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缩小意识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9
一、总论部分有没有学英语的必要――学习英语就有自由;英语国家学习其他国家的语言的必要?信息化网络时代企业文化特征,恰恰需要的是个人导向、平等待遇、创新变化、柔性管理和灵活机动,无怪乎美英等英语文化国家的企业在新经济中如鱼得水,甚至独占鳌头。
◆西班牙,最好穿黑色礼服出席晚宴;法国晚宴别忘了送主人一束鲜花,但不送菊花(葬礼的)和黄色的(不忠诚);美国红玫瑰只送情人的,不适合商人;意大利不送菊花;日本人忌讳荷花;印尼要立即递上名片;新加坡不要对对方说“恭喜发财”(发财就是横财是不义之财);国际上把三角形作为警告性标志,而捷克的红三角是有毒的标记;土耳其的绿三角是免费样品的标记;英语国家不用大象作商标(昂贵却无用的包袱);◆美国人与日本人遇到狮子换跑鞋逃跑的思维不同——只要比你快就行了。
美国人思维直接,日本人崇尚迂回曲折——落后地区卖鞋的故事——(Sony)创造顾客。
美国经常开除员工,跳槽只要正大光明;日本则终身雇佣,跳到竞争对手那里就是叛徒。
3.文化是人特有的标记英国人:绅士的礼帽;德国人:哲人——逻辑;法国人:浪漫美国人:自由人;日本人:阶层,地位宇宙人测试地球人的国民性:法国人——从各个角度观察;德国人——(音乐家贝多芬)放在耳边摇晃;西班牙人——敲碎它看个究竟;英国人——(绅士思维)花几天时间耐心观察,试着使用它,感性认识基础上全体家庭成员投票决定如何处理;中国人——更有耐心,拣之前小心环顾四周,没有人,则如君子般不慌不忙捡起来放入袖筒里,保存起来,总有一天要弄明白;美国人——(科学主义)完全委托给电脑,分析化验,得到具体数据;俄罗斯人——(组织第一)向党组织或克格勃报告一下就算完事。
日本人——(最好的Copy)则以最快的速度试着做一个与它完全相同的东西——精小型化,可以放在手掌上欣赏,“原来如此”。
◆犹太人:经营金融和珠宝——现金主义、瞄准嘴巴、女人和小孩、快速心算、勤记笔记、放长线钓大鱼;华人三把刀:菜刀、剪刀、剃刀;印度人:精通倒买倒卖,长途贩运——已经没有市场了。
从日本的便当文化学日语[摘要]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无论是哪个国家,饮食文化都是非常重要的文化。
日本和中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两者的饮食文化有许多的相似之处,然而相差迥异的文化也比比皆是,对于日语的学习者而言,了解中日文化的差异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就以日本的便当文化为例来讲述日本的社会文化,以达到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的效果,希望能够对大家了解日本的文化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便当文化社会中图分类号:g1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3-0198-01前言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食物的营养,在中国就有“民以饮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这样的谚语。
整个人类历史的潮流,不论过去还是现在、近代和现代,无论是哪个国家,饮食文化都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作为饮食大国的日本,它的饮食店在世界上也享有盛名。
其中,日本的便当更以它独有的历史意义和特色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并且在世界的饮食地位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自从便当问世后,日本人就对便当非常的依赖,便当也在日本人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便当不仅是一种充饥的食品,更是了解日本的窗口。
因为便当不仅仅只是便当这一事物,它还代表着一定的文化,以及和日本的文化,日本的社会,日本的经济,日本社会等都有很大的关联。
所以,便当不仅是充饥食品,而且也是了解日本的窗口。
一、日本的便当的历史和现状(一)便当的词源文化是在历史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的。
在日本有“中国是父母、韩国兄弟”的谚语。
所以,首先从中国的食品的历史来分析日本的便当。
精确的说,便当不是食品,而是食物的一种形态。
从中国南宋时期开始有“辨当”的俗语。
但是那时候的意思是“方便的东西或者是方便与顺利”的意思,和现在的意思完全不同。
传入日本以后,日本曾用“便道、辨道、辨当”等汉字进行记载。
随着日本的文字的发展和变化,旧字体的“辨当”被新字体的“便当”所代替。
之后,新字体的“便当”反传入中国。
(二)便当的历史便当的历史可追溯到日本的平安时代,当时出现的便当是饭团(おにぎり)和干饭(乾し飯)。
关于日本人缩小意识的研究综述作者:程玉云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上》2014年第02期【摘要】《日本人的缩小意识》是韩国学者李御宁描写日本缩小型文化的著作,与中日韩三国进行横向对比。
李御宁眼中的缩小意识表现有六种类型,即:套匣型、扇子型、女孩人偶型、便当型、能面型、徽章型等。
该论文从这六种类型展开论述,分析日本社会文化当中的缩小意识形态。
【关键词】缩小意识横向对比装填;折叠去掉填塞架势凝聚【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08-02戴季陶在《日本论》把日本民族特点归纳为信仰力和好美,美国的本尼迪克特则通过《菊花与刀》解析了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和日本人的性格,韩国的李御宁则概括出“日本人的缩小意识”,认为日本文化是缩小型文化,和魂就是缩小精神。
李御宁出生于韩国,在文学、哲学、思想、比较文化、符号学、结构主义、设计等众多领域都独成一家,被誉为“东亚文化巨人”。
眼光独特,与以往仅从欧美各国单一的与日本文化相对比,而是增加了从中日韩三国进行对比等横向的继承与发展的对比。
学者李御宁在《日本人的缩小意识》一书中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来对日本社会进行解读,其全书从传统的日本文化到近代的二战、日本的当代社会等角度阐述日本人的缩小意识,例如日本的能面、徽章、日本的庭园、茶道、盆景、相扑、商品、二战中的策略等尽显日本的缩小思维。
李御宁对日本的缩小意识有下面一段有趣的评论:“日本无论看到什么东西,都马上会采取行动:扇子,要把它折起来;散乱的东西,要把它填入套匣内;女孩人偶,要去掉手脚便它简单化,否则就不罢休。
” 日本国虽然地处世界的偏隅之地,犹如一叶孤舟漂浮在茫茫大海之上,又仿佛远离喧嚣世界的世外桃源,但这也无形中给了日本人足够的时间让心灵沉寂,让思想升华,于是日本人在清寂的生活中学会了从其他泱泱大国不在意的事物中从“小”处入手来思考,这种“小”的意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日本、中国以及韩国的面具文化——《日本的缩小意识》有
感
闫煜蕾
【期刊名称】《校园心理》
【年(卷),期】2005(003)010
【摘要】@@ 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面具,但日本的面具在其中更显得与众不同,不但风格迥异,且有个特殊的名字--能面.李御宁先生在<日本的缩小意识>一书中说日本的缩小文化可以说集中体现在那一张小小的面具上了,"能面"的脸孔上,眼睛小小的眯成一条线,嘴巴微张着,正面看上去,既不是微笑,也不是恼怒,因此韩国人也有时将日本人贬作"能面脸",意思是看不出他们心里的真感情.
【总页数】2页(P26-27)
【作者】闫煜蕾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析日本文化视阈下的缩小意识体现 [J], 徐兴华
2.缩小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可行性措施研究——以美国、日本、韩国经验为借鉴[J], 谷军;康琳
3.日本文学与日本人的缩小意识 [J], 张文宏
4.日本、中国、韩国的木材贸易与森林利用——《中国、日本、韩国的木材贸易与
森林利用》研讨会 [J], 周冠武(译)
5.日本人的缩小意识(之三)——假面表情与徽章文化 [J], 李御宁;张乃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Total.405November 2017(C)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总第405期2017年11月(下)摘要缩小意识作为一种日本人在思想文化层面上普遍存在的意识形态,具有久远的历史,已深深地植根于日本人的思维当中,体现在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缩小意识在日本不同艺术文化领域的具体体现,解读其对日本文化的深远影响,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加深对缩小意识的认知。
关键词日本文化缩小意识暧昧文化内涵Research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Narrowing Expression in Japanese Culture //Xu XinghuaAbstract As a kind of common ideology in Japanese ideology and culture,consciousness of narrowing rooted in Japan since the old time,and embodied in all aspects of cultural life.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concrete reflection of consciousness of narrowing indifferent fields of art and culture in Japan,interpreted its pro-found influence on Japanese culture and explored ambiguous culture behind the consciousness of narrowing cultural connota-tion.Key words Japanese culture;consciousness of narrowing;am-biguous;cultural connotations1文化中的暧昧隐遁因在日本列岛上地震、火山、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频发,所以日本人对自然有深深地敬畏,常感人事的无常。
日语学科毕业论文日语学科毕业论文摘要:中日属于邻邦国家,两国在文化基础层面上有着鲜明的共同性。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对日本文化及其语言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尤其是对日本国家语言文学中的主流意识与社会文化进行了探讨,受到理论界广泛关注。
本文就日语语言文学历史发展进程及其特点进行简要概述,并与日本典型的社会文化与语言文学案例相结合,对日语语言文学中蕴含着的家园意识及其特点进行深入剖析。
希望对日语语言文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日语;语言文学;家园意识1.前言由于日本与我国属于近邻关系,所以两国文化发展底蕴较为深厚,共同点较为广泛。
日本文化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期影响与熏染下,遗留有我们很多历史文化符号与印记。
但是随着时代变迁,西方国家掀起的资本主义思想潮流使日本文化受到严重冲击,西方文化印记也十分明显。
所以,日本社会文化在我国历史文化和西方国家现代文化相互交融,相互碰撞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意识形态与社会文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语言文学成为我国各个高职院校日语专业学生必修课程。
通过对日语语言文学主题思想、发展规律及特点进行有效分析,能够掌握日语语言文学蕴含着的主流意识及其形态,使我国日语语言文学体系更加的完善。
2.分析日语语言文学及其特点从日语语言文学历史发展进程角度来看,远古时期,日语语言文学长期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影响下,遗留由我国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与鲜明的文化烙印。
进入二十世纪而后,日本国家挣脱了“闭关锁国”的束缚,积极引进希望国家先进的思想文化,对现代化日语语言文学带来了巨大影响。
日语语言文学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语言文学时代标记较为显著我国汉语发音、拼写与日语有着很大差异,所以日语语言文学有着鲜明且独特的时代标记。
例如,在抒情诗歌创造上,公元时期,日语抒情诗歌主要由三十一个音节组合而成,并通过短歌形式展现出来,而十七世纪,日本抒情诗歌从原来的三十一个音节缩短为十七个音节,使得骈句表现力变得更强。
试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家园意识作者:罗梓洲来源:《智富时代》2016年第04期【摘要】中日两国在文化层面上具有十分广泛的共同性。
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地学者开始研究日本语言文学中所蕴含的日本社会主流意识。
本文通过日语语言文学和日本社会文化中的一些现状和典型案例,对日语语言文学中的家园意识进行剖析。
【关键词】日语;语言文学;家园意识;安宁;缩小日本与我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
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中日两国在汉朝就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源远流长。
古代中华文明在推动日本文化形成和发展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两国在文化方面具有深厚的共同性。
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带去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学的发展和雕塑水平的提高。
日本文化受到我国文化影响,在很多方面依旧留有我国传统文化的印记。
但随着近代资本主义思潮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日本国内主流文化在东方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的交融和碰撞下,逐渐发展形成现今日本社会的主流意识文化。
通过对日语语言文学进行分析,掌握日语语言文学中有关日本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有利于完善我国日语语言文学研究体系,促进日语专业的发展和成熟。
一、日语语言文学的特点日语文字保留了很多汉语文字的形态和印记,在文字的形成方面受到了汉语的巨大影响,日本语言文学也受到我国浓厚历史文化的熏陶。
近一个世纪以来,日本积极引进西方现代文化,日本社会各方面都受到较大影响,而在日语语言文学方面尤为显著。
(一)带有鲜明的时代标记日语文字与汉语有着互通的地方,但是日语在发音方面却和汉语有着明显的差异,日语语言文学的时代标记感非常鲜明。
日语语言文学是在新文化和旧文化的冲击、碰撞和融合中形成的。
公元8世纪时,日语抒情诗歌由31个音节相互组合,通过短歌的形式进行展现。
这时期的《古今和歌集》确定了日本短歌的基本形式。
后期,在新、旧两种文化的碰撞下,日本文学逐渐舍弃“歌谣”,对音节进行限定;17世纪时,日语抒情诗歌缩短为17个音节,更加重视结构的对称和声韵的和谐,极大地增强了骈句的表现力。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2卷第5期JOURNAL OF CHONG Q I N G UN I V ERSI TY (Social Science Editi on )Vol 112No 152006收稿日期:2006-06-10作者简介:杨红(1961-),女,重庆人,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日语研究。
论日本人“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与文化特性杨 红,王景杰(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030)摘要:日本人对美有一种特殊的感受,无论是日语单词“うつくしい”的涵义,还是日本文学以及其他艺术形式都表明了日本人“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
另外,他们的这种意识也反映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以小为美”是日本民族传统的重要的审美意识之一。
他们的这种审美意识主要根源于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日本特有的自然景观。
并且,日本人的这种审美意识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体现在日本人对外来文明的改造,另一方面则是此种意识促使日本人凡事从小处着眼,注重细节。
关键词:审美意识;以小为美;文化特性;日本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5831(2006)0520119205 众所周知,日本的产品以“小巧、精致、简便”而畅销世界。
小至一般的电子产品,大至丰田、本田汽车,都给人以“小巧轻便”的印象。
日本人钟爱将大自然中的景物缩小做成盆栽放在家里,也十分喜欢读“文库本”。
整个日本似乎就是一座世界文化的微缩景观。
韩国著名学者李御宁将其归结为“日本人的缩小意识”,认为日本人具有与生俱来的“缩小”一切的本领。
笔者认为,日本人历来具有“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这种传统的审美意识一方面促使他们将许多大型的产品缩小,以实用为准绳,以小巧轻便为其改造的标准,因而日本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备受青睐。
另一方面,也促使日本人十分注重细小之处,注重细节,这为日本的产品品质提供了重要保证,为其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信誉。
作者: 李御宁;张乃丽
出版物刊名: 同舟共进
页码: 49-50页
主题词: 日本人 缩小 扇子 意识 日本文化 家电产品 折叠式 文化现象 韩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
摘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从扩大文化走向缩小文化,制造出以微型半导体为首的各种先进家电产品和电子技术,最终达到“以小取胜”、“以优制胜”的目的。
本栏目将分期刊出最能体现日本人缩小意识的六大文化现象——扇子、套盒、人偶、盒饭、能乐假面具、徽章——让读者从一个侧面走近日本,走近日本的缩小型文化。
浅谈日本“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肖仪昌目录一、引言二、“以小为美”的涵义三、“以小为美”意识形成的原因四、“以小为美”意识的体现1、文化作品中的贯彻2、日常生活中的诠释五、“以小为美”审美意识带来的影响六、总结摘要:日本人对美学从古至今都有自己一套独特的理念和与众不同的视角,从其文字——平假名、片假名到其他的文学领域和艺术领域,从其日常饮食到其他的生活方式,从居酒屋到其他的娱乐场所等等,无不体现出日本人“以小为美”的审美理念。
日本“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存在已久,主要是由于其岛国地理环境和有限的自然资源决定的。
而这种审美理念对日本民族性格的形成、民族文化的构建和民族风情的产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日本以小为美审美意识一、引言对于中国来说,日本一直是我们一个既陌生有熟悉的近邻,从古至今一直如此。
中华民族和大和民族在一定程度上有相似之处,但总体上来说,差别较大。
其中就审美的角度来讲,中华民族一直秉持“以大为美”的理念,这种理念在雄浑厚重的紫禁城上被展示的淋漓尽致;而大和民族则一直强调“以小为美”,小到电子产品,大到丰田、本田汽车,都给予人们一中“小巧轻便”的感觉。
日本人钟爱把大自然的景观缩小成盆景放在家里,喜欢看《名侦探柯南》。
韩国学者李御宁把这种现象解读为“日本人的缩小意识”,也就是说日本人喜欢把我们所能看见,能感受的事物缩小化,变成自己所能够控制的东西。
在我看来,这一切都源于日本人独特的“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
本文主要从日本语中的“美(うつく)しい”同汉语中的“美”进行对比分析开始,解读“以小为美”的涵义,其次通过分析日本的地理状况,得出其审美意识形成的原因,再次从文学、影视作品领域和日常生活分析“以小为美”的具体体现,最后从其对民族细腻的性格这个方面来审视这审美意识带来的影响。
二、“以小为美”的涵义日语中常常有两个单词来表示美,一个是“美しい”,这是其形容词,译为“美丽的,漂亮的”,这无非是借用了中国汉字——美一字,其平假名的写法为“うつくしい”;二是“丽(うるわ)しい”,译为“绮丽的,壮丽的”。
第35卷第4期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Vo1.35No.4 Journal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doi:lO.3969 ̄.issn.1008—9640.2015.04.098 2015年4月20日 日本人的扩大意识 王 洁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广东广州510970)
摘要:日本民族是一个极端矛盾的民族,他们的缩小意识体现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同时又常以“经 济大国” “大和民族”自居,具有在“小”中求“大”的扩大意识。基于此,从语言角度,从日语授受动词、敬语 体系及接头词“大”入手,分析日本民族的扩大意识,使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日本民族和日本社会,客观 理解日本文化和日本人民族性格。 关键词:日本民族;缩小意识;扩大意识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2015)04.0211—02
Et本民族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矛盾民族,置身于 浩瀚的太平洋,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求生存,四面环海的 孤岛环境培养了日本人既坚韧又固执、既卑微又狂妄、既 保守排外又对外界充满好奇的原始秉性。随着《日本人 的缩小意识》 J一书的畅销,人们对日本人的印象又多 集中在“以缩小见长,以缩小意识为本性”上。其实,Et 本人性格矛盾,日本文化往往具有双重性,在具有缩小意 识的同时,还具有扩大意识。这种扩大意识在政治经济 文化上已有诸多表现,如争做超级经济大国,从殖民大国 化到政治大国化,民间故事中主人公由小变大,有相扑运 动员、铁臂阿童木等 。其扩大意识在语言上也有诸多 表现,本文将试着从授受动词、敬语和接头词“大”,三个 方面分析日本人的扩大意识。 一、从授受动词看日本人的扩大意识 授受动词是日语的一大特色,在表达事物“授予与接 受”的行为关系时,也集中体现了日本人的民族性格,而 长期以来对授受动词的研究,多围绕“恩惠意识” “‘‘内 外意识” 与“等级意识” 等展开。从授受动词“ 为” “扔c于否” “屯岛 ” “0 <”等可以窥探出 日本人的扩大意识。 (一)从“ 弓”、“南c 为”看日本人的扩大意识 (1)r 0 扣土、待 南c 为。南 允 二 老 信赖L 0 否加岛 彼女e土言,) 。(中Et对译语料 库中《挪威的森林》) “那好,我等你,因为我相信你。”她说。 (2)c于I)、 }于 为(日本动漫《火影忍者》) 我来(给你)做个了结。 (3)一 ,)行< 。 今加岛行l二 。 馔 0 ,)L }二行,) 弓。(中日对译语料库 中《青春的蹉跌》) 一什么时候去?一现在就去。一我跟你一块儿去。 一般而言,“ 为” “ 南c于为” “ 芑L南c 为”包含给予对方某种恩惠的语感,由于这类词汇在双方 面对面说话时,只能表示“我给你(某种帮助或恩惠)”, 常常有种自上而下的优越感,这种自上而下的优越感在 “ 弓”中尤为明显,例旬(1)中的“我等你”用的“待 扬c于为”,而没有用“待一)”“待 为”等表达, 此句中的“ 南c 为”虽表现的是平级关系,但在日语表 达中,却包含着一种施恩的优越感,例句(2)(3)中的“ 为”有明显的自上而下的优越感,如(2)中,相对于“c于 1)、-vt ̄-为”“c于I)、 c于})圭L土 ”,“c于I)、 c于 为”的表达方式更能表现出说话者居高临下、咄咄逼 人的气势,例句(3)中的“馔宅j L土c二行 为”, 若是换成“偻屯0 一)L土c:行<”“偻屯0 L土c:行 l二 ”等,就只是单纯的“我也一起去”的意志表达,而“偻 屯0 ,)L土汇行勺 否”的表达方式包含有“我是陪 你去,我跟你去是对你的一种帮助”的恩惠意识,由这两 个例句可看出,虽然说话者之间不一定具有尊卑关系,但 通过这样的表达,说话者抬高了自己身份,贬低了对方, 从日本人对“ 为”的偏爱使用中可以看出日本人的 自我扩张、自我膨胀意识,也就是说,日本人的施恩意识 其实是扩大意识的反映。 (二)从“屯 ”、“ 允 <”看日本人的扩大意识 “屯岛 ”和“0 允 <”是常见的授受动词,无论 是单纯的事物间的授受关系,还是行为上的授受关系,Et 本人都往往倾向于使用“宅)岛 ”和“0 <”。一般 认为“屯与j”和“ 允 <”在面对面说话时,体现的是 己方从对方那里得到某种东西或帮助,然而,在实际运用 中,往往被用于说话者自我的意志表达,如以下例句:
近年来由于物价的暴涨,越来越多的上班族选择带午餐(お昼ご飯「おひるごはん」)回公司吃,也越来越多公司里放置了微波炉(レンジ)供员工使用,这样既能省钱又能保证午餐的质量。
而在日本,却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有这种带便当的习惯了,无论是工薪族(サラリーマン)还是学生。
中文的“便当”一词也是来自于日文单词中的“お弁当「おべんとう」”.午饭时间的大学校园中国的大学校园里,每到中午吃饭的时候,总会见到大群的人往学校饭堂(食堂「しょくどう」)的方向涌去。
而在日本大学的校园里,在午饭时间学生总是会分散在各处,本来面积不大的校园打破了上课时的宁静,瞬间沸腾起来。
有少部分人选择去食堂,有人带着从家里带来的便当,走向平时与朋友约好的地点(某个教室,又或者校园内某张长凳(ベンチ)附近);还有一部分人冲向学校内临时的便当贩卖摊点……日本的大学里,大部分的学生中午饭都会选择从家里带来的,或者在便利店(コンビニ)、临时摊点买的便当。
那是因为日本大学的校园面积并不如中国的那么大,没有学生宿舍(寮「りょう」)等设施,大学生们都是每天来往于家里或者租住处和学校之间,家里和租住的房子里都有完备的做饭设施。
而中国大学里面,学生一般是住在校园内的集体宿舍里,所以尽管整天抱怨食堂的饭菜,很多人还是无可奈何地选择学校饭堂。
漂亮的便当、健康的饮食有的人是从家里带便当过来的,有的人是下课之后或上学之前去买便当。
观察她们的便当,的确是色彩丰富。
红色的西红柿(トマト)、绿色的生菜沙拉(サラダ)、黄色的鸡蛋烧(玉子焼き「たまごやき」)、白色的饭团(おにぎり)、深绿色的紫菜(海苔「のり」)、烤得金黄的肉串……看着就让人食欲大增。
即使在便利店里买的最简单的只有白饭的便当,也会在上面撒上芝麻、干鸡蛋丝等。
至于说日本人的便当好不好吃,我想这个不同人应该会有不同的标准。
但是无可否认的一点就是她们的饮食很健康。
味淡、少油是日本料理最大的特色,其中蔬菜沙拉虽说是洋食,但在日本人的日常饮食中却占了极重的分量。
浅谈日本“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肖仪昌目录一、引言二、“以小为美”的涵义三、“以小为美”意识形成的原因四、“以小为美”意识的体现1、文化作品中的贯彻2、日常生活中的诠释五、“以小为美”审美意识带来的影响六、总结摘要:日本人对美学从古至今都有自己一套独特的理念和与众不同的视角,从其文字——平假名、片假名到其他的文学领域和艺术领域,从其日常饮食到其他的生活方式,从居酒屋到其他的娱乐场所等等,无不体现出日本人“以小为美”的审美理念。
日本“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存在已久,主要是由于其岛国地理环境和有限的自然资源决定的。
而这种审美理念对日本民族性格的形成、民族文化的构建和民族风情的产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日本以小为美审美意识一、引言对于中国来说,日本一直是我们一个既陌生有熟悉的近邻,从古至今一直如此。
中华民族和大和民族在一定程度上有相似之处,但总体上来说,差别较大。
其中就审美的角度来讲,中华民族一直秉持“以大为美”的理念,这种理念在雄浑厚重的紫禁城上被展示的淋漓尽致;而大和民族则一直强调“以小为美”,小到电子产品,大到丰田、本田汽车,都给予人们一中“小巧轻便”的感觉。
日本人钟爱把大自然的景观缩小成盆景放在家里,喜欢看《名侦探柯南》。
韩国学者李御宁把这种现象解读为“日本人的缩小意识”,也就是说日本人喜欢把我们所能看见,能感受的事物缩小化,变成自己所能够控制的东西。
在我看来,这一切都源于日本人独特的“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
本文主要从日本语中的“美(うつく)しい”同汉语中的“美”进行对比分析开始,解读“以小为美”的涵义,其次通过分析日本的地理状况,得出其审美意识形成的原因,再次从文学、影视作品领域和日常生活分析“以小为美”的具体体现,最后从其对民族细腻的性格这个方面来审视这审美意识带来的影响。
二、“以小为美”的涵义日语中常常有两个单词来表示美,一个是“美しい”,这是其形容词,译为“美丽的,漂亮的”,这无非是借用了中国汉字——美一字,其平假名的写法为“うつくしい”;二是“丽(うるわ)しい”,译为“绮丽的,壮丽的”。
日本文化很多传承自中国,为什么更习惯睡地铺而不
睡床?
本文导读:
其实,韩国和日本有很多文化都源于中国,其中秦汉与隋唐的时候最盛。
这2个时期对日本的影响各有侧重点,他们在政治等方面受隋唐的影响特别大,而在生活上则大多继承秦汉时期的文化。
中国人也并非一开始就睡床、坐椅子的,起码在魏晋南北朝以前不是。
毕竟那时候椅子之类的才传到中原,从那以后,中原人的生活习惯才慢慢变成坐椅子上。
到了唐朝,是一个大混杂的时代,宋朝的时候便完全变成睡床坐椅子了。
为何中原人接受了北方如传入的椅子等东西并彻底改变了生活方式,而日本、韩国却无动于衷呢?古大爷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空间有限。
日本是个海岛,朝鲜半岛面积也不大,这两个国家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山地占的面积比较大,百姓可居住的面积有限。
所以这两个国家的人们潜意识里在空间观念上就有缩小意识。
这一点在日本人身上表现得非常明显,日本作为一个海
岛,他的身边有着一个非常强大的中国,不仅如此,有时李氏朝鲜、王氏高丽都要强于他。
虽然在甲午战争之后,日本赶超到了中国,但这时美国和俄罗斯又非常强大。
日本还会时不时来个火山,偶尔再来个地震的,这就让他们有很强的危机意识,渐渐地也就演变成缩小意识。
现在取日本游玩的人很多,相信也体验过榻榻米,更能感受到他们比较小的住房。
如今他们的缩小意识体现在方方面面,被中国游客抢购的电器以小巧闻名,电子产品则非常精细,基本上房屋也都是木制的。
题目:李御宁的镜子
李御宁先生在他的书中的第二章中,罗列出至少表现出了日本的“缩小意识”的类型。
即:套匣型、扇子型、女孩人偶型、便当型、能面型、徽章型六中缩小意识的类型。
在了解作者为何将日本的缩小意识分为以上六种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作者写作的动机和“缩小意识”的实际意义。
作者在1982年3月接受《东亚日报》东京特派员的专访时,有这样一段话:“我们要告诉日本的只是阶层,我们不仅像古代那样向日本传播文化,在今天,我们也绝不是他们的盗版写作水平。
让他们在地铁中度我们的书,这不仅是我,也是所有韩国知识分子的愿望。
”1
1《丑陋的韩国人》(日)金文学著宋义淑译P241页
从中不难看出那种一直处于日本压迫之下并且落后于日本的自卑情结,以及对于证明韩国在文化上并不落后于日本的迫切着急心理,让日本人在地铁里读一个韩国人也就是自己写的书,竟成了一个“东亚文化巨人”的最大心愿,这不得不说有一些幼稚,但是也吐露出了当时韩国人对日本人真实的情感。
《丑陋的韩国人》中客观地评价道:“这本书正是表现了对日本极端的自卑情节和傲气的矛盾,是以反对和抵制日本为背景引发的韩国人的知识炸弹。
”2李御宁对于日本“缩小意识”的描写,提出了“勿用岛国地方论”,他认为“日本拥有的空间可以说是最辽阔的,是一个有根钏平原、武藏野平原这样的能够看到地平线的国家”3,而他通过将日本与英国、德国、法国对比,得出结论:“总之,日本不是因为外在条件,而是在主观意识深处存在‘缩小意识’才呈现‘缩小’现象。
”这个结论实在令人费解。
的确,不用岛国地方论是一个新奇的思路,但是脱离了这条路径,李御宁却又走上了一条“唯心”的死路,这未免得不偿失。
李认为日本拥有广阔的空间,而他给出的理由是因为日本“是2《丑陋的韩国人》(日)金文学著宋义淑译P241页
3《丑陋的韩国人》(日)金文学著宋义淑译P17页
一个有根钏平原、武藏野平原这样的能够看到地平线的国家”,仿佛有这样看得到地平线的空间,那么日本的缩小意识由此产生似乎不大能解释得通。
但是李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那就是日本从来没有将狭小的世界上第三多山国家的韩国作为比较对象,很久以来,物产的丰富和封建文明的强盛,日本长期就是广袤中国的学习者和钦慕者,甚至嫉妒者,中国的国土面积可是比日本大了二十五倍,相形之下,日本人又怎么会以有几个看得到边得大平原而自得?所以在这一点上,李的主张并不能说得通。
同时,李举出的反例是同样是作为岛国的英国,却曾是统治七大洋的岛国,他认为英国作为岛国却注重“扩大”而不是“缩小”,所以岛国的限制并不是由于“外在条件”,然而李又忽略了一点,那就是文明的异质性。
英国是追求扩张、贸易的海洋文明,而日本却是一个稳定、顾家的农业文明,现实的条件使得英国无法不通过海外贸易生存和竞争,西班牙、葡萄牙等众多国家都是典型的海洋文明,他们之间的贸易往来可以互通有无,所以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英国是“扩张”的。
但是日本不同,中国和韩国是为数不多的几个日本能够接触到的海
外文明,除此外由于深受世界上最大的、最发达的农业文明的中国的影响,日本传统社会是没有发展海洋文明的趋向的,所以在当时的条件下,日本文明不存在转化为以“扩张”为特征的海洋文明机会。
李御宁将英国与日本来类比以证明影响日本缩小意识的是“主观意识深处存在的‘缩小意识’”而不是由于客观“外在条件”,实在是不知所云。
其次,如果要将“缩小意识”作为一种学说来看,那么注定是毫无说服力,甚至有些牵强。
在第二章中对缩小意识六种类型的罗列也未必成为日本的特有,事实上,按他的分类方式,在芝麻粒上刻汉字,在核桃上镂刻房屋的核桃雕,这种事情在中国的某些地域也很常见,甚至苏州的假山园林也可以用缩小意识的理论来套用,中国人也大可把这些微小纤细的现象罗列一通,写一本《中国人的缩小意识》,英国人也大可以“缩小意识”这个理论网罗自己的材料写成一部《英国人的缩小意识》,然后给自己分类。
这就导致了《日本人的缩小意识》中第二章分类实际上并没有更广大的意义,我们显然只好从文学作品和普及知识的角度或者了解风俗人情的角度去看它,要把这种“缩小意识”看作是日本人的
普遍性格并试图将这作为日本独有的文化,是不科学的。
那么第二章分类的意义何在?
意义
笔者认为第二章分类最大的意义在于:
一、开辟了了解日本文化的新奇的视角
如果用李御宁的理论套用,似乎日本无论是在文学上、建筑上、文化上、生活上等都有“小”的体现。
可以说,“小”在日本普遍存在。
传说中的小人物、片段式的随笔以及形式短的俳句都在文学上体现了“小”;日常生活中,发明了折叠扇、盒饭这样节省空间、使用方便的“小”的道具;甚至在审美上也喜欢简化的女孩型人偶和能面型的高度凝结的“架势”。
李御宁在了解日本文化的上开辟了新奇的视角,但显然并不是缩小意识塑造了折扇、便当等类似的物质,相反,是出于节省空间、利用方便等现实诉求表现出了缩小的意识,这是需要提出的。
关于书中像“用折叠扇缩小世界并不是一种平面的客观表现,而是出于具体、简单地我在手里的主观意识”这样抽象的说法,是难以取信于人的,至少在发明折扇之初,应当是由于它的方便存放、
使用,就如人类文明发明文字时并不会想到和后世一样赋予文字以神圣性的,折扇的抽象意义显然是后世使用者加上的。
虽然李的叙述存在的局限,但是对于日本人喜欢“小”的文化的概括和举例,从庭院、茶室,从折扇、便当、袖珍书等,也不失为一种了解日本文化的新奇视角。
套匣型的装填和日本诗歌中的“缩小”语法意识确实有类同性,但是只能从修辞上来看的,并不能说明日本真正的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色。
固然,俄罗斯套娃是从日本传入的,但是经过漫长的发展,俄罗斯套娃成为俄罗斯特色的工艺品,甚至成为了俄罗斯的文化代表之一,按李的观点,尽管可能不如日本人表现得那样明显,但就是我们仍可以说俄罗斯文化中也拥有套匣型文化。
而扇子型、盒饭型、女孩人偶型、能面型,在生活、艺术审美上都体现了日本人的智慧,他们善于利用有限资源获得良性的生活,缩小并不是一种天生的意识,而是环境影响下日本人对“缩小”群体无意识的追求。
李御宁通过对六种类型的罗列举例,剖析了日本人对“小”的追求,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面了解日本文化的镜子,但是这一面镜子并不能代表整个日本,因为按照缩小意识的说法来看,我们同样
可以列举出许多日本扩大意识的材料,甚至对于每一个国家都大可这样分析,所以并不能将缩小意识作为日本文化独特的地方,李御宁的六种分类并能算是一种有意义的创见,只是对了解日本文化的某些特色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视角。
二、展示了日本人的生活、文化、审美、哲学
文学上,在套匣型中李引用啄木诗使得“不仅让我们领略到日本诗句短小精悍的特点,而且能把东海这样辽阔的世界缩小于庭园”,并且认为“如果不具备日本人的缩小意识,这里绝不会产生这种认识和这份感情”。
生活上,他指出日本是折扇的发源地,认为“悠闲自得的中国人特别是男子对这种日本式的缩小意识难以理解”“在缩小扇形的意识中包含三种因素:认识论、美学和实用性能”,他由对扇形的引申意义的描述指出“日本人的想象李不是使自己面向外部世界,也不是面向超能的神灵,而是侧重于把外部的东西招致、挪至自我世界”,并以各个国家与日本对风的理解的不同来论证了这点。
日本的盒饭型对填塞的喜爱也被抽象出日本为人哲学的概念,女孩人偶型的简约、小而可爱成为日本人审美意识的又一个例子,恰如其
分地描写了日本的某些特色。
能面型中,无论是静止的波浪还是“架势”都拥有高度的意识型态的凝结,这是日本人的哲学之一。
李御宁把对日基本事实的罗列,整理分类成六个看似各不相同的类型,他将日本人已经形成的哲学、审美、文化内涵反套于日本的诗歌、扇子、人偶、盒饭、徽章等,以自己的期待视野完成了对日本“缩小意识”的理解,并且在日本引起了一时的震动,完成了他让日本人看韩国人的书的夙愿。
尽管某些地方显得生硬牵强,但是对于日本人文化的展示仍具有一定意义。
总而言之,李御宁在《日本人的缩小意识》中,带有某种民族的自卑和傲气,对于日本文化的总结和分类更像是一个韩国人炫耀自己对日本的理解的资本,尽管缺乏一个学者应当有的理性精神并且“缩小意识”实际上并没有更大的学术价值,但是作为一部促进人们理解日本文化的“畅销书”或“普及书”,也是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的。
参考文献:
1、《日本人的缩小意识》李御宁张乃丽译
评分:
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