以此妆为美,更有甚者将两颊全部涂红。
虽然胭脂价格昂贵,但也抵不住唐代女性对艳丽的“酒晕妆”的喜爱。
唐朝诗人王建的《宫词》中“归到院中重洗面,金盆水里泼红泥。
”就从侧面描绘了唐代一位宫女浓厚的胭脂。
3、画黛眉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眉形最丰富的时期,从初唐开始就不停的在发展变化,现今有迹可寻的眉形也有十几种之多。
长眉,短眉,蛾眉,阔眉都是曾经流行过的眉形。
在唐玄宗时期有过的《十眉图》,记载了当时的鸳鸯眉,小山眉,五岳眉等十种眉形。
为了驾驭多种多样的眉形,唐代女性多将眉毛剃掉之后再画。
唐代女子用来画眉的工具称之为“黛”,不像现在的眉笔一样方便,画眉时要先将黛磨碎,再用水化开,一点点在脸上描绘。
最高级的黛就是影视剧中常出现的“螺子黛”,按照不同的需固定成了一定的形状,不需要碾碎,蘸水即用。
1 唐代女子服饰特点浅析 A Brief Talk on The Feature of Women’s Garments in Tang Dynasty
关键词:唐代 、服饰、女子服饰 Key words: Tang Dynasty、Garments 、Women's Garments
中文摘要:唐代女子服饰雍容华贵、百媚竞呈:女子着男装、胡服的盛行、坦露肌肤以展示女性人体美等等这些在今天看来极其开放的着装方式,及其所体现出的服装服饰文化特点,无一不折射了大唐文化的广收博采、平等容物,也充分体现了政治明通开放、经济高度发达、对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大唐气象。 Abstract: The women’s garments in Tang Dynast embo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legance and a variety of beauties。 The dressing styles of women’s being dressed in men’s clothes, the popularity of minorities’ garments, exposing some parts of their bodies to show its beauty, which are very open even in modern society, unexceptionally mirror the mass absorbency and equal acceptability of the culture of Tang Dynasty; they also reveal the air of enlightened politics, developed economy and frequently communicative culture in Tang Dynasty。
每一时代的服饰,特别是女子服饰,都是当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反映。唐代女子服饰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深层韵味——开放大度、雍容华贵、多姿多彩,和唐代在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一样,值得尊重。 一、唐代处于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唐代女子服饰所携的异彩纷呈是诸多方面总体的折射和投影。 在唐代各国各民族间人民往来比较频繁,各国文化交相呼应,其中服饰文化亦是融会贯通,因而得以推出无数新奇美妙的冠服。唐代 2
服饰,特别是女子装束,不仅为时人所崇尚,也使得今人为之叹服。这里没有矫揉造作之态,也没有扭捏矜持之姿,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充满朝气,令人振奋又使人心醉的服饰。其色彩非浓艳不取,各种鲜丽的颜色争相媲美,不甘疏落寂寞,再加上金银锦绣,愈发炫人眼目;其款式变化多样,且时尚流行周期短,各种面妆发型与服饰的搭配也是相得益彰,谓为大观。 唐初推行的“均田制”、“租庸调制”等政策顺应民心,促成了社会稳定、经济发达的景象;唐代的文学、音乐、舞蹈、书法和以洞窟艺术为代表的雕塑艺术等等,空前繁荣与昌盛;而服装作为历史文化发展的载体之一,无论从物质方面还是从精神方面,都绽放着她永恒而极具个性符号标志的光彩与魅力。 唐代疆域广袤,文化博杂,政令统一,经济繁荣,四海连通,与西北突厥、回纥,西南吐蕃、南诏,东北渤海诸少数民族,都有密切交往。唐代国策开明,唐都长安在当时的亚洲乃至世界上都是最发达的国际性城市,是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由长安经陆上丝绸之路西通印度、波斯、地中海;海路以广州为海口,经南洋西通印度洋,直到非洲东岸和地中海南岸诸国;在东方与朝鲜、日本交往更加频繁。这一切成就了唐代国家“万国衣冠拜冕旒”的辉煌地位与尊严,并以其独特的服饰特质,尤其是女子服饰特质成就了唐代服饰的雍容大度,百媚竞呈。 中国一直被喻为“礼仪之邦”、“衣冠之乡”,服饰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中的一部分,长久以来一直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在中国的历代服 3
饰中,唐代服饰尤其是唐代女子服饰大气磅礴,阴柔与阳刚兼备,时至今日,仍然独领那个时代的风骚,古今中外无出其右者。日本服饰史专家认为:“唐代是中国文化登峰造极的时候,制度具备,文化璨然。即如服装一项,周汉时所未能完备者,到唐代都更加完备。”唐代服装特别是女子服饰在继承前代服饰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又吸取了唐代尚美、开放、兼容的社会风尚的养分,形成了开放大度、雍容华贵、兼收并蓄的唐代女子服饰。 二、唐代女子服饰的特点集中体现了开放大度、雍容华贵、兼容并蓄的着装风格,体现了大唐的青春与自由。这一平等容物、广收博采的大国风范,以其独特的本质特征标榜于中国服装服饰史的史册。 唐代国家强大,人民充满着民族自信心,对于外来文化采取开放政策,由于强大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作用,使外来异质文化不但不被简单排斥,反而一经被大唐文化所吸收,便自然成为大唐文化的补充和滋养,伴随着这种兼容并蓄的社会风尚的建立,唐代的艺术风格在转变,服饰风格也大致经历了初唐的清新明丽,盛唐的自由开放、雍容华贵,中唐的绚丽多姿和晚唐的细腻奢靡等几个阶段的变化。另外,女子服饰上胡装的盛行、首服的变化、袒露装的出现、女着男装的大胆创举,这些服饰符号的的变化,极具创新意识的着装,出现在礼法森严的古代社会是蜚夷所思的,相对于千年以来的封建社会中,广大女子受礼教束缚,严格遵循“笑不露齿,站不依门,足不出户,行不露面”的行为规范,更是一种极大的挑战和背叛。唐代开放的女子服饰宛如青春、自由的嘹亮歌声,使整个唐代鲜活起来。并以其生 4
机勃勃的鲜明的服饰特质让后人“醒目”。时至今日,任何一个饱受中华文明浸润的子孙一眼就能分辨出汉、明与唐代服饰、尤其是女子服饰本质的区别。 1、女着男装 开放大气 “女着男装”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认为是不守妇道的表现,因此几千年来极为罕见,而在唐代尤其是开元、天宝年间这一服饰现象却极为盛行,谓为时尚。唐代女子喜着男装,主要是男子常服戎装与半臂,戎装即头戴软脚幞头,身穿翻领或圆领胯袍,腰间系蹀躞带,下穿小口裤,脚穿黑、红皮革靴或锦履。半臂,即半袖短身衣。⑴《唐书·舆服志》里记载:“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 … 或有着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洛阳伽蓝记》里讲“其俗妇人裤衫束带乘马驰走,与丈夫无异”,由此可见当时女着男装在宫中、市井都已是常见现象。 女着男装,盖因胡服之启发,因胡人本就男女同装;而更为深刻的社会原因则离不开大唐经济富足,国家极度昌盛而衍生出的宽厚与开放。相互抵牾的儒、释、道学说鼎足而立,是唐代建国立业的理论基础,使得唐人有着前所未有的宽容、宽松、宽厚。尤其具有戏剧性的是武则天称帝,这可能也唤起了女性想要与男子一样有所作为的感受;而佛学宣扬众生平等,恰在武则天时代,这一时期佛学趋于大盛、女着男装现象更为普遍。此着装行为与时代的联系看似疏远,实则密切。 2、胡服盛行 兼容并蓄 5
胡服,并非唐朝才进入中原的,唐人所着胡服,不仅指少数民族的服饰,还包括大量千万里之外的异国装束。唐长安城不只住着汉族人、回鹘人、龟兹人、南诏人,还有大量日本、新罗、印度、波斯、阿拉伯、越南人等等。⑵ 胡服在中原盛行与此有关,唐人尚胡服的一个特点就是女子着胡服者甚多,当然其中不乏游戏与猎奇以博宠幸之因。唐代胡服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来自西域、龟兹,间接则出于波斯影响,特征为头戴浑脱帽,身着圆领或翻领小袖衣衫,条纹卷口裤,足蹬透空软底锦靿靴,出行骑马必戴帷帽。后期则如白居易新乐府所咏“时世妆”形容,特征为乌蛮椎髻,眉做八字低颦,脸敷黄粉,唇注乌膏,影响实出自吐蕃。⑶ 胡服的盛行与胡舞的盛行有关,更深层次的原因则与唐代实行的开放策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唐代在对待异域文化上的政治策略一直不自觉地表现为交融吸收、欣赏把玩而多于排斥,这使得当时的长安城到处充满了新奇和异样,五花八门的语言、各具特色的服饰、民风、民俗交相涌现,令人目不暇接,政府不仅不反对人们效仿反而加以大力倡导,一时间异域文化在此大放光彩、互相融会,并最终汇集成盛唐绚丽多姿、雍容大度的文化艺术洪流。 3、裙装坦露,展示人体美 唐诗中有不少歌咏女子体态的句子:“粉胸半掩疑暗雪”,“胸前如雪脸如云”等等。初唐时宫中渐渐流行低领露胸的服饰,在盛唐时风行,且民间也纷纷效仿。《簪花仕女图》中的女子长裙提至胸前袒露胸背、裸臂、仅披纱罗的着装形象,就是最典型的“大袖纱罗衫” 6
的形式。唐代女裙裙腰提高后上身多不穿内衣,体现其雍容、富态、丰腴之美,披纱罗讲究“罗薄透凝脂”的幽柔清沏。永泰公主墓壁画中,女子无不领口开得很低,大袖偏偏,既是 “坦领大袖衫”的形式,这种衣式曾在贵族女子中风靡一时,袖宽达四尺有余,如今日本和服的振袖仍保留了这一特点。这种根源于唐代的服式,也算是古老中华文化为世界做的又一贡献。 众所周知,古希腊对于人体美的展示与欣赏推崇至极,西域地区在希腊文化时代就是亚历山大所征服和统治的地带,他们的着装风貌至今有着世界性的影响。在唐代,宽衣袒露、以展示人体美为荣为乐的习惯并非华夏古风,其体现的开放性当与跨地域的文化交流有关。唐太宗时西域诸国尊其为天可汗,甚至印度河流域的王公也承认了中国的宗主权。而泱泱大唐以无与伦比的气度,吸纳包容了如此与其原生态不和谐的服装服饰文化符号,最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与特质,在千年前的世界上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4、千姿百态的首服变化 在数以千年的封建王朝里女子的面容都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唯有《唐书·舆服志》中记载“皆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士庶之家又相效仿,帷帽之制决不行用,俄又露髻驰骋”。在唐代,女子起先罩一幂离,其后以帷帽代之,最后干脆靓妆露髻,不复遮掩。幂离和帷帽都是为女子出行时,为了遮蔽脸容,不让路人窥视而设计的。幂离本是胡羌民族的服式,用来遮蔽风沙侵袭的,披体而罩,传到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