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议事规则十三条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4
罗伯特议事规则简介一、程序正义的重要性会议要讨论,讨论难免有争执,所以要“循一定之规则”,这一定的规则就叫“议事规则”或“会议规范”。
最有名的议事规则是罗伯特规则,是由美国著名的议学家罗伯特撰写的一本书名“罗伯特规则”而来。
国父孙中山先生也撰写过一本叫做“民权初步”的小册子,收录在“建国方略”里。
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专门的有关议事规则的法律法规,比如台湾就有“会议规范”法规,各种会议都得照着规定议事。
“会议规范”总共有一百条,包括“会议的流程”、“主席的职权”、“纪录的形式”、“各种的动议”、“表决的方式”与“选举的方式和流程”等。
勿需讳言,遵守议事规则,是走向民主和法治的第一步。
一个组织或机构的民主性质,其根本的标志在于它的每一个成员都能自由的参与一个具体议题的全过程,而不仅仅是最后的投票。
明确而公允的规则在保障它健康、有效的运作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每个成员的权利,并认真的对待每个成员的意见。
英语民族在搞政治方面的优越性就在于他们懂得开会,结论就具有充分的正当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程式正义即结果正义。
其实说到底,民主政治其实就是一种程式性的东西,就是一套议事决策的程式规范。
通常人们认为,在欧美民主史上,以法国革命为代表的大陆模式是一种激进革命的历史,他们满怀理想地追求自由、平等,追求社会公正等目标;而英美模式是保守的缓进改良的历史。
可是,如果考察两百多年来欧美各国的政治变迁,考察自由、平等、民主、社会公正等价值的实现程度和前后对比,就会发现,英美模式导致的变化程度,并不亚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也是天翻地覆的变迁。
之所以给人保守缓进的印象,无非是因为反复小,血流得少。
这正是英美模式成功的地方。
而这种成功,至少有一半得归功于人们对程式、对规则的尊重。
人们常常会纳闷,为什么我们中国人一到开会就头大了。
原本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开会,最后却往往会议还没开就打破头了,或者是开会引起的问题比开会前更多。
比如,过去民主运动中出现过一加一等于三的怪事。
《罗伯特议事规则》精华篇通过会议来处理事务的逻辑实质是:以动议、报告或传达讯息的⽅式将事务提交给会众,通过讨论使各⽅⾯的意见得以充分表达,然后以表决的⽅式来体现⼤多数成员的意愿。
让我们先来介绍议事规则的⼀些基本原则。
这些原则看似平淡,似乎是不⾔⾃明的常识,却是会议规范乃⾄整个民主体制的基⽯。
由于议事规则中的规定⼤多由这些基本原则推演⽽来,深⼊了解这些基本原则,对这些原则的精神领会越透彻,对议事规则的细节和技术性的规定就越能够融会贯通。
⼀、组织的权利先于个体的权利组织有权制定全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规则。
在成员的权利与组织的权利发⽣冲突时,组织的权利优先。
如下例所⽰:⼀次会议正在讨论某项动议。
王⼥⼠经主席许可得到发⾔权。
这时,不赞成动议内容的李先⽣与王⼥⼠争执起来。
主席要求成员遵守会议秩序。
李声称作为成员他有发⾔的“权利”。
主席冷静地指出,组织有权以有秩序的⽅式处理事务,这⼀权利⾼于成员个⼈的发⾔权,并且告诉李先⽣,组织有权驱逐任何妨碍组织⾏使这⼀权利的成员。
⼆、所有的成员都是平等的主体,平等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会议的决定权⼒归属组织成员所有。
每位成员都平等地享有参加会议、提出动议、在辩论中发⾔、提问、提名候选⼈、参加表决和被选举等权利,同时负有遵守议事规则、维持会场秩序、服从会议决定和保密等义务。
如下例所⽰:李先⽣认为他有权就某项动议提出某反对意见。
但要在辩论中发⾔,李必须⾸先取得主席的同意,由主席将发⾔权分派给他后⽅能发⾔。
因为李先⽣与他⼈的发⾔权平等,所以不能以⾃⼰有发⾔权为由打断别⼈的发⾔。
主席分派发⾔权的⽅式,正是保障所有成员平等发⾔权的制约机制。
三、必须达到法定⼈数才能处理事务法定⼈数是合法处理事务必须出席的最少⼈数。
这⼀数⽬往往在组织的章程中有明⽂规定。
在委员会会议或⼩型会议,法定⼈数通常为过半数。
法定⼈数的⽬的在于防⽌⼀个不具有代表性的⼦团体以组织的名义采取措施。
如下例所⽰:社区家庭协会的⼀次会议已经进⾏了很长时间,由于天⾊已晚,许多会员陆续离开了会场。
罗伯特议事规则的12条基本原则(极简版)第1条、动议中心原则:动议是开会议事的基本单元。
“动议者,行动的提议也。
”会议讨论的内容应当是一系列明确的动议,它们必须是具体、明确、可操作的行动建议。
先动议后讨论,无动议不讨论。
第2条、主持中立原则:会议“主持人”的基本职责是遵照规则来裁判并执行程序,尽可能不发表自己的意见,也不能对别人的发言表示倾向。
第3条、机会均等原则:任何人发言前须示意主持人,得到其允许后方可发言。
先举手者优先,但尚未对当前动议发过言者,优先于已发过言者。
同时,主持人应尽量让意见相反的双方轮流得到发言机会,以保持平衡。
第4条、立场明确原则:发言人应首先表明对当前待决动议的立场是赞成还是反对,然后说明理由。
第5条、发言完整原则: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
第6条、面对主持原则:发言要面对主持人,参会者之间不得直接辩论。
第7条、限时限次原则:每人每次发言的时间有限制(比如约定不得超过2分钟);每人对同一动议的发言次数也有限制(比如约定不得超过2次)。
第8条、一时一件原则:发言不得偏离当前待决的问题。
只有在一个动议处理完毕后,才能引入或讨论另外一个动议。
(主持人对跑题行为应予制止。
)第9条、遵守裁判原则:主持人应制止违反议事规则的行为,这类行为者应立即接受主持人的裁判。
第10条文明表达原则:不得进行人身攻击、不得质疑他人动机、习惯或偏好,辩论应就事论事,以当前待决问题为限。
第11条充分辩论原则:表决须在讨论充分展开之后方可进行。
第12条多数裁决原则:(在简单多数通过的情况下)动议的通过要求“赞成方”的票数严格多于“反对方”的票数(平局即没通过)。
弃权者不计入有效票。
罗伯特议事规则的主要内容一、什么是罗伯特议事规则呢?咱就说啊,这个罗伯特议事规则,就像是咱们在讨论事儿的时候的一个指南。
它是为了让大家在讨论事情、做决策的时候,能有个比较科学、公平、高效的方法。
二、主要内容方面1. 动议中心原则这就好比咱们要做一件事,得先提出个想法来,这个想法就是动议。
比如说咱们大学社团要组织个活动,有人提出“咱们办个校园音乐节吧”,这就是一个动议。
而且动议得是明确、具体的,不能模棱两可。
大家就围绕这个动议来讨论,到底可不可行,怎么去做。
2. 主持中立原则就像咱们参加一个会议或者讨论,主持人得保持中立。
他不能偏袒哪一方,不能说因为自己喜欢某个想法,就使劲儿给这个想法开绿灯。
主持人就像一个裁判,只负责让大家按照规则来讨论,保证公平公正。
比如说在班级讨论春游地点的时候,主持人不能因为自己想去某个地方,就引导大家都选那个地方。
3. 机会均等原则这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
不管你是内向的还是外向的,不管你在这个群体里是新人还是老人,大家都能平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不能有人仗着自己是社团的元老,就一直霸占着发言权,不让其他人说话。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说话时间”,这样才能保证各种想法都能被听到。
4. 立场明确原则在讨论的时候,你得清楚地表明自己的立场。
是支持这个动议呢,还是反对呢?不能含糊其辞。
就像在学生会讨论新的社团管理规定的时候,你不能说“我觉得这个规定好像有点问题,但是又好像还可以”,你得明确地说“我反对这个规定,因为我觉得它在社团活动经费管理上太严格了,会限制社团的发展”或者“我支持这个规定,因为它能让社团管理更规范”。
5. 发言完整原则当你在发言的时候,要把自己的想法完整地表达出来。
不能说到一半突然不说了,或者被人打断就不说了。
这就像你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你得把这个故事从头到尾讲清楚。
比如说你在阐述自己关于校园环保计划的想法,你得从计划的目标、实施步骤、需要的资源等方面完整地讲,不能刚说个目标就被打断,然后就不再继续讲后面的内容了。
罗伯特议事规则(亨利·罗伯特著)第一章一.1.协商会议:泛指采用“通用议事规则“来运作的会议组织。
特征:1)它是一个有人组成的集体;它有权通过自由讨论、以整个会议组织的名义、自主地决定一致的行动。
2)会议要在共同的场所进行,即所有人都拥有同样的条件和机会,实时地参与相互的口头交流。
3)会议集体的规模要在十人以上,而且人数越多,越要求议事程序正式严谨。
4)他的成员在会议中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愿。
5)在任何决定中,每个成员都拥有相同权重的表决权;如果其意见获得通过,那么该成员为此决定承担直接的个人责任。
6)即使成员表达的意见与会议组织的决定不同,也不意味着该成员希望退出回忆组织,会议组织也无权以此为理由要求该成员退出。
7)如果有成员缺席,出席的成员可以代表全体成员做决定,但必须满足会议组织指定的相关条件。
2.会议组织的成员是指有权参与会议组织事物的人。
这些权利包括:“动议”、“辩论”、“表决”。
3.协商会议形成决定的基本原则:一个动议必须得到“过半数表决”才能成为会议组织的决定或行动。
在法律规定或会议组织特别规定或“过半数表决”有可能导致少数方、缺席者或成员中某一群体的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下规定了更高的表决额度“三分之二表决”。
4.会议召开前,还要求“事先告知”------“召集函”:将会议将要讨论的议题、时间、地点等信息在适当的时间提前传达给组织的全体成员。
二.协商会议的类型:1.公众集会:是形式上最简单的协商会议;一般没有固定的组织机构,由发起者来定义会议的主题和立场。
任何对这些主题和立场有兴趣的人都可以参加,目的是决定和实施共同的行动。
2.固定组织的基层会议:最常见的会议形式。
一般是有固定组织机构的社团或一个社团的分支机构所召开的会议;“基层”泛指“局部的”,并不一定是最基层的;这类会议拥有最高权力,代表其全体成员的利益;这类组织的成员必须在成员名册上作为有效地:有表决权成员“登记后才有正式的资格。
罗伯特议事规则超级精华版(15条)为保证会议的公平、高效和文明,保护每个人平等的表达权利,特制定本“议事规则”。
第一章动议规则第1条动议可议原则:会议讨论的内容应当是一系列明确的动议,“动议动议,就是行动的建议!”第2条动议中心原则:先动议后讨论,无动议不讨论。
动动议是开会议事的基本单元。
第二章发言规则第3条主持中立原则:“主持人”依据规则裁判并执行程序,但不能发表意见,也不能总结别人的发言。
主持人发言必须先授权他人临时主持,直到当前动议表决结束。
第4条机会均等原则:发言前要举手,得到主持人允许后方可发言。
先举手者优先,但尚未对当前动议发过言者,优先于已发过言者。
发言请起立。
第5条发言完整原则: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
第6条面对主持原则;只能对着主持人发言,参会者之间不能直接辩论。
第7条限时限次原则:每人每次发言的时间不得超过2分钟,对同一动议的发言每人不得超过2次,或者大家可以现场约定。
第8条一时一件原则:发言不能偏离当前动议的议题。
一个动议表决之后才能讨论另一个动议。
主持人应该打断跑题发言。
第9条遵守裁判原则:主持人应打断违法发言规则的人,被打断者应马上停止发言。
第10条正反轮流原则:主持人应尽量让意见相反的双方轮流得到发言机会以保持平衡。
第11条明确立场原则:发言人应首先表明赞成或反对,然后说说理由。
第12条文明表达原则:不能人身攻击、不能质疑他人动机、习惯或偏好,只能就事论事。
第三章表决规则第13条充分辩论原则:只能等到发言次数都已用尽,或者虽然次数没有用尽,没人再想发言,才能提请表决。
只有主持人可以提请表决。
第14条正反表决原则:主持人应该先请赞成方举手,再请反对方举手,但不要请弃权方举手。
如果主持人享有表决权,应该最后举手。
第15条过半通过原则:当“赞成方”票数多于“反对方”,动议通过,平局等于没通过。
议事规则顺口溜:1.议题具体,得是动议;2.没有动议,讨论无的;3.有口难言,主持中立;4.举手发言,等待准许;5.耐心聆听,打断无礼;6.面对主持,免得生气;7.限时限次,公平合理;8.一时一件,不许跑题;9.主持叫停,得要服气;10.正反轮流,皆大欢喜;11.首先表态,再说道理;12.就事论事,不能攻击;13.话都说完,才能表决;14.先正后反,弃权没戏;15.多数通过,平局没过16.萝卜青菜,开会顺利。
罗伯特议事法则罗伯特议事法则罗伯特议事法则 (Robert's rules of order)摘自:亨利·马丁·罗伯特撰写的《议事规则袖珍手册》(Pocket Manual of Rules of Order)第一章宗旨第1条本议事规则的宗旨,是在尊重每位参会者平等权利的前提下,使会议有效率地进行,形成有行动效力的会议决议。
第二章根本原则第2条每位参会者的意见都是宝贵的,不同意见的存在是正常的。
在有不同意见的情况下,会议以“多数决定”的表决形式来形成会议决议。
第3条每位参会者都有权利努力将自己的个人意见转化为会议决议,但是个人意见的表达及会议决议的形成要遵循约定的会议规则和程序。
第4条会议授权主持人分配发言权、提请表决、维持秩序并执行会议规则,但主持人在主持期间不得参与会议内容的讨论。
第5条参会者在发言之前必须首先举手向主持人申请发言权,不能打断其他人的发言。
第6条在辩论过程中,发言人表达意见的对象只能是会议主持人,不能直接与意见不同的人展开面对面辩论。
第7条“动议”是会议议事的基本单元,“动议”必须是具体而明确的行动建议。
会议遵循“先动议后讨论、没动议不讨论、讨论则只讨论当前动议”的原则。
第8条会议的每个议题应该在参会者充分表达、讨论和修改之后,才可以进行表决以形成会议决议。
第三章发言、辩论规则第9条会议发言权由主持人分配,但会议主持人除维护议事规则之外,不得就讨论内容发表评论,也不能对任何人的发言进行总结。
第10条如果主持人确实希望对当前动议发表评论或者因利害关系而需要回避,则主持人需要让出主持之位并授权一位临时主持人来主持,直到本动议表决结束。
第11条发言者必须首先举手向主持人申请发言权,先举手者获得发言权,主持人应宣布“请某某先生/女士发言”,并重申会议约定的发言时间限制。
第12条参会者在其他人的发言过程中可举手预约发言,主持人进行记录;如果有多人举手预约发言,则主持人按举手先后顺序依次记录;在发言人结束发言后,主持人依次请举手人发言。
罗伯特议事规则十三条
第一条:会议主持人,专门负责宣布开会制度,分配发言权,提请表决,维持秩序,执行程序。
但主持人在主持期间不得发表意见,也不能总结别人的发言。
第二条:会议讨论的内容应当是一个明确的动议:“动议,动议,就是行动的建议!”,动议必须是具体的、明确的、可操作的行动建议。
第三条:发言前要举手,谁先举手谁先优先发言,但要得到主持人的允许后才可以发言。
发言要起立,别人发言时,不能打断。
第四条:尽可能对着主持人说话,避免不同意见者之间面对面发言。
第五条:每人每次发言时间不超过两分钟。
对同一动议发言每人不得超过两次,或者大家现场规定。
第六条:讨论问题不能跑题,主持人可以打断跑题发言。
第七条:主持人打断违规发言的人,被打断的人应当中止发言。
第八条:主持人应尽可能的让意见相反的双方得到轮流发言的机会,以保持平衡。
第九条:发言人应首先表明赞成还是反对,然后说明理由。
第十条:不得进行人身攻击,只能就事论事。
第十一条:只有主持人才可以提请表决。
只能等到发言次数都已用尽,或者没有人想再发言,才能提请表决。
如果主持人有表决权,应该最后表决,防止爆粗腿。
第十二条:主持人应先请赞成方举手,再请反对方举手。
但不要请弃权方举手。
第十三条:当赞成方多于反对方,动议通过。
平局等于没通过。
罗伯特议事原则一百年前有个好小伙子,名叫享利.马丁.罗伯特,二十五岁,中国人叫愣头青。
他毕业于西点军校在南北战争期间奉命主持一个地方教会的会议。
结果呢——搞砸了。
人们争个不亦乐乎,什么结论都没有。
总之一塌糊涂。
这个会开了比不开还要糟糕。
这个小伙子呢,有点一根筋。
说我要研究一下,弄个规则,否则我就再也不开会了。
他研究上下几千年的开会讨论,有一个结论:人大概是特别爱争论的一个动物,最难被道理说服的动物,分歧一旦出现。
很难在短时间内靠语言交流说服对方。
否则吵个几天几夜都不会有结果。
而且越吵越觉得自己有道理,对方是个笨蛋。
所以双方找到共同点达成一个结论一定要有一个机制。
他把这个研究当作一个战争一样。
把人的争论本性当作敌人。
最后这个小伙子打赢了。
打赢的结果是1876年罗伯特议事规则。
他自费出版买了一千本到处送人。
1915愣头青罗伯特成了将军,他修订了这规则。
一开始人家不重视,嘴上没毛说话不牢的小家伙行吗。
唉,没想到,真行,他们一实行这个规则,吵架没了,会开下去了。
墨水瓶,板凳也不乱飞了。
结果罗伯特议事规则成了世界上最通行的议事规则。
为什么会这样,当然罗除了一根筋,智商也和我们差不多,他不过是吸收了议会与西方各种会议规则的道理。
最重要的是他深刻地分析了人性的本质,认为人同时有“追求自由”与“追逐利益”的天性。
攻破了人性中或明或暗的一系列堡垒,所以他赢了。
赢还有一个原因:罗伯特议事规则的制定的重要特点是实用,从实际中出发,最早的规则,其实是罗自己摸索出来的四五条他抄在一张纸上放在钱包里,开会随身带着,发现按这几条做会能开下去。
此后他与妻子积极参加民间组织,又根据实际情况扩充。
最后才慢慢写成书。
罗和其它议事规则作者想法不同的地方是罗认为:每个社团为自己量身定做一套规则是不可能的,所以人们应当使用相同的议事规则。
从这种实际的需求出发,工程兵将军罗伯特才成功了。
但是这个规则在一百年中最终获得人们认可一致赞许最根本的原因则隐藏在他规则本身,下面我会慢慢谈到。
罗伯特议事规则超级精华版(15条)为保证会议的公平、高效和文明,保护每个人平等的表达权利,特制定本“议事规则”。
第一章动议规则第1条动议可议原则:会议讨论的内容应当是一系列明确的动议,“动议动议,就是行动的建议。
”第2条动议中心原则:先动议后讨论,无动议不讨论。
动动议是开会议事的基本单元。
第二章发言规则第3条主持中立原则:“主持人”依据规则裁判并执行程序,但不能发表意见,也不能总结别人的发言。
主持人发言必须先授权他人临时主持,直到当前动议表决结束。
第4条机会均等原则:发言前要举手,得到主持人允许后方可发言。
先举手者优先,但尚未对当前动议发过言者,优先于已发过言者。
发言请起立。
第5条发言完整原则: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
第6条面对主持原则;只能对着主持人发言,参会者之间不能直接辩论。
第7条限时限次原则:每人每次发言的时间不得超过2分钟,对同一动议的发言每人不得超过2次,或者大家可以现场约定。
第8条一时一件原则:发言不能偏离当前动议的议题。
一个动议表决之后才能讨论另一个动议。
主持人应该打断跑题发言。
第9条遵守裁判原则:主持人应打断违法发言规则的人,被打断者应马上停止发言。
第10条正反轮流原则:主持人应尽量让意见相反的双方轮流得到发言机会以保持平衡。
第11条明确立场原则:发言人应首先表明赞成或反对,然后说说理由。
第12条文明表达原则:不能人身攻击、不能质疑他人动机、习惯或偏好,只能就事论事。
第三章表决规则第13条充分辩论原则:只能等到发言次数都已用尽,或者虽然次数没有用尽,没人再想发言,才能提请表决。
只有主持人可以提请表决。
第14条正反表决原则:主持人应该先请赞成方举手,再请反对方举手,但不要请弃权方举手。
如果主持人享有表决权,应该最后举手。
第15条过半通过原则:当“赞成方”票数多于“反对方”,动议通过,平局等于没通过议事规则二、议事规则的基本原则1.保证参会的每个成员都有平等的发言权利。
2.达到法定人数,做出的决定才是有效的。
罗伯特议事规则简介一、程序正义的重要性会议要讨论,讨论难免有争执,所以要“循一定之规则”,这一定的规则就叫“议事规则”或“会议规范”。
最有名的议事规则是罗伯特规则,是由美国著名的议学家罗伯特撰写的一本书名“罗伯特规则”而来。
国父孙中山先生也撰写过一本叫做“民权初步”的小册子,收录在“建国方略”里。
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专门的有关议事规则的法律法规,比如台湾就有“会议规范”法规,各种会议都得照着规定议事。
“会议规范”总共有一百条,包括“会议的流程”、“主席的职权”、“纪录的形式”、“各种的动议”、“表决的方式”与“选举的方式和流程”等。
勿需讳言,遵守议事规则,是走向民主和法治的第一步。
一个组织或机构的民主性质,其根本的标志在于它的每一个成员都能自由的参与一个具体议题的全过程,而不仅仅是最后的投票。
明确而公允的规则在保障它健康、有效的运作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每个成员的权利,并认真的对待每个成员的意见。
英语民族在搞政治方面的优越性就在于他们懂得开会,结论就具有充分的正当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程式正义即结果正义。
其实说到底,民主政治其实就是一种程式性的东西,就是一套议事决策的程式规范。
通常人们认为,在欧美民主史上,以法国革命为代表的大陆模式是一种激进革命的历史,他们满怀理想地追求自由、平等,追求社会公正等目标;而英美模式是保守的缓进改良的历史。
可是,如果考察两百多年来欧美各国的政治变迁,考察自由、平等、民主、社会公正等价值的实现程度和前后对比,就会发现,英美模式导致的变化程度,并不亚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也是天翻地覆的变迁。
之所以给人保守缓进的印象,无非是因为反复小,血流得少。
这正是英美模式成功的地方。
而这种成功,至少有一半得归功于人们对程式、对规则的尊重。
人们常常会纳闷,为什么我们中国人一到开会就头大了。
原本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开会,最后却往往会议还没开就打破头了,或者是开会引起的问题比开会前更多。
比如,过去民主运动中出现过一加一等于三的怪事。
罗伯特议事准则的12条基根源基本则(极简版)之阳早格格创做第1条、动议核心准则:动议是启聚会事的基础单元.“动议者,止径的提议也.”聚会计划的实量应当是一系列精确的动议,它们必须是简曲、精确、可支配的止径修议.先动议后计划,无动议出有计划.
第2条、主持中坐准则:聚会“主持人”的基础工做是遵照准则去裁判并实止步调,尽大概出有刊登自己的意睹,也出有克出有及对于他人的收止表示倾背.
第3条、机会均等准则:所有人收止前须示意主持人,得到其允许后圆可收止.先举脚者劣先,但是尚已对于目前动议收过止者,劣先于已收过止者.共时,主持人应尽管让意睹差异的单圆轮流得到收止机会,以脆持仄稳.
第4条、坐场精确准则:收止人应最先标明对于目前待决动议的坐场是赞成仍旧阻挡于,而后证明缘由.
第5条、收止完备准则:出有克出有及挨断他人的收止.
第6条、里对于主持准则:收止要里对于主持人,参会者之间出有得曲交辩论.
第7条、限时限次准则:每人屡屡收止的时间有节造(比圆约定出有得超出2分钟);每人对于共一动议的收止次数也有节造(比圆约定出有得超出2次).
第8条、一时一件准则:收止出有得偏偏离目前待决的问题.惟有正在一个动议处理完成后,才搞引进或者计划其余一个动议.(主持人对于跑题止为应予遏止.)
第9条、按照裁判准则:主持人应遏止违犯议事准则的止为,那类止为者应坐时交受主持人的裁判.
第10条文化表白准则:出有得举止人身攻打、出有得量疑他人效果、习
惯或者偏偏佳,辩论应便事论事,以目前待决问题为限.
第11条充分辩论准则:表决须正在计划充分展启之后圆可举止.
第12条普遍判决准则:(正在简朴普遍通过的情况下)动议的通过央供“赞成圆”的票数庄重多于“阻挡于圆”的票数(仄局即出通过).弃权者出有计进灵验票.。
罗伯特议事规则的南塘实验十三条南塘十三条:第一条:会议主持人,专门负责宣布开会制度,分配发言权,提请表决,维持秩序,执行程序。
但主持人在主持期间不得发表意见,也不能总结别人的发言。
第二条:会议讨论的内容应当是一个明确的动议:“动议,动议,就是行动的建议!”,动议必须是具体的、明确的、可操作的行动建议。
第三条:发言前要举手,谁先举手谁先优先发言,但要得到主持人的允许后才可以发言。
发言要起立,别人发言时,不能打断。
第四条:尽可能对着主持人说话,避免不同意见者之间面对面发言。
第五条:每人每次发言时间不超过两分钟。
对同一动议发言每人不得超过两次,或者大家现场规定。
第六条:讨论问题不能跑题,主持人可以打断跑题发言。
第七条:主持人打断违规发言的人,被打断的人应当中止发言。
第八条:主持人应尽可能的让意见相反的双方得到轮流发言的机会,以保持平衡。
第九条:发言人应首先表明赞成还是反对,然后说明理由。
第十条:不得进行人身攻击,只能就事论事。
第十一条:只有主持人才可以提请表决。
只能等到发言次数都已用尽,或者没有人想再发言,才能提请表决。
如果主持人有表决权,应该最后表决,防止爆粗腿。
第十二条:主持人应先请赞成方举手,再请反对方举手。
但不要请弃权方举手。
第十三条:当赞成方多于反对方,动议通过。
平局等于没通过。
“罗伯特议事规则”的南塘试验/epaper/nfzm/content/20090402/ArticelA0 4002FM.htm来源:南方周末时间:2009年04月02日作者:翟明磊吴达自小生长在城市的袁天鹏刚到南塘村就出了洋相,他喊村民“来罐可乐”,当然没有,这事被村民传为笑谈。
袁天鹏留学美国时,曾任阿拉斯加大学学生议会议员。
回国后,针对中国人在开会上的无能,他成立公司专门推广源自英国议会规则的罗伯特议事规则。
此次到安徽阜阳南塘村,是应南塘村兴农合作社的负责人杨云标邀请。
杨云标总结:农村开会难,难在三大问题。
一是跑题,讨论常常言不及义;二是“一言堂”,话语权多被村领导和几个话多的人垄断;三是野蛮争论,抓住人家言语中的一个词不放,甚至打起来。
请来袁天鹏,就是为了让村民们学习罗伯特议事规则,学会民主辩论与表决。
这个时不时冒点英文出来的“海龟”,刚开口介绍罗伯特议事规则时,就有大爷大娘一时脑子绕不过弯来,“啥规则?罗伯,萝卜白菜?”他的学员中百分之八十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一眼望去,会场里白头一片,几个年轻人多是协助开会的志愿者。
南塘村和安徽所有农村一样,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留下的是老弱病残。
学习班上连四五十岁的中年人都不多,而这些年龄段的人是农村里学习能力最低、思想最保守的一群。
“南塘十三条”——乡村版议事规则582页的一本书被删成了“南塘十三条”。
再做“本土化”修改,例如,“……如果主持人有表决权应该最后表决,防止抱粗腿”。
学习会拉的横幅是“合作社能力建设培训”,没有任何“罗伯特议事规则”的字样,袁天鹏也绝口不提。
为了让村民们能理解厚厚一本的《罗伯特议事规则》,袁天鹏将一整本书压缩成五十多条。
但村民们仍然记不住。
跟合作社负责人杨云标讨价还价后,582页的一本书被删成了“南塘十三条”。
学习会的开场节目是经志愿者们精心设计、排练的三个小品。
演的是村里合作社开理事会,讨论该上秸秆项目,还是奶牛项目。
分别展现了跑题、一言堂、野蛮争论三个场景,看得村民哈哈大笑。
当村民笑成一片,完全放松时,袁天鹏才登场讲述他的南塘版十三条。
他首先用投影打出一幅画,告诉大家画上持火钳械斗的场景发生在早年的美国议会,野蛮争论并不是中国村里开会独有的。
袁天鹏开始条分缕析地介绍,罗伯特规则有一整套避免野蛮讨论的方法:它规定主持人中立,人人有机会发言,并且规定了每人的发言次数;它要求辩论双方发言前举手起立,向主持人陈述,而不得互相质疑。
规则还禁止延堂脱时、强行要求发言和在别人发言之时插嘴。
为避免野蛮讨论,最重要的一条规则是,不能以道德的名义去怀疑别人的动机。
这背后有深刻的哲学理念,一来动机不可证实;二来会议要审议的是某件事情,不是某个人,对动机的怀疑和揭露是对议题的偏移;第三,利己是人类共性,在不损害他人的前提下,追求利益最大化并不为过。
村民们默默地听着,会场气氛有些沉闷,志愿者们为了活跃气氛,频频提问。
没想到这样做大家反而更怯场了,一位大爷勉强发言后补充说,“我的观点不要记,不咋的。
”第一次上课后,教员们开了碰头会,讨论怎样改进讲课效果。
第二天,会场经过重新布置,座位摆成马蹄铁型。
志愿者悉数退到外围,并尽量少发问。
袁天鹏坐到村民中,摆出一副聊天的架势,将话筒朝周围一塞:“大爷,你给说说。
”这些做法一下子拉近了他与村民的距离。
这一天的主题是“顺大流”。
杨云标先上台说,在南塘村开会表决是个大难题,一种情况是一人提议,众人碍于面子,怕得罪人,不反对也不支持,所以弃权者众。
另一种是一人发言,底下两三个人支持,众人就爱顺大溜,会议表决一面倒,少有人能坚持己见。
俗话说的好,有群胆,无孤胆。
一位老大爷用土话说:“这不是抱粗腿嘛,尾巴摇得晃啷晃啷的。
”这一说,底下的村民笑倒一片。
袁天鹏介绍了罗伯特议事规则中为防“顺大流”的设计,比如九个人开会,一人提议(另一人附议),只有一人赞成,无人反对,则其他八人算作弃权。
那么该提案也能获得通过。
这样一来,与会者就明白沉默于己不利,因为弃权越多,自己不喜欢的提案被通过的可能性也越大,所以一定要表明赞同或反对的态度。
杨云标嫌袁说得抽象,补充了一个例子,“我提议谁偷国家东西,合作社就奖谁50元,如果大家碍于我的面子没人反对,这样荒唐的规定就会通过。
”根据村民的接受程度,教员们对南塘十三条还做了“本土化”修改,例如,第十一条规则的最后,这样写道:“……如果主持人有表决权应该最后表决,防止抱粗腿”。
洋规则VS土习惯最让村民们难以理解的是,为什么主持人不总结?在农村的习惯中,领导主持会议,最后要做总结性的发言。
在罗伯特议事规则中有“动议”一词,指的是提出的议题要包括时间、地点、人物、方法、效果和资金来源等六要素,可村民们很难理解个中涵义,为此教员们想了许多办法。
志愿者们先是表演了一个小品。
村委主任传达市里的会议精神,要大力发展精神文明,让大家议一议,结果是村民一致同意要把精神文明搞上去。
“这不是喊口号嘛!”“挠不着痒痒!”底下有村民起哄。
主持人杨云标说,“对!这和我们开过的许多会一样,空洞热闹,啥也不解决。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用动议。
”接着,由袁天鹏趁热打铁讲述动议的特点:一是“针对性”,议题必须具体明确,例如“如何完善个税制度”是不够格的,要讲明“应该把个税起征点调整到3000元”;二是“建设性”,一个时间段内只许讨论一个议题,每个议题要有一个代表多数人意见的表决结果;三是“深入性”,通过修改机制,让大家真正深入和务实地讨论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最让村民们难以理解的是,为什么主持人不总结?在农村的习惯中,领导主持会议,最后要做总结性的发言。
“农民不会表达自己的意见,一定要有人替他们发声,替他们总结,心里才踏实。
”杨云标总结。
教员们向村民解释,罗伯特议事规则里的主持人是不发表个人意见的,如果不影响结果,甚至不用参加表决。
为了说明公共会议中主持人的真正作用,袁天鹏给村民们举了香港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的例子。
有记者问她“你高居议会之巅是什么感受?”她回答:“有口难言。
”记者又问她:“你解决争议的原则是什么?”她回答:“议事规则。
凡是符合议会规则的,必须让他说下去。
凡违反议事规则的就要阻止,我的职责就是让会议顺利进行。
”短短几天后,村民们在讨论中已经完全适应了没有领导的公共会议。
“主持人不能最先把手举得高高的。
”“主持人先表决,(事情)就得不到真正的解决。
”“来真格的了”主持人想用一句“同意的举手”混过表决程序,几乎所有农民理事都着急了,脸红脖子粗地坚持要遵守规则,按照会议程序走流程。
他们认真的劲头出乎教员们的意料。
“主持人”问题之后,“附议”成了一个新的难题,村民们不明白一人提出动议后为什么还要有另一人同意才能启动讨论。
第四天的学习班上,首先由志愿者表演小品,展示附议的精妙之处。
第一段小品的剧情是讲一个自私的村民,提议用合作社的钱在自家门口盖一个公共厕所,并且要求公厕所有的粪肥归他所有。
结果无人附议,会议就不讨论这个话题。
村民们看过后,懂得了附议的作用之一,可以不动声色地将公认为自私或无聊的话题压制下去,既得偿所愿,又不伤和气。
后一个小品演的是,一位村民提议雇用北大学生管理南塘合作社的图书馆,月薪两千。
另一村民附议,但附议后立即表示反对,认为大材小用,合作社也没有这个闲钱。
最后大家一致否决了这个议题。
这个小品让村民清楚了附议不等于同意,即便不同意一个议案,也可采取附议的方式让动议进入讨论,尽快用讨论来否决。
为了让村民记住“附议”的作用,志愿者还编了一句口号:“附议附议,同意讨论”。
会议练习越来越热闹,这时袁天鹏要求大家讨论村里真实的议题。
平日里寡言少语的村民们纷纷各抒己见,试图通过辩论让自己的意见抢占上风。
“我提议”“我附议”“我反对”“我支持”“表决开始”……这些曾经生僻的词汇被村民大声说出,当谈到村里的养牛计划,因为事关各家收入,而且涉及到国家补贴和基金会支持,村民们分外认真。
一位村民在模拟会场上谈了两句自己的看法,言语间有点偏颇,还不待他说完,观众席中颤颤巍巍地站起一个人,原来是老支书。
老人家满脸不忿,大喝一声,“你这个意见,我不同意”。
大伙顿时笑作一团,老人家当真了,入戏了。
学习班结束后,合作社理事会要开下一个阶段的工作会议,杨云标提议,就用刚学的罗伯特议事规则开一次真格的理事会,大家一致赞同,还公推了一位女志愿者主持会议。
会议进行时,女主持人有点漫不经心,想用一句“同意的举手”混过表决程序。
有人提醒说,“建议主持人明确告知现在表决开始,同意的举手,不同意的请举手,再宣布决议通过或没通过。
”女主持人认为没有必要如此较真,随便一开即可。
这时候,几乎所有农民理事都着急了,脸红脖子粗地挨个表态,坚持让她遵守规则,按照会议程序走流程。
他们认真的劲头出乎所有教员的意料。
主持人表示服众,接下来的理事会进展顺利,大家讨论解决了下次研讨会场地的改进、展览的布置和参观地点的选址等诸多问题。
杨云标感叹,这会要搁在平时,再多开一小时都结束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