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议事规则
- 格式:docx
- 大小:20.40 KB
- 文档页数:6
罗伯特议事规则(亨利·罗伯特著)第一章一.1.协商会议:泛指采用“通用议事规则“来运作的会议组织。
特征:1)它是一个有人组成的集体;它有权通过自由讨论、以整个会议组织的名义、自主地决定一致的行动。
2)会议要在共同的场所进行,即所有人都拥有同样的条件和机会,实时地参与相互的口头交流。
3)会议集体的规模要在十人以上,而且人数越多,越要求议事程序正式严谨。
4)他的成员在会议中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愿。
5)在任何决定中,每个成员都拥有相同权重的表决权;如果其意见获得通过,那么该成员为此决定承担直接的个人责任。
6)即使成员表达的意见与会议组织的决定不同,也不意味着该成员希望退出回忆组织,会议组织也无权以此为理由要求该成员退出。
7)如果有成员缺席,出席的成员可以代表全体成员做决定,但必须满足会议组织指定的相关条件。
2.会议组织的成员是指有权参与会议组织事物的人。
这些权利包括:“动议”、“辩论”、“表决”。
3.协商会议形成决定的基本原则:一个动议必须得到“过半数表决”才能成为会议组织的决定或行动。
在法律规定或会议组织特别规定或“过半数表决”有可能导致少数方、缺席者或成员中某一群体的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下规定了更高的表决额度“三分之二表决”。
4.会议召开前,还要求“事先告知”------“召集函”:将会议将要讨论的议题、时间、地点等信息在适当的时间提前传达给组织的全体成员。
二.协商会议的类型:1.公众集会:是形式上最简单的协商会议;一般没有固定的组织机构,由发起者来定义会议的主题和立场。
任何对这些主题和立场有兴趣的人都可以参加,目的是决定和实施共同的行动。
2.固定组织的基层会议:最常见的会议形式。
一般是有固定组织机构的社团或一个社团的分支机构所召开的会议;“基层”泛指“局部的”,并不一定是最基层的;这类会议拥有最高权力,代表其全体成员的利益;这类组织的成员必须在成员名册上作为有效地:有表决权成员“登记后才有正式的资格。
罗伯特议事法则
第一条:会议主持人专门负责宣布开会制度、分配发言权、提请表决、维持秩序、执行程序。
但主持人在主持期不得发表意见,也不能总结别人的发言。
明确动议,动议必须是具体的、明确的、可操作的行动建议。
动议只要有一票附议,主持人即应提交会议讨论、修改和表决。
如果动议提出之后无人马上附议,主持人应该、且只应该询问一遍“有人附议吗?”如果仍然没有人附议,则动议无效,不进行讨论和表决。
提出动议的时候不要解释理由,在讨论阶段,主持人可请动议人优先解释动议理由。
讨论问题不能跑题,主持人应该打断跑题发言。
谁先举手谁优先发言,发言
要得到主持人允许,要起立,别人发言时不能打断。
第四条:所有的辩论必须通过主持人
进行,参会者之间不能直接辩论,更不能互
相污辱谩骂或发生肢体冲突。
发言时不能进行人身攻击,不能质疑或评论他人的动机、习惯或偏好,否则主持人有权制止。
第五条:每人每次发言时间不超过三
分钟,对同一动议发言每人不超过两次,或者大家可以现场规定。
主持人有权打断超过时间限制的发言,有权拒绝超过次数限制的发言申请。
主持人打断、拒绝违规发言,被打断、拒绝的人应当马上中止发言。
的双方轮流得到发言机会,以保持平衡。
首先表明赞成或
反对,然后说理由。
第八条:只有主持人可以提请表决,
只能等到发言次数都已用尽,或者没有人再想发言了,才能提请表决。
如果主持人有表决权,应该最后表决,防止抱粗腿。
第九条:主持人应先请赞成方举手,
再请反对方举手。
但不要请弃权方举手。
通过。
平局等于没过。
罗伯特议事规则流程罗伯特议事规则是一份被广泛使用的议事规则手册,其目的是为组织和集会提供指导,确保会议秩序和公正性以及有效性。
以下是罗伯特议事规则所规定的流程。
1.任命会议主席在任命会议主席前,必须确保会议有足够的人数参加,并且按照某种方式提前通知各方。
会议主席应该是最高权威的人,一般是由资深成员或组织领导者担任。
2.开幕词会议主席要发表开幕词,通常包括欢迎讲话,介绍与会人员,以及强调会议目标和议程。
3.确认议程和日程安排在会议开始前,应该提前制定议程和日程安排。
会议主席应该在会议开始时介绍议程,经过与会人员讨论后,形成最终议程和日程安排。
4.规定讨论时间通过规定讨论时间,可以保证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讨论,以避免时间浪费和无效的讨论。
会议主席应该在会议开始时讨论并确定时间限制。
5.提案成员可以根据议程,在会议中提出各种提案。
提案必须由一个成员提出,并由另一名成员支持才能进行讨论。
议程应该明确规定如何提出提案。
6.辩论在确定了提案后,辩论开始。
辩论时,各成员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建议,避免干扰和谩骂。
辩论应该如实记录,并保证所有人都有平等的发言机会。
7.表决在辩论后,成员可以投票表决。
表决前,应确定表决的方式和投票的限制。
比如说,可以通过举手或者口头表示支持或反对。
8.记录会议内容会议应该记录在案,以便后续参考。
会议记录应该包括会议的主要议题,辩论的内容,表决的结果以及其他有用的信息。
罗伯特议事规则为组织和集会提供了有益的指导,确保会议效率和有效性。
在使用正式议事规则时,应该充分了解其流程并严格遵循相应的步骤。
罗伯特议事规则的南塘实验十三条南塘十三条:第一条:会议主持人,专门负责宣布开会制度,分配发言权,提请表决,维持秩序,执行程序。
但主持人在主持期间不得发表意见,也不能总结别人的发言。
第二条:会议讨论的内容应当是一个明确的动议:“动议,动议,就是行动的建议!”,动议必须是具体的、明确的、可操作的行动建议。
第三条:发言前要举手,谁先举手谁先优先发言,但要得到主持人的允许后才可以发言。
发言要起立,别人发言时,不能打断。
第四条:尽可能对着主持人说话,避免不同意见者之间面对面发言。
第五条:每人每次发言时间不超过两分钟。
对同一动议发言每人不得超过两次,或者大家现场规定。
第六条:讨论问题不能跑题,主持人可以打断跑题发言。
第七条:主持人打断违规发言的人,被打断的人应当中止发言。
第八条:主持人应尽可能的让意见相反的双方得到轮流发言的机会,以保持平衡。
第九条:发言人应首先表明赞成还是反对,然后说明理由。
第十条:不得进行人身攻击,只能就事论事。
第十一条:只有主持人才可以提请表决。
只能等到发言次数都已用尽,或者没有人想再发言,才能提请表决。
如果主持人有表决权,应该最后表决,防止爆粗腿。
第十二条:主持人应先请赞成方举手,再请反对方举手。
但不要请弃权方举手。
第十三条:当赞成方多于反对方,动议通过。
平局等于没通过。
“罗伯特议事规则”的南塘试验/epaper/nfzm/content/20090402/ArticelA0 4002FM.htm来源:南方周末时间:2009年04月02日作者:翟明磊吴达自小生长在城市的袁天鹏刚到南塘村就出了洋相,他喊村民“来罐可乐”,当然没有,这事被村民传为笑谈。
袁天鹏留学美国时,曾任阿拉斯加大学学生议会议员。
回国后,针对中国人在开会上的无能,他成立公司专门推广源自英国议会规则的罗伯特议事规则。
此次到安徽阜阳南塘村,是应南塘村兴农合作社的负责人杨云标邀请。
杨云标总结:农村开会难,难在三大问题。
一是跑题,讨论常常言不及义;二是“一言堂”,话语权多被村领导和几个话多的人垄断;三是野蛮争论,抓住人家言语中的一个词不放,甚至打起来。
《罗伯特议事规则》一、平衡:保护各种人和人群的权利,包括意见占多数的人,也包括意见占少数的人,甚至是每一个人,即使那些没有出席会议的人,从而最终做到保护所有这些人组成的整体的权利。
正是几百年来,人们对这种平衡的不懈追求,才换来了议事规则今天的发展。
二、对领袖权力的制约:集体的全体成员按照自己的意愿选出领袖,并将一部分权力交给领袖,但是同时,集体必须保留一部分权力,使自己仍旧能够直接控制自己的事务,避免领袖的权力过大,避免领袖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集体的头上。
三、多数原则:多数人的意志将成为总体的意志。
四、辩论原则:所有决定必须是在经过了充分而且自由的辩论协商之后才能做出。
每个人都有权利通过辩论说服其他人接受自己的意志,甚至一直到这个意志变成总体的意志。
五、集体的意志自由:在最大程度上保护集体自身,在最大程度上保护和平衡集体成员的权利,然后,依照自己的意愿自由行事。
另外,它还有比较具体的原则:六、同时只能有一个议题:一旦一个提议被提出来以后,它就是当前唯一可以讨论的议题,必须先把它解决了,或者经表决同意把它先搁置了,然后才能提下一个提议。
七、意见相左的双方应轮流得到发言权:辩论的时候有人请求发言,主席应该先问他持的是哪一方的观点,如果其观点与上一位发言人相反,那么他有优先权(比如有若干人同时要求发言)。
八、主席必须请反方表决:必须进行正、反两方分别的表决,缺一不可。
不可以正方表决后,发现已经达到表决额度的要求,就认为没有必要再请反对方表决。
九、反对人身攻击:必须制止脱离议题本身的人身攻击。
禁止辱骂或讥讽的语言。
十、辩论必须围绕当前待决议题:如果发言人的言论显得与议题无关,而且其他与会成员已表现出了对此的反感(如嘘声),发言人的发言应该得到制止。
十一、拆分议题:如果一个待决议题可以被分成若干小的议题,而且与会成员倾向于就其中小的问题分别讨论,可以提议将议题拆分。
例如,将一个选举两个骑士的议题拆分成两个议题分别表决。
罗伯特议事规则读后感《罗伯特议事规则》是一本对于会议议事规则非常详细的书籍,它系统地总结了会议中各种议事程序和规则,对于会议的组织和进行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指导。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会议的重要性以及会议中遵循规则的必要性。
首先,通过阅读《罗伯特议事规则》,我对于会议的组织和进行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书中,作者详细地介绍了会议的各种程序和规则,包括会议的召开、议程的确定、发言的顺序、提案的表决等等。
这些规则的制定和遵循,可以有效地提高会议的效率和质量,确保会议能够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的效果。
在我以前参加的一些会议中,由于缺乏规则的约束和指导,导致会议进行得比较混乱,议程无法顺利推进,甚至有时候会出现争吵和冲突。
通过学习《罗伯特议事规则》,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会议规则的重要性,以及遵循规则对于会议进行的秩序和效果的影响。
其次,通过阅读《罗伯特议事规则》,我对于会议中的发言和表决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书中,作者对于会议中的发言顺序、发言时间、发言内容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和说明。
这些规定的制定,可以有效地保证会议中每个人的发言权利,避免了个别人员过度发言或者其他人员发言受到限制的情况。
同时,在书中还介绍了会议中提案的表决程序,包括表决的方式、表决的结果如何确定等等。
这些规定的制定,可以保证提案的公平表决,确保了会议的决策结果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通过学习《罗伯特议事规则》,我对于会议中的发言和表决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于如何在会议中更好地行使自己的发言权利和参与表决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最后,通过阅读《罗伯特议事规则》,我对于会议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角色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书中,作者对于会议的主持人和参与者的责任和义务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主持人需要负责会议的组织和进行,确保会议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保证会议的秩序和效果。
参与者需要遵守会议的规则,尊重他人的发言权利,积极参与会议的讨论和决策。
通过学习《罗伯特议事规则》,我对于会议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角色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对于如何更好地履行自己在会议中的角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罗伯特议事规则简介1议事规则的精神1.为什么英国人在十六世纪开始需要议事规则?英国的议会在十四世纪的时候就基本有了今天这样的形式,但是,他们是不是在那个时候就在议事时表现得很文明、很有秩序、很有效率而且很公平呢?当然不是,在开始那漫长的一段时间里,英国的议会是粗鲁的、是混乱的、是很不体面的,充斥着议会特权和国王特权之间无休止的冲突。
人们发现光是有了这个议会的形式,却无法体现它议事的价值。
为什么会这样呢?一直到十七世纪末,整个三、四百年的时间,一代又一代的议员在这个问题上不断地研究和探索,他们发现必须约束议员们在议会上的行为,于是就激起了对于议事规则的强烈兴趣,尤其是在下议院中。
正式这些研究和改进,使得英国议会一直朝着统一和严谨的方向不断演进。
2.为什么需要议事规则?议事规则诞生的目的,就是要让会议能以最好的方式完成自己的使命。
那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有一件事情就非做不可——就是要对个体的行为进行限制!个体如果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团体的利益一定受到损害。
离开了规则,每个人都自由行事,结果就是每个人都得不到真正的自由。
在规则不受尊重的地方,更是要先努力建立规则,否则真正意义上的议事就无法实现。
规则是不是最好的,是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是最合理的,这一点实在不是最重要的。
有规则可依比规则是什么要重要得多。
只有有了规则,组织的决定才能够协调一致、前后统一,不会随着领导人的反复无常而反复无常,也不会被某些人的强词夺理所操纵左右。
对于一个严肃的组织来说,必须时刻维护自己的秩序、尊严和正规。
要能处理各种规模的会议,要面对从和谐一致到针锋相对的各种各样的局面,要考虑到每一个成员的意见,要用最少的时间,要就大量复杂程度各异的问题达成最大程度的一致——要在如此之多的要求下最大程度地挖掘出一个组织的总体意愿,应用一般议事规则是迄今为止找到的最好方法。
在今天的美国社会中,数以万计的不同类型的组织都采用《罗伯特议事规则》作为自己的不可缺少的议事规范。
简介“罗伯特议事规则”简介“罗伯特议事规则”我昨天写了一篇题为“论世界文明与民族性的冲突”中说道:“在全球化的今天,凡是接受世界文明越快越多的国家,发展进步会越大;反之,死啃住民族的东西不放,视为传家镇宝的国家,或摆不正世界文明与民族性这二者之间关系的国家,会越落后。
环顾全世界,欧洲、北美、澳洲这三个洲,基本上已没有后者这样的国家存在了,只剩下国家大小、资源多少、治理能力之间的差别。
后者也只有在亚洲和非洲最多,更主要的是集中在穆斯林世界和专制及非民主的国家之中,至今都难以摆正这二者之间的关系。
”我在本文中第一次提到“世界文明”这个词,以替代被歪曲丑化了的“西方那些东西”。
如果我们把“世界文明”删除掉,那将把中国打回到满清政府那种封建落后的状态。
因为二十世纪的中国,都是踩着世界文明之路走过来的,如若不信,可再举一例来证明这个问题。
这也是我今天要讲到的主题,它叫“罗伯特议事规则”。
过去人们常说“国民党税多,共产党会多”,而且每次中央开的重大会议都要加上“一次团结的胜利的大会”。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之所以今天共产党能成功有效地执政,首先就是靠开会成功!凡是不能有效执政的政党,首先是不懂得开会的艺术。
正如当年乱世的孙中山先生所言:“(中国人)集会之原则,集会之条理,集会之习惯,集会之经验,皆阙然无有。
”但是懂得开会这门窍门又是从那里来的呢?靠引进《罗伯特议事规则》,孙中山先生首先向国人介绍了这本书,他将翻译的书定名为“民权初步”。
《罗伯特议事规则》的内容非常详细,包罗万象,有专门讲主持会议的主席的规则,有针对会议秘书的规则,当然大量是有关普通与会者的规则,有针对不同意见的提出和表达的规则,有关辩论的规则,还有非常重要的、不同情况下的表决规则。
中国五千年的老古董中从来没有这些内容,只有皇上说得算,官大说得算。
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年轻的亨利·马丁·罗伯特上尉,接受了一项组织会议的任务。
会议开得很不成功。
罗伯特规则优缺点
罗伯特规则,也被称为罗伯特议事规则,是1867年美国工程师罗伯特在巴尔的摩教会中学演讲厅发明的一种议事程序规则。
它的优点和缺点如下:
一、优点:
1.简化会议程序:罗伯特规则提供了一种简化、易于理解的议事程序,使得会议更加高效、有序。
2.避免权威在场:罗伯特规则只适合无权威在场的会议,这保证了会议的公正性和平等性。
3.减少意见分歧:罗伯特规则在议事过程中强调秩序和尊重,这有助于减少意见分歧,促进共识的达成。
二、缺点:
1.过于繁琐:罗伯特规则在实践过程中可能会显得过于繁琐,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执行。
2.不适应中国国情:罗伯特规则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可能与中国的国情和文化背景不太适应。
3.不适合解决实际问题:罗伯特规则更注重程序性和秩序,可能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显得过于僵化,无法灵活应对。
综上所述,罗伯特规则在议事程序方面具有独特的优点,但也存在一些缺点。
使用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权衡和选择。
罗伯特意识规则
罗伯特议事规则是在美国广泛使用的一套会议规则,旨在确保在会议中进行有序、高效和公平的讨论。
以下是罗伯特议事规则中的一些核心原则:
1. 主持人中立:会议主持人负责维持会议秩序,确保议事规则得到遵守。
主持人的角色是中立的,不参与辩论或投票。
2. 优先发言权:在会议中,先到者优先发言。
如果两个人同时举手要求发言,主持人应根据座位顺序或其他预定规则决定谁先发言。
3. 有序讨论:发言者应按照主持人规定的顺序发言,每次发言前应先举手示意。
发言时应起立,以保持会议的有序性。
4. 限时限次:每人每次发言的时间和次数都有限制。
这有助于平衡不同观点,避免某些人长时间占用发言机会。
5. 对事不对人:在讨论中,应避免对个人的攻击或质疑。
所有的讨论和批评都应针对观点和政策,而不是个人身份、性格或动机。
6. 一事一议:每个议题或动议都应单独讨论,直到完全处理完毕。
在处理完一个动议之前,不应引入新的动议。
7. 多数决定:在投票决策时,多数人的意见应得到尊重和执行。
8. 充分辩论:除非会议另有规定,任何动议或决议都应在充分辩论之后才能进行投票表决。
9. 少数方权利:少数方应有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并有机会在表决前对动议进行总结性发言。
10. 表决方式:表决方式应事先确定,并尽量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以确保投票的私密性和公正性。
这些是罗伯特议事规则中的一些核心原则,旨在确保会议的秩序、效率和公平性。
这些规则可以应用于各种类型的组织或团体,包括政府机构、企业、非营利组织等。
罗伯特议事规则的12条基本原则英文以下是罗伯特议事规则的12条基本原则的英文和双语例句:1. One subject at a time.(一次只讨论一个议题)The board followed the first principle of Robert's Rulesof Order by addressing one subject at a time.(董事会按照罗伯特议事规则的第一原则,一次只讨论一个议题。
)2. The right to speak.(发言权)Every member of the committee has the right to speakduring the meeting.(委员会的每个成员都有在会议中发言的权利。
)3. The right to vote.(投票权)Before making a decision, all members are granted theright to vote.(在做出决定之前,所有成员都享有投票权。
)4. Majority rules.(多数决定)According to Robert's Rules of Order, decisions are made based on majority rules.(根据罗伯特议事规则,决策是根据多数决定的。
)5. Orderly conduct.(有序行为)The chairman enforced orderly conduct during the meeting by reminding members to raise their hands before speaking.(主席在会议期间通过提醒成员举手发言来维持有序行为。
)6. Recognizing members.(承认成员)The chairman recognized members in the order of their raised hands to ensure fair participation.(主席按照举手的顺序承认成员,以确保公平参与。
1.动辄质疑动机,是我们的传统思维定势。这导致一群中国人在一起基本上不可
能合作,讨论问题也往往演变为人身攻击。
2.动机是很难证实的,会议审议的是某事是而不是某人,针对个人动机是明显的
跑题。
3.一个人如果能将罗伯特规则融会贯通、内化于心,那是可以提高生命质量的。
不质疑动机,不人身攻击
我们需要罗伯特规则
文:于庸 丨 编辑:千字君
文章来源:罗规学堂
社会进步,不仅要有权利意识,还要掌握实现权利的方法,罗伯特议事规则(以下简
称罗规)就是这样的方法——这是我们实际演练后的最大体会。
本文不讲罗规的具体细则,仅谈谈我们接触罗规后,所体会到背后的文化基因,与国
人传统文化基因的区别。
罗规的产生及意义
1860年代南北战争期间,26岁的联邦军工程兵亨利·马丁·罗伯特,被派遣到华盛顿协
防。在一次"军民共建"会上,作为主持的罗伯特表现得一塌糊涂。但这位西点毕业生
不甘心认输,于是决心研究如何开会,这一研究就是十几年。经过13年的学习、摸
索、实践,罗伯特将他的开会规则集结成书——1876年«罗伯特议事规则»初版。
美国完善的知识产权、版权保护制度,使这本由军人写成的法理性著作得以出版。罗
伯特逝世于1923年。此后,他的后人和当初参与编写书的人继续修订这本议事规则,
1943年出了第五版,1970年出了第七版,最新的第九版,出版于1990年。至2000
年已累计销售500万册。去年,我们买到的已是第十一版。
亨利·马丁·罗伯特将军
《罗伯特议事规则》的意义在于:基于不同想法、不同身份、学识、年龄、脾性、国
籍和文化背景的一群人,在罗规规则指引下,能帮助大家公平、有序、高效地讨论共
同待决的议题,并最终形成可操作的“动议”。由于功效显著,绝大部分国家议会都
在使用《罗伯特议事规则》。上至联合国大会、下至学校班会、乃至企业、NGO,常
会在本机构的议事规则中看到“未尽事宜,以«罗伯特议事规则»为准”。可以说,《罗
伯特议事规则》已成为一部不可或缺的日常工具书。
孙中山与罗规
孙中山曾大力推崇罗伯特议事规则。民国六年(1917年)孙中山先生翻译《罗伯特议
事规则》并命名为《会议通则》,后改编成《民权初步》。《民权初步》是《建国方
略》三大组成部分之一,与《孙文学说》、《实业计划》并列。
百年前的孙中山先生在《民权初步》一书中坦陈:“集会者,实为民权发达之第一步。
然中国人……所谓集会,则乌合而已……此《民权初步》一书之所由作,而以教国民行
民权之第一步也。”
之所以如此重视开会规则,是因为孙中山发现一个现象:学习并演练过罗规的议事群
体,很善于利用规则来实现自己的权利,团队效率明显较以往为高,开会过程博弈文
明、有序,议事氛围和谐、议程推进更流畅。
罗规与“中国困境”
《可操作的民主——罗伯特议事规则下乡全记事》是一部难得的好书。寇延丁女士通
过案例分析,结合中国国情,以简明扼要的方式,告诉我们如何有效操作罗规来开会。
比如:我们不能以道德的名义去怀疑别人的动机,换言之,就是不允许质疑动机。
开会讨论问题,为什么不允许质疑动机呢?因为动机是不可(或者说特别难以)证实
的;其次,会议要审议的不是个人,而是某个事情,对动机的怀疑和揭露本身是跑题;
第三,利己性是人类共有的本性,不侵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利益最大化
并不为过。(作者注:推荐阅读
《可操作的民主——罗伯特议事规则下乡全记事》(附
光盘)
p30)。
“连文盲都可以操作”(附光盘)
我们使用了几千年的汉语里,质疑动机的熟语俯拾皆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醉翁之意不在酒”、“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及“知
人知面不知心”等等。动辄质疑动机,恰恰是我们的传统思维习惯与定势。这导致一
群中国人在一起基本上不可能合作,讨论问题也往往演变为人身攻击。
在参加过六次《罗伯特议事规则》学习、演练之后,注册会计师于庸深有感触:“我
们从懵懂到进入社会,都没有经过开会辩论的训练。在“被人背后议论、也背后议论
别人”的状态下活到了现在。没有完成(参与)罗规的系统学习和训练,我认为是主
要原因。
罗规演练者,皆应知道,凡是人身攻击、猜测动机、不文明发言,主持人应立即打断
其发言,并告知其“程序问题”所在,如果主持人不打断,任何一个成员都有权利打
断并向主持人提出“程序问题”。这个规定的意义在于,每一个成员皆有“不听不文
明发言”的权利,以免浪费自己的时间。在微信群里面,面对不文明发言的时候,主
持人(拥有群秩序维护权利的群主)要立即指出发言存在的“程序问题”,如果群主
未提出,群成员也要立即指出。”
罗规造就新国民
接触罗规以后,我一直在想罗规与中国传统文化(文明)的差异,罗规是“只对事不
对人”的,而我们的传统文化往往“不对事只对人”:
比如“哪有人后不说人,谁人背后不被说”,这种忽略事实的讨论,针对人进行评价,
无疑,已经是一种文化。比如日常生活中,甲“他这人怎么这样?”乙:“他这人就
这样”等,都是针对人而不是针对具体的事。忽视对事的探究,往往导致本应可得的
进步,裹足不前。
以罗规辩论时,发言对象是主席而不是辩论对手
“专门对事、绝不对人”无疑是正确处理问题的基本角度,要养成这种处理问题的特
质,使之成为人的性格(也就是我们说的素质培养和训练),罗规是这么做的:为了
避免将讨论的话题与人关联,避免使讨论针对人,而偏离事,要求发言时不得提及人
的名字,只能提及职务或者以“刚才那位成员”来发表意见,否则就会被制止。这样
的训练,无疑会促进人们更容易和谐、进步,有效率,能成事。
《可操作的民主》里有这样一句话:罗伯特议事规则的基本规则要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意即罗规并不仅仅可以用于开会议事,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大有用武之地,比如当
跑题、人身攻击、猜测动机等情形出现时,就要立即打断、制止。
很多人认为,会议秩序乱了,是主持人的责任,而成员没有责任。但其实在罗伯特规
则下,当一个成员发言跑题、质疑动机、人身攻击、滔滔不绝超时的时候,如果主持
人不制止,任何一个成员都可以打断并指出“程序问题”。这种由训练得来的习惯,
通常会演变为一种“公共责任心”:碰见小偷敢出声,碰见危难敢出手,有斥责不公
敢附和,会“把对别人的侵权视作对自己的侵权”。在这种训练下形成的社会,当地
铁男辱骂、推搡女孩并抢其夺手机的事情发生时,就很难出现整车人集体沉默。
香港立法会主席曾钰成提醒议员:发言勿离题
再举一例,前段时间流行的一个视频,有小孩当街被抢,中美路人所表现出来的差异,
我认为就和相关训练所衍生的公共责任心有很大关系。提高公民素养,可以从学习罗
规开始。更为重要的是演练,在现实生活中践行罗规,可以将谈话规则内化于心、浮
现于外。
我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意思是文化可以提升个人修养。而一个人如果能将罗
规融会贯通、内化于心,那是可以提高生命质量的。例如,对于不着边际、无关主题
的发言,你可以拒绝听而不必不好意思,因为根据罗规你有权不听“正确的废话”;
你也不用试图说服某一个人,你只需表达出来让更多的人认同你,来实现你的愿望;
你不用再气恼“唤不醒装睡的人”,因为没有打动到别人是你自己的问题;你也不用
为没有及时发声制止悲剧而懊悔,因为你可以在第一时间发起动议,表达你的情感和
观点,唤得众人随行!
罗伯特议事规则,就是这么实用,有趣,魅力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