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例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感染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综述白血病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病例荟萃分析陈 博, 杨 威关键词: 巨细胞病毒; 造血干细胞移植; 荟萃分析中图分类号:R 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 7708(2011)03 0237 04Cyto megalovirus i nfecti ons after he m otopoietic ste m cell transplantation i n l eu ke m i a patients :a m eta analysis of clinical casesC HE N Bo ,Y ANG W ei . (D e p art m ent of H e ma tology,Shengjing Affiliated H os p ital of China M ed ical Universit y ,Shenyang 110022,China)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血液内科,沈阳 110022。
作者简介:陈博(1985 ),女,硕士在读,主要从事白血病诊断与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通信作者:杨威,E m ai:l yangw @sj hosp i ta.l org 。
造血干细胞移植(hc m atopo ietie ste m ce ll trans plantati o n ,H SCT )是目前根治白血病的有效方法,但是移植后并发症是患者主要死因,巨细胞病毒(C MV)感染是最常见的并发症,病死率较高。
影响发生率的易感因素包括异基因移植尤其是半相合、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 ,GVHD )尤其是急性GVHD 、化疗次数、去T 细胞移植、强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供受者移植前C MV I gG 阳性移植、移植时身体状态欠佳者移植、女性供者、预防GVHD 的预处理、高剂量TB I 等。
国内的诊断标准多以C MV 抗原血症(C MVpp 65)阳性,血清学显示C MV I gG 、I g M 均(+),组织和体液分离出病毒,C MV DNA 检测阳性,C MV I gG 效价高于正常4倍以上等,这也是国际公认的检测HC MV 活动性感染的标准方法。
与造血干细胞移植有关的感染Raymond Liang香港玛丽医院血液和肿瘤科引言感染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致病和致死的常见原因。
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先前的感染、异体对抗自体移植、未配对或配错的移植、病情的严重程度、移植物对抗宿主疾病和及其的治疗、中心置管的使用、黏膜炎等等。
在这篇文章,我想强调4种感染:乙肝、BK病毒、非结核分枝杆菌和真菌。
乙肝病毒感染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是一种在亚洲许多地方流行的疾病。
例如,在香港,至少有10%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接受者是表面抗原(HBsAg)阳性和核心抗体阳性(HBcAb)。
人们普遍认同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强烈的免疫抑制一般会导致HBV的反应。
这可能导致严重的肝衰竭,和非常高的死亡率。
强烈的免疫抑制增加了肝脏的病毒负荷。
一旦患者的免疫功能恢复,对病毒负载细胞的免疫性破坏将会导致严重的肝脏损伤。
因此HBV反应通常在移植后几个月发生。
现在推荐对所有的接受造血干细胞(HSC)移植的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患者尽早进行提前的抗病毒治疗。
血清HBV水平是一个筛选患者和诊断病毒反应的好办法。
拉米夫定是常用药物,并且非常有效。
最佳的抗病毒疗程还不确定,但是该药应该在所有免疫抑制终止之后继续使用至少3个月。
对于移植患者也有推荐长达一年的疗程。
移植前的高HVB-DNA水平是一个高危因素。
然而拉米夫定仍然有接近10%的治疗失败率。
这一般与耐药性的发展(YMDD突变)和治疗时间超过1年有关。
人们期待新一代抗HBV药物会更加有效。
这些药物被推荐早期使用,但是临床资料仍然缺乏。
阿德福韦耐药性低,且对于对拉米夫定的耐药的HBV是有效的。
恩替卡韦,替比夫定,替诺福韦都比拉米夫定更有效。
然而,替比夫定也有一个相对较高的耐药的发生率。
对于对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耐药的HVB,替比夫定和恩替卡韦的药效也降低了。
另一方面,替诺福韦对于刚刚开始治疗和已经接受治疗的患者都有较高的疗效。
HBV反应也可能发生在表面抗原阴性,但是表面抗体/核心抗体(HBaAb/HBcAb)阳性的患者中。
干细胞植入感染医治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患者感染的临床表现常不同于免疫功能正常人群,往往起病急剧、发展迅速、病死率高,是移植后死亡的主要原因[1]。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感染一般分为造血重建前期(移植前至3周内)、造血重建后近期(3周至100d)和造血重建后远期(100d后)3个阶段,不同阶段的感染特点不同[2],抗感染治疗应有针对性。
本文主要分析造血重建后近期和远期阶段感染的经验性治疗和转归。
我们以抗感染药物更换调整为节点,进而对每个节段的抗感染治疗特点及影响疗效的因素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选择2007年11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感染患者。
纳入标准:(1)allo-HSCT植活后;2)确证髓系植入;(3)患者具有发热等系统感染症状;(4)正规抗感染治疗≥3d。
具有下列任意1项者,即剔除:(1)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者;(2)植入失败者;(3)仅为皮肤、软组织、口腔等局部感染者;(4)抗感染<3d;(5)治疗开始时病原学诊断已明确者。
共105例入选。
其中男33例,女72例。
年龄11~62岁,中位年龄30岁。
感染发生在移植后1~47个月,中位时间9个月。
105例患者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4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38例(M1型3例,M2型19例,M3型1例,M4型5例,M5型6例,M6型3例,M7型2例)。
急性杂合性白血病1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17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3例,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
亲属间HLA单倍型相合移植54例,同胞全合移植48例,非血缘移植3例。
感染发生时,合并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者6例,均为Ⅰ~Ⅱ度;合并慢性GVHD者53例(局限型21例,广泛型32例);无GVHD者46例。
感染发生时未使用任何免疫抑制剂(包括他克莫司、环孢素A、皮质醇激素、吗替麦考酚酯、硫唑嘌呤等)者39例,使用1种免疫抑制剂者39例,2种者22例,3种或以上者5例。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病毒感染的诊断与治疗【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病毒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viral diseases in recipients of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刘启发综述Lin and Liu,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2013, 6:94 流行病学由于多数病毒感染没有临床症状或只有亚临床表现以及流行病学的改变、诊断方法的不同,HSCT患者的病毒感染发生率存在较大差异。
目前尚未有大宗病例的流行病学报道病毒感染在HSCT患者中的发生率。
有限的资料显示,社区获得性病毒感染以呼吸道和肠道病毒感染为主,其中最主要的是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副流感病毒(PIV),其次为流感病毒和人类变性肺病毒(HMPV)。
在疱疹病毒家族中,单纯疱疹病毒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以及巨细胞病毒随着有效预防已明显减少。
人类疱疹病毒-6(HHV-6)在异基因HSCT患者中有所增加。
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异基因HSCT患者的病毒感染多数是机会性的,与免疫状态紧密相关。
因此影响植入和免疫重建的因素都会引起病毒感染。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较骨髓或脐带血移植的病毒感染发生少,就是因为有更好的造血和免疫重建。
HLA不合的抑制由于更强的预防GVHD措施的应用如ATG,导致免疫重建延迟,从而增加了病毒感染的风险。
GVHD也可以延迟免疫重建,因而也是独立的危险因素。
其他因素包括移植前供受者血清学状态、受者年龄也会影响病毒感染的发生。
如CMV抗体阴性的受者接受CMV抗体阳性供者的干细胞会增加感染风险,儿童也是社区获得性呼吸道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
诊断策略免疫低下患者的病毒性疾病诊断需基于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EVI1基因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特点与预后分析李娟;谢静;李和兰;石培民;孙爱宁【摘要】目的探讨EVI1基因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特点、预后并与EVI1基因阴性AML患者进行比较.方法观察309例AML病例,分析EVI1基因阳性AML患者的临床特征、细胞形态学、融合基因、早期死亡(ED)、CR率、总体生存率(OS)、无复发生存率(RFS)、造血干细胞移植效果等,并与EVI1基因阴性AML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EVI1基因阳性AML患者白细胞数显著增高(P<0.05),FAB分型中M4/M5比例偏高(P<0.05).EVI1阳性患者的染色体核型主要为预后较差的11q23(MLL基因阳性)、inv(3)/t(3;3)、-7等重现性染色体异常,而一些预后较好的核型如t(15;17)、t(8;21)、inv(16)发生率较低.EVI1基因阳性AML 患者CR率明显低于EVI1基因阴性者(54.3%:74.1%)(P<0.05).allo-HSCT可明显提高EVI1基因阳性AML患者OS (P <0.05).结论 EVI1基因阳性AML白细胞数高,生存期短,化疗效果差,预后不良.【期刊名称】《实用临床医药杂志》【年(卷),期】2016(020)009【总页数】5页(P32-36)【关键词】EVI1基因;急性髓系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作者】李娟;谢静;李和兰;石培民;孙爱宁【作者单位】扬州大学附属泰兴市人民医院血液科,江苏泰兴,225400;扬州大学附属泰兴市人民医院血液科,江苏泰兴,225400;扬州大学附属泰兴市人民医院血液科,江苏泰兴,225400;扬州大学附属泰兴市人民医院血液科,江苏泰兴,225400;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江苏省血液研究所卫生部血栓与止血重点实验室,江苏苏州,21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7亲嗜性病毒整合位点1(EVIl)基因定位于人类染色体3q26,编码一个相对分子质量 14.5 万道尔顿的锌指蛋白转录因子,此转录因子是一个位点特异的 DNA 结合蛋白,定位于核,参与 RNA 的转录调节。
doi :10.3969/j. issn. 1002 - 7386.2017.17.047 •护理研究•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感染发生的因素分析与对症护理车红周芹【摘要】目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感染发生的因素分析,同时研究对症护理干预临床效果。
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2年2月至2016年2月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患者98例,分析所有患者感染发生部位、发生因素及类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抗感染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给予对症抗感染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
结果患者术后口腔黏膜感染发生率为56. 12%,是术后感染发生率最高的部位,其次是呼吸系统感染、带状疱疹;观察组感染治疗总有效率为89.79%,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1.43%,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X2=7.90,P=0.00),观察组患者术后造血重建成功率为91.84%,对照组患者术后造血重建成功率为77.55%,2组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x2=6.75,P=0. 01),观察组患者术后发生感染相关死亡率为0,对照组术后发生感染相关死亡率为8.16%,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x2=3.86,P=0.04)。
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感染主要以呼吸系统、口腔黏膜及带状疱疹为主,同时感染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真菌感染发生率较高,同时患者通过对症护理干预,能明显提高患者感染治疗疗效,提高移植术成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感染;发生因素分析;对症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 -7386(2017)17-2712-03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各种 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有效甚至治愈的方法[1],主要用于 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白血病及重型p珠 蛋白生成障碍贫血等严重血液系统疾病,同时也是部 分实体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患者在接受造血干细胞移 植后,由于患者体内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存在,移 植物中大量T淋巴细胞对患者免疫系统刺激,造成患 者体内抗原免疫反应加强,导致抗原对患者体内靶细 胞进行细胞毒性攻击[2]。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感染风险《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感染风险》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目前治疗恶性血液病和造血系统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尽管HSCT可以有效恢复被破坏的造血功能,但患者在移植后容易发生感染,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目前国内外对于移植后感染的研究尚不完善,缺乏统一的诊治标准与规范。
因此,对于移植后感染的风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二、研究内容与方案1. 风险因素分析利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收集连续性HSCT患者的临床资料,建立风险分层模型,分析各类因素与感染风险的相关性。
2. 病原体分布与感染源分析导致移植后感染的病原体多种多样,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分析不同感染源的病原体分布情况,寻找共同感染源与病原体的关联规律。
3. 早期感染诊断与预警通过建立敏感、特异的早期感染指标和模型,提高早期感染的诊断敏感性和准确性。
并结合机器学习算法,构建移植后感染的早期预警系统,提升移植术后感染拦截和干预的效果。
4. 定制化治疗策略根据患者个体化的感染风险和病原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重点研究抗感染药物的选择与应用,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治疗相关的毒副作用。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1. 研究对象纳入符合HSCT适应症的患者,根据移植来源和供受者关系进行分组。
2. 数据收集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移植术前准备、移植过程及移植后感染等相关资料。
3. 风险因素分析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移植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风险模型。
4. 感染源与病原体分析对感染患者进行微生物学检查,分离培养病原体,对病原体进行特异性PCR检测和16S rRNA测序,以获得感染源与病原体的信息。
5. 早期感染诊断与预警收集患者的临床指标,如体温、炎症指标、炎症因子等常规检查结果。
利用ROC曲线分析法,筛选最佳的早期感染指标。
并将感染指标与机器学习算法结合,建立移植后感染的早期预警模型。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医院内感染的特点分析及预防对策
张娜;陆霞
【期刊名称】《护理管理杂志》
【年(卷),期】2007(007)007
【摘要】目的探讨患者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医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特点及预防护理对策.方法对2005年9月~2006年9月在我院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31例患者的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1例患者中,有29例发生医院内感染,发生率为93.55%.首次感染发生时间为移植后(8.36±2.48)d,再次感染发生时间为移植后(43.15±18 77)d.病原体主要为巨细胞病毒表皮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等.主要感染部位为口腔、消化道、肺部.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应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密切观察感染征象.
【总页数】2页(P58-59)
【作者】张娜;陆霞
【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移植中心血液科,北京,100091;解放军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移植中心血液科,北京,10009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31.3
【相关文献】
1.太仓市医院内感染580例分析及预防对策 [J], 邱家德
2.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颈静脉导管脱出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J], 毕玉兰;邓淑冰;
罗文君;朱丽贞;吴鲜花
3.神经系统疾病住院患儿医院内感染调查分析及预防对策 [J], 姚建军;郦凡
4.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肝静脉闭塞病高危因素及预防对策分析 [J], 韩利杰;马红霞;董秀娟;赵晓武
5.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胰腺相关指标异常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影响因素分析 [J], 王惊华;曾高淳;张维娅;翁建宇;凌伟;罗成伟;曾祥佑;吴穗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造血干细胞移植并发早期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瞿桂红;徐星萍
【期刊名称】《解放军护理杂志》
【年(卷),期】2006(023)005
【摘要】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早期感染是非常多见的移植后并发症,因此,早期感染的防治也是移植成功的重要因素.本文综述了防治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期感染的护理措施.
【总页数】2页(P74-75)
【作者】瞿桂红;徐星萍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特需血液科,上海,20002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特需血液科,上海,2000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5
【相关文献】
1.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性腹泻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J], 蒋和玲
2.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粒细胞缺乏期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分析及护理方法总结 [J], 窦凌松;杜振兰;柳林红;张鹏
3.Ⅲ级上肢淋巴水肿皮肤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J], 张丽娟;刘凤;罗庆华;李月;林晓虹;唐海林;覃惠英
4.无痛胃肠镜检查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J], 李亚杰
5.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并发癫痫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J], 冷亚美;吕春蓉;张川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感染相关死亡的分析林韧;马庆辉;孙竞;毛玉景;赵梦霞;刘启发;周红升;黄芬;宋晓玲;李含【期刊名称】《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32)009【摘要】目的探讨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患者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感染相关死亡(IRM)的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27例接受allo-HSCT的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感染相关死亡情况并分析危险因素.结果观察期内67例死亡.5年总生存率为(35.2±5.3)%,无病生存率为(30.8±5.6)%.28.3%(36/127)患者发生感染相关死亡.Ⅱ~Ⅳ°aGVHD (P=0.049,OR=3.017)和移植后IFI(P=0.032,OR=3.223)是IRM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感染作为移植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相对于标危患者,在难治复发患者中占更高的比例.更多的关注严重GVHD 后感染的预防和治疗力度是目前减少IRM的主要措施.%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infection-related mortality (IRM) after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relapse acute leukemia. Methods We conducted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127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relapse acute leukemia and investigated the incidence, causes and risk factors of IRM. Results Sixty-seven of the patients died after the transplantation. The 5-year overall survival and disease-free survival was (35.2±.3)% and (30.8±.6)% among these patients, respectively. IRM occurred in 28.3% (36/127) of the patients. 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grade II-IV acut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s (aGVDH, P=0.049,OR=3.017) and post-transplant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 (P=0.032,OR=3.223)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of IRM. Conclusion As a common cause of transplant-related mortality, IRM is more frequent in cases of refractory/relapse acute leukemia than in cases with a standard risk profile, and effective prophylaxis and treatment of severe GVHD remain currently the primary measures for reducing post-transplant IRM.【总页数】4页(P1377-1380)【作者】林韧;马庆辉;孙竞;毛玉景;赵梦霞;刘启发;周红升;黄芬;宋晓玲;李含【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广东广州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广东广州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广东广州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广东广州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广东广州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广东广州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广东广州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广东广州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广东广州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广东广州5105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57【相关文献】1.西黄丸联合白细胞介素-2治疗难治性白血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1例 [J], 王茂生;段连凤;孙长勇;周振环2.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的价值评价 [J], 吴梦;朱军3.EBV-CTL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难治性EB病毒感染的分析 [J], 缪晓娟;李业成;易海;苏毅;杨慧;孙浩平;付利;范方毅;王译;何光翠;赖思含;侯严堂4.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并脾切除后复发1例报道 [J], 李海燕;何明生;5.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并脾切除后复发1例报道 [J], 李海燕;何明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61例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感染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白血病患者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感染率、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情况。
方法统计161例白血病患者感染发生率、感染类型、病原菌分布的特点,结合白血病类型、移植方式等分析影响移植后感染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
结果161例中出现感染142例(88.20%),其中非重度57.04%(81/142),重度感染42.96%(61/142);感染死亡15.49%(22/142)。
肺部感染居首,占25.32%,其他次之。
移植时疾病状态、移植后中性粒细胞(ANC)和血小板(PLT)植活时间、有无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及其程度与移植后感染率和严重程度有关(P<0.05),与其他因素无关(P>0.05)。
结论HSCT后感染发生率较高,以肺部感染为主,革兰阴性菌居首位。
移植时疾病状态、移植后ANC和PLT植活时间及GVHD有无及其程度与移植后感染率和感染程度有关。
关键词感染;造血干细胞移植;白血病
随着HSCT技术日趋成熟,疗效明显提高,但感染仍是HSCT后主要并发症及致死原因之一。
特别是重症感染,成为影响移植疗效的主要问题[1]。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收集本院血液科2004年1月~2013年10月接受的161例HSCT白血病患者资料,其中男114例,女47例。
除4例自体外周血HSCT 外,血缘供者114例;非血缘供者43例。
疾病种类:急性髓系白血病6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39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53例,急性双表型白血病3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5例,淋巴肉瘤白血病1例。
移植方式:异基因外周血HSCT 155例,自体外周血HSCT 4例,同基因外周血HSCT 1例,脐血移植1例。
1. 2 方法
1. 2. 1 预处理方案全相合移植采用白消安(马利兰)+环磷酰胺或全身放疗+环磷酰胺。
半相合移植采用阿糖胞苷+环磷酰胺+马利兰+司莫司汀或全身照射(TBI)+阿糖胞苷+环磷酰胺+司莫司汀。
自体HSCT采用卡氮芥+足叶乙苷+阿糖胞苷+马法兰。
脐血干细胞移植采用环磷酰胺+进口抗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
1. 2. 2 GVHD防治全相合移植给予环孢素+麦考酚酯+甲氨蝶呤三联方案。
半相合移植再加上抗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
GVHD治疗:首选甲强龙,控制不理想者加用抗CD25单抗。
1. 2. 3 感染防治
1. 2. 3. 1 诊断将仅为皮肤、软组织、口腔等局部感染,经0.05)。
3 讨论
HSCT感染一般抗生素治疗效果差,且常与GVHD互为因果,后果严重。
根据HSCT后感染主要特点导致移植后不同阶段感染出现以下情况:一般预处理和骨髓抑制期,细菌感染为主,粒细胞恢复后病毒感染几率增加,随着GVHD 治疗,真菌感染率增高[5]。
本文表明细菌特别是革兰阴性菌为移植后最常见感染菌。
真菌检出率为14.94%,其感染率并不低。
本研究多数病例未予预防性抗生素,而是预处理后骨髓抑制期至ANC恢复期,密切监测出现发热症状时即予经验性广谱抗生素治疗,同时送检可疑感染部位的细菌+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待试验结果出来后,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
HSCT后粒细胞减少或缺乏期合并发热的处理一直存在分歧[6]。
鉴于现有实验室检查及临床诊断方法,经验性治疗是必须的。
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单一抗生素治疗,适于标危组患者、年轻且健康状况较好的高危组患者及不能耐受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毒性患者;二联治疗,选择一种假单胞菌属敏感的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应用;三联治疗即在二联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一种葡萄球菌敏感抗生素。
对常规二联治疗无效、证实为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或由静脉插管引起感染用万古霉素。
对于耐药性细菌感染,联合应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7]。
真菌感染常继发于细菌感染,对慢性GVHD伴病原菌不明感染、常规抗细菌治疗无效的病例,即使没有确切的真菌感染病原学证据,也应高度怀疑合并真菌感染可能,给予抗真菌治疗。
参考文献
[1] 胡桂芳,符祥俊,林荟,等. 白血病患者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感染的预防.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20):5058-5060.
[2] 黃晓军. 造血干细胞移植感染诊治策略.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42):2953-2956.
[3] 林韧,孙竞,毛玉景,等. 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感染相关死亡的分析.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2,32(9):1377-1380.
[4] 徐雪丹,林韧,周璇,等. 难治复发性白血病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分析. 热带医学杂志,2014,14(5):647-650.
[5] 陈博,杨威. 白血病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病例荟萃分析.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1,11(3):237-240.
[6] 刘丹波.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大连医科大学,2014.
[7] 曹伟杰,万鼎铭,刘长凤,等. 外周血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巨细胞病毒感染临床研究. 临床荟萃,2016,31(9):1002-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