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字经济规模结构及评价体系

数字经济规模结构及评价体系

数字经济规模结构及评价体系
数字经济规模结构及评价体系

数字经济规模结构及评价体系

前言

纵观世界文明史,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

革命。每一次产业技术革命,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

影响,不断提高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数字技术日新月异,应用潜能全面迸发,数字经济正在经历高速增长、快速创新,

并广泛渗透到其他经济领域,深刻改变世界经济的发展动力、发展

方式,重塑社会治理格局。

当前,我国数字经济正在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2016 年,中国数

字经济规模达到22.6万亿,同比增长18.9%,占GDP比重达到30.3%,数

字经济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数字经济基础部分增势稳定,结构

优化,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不断加快,融

合部分成为增长主要引擎,面向数字经济的社会治理模式在摸索中

不断创新。数字经济在各行业中的发展出现较大差异,数字经济占

本行业增加值比重呈现出三产高于二产、二产高于一产的典型特征。2016 年,服务业中数字经济占行业比重平均值为 29.6%,工业中数字

经济占行业比重平均值为17.0%,农业中数字经济占行业比重平均值为6.2%。报告编制了中国数字经济指数(Digital Economy

Index,简称 DEI 指数)。DEI 指数表明,数字经济增速显著高于我国

宏观经济景气指数,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DEI 预警指数显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冷热适中”,处于正常运行区间。预计未来我

国数字经济发展将在“正常”区间上部和“趋热”区间下部波动

调整。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发展数字经济还面临很多问题与瓶颈,主要是新型生产力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低,核心技术和设备受制于人,人才和投融资体制还无法适应数字经济发展需要,经济主要领域数字化转型仍存在较多障碍,国际化拓展刚刚起步,数字经济市场体系尚不健全,经济治理面临全新挑战,全球竞争和话语权争夺日益激烈。

未来几十年,是数字化改造提升旧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的发展关键期,是全面繁荣数字经济的战略机遇期。发展契机转瞬即逝,谁能抓住机遇,谁就能赢得发展先机。我国应准确把握发展大势,明确历史方位和发展方向,加强统筹谋划,借鉴国际经验,发挥大国大市场优势,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动力,深化改革,努力开拓数字经济发展新局面。

目录

前言 (2)

一、数字经济规模结构 (5)

(一)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与结构 (5)

1、数字经济基础部分增势稳定结构优化 (6)

2、数字经济融合部分成为数字经济增长主要引擎 (11)

(二)分行业数字经济规模与结构 (15)

1、服务业中数字经济发展情况 (15)

2、工业中数字经济发展情况 (17)

3、农业中数字经济发展情况 (31)

二、数字经济发展评价体系 (33)

(一)DEI 指数指标体系 (34)

(二)DEI 指数总体走势 (37)

(三)DEI 指数走势分析 (39)

(四)DEI 预警分析 (43)

一、数字经济规模结构

(一)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与结构

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测算表明,2016 年中国数字经济总量达到22.6 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超过18.9%,显著高于当年 GDP 增速,占 GDP 的比重达到 30.3%,同比提升 2.8 个百分点。数字经济已成为近年来带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2016 年中国数字经济对 GDP 的贡献已达到 69.9%。中国数字经济对 GDP 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加,接近甚至超越了某些发达国家的水平,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图4 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及占比

1、数字经济基础部分增势稳定结构优化

一方面,数字经济基础部分在 GDP 中的占比始终维持在 6%-7%左右水平,增长态势与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大体相似。另一方面,数字经济基础部分内部结构持续软化。2008 年至今,电子信息制造业占比持续下降,软件和互联网行业增速迅猛,在数字经济基础部分中占比显著提升。以 2016 年为例,我国信息通信服务业收入超过 2.1 万亿元,同比增长 11.5%,基于互联网的业务收入突破 1.3 万亿元,同比增长 28.7%,占全行业比重由 2010 年的 21%提升至 2016 年的 63%,全面成为信息通信行业发展的主导力量;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11.5%,高于工业平均水平(6.0%)5.5 个百分点;软件和数字技术服务业共完成软件业务收入 4.9 万亿元,同比增长

15.9%6。

图5 数字经济基础部分结构变动趋势6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建成全球领先的信息基础设施。截至 2016 年底,我国固定宽带已覆盖全国所有乡镇和 95%行政村。据宽带发展联盟统计,我国固定宽带用户平均接入速率达到 39.2Mbps,实际可用下载速率 11.9Mbps、进入全球较快梯队,超过法国等发达国家。宽带用户普及率达到21.6%,与OECD 国家平均水平差距快速缩小;其中光纤用户占比达 76.6%,已超过所有 OECD 国家水平,位居全球首位。预计到 2020 年,我国固定宽带用户将达 3.5 亿户,家庭普及率将超 70%,其中光纤用户占比达97%7。

光纤宽带用户渗透率

年我国固定宽带用户发展情况

4G 用户规模跨越式增长。虽然我国 4G 牌照发放较晚,但 4G 建设与发展势头迅猛,目前网络规模和用户规模均排名全球第一。据工信部统计,2016 年全国新建 4G 基站 86.1 万个,总数达 263.2 万个,实现城区、县城深度覆盖,乡镇、重点行政村以及高铁、地铁、景区等重点场所基本覆盖。移动网络用户平均下载速率超过美国。2016 年4G 用户数新增 3.4 亿户,总数达到 7.7 亿户,规模世界第一。4G

7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用户占移动电话用户比重达 58.2%,超 OECD 国家平均水平,与美国、日本等同处全球领先水平。预计到 2020 年,4G 网络将全面实现深度覆盖,4G 用户占移动电话用户比重达 95%左右,继续保持全球领先。

82.7%

7.6%

1.0

图7 2011-2020年我国移动电话用户发展情况

物联网连接成为新热点。根据GSMA 发布的数据,截至2016 年底,

中国蜂窝物联网 M2M 连接数 1.4 亿,占全球 M2M 连接数的 35%,位居

全球第一。随着物联网技术成熟发展,社会将进入万物互联时代,连

接对象将从人、家庭、企业扩展到万物,连接规模将成倍增长。据麦

肯锡预测,未来 5 年将是物联网发展的爆发期,到 2020 年全球市场连接规模将达到 500 亿,中国市场的连接数有望突破 100 亿。

移动通信等优势领域实现全球同步。我国移动通信经历“1G空白、2G跟随、3G突破”,已实现“4G同步”,正迈向“5G引领”的新阶段。我国主导的 TD-LTE 成为 4G 国际标准,并在全球广泛应用,《第四

代移动通信系统(TD-LTE)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

步奖特等奖。2016 年,中国移动成功牵头 5G 系统设计;华为主导推

动 Polar Code 码成为 5G 标准,中国开始引领全球 5G 标准制定

与发展。

新兴领域紧跟全球先进水平且潜力巨大。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重要新兴领域,我国相关技术产业紧跟发达国家步伐,成长性突出。阿里巴巴已成为世界云计算领域的“领跑者”,搭建了全球最大的弹性混合云架构,云服务收入全球第三。百度、科大讯飞积极布局人工智能领域,在无人驾驶、语音识别等方面具备国际领先水平。据Gartner 和中国信通院统计,2016 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超过 650 亿美元,预计 2020 年将达到 1435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22%;2016 年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达 493 亿元,预计 2020 年将达到 1317 亿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达 28%。

互联网产业位居全球第二。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统计测算,2016 年我国上市互联网企业总营收达 1 万亿元,同比增速超 40%;总市值 5.2 万亿元,同比增长 7.6%。全球互联网公司市值前十强企业中我国占据 3 家,前三十强中保持 10 家左右,在全球仅次于美国,远超欧洲和日韩。互联网应用成为优势领域,2015 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 21.79 万亿元,跃居全球第一。网络约车、共享单车、在线短租等分享经济新形态发展活跃。

图8 我国上市互联网企业营收、市值

2、数字经济融合部分成为数字经济增长主要引擎

2005 年至 2016 年,数字经济融合部分占数字经济比重由 49%提升至 77%,占 GDP 比重由 7%提升至 23.4%。在 2016 年的数字经济总量中,数字经济基础部分的规模为 5.2 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 8.7%,占同期GDP的比重为6.9%;而数字经济融合部分规模为17.4万亿元,同比增长 22.4%,融合部分占数字经济比重高达 77.2%,同比增长 2.7 个百分点,对数字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高达 88.2%。

图9 我国数字经济构成及增长

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正在加速。当前,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

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互联网与公共服务体系迈入深度融合

发展阶段。以数字技术创新公共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推进社会

事业信息化,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开始受到各阶层广泛重视。基本公

共服务领域,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数字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一是以各

部委信息化重大工程为牵引,持续推进各领域基本公共服务数字化发展。如教育方面,目前以“三通两平台”建设为重点,建成广覆盖、多层次

的教育信息化系统,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到85%,优质网络教

育资源覆盖全国 6.4 万个教学点,网络师生空间开

通 4200 万个,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年访问人次超过 5000 万次,资源下载超过 3000 万次。社保方面,以“电子社保”工程建设为突破口,

推动社保服务向网络化、数字化转变。累计发放社会保障卡 8 亿余张,

在广西、吉林等地积极探索基于社保卡的医保异地结算,初步实现跨地

域“一卡通用”。推动劳动就业、社会保险一体化网上申报,试点开通“五险合一”参保登记、信息变更、网上缴费等业务功能,加快社保自

助服务终端全面覆盖。二是以国家系列重大政策为指导,以互联网+政务

服务建设为抓手,各地掀起政务服务体系改革创新发展的浪潮,目标是

以数字技术破除跨部门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机制壁垒,以数据驱动政务服务流程和服务模式更加简单便捷,切实方便群众办事。目前部分东南

沿海省份以及 80 个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已先后启动

“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改革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在“一号申请”方面,目前福建、广东等地先后有六个地市基本建成涵

盖各市级部门的电子证照库和电子证照目录系统,基本实现了城市公

民所有证照材料的电子化建档。“一窗受理”方面,所有试点城市均已

建成线下政务服务中心,推进各涉及政务审批、公共服务部门统一入驻,设立跨部门服务事项综合受理窗口,基本实现公共服务事项的

“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方面,一方面各地陆续启动和不断完善省、市、区县三级一体化网上政务大厅,公开省直、市属和区县各级政府部门各

类公共服务事项办事指南,明确各类服务事项标准办事流程、网上申请、表格下载、法律法规介绍等基本信息,推动部分事项在线办理。另一方

面积极推进线下政务便民服务渠道建设,推动政务便民服务自助终端进

村入区,把政务服务推送至市民身边。

经济性公共服务领域,社会资本抢滩布局,初步形成千亿级消费市场。在国家进一步推动公共服务体系开放发展的基本要求下,社会资

本已开始规模化进入社会公共服务市场,立足自身平台、供应链、用户群体等资源优势,积极运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手段,汇聚市场公共服务资源,提高配置效率,创新服务模式。目前在养老、社区、家庭等领域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生态链,部分细分领域如社区 O2O 服务产业规模已超过千亿。与此同时,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巨头,以及城市水电气、银行、电信运营商等企业纷纷开始加强与政府的紧密合作,基于政

府开放数据资源推出的移动终端惠民公共服务平台,提高自身业务用户

粘性的同时推动公共便民服务渠道更加多元,实现政府、企业、市民多

方共赢。例如目前支付宝的城市服务平台业务已覆盖全国 347 座城市,覆盖用户规模达到 1 亿,社保、交通、警

务等几项服务流量贡献达到 80%。微信基于政务服务公众号的轻量级app 服务模式,实现了大量政府部门移动式便民服务入口的快速部署和上线。据统计,我国各地方政府部门公开的政务微信公众号从 2014

年的 4 万个快速增长到 2016 年6 月的 10 万余个,累计覆盖 68 座城市和 2 亿人口,提供出入境、交通、税务等 800 项服务。国家电网、自来水公司、燃气公司先后与金融机构、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合作,基于一卡通、便民服务终端、移动 app 等渠道,推出网上查询、缴费、故障申告等服务,便民服务新模式层出不穷。

(二)分行业数字经济规模与结构

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在各行业中的发展出现较大差异,数字经济占本行业增加值比重呈现出三产高于二产、二产高于一产的典型特征。2016 年,服务业中数字经济占行业比重平均值为 29.6%,工业中数字经济占行业比重平均值为 17.0%,农业中数字经济占行业比重平均值为6.2%。1、服务业中数字经济发展情况

服务业中数字经济占本行业增加值比重前十五位分别是保险、广播电视电影和影视录音制作、专业技术服务、货币金融和其让金融服务、资本市场服务、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邮政、其他服务、教育、社会保障、租赁、水上运输、铁路运输、文化艺术、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

表1 2016年服务业各行业数字经济占比

服务业数字化创新活跃。一是我国分享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统计数据,在市场规模上,2016 年我国分享经济市场交易额为 34520 亿元,同比增长 103%。其中,生活服务、生产能力、交通出行、知识技能、房屋住宿、医疗分享等重点领域的分享经济交易规模共计达到 13660 亿元,比上年增长 96%;资金分享领域交易额约为 20860 亿元(其中,P2P 网贷市场规模 20640 亿元,网络众筹市场规模 220 亿元)。在投融资金额上,2016 年分享经济企业的融资规模继续保持大幅扩张。2016 年分享经济融资规模约 1710 亿元,同比增长 130%。其中,交通出行、生活服务、知识技能领域分享经济的融资规模分别为 700、325、200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124%、110%、173%。在拉动就业上,2016 年我国参与分享经济活动的人数超过 6 亿人,比上年增加 1 亿人左右。参与提供服务者人数约为 6000 万人,

比上年增加 1000 万人,其中平台员工数约 585 万人,比上年增加 85 万人。二是我国电子商务市场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据艾瑞咨询统计,2016 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 20.2 万亿元,同比增长

23.6%。其中,B2B 电子商务占比最高,其次是网络购物、在线旅游

和本地生活服务 O2O。2016 年,我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为 4.7 万亿元,在整个电子商务交易市场中占比为 23.3%。同时,移动端电子商务市场发展迅猛。去年中国移动网购在整体网络购物交易规模中占比达到 68.2%,比上一年增长 22.8%,移动端已超过 PC 端成为网购市场更主要的消费场景。与此同时,2016 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前十名企业的移动端用户增速远超 PC 端,APP 端用户增速达 27.1%,PC 端仅增长 9.6%。三是互联网金融保持了较快的增速。根据第三方机构统计,2016 年,我国网络理财和网络信贷用户人数分别为 4.4 亿和

1.3亿,同比增长34.7%和23.6%,增长率同比下降37.7%和53.3%,其中

网络资管资金规模约 2.8 万亿元,同比增长 54.2%,增长率同比下降3%;网络信贷规模 1.2 万亿,同比增长 74.9%,增长率同比下降72.9%。

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分别为 4.9 亿和 4.4 亿,支付交易规模 111.5 万亿元,同比增加 40.5%。

2、工业中数字经济发展情况

2016 年,工业领域各行业数字经济规模占增加值比重排名前十五位的分别为文化办公用机械、仪器仪表、其他电器机械和器材、其他专用设备、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其他通用设备、家用器具、金属加工

机械、电机、船舶及相关装置。工业行业数字经济规模占增加值比

重的平均值为 17%,低于全部行业 23%的平均值,表明工业数字化转型

水平低于国民经济整体,尤其是服务业的数字化发展水平。从工业领域

内部来看,不同行业数字经济规模占增加值比重参差不齐,综合来看,

以文化办公等机械设备为主的资本密集型行业要明显高于纺织、糖及糖制成、皮革毛羽、毛纺织染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这表明,资本密集型行业

的数字化转型要明显快于劳动密集型行业。

表2 2016年工业各行业数字经济占比

我国工业智能化转型成效显著。历经 30 多年努力,我国已成为全

球制造业第一大国。数字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呈现明显的“由下自上”、“由

外及内”的路径规律,即从下游消费品行业沿产业链向上游装备、原材料

等行业延伸,从营销、服务等外围环节向研发、制造、加工等内部延展。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融合新模式快速普及。一是智能化生产。以数字化网络化为基础,综合应用大数据、人工

智能、人机交互等新一代数字技术,改进生产管理服务流程。如九江石

化在厂区部署了 2 万个实时数据采集点,数据采

质量环境体系管理评审

管理评审计划编号:QMS 2016年03 月5日计划评审时间会议地点: 在本公司 会议室评价质量、环境管理体系的符合性、 有效性、适宜性,评价质评审目的量方针的 适合性、质量、环境目标的完成情况。评审 参加人员公司领导、管理者代表、各部门负 责人、内部审核员评审内容: 1对质量、环 境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 评价; 2对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方针和质量、 环境目标是否需要更改进行评估; 3对审核结 果和采取纠正预防措施有效性进行评审; 4各 部门的体系运行情况及产品的符合情况; 5顾 客反馈的意见,包含投诉; 6影响质量、环境管 理体系的计划的变化; 7对管理体系改进的建议。 8.法律法规及相关要求执行情况。 9.内 外部审核情况 10.上次管理评审的跟进措施。评审准备的输入资料及要求: 1.参加评审的 各部门按以上七条向管代总结汇报本部门体 系运行情况 2.管代根据部门体系运行情况汇

报,安排综合部编写的评审输入资料,评审前完 成 3.参加人员在会议上进行总结汇报发言,评 价体系运行情况和公司方针目标的可行性 4. 管理者代表向会议汇报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 情况和存在问题 5.管理者代表汇报内部审核 情况,内审中不符合项的纠正情况 6.参加人员 按时到会 7 会议由总经理主持编制 XXX2016/03/审核 XXX2016/03/批准日期 05 日期 05 日期 管理评审签到表编号:QMS 会议日期时 间 2016/03/05 地点公司会议室序号部门职务签到签名 1 行政部/管代主管 XXX 主管 2 采购部XXX 主管 3 行政部邹家发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管理评审输入资料编号: QMS 汇总人:XXX 评审内容: 1对质量、环境管理 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 2对 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方针和质量、环境目标是 否需要更改进行评估; 3对审核结果和采取纠正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Chapter 3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1、财政支出的分类 (1)按费用类别(职能):经济建设类、社会文教类、国防支出类、行政管理类、其他支出按支出的功能(我国现行的分类)设置三级科目: 类(综合反映类级科目是综合反映政府的职能活动) 款(反映为完成政府某项活动的某一方面的工作) 项(反映为完成某一方面工作所发生的具体事项) (2)按支出的经济分类(我国现行的分类):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和净贷款 经常性支出:维持公共部门正常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支出,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及社会保障支出。经常性支出直接构成当期公共物品的成本。 资本性支出:用于购买或生产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用品所需的支出。其补偿方式有税收和国债。 按支出的经济分类设置两级科目:类、款 (3)按财政支出经济活动的关系: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政府如同其他经济主体一样,在从事等价交换的活动,我们称此类支出为购买性支出。它所体现的是政府市场性再分配活动,执行配置资源的职能较强。 转移性支出:与购买性支出不同,他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献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它所体现的是政府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 2、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分类具有较强的经济分析意义: (1)购买性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使政府掌握的资金与微观经济主体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相交换,在这里,政府直接以商品和服务的购买者身份出现在市场上,因而,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的影响。此类支出当然也影响分配,但这种影响是间接的。 转移性支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过程使政府所有的资金转移到领受者手中,是资金使用权的转移,微观经济主体获得这笔资金以后,究竟是否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以及购买哪些商品和服务,这已脱离开了政府的控制,因此,此类支出直接影响收入分配,而对生产和就业的影响是间接的。 (2)在安排购买性支出时,政府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因此,通过购买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形成较强的效益约束。在安排转移性支出时,政府并没有十分明确和一以贯之的原则可以遵循,而且,财政支出的效益也极难换算,转移性支出的规模及其结构也在相当大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现状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现状 1.财政资金供给范围不规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统收的局面已被打破,但传统的国家包揽一切的分配思想和财政统支的局面仍保持着。财政资金的供给范围未能做出大的调整,缺乏明确、科学的界定。一方面财政支出严重越位,即支出范围过宽,包揽了许多既包不了又包不好的事务,如经营性投资支出过大、各种补贴过滥、各类事业费庞杂、财政供养人员过多、负担过重等。另一方面,财政支出又严重缺位,即财力过于分散,支出重点不明确,使得在应由财政供给的市场失灵的领域出现保障不足和无力保障的情况,如对社会保障的支持严重不足。2011年中央财政对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403.16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的8.1%,但这与发展中国家的25%-30%、发达国家的30%-50%差之甚远。对社会文教、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也不足,2011年在文化体育支出380.52亿元,仅仅占全国财政支出的0.7%。这不仅使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和力度弱化也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对社会文教、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也不足。这不仅使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和力度弱化也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2.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偏高 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追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制经济发展,因此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量的50%以上。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的转变,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国家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有所减少。但在“十一五”期间,仍达到38.5%,高居各项支出之首,从构建公共财政的要求看,其比重仍然偏高。同时必须注意到,我国经济建设支出的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在很长

时期内,政府参与竞争性、经营性项目过多,用于生产性的支出偏多,而用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方面的支出不足。近年来这方面情况有所改变,但由于管理方面的疏漏,经济建设支出的总体效益仍不理想。 3.行政管理支出比重逐年上升 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一直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而且呈逐年上升态势。行政管理支出增长率为年均17.7%,与财政支出平均增长率12.3%相比,高出5.4个百分点。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有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而增长的合理性一面;但也有着由于机构膨胀、人员编制过多、经费增长迅速、服务效率低下而不合理的一面。1978年全国财政供养人员为2015万人,到2008年增长至5802万人,增长88.7%。如果把办公设施和公费医疗、离退休保障的因素考虑进去,财政负担更重。现在许多地方政府已成了“吃饭财政”,财政支出大部分用于支付人员工资,有的甚至收不敷出,连工资发放都有困难。 4.社会文教支出比重偏低 我国社会文教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1981年的18.5%上升到2000年的27.6%,到2011年教育支出2989.82亿元,总体呈增长态势,这是可喜的现象。但其增长速度远低于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速度。其中教育费占GDP的3.66%,而世界教育支出水平平均占GDP的4%以上。我国科技事业支出的比重也一直只占财政支出的4%以下,而且还有缓慢下降的趋势。这不仅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极低水平,也与我国的经济增长极不适应。在医疗卫生支出上,我国也处于程度较低的水平。社会文教事业大多数属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应成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复习题

第五章 一、单项选择题 1.最早提出公共支出规模不断增长具有一定规律性的是() ①皮科克②马斯格雷夫③萨缪尔森④瓦格纳 2.梯度渐进增长理论认为() ①财政支出不会出现突然上升 ②只有当社会经历“激变”时,财政支出才会急剧上升 ③财政支出总是按比例增长 ④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一起按比较增长 3.发展阶段增长论提出,在经济发展中期,() ①转移支出会减少②公共积累支出在整个社会总积累中所占比重会上升 ③公共积累支出在整个社会总积累中所占比重会下降 ④公共积累支出在整个社会总积累中所占比重不变 4.控制公共支出增长总量的基本前提是() ①科学界定政府的职能范围②满足政府支出的需要

③确定保证经济增长的需要④确定社会发展的需要 5.财政支出规模与增长的总量的确定,从根本上讲() ①要根据财政支出的需要来确定 ②要看一定经济发展阶段上的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 ③要由财政收入的总量来确定 ④要根据财政收支的对比关系来确定 6.当财政收不抵支或有赤字、国债时,() ①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大于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 ②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小于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 ③财政分配的数量不能超越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④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等于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 7.当财政支出弹性小于1时,() ①反映财政支出增长慢于GNP的增长 ②反映财政支出增长快于GNP的增长 ③反映财政支出增长快于财政收入的增长 ④反映财政支出与GNP同步增长 8.一般情况下,在发展中国家,财政支出中()

①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大而用于社会发展与社会福利方面的支出比重小 ②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小而用于社会发展与社会福利方面的支出比重大 ③购买支出比重小而转移支出比重大 ④用于社会发展与社会福利方面的支出比重大 9.边际财政支出倾向是指() ①财政支出/GNP增加额②财政支出/财政收入 ③财政支出增加额/GNP增加额④财政支出增加额/财政收入 10.在公有制度社会制度下,如果一国同时选择了计划经济制度,() ①财政支出结构中经济建设投资可能占较低比重 ②财政支出结构中的社会福利支出可能占较大比重 ③财政支出结构中经济建设投资可能占较大比重 ④财政支出结构中的转移支出可能占较大比重 11.政府转移支出的实现() ①需要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物 ②不需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物 ③需要进行社会产品的交换 ④是财政资金的有偿转移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分析(变化情况和原因)一、引言 财政支出结构是指各类公共支出占总公共支出的比重,它直接关系到政府动员社会资源的程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经济结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总供需结构、产业结构、社会事业各个方面构成等,其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影响可能比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更大。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公共支出的侧重点不同,所以应随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调整,进行财政支出结构优化。 一般按照政府职能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分类,并按照其分类指标进行研究:一是经济建设费,它是一种生产性支出,为私人部门的经济活动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可以提高私人的产出能力;二是社会文教费,形成了政府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三是国防费,该支出可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对于安全的消费需要,是保卫国家安全及形成和平建设环境所不可或缺的支出;四是行政管理费,是一种纯消耗性的支出,增加政府消费性支出能扩大社会总需求,提高现有生产能力的利用,进而提高利润率,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拉动作用;五是其他支出,包括政策性补贴支出、车辆税费支出、债务利息支出、专项支出等 二、变化情况 随着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政府对经济的管理也逐步从过去直接、微观管理向间接、宏观管理转变,与此相适应,财政支出的重点逐步由偏重经济建设转向公共事业和服务方向。 附表1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

从上表可以看出: 1.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比重仍然偏高。经济建设费所占比重从1978年64.1%降至2006年的26.6%。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仍很薄弱,而通讯、能源、交通等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根本保障,需要政府大力投入。所以,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偏高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经济建设支出内部结构不合理,其中基本建设支出比重呈下降趋势。 2.社会文教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增长,但增长速度过慢。1978年该项支出所占比重为13.10%,到2006年则达到26.83%,超过了经济建设支出所占比重26.56%,首次成为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最多的一项,这说明我国对教育、文化和社会服务事业发展越来越重视。 3.国防支出比较稳定,并有所下降。1980年国防支出曾达到15.77%,但由于国防支出受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较大,从2000年以来,一直维持在8%以下。在和平发展时期,国防费所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相对稳定,并以适当的比例下降,有力地支援了经济建设。4.行政管理费增长迅猛。从1978年的4.71%增至2004年的19.38%,增长了近4倍。这与我国政府机构膨胀、公共部门的行政效率低下有关。但2006年有所下降,从2005年的19%降到了18.73%,可见政府机构改革略有成效。 5.其他支出比重也呈上升趋势,尤其是90年代后期开始,升幅明显增加。1997年用于其他支出达10.24%,是1980比重的3倍;2002年更是从2001年的12%突增到17%,到2006年是20.51%,增长趋势相当明显。近些年,国家财政用于政策性补贴、科研经费等支出也逐年增加。 附表2 各个时期财政分类支出结构 以上各类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是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变化而相应产生的: 1998 年中国政府提出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 这意味着政府职能由生产建设向公共服务转型, 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对财政支出结构提出了重大的改革要求。多年来经济建设费的持续下降( 由1994年占全部政府支出的41.3%下降到2005年的27.5% ),相应反映了这一改革趋势。不过, 由于期间适逢亚洲金融危机, 对我国出口需求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政府于1998年下半年不得不扩大公共投资以保持经济社会形势稳定, 使得财政支出改革主要停留在规范支出管理方面, 而财政职能的调整则被相应推后了。

1978年—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分析

1978年—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分析

1978年—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分析

1978年—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分析 3

一、该期内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的趋势。 1、经济建设 由上述表格和图表可知从1987年到1990年我国经济建设费用占总支出比重有大幅度下降,1991年到1999年我国经济建设费用占总支出比重较为平缓,2000年到2005年经济建设费用占总比重逐年下降,2005年到2010年又逐年上升并与2000年大体保持水平。 2、社会文教育 由上述表格和图表可知从1978年到1991年我国社会文教育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有较大幅度的增高,1991年到2001年我国社会文教育占财政总支出比重由小幅度增长,2001年到2009年有小幅度波动,2010年又有较大幅度增加。且2010年社会文教育是1978年以后所占比重最大的一年。 3、国防 由上述表格和图表可知从1978年到1985年我国国防费用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有较大幅度的下降,1985年到1992年有小幅度上涨,1992年到993年有有较大幅度下降,1994年到2010年以2000年为分界点有小幅度波动,其波动趋势是先下降在上升又下降且2010年国防费用是1978年以后最小的一年。 4、行政管理费用 由上述表格和图表可知从1978年到1990年我国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有较大幅度的增加,1990年到1999年有小幅度波动,较为平缓,1999年到2001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2001年到2006年变化比较平缓,2006年到2008年有非常大幅度的增长,2008年到2009年又一较大的趋势下降,2009年到2010年又有小幅度增加。5、其他支出 1978年到1993年我国其他支出费用占财政总支出逐年增加,1993年到1994年有较大幅度下降,1994年到2001年缓慢增长,2001年到2006年有较大幅度增长,2006年到2007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2007年到2010年较为平缓,除了2009年。 6、总结 总之,1978年-2010年,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经济建设费用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是呈下降趋势的,而社会文教育费用却是呈上升趋势的,国防费用总趋势是下降的,行政管理费用的总趋势是上升的,其他支出的总趋势也是呈上升趋势的。 二、财政支出结构变化与经济体制和社会经济财政变化的关系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的总趋势首先是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相联系的,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换而变化的,同时也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而变化的,虽然不同时期的经济形式以及政府采用的

财政支出与GDP的规模和结构关系的研究-邹梦

财政支出与GDP的规模和结构关系的研究 ——基于我国1978~2005样本数据的实证分析 指导老师:周游 班级:国贸双语05级 姓名:邹梦 学号: 40502035 日期: 2007年12月12日 西南财经大学

财政支出与GDP的规模和结构关系的研究 ——基于我国1978~2005样本数据的实证分析 摘要:从世界各国的实践考察中可以发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国家职能呈现日益扩张的趋势,社会共同需要的范围与总量也在不断增长,在质的方面已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导致了政府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张,并表现为公共支出不断增长的特征。 关键字:财政支出增长规模结构实证分析 一、引言: 就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财政支出增长的趋势具有普遍性。各国财政支出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特别是财政支出绝对数量于动态相对量的名义增长和实质增长比较明显。例如美国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1935年的 9.3%到1990年的21%:财政支出总量,1935年的64.12亿美元1990年的11518.48亿美元,除去物价因素财政支出绝对增长为180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支出也呈现出快速上涨趋势(图一所示)。财政支出额从改革开放初的1122.09亿元,到2004年的28486.89亿元,绝对规模增长了近26倍,平均每年增长1052.49亿元,特别是1996年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名义年均增长超过10%(1991-1996的高增长是由于高通货膨胀率导致的)。于同期的GDP名义增长率相比,平均高出7.3个百分点,其中1999年最高,高达17.3个百分点。为了消除支出增长种的价格因素对变化的影响,通过GDP缩减指数对名义GDP进行了通胀缩减,从缩减后的增长率看,财政支出的增长也是快速的。1998-2002年期间财政支出平均实际增长率高达19%。 图一

环境质量评价知识点

一、填空 1、“一地三域十专项”:“一地”是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三域”就是流域、海域、区域, 2、环境评价按时间分类:回顾性评价、现状评价、环境影响评价 3环境质量的价值:健康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 4环境质量的变异性:从空间看:地带性变异、非地带性变异;从时间看:节律性变异、非节律性变异 5硫的三种形态:有机硫、硫铁矿和硫酸盐 6潜在污染物的评价方法:类别评价法、综合评价法 7监测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削减断面 8监测时期: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 9生物评价法特点:①连续性,②灵敏度高,③累积性,④综合性强。 10水质预测模型:零维模型、一维模型、二维模型。 1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对象是生态系统 12生态环境评价一般可分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和生态影响评价 13环境风险的三要素:受体、暴露、危害 环境风险的两个特点:不确定性、危害性 14噪声源:一是交通噪声,二是工业噪声,三是建筑施工噪声,四是社会噪声。 15目标总量:某一个时期环境能够接纳的污染物总量。 16容量总量:不改变环境原有功能的情况下,环境能够接纳某污染物的最大量。 17环境标准体系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保护基础标准、环境保护方法标准。 18环境质量标准包括: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水环境质量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环境噪声标准。 19环境要素(通常指自然环境要素)包括:水、大气、土壤、岩石、生物和阳光 20环境评价总的工作程序:调查、监测、评价、综合防治 21污染源潜在污染能力的评价方法:等标污染负荷法、排毒系数法、等标排放量法、超标排放量法。 二、名词解释 1环境评价:是对环境质量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方法给予定性和定量地说明与描述的科学。具体的讲,就是研究人类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评价人类环境质量水平,并对环境要素或区域环境状况的优劣进行定量描述。 2环境标准:为了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群健康,对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同意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所做的规定。 3环境功能区:环境功能区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区的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和使用功能上的差异,对区域进行的合理规划。 4环境标准: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与人群健康,改善环境质量,有效的控制污染源排放,以获得最佳的经济和环境效益,由政府所制定的强制性的环境保护技术法规,它是环境保护法的一部分,也是进行环境评价工作的法律依据。 5环境标准体系:不同的环境标准依其性质功能及其客观的内在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相互制约所构成的一个有机体,即构成了环境标准体系。 6环境质量:述环境的优劣程度,指一个具体的环境中,环境的整体或某些要素对人群健康、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的量化表达。 7五图四表:地理位置图、平面布置图、物料平衡图、工艺流程图、外环境关系图;原辅材料消耗表、污染物排放汇总表、污染防治措施一览表、竣工验收一览表

环境质量评价(建文)

《环境质量评价》复习题 一、填空题 、在我国环境标准体系中,其构成是七类两级。七类标准是指:环境质量标准、 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保护基础标准、环境保护方法标准、环境标准样品标准、环境仪器设备标准和污染报警标准。两级是指国家级和地方级。 、在污染源的调查中,最为基本的方法是社会调查法,在具体的调查过程中,又可分为详查和普查两种方法。 、在污染源的调查中,污染物排放量的确定是调查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目前,确定污染物排放量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即物品衡算法、实测法和排毒系数法。 、在环境质量评价中,既考虑分指数的平均值,又考虑分指数的最大值的评价的方法有两种,它们分别是上海大气质量指数法和内梅罗指数法。 、环境质量评价按照评价进度分为:过去评价、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按照法律层面上分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依据为:污水量、水质复杂程度、水域规模、水质要求、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选择推荐模式中的估算模式对项追求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进行分级。用污染物的最大地面质量浓度占标率,及该污染物的地面质量浓度达标准限值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作为判据。 、模式适用于评价范围小于等于的一级、二级评价项目。模式适用于评价范围小于等于的一级、二级评价项目。模式适用于评价范围大于等于的一级评价项目,以及复杂风场下的一级、二级评价项目。 、植被群落的重要值等于:相对密度()、相对频度()和相对盖 度()之和。 、噪声环境影响评价中,噪声污染防治对策应该考虑从声源上降低噪声和从噪声传播途径上降低噪声两个环节。 二、名词解释 、环境质量评价:对环境质量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标准给予定性与定量的说明。 、社会调查法:通常指深入到工厂、企业、学校和党政机关进行访问等各种类型座谈会的调查方法。 、最佳实用技术:体现技术先进和经济合理的治理技术。 、新建项目源强的“两本账”:一是工程自身的污染物设计排放量。另一本是按治理规

财政支出与GDP的规模和结构关系的研究

. 财政支出与GDP的规模和结构关系的研究——基于我国1978~2005样本数据的实证分析 摘要:从世界各国的实践考察中可以发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国家职能呈现日益扩张的趋势,社会共同需要的范围与总量也在不断增长,在质的方面已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导致了政府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张,并表现为公共支出不断增长的特征。 关键字:财政支出增长;规模;结构;实证分析 一、引言: 就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财政支出增长的趋势具有普遍性。各国财政支出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特别是财政支出绝对数量于动态相对量的名义增长和实质增长比较明显。例如美国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1935年的 9.3%到1990年的21%:财政支出总量,1935年的64.12亿美元1990年的11518.48亿美元,除去物价因素财政支出绝对增长为180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支出也呈现出快速上涨趋势(图一所示)。财政支出额从改革开放初的1122.09亿元,到2004年的28486.89亿元,绝对规模增长了近26倍,平均每年增长1052.49亿元,特别是1996年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名义年均增长超过10%(1991-1996的高增长是由于高通货膨胀率导致的)。于同期的GDP名义增长率相比,平均高出7.3个百分点,其中1999年最高,高达17.3个百分点。为了消除支出增长种的价格因素对变化的影响,通过GDP缩减指数对名义GDP进行了通胀缩减,从缩减后的增长率看,财政支出的增长也是快速的。1998-2002年期间财政支出平均实际增长率高达19%。

图一 二、理论回顾: 为了寻求影响公共支出规模不断扩大的原因,一个多世纪以来,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对各国人士与研究财政支出规模的确定具有长期的影响,并已成为财政支出规模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1、瓦格纳法则: 瓦格纳最早对公共支出规模不断扩大、数额不断增长进行研究,并提出这种现象已具有一定规律性的是19世纪德国的社会政策财政论的代表人物瓦格纳。瓦格纳在对当时欧洲许多国家及美国、日本的公共部门进行调查的基础上,从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两方面进行了公共支出不断增长的原因。他认为,公共支出不断增长的政治因素是国家活动规模扩大的结果,而工业化、城市人均收入的提高是公共支出增长的经济因素。在此基础上,他指出公共支出呈现出一种总不断上升的长期性趋势,并认为其中最基本的原因是工业化中的社会进步对政府活动规模扩大的需要,表现在对政府保护与管理服务方面的需求的豁达,对政府干预经济及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的扩大,以及对具有极大的外部经济效益,但由于种种原因,私人企业不能或不愿进行经营的建设项目,也要求政府接管或直接进行经营,这些都将引起公共支出的增长。同时,随着国民收入的改善,人们对文化、教育、卫生、福利等公共产品及混合产品的需求会上升,这也将促使公共支出的增长。尽管瓦格纳并未对公共支出总量增长与规模确定的全部原因进行分析,但一个多世纪以来,瓦格纳的研究成果已为众多国家的财政支出实践所证实,并被称为“瓦格纳法则”,这一法则对以后的经济学家对公共支出增长规律的研究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2、发展阶段增长论

第三章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 作业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最早提出公共支出规模不断增长具有一定规律性的是() ①皮科克②马斯格雷夫③萨缪尔森④瓦格纳 2.梯度渐进增长理论认为() ①财政支出不会出现突然上升 ②只有当社会经历“激变”时,财政支出才会急剧上升 ③财政支出总是按比例增长 ④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一起按比较增长 3.发展阶段增长论提出,在经济发展中期,() ①转移支出会减少②公共积累支出在整个社会总积累中所占比重会上升 ③公共积累支出在整个社会总积累中所占比重会下降 ④公共积累支出在整个社会总积累中所占比重不变 4.控制公共支出增长总量的基本前提是() ①科学界定政府的职能范围②满足政府支出的需要 ③确定保证经济增长的需要④确定社会发展的需要 5.财政支出规模与增长的总量的确定,从根本上讲() ①要根据财政支出的需要来确定 ②要看一定经济发展阶段上的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 ③要由财政收入的总量来确定 ④要根据财政收支的对比关系来确定 6.当财政收不抵支或有赤字、国债时,() ①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大于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 ②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小于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 ③财政分配的数量不能超越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④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等于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 7.当财政支出弹性小于1时,() ①反映财政支出增长慢于GNP的增长 ②反映财政支出增长快于GNP的增长 ③反映财政支出增长快于财政收入的增长 ④反映财政支出与GNP同步增长 8.一般情况下,在发展中国家,财政支出中() ①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大而用于社会发展与社会福利方面的支出比重小 ②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小而用于社会发展与社会福利方面的支出比重大 ③购买支出比重小而转移支出比重大 ④用于社会发展与社会福利方面的支出比重大 9.边际财政支出倾向是指() ①财政支出/GNP增加额②财政支出/财政收入 ③财政支出增加额/GNP增加额④财政支出增加额/财政收入 10.在公有制度社会制度下,如果一国同时选择了计划经济制度,() ①财政支出结构中经济建设投资可能占较低比重 ②财政支出结构中的社会福利支出可能占较大比重

环境质量评价(1)

一、名词解释 1.环境: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主体。 2.环境质量:环境系统客观存在的一种本质属性,并能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加以描述的环境系统所处的状态。 3 .环境质量评价学:是关于环境评价的理论,方法及应用的科学。 4.决定论评价法:通过对环境因素与评价标准进行判断与比较的过程。设定若干个评价指标和判断标准,将各个因子依据各个判断标准,通过直接观察和互相比较对环境质量进行分等或按评分的多少排序,从而判断环境质量的状态。 5.经济学评价法:从经济的角度对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其立足点在于环境质量在人类活动过程中所具有的经济价值。 6.环境状态:是环境结构的运动和变化的外在表现形态,是环境系统的外貌。 7.环境结构:环境整体中各独立组成部分间数量比例关系,空间位置的配置关系以及联系的内容和方式。 8.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项技术,识别、预测某项人类活动对环境更产生的影响,解释和传播信息,制定出减轻不利影响的对策措施,达到人类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9.环境风险评价:广义上讲是指对某建设项目的兴建、运转,或是区域开发行为所引发的或面临的灾害(包括自然灾害)对人体健康、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系统等造成的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进行评估,并以此进行管理和决策的过程。狭义上讲是指对有毒化学物质危害人体健康的可能程度进行概率估计,并提出减少环境风险的方案和决策。 10.环境质量的发展价值:环境质量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之间的满足关系 11.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对一定区域内人类近期和当前的活动致使环境质量变化以及受此变化引起人类与环境质量间的价值关系的改变进行评价。 12..环境质量的生态价值:环境质量对维持生态良性循环需要的满足关系 13. 环境的稳定性:环境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功能的特性14.环境质量标准:各国政府对环境要素中各种污染物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允许含量所作的强制性的规定。 15.环境质量变异规律:环境质量的运动变化所遵循的客观规律。 二、填空题 1. 从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角度考虑,环境的基本特性可归结为(整体性与区域性)(变动性与稳定性)(资源性和价值性)。 2. 环境质量价值的多维性体现为(人体健康生存的需要)(人类生活条件提高的需要)(人类发展生产的需要)(维持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需要)。 3. 环境质量的评价对象是(环境质量的价值),评价的目的是(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 4. 环境质量评价从评价要素上可分为(大气环境质量评价)(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水环境质量评价)。 5. 环境质量评价包括二个方面的内容(环境质量的识别),(人类社会生存发展需要的分析)。 6. 环境质量标准的分级分为(国家级)和(地方级)二个级别。 7.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指标有(均值型指数)(上海型大气质量指数)(美国橡树岭大气污染指数)(美国格林大气污染综合指数)(加拿大大气质量指数)。 8. 水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常用的有(N.L内梅罗水污染指标方法)(有机污染综合评价值) (分级型指数) (水质指数WQI) (S.L.Ross 的水质指数)(频率公式)(统计型水质评价值)列举五个。 9. 环境质量评价可用(决定论评价法),(经济论评价法),(专家评价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方法。 10.特尔斐专家评价法的特点为(匿名性)(轮回反馈沟通情况)(评价结果统计判断)11. 环境质量价值的估算模式有(市场价值法),(人力资本法),(机会成本法),(资产价值法),(旅行费用法)等。 12. 环境质量现状的评价方法有(环境污染评价法)(生态学评价方法)(美学评价法)13.水质污染状况应从(污染强度)(污染范围)(污染历时)三个方面来评定。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动分析 会计3班文松 2012124333 摘要:财政支出作为政府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维持政府职能的财政基础,也是市场经济下政府活动的范围和内容的总体概括。它在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对我国财政支出进行研究的意义重大。现在主要是对财政支出的结构进行分析。 关键词:财政支出结构变动 一、财政支出结构的含义 财政支出结构指站在不同的角度,或者基于不同的分类标准,财政支出各个部门之间的相对关系。也就是说,各类公共支出占总公共支出的比重,它直接关系到政府动员社会资源的程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经济结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总供需结构、产业结构、社会事业各个方面构成等,其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影响可能比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更大。 二、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趋势 1.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情况 随着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政府对经济的管理也逐步从过去直接、微观管理向间接、宏观管理转变,与此相适应,财政支出的重点逐步由偏重经济建设转向公共事业和服务方向。 表2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 年份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其他支出 1978 64.8 13.1 14.96 4.71 3.16 1980 58.22 16.2 15.77 6.15 3.66 1985 56.26 20.38 9.56 8.53 5.27 1990 44.36 23.92 9.41 13.44 8.86 1991 42.18 25.09 9.75 12.22 10.75 1992 43.1 25.92 10.1 12.38 8.5 1993 39.52 25.38 9.17 13.66 12.26 1994 41.32 25.92 9.51 14.63 8.61 1995 41.85 25.74 9.33 14.6 8.47 1996 40.74 26.21 9.07 14.93 9.04 1997 39.5 26.74 8.8 14.72 10.24 1998 38.71 27.1 8.7 14.8 10.7 1999 38.4 27.6 8.2 15.3 10.5 2000 36.19 27.6 7.6 17.42 11.19 2001 34.22 27.6 7.6 18.6 12 2002 30.26 26.87 7.74 18.6 16.53

财政学第三章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习题集..

第三章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一、单选题 1、我国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按( )设置三级科目。 A.支出功能 B.行业用途 C.政府职能 D.经济性质 【答案】A 2、我国现行政府预算支出按功能分类的类级科目综合反映了政府的( )。 A.具体事项 B.职能活动 C.收入数量 D.资金转移 【答案】B 3、将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划分标准是( )。 A.支出产生效益的时间 B.财政支出与经济活动的关系 C.财政支出的规模 D.支出的具体用途 【答案】B 4、从理论上说,经常性支出的补偿方式(资金来源)主要是( )。 A.税收 B.国债 C.收费 D.贷款 【答案】A 5、公式:1 1 1(%)----=?= ?n n n n G G G G G G 表示的是( )。 A.财政支出增长率 B.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 C.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 D.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 【答案】A 6、公式 (%) (%)G D P G E g ??= 表示的是( )。 A.财政支出增长率 B.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 C.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 D.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 【答案】B 7、公式 GDP G MGP ??= 表示的是( )。 A.财政支出增长率 B.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 C.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 D.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 【答案】 C 8、我国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2011年)按支出功能设置三级科目,没有设置的科目级别是( )。 A.类级 B .款级 C.目级 D.项级

【答案】C 9、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财政支出的经济分类方法,下列不产生效益的是()。 A.经常性支出 B.资本性支出 C.利息支出 D.净贷款 【答案】C 10、下列不属于经常性支出项目的是()。 A.公务员的工资人员经费 B.公用经费 C.资本支出 D.社会保障支出【答案】C 11、下列不属于经常性支出的项目是()。 A.办公费 B.人员工资 C.基建支出 D.社会保障支出 【答案】C 12、资本性支出的补偿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税收,另一种是()。 A.收费 B.投资利息收 C.国债 D.贷款 【答案】C 13、下列属于转移性支出的是()。 A.国防支出 B.行政管理支出 C.捐赠支出 D.建筑水利工程支出 【答案】C 14、下列属于购买性支出的是()。 A.补助支出 B.捐助支出 C.债务利息支出 D.行政管理支出 【答案】D 15、下列属于购买性支出的是()。 A.国防支出 B.补助支出 C.社会保障支出 D.债务利息 【答案】A 16、下列属于购买性支出的是()。 A.建筑水利工程支出 B.财政补贴支出 C.转移性支出 D.债务利息支出【答案】A 17资本性支出的资金来源除了国债外,主要来自()。 A.税收 B.使用费 C.国债 D.投资利息 【答案】A 18、下列属于转移性支出的是()。 A.建筑水利工程支出 B.行政管理支出 C.补助支出 D.国防支出【答案】C 19下列属于转移性支出的是()。 A.修建铁路工程支出 B.国防支出 C.文化教育卫生支出 D.债务利息支出【答案】D

目前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目前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班级:0315202 学号:051510107 姓名:高天翼 摘要:财政支出是政府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政府职能的财政基础,也是市场经济下政府活动的范围和内容的总体概括。它对于人民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对我国财政支出进行研究是必要的。现在主要是对财政支出的结构进行分析。 一、财政支出结构的含义 财政支出结构指站在不同的角度,或者基于不同的分类标准,财政支出各个部门之间的相对关系。也就是说,各类公共支出占总公共支出的比重,它直接关系到政府动员社会资源的程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经济结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总供需结构、产业结构、社会事业各个方面构成等,其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影响可能比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更大。 二、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趋势 1.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情况 随着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政府对经济的管理也逐步从过去直接、微观管理向间接、宏观管理转变,与此相适应,财政支出的重点逐步由偏重经济建设转向公共事业和服务方向。 从1978到2010财政支出结构比例可以看出: (1)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比重仍然偏高。经济建设费所占比重从1978年64.1%降至2006年的26.6%。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仍很薄弱,而通讯、能源、交通等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根本保障,需要政府大力投入。所以,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偏高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经济建设支出内部结构不合理,其中基本建设支出比重呈下降趋势。 (2)社会文教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增长,但增长速度过慢。1978年该项支出所占比重为13.10%,到2006年则达到26.83%,超过了经济建设支出所占比重26.56%,首次成为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最多的一项,这说明我国对教育、文化和社会服务事业发展越来越重视。 (3)国防支出比较稳定,并有所下降。1980年国防支出曾达到15.77%,但由于国防支出受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较大,从2000年以来,一直维持在8%以下。在和平发展时期,国防费所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相对稳定,并以适当的比例下降,有力地支援了经济建设。(4)行政管理费增长迅猛。从1978年的4.71%增至2004年的19.38%,增长了近4倍。这与我国政府机构膨胀、公共部门的行政效率低下有关。但2006年有所下降,从2005年的19%降到了18.73%,可见政府机构改革略有成效。 (5)其他支出比重也呈上升趋势,尤其是90年代后期开始,升幅明显增加。1997年用于其他支出达10.24%,是1980比重的3倍;2002年更是从2001年的12%突增到17%,到2006年是20.51%,增长趋势相当明显。近些年,国家财政用于政策性补贴、科研经费等支出也逐年增加。 2.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原因 各类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是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变化而相应产生的: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分析

社会保障尤扬 20111624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分析 目前,中国的财政支出按国家职能可分为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五大类。 从上表可以看出: (1)经济建设费支出的占比不断下降。这一变化趋势反映了政府经济管理的职能逐渐弱化,而财政逐渐减少对经济建设领域的投入从总体上看来是符合市场经济客观要求的。 (2)社会文教费支出的占比总体呈上升趋势。在2002年达到峰值后有所下降,后又有所回升。政府越来越重视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3)国防支出呈大幅下降趋势。这充分表明中国政府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决心。 (4)行政管理费支出呈迅猛增长趋势。至2004年到达峰值后开始下降。其快速增长,暴露了我国政府机构管理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机构重复设置、人员臃肿、行政效率低下等。现在,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开始致力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减少行政管理支出。 表2 各个时期财政分类支出结构

以上各类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是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变化而相应产生的: 1998 年中国政府提出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 这意味着政府职能由生产建设向公共服务转型, 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对财政支出结构提出了重大的改革要求。多年来经济建设费的持续下降( 由1994 年占全部政府支出的41.3% 下降到2005 年的27.5%, ) 相应反映了这一改革趋势。不过, 由于期间适逢亚洲金融危机, 对我国出口需求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政府于1998年下半年不得不扩大公共投资以保持经济社会形势稳定, 使得财政支出改革主要停留在规范支出管理方面, 而财政职能的调整则被相应推后了。 2003年,真正引起政策上对中国财政支出结构重视的公共事件, 要追溯到春天暴发的SARS 疫情。以此为契机, 社会上对于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与就业等社会性支出不足的呼声渐成声势,也使得政府在支出管理改革之外, 对政府职能的调整和财政支出结构的完善给予了更切实的关注。 2006 年, 中国政府的社会文教费支出首次取代经济建设费, 成为全部财政支出中占比最大的一项开支。这一年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 提出走共同富裕道路, 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这标志着公共政策格局由经济政策向社会政策的正式转型。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阐述了我国社会政策的基本内容和目标, 以及落实社会政策的制度保障。 2007 年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进一步阐述了我国社会政策的目标, 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社会建设,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扩大公共服务, 完善社会管理,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2008 年以来, 中央政策的重心定位于如何全面落实此前提出的社会政策目标上,由此,十一五时期的财政支出结构发生了许多值得关注的变化。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在经济建设支出比重持续下降的同时, 各级财政部门支出重点向三农和民生领域倾斜, 并配合以社会安全网的制度建设, 致力于建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 表3 2010年中央财政支出结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