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文三十个常用修辞格

国文三十个常用修辞格

国文三十个常用修辞格
国文三十个常用修辞格

國文三十個常用修辭格

主要參考資料:黃慶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感嘆

當一個人遇到可喜、可怒、可哀、可樂之事物,常會以表露情感之呼聲,來強調內心的驚訝或讚歎、傷感或痛惜、歡笑或譏嘲、憤怒或鄙斥、希冀或需要。這種以呼聲表露情感的修辭法,就叫「感嘆」。

EX:為了搶快樂,搞得不快樂,為什麼人總那麼傻呢。

2?設問

定義:講話行文,忽然變平敘的語氣為詢問的語氣,叫作「設問」。

1〉疑問:心中確有疑問,而答案不知道。

2〉激問:明知故問,而答案就在問題的反面。

3〉提問:為了提起下文而發問,答案就在問題的後面。

EX:

1〉疑問:我認識我自己嗎?我看不見自己,因為我只向別人眼中搜索讚美。《鍾玲:輪迴》

2〉激問:啊!清溪居主人,我們生長在怎樣的一個世代裡,難道這世代的悲劇性還不夠嗎?你又何苦用文學與音樂來加強他的效果呢?《張曉風:山路》

3〉提問:遙遠,什麼叫遙遠?到了河南以後,平原無際,你才知道什麼叫遙遠。《葉珊:秋雨?落在陌生的平原上》

3?摹寫

對事物的各種感受,加以形容描述,叫作「摹寫」。摹寫可說是廣義的摹擬,就是文學作品對自然以及人生各種現象的摹擬。

EX:

1〉視覺摹寫:那是短短的兩排洋灰房子,沒有斜斜的屋頂。《柯慶明:風雨荒村》

2〉聽覺摹寫:你也說喜歡那一首幽幽細細的薩克斯風吹奏的曲子。

《羅蘭:燭光夜雨》

3〉嗅覺摹寫:海棠本無香,惜人常以為恨,這裡花太繁了,卻醞釀出一種淡淡的香氣,使人久聞不倦。《朱自清:看花》

4〉味覺摹寫:北平尋常提到江蘇菜,總想著是甜甜的膩膩的。《朱自清:說揚洲》5〉觸覺摹寫:冰涼地,光膩地、香嫩地貼上來的,是她的臉。《郁達夫:寒宵》

4?仿擬

仿擬是對前人作品的模仿。廣義的仿擬是指單純摹仿前人作品的倣傚,狹義的仿擬是指摹仿前人作品而意含嘲弄的仿諷。

EX:繁華如三千東流水,我只取一瓢愛瞭解,只戀妳化身的蝶。

* 原句:落水三千隻取一瓢飲

5?引用

定義:語文中援用別人的話或典故、俗語等等,叫做引用。

1〉明引:明白寫出引用的出處。

2〉暗引:沒有寫出引用的出處,直接引用到自己的文章中。

EX:

1〉明引:美德阿,你不過是一個名詞罷了。──莎士比亞《周夢蝶:絕響》2〉暗引:將進酒,杯莫停,人生不過一場大夢。﹝張雨生?帶我去月球﹞

6?藏詞

要用的詞已見於熟悉的成語或俗語中,便把本詞藏了,只講成語中另一部分以代替本詞的,叫藏詞。

EX:「而立」代「三十」:侍者方當而立歲。《蘇軾詩》

* 語本論語為政。

7?飛白

把語言中的方言、俗語、吃澀、錯別,故意加以紀錄或援用的,叫做飛白。EX:

1〉方言:阿巧用不耐煩的聲音說:「卡緊啦,警察來啦……」《楊海宴:矮簷下》 * 「卡緊」為閩南方言。

2〉俗語:「天到多早晚了,還跟著去遊魂!」「家去躺屍去吧,把後門插

緊!」《朱西寧:狼》

3〉吃澀:「我…我…想在麻煩…你一次。」老劉望著夏先生支吾地說。《南郭:金鍊》

4〉錯別:湘雲走來,笑道:「愛哥哥,林姐姐,你們天天一處玩,我好容易來了,也不理我兒。」﹝出處:紅樓夢第二十回﹞

8?析字

在講話行文時,故意就文字的形體、聲音、意義加以分析,由此而創造出修辭的方式來,叫析字格。

1〉化形析字:利用字形的離合、增損、顛倒等方式構成的析字。

2〉諧音析字:利用字聲的相同、相近或聲韻相切來替代或推衍本字的析字。3〉衍義析字:利用字義的特點,通過代換、牽連、演化等手段構成的析字。

EX:

1〉化形析字:田字下面一個力,這明明是告訴你男人是在田裡出力氣的,你跟他們談感情呀!《康芸薇:佳偶》

2〉諧音析字:早就變成阿巴桑了,還年輕什麼?《口語》

3〉衍義析字:管他什麼豬大郎,牛大郎的!《繁露:向日葵》

9?轉品

一個詞彙,改變其原來詞性而在語文中出現,叫轉品。

EX:

1〉以名詞為動詞:席夢思吐魯番著我們。《余光中:吐魯番》

2〉以名詞為形容詞:曹金鈴,那個好吉普賽的姑娘。《陳怡真:美的旋律》3〉以名詞為限制詞:右邊是音樂系的教室,一些穿得很高貴的女生很韻律地走過,代表他們系裡的風貌。

4〉以動詞為名詞:總愛作賤自己,盲目的,逐透明的享受,飲朦朧的幻想。《江玲:困》

5〉以動詞為形容詞:有人送給你羨慕的秋波呢!《宣建人:抒情小品》

6〉以動詞為限制詞:枯皺的黃葉輕輕地舞著秋風,焦灼的燈蛾死死地伴著孤燈。《王尚義:深谷足音》

7〉以形容詞為名詞:用「隨風飄蕩的柳絮」來形容她的輕盈。《於梨華:白先勇筆下的女人》

8〉以形容詞為動詞:山靜著公元前的靜,湖藍著忘記身世的藍。《余光中:咦呵西部》

10?娩曲

說話或作文時,不直講本意,只用委婉閃爍的言詞,曲折的烘托或暗示出本意來,就叫婉曲。

1〉曲折:用迂迴含蓄的言辭代替直接的表達,故意使得文句及含義顯得迂迴曲折,蘊意無窮,是為婉曲的第一種方式〝曲折〞。

2〉微辭:將不願直陳的話,避開正面,用側面來表達,從隱微婉曲的文辭中,透露諷刺不滿的意味,是為婉曲的第二種方式〝微辭〞。

3〉吞吐:不以直率的語言詞句來表達辭意,只在將說未說之時,強自壓抑,用吞多吐少的語句,欲放還收的修辭技法,是為婉曲的第三種方式〝吞吐〞。

4〉含蓄:以避開正面,不露機鋒的詞句,從側面道出,但又不道盡,使情餘言外,讓讀者自行玩味,纔感受得到意味深長的修辭法即是婉曲的第四種方式〝含蓄〞。

EX:

1〉曲折:一葉扁舟劃猶在我的眸中,呼吸淡水河鬱鬱的空氣。《李覓:我還沒有見過長江》

* 意即「我看到淡水河上劃游的一葉扁舟」。

2〉微辭:專家還不是訓練有術的狗,民生並不是一群會投票的驢。《陳之藩:旅美小簡》

3〉吞吐:胡琴咿咿啞啞拉著,在萬盞燈的夜晚,拉過來又拉過去,說不盡的蒼涼的故事──不問也罷!《張愛玲:傾城之戀》

4〉含蓄:你帶白麻子,去把今天他挖的坑填起來。記住,我只准你一個人來。《何曉鍾:活埋》

11?誇飾

言文中誇張舖飾,超過了客觀事實。

EX:

草莓由指間長起,與雲並高。《王憲陽:窄門》

12?譬喻

是一種借彼喻此的修辭法,凡二件或二件以上的事務中有類似點,說話作文時運用「那」有點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方說明「這」件事物的,叫譬喻。

1〉明喻:凡喻體、喻詞、喻依三者具備的譬喻。

2〉隱喻:凡具備喻體、喻依,而喻詞由繫詞如「是」「為」等代替者。

3〉略喻:凡省略喻詞,只有喻體、喻依的譬喻。

4〉借喻:凡將喻體、喻詞省略,只剩下喻依。

EX:

1〉明喻:這的確是一雙令人難以瞭解的眼睛,像太空裡的星辰閃爍著寂寞的光芒。《逯耀東:揮手》

2〉隱喻:十九歲是一個美妙的音符,迸奏出的是生命最美妙的聲音。《孟浪:金色的十九歲》

3〉略喻:少女心,海底針。《俗諺》

4〉借喻:一山不能藏二虎。《俗諺》

13?借代

指在談話或行文中,放棄通常使用的本名或語句不用,而另找其他名稱或語句來代替。

EX:

1〉以事物的特徵或標幟代替事物:怕嗎?小嫩皮。《司馬中原:髑髏地》

* 以「小嫩皮」來代「為經世面的小孩子」。

2〉具體事物代抽像:當鴿子不再像徵和平,終於被提醒,場上餵食的是禿

鷹。﹝出處:周杰倫夜曲﹞》

3〉部分代全體:我為了明天的麵包及昨日的債務辛勞地工作。《紀弦:存在主義》

4〉以專名代通名:只願來生變成張英武,也千萬不要做拿破崙或晏嬰。《矮個子苦經》

14?轉化

描述一件事物時,轉變其原來性質,化成另一種本質截然不同的事物,而加以形容描述的。

EX:

1〉擬物為人:柳絲也垂垂地披下綠色的長髮了。《陳慧劍:弘一大師傳》

2〉擬人為物:或許我,是個沒有出息的小蟲,不該一直作夢,你不是個英雄。﹝出處:陶吉吉黑色柳丁﹞

15?映襯

在語文中,把兩種不同的,特別是相反的觀念或事實,對列起來,兩相比較,從而使語氣增強,使意義明顯的修辭方法。

1〉反襯:對於一種事物,用恰恰與這種事務的現象或本質相反的副詞或形容詞加以描寫。

2〉對襯:對兩種不同的人、事、物,用兩種不同的觀點加以形容描寫。

3〉雙襯:對同一個人、事、物,用兩種不同的觀點加以形容描寫,叫雙襯。是一種介乎「反襯」和「對襯」之間的「映襯」。

EX:

1〉反襯:她看見他的第一個感覺是沒有感覺的。《於梨華:也是秋天》

2〉對襯:遇見送親的心熱,遇見送葬的心冷。《朱西寗:冶金者》

3〉雙襯:妳說你討厭紅樓夢裡女生的柔弱,堅強又會被說成冷漠。﹝出處:陶吉吉討厭紅樓夢﹞

16.雙關

一語同時關顧到兩種事物的修辭方式,包括字義的兼指,字音的諧音,語意的暗示,都叫做「雙關」,常富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趣味效果。

1〉字音雙關:一個字除本字所含的意義外,又兼含另一個與本字同音的字的意義,叫字音雙關。

2〉詞義雙關:一個詞在句中兼含二種意思的,叫做詞義雙關。

3〉語意雙關:語意雙關是指一句話,或是一段文字,雙關到兩件事物。

EX:

1〉學生多四眼,勤讀成「進士」(新聞標題)

2〉春蠶到死絲方盡〈李商隱《無題》〉

17.倒反

「倒反」是「反諷」的一種。所以「倒反」主要指的是言辭表面的意義和作者內

心真義相反的修辭法。表面讚賞,其實責罵;表面責罵,其實讚賞。

「倒反」可分倒辭與反語兩種。倒辭是把正面的意思倒過來說,中間不太含有諷刺別人的意思;反語非但把正面意思反過來說,而且其中含有諷刺的意思。

1〉倒辭:沒有諷刺性他人成分的倒反語,但可以自嘲。.

2〉反語:含有諷刺他人成分的倒反語。

EX:

1.新婚的賴小姐向她的朋友說:「我燒的菜相當成功,我先生已決定要請女傭了。」〈《讀者文摘》〉

2.「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朱自清《背影》)

18.象徵

任何一種抽像的觀念、情感、與看不見的事物,不直接予以指明,而由於理性的關聯、社會的約定,從而透過某種具體形象作媒介,間接加以陳述的表達方式,名之為「象徵」。

象徵的表達方式必須是間接陳述而非直接指明。譬喻所含的意思,容易尋找,也容易確認;但象徵卻表現出高度的曖昧。

EX:

1〉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浩然《遊子吟》〉

2〉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王維《相思》〉

19.呼告

說話或作文中,先呼叫對方,以引起對方注意,再告訴他要說的事情;甚至突然撇開聽眾或讀者,直接對所敘的人或事物,呼名傾訴,以表達更為強烈的情感:都稱為「呼告」。

1〉呼人:對面前或不在面前的人,甚至死人,呼名告訴,有時還可能兼具示現性質。

2〉呼物:呼喚事物的名稱而有所傾訴,是一種帶有人性化或人格化的呼告。EX:

1〉諸君啊!醒醒罷!〈梁啟超《為學》〉

2〉微之,微之,此夕此心,君知之乎!(白居易《與元微之書》)

20.類疊

同一個字、詞、語、句,或連接,或隔離,重複地使用著,以加強語氣,使講話行文俱有節奏感的修辭法,叫做「類疊」。

就類疊的內容說:有單音詞〈字〉複音詞〈複詞〉的類疊;有語句的類疊。就類疊的方式說:有連接的類疊,有隔離的類疊。二者相乘,便有四種。

1〉疊字:字詞連接的類疊。

2〉類字:字詞隔離的類疊。

3〉疊句:語句連接的類疊。

4〉類句:語句隔離的類疊。

EX:

1〉我輕輕的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徐志摩《再別康橋》)

2〉為你為你為你得第一,第一第一打拚得第一。(台灣人壽)

21.對偶

把字數相等,語法相似,意義相關的兩個句組、單句或語詞,一前一後,成雙成對地排列在一起,就叫「對偶」。嚴格的「對偶」,更講究上下兩語言成分平仄相對,而且避用同字。

1〉句中對:亦名「當句對」。

2〉單句對:上下兩句對偶的,就叫「單句對」。

3〉隔句對:隔句對又稱扇對。

4〉長對:三對六句以上的對偶句,奇句對奇句,偶句對偶句,稱為長偶句,又稱長對。

5〉排對:由兩個以上的對偶句排列而成。亦稱排偶對或排比對。

EX:

1〉斷簡殘篇,蒐羅匪易;郭公夏五,疑信相參:則徵文難。老成凋謝,莫可諮詢;巷議街譚,事多不實:則考獻難。〈連橫《台灣通史序》〉

2〉岸芷汀蘭,鬱鬱青青。(范仲淹《岳陽樓記》)

22.回文

上下兩句或句組,詞囊部份相同,而詞序大致相反的辭格,叫做「回文」,也稱「迴文」或「迴環」。

EX:

1.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交通標語〉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

23.排比

用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似、語氣一致、字數大致相等的語句,表達出同範圍同性質的意象,叫作「排比」。易和「類疊」、「對偶」相混淆。

EX:

1〉行了幾年白話,弄古文的人們討厭了;作了一點新詩,吟古詩的人們憎惡了;作了幾首小詩,作長詩的人們生氣了〈魯迅《並非閒話》〉

2〉沒有悲劇就沒有悲壯,沒有悲壯就沒有崇高。雪峰是偉大的,因為滿坡掩埋著登山者的軀體;大海是偉大的,因為處處漂浮著船楫的殘骸;登月是偉大的,因為有「挑戰者號」的殞落;人生是偉大的,因為有白髮、有訣別、有無可奈何的失落。(余秋雨)

24.層遞

凡要說的有三件或三件以上的事物,這些事物又有大小輕重等比例,於是說話行文時,依序層層遞進的,叫「層遞」。層遞可分單式複式兩大類,單式有三細目,複式又分四細目。

1〉單式層遞

〈1〉前進式:凡層遞排列的次序是從淺到深,從低到高,從小到大,從輕到重,從前到後,從始到終,諸如此類的,屬前進式。

〈2〉後退式:凡層遞排列的次序是從深到淺,從高到低,從大到小,從重到輕,從後到前,從終到始,諸如此類的,屬後退式。

〈3〉比較式:舉凡數量之比較,程度之差池,都屬比較式。

2〉複式層遞

〈1〉反覆式:把前進式跟後退式的層遞一前一後連接起來,屬複式層遞中的反覆式。

〈2〉並立式:把兩種性質相對的層遞並列起來,屬複式層遞中的並立式。〈3〉遞對式:兩種性質相對的事物,以兩兩相對方式,依序遞進,為遞對式層遞。

〈4〉雙遞式:當甲乙兩現象有因果關聯時,乙現象於是視甲現象的層遞也自成層遞狀態,屬複式層遞中的雙遞式。

EX:

1〉她仍然平靜和氣的為孩子摺船,摺成比別的孩子所擁有的還要漂亮的紙船。〈洪醒夫《紙船印象》〉

2〉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末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莊子:庖丁解牛)

25.頂真

用上一句結尾的辭彙,做下一句的起頭,使鄰接的句子頭尾藉同一詞彙的蟬聯而有上遞下接趣味的修辭法,稱為「頂真」。

EX:

1〉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雲》〉

2〉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

26.鑲嵌

凡是在語劇的頭尾或中間,故意插入虛字、數目字、特定字、同義或異義字,來拉長文句,使語義更鮮明,語趣更豐富的修辭方法,就叫「鑲嵌」。

1〉把語詞拆開,插入虛字。

2〉在語詞中,插入數目字。

3〉在語詞中,分別插入特殊的詞、句。

4〉在單音詞上下,增一同義字或配一異義字而成複詞:

〈1〉同義複詞:又名「增字」,是同義字的重複。目的也在拉長音節,史語氣更為完足,使語意益加充實。

〈2〉異議複詞:由意思相反的兩個單詞構成。大部分異義複詞,兩詞之義並存。EX:

1〉說著把一盤子花,橫『三』豎『四』的插了一頭。〈曹雪芹《紅樓夢》〉2〉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佚名:木蘭詩)

27.錯綜

凡把形式整齊的辭格,如類疊、對偶、排比、層遞等,故意抽換詞彙、交蹉語次、伸縮文句、變化句式,使其形式參差,詞彙別異,教作「錯綜」。

1〉抽換詞面:以同義的詞語取代形式整齊的句子中的某些詞語,叫作抽換詞面。2〉交蹉語次:把詞、語、句等語言成分的次序,安排的前後不同,叫作交蹉語次。

3〉調整語法:把原本結構相近的語句,刻意更改其結構型態,使語法參差別異,叫作調整語法。

4〉伸縮文身:把原文型態相同、字數相等的句子,故意伸縮變化字數,使長短不齊,叫作伸縮文身。

5〉變化句式:把肯定句和否定句,直述句和詢問句,駢式句和散式句等等,穿插使用,叫作變化句式。

EX:

1〉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禮記禮運大同章》〉

2〉我是一個生命的信徒。起初是的;今天還是的;將來--我敢說--也是的。(徐志摩《迎上前去》)

28.倒裝

語文中特意顛倒複詞詞素、句子成分、或複句的通常次序,而語法形態或關係卻未改變的,叫作「倒裝」。

1〉謂語的倒裝

〈1〉敘事句謂語〈述語+賓語〉的倒置

〈2〉賓語的倒裝

2〉賓語的倒裝

3〉斷語的倒裝

4〉狀語的倒裝

〈1〉副詞狀語的倒置

〈2〉介賓結構狀詞的倒置

5〉定語的倒裝

6〉複句的主從倒裝

7〉複句中名詞與稱代詞的倒置

8〉對話中說話人的倒置

EX:

1〉無誰欺?欺天乎?(論語)

2〉微斯人,吾誰與歸。(范仲淹:岳陽樓記)

29.跳脫

由於心念的急轉,事象的突出,語文半路斷了語路的,叫作「跳脫」。

1〉突接:敘事的時後,這一件事尚未說完,突然接以另一件事,叫作「突接」。2〉岔斷:由於其他事項橫闖進來,因而使思慮、言語、行為中斷,叫作「岔斷」。3〉插語:凡在必須的言語之外,插進一些詞語,叫作「插語」。

4〉脫略:為了表達情境的急迫,要求文氣的緊湊,故事省略一些詞句,叫作「脫略」。

EX:

1〉相見時難別亦離,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無題》〉

2〉我只是想──唉,屋裡為什麼這樣冷靜啊!(林海音:冬青樹)

30.移覺

人有五種知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含觸壓覺和溫度覺),這五種知覺之間能夠互相轉化、移借、溝通,這種現象就是「通感」或稱「移覺」。EX:

1 〉我將如何進入秋天

在這個城市的盡頭,我聽到南方的雨水

一次比一次更寒涼〈柏明文《南方》〉

2〉那天我看見一個少婦

雕像般站在十字路口

她把笑聲斜插在髮間〈李綱《聲音》〉

31.拈連

甲乙兩個事物連在一起敘述時,把本來只適用於甲事物的詞語拈來用到乙事物上,這種修辭手法就叫拈連。運用拈連,可以使上下文聯繫緊密自然,表達生動深刻。

EX:

1〉大學,是每一個年輕人,一生都無法澆熄的夢想,儘管門牆是如此既高且厚,但沒有一個莘莘學子,不想穿透。〈杜萱《先吃黃連,後食甘草》〉

2〉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李煜《相見歡》〉

人教版初中语文重点字词归纳(最新整理)

初中语文重点字词归纳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一瞬(shùn)间嶙(lín)峋(xún) 耸(sǒng)立糟蹋(tà) 啜(chuò)泣小憩(qì) 茁壮(zhuó)挑逗(tiǎo) 迸溅(bèng)绽(zhàn)开伫立(zhù)伶仃(líng dīng)小心翼翼擎(qíng)天撼(hàn)地肃然起敬忍俊不禁(jīn) 头晕目眩(xuàn) 鹤唳(lì) 云端 第二单元 洗濯(zhuó) 行(xíng)道树缀(zhuì) 连倔(jué)强 玷(diàn)污堕(duò)落十姊(zǐ)妹雏(chú) 形 寂寥(liáo)地窖(jiào) 奢(shē)望蹂躏(róu lìn)厄(è)运掳(lǔ)去呵(hē)责泯(mǐn)然 红灯绿酒碌碌终生绝处逢生回味无穷 玲珑剔(tī)透险象迭(dié)生心旷神怡多愁善感 获益匪(fěi)浅猝(cù)然长逝问心无愧不亦说(yu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 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 第三单元 酝(yùn)酿(niàng) 黄晕(yùn) 髻(jì)鬟(huán) 栀子(zhī)花 澄(chéng) 清禅(chán)心湛(zhàn)蓝贮(zhù)蓄 唱和(hè) 肥硕(shuò) 德高望重返老还童 津津乐道鳊(biān)鱼寥(liáo)阔乌桕(jiù) 枯涸(hé) 清洌(liè) 梦寐(mèi) 碣(jié)石 澹澹(dàn) 竦(sǒng)峙(zhì) 倏(shū)忽 第四单元 骸(hái)骨海枯石烂一霎(shà)那喑(yīn)哑(yǎ) 静谧(mì) 狩(shòu)猎篡夺(cuàn)喧嚣(xiāo) 螽(zhōng)斯莴(wō)苣(jù) 嗉(sù)囊更胜一筹(chóu) 惊慌失措开膛(táng)破肚津津有味毫不犹豫 ft中蜃(shèn) 景奂(huàn)ft 青冥(míng) 禅(chán)院 飞甍(méng) 高垣(yuán)睥(pì)睨(nì) 连亘(gèn) 窗扉(fēi) 第五单元 虐(nüè)杀苦心孤诣(yì)寒颤(zhàn)颤(chàn)抖 攥(zuàn)紧拆(chāi)散分歧(qí)丫杈(chà) 水波粼粼(lín) 匿(nì)笑谢道韫(yùn) 尊君在不(fǒu)

常见修辞手法介绍

常见修辞手法 一、比喻 (一)比喻的概念:对于两种本质不同但有相似点的事物,把其中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法叫做比喻。 (二)比喻的结构:比喻在文辞上分为三个成分,即本体 (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体 (用来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词 (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如: 叶子(本体)出水很高,像(喻词)亭亭的舞女的裙(喻体)。 母亲啊,你(本体)是(喻词)荷叶(喻体),我(本体)是(喻词)红莲(喻体)。(三)比喻的作用: 1.用比喻来对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进而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如: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了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 2.对道理进行比喻,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理解,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如: 小石头可以砸破大水缸。(比喻小的可以战胜大的。) 3.加深感情色彩。如: 地下?乌龟?(坦克)乱爬,头上?乌鸦?(飞机)成阵。 (四)比喻的三个基本类型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像”“似”“仿佛”“如”“犹如”“如同”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配合。如: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变为”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如: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3.借喻: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如: 天上张著灰色的幔。 (直接用?灰色的幔?来比喻黑云。)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再也说不出话。(直接用?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的隔阂。)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虎豹?和?熊罴?分别喻指帝国主义和修正主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梨花?喻指雪。)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五)构成比喻的必要条件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猜度。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中,我就仿佛臵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光。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的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2.本体、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六)几种不恰当的比喻 1.在崎岖的道路上向前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似的轻快。(没有相似点。) 2.人民群众的工作干劲像决了堤的洪水,一泻千里,豪情奔放,势不可挡。(喻体不当。) 3.大水一来,可真比老虎还厉害,庄稼、房子、家具被一扫而光。今天,我们已下定决心,一定要和这只老虎拼一拼,非制服他不可。(前后不一致,前面把大水比作比老虎更厉害的其他事物,后面又比作老虎,前后不一致。) (七)比喻的其他特殊类型 1.暗喻有许多变体: ①修饰喻:本体和喻体组成偏正词组,形成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如:

常见修辞手法及运用训练

常见修辞手法及运用训练 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作用: 答题方法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 (1)本体, (2)喻体, (3)比喻词。 A、明喻,特点:甲像乙,常见比喻词: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例句: A1、晓明跑得如离弦的箭。 A2、幸福像花儿一样。 A3、这初秋之夜如一袭藕花色的纱衫,飘起淡淡的哀愁。 A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A5、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A6、日岀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A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A8、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造句: B、暗喻,特点:甲是乙,暗喻没有比喻词,比喻词有:是、成为等。例句:B1、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B2、孩子是祖国的花朵。 B3、美感的记忆,是人生最可珍的产业,认识美的本能是上帝给我们进天堂的一把秘钥。 B4、玩累了的女儿就是贪睡的小猫,习惯性地躺在了外面的小床上。 造句: C、借喻,特点:甲代乙,不出现主体,无比喻词出现。例句: C1、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C2、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老舍《济南的冬天》) C3、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C4、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C5、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欧仁·鲍狄埃《国际歌》) 造句: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

高级英语(2)修辞格汇总

Simile 1.They are like the musketeers of Dumas … their thoughts and feelings. 2.The Elizabethans blew on it as on a dandelion…ends of the earth. 3.…like clouds of flies. 4.Everything is done… like inverted capital Ls… 5.And really it was like watching a …armed men,flowing peacefully up the r oad,while the great white birds drifted over them in the opposite directi on,glittering like scraps of paper. 6.My brain was as powerful as a dynamo, as precise as a chemist’s scales, as penetrating as a scalpel. 7.Same age,… but dumb as an ox. 8.Peter lay … coat huddled like a great hairy… 9.It was like digging a tunnel. 10.I leaped to my feet, bellowing like a bull. 11.Grandmother Macleod, her delicately featured face as rigid as a cameo… 12.… the fragrant globes hanging like miniature scarlet lanterns on the thin hairy stems. 13.At night the lake was like black glass… 14.The jukebox was booming like tuneful thunder… metaphor 1.The fact that their marriages may be on the rocks,or that their love affairs have been broken or even that they got out of bed on the wrong side is simpl y not a concern. 2.…did not delve intoeach other’s lives or the recesses of their thoughts and f eeling. 3.It was on such … suddenly the alchemy of conversation … was a focus. 4.The glow of the conversation burst into flames. 5.We had traveled in five minutes to Australia. 6.The conversation was on wings. 7.As we listen… to think ourselves back into the shoes of the Saxon peasant. 8.I have an unending love affair with dictionaries…of common sense. 9.Even with the most educated and the most literate,the King’s English slips and slides in conversation. 10.When E.M.Forster writes of -the sinister corridor of our age,we sit up at t he vividness of the phrase,the force and even terror in the image. 11.They rise out of the earth, they sweat and starve for a few years,…are gone. 12.Down the centre…a little river of urine. 13.…in the past,… by riding the back of the tiger ended up inside. 14.But this peaceful revolution of hope cannot become the prey of hostile powers. 15.And let every other power know that this hemisphere intends to remain the master of its own house. 16.… we renew our pledge of support: to prevent it from becoming merely a

初中语文生字词大全

初中语文人教版生字词大全 七年级上: 第一单元 一瞬(shùn)间嶙(lín)峋(xún) 眩(xuàn)啜(chu?)泣小憩 (qì)擎(qíng)天撼(hàn)地忍俊不禁(jīn)唳(lì) 第二单元 濯(zhu?) 行(xíng)道树十姊(zǐ)妹窖(jiào)泯 (mǐn)厄(a)运猝(cù)然陬(Zōu)邑(yì)不亦说(yua) 乎愠(yùn)曾参(s hēn)三省(xǐng)传(chuán)不习乎? 第三单元 酝(yùn)酿(niàng)黄晕(yùn)髻(jì)栀子(zhī)唱和(ha)丁丁(zhēng)肥硕(shu?) 鳊(biān)鱼乌桕(jiù)寥(liáo)阔(或“寥(liáo)廓”)枯涸(h?)清洌(lia)梦寐(mai) 碣(ji?)石澹澹(dàn)竦(sǒng)峙(zhì) 第四单元 骸(hái)骨猛犸(mǎ)朱泳燚(yì)峰峦(luán)一霎(shà)那虹(h?ng或jiàng) 喑(yīn)哑(yǎ)静谧(mì)螽(zhōng)斯莴(wō)苣 (jù)颚(a)嗉(sù)囊喙(huì)淄(zī)川 山中蜃景(shan)奂(huàn)山青冥(míng)禅(chán) 院飞甍(m?ng) 高垣(yuán)睥(pì)睨(nì)连亘(gan)窗扉(fēi)倏(shū)忽 第五单元 丫杈(chà)粼粼(lín)匿(nì)笑谢道韫(yùn)陈寔(shí)尊君在不(fǒu)?

滑稽(jī)陛(bì)下赐(cì)御(yù)聘(pìn)爵(ju?) 士鲛(jiāo)人莽莽榛榛(zhēn)哞哞(mōu)酥(sū)踉踉(liàng)跄跄(qiàng)孪(luán)生边塞(sài)何遽(jù)髀(bì)跛(bǒ) 课后古诗 螣(t?ng)蛇枥(lì)襄(xiāng)州黍(shǔ)开轩面场圃(pǔ)溧(Lì)水婺(wù)源 七年级下 第一单元 确凿(z u?)菜畦(qí)皂(zào)荚(jiá)树桑椹(shan)油蛉(líng)斑蝥(máo)臃(yōng)肿 珊(shān)瑚(hú)珠攒(zǎn)长妈妈敛(liǎn)人迹罕至秕(bǐ)谷系(xì)蝉蜕(tuì)拗(niù)盔(kuī) 甲锡(xī)箔(b?)鸡毛掸(dǎn)子咻咻(xiū)玉簪(zān) 花木屐(jī) 第二单元 哽(gěng)炽(chì)痛嗥(háo)鸣谰(lán)语镐(gǎo)头 第三单元 夐(xuàn)曛(xūn)铤(dìng)弥(mí)高锲(qia)而不 舍兀兀(wù)穷年沥(lì)群蚁排衙(yá)迥(jiǒng)乎不同气冲斗牛踌躇(ch?uchú)磐(pán)石义愤填膺(yīng) 第四单元 归省(xǐng)潺潺(chán)行(háng)辈惮(dàn)撺(cuān)掇(duo) 橹(lǔ)旺相(xiàng) 撮(cuō)桕(jiù)树棹(zhào)着楫(jí)亢奋 (kàng)晦(huì)暗羁(jī)绊蓦(m?)然 冗(rǒng)杂戛(jiá)然而止水门汀(tīng)颦(pín)蹙 (cù)粲(càn)然嗔(chēn)视叱咤(chìzhà)风云尽态极妍(yán)花鬘(mán)斗薮(sǒu)

修辞格讲解

修辞格讲解(01) 1) Simile:(明喻) It is a figure of speech which m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two unlike elements having at least one quality or characteristic in common. The simile usually falls into the pattern: 'A is like B' or such expression 'as', 'as…as' , 'as if' etc. The pattern of a simile usually contains a tenor (本体) and a vehicle (喻体). 1) His temper was as explosive as a volcano 2) Playing chess with Ashley is like trying to outsmart a computer. 3) Mary frowned and said, “I believe that taking drugs is like (playing with fire).” 2) Metaphor:(暗喻;隐喻) It is like a simile, also m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two unlike elements, but unlike a simile, this comparison is implied rather than stated. A metaphor consists of two main parts: the tenor (本体) and the vehicle (喻体). For example, the world is a stage. 3) Understatement: (低调陈述) It is the opposite of overstatement. It achieves its effect of emphasizing a fact by deliberately(故意地) understating it, impressing the listener or the reader more by what is merely implied or left unsaid than by bare statement. For instance, It is no laughing matter. 4) Metonymy (借代,转喻) It is a figure of speech that has to do with the substitution of the mane of one thing for that of another. For instance, the pen (words)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 (forces). 1) The White House asked the television networks for air time on Monday night. 2) 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 * In the last six years we have won twenty-nine international awards. But no one could accuse us of resting on our laurels. 5) Irony: (反语) It is a figure of speech that achieves emphasis by saying the opposite of what is meant, the intended meaning of the words being the opposite of their usual sense. For instance, we are lucky, what you said makes me feel real good. 6) Climax: (递进法) It is derived from the Greek word for "ladder" and implies the progression of thought at a uniform or almost uniform rate of significance or intensity, like the steps of a ladder ascending evenly. For

高考语文常见修辞手法

高考语文常见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如:诚信如一枝玫瑰,百花丛中她最美,美得无瑕,美得高贵。送人一枝玫瑰,给世间一缕馨香。诚信,维系世间温情的纽带,有了你,人们不再感到冬日的严寒,有了你,人们时刻感到春天的温暖。诚信,人类精神的缔造者,有了你,世间少一些尔虞我诈,少一些世态炎凉。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如:腾跃时,模样像是欢乐;打旋时,模样像是眩晕;倾斜时,模样像是胆怯…((张歧《信念——看帆板表演》) 老人们真幽默,吃着西瓜与夏天告别,说是“啃秋”。人们终于迎来了新秋,迎来了这楚楚动人的新娘子。秋山,变得丰腴起来了;秋水,变得温柔起来;秋风,变得凉爽起来了;秋云,变得淡远起来。 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如:你们是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革命加科学将使你们如虎添翼,把老一代革命家和科学家点燃的火炬接下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

强烈共鸣。 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如: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抛,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7.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8.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附2: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作用: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英语修辞格汇总

修辞格(figures of speech)大体分为三类: 音韵修辞格(phonological rhetorical devices ); 词义修辞格(semantic rhetorical devices) 句法修辞格(syntactical rhetorical devices) (一)音韵修辞格(phonological rhetorical devices) Alliteration就是在一个词组或一个诗行中,有两个以上彼此靠近的词,其开头的音节(或其他重读音节)具有同样的字母或声音. Peter Piper picked a peck of picking pepper.(alliteration) 皮特.派特咽下了一口腌菜用的胡椒粉。 Assonance是在一句话或在一个诗行中间,有两个或更多的词具有相同的元音。 With this faith we will be able to hew out of the mountain of despair a stone of hope. 怀着这个信念,我们能把绝望的大山凿成希望的磐石。 Onomatopoeia是模仿事物发出的声响的修辞手法,与汉语的拟声辞格完全相同。恰当地运 用它可以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 在英美文学终,拟声词的应用非常广泛: 如:摹仿金属声的有:clash, clank, ting, tinkle, clang, jangle, ding-dong, tick-tack, etc. 摹仿水等液体声的有:splash, bubble, sizz, sizzle, splish-splosh, drip-drop, etc.摹仿各种动物叫声有:neigh, baa, moo, miao, screech, hiss, cook-a-doodle-do, etc.摹仿人的各种声音有:giggle, chuckle, shriek, snort, sneeze, snigger, smack, whisper, grunt, grumble, mumble, sputter, murmur, chatter, gurgle, whoop, etc. note: (词义的转变)英语拟声词往往不仅仅指声音,并兼指产生声音的动作,(即转义后可做动词或名词): 如:flap本指扁平物体拍打时发出的“啪嗒”声,但转义后也可做动词“拍打”(动词to flap,名词a flap) 又如:bang本指“砰砰”的敲物声,转义后,可指敲物的动作"敲打"(v. to bang, n. a bang) (二)词义修辞格(semantic rhetorical devices) 词义修辞格主要借助语义的联想和语言的变化等特点创造出来的修辞手法。它们主要包括simile, metaphor, allusion, metonymy, transferred epithet, personification, hyperbole, irony, euphemism, pun, oxymoron, zeugma etc. Simile与汉语的明喻基本相同,用某一事物或情境来比拟另一个事物或情境。其本体和喻 体均同时出现在句中,在形式上是相对应的。英语simile的比喻词一般是like, as(……as)等,汉语明喻的比喻词通常是好象、仿佛等。例如: As brave as a lion 像狮子一样勇猛。 As timid as a rabbit胆小如鼠 Metaphor兼有汉语隐喻、暗喻特点,如: Experience is the mother of wisdom.经验为智慧之母。 He has a heart of stone.他的心像石头一样硬。 My brother studies hard. He is the head of his class.我弟弟学习很用功,他在班上

修辞手法介绍

修辞手法介绍 1、比喻:就是打比方,指用具体的、浅显的、人们比较熟悉的事物去表现抽象的、难懂的、人们少见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由本体、比喻词、喻体三部分构成。本体和喻体两种事物之间必须在某一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同类,比喻词常用的有“好像、像……一样(似的)、仿佛、是、成了”等。 例:在阳光的照耀下,漫山的山茶花仿佛千万颗红星在闪闪发光。 2、拟人:就是把人以外的事物当作人来写,使它像人一样会说话、有感情、做人的动作。 例:淘气的小闹钟每天准时把我叫醒。 3、排比:就是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相同或意思相关,字数大致相等,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一般有相同的字眼为标志。) 例:学好了语文,我们才会读书看报,才会写信写日记,才会写作文。 4、夸张:就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有意把事物的形态、特征、作用进行扩大或缩小来描述。例:在巴掌大的监狱里,同志们照常锻炼身体。 5、反问: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无疑而问,不需回答。多用“难道、怎能、怎么”等词作反问词。 例:(1)作为一个小学生,怎能不努力学习呢? 6、设问:就是有针对性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把自己的看法谈出来。实际上就是自问自答。 例:我能被中条山的风吓倒吗?不能,绝对不能。 7、对偶:指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思相关或相反的两组句子组成对句的一种修辞方法。(对联一般采用对偶的写法,还有一些古诗句也运用了对偶的写法。) 例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例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牛刀小试 1、几场春雨过后,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3、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 4、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5、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是田间玩耍的孩子们。() 6、骆驼是沙漠之舟。() 7、兴安岭多会打扮自己呀:青衫作伴,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8、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9、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10、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 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11、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12、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 13、你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14、森林里的害虫大量繁殖,成群地向树木进攻,吃树叶,咬树根,钻树心。() 15、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1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7、太阳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 18、桂子花开,十里飘香。() 19、他在呼唤什么?在呼唤和平。() 20、桂林的山,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常用修辞手法大全

常用修辞手法大全 1、比喻 依据联想和想象,抓住本质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种事物来描写所要表现的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叫比喻。在文学作品中,比喻可以形传神;在政论文中,可使道理浅显易明。比喻是一种运用最为广泛的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1)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荷花》 (2)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长城。《观潮》 (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 2、比拟 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把此物当作彼物来说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比拟可以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比拟可以寓情于物,借物抒情。 (1)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金色的草地》 (2)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桥》 (3)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唱歌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小桥流水人家》 (4)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5)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3、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本来的名称,而借用和该人或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去代替的一种修辞方法。借代可使语言形象鲜明,变化说法,避免语言直白,还可使语言简练、含蓄。 (1)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十里长街送总理》 (2)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大蝴蝶,橘红色的身子布满墨绿色的斑纹,呼扇着翅膀缓缓上升。《放风筝》 (3)他开始教化“星期五”。“星期五”很快成为他的好帮手。《鲁滨孙飘流记》4、夸张 用远远超过客观现实的说法来渲染强调事物的某一特点的修辞方法。夸张既可以对事物夸大升级,也可对事物缩小降级。夸张可以渲染气氛,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语势,加强幽默感。 (1)那当然,“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可爱的草塘》 (2)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趵突泉》 (3)女人的又矮又瘦,身子很单薄,简直一阵风能把她吹倒似的。《古井》(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5)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6)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 ※5、拈连

高级英语(1)修辞格汇总

一、词语修辞格 (1)simile 明喻 ①...a memory that seemed phonographic ②“Mama,” Wangero said sweet as a bird .“can I have these old quilts?” ③Most American remember M. T. as the father of... ④Hair is all over his head a foot long and hanging from his chin like a kinky mule tail. ⑤Impressed with her they worshiped the well-turned phrase, the cute shape, the scalding humor that erupted like bubbles in lye. ⑥My skin is like an uncooked barley pancake. ⑦She gasped like a bee had stung her. (2)metaphor 暗喻 ①It is a vast, sombre cavern of a room,… ②Little donkeys with harmoniously tinkling bells thread their way among the throngs of people entering and leaving the bazaar. ③The dye-market, the pottery market and the carpenters’ market lie elsewhere in the maze of vaulted streets which honeycomb the bazaar. A ④the last this intermezzo came to an end… ⑤…showing just enough of her thin body enveloped in pink skirt and red blouse… ⑥After I tripped over it two or three times he told me … ⑦Mark Twain --- Mirror of America ⑧saw clearly ahead a black wall of night... ⑨main artery of transportation in the young nation's heart ⑩All would resurface in his books...that he soaked up... ?When railroads began drying up the demand... ?...the epidemic of gold and silver fever... ?Twain began digging his way to regional fame...

人教版初中语文字词大全

七上语文字词 第一单元 1、痴想隐秘铁青凝成诱惑喧腾一瞬间 7个2、训诫耸立迂回凝视啜泣纳罕瘦骨嶙峋 心惊肉跳头晕目眩小心翼翼闷热颤抖 12个 3、零落断续收敛宽恕卑微一丝不苟回旋 短暂聒噪脆弱砂粒身躯 12个 4、终极迸溅繁密伫立凝望伶仃稀零 忍俊不禁仙露琼浆蜂围蝶阵盘虬卧龙绽开 酒酿沉淀穗藤萝瀑布依傍花舱 挑逗笼罩 21个 第二单元 6、饥寒离乱缀连远行倔强洗濯玷污 怨恨扒窃诅咒浓阴海天相吻浪子回头 碌碌终生绝处逢生可望不可即寂寥船舶脊梁

装载功勋蜕变 22个 7、贪婪堕落点缀冉冉苦熬雏形丰硕 稀疏累累低回沉甸甸眼巴巴繁弦急管 红灯绿酒玲珑剔透具体而微多姿多彩不可磨灭回味无穷烟囱牙龈污浊霎时间给予 仍然行道树孵姊妹 28个8、慧心嬉戏风韵闲适禀告厄运行乞 正色落难归属流落无忧无虑心旷神怡 阴晴圆缺举世无双心痛如割险象迭生得失之患多愁善感天灾人祸突如其来异国他乡地窖 泯灭抢劫慷慨拐杖折磨撤销 29个 9、执著鞭策盛名报酬奢望蹂躏呵责 懊恼沉醉迷醉猝然长逝问心无愧天赋 简陋纯粹获益匪浅魅力坚韧不拔粗糙 19个第三单元 11、朗润酝酿卖弄宛转嘹亮黄晕烘托

静默舒活欣欣然繁花嫩叶呼朋引伴 抖擞精神花枝招展发酵披蓑戴笠眨眼 应和 19个 12、镶响晴温晴安适肌肤秀气绿萍 水藻贮蓄澄清空灵水墨画蓝汪汪 发髻害羞宽敞伦敦济南着落狭窄 20个13、黛色灵秀贮满终极匍匐融融澹澹 芊芊细草细滋慢长轻飞曼舞春华秋实急促 春花秋月闲情逸致主宰磅礴迸发潜伏 沸腾 19个14、丁丁幽谷肥硕栖息归泊寥阔枯涸 清洌梦寐鳊鱼乌桕 11个 第四单元 16、奇幻远古骸骨乌有潜行裹藏葱茏

各种修辞及其介绍

1移用“词语移用”是把惯用以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用以说明或形容乙事物,从在而创造一种巧妙的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的修辞手法。 如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威尼斯》一文中“这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一句中“节奏”本来是音乐术语,是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现象,这里却用它来形容建筑物色彩的浓淡明暗和位臵的高低错落的情况。又如“建筑也是新式,简洁而不罗嗦,痛快之至”一句中“简洁而不罗嗦”本来是用来形容或评论说话、写文章直截了当,爽快直率的,这里以形容建筑物造型的简洁,外部装饰少的特点 2通感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收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举例子来说吧:欣赏建筑的重复与变化的样式会联想到音乐的重复与变化的节奏;闻到酸的东西会联想到尖锐的物体;听到飘渺轻柔的音乐会联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纱子。最典型的例子就如楼上所举的(朱自清《荷塘月色》):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此文中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3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4比拟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比拟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运用这种辞格能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的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诗歌、小说、散文、寓言、童话等经常使用比拟的辞格。 比拟可以分为拟人、拟物两类。 1、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使之人格化,使物具有人性、人情。 2、拟物。拟物有时是把人当作物来写,有时是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运用举例#(精选.)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运用举例 深圳市布吉中学王泽中 (请大家一定妥善保管,今后不再重复印发,初三也同样有用)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辨析、运用的修辞格(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反问等八种,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当然,教材中还出现的修辞格有借代、引用、反语等。这里,我现在给大家讲解并一一举例。 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词。(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则没有。) A、明喻,特点:甲像乙,常见比喻词: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例句:A1、晓明跑得如离弦的箭。 A2、幸福像花儿一样。 A3、这初秋之夜如一袭藕花色的纱衫,飘起淡淡的哀愁。 A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句把“白雪”比作“梨花”。 A5、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A6、日岀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A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A8、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B、暗喻,特点:甲是乙,暗喻没有比喻词,比喻词有:是、成为等。例句: B1、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B2、孩子是祖国的花朵。 B3、美感的记忆,是人生最可珍的产业,认识美的本能是上帝给我们进天堂的一把秘钥。 B4、玩累了的女儿就是贪睡的小猫,习惯性地躺在了外面的小床上。 C、借喻,特点:甲代乙,不出现主体,无比喻词出现。例句: C1、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C2、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老舍《济南的冬天》) C3、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本体是巨浪喻体是翡翠,这句话还用了拟人) C4、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以“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距离。 C5、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欧仁·鲍狄埃《国际歌》)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C、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朱自清)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分三种: (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例句: A、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D、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夸张) E、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缩小夸张: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例句: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例句: 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例句: A、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B、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C、春天用母亲般温暖的怀抱把世间万物叫醒;春天用父亲般的大手扶持着万物生长;春天用少女般的笑脸让世人感受美丽;春天用儿童般的天真让我们感受心灵的呼唤。 D、为了我的爸爸,为了我的妈妈,为了我的亲人,我一等要好好学习。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如: 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只对偶,不对仗。) C、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既对偶,又对仗。) 对偶的种类: 第一,正对:从事物的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在内容上相互补充。上句和下句在意思上相似、相近、或相补或相衬的对偶叫做正对。例如: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第二,反对:上下文的意义相反或者相对。例如: 满招损,谦受益。 革命家赤胆忠心,虽死犹生;野心家祸国殃民,生不如死。 第三,串对:上下文意思上相关联(承接、连贯、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这叫做串对。例如: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对偶从形式上可分为两种。 第一,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例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