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真菌感染的防治
- 格式:ppt
- 大小:4.70 MB
- 文档页数:112
真菌感染应对措施真菌感染,尤其是深度全身性的真菌感染,很难诊断,在临床上跟细菌感染不容易区分。
专家说,对于危重病人的真菌感染不要等到完全确诊后再进行治疗,现实中有些病人一直到死都确诊不了,等到做尸检时才发现是真菌感染。
在临床上只要怀疑是真菌感染,就要及时使用抗真菌药物。
首选福康唑,虽然它抗真菌效果不是最好,但在广谱的抗真菌药中,它的毒性比较小:若怀疑曲霉菌感染,宜用伊曲康唑。
抗真菌的二线药物是两性霉素B,尽管它有很大的毒性,但目前还是一种作用很强的药物,并没有被淘汰,可以跟其它药物联合使用、减少剂量或者用一些减毒的剂型以避免其不足之处。
很多外科医生在临床上感到困难的是,用了抗真菌药,原来抗细菌药物是撤除还是保留?专家说,临床研究证明70%-80%真菌感染的病人。
同时还有细菌感染。
所以,用抗真菌药的时候,最好不要把抗细菌药物一下撤掉.应等抗真菌药用过三天,如果有效果,再逐步减少抗细菌药物。
临床证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抗细菌的药最后还是不能完全撤除。
一、真菌感染的发病概况近20余年来,深部真菌感染呈持续增多趋势。
1980~1990年,美国医院获得性深部真菌感染率由2‰增加至3.8‰,念珠菌血症增加5倍。
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的一系列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为178.3例/百万人-年,念珠菌病发病率为72.8例/百万人-年,隐球菌病为65.5例/百万人-年,曲霉病为12.4例/百万人-年,球孢子菌病为15.3例/百万人-年,组织胞浆菌病为7.1例/百万人-年。
深部真菌感染预后差,病死率高,例如侵袭性念珠菌病的病死率为10%~49%,侵袭性曲霉病可高达62%~85%。
二、易导致真菌感染的临床情况及特点易导致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情况有:①艾滋病;②中性粒细胞缺乏或减少症;③接受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接受T细胞免疫抑制剂的治疗,先天性重度免疫缺陷;④恶性肿瘤、糖尿病、尿毒症等慢性消耗性疾病,大面积烧伤;⑤接受广谱抗菌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毒药物、免疫抑制剂治疗、放射治疗;⑥留置静脉导管、导尿管、脑室引流管,心血管手术操作等(见下图)。
一例泊沙康唑致环孢素血药浓度过高的病例分析泊沙康唑属于三唑类抗真菌药,作为新一代三唑类抗真菌药物,泊沙康唑的抗菌谱既包含常见的念珠菌、隐球菌和曲霉,也包含毛霉、球孢子菌等罕见真菌。
与棘白菌素和其他三唑类药物相比,泊沙康唑抗菌谱更广,抗菌活性较强,耐受性好,在侵袭性真菌病(IFD)的预防和治疗领域适用范围广泛,中国专家共识[1]及美国感染病学会[2]均推荐泊沙康唑作为急性白血病初次诱导或挽救化疗患者、伴有严重粒细胞缺乏等高危因素的患者进行预防治疗的首选药物。
泊沙康唑作为CYP3A4强抑制剂,易与其他通过该酶代谢的药物产生相互作用,因此在合并用药中,要密切监测血药浓度并及时调整剂量,注意避免可能的不良反应。
环孢素是临床常用的一种钙调素类免疫抑制剂,常用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术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预防,其合理应用是影响移植物存活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该药治疗指数窄,个体差异较大,治疗作用和毒性作用与血药浓度密切相关,需常规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影响环孢素血药浓度的因素较多,其中药物相互作用是引起环孢素血药浓度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1. 临床资料患者马某,男,24岁,身高170cm,体重43.0kg,以“间断咳嗽、胸闷一年半余,加重2月余”为主诉入院。
患者于1年半余前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术后出现咳嗽、咳痰,活动后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给予吸入布地格福改善通气功能,同时继续给子泼尼松片、环孢素抗排异、芦可替尼抗肿瘤、阿昔洛韦、克拉霉素片、磺胺预防感染等治疗。
后患者间断发热、咳嗽、胸闷症状加重,多次住院。
2023年2月23日以“肺部感染”收入院,入院后查胸部CT示:双肺弥漫轻度支扩伴双肺炎症,较2022-10-09片稍进展,血常规、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肝功能、肾功能等未见异常。
患者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HSCT后,肺部GVHD,长期口服“环孢素”抗排异,“泊沙康唑混悬液”预防真菌感染,吸入“布地格福”舒张支气管及其他口服药物辅助治疗。
最新: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防治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11o-HSCT)是治疗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主要方法,a11o-HSCT数量在全球范围内逐年增长。
中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中度流行地区,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一般人群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为5%~6%。
2017年至2023年,乙型肝炎在我国的年发病率为1%左右。
HBsAg阳性或既往感染HBV的患者在接受强免疫抑制治疗、化疗、单克隆抗体靶向治疗(尤其是抗CD20单克隆抗体)时存在HBV再激活的风险。
而接受a11o-HSCT治疗的血液病患者HBV再激活发生风险较其他患者更高。
目前国内仍缺乏a11o-HSCT后防治HBV再激活的规范化临床共识或标准。
为此,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干细胞应用学组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讨论,在回顾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就血液病患者a11。
-HSCT后防治HBV再激活达成共识,旨在为血液科、造血干细胞移植亚专科及相关医师提供临床指导。
一.定义和流行病学慢性HBV感染:HBsAg(或)HBV-DNA阳性6个月以上。
既往HBV感染:HBSAg阴性且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阳性。
隐匿性HBV感染(OBI):肝脏/外周血中存在HBV-DNA而HBsAg阴性。
根据HBsAb/HBcAb的状况可分为血清阳性OB1(HBSAb/HBcAb阳性)和血清阴性OBI(所有血清学指标均阴性)。
HBV再激活:慢性HBV感染或既往HBV感染患者在a11o-HSCT后出现HBV再次复制,HBV-DNA水平与基线相比显著上升或HBsAg由阴性转为阳性。
HBV再激活的风险依据患者的HBV血清学状况而不同。
HBsAg阳性患者接受a11o-HSCT具有较高的HBV再激活风险。
在未接受预防性抗病毒治疗的HBsAg阳性患者中,移植后HBV再激活的发生率高达45%~81%°在未接受预防性抗病毒治疗的既往HBV感染患者中,移植后HBV再激活的发生率为4.3%~40.8%.HBV还可通过HBsAg阳性供者的造血干细胞传输给a11o-HScT受者。
血液病房、移植病房医院感染控制制度引言概述: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中接受诊断、治疗、护理或者康复过程中,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新发或者加重的感染。
对于血液病房和移植病房这样的特殊病房,医院感染控制制度尤其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血液病房、移植病房医院感染控制制度的五个部份,包括感染预防、环境清洁、个人防护、手卫生和医疗废物处理。
一、感染预防:1.1 定期开展感染监测:对于血液病房和移植病房的患者,应定期进行感染监测,包括血液培养、痰液培养、尿液培养等,及时发现感染病例。
1.2 制定感染控制方案:根据感染监测结果,制定相应的感染控制方案,包括使用抗生素的规范、手术操作规范等,确保患者的安全。
1.3 高危患者的隔离措施:对于血液病房和移植病房的高危患者,应采取隔离措施,包括单间隔离、呼吸道隔离等,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二、环境清洁:2.1 定期消毒:对于血液病房、移植病房的环境,应定期进行消毒,包括地面、墙壁、床单、手术器械等,以杀灭病原体。
2.2 空气净化:使用空气净化设备,对病房内的空气进行过滤和净化,减少空气传播的感染风险。
2.3 废物处理:对于感染性废物,应按照规定进行分类、包装和处理,确保不会对环境和他人造成污染和感染的风险。
三、个人防护:3.1 医护人员培训:对血液病房、移植病房的医护人员进行感染控制培训,包括个人防护知识、手卫生等,提高他们的防护意识和操作技能。
3.2 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医护人员在病房工作时,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手套、防护服等,减少感染的风险。
3.3 定期体检和疫苗接种:医护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体检,确保自身的健康状况,同时按照规定接种相应的疫苗,减少感染的可能性。
四、手卫生:4.1 规范手卫生操作:医护人员应按照规范的手卫生操作,包括正确洗手、使用合适的洗手液和消毒剂等,减少手部病原体的传播。
4.2 定期培训和考核:医护人员应定期接受手卫生培训,并进行考核,以确保他们掌握正确的手卫生操作方法。
造血干细胞移植并发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皮肤护理的最佳证据总结造血干细胞移植并发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皮肤护理的最佳证据总结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已成为治疗各种血液系统疾病的重要方法。
然而,HSCT后可能会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其中皮肤损害是最常见的表现之一。
因此,提供科学、全面的皮肤护理对于GVHD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总结目前关于HSCT并发GVHD患者皮肤护理的最佳证据,以指导临床实践。
首先,对于GVHD患者,保持皮肤的干燥和清洁是非常重要的。
每天进行温水洗澡,并使用温和的无香料肥皂或清洁剂,可以有效减少皮肤感染的风险。
洗后应轻轻拍干皮肤,避免摩擦和搓揉,以避免损伤皮肤。
其次,保持皮肤的充分滋润也是关键。
HSCT患者常常出现皮肤干燥、瘙痒等症状,因此选择合适的保湿剂是非常重要的。
最好选择含有天然保湿成分,如甘油、尿囊素和植物提取物的产品,并避免使用含酒精或香料的产品。
均匀涂抹在整个身体上,并在每次洗澡后及时补充。
此外,及时治疗和预防皮肤感染也是不可忽视的。
HSCT患者因免疫功能低下而易感染,而皮肤感染容易恶化为更严重的问题。
因此,每日检查皮肤是否有红肿、渗出等异常症状,并及时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如用抗菌药物或局部抗菌剂进行治疗。
此外,应注意避免过度曝光于阳光中。
GVHD患者皮肤对阳光的反应性可能增强,容易出现晒斑、晒伤等问题。
因此,在户外活动时,建议使用高效的防晒霜,并避免日照时间过长。
最后,合理的营养摄入也对皮肤的健康至关重要。
HSCT患者常常因胃肠道炎症和食欲不振而导致营养不良。
适当饮食和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可以增强皮肤的健康和抵抗力。
建议食用富含维生素C、E和锌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和坚果。
综上所述,对于HSCT并发GVHD患者,科学、全面的皮肤护理是至关重要的。
保持皮肤的干燥和清洁,保持充分的滋润,及时治疗和预防皮肤感染,避免过度曝光于阳光中,合理的营养摄入是最佳证据下的皮肤护理建议。
基础知识篇一、造血干细胞的概念造血干细胞是血细胞的种子,同时也是造血系统的祖先,它具有向各种髓细胞和淋巴.细胞发育分化的潜能,又具有自我更新,维持其数量不变的功能,又能分化成各个系列的造血祖细胞,后者再不断分化成熟。
体内所有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都由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
造血干细胞生长和破坏是保持平衡的,不会因为献血或捐献造血干细胞而破坏造血功能。
造血干细胞不仅存在于骨髓中,还存在于脐带血及胚胎肝等组织器官中。
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造血干细胞是以卵黄囊全能间叶细胞分化而来的最原始造血细胞。
胚胎发育至3~5个月时肝脏和脾脏中含有大量的造血干细胞。
脐血中也含有丰富的造血干细胞,其更原始,且免疫原性弱。
成人时造血干细胞主要分布在骨髓中,使用细胞刺激因子后造血干细胞会大量的释放到外周血中。
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概念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经大剂量放疗、化疗或其他免疫抑制剂预处理,清除受体体内的肿瘤细胞、异常克隆细胞,阻断发病机制,然后把自体或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给受体,使受体重建正常造血和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手段。
三、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适应症1)肿瘤性疾病: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乳腺癌、肺癌、卵巢癌和其他实体瘤等。
2)非肿瘤性疾病: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纤维化、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海洋性贫血及镰形细胞性贫血、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
四、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疗效和时机在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在第一次完全缓解期中行造血干细胞移植,5年生存率可达70%,而复发再次缓解后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5年生存率仅有30%左右。
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现在认为开始应以化疗为主,这时行造血干细胞移植5年生存率和化疗没有显著差别。
第一次完全缓解时是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最佳时期。
对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来说。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唯一治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